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1(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2-3-3(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2-3-3(含答案解析)

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锋面系统与天气点拨:(1)由于锋面两侧的气团性质完全不同,所以锋面不可能与地面完全垂直或平行。

锋面是一个倾斜的过渡地带,它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2)冷气团始终在锋面下方,雨区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3)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的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雨,当锋面上面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雨。

【例1】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A.④、a、c B.③、a、dC.①、c、d D.①、b、c(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②地气温最高B.乙图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C.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D.乙图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解析]图中甲为冷锋天气,乙为锋面气旋,所以①、④、c、d为暖气团控制;冷锋一般形成阵性降水。

[答案](1)C(2)B知识点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分析向,在此引用物理学上的“左右手定则”(如下图)。

(1)如图(a)所示,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如图(b)所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例2】下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B地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

(2)就气流系统而言,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在图中标出C地的风向。

(4)A地和B地对比,此时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2(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2(含答案解析)

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运动1.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

但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俯视,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从地球南极上空向下俯视,地球沿顺时针方向绕日公转。

如下图所示:4.公转速度随着距离太阳远近而变化。

距离太阳近,公转速度快;反之,距离太阳远,则公转速度慢。

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快,在远日点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慢。

6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12月22日至6月22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5.公转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它是以一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测定的,是地球公转360°所需的时间。

【例1】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B.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正值北半球的夏至日C.北半球的夏半年比冬半年的时间短,而这则与公转速度的变化有关系D.地球离太阳最远时为7月初[解析] 地球公转轨道为一近似正圆的椭圆;地球在公转轨道近日点时是1月初,为北半球的冬季。

北半球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慢,而北半球冬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应比冬半年的时间长一些。

因此正确答案是D。

[答案] D知识点二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示意图黄赤交角是指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为23.5°。

正是由于有黄赤交角的存在,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才会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也可以这样说,没有黄赤交角也就没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上图,3月21日—9月23日直射点在北半球,9月23日—第二年的3月2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1(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1(含答案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1.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自转轴:地球的自转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

地轴的空间方向基本稳定,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4.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1日。

但因选定的参照物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5.自转的速度线的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弧长约等于111千米,那么在60°纬线上的经度相差1°的纬线弧长则是55.5千米。

(2)经线圈与赤道大约等长,则经线上纬度相隔1°的实际长度也约为111千米。

(3)同一纬线上各点线速度、角速度都相等。

(4)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

点拨:如何判断地球自转方向?(1)虽然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稳定,即为自西向东运动的,但是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在视觉层面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一样的(如下图):(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递增、西经度递减(如下图):【例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D.南北极,角速度为15°/小时[解析]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选项D是错误的;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15°/小时;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答案] A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1.昼(夜)半球、昼(夜)弧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形态,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2.理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

3.掌握重要的地学概念和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原理,认识地学科学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形成有关地理学常识和国土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3.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4.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5.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6.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2 教学难点1.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演示法3.讨论法4.实验法五、教学评价1.白板笔记2.作业与考试3.课堂讨论4.实验报告六、教学进度1.第一周,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2.第二周,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第三周,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第四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第五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七、教学资源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2.计算机3.白板和白板笔4.实验室设备八、教学总结本教案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讲述、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将形成对地球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3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3含答案

课时作业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选择题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到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

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B.太阳辐射能量中的绝大部分都能到达地球C.太阳辐射能不仅能量大,而且分布集中D.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2.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最大优势是()A.选址更为灵活B.受天气影响更小C.夜间也可发电D.对生态破坏更小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8日,位于太阳表面南侧偏西的活动区12887爆发了一次大耀斑,强度达到X1.0级,这是第二强的耀斑爆发活动。

我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信鸽飞行指数预报”,建议10月31日,停飞;11月1日,谨慎施放。

据此完成3~4题。

3.耀斑发生于太阳大气层中的色球层,比该层更靠内的太阳大气层的活动现象是() A.黑子B.日冕物质抛射C.太阳风D.日珥4.影响10月31日前后信鸽放飞暂停的因素最可能是()A.火山喷发B.极光C.磁暴D.暴雨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具有周期性。

下图示意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宽度相关性。

读图,完成5~6题。

5.推测温带乔木年轮较宽的年份()A.太阳黑子相对数大,水热条件好B.太阳黑子相对数大,水热条件差C.太阳黑子相对数小,水热条件好D.太阳黑子相对数小,水热条件差6.1959年期间发生的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A.酸雨B.臭氧层空洞C.“磁暴”现象D.寒潮2021年9月,新疆首个塔式光热电站的14 500面定日镜不仅“追”着太阳跑,还将太阳光聚集到集热塔顶部进行光电转换,实现满负荷运行,预计每年可提供1.98亿度清洁电。

下图为塔式光热电站景观图。

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新疆光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B.晴天多C.纬度低D.降水多8.下列省市最适宜建设塔式光热电站的是()A.成都B.大连C.广州D.兰州“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下图),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即“自发自用、多余上网”。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一节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一节

天气晴朗
平稳
电离层能反射无
高层 平流层以上的 大气气压很低、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
线电波,对无线电
大气 范围
密度很小

通信有重要作用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18 年 12 月 22 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 卫星在距离地面 1 000 千米的低空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 图。据此,完成(1)~(2)题。
A [大气中的氧气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地表温度
B.维持生物的呼吸
C.保护地球生命
D.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A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 年 12 月 8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 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 测的新旅程。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首 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3.D 4.C [第 3 题,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等特征,将大气自 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 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20 千米处气压约为 80 百帕,而近地面的气压约为 1 000 百帕,两处气压值相差较大。第 4 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平流 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1(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1(含答案解析)

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

16世纪哥白尼倡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在一定意义上也不过是宇宙的同义语。

20世纪以来,尤其是60年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

2.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

宇宙中的“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从空间上说,宇宙无边无际;从时间上看,宇宙无始无终。

3.宇宙的基本特征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物质性和运动性是宇宙的两大基本特征。

【例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对宇宙空间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1)可见宇宙的尺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B.观测位置的变化C.观测技术的提高D.观测空间的差异(2)在上世纪末,多国天文学家通过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观测并测量出某一遥远的旋涡星系,该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为( )A.140多亿个天文单位B.140多亿年C.140多亿千米D.140多亿光年[解析] 第(1)题,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

第(2)题,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是光年,年是时间单位,日地距离是一个天文单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

[答案](1)C(2)D知识点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与天体系统(1)比较天体(2)区分天体天体分类⎩⎪⎨⎪⎧ 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等,是客观存在的人造天体:人造航天工具,如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地球卫星等没有发射、等待发射或没有脱离地球引力的航天器不叫做天体,它只属于地球这个天体的组成部分。

(3)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

2.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地协调。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图像,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

4.区域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__植物群体__,是有__生命__、能自行增殖和不断__再生__的海洋资源。

(2)用途①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__生活__用品和__工业__原料。

②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__基因__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1)海底__石油__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__大陆架__。

(2)滨海砂矿:是在__海滨地带__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__重金属__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__锰结核__:分布在海深__4__000__米以下,全球海洋以1000万吨/年的速度在洋底不断堆积。

(4)可燃冰:分布于__深海沉积物__(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__天然气__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3.海洋空间资源(1)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__跨海大桥__、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2)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__人工岛__、海上博览会等。

(3)海底通信、__海底仓储__、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表现(1)造成海洋污染,对__海岸带__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__工农业__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1.判断正误(1)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面临多种威胁。

【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1(含答案解析)

【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1(含答案解析)

精选地理教学资料2019.5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再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固深刻,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1】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

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

正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2)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3)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B.晚期出现了人类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D.这一时期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

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趋向衰退,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

这一时期,生物的变化很大,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

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

三叶虫只存在于古生代早期。

[答案](1)C(2)B(3)A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下图)2.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如下图)点拨: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程度的思路。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热点链接】天宫二号运行在近地点约190千米、远地点约370千米的椭圆轨道,在轨状态正常、运行平稳。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航天领域的大气层上界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有何关系?提示航天领域的大气上界高度低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高度。

国际航空联合会给出的太空和内层大气空间的高度约为100千米,这也就是著名的卡门线。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水平1:根据图表资料,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高度。

水平3:根据地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地理环境对大气成分和对流层高度的影响。

区域认知:大气成分的地区差异,对流层高度的地区差异。

地理实践力:观察天气现象,体验大气组成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101空气称为大气。

202混合物。

低层大气主要由03干洁空气、04水汽和05杂质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主要成分作用氮地球上06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07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08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09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10分解过程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11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12保温作用臭氧能强烈吸收13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14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15杀菌的作用(2)水汽和杂质成分分布影响水汽水平方向海洋上空16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17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19雾、雨、雪等一系列20天气现象垂直方向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18减少杂质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21多于海上,城市22多于乡村,冬季23多于夏季会使大气24能见度变差;作为25凝结核,是26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判断正误。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1(含答案解析)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1(含答案解析)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

16世纪哥白尼倡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在一定意义上也不过是宇宙的同义语。

20世纪以来,尤其是60年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

2.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

宇宙中的“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从空间上说,宇宙无边无际;从时间上看,宇宙无始无终。

3.宇宙的基本特征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物质性和运动性是宇宙的两大基本特征。

【例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对宇宙空间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1)可见宇宙的尺度取决于()A.观测时间的延长B.观测位置的变化C.观测技术的提高D.观测空间的差异(2)在上世纪末,多国天文学家通过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观测并测量出某一遥远的旋涡星系,该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为() A.140多亿个天文单位B.140多亿年C.140多亿千米D.140多亿光年[解析]第(1)题,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

第(2)题,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是光年,年是时间单位,日地距离是一个天文单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

[答案](1)C(2)D知识点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与天体系统(1)比较天体天体分类⎩⎪⎨⎪⎧ 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等,是客观存在的人造天体:人造航天工具,如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地球卫星等没有发射、等待发射或没有脱离地球引力的航天器不叫做天体,它只属于地球这个天体的组成部分。

(3)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为人类提供的主要的资源种类。

2.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产生的影响。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和。

(3)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我们还可以生产、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1)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总储量的60%。

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总储量的近40%将来源于,而目前仅开发了3%。

(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3)滨海砂矿: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砂矿、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包括:,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海上,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还有海底通信、、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助学助记海水利用的方式海洋水资源的利用通常有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的淡化两种方式。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或的影响,诸如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等。

2.人类活动对的影响尤为突出。

3.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

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

海洋环境问题的类型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二是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金版新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 )地理必修1

《金版新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 )地理必修1
新知全解· 合作探 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2.认识锋面
(1)锋面:冷暖气团的________,又称锋区。 (2)冷暖气团的位置:②________在锋面之下,①________在锋面以上。 (3)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________等天气。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 究 自主学习· 能团一侧倾斜 暖气团一侧为锋
前;冷气团一侧为 后;冷气团一侧为 锋后 锋前 小,多为连续性降 小,多为持续性降 水 冷气团一侧 水
降水强度 雨线倾斜方向
大,多为狂风暴雨 暖气团一侧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 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1)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锋面 b 按性质划分属于________ 锋。 (2)当前,甲、乙两处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甲处未来一两天内天气如何变化?
答案: (1)南 冷 (2)甲。受暖气团控制,晴朗无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 (3)先(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 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答案: 大风 降水
1.(1)均匀
(2)冷
2.(1)交界面 (2) 雨雪 升高
(2)冷气团
暖气团
(3)云、雨、 (2) 阴天
3.(1) 冷气团 转晴
暖气团
4.(1) 暖气团
冷气团
升高 降低
5.(1)势力相当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 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2(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2(含答案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作用,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又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

地壳中碳元素减少―→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极冰融化―→海面上升―→淹没低地【例1】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C.围湖造田D.气候变化(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差异性C.整体性D.区域性[解析]第(1)题,本题中心事象的变化,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故甲是森林破坏。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事物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答案](1)B(2)C知识点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各地理要素与土壤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2.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1光年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2.可见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判断1.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 ×)2.宇宙是有限的,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 ×)3.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可见宇宙”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①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1)银河系主要有恒星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1)太阳系(读上图) ①中心天体:太阳。

②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③八颗行星的位置: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④小行星:数量众多,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特征: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

(3)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判断1.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 √ ) 2.陨石是天体。

( × )3.总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 × )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案-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案-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课题: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班级姓名学号一、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二、课标内容解读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因素。

关于大气的组成有两个要点:一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占比情况,二是组成成分与人类、生命有机体息息相关。

大气是分层的,分层的依据有多种,一般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也可以简化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每一层的特征可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的运动状况,以及一些物理特性等方面描述。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要结合各层的特点来理解。

例如,大气最下层为对流层,其主要特征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复杂多变。

对流层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这一层。

本模块中的大气运动等知识主要涉及对流层。

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其特点是气温由等温变为逆温,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透明度好,臭氧层就在这一层。

平流层的气流运动相当平稳,现代民用航空飞机可在平流层内飞行。

三、学习目标预设1.能够阅读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

2.能够阅读和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归纳比较对流层与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3.能够举例说明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其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五、学习过程1.请在课前用15分钟通读教材,勾划课本并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完成教材助读和预习自测。

Ⅰ教材助读①低层大气的组成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约占78%)体积占99%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约占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参与有机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与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杂质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作为凝结核,是成云到致雨的必要条件②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成分变化特点二氧化碳大致夏季较少,冬季较多;乡村较少,城市较多;重工业发达的城市更多通常,在近地面大气当中,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在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在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再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固深刻,提
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1】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

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

正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2)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
(3)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

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趋向衰退,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

这一时期,生物的变化很大,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

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

三叶虫只存在于古生代早期。

[答案](1)C
(2)B
(3)A
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下图)
2.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如下图)
点拨: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程度的思路。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若人类活动造成了环境的退化甚至是恶化,出现了种种环境问题,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强度太大,不合理地干扰了地理系统;若人类活动在从环境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的同时,没有对环境构成危害,这说明人类活动是适度的。

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环境的反应和变化。

其次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这是极其重要的科学思想,不仅要看到人类活动合理的方面,也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例2】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下列各选项是人类改造自然活动中产生的影响,请将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下表相应空格中。

A.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开采矿产资源,把资源转化成产品
C.大量排放的废物导致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
水体污染
D.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碱化
E.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水源污染
F.开采矿产引起地面塌陷、泥石流频发
G.水利建设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生态建设改造荒漠环境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破坏是农业生产活动不当造成的;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和水体污染等与工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

[答案](1)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
能力。

(2)(见下表)
活动参与
一、课本第67页活动
动物界:自上而下依次是:⑤⑥①⑦②③④
植物界: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③①④
二、课本第68页活动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正常值高出30倍,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恐龙失去了食物而灭绝。

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全世界感兴趣的问题,除上面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假设: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本身的蜕化、流行病等有关。

总之,恐龙的灭绝与其本身内在因素和与其密切联系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

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但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以及植物的盛衰与恐龙生活的习性形成重要矛盾,导致其最后灭绝。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