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合集下载

第五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

第五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

第五课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心灵氧吧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起程奔赴流放地伊犁,临行以诗《赴登程口占示家人》留赠家人,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卒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此诗中就有流芳千古的爱国报国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该两句诗意为:纵是被贬谪谴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

推而广之,即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结合前面的诗,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问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

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人民中国才是我们永远的家。

”的确,钱学森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

他连一美元也没有存,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美国政府听说这件事,坚决不放他回国,美国军界甚至放言要杀害他,并且将他软禁了五年,后来,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一家四口坐轮船经过20多天的漫长航行,终于回到了祖国。

最后,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一大批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升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问题一:钱学森为什么执意要回国?问题二:在“个人的丰厚享受”和”回国过艰苦的研究生活”之间,钱老选择了谁?这表明钱老是怎样的人?链接1钱学森语录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人生价值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人生价值观

这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不因祸福而逃避。

“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诗表明,一个人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即为了达成更大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表明,一个人不应该因为祸福而逃避责任和义务。

这体现了一种坚强的心态,即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勇于面对,不放弃。

总的来说,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不因祸福而逃避。

它鼓励人们在遇到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著名的诗人陆游的《游褒禅山记》,意思是说,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祸福而灰心丧气,因为它们都是无常的,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面对它们。

在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因为祸福而彷徨不定,有的人因为遭遇到了灾难而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毫无办法,有的人因为太多的幸福而犯了懒,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其实,祸福都是无常的,不能太过把握,也不能太过恐惧,只有勇敢地去面对,才能有所作为。

比如,有的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他们有可能会陷入绝望,但是他们必须学会接受,并从中找到力量,勇敢地面对,在灾难中找到希望,在痛苦中找到乐趣,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不幸。

另外,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幸福,他们可能会变得自满,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只想着享受现有的幸福。

其实,幸福也是无常的,我们不能因为幸福而懈怠,要把幸福当作一种动力,用更多的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说到底,祸福都是无常的,我们不能因为祸福而彷徨不定,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勇气去拥抱它们,用它们来激励自己,用
勇气和智慧去战胜不幸,用梦想和努力去实现幸福,这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正含义。

林则徐关于禁毒的诗句

林则徐关于禁毒的诗句

林则徐关于禁毒的诗句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就像是林则徐面对禁毒的坚决态度,好比战士为了保卫国家,哪会因为危险就退缩呢!想想那些为禁毒奋斗的人们,不正是如此吗?2.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的这份豪情,不正像他在禁毒战场上的无畏吗?就像登山者一定要登上顶峰,他也要坚决与毒品斗争到底啊!3.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

”这简直就是对毒品危害的深刻揭露呀!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会吞噬掉无数的生命和家庭,怎能不重视禁毒呢?4. “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这体现了林则徐对禁毒成功后的期望,好像是说只要能消除毒品,就算再辛苦也值得,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啊!5.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这不正是在禁毒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写照吗?但即便如此,林则徐也没有放弃,我们又怎能不努力禁毒呢?6.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林则徐在禁毒中也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他只求问心无愧,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也要坚定信念呀!7.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的这种刚正不阿,不就像他坚决打击毒品的决心吗?就如同钢铁一般坚硬,任何诱惑都不能动摇他!8.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反映了林则徐对后辈的期望,禁毒也是为了子孙后代呀,我们能不为之努力吗?9. “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在禁毒中我们也要学习林则徐的智慧,了解毒品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打击它,这不是很有道理吗?10.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林则徐的功绩不需要别人夸赞,他在禁毒中的贡献自会流芳百世,这难道不让人感动吗?我觉得林则徐的这些诗句都深刻地体现了他禁毒的决心和信念,他为禁毒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坚决与毒品作斗争,保护我们的社会和人民的健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典】:此话出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是孔子讲的一段故事,强调了为国家忠心耿耿,并不惧避福逃祸的胸怀。

这句话概括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标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追求的。

在这个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奉献。

正如古人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即使是生命的舍弃,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为国家赴死的境界。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的人民,没有那样大的勇气和胆识。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行为和言行,来展现我们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爱护环境,勤勤恳恳地工作,守初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人生总会有高低起伏,有得有失,有苦有甜。

我们不能因为遭遇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和逃避,更不能因为享受幸福和快乐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坚定地走下去,相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而在享受幸福和快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被外界诱惑和干扰,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第二篇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对于忠诚于国家、不畏挫折困难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表达。

这句话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展现了为国家利益不惜生死的决心和牺牲精神,而“岂因祸福避趋之”则强调了在遇到祸福时不轻易放弃,不因利害得失而改变初衷。

这些古代智慧的箴言不仅在当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告诉我们应如何看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国家,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繁荣、民众的幸福安康,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兴评述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兴评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兴评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这句诗句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

这是明代文学家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所述的一句诗句。

这句诗字字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无私、勇敢的心态。

在我的理解中,这句诗句传递了几个意思。

首先,这句诗底蕴着一种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苟利国家,无论生死。

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人可以不顾个人的安危,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

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例如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走向前线,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其次,这句诗提倡不因祸福避趋。

不论是遭受困难还是享受福祉,都不能使人变节、背弃。

这意味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因外界的变化而迷失自己。

这是一种坚定的品质和信念,无论面对生活的坎坷还是困境,都要坚守自己的准则,不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者,这句诗也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兴衰,是与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分不开的。

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他们的选择、行为和思想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所以,当我们看到国家面临困境时,我们不能只是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出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国家的命运,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正如诗中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为一个人民的一份子,我们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用行动去担起我们的责任。

最后,这句诗也提醒了我们个人的幸福并不是忽略的。

它告诉我们,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之上的。

只有国家繁荣,社会和谐,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安全感。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追求,而应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只有站在集体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用个人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总结来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句深情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的精神,宣扬了个人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提倡不因祸福避趋,以及思考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是林则徐1842年所作。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主导虎门销烟,英国以此发动侵略,鸦片战争爆发。

林则徐却因禁烟事宜被谮毁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安与妻子告别时所作,时年57岁。

首联和颔联写诗人此时年老力衰,但为了国家不惜老迈之躯;颈联和尾联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和旷达胸襟,并不因贬谪而难过,可谓“宠辱不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句深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广为流传引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最出名的两句,后人传诵不绝。


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不论生死,也要去做,怎么能因为个人祸福而接受或逃避它呢?表达了诗人深怀忧国忧民之心,拳拳报国之心。

爱国节选文言文翻译

爱国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国有难,君召将,将不敢辞。

赴汤蹈火,死而后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译文:国家面临危难,君主召唤将领,将领不敢推辞。

即使面临沸水和烈火,也勇往直前,直至牺牲生命。

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只要对国家有利,无论是生死还是祸福,都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回避或追求。

原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非为身名,实为社稷。

译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并非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国家的根基和安定。

原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仁不让,舍生取义。

译文: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面对正义的事情,不推辞,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道义。

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愿以马革裹尸还葬,勿以英雄泪满巾。

译文: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我愿意用马革裹尸,回国安葬,不愿因英雄的壮烈牺牲而泪满巾。

原文:苟利国家,不求闻达于诸侯。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求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功成名就之后,适时退隐,这是顺应天理的做法。

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译文: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不要因为恶行微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微小就不去做。

只有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服从和尊敬。

原文:吾闻忠臣之事君,不避其难,不辞其死。

忠心耿耿,生死以之。

译文:我听说忠诚的臣子侍奉君主,不回避困难,不推辞死亡。

忠心耿耿,愿意为君主付出生命。

林则徐的爱国名句

林则徐的爱国名句

林则徐的爱国名句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翻译: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2、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塞外杂咏》翻译:我与山神相对苦笑,我头上的白发与它头上的积雪都很难消除。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堂联》翻译: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4、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翻译:嘉峪关的把守非常严格,有从万里之外征召而来的人驻扎在关下。

5、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出嘉峪关感赋》翻译: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回头东看,崤函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6、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伊江除夕书怀四首·其三》翻译:只指望举国上下能够卧薪尝胆,振兴中华,哪里还有心情饮下屠苏酒去酣然入梦呢。

7、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翻译:在穿行万里关山的征途上,我依然时时怀念着东南海疆。

8、秋到天山早飞雪,征人何处望长安?——《秋怀四首·其二》翻译:秋天早早地到来,天山早已雪花纷飞,不知征战的将士在何处遥望长安。

9、隔窗梧竹萧萧响,知是风声是雨声?——《秋怀四首·其一》翻译:隔窗梧桐竹子萧萧作响,不知道这是风声还是雨声?10、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

——《出老》翻译:如果能够东山再起,将像大鹏展翅翱翔蓝天一样,恨天还不够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不应该因为自己选择的路难易,就去躲避或是逃避,而是应当坚定不移的为了自己国家的未来而奋斗着。

历史的舞台上,只有顽强的斗争才能保证我们的祖国不断发展,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正是鼓舞着我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争取未来。

同时,也正是这句话,感召着我们拿起勤劳的双手,帮助国家和我们自己共同发展壮大。

无论是政治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追求真正的国家荣耀。

是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足见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焕发着充满了力量的精神。

我们每一位勤劳的公民都是小小的火花,不畏艰险,但是又能有效的燃烧,点燃国家的发展之路。

让我们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为座右铭,让勤劳的汗水再次滋润着我们的祖国,让我们坚持不懈,为了祖国的光辉明天而奋斗!。

忧国忧民的名句名段

忧国忧民的名句名段

忧国忧民的名句名段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译: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译:我掩面垂泪而声声长叹啊,可怜人民的生计(人生道路)是多么艰难啊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译: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6、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这句话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依然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它表达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对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思考。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个人的生死荣辱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国家的兴亡与荣辱面前,个人的得失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只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才能为个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个人的命运注定要与国家的发展相契合,而不应该因为个人的困难或祸福而回避国家的需要和责任。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和个人奉献的价值。

它教导我们,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我们应该勇往直前、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只要我们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然而,这句话同时也提醒我们,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小的,个人的存在与国家比较起来显得渺小。

在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福祉之间,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利益做出牺牲,但同时也需要保障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利益。

个人的奉献不应是一种过度牺牲,而应该是在国家利益需要之下,保持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最后,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国家和个人永远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国家富强,个人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我们应该牢记这句名言的意义,积极投身于国家的事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国家和个人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展开讨论。

首先,引言部分将会对本文要探讨的主题进行概述,并给出文章的目的。

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思考。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会分为三个要点进行展开。

每个要点将会深入探讨一个方面的内容,以便全面地阐述本文的主题。

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句体现的人生价值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句体现的人生价值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句体现的人生价值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这句话源自《后汉书·杨震传》中的一段话:“智士不为五斗米折腰,功臣不为美女忘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是杨震在与当时执政的宦官之间斗争时所说。

这句话所表达的人生价值观,是将国家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的价值观。

在这种价值观中,个人的生死命运都可以被牺牲,只要这样做能保障国家利益。

这种价值观以国家为重,忽视个人的自由和尊严,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生命安全。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终点和成就。

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个人生价值观下,个人的追求和理想存在于服务于国家之中,国家是自己的终极追求。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会毫无保留地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障国家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接受,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它并不是人们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如果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人们会有困惑和犹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和国家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个人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护,而国家的强盛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和可能性,即为我们强调个人和国家的利益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在今天的世界,人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

本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应当平衡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奋斗。

只有坚持适度的个人奋斗和国家利益的服务,才能实现和谐的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总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的人生价值观,呼吁我们为国家的利益而斗争,但是也不能忘记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人民的齐心协力,而每个人的成功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保护。

岂因祸福趋避趋之的因意思

岂因祸福趋避趋之的因意思

岂因祸福趋避趋之的因意思
1.岂因祸福趋避趋之的因意思:因为。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代.林则徐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3.原文释义如下: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
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诗句

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诗句

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诗句
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诗句体现了忠诚、奉献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以下是一些表达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诗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的利益和生存而生死以之的决心,不会因为个人的祸福而回避或追逐。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即使国家破败,山河依旧存在,而城市的春天却充满了深深的草木,暗示了国家的衰败和荒凉。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这句诗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国家的兴衰之中,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应该为国家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4.忠诚所感金石开,肝胆相照日月明。

——文天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金石为之感动,肝胆相照的忠诚如同日月般明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和决心,即使生命有限,也要留下坚定的信念,为后人照亮道路。

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人们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绉意思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绉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

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

【扩展资料】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篇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 丁抒明 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 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 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 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 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 对这些万古常新 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 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 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 的笔触, 为我们勾勒出人类、 宇宙、 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 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 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 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

1 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2 人类 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 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

人“出身”于大自然的 “血统”, 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 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真” 与“非真”。

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 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 来的“真”。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 “人”这 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翻译 分享 评价:
写赏析
纠错
相关翻译
写翻译
注释
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 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 的旷达胸怀。戍:驻守;口占:即兴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②衰庸:意近“衰朽”,衰 老而无能,自谦之词。③...
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 敬仰。...
创作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 想见。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二
(55人评价) 8.7
朝代:清代 作者:林则徐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 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 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只要 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
林则徐

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赋予每个人以生命,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每个人为国家献身的奉献精神。

《孟子》中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生命就可以生死以之,哪怕面临困难和祸福也决不回避。

这句名言所体现的正是一种爱国情怀,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爱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感情和热爱之情。

它不仅仅表现为以口号、旗帜、庆典和礼、法、信等传统形式表达的爱国情怀,更应该体现在全民族共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等牢固信念上。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爱国情怀对于构建国家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国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国情怀不仅仅表现为自身的利益与名利,更具有无私奉献、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精神。

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甘于为国家生死以的英雄和先贤们。

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墨子,还是现代的孙中山、邓小平,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

他们不畏艰险,不计私利,甚至不辞生死,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强大的祖国。

他们所表现出的甘于替国家分忧、担当责任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国家的无私奉献体现在每个岗位上的默默付出。

无论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教师,还是后勤保障的工人、农民,他们都在默默地为国家的发展和保障民众的利益付出着努力。

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爱国情怀也需要体现在对国家利益的追求上。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麻木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爱国者。

只有在追求个人利益与追求国家利益统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爱国情怀的含义。

无论是身为公务员、企业家、学者还是普通工人,我们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卓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篇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
丁抒明
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人类、宇宙、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

1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
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2人类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

人“出身”于大自然的“血统”,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真”与“非真”。

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的“真”。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人”这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

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没有看到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但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指向,似乎就已经包含了“人”这个概念迟早要发生变化的预示。

例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他所认定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以及“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世界的实现”,3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揭示等等。

4恩格斯则是从自然科学方面指出了物质运动“永恒的循环”的客观规律,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循环完成其轨道所经1《人类的起源》见封底,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5页。

3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