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三代文化的特点〕夏商周三
朝,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华夏 族已成为一个较稳定的共同体,并 不断发展壮大。它又是中国文化发 展的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 种思潮、学术流派,都能在此寻找 到渊源,因此这一时期奠定并形成 了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范畴和概念, 为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 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克 镈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包括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宗庙祭祀制。
除了建立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 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 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的“制礼作乐”。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祀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王国维说: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 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范文澜也曾指出:周文化是一种“尊礼文化”。 这些论断深刻地指明了礼乐在周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实质上 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制定出一种严格规范的伦 理等级制度体系。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敬德”、“保民”、“慎罚”思 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 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与此。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大 变 动 为 这 种 过 渡 创 造 了 契 机 。 以 人 本 位 为 主 的 文 化 过 渡 , 商 末 西 周 之 际 的 社 会 日 俱 增 , 于 是 , 以 神 本 位 为 主 的 文 化 逐 渐 开 始 向
神 权 威 的 崇 拜 渐 次 淡 薄 , 对 于 自 身 能 力 的 信 心 与
※基本特征:
文明奠基,元典创制。像世界其他地区独 自生成的文明系统一样,此一阶段已经奠定 了文化的基本构架,后来影响中国文化乃至 整个东亚文化达两千多年许多特征在此阶段 已初步显现。尽管这一时期华夏族的宏大空 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 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 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 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
1、殷商西周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 2、春秋战国文化: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从意识形态而言,是中华民族由原始 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华 民族超越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华先民在创造物 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即古代精神文化。西周 以降,奴隶制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公元前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逼迫把都城迁到洛邑,揭 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 十月》)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天子权威坠落,礼崩乐坏;诸侯权 力佐大,合纵联横,竞相争霸。正如《论语》言:“礼乐征伐自天 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卿大夫出”,甚至出现了“陪臣 执国命”的现象。到战国时,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 礼的束缚已荡然无存,既血腥而又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乱的动荡年代, 中国文化却逐渐成型、完善,走向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王国维先生(1877-1927)
★具体表现Leabharlann Baidu殷商西周文化
对这种文化重塑作出重大贡献的首推具有浓郁传 奇色彩的周公,他“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 天下之政。”实现了制礼作乐的大举,创造了西周 灿烂的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大业。学术界认为, 井天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这些标志 奴隶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形态都完备于周公之 手。特别是他的“制礼作乐”,对后世儒家思想的 创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周因此被成为儒家的“元 圣”。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意味 深长地指出: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 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 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 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云 纹 铙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周公与周初的统治者通过反思夏商灭亡的 经验教训,认为天命无常,天命可以转移,上 天决不会把统治权永久地赋予一姓王朝;人事 最终决定天命。基于这种认识,周初统治者提 出了“明德”、“慎罚”、“保民”的治国思 想,这是对殷人敬神事鬼的一种反拨,在文化 史上初露重人事,轻神事之端倪,蕴涵着中国 文化模式的重塑,正如《诗经》云:“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近人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于 文化之变化,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 大变革,自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 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是旧制度废新制 度兴。”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文化艺术与自然知识〕
A、甲骨文与金文 B、散文与诗歌(《尚书》《诗经》) C、音乐与舞蹈 D、青铜艺术 E、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
★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文化 〔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
化巨大的变化。官学随着周王室的崩溃而衰败,民间私学兴起,“道 术将为天下裂”。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从而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学派的交锋与激荡,这为“百家争鸣” 的文化辉煌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这种局面的涌现是多种因素互动 的契合。 原因之一:天下混乱,道术分裂,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六合一统? 成为迫切需要人们回答的问题。一些“智能之士”,各陈己见,互相 辩难。 原因之二:“士”阶层的崛起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礼 崩乐坏”的大裂变,把原本处于统治最下层的士人,从最沉重的宗法 羁绊、生存困境中解放出来,形成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 层,而急于想实现富国强兵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加速了这一阶层 的崛起。
而 远 之 , 近 人 而 忠 焉 。 先 禄 而 后 威 , 先 赏
《 礼 记 表 记 》 曰 : 夏 道 尊 命 , 事 鬼 敬 神
周 因 于 殷 礼 , 所 损 益 可 知 也 。
孔 子 说 : 殷 因 于 夏 礼 , 所 损 益 可 知 也 ;
·
·
·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周 人 强 民 , 未 渎 神 , 而 赏 爵 刑 罚 全 矣 。 于 民 , 民 未 厌 其 亲 。 殷 人 未 渎 礼 , 而 求 备 于 人 民 。 的 比 较 论 述 , 他 说 : 夏 道 未 渎 辞 , 不 求 备 , 不 大 望 《 礼 记 表 记 》 记 载 了 孔 子 对 夏 商 周 三 代 思 想 文 化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殷商神本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宗教思
想在殷人的头脑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信仰上帝神、祖先神、自 然神又以信奉上帝神为主。殷人认为上帝就是殷人的至上神,同时上 帝又是自然神的化身,统治者风云雨雷,上帝还是殷人的高祖,“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护佑着历代殷王。古代中国是世界上神权崇拜 最盛行、鬼神系统最复杂、拜祭种类最多、仪式最繁芜的国度之一。 而殷商时期神权弥漫,是中国文明史上鬼神观念最为盛行的神权时代。
马 端 临 视 其 特 点 为 : 周 以 礼 造 士 。
民 之 敝 , 利 而 巧 , 文 而 惭 , 贼 而 蔽 。
远 之 , 近 人 而 忠 焉 。 其 赏 罚 用 爵 列 , 亲 而 不 尊 。 其
《 礼 记 表 记 》 云 : 周 人 尊 礼 而 尚 施 , 事 鬼 敬 神 而
其 质 ; 殷 周 之 质 , 不 胜 其 文 。
原因之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促进 了人才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文化规模日盛。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 合、激荡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和文化勃兴的环境。 原因之四: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新政治观念的权威尚未 确立,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辗转诸侯列国,直 接推动了养士之风的盛行与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为“百家争鸣” 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因之五: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 理念,学术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自主、富 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西周礼乐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
发展而言,周入主中原,代商而立,具有 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大意义。 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商大败, “小邦周”取胜,最终取代了“大邑商”, 建立起周朝。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 代的种族血缘统治办法,另一方面实行文 化主旨上的转换。这种转换建立在对夏商 残暴统治导致灭亡的历史借鉴和深刻反思 之上。正如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所 言: “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易不可 不鉴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殷服天命, 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 厥德,乃早坠厥命。”“人无于水鉴,当 于民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 无常惟惠之怀。”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马 端 临 则 说 : 殷 以 乐 造 士 。
其 民 之 敝 , 荡 而 不 静 , 胜 而 无 耻 。
神 , 先 鬼 而 后 礼 , 先 罚 而 后 赏 , 尊 而 不 亲 。
射 乔 而 《 造 马 ( 后 礼 士 端 骄 罚 记 。 临 ) , 表 《 而 亲 记 文 野 而 》 献 , 不 曰 通 朴 尊 : 考 而 。 殷 学 不 其 人 校 文 民 尊 考 。 之 敝 神 》 , , 中 蠢 率 说 而 民 : 愚 以 夏 , 事 以
古今一大变革会。
★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文化
正是上述多种条件的互动聚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快 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灿烂辉煌的诸子 “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文化 〔百家争鸣〕所谓的“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文化
现象:一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派之间相 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是学以致用,游说诸侯,推销自己的 政策主张、治国方略。“百家”,言其多,是对先秦各个学派 的统称;“诸子”,是对当时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尊称。 庄子把诸子百家分为儒、道、墨、法、名五派(《庄子· 天 下》);西汉初的司马谈把诸子百家概括为阴阳、儒、墨、 名、道家六家(《史记· 太史公自序》);西汉末的刘歆又 概括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等十家(《汉书· 诸子略》),这十家中,除了文学的小说 家、讲合纵联横的纵横家、讲君民并耕和农业技术的农家 以及综合各家学术的杂家,主要的是儒、墨、道、法、名、 阴阳六家,而尤以儒、墨、道、法、对后世影响最大。
识 却 让 他 们 固 存 着 远 古 的 遗 风 。 在 以 神 秘 性 和 笼
始 社 会 的 野 蛮 与 愚 昧 , 但 历 史 的 惯 性 和 积 淀 的 意
社 会 政 治 文 化 的 中 心 , 此 时 , 商 人 虽 然 已 脱 离 原
商 代 自 盘 庚 把 都 城 迁 到 殷 , 殷 便 成 为 商 人 开 展
践 经 验 日 益 丰 富 , 智 力 、 体 力 水 平 不 断 增 进 , 对
是 人 类 思 维 尚 处 于 蒙 昧 阶 段 的 产 物 。 随 着 人 们 实
得 极 为 突 出 , 体 现 出 强 烈 的 神 本 文 化 的 特 色 , 这
统 性 的 原 始 思 维 的 支 配 下 , 商 人 的 尊 神 重 巫 表 现
商人把现实的世界叫做“下”的世界,把神的世界称为“上”的 世界。既然“下”的世界有一个统治的王,那幺,“上”的世界也一 定有一个至上神是最高统治者,他们称之为“帝”或“上帝”。在殷 人的宗教中,不仅有至上神“帝”或“上帝”,而且还有帝廷,有帝 使、帝臣。商代的巫术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达到无事 不卜、卜筮,无神不祭、不祀的程度。“巫”不仅是祭祀的代言人, 而且是当时天知地知的圣者,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代表者。
曰 : 虞 夏 之 质 , 殷 周 之 际 , 至 矣 。 虞 夏 之 文 , 不 胜
《 礼 记 表 记 》 借 孔 子 之 言 比 较 夏 商 文 化 之 变 迁 ,
·
·
·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总之,夏商周三代文化经历了由“野”至 “文”的过程,在不断损益中发展,为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