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的文化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取向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立意的清新,布局的巧妙,技法的精致,文化的悠远。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取向贵在自然,妙在含蓄,美在意境。
(一)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最高目标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园林,造园的最高目标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在开篇的“园说”即造园总论中,计成对这个理论作了精辟的阐述,提出造园无论从选地、堆山、挖池、开路还是建房、造墙、种植花木,都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的意境。
为了使人造园林达到自然天成的魅力,古代造园家们形成了一系列原则,采取了四种主要的艺术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选地。造园首先要选地,在各种类型的地段中,山林之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天然风貌,因此最适合于造园。
2.中国古典园林采取灵活多变的布局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廊庑榭舫,山水花木,都没有统一固定化的安排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穿插组合。如《园冶》所说的“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在空间不断的明暗变化中,游者可以观赏到妙趣横生、变化多端的图景。无论西方园林还是中国的宫殿、陵墓等建筑,布局均讲究平面展开,中轴对称,俨然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白居易对自己的宅园则赞誉有佳:“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江深欲去难,何似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钓竿。”(白居易《家园诗》)可见,咫尺方地,若要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不拘一格、自由多变的布局原则非常重要。
3.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因借方式,获取自然之美。在《园冶》中,计成指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在这里指因地制宜。计成在《园冶》中写道:“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根据“因”的原则,园林营建时应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宜堆山就堆山,适宜造池就造池,宜亭则亭,宜殿则殿。例如,拙政园所在之地原为一处低洼之地,因此建造了一处以水景为主的园林,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左右,水面广阔,景色疏朗自然。园林布局只有先“因”,然后才能“宜”。
这里的“借”是指借景,将园外的景物组织到园内的画面中来,与园内景物浑然一体,从而突破园子的有限空间,丰富园景的层次。《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园林中,借景都有杰出的范例。皇家园林中首推颐和园的借景。颐和园西部数十里以外的西山群峰,从园内看去,一脉相承,北高南低,稍近的玉泉山和山顶宝塔浮现在群峰之前,使西山群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园内,万寿山前山宫殿,倚仗山势严整排列展开,佛香阁拔出峰顶,居高临下,山下是浩渺的昆明湖,一线西堤绿柳,将西部园墙全部隐去,抹去了园内园外的明确界限。由园内东部向西眺望,万寿山佛香阁为前景,西堤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在私家园林中,也有着许多成功的借景范例。无锡寄畅园将锡山上的龙光塔借入园中,开阔园中景物视野;扬州何园将隔墙的片石山房假山峭奇的主峰纳入园内的画面,造成园外有园、两园一体的错觉。这种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已有条件精心设计的做法是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园林的造园要领。
4.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艺术手法,将概括提炼后山水的自然形象再现于园林中
大自然的神韵不是通过简单模仿即可获得的,古代造园家们仔细观察自然山水的生态形象,研究它们的地理特征,将概括提炼后的自然形象再现于园林中。经过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虽是人造山水,却具有了真山真水的气质与韵味。例如叠山,无论用土还是石头,都应该有主有从,有高有低,而不能两座山峰整整齐齐地并排矗立。山间石下还应该围以花草,绕以树木,于朴实随意间流露出大自然的清新,决无人工之造作。南京瞻园造景有法,山水与建筑、花木之间相互融合,浑然一体。著名的南假山气势雄伟,山峰峭拔,洞壑幽深,苍岩壁立,虚岩生凉,俨如真山。有人形容其“一峰之竖,有太华千仞之意”。
理水也十分讲究,努力追求水体的自然之美。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挖地成池,水池一般是整个园林的中
心。形状与西方规则的几何图形绝然不同,很少方方正正,以曲形为妙。这种不规则的平面,要表现出自然界水边的各种野趣,有凸入水中的,有凹进岸边的。弯弯曲曲的池岸边,石头错落有致地堆积。池的一角可建亭子,亭旁植树,柳枝倒映,摇曳生姿。池面可建形态各异的小桥,将水面作不均衡不对称的分割。池中可种植水生植物,不可满布,宜疏落有致。江苏无锡寄畅园在私家理水艺术上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园的锦汇漪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水面,造园者进行了分割布局。在水池北端,建造了七星桥和廊桥,将水池分割成大、中、小三个不同情趣的水域,曲折幽深,令人回味无穷。七星桥紧贴水面,池水清荡,倒影如画,更显得水面宁静幽深。西侧鹤步滩有两处用小石条平贴水面,半浸碧波。池面东侧,由南向北设置着临水的长廊,池边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以及涵碧亭等建筑,水中倒影横生,是全园中最佳观景处。整个水面的布局以聚为主,以散为辅,体现了重涯别坞、曲岸回沙的美妙境界。
(二)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备受瞩目的艺术法则
含蓄表现为一种深远、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艺术风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瞩目的一种艺术法则,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受诗、书、画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十分重视含蓄的艺术风格。含蓄不在字面上进行雕琢以追求词采声律,却往往在清新、质朴的艺术形式里,蕴藉着深远的诗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书法等都普遍运用了含蓄的艺术法则。“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即将含蓄作为诗歌审美的最高标准。中国画讲究含蓄,在平面布置的构图中,重视对空白的处理,“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把空白当作画面形象的组成部分,衬托画面主体,运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扩大画面的意境,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书法艺术是中国所特有的造型艺术,它被称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有“意居形外曰媚”及“露则意不持重”等说法,也很讲究含蓄的创作手法。
为了实现园林的含蓄美,古代匠师以及参与园林设计的文人士大夫采用了两种主要的建筑技艺与艺术手法。
1.采用抑景的表现手法,实现深藏不露的审美追求
抑景是指园林造景时把最好的景色藏在后面,而不是过早地暴露在人们视线之中,以收到“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迎门挡以假山,类似于居宅建筑中的影壁屏障,称为“山抑”;运用植物题材如一片树丛的,称为“树抑”;也可以利用建筑题材,称为“曲抑”。北京颐和园入园后,只见一座座华丽的宫殿,看不到一点园林的景致,绕过仁寿殿后,峰回路转,三两步间,一幅高阁、平湖、远山的壮丽图景才呈现在面前。由此可见,抑景手法的运用,有效地将园林划分成几个既分割又有联系的景区,随着游览的深入,景区依次过渡、展开,生动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含蓄、幽邃、深藏不露的文化追求。
2.使用暗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反映园林主人的理想和愿望
这在私家园林中表现的都非常普遍。私家园林的主人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他们的人生理想基本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心忧天下、济世安邦。当政治浑浊、兼济天下的目标难以实现时,这些文人士子常常选择独善其身,不问世事,以山水自娱。但是,这些士大夫虽然隐逸遁世,却没有彻底忘怀“君国”、“天下”,坚持操守,洁身自好,待到时机成熟,则出山从政。这样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历程在文人园林中不能明目张胆地出现,大多以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历程在园林中不能明目张胆地反映,大多以含蓄的方式通过园林和景点名称表达出来。
第一,园林名称中的暗喻和象征
这在文人园林中非常普遍。沧浪亭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位于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因莫须有罪名无罪被贬的苏州诗人苏舜钦回乡之后,怀着抑郁的心情,偶观盘门附近的美妙景色,做诗颂曰:“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过苏州》)花四万钱买下此园,并在水旁造亭,名之“沧浪亭”。园林的命名出典自《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诗歌春秋时期就已传唱,孔子、孟子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有所提及和记述。它讲明了一个道理,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失意的时候,要豁达面对。通过景点命名,游人就理解了苏舜钦无罪被贬的心情。诗人的《沧浪亭》诗:“一径(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