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 过渡的转折时 期。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后,著书立说,致 力于神学的理论 研究,运用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 把哲学和神学 结合,为基督教教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宗教 哲学体系。 鉴于他在神学思想和哲学理论上对基 督教的贡献,奥古 斯丁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 师”“上帝的圣者”一直受到教会的尊敬。
4.儿童的知识教学应注重正经典籍
结合自己的经验,他反对儿童学习荒诞不经的文字,主 张学习有用的知识,特别是正经的典籍。认为这是稳妥的道 路。
5.儿童的学习应当通过实物和实际活动进行
学习可以通过实际的模仿和做来实现,而不仅仅是通过 语言。
6.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或核心乃是激发学生 内心的活动
奥古斯丁指出:“我们要去请教的不是那些滔滔不绝的演 说家,而是守护在心中的真理。是内心真理让他们了解到所 说事物的真相。”
三.教育目的论
因为人生来所带的原罪,使得人生在世的最高目的只有不 断地赎罪修行,克己欲望,心向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怒和 恩赐,灵魂才能得到拯救。 可见,奥古斯丁的教育目的是要过精神生活,修炼道行,培 养对上帝充满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徒。即通过教育,使人聆 听,懂得上帝的教诲,领悟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并意识到自身 的罪恶和如“粪土”般的渺小,从而进行祈祷、忏悔,克服对 各 种欲望和享受的追求,最后皈依上帝,进而成为能忠心耿耿地 为教会服务的教士。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是可以改变的、有错 误的,而神圣的理性是不变的、永恒的,它是一切 真理的标准。因此,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上帝是道 德的泉源和标准。根据这一观点,奥古斯丁概括综 合了宗教教义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古希腊哲学家提 出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基督教道德 规范——七主德。七主德包括三条神学德目(信仰、 仁爱、希望)和四条世俗德目(审慎、节制、坚毅和 公正)。
伦理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奥古斯丁以对神的追求为目标,叙述了有关伦 理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人类内心所求以及向往的必须是完美的善, 必须符合神的旨意和意志。 其次,道德行为必须以戒律为准绳。 再次,道德行为的核心是顺从服从神的指示。 第四,慎重交友。 最后,人与神的沟通和交流,是经过祈祷、忏悔, 以及的行为的谦虚与敬爱神而获得的。
六.认识论和教学思想
(一)上帝的存在和真理论
奥古斯丁承认,关于上帝的知识时通过柏拉图的 理念论二获得的。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存在时谁也 无法否定的,上帝即真理,真理也亦即上帝,一切 真理都存在与上帝之中,真理以光的形式照耀出来。
(二)知识论与知识教育
从上帝即真理出发,奥古斯丁论述了《圣经》 的神圣 性对权威性,认为一切真理的规则被铭刻在《圣经》 中。因 此,在知识教育的内容中,学习《圣经》是最为重 要的,因 为《圣经》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泉。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20100230307 曹石英 20100230317 黄雅敏 20100230340 张佩燕
内容框架: 一.生平、教育活动以及著述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教育目的论 四.人性论、儿童观以及儿童的教育 五.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六.认识论和教学思想 七.评价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ຫໍສະໝຸດ Baidu
• 374年,奥古斯丁结束学业,回到故乡任文法教师。 此间,他继续研究学问,阅读了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 义者的著作,对摩尼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 384年赴米兰任教,在安布罗西大主教的影响下, 完全从基督教的观点研究真善美,从柏拉图和新柏拉 图主义者的著作中得到启发,懂得在物质世界外寻找 真理,对照《圣经》认为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真正的 真理,由此奥古斯丁在思想和理论上都发生了重大的 变化。
2.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起着重要的
作用
奥古斯丁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认为,自己早年的放荡行 为是与父亲分不开的。自已最终皈依上帝是与母亲分不开的。 由此,他认为父母对孩子成长、信仰、精神上等有重要的作 用。
3.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
奥古斯丁在回忆自己童年学习语言文字时写道: “我 自小就憎恨读希腊文……,我酷爱拉丁文…… 。为 何当时 我对于希腊文觉得憎恨呢? 读外国文字真是非常艰 苦,甜蜜 的希腊神话故事上面好像撤上了一层苦胆。我一字 也不识, 人们便用威吓责罚来督促我读。当然拉丁文起初我 也不识, 但我毫无恐惧,不受磨折地。 ”
• 387年复活节,在米兰接受安布罗西助教的洗礼,正式加 入基督教,这是他33岁。此后,他判若两人,彻底地改变了 过去荒淫放荡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清心寡欲的虔诚的基督 徒。 • 388年返回塔加斯特,从事著书立说,过清贫的修道生 活。 • 391年前往希波传教,并被当地主教赏识,晋升为神父, 授予讲道的资格。从此为教会事业忠心耿耿。 • 396年任主教职位,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 和组织反对异端等活动。 • 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于430年8月28日死于 汪达尔人兵临希波城之际。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有双重性:
积极方面:他从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出发,认为世俗知识 可以为基督教信仰所用的见解,为以后的神学家提供了如何 利用和改造世俗文化的榜样。压制了古代文化中的怀疑、批 判精神,在神学的形式下保存和发展了古代文化中的某些前 提、原则以及论证、求证的理性方法。
四、人性论、儿童观以及儿童教育
(一)人性论
奥古斯丁认为,万事万物作为至善至美的上帝的创造 物,必定也是善的,否则,就体现不出上帝的善性了。由此 推论,人性最初必定也是善的。 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又认为现实中的人的本性,都是恶 的。人类始祖亚当辜负了上帝的信仰,滥用了意志自由,由 善走向了恶。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犯罪的恶果所造成的 “从 恶”倾向,不仅毁灭了他自己,而且还给他的后代带来了 “原 罪”。
奥古斯丁认为,信仰是“天启”(上帝的启 示),是绝对 的真理。信仰在前,理解在后,信仰是理解的途径, 理智是 信仰的一种报酬。理性和信仰并不是对立的两级, 两者存在 着彼此交叉的关系。
(五)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奥古斯丁根据《圣经》故事认为,最初,上帝创造出 许多无形的天使,其中有的服从上帝,有的则对抗上帝,这 样就分化为善和恶两派。当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被创造时, 他们已处在善和恶两种可能性之中,结果他们妄用自己的意 志自由,听从恶的天使,违抗上帝的命令,犯下了“原罪”。 自此,善和恶便具体化,其中以善的上帝为一方,以恶的人 类为一方,形成完全对立的两大阵营: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上帝观
奥古斯丁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上帝是 最终 的实在,上帝是完满的、不变的、永恒的、全善的。 上帝即至真、至善、至美、上帝是绝对真理。上帝具 有创造的本性 ,上帝是万物之源,是最高的主宰,也 是真理本身,上帝是“三位一体”的。 圣父:上帝 圣子: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圣灵:父与子之灵
(二)善恶论
上帝至真、至善,万物由上帝创造的,因而它 们不可能同上帝一样绝对,它们不是绝对的有。但 万物源自上帝,由上帝的有而有,因而它们也不是 绝对的无。所以凡是存在的,本身也都是善的,只 是并非十全十美而已。 恶是相对善而言的,恶是“善的缺乏”和“实 体的 缺乏”。
(三)意志自由
上帝创造的人类是善的,为什么现实中的人类却如此之恶? 这是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上帝的伊甸园中,受蛇的 引诱偷吃了苹果,从而使其犯下了原罪,这种原罪传给后代, 使整个人类都具有了罪恶的本性。
主要著述
奥古斯丁前后44年中总共写有护教著作93种,232部,达 上千万字之巨,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
《论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论三位一体》(On the Thinity) 《忏悔录》(Confessions)、 《论幸福生活》(On the Happy Life) 《秩序论》(On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等等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是基督教教父哲 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 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 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
(一)生平: • 母亲是罗马贵族,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是个脾气暴躁 的异教徒。 • 7岁在启蒙小学学习拉丁文和算术以及希腊文; • 12岁在文法学校文法与雄辩术,主攻修辞; • 16岁毕业,在家里闲荡了一年。17岁父亲去世。在母亲的坚 持下来到迦太基攻读修辞和哲学。 • 19岁时在学习《圣经》之后,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以上帝为 善,无法解释邪恶和苦难从何而来。因此,他加入了当时在 北非势力大、影响广且比较自由的摩尼教,接受摩尼教的善恶 二元论学说,认为善和恶是两个对立的永恒法则,世界由彼此 冲突的善恶构成。恶起源于某种实体,人的灵魂来自善,肉体 则来自恶。犯罪是由于恶的缘故,因此人不负道德责任这些学 说似乎给奥古斯丁放荡的行为提供了解释。所以,奥古斯丁信 奉摩尼教达9年之久。
(二)儿童观及儿童的教育
奥古斯丁根据其人性论,结合对自己童年经 历的理解、讨论了有关儿童教育一些列的问题 。
1.体罚是促使儿童由恶向善、改邪归正的不可缺少 的手段
奥古斯丁认为,儿童生来都是邪恶的。结合自己幼年 的经历,认为自己之所以最终能够饭依上帝,能为上帝和教 会服务,是与童年时在责打下所学到的知识分不开的。由此 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学习是没有惩罚的,戒尺、皮鞭 和棍棒确实是制服儿童、涤除其罪恶所必需的物品。
奥古斯丁虽然强调《圣经》的权威性,但他并不 一概排斥世俗的学术和文化,而是认为世俗学术 中的一些知识不仅有助于传播教义,而且有利于 培养信仰 。但是他反对自然科学 。
(三)认识论和教学
人是如何认识上帝的呢? 奥古斯丁从柏拉图主义的知识等级观念出发,把人们获 得知识的能力分为感觉和理性两种。感觉又分为以身体为感 官的外感觉和以心灵为感宫的内感觉。人凭借外感觉把握外 界有形事物,凭借内感觉把握外感觉,凭借理性把握内、外 感觉。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一 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五、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赎罪论”、“禁欲论”、 ‘灵 魂不灭论”构成了其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伦理学是围绕《圣经》中信、望、爱展开的。 其中,他把爱作为首推的美德,他说:“就我而言,美德最 简单、最真实的定义是爱的秩序” ,爱的秩序是指宇宙万 物 间永恒不变的秩序,也被称为“神律”、“永恒律”,它对 人心 的作用造就了道德准则。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是:夏娃为什么会吃那个苹果,使人由 善变恶呢? 奥古斯丁的回答是:这是出于人的意志。上帝的创造物都具 有善的属性,因为善的东西不可能导致恶的现象。那么犯罪的 原因不在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就必定在于人们自身内部的主观 意志之上。犯罪作恶完全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是人的自甘堕落。
(四)信仰与理解论关系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 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 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 新认识。
七、评价
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教会的教育家,他所 提出的皈依和信仰上帝以及服务于教会的教育 目的,以善恶论、原罪说、禁欲主义为道德核 心,以《圣经》为中心教材,以改造的神学化 的“七艺”为课程,以服从、体罚和神秘的内 心反省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思想,构成中 世纪教会学校的指导思想,影响欧洲各国的教 育大1000多年。
地上之城虽然是恶的,但也体现着人们善的愿望。地 上之城必然要反映上帝的旨意,应以上帝为典范,最后回归 到上帝之城。如何回归?唯有接受基督教会的指引,只有基 督教会才能够稳妥地引导人们归向“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 中世 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 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 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