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 sop hy &Social Sciences ) No.2,2008(Sum No.145)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吕 峰(1975~),男,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于贵明(1960~),男,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

院,副教授。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

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ious Cult ure and Western Citizen Cult ure

吕 峰 于贵明 

L ¨U Feng YU Gui -ming

(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I 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 College ,H uhhot I nner Mongolia China 010051)

[摘 要]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把它与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文化进行对比。西方背景下产生的公民文化

比较强调“分”、法理及对政治的广泛参与,而东方历史背景下的和谐文化更倾向于强调“合”、情理及对政治的普遍冷漠。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文化;公民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G 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8)02-0085-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bs t he harmoniours idea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mpares it wit h citizen culture ,originating in

west culture background and emphasizing on separation ,rule of law and extens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While under east background ,harmoni 2ous culture more litics.The development of t he citizen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re complementary each ot her ,building up a good and mu 2tual citizen society must promote t he achieve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K ey w ords :Harmonious cult ure ;Citizen culture ;Comparison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

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有关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渊源。在古代的诸子百家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等都论及过有关和谐的思想。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礼记》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所主张的以仁待人、以仁待物,以及庄子的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齐物篇》

)等都是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

“和为贵”。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董仲舒提出“夫德莫大于和”,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主张“下不失地利,中得仁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

邦”,如《尚书・尧典》主张“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四

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以德服人,兼容并包等等。[1]此

外,古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则是他们心目中和谐社会的理想模板。《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58—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总第145期)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谈到小康社会时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主张和理想都充分表明了和谐思想的深厚根基和伟大生命力,也表明了和谐理想是古代圣贤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可以说这些观点和主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文化基础。

概括来说,依托于传统农业文明的和谐思想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优秀思想和智慧,如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修身来达到内心和谐),并把它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重视家庭生活的和谐(强调“孝”与“礼”的观念,重视四世同堂,儿孙满堂、家和万事兴等),强调人的现世情怀和世俗生活(如孔子提出的“不知生,焉知死”,不问鬼神的态度等),强调华夏与周边四夷的融合与和睦相处(中华民族的概念就来源于此)。在生产力十分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我们的先人也创造出“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美好时代,创造了人类在农业文明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巅峰和极致局面。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了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追求,历代先贤也曾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和谐思想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如过度强调礼治与德治,忽视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过度强调人的依附与顺从(具体表现在宣扬“三纲五常”的思想上),广大百姓的臣民意识、顺民意识严重,再加上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使广大百姓要么默默无闻、逆来顺受、任人宰割,要么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成为所谓的“逆民”、“暴民”,但就是没有公民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缺憾。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主流。同时和谐社会也应当具有健全的民主与法制制度,鼓励和包容人的自由、平等与独立精神,积极推动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李慎之先生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2]

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公民观念和公民社会理念有其独特和精华之处,其中也不乏带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比较和鉴别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公民”这一词源于古希腊时代,它的产生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有着深刻的关联,由于爱琴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世界形成了很多城邦,城邦(polis )是政治(politics )一词的词根。所谓政治,就是指城

邦的公共事务,是指公民对城邦事务共同决定的过程。古罗马人也继承了这一理念,他们用“公民的”一词来表达政治的本质,古希腊罗马政治,可以说都

是一种“公民政治”。[3]P35

公民政治最著名的是雅典。这些城邦虽然政体有所不同,但都孕育出了深厚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文化,都设有专门参与议事的公民大会、议事会等机构,尤其在雅典,为方便公民议事,甚至发放津贴,雅典的“广场政治”和直接民主的政治实践更是促进了古希腊公民文化的发展壮大。法庭辩论、会饮时明智的对话、投票、竞技和悲剧竞赛等各种公共活动都推动了公民文化的发展。公民成为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城邦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符号。不过,在当时,享有公民权的人主要是本邦的贵族和自由人,外邦人、奴隶和妇女都不享有公民权。如在雅典虽然有30万人,但真正享有公民权的只有5万人左右。总起来说,在古希腊,人的本质只能在共同体中体现和界定,“在政治学中,城邦的善只能通过公民的善来实现,因为城邦政治学归根到

底是公民政治学”。

[3]P75

到了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行会的发展和宗教思想的传播,西方各国家内部逐渐成长起来一个市民阶层,随着这个阶层不断发展和强大,一个崭新的市民社会开始出现,并成为与以国家为代表的政治组织相抗衡的重要力量。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相继确立。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等日趋完善,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开始确立。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琼・柯亨和安德鲁・阿拉托所说,公民社会是“介于经济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领域,由私人领域(特别是家庭)、团体的领域(特别是自愿结

社)、社会运动等形式组成。”[4]

可以说,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是独立的个人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所组成的联合体。它有利于培

6

8— 吕 峰 于贵明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社会学・文化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