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合集下载

杜威_教育即生活_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_唐斌

杜威_教育即生活_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_唐斌

[摘要]因忽略对出场语境的系统考察,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真意义长期被遮蔽。

生活意味着通过处境而活着,具有实践性、关系性、亲历性、多样性、整体性、辩证性等多重意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当下性与社会性。

在杜威看来,儿童并非存在着什么现成的官能,教育要引导儿童“生在当下,活得丰富,善于应对未来”,通过各种交互作用过好永远现时的生活。

[关键词]杜威;教育即生活;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10-0084-04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1.10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唐斌朱永新解释学循环告诉我们,若要揭示杜威某一教育命题的本真意义,首先要把握其哲学变革的根本旨趣。

唐力权教授在为评析怀特海过程哲学而撰写的《脉络与实在》一书中提到:“脉络主义的根本精神———它无疑已成为20世纪思想的明显特征———严格上乃是以积极使用无穷倒溯概念为基础的。

对于亚里士多德及传统哲学来说是理论的死胡同者,对于詹姆斯、柏格森、怀特海、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当代知识领域的主要人物来说则成了理性思想的基本要求。

”[1]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揭示了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本质,因而完全可用来描述以消解大写主体与大写理性为旨趣的杜威教育哲学。

本文将通过对出场语境的分析,力图把握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意蕴及现实意义。

一、“生活”的意蕴对当下生活的颂扬源起于被称为“美国的孔子”的爱默生,古典实用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对爱默生这一呼唤的回应。

杜威由此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并对它作出新的阐述。

早在1893年,杜威在《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一文中就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在他看来:“倘若要我点出对教育精神的所有改革中最需要的改革,我会说:‘停止把教育纯粹当作后来生活的准备,把它打造得具有当前生活的全部意义。

’”[2]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文中再次明确提出:“如果教育即是生活,那么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

教师资格外国教育史:杜威关于人性的概念

教师资格外国教育史:杜威关于人性的概念

杜威认识到在论及民主主义理想和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念时,有必要对人性进行一些描述。

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人性的构成是否表明了一定的社会安排可能会成功,而其他则注定要失败?人性可改变至什么程度?遗传与环境是怎样互相联系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人性的变动范围究竟有多大?又有多少确定性?”以上就是杜威试图解答的问题。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杜威对于人性的理解与传统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实验主义者认为,杜威摒弃了所有关于人性的传统理论。

这些理论之所以遭到摒弃,是因为它们的片面性。

它们或是把人性称为一种原动的、自然的秉赋;或是把人性描述成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对立的心理力量;或是认为人性本来空洞无物,完垒是由外部影响塑造成的;或是认为只有通过像语言、宗教、法律、艺术以及政府这样的制度化产物方能了解人性。

杜威既不同意纯遗传特征的观点,也不同意无限可塑性的观点。

杜威之所以不同意这些观点,是因为它们主要建立在任意的习惯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杜威的观点,要了解人类,就必须研究人的天资以及所处的社会制度。

这两种力量共同塑造个人。

杜威特别强调习惯、冲动以及理智在人类行为中的位置。

他说道:……了解习惯以及习惯的不同种类,对社会心理学来说,是个关键。

冲动和理智的作用为理解个人的脑力活动提供了秘诀。

但是,这些冲动和理智对习惯只起了次要作用,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信仰、愿望以及目的才能具体地了解人们的思想。

这些信仰、愿望以及目的,是在社会环境与生物习性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

虽然习惯并不是人类行为发展的第一个产物,但是它对于了解人性却是最重要的。

因此,习惯来自作为人的天赋秉性之一部分的非习得性活动。

杜威在《人性与行为》中首先研究并界定了习惯。

他认为习惯是:……受先前活动影响的那种人类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是后天的;习惯本身含有一定的秩序或是含有行为中较次要的元素系统;它的特点是突出的、动态的,善于公开地表达自己,甚至在并没有明显地支配活动的情况下,它仍然以某种减弱了的、从属性的方式发挥作用。

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_王愫

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_王愫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理论; 人性思想
人性问题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 养人的活动,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必然涉及到对人性的 理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 1952) 对 人性问题具有独到的认识, 其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 有深刻的影响。科学地认识杜威的人性思想, 对于我们全 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他的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教育相反, 真正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进 步教育应该从基于儿童天性本能的观念、冲动和兴趣出 发, 激发儿童的这些冲动, 并指导儿童的活动。真正的“儿 童中心”是一切遵循儿童本性的法则, 因为儿童自己的本 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并指出了起点。他进一 步 指 出 了 儿 童 常 见 的 四 种 本 能 — — — 社 交 本 能 、 制 作 的 本 能、探究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他说, 这些本能是儿童积 极生长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理论探讨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年第 11 期
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
○王 愫 何齐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 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 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 人 性 与 民 主 、人 性 与 道 德 等 几 个 方 面 。杜 威 的 人 性 思 想 对 其 教 育 理 论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他 的 “儿 童 中 心 ”观 、关 于 经 验 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关 于 民 主 主 义 与 教 育 的 关 系 以 及 道 德 教 育 的 理 论 等 均 建 立 在 其 人 性 思 想 的 基 础 之 上 。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理想与人 性不仅没有冲突, 而且把教育作为实现民主主义的手段, 更是和人的本性相容的。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二)2024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二)2024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二)引言概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家,在教育领域贡献良多。

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教育理念。

第一大点: 杜威的学习环境理论1. 杜威主张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包括实践经验、实地参观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他强调学习环境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匹配,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3. 杜威认为学习环境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大点: 杜威的合作学习理论1. 杜威倡导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2. 他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杜威主张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大点: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将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智能,而不仅仅注重传授知识。

3.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第四大点: 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1. 杜威提倡以民主为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2.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3. 杜威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待,建立开放的教室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第五大点: 杜威的评价与总结1.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 他的学习环境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思想对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3. 杜威提出的民主教育理念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结:通过本文对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学习环境、合作学习、实用主义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方面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在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社会参与者。

实践教学的理论渊源(3篇)

实践教学的理论渊源(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古代的“知行合一”到现代的“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的理论渊源,分析其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思想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其“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孟子则提出“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实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实践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庄子则提出“无为而治”,主张通过实践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结合。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强调实践中的道德修养。

墨家学派还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建筑、水利、天文等。

三、近代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思想1.西方教育思想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对实践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教学”,强调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知识。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实践与体验。

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强调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注重实践与情感的培养。

2.我国近代教育家我国近代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蔡元培提出“教育救国”,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现代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思想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实践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1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1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根据《水浒传》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武松打虎的情景的过程,就属于_____。

A : 无意想象B : 再造想象C : 创造想象D : 幻想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者加上一定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再造出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判断题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听力技能的训练。

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答案】N。

解析: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课堂对话的作用主要有: (1) 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 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 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3、多选题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_____。

A : 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B : 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C : 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 :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答案】ABCD。

解析: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4、单选题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_____。

A : 孟子B : 荀子C : 格塞尔D : 威尔逊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苟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加以调教。

孟子、格赛尔、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5、单选题在语言活动中,某小朋友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

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_____。

A : 注意的选择性B : 注意的范围C : 注意的稳定性D : 注意的分配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杜威的生活教育教学实践(3篇)

杜威的生活教育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杜威的生活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1.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过程就是生活过程。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

2. 教育即生长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

教育不是对儿童进行灌输,而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3.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不断改造经验的过程。

儿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反思和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经验,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4.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杜威认为,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杜威的生活教育教学实践1. 生活化课程杜威提倡生活化课程,即将生活经验融入课程中。

他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游戏等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在语文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活动教学杜威强调活动教学,认为儿童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他主张将课堂变成一个活动场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和发现。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摘要】杜威教育哲学强调以儿童为本,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其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儿童的个性和发展特点,采取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儿童为本”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通过关注和重视儿童的需求与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并引领教育事业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以儿童为本、教学方法、个性和兴趣、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现实意义、启示、教育、哲学、背景、中心、培养。

1. 引言1.1 杜威教育哲学的背景杜威教育哲学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是20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杜威提倡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习。

他认为教育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展开,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杜威的教育哲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杜威教育哲学的研究和传播,他的理念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中,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所倡导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

1.2 “以儿童为本”的重要性“以儿童为本”的重要性在杜威教育哲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石之一。

杜威强调了教育过程中要将儿童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性、需求和兴趣。

这种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它不再将儿童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作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通过关注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帮助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道德判断的标准

道德判断的标准

道德判断的标准道德判断的标准一、背景引言道德判断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的规范,道德判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何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判断的标准。

二、基于人性的标准人的本性是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如拉罗什富科所言:“人是善良的。

”根据这个理论,道德判断应该基于人类天生具备的善良本性。

这意味着,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善良的内在特质。

比如,为人宽容、诚实、守信等就是符合善良本性的道德行为。

三、社会规范的标准社会规范被广泛认为是道德判断的标准之一。

这些规范在不同社会中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都具有某种共同性。

社会规范起到指导行为、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因此它们被用作评判道德行为的标准。

比如,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勤劳守纪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四、后果的标准某些道德判断可能基于行为的后果。

这意味着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与其带来的后果是否有关。

如果一个行为导致积极、良好的后果,那么可以认为它是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行为导致消极或不良的后果,那么可能是道德错误的。

这种观点强调了对行为后果的重视,主张人们通过全面考虑后果来进行道德判断。

五、伦理原则的标准伦理是研究道德的分支学科,其指导原则被一些学者视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伦理原则包括:善恶、公正、权利和责任等。

根据伦理原则,道德行为应该追求善良、公正,保障人们的权利和履行责任。

这些原则被认为是确定道德标准的基础,提供了明确的准则。

六、个体信仰和文化的标准道德判断在不同的个体信仰和文化中会有所不同。

人们的个体信仰和文化传统可以影响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判断。

因此,道德行为的标准也可能因个体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尊重个体信仰和文化多样性,理解和包容不同的道德观念,对于建立公正且可持续的社会至关重要。

七、结论综上所述,道德判断的标准包括基于人性、社会规范、后果、伦理原则以及个体信仰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论杜威的人性思想

论杜威的人性思想
论杜威的人性思想约翰杜威非常重视人和人的问题并对人性与道德问题具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人性问题与道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的问题不单是个人的生命意义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问题
文学 与艺 术
第 二卷
第六 期
论杜威 的人性思想
张 薇
( 州大学人文 学院 贵
贵 州贵 阳 502 ) 505
人 . 【 摘要 】 约翰 ・ 杜威 非常 重视人和人的 问题 , 并对人 其人性思想几乎不 涉及 “ 性善 恶之分” 而更多的是 人性与道 因为他研究人性 问题 旨在让人们 明白人性与道 性 与道 德 问题 具有 独到 见 解 ,他认 为人 性 问题 与道 德 具 德的关 系问题 。 德 的紧密联系 , 从而 改变人们对 人性 的误 解 , 以此解 决人生事 有 十分 密切的关 系,人 的问题不单是 个人 的生命 意义问 题, 更重要 的是个人在社会 中的价值 问题 。 然而随着社会 务 。 三、 杜威 人 性 思 想 的意 义 道 德 困境 的 出现 , 们 只有 认 识 到 人 性 与 道 德 的 统 一 , 人 才 关于杜威 的人性思 想 , 学术 界褒贬不 一 : 有人认 为他 的人 能依 据 已有 的 经验 来应 对 深 刻 的人 生 问题 。
到社会 和人生 的问题上去 。” 他还进一步 指出 :如果哲学不管 “ 科学和重要人生事务的变化情况 , 继续忙于研 究知识的条件问 题而忽略知识 的后果这个重要问题 , 么。 那 哲学 能做什么呢?” 可见 , 在杜威看来 . 如果哲学不能解决人生事务 , 失去其存在 将 的意义 。 所以 , 在杜威 的哲学思想体系中 . 人的问题 占有极其突 出的地位。他说 :智慧与知识不 同, “ 智慧是应 用已知的去 明智 地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哲学现在所处的 困境之原 因是: 有用 的知识越增加 ,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与人生无关 的任务 。” 因 此. 他认为 , 必须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 , 才能使哲学在促进 人生 问题的研究上真正发挥作用。 哲学也只 有不再 研究哲学家们的 问题 . 而成 为哲学家探究解 决人的 问题 的方法 时 。 才能恢 复其 以往追求智慧的工作。杜威 认为人性是人生而 固有 的、 恒不 永 变的属性, 这是人 性的内容 。 但是在具体 的表现形式上 。 它又不 是抽象、 立的存在 . 孤 只能表现于 那些 变化 和特 殊的属性之上 , 这是 人性的形式 。 可以说 . 这样的人性思想是杜威 的首创 。 杜 但 威关注的人不是抽 象的概念 , 而是生活 在具体 社会环境和历 史 时代 中的个人 , 由具体社会 的教育 塑造 而成 的。道德教育 在 是 塑造人 的品格方面起到 了尤 为关键 的作用 。所 以 , 道德的 目的 ( 即培养具备何种品德的人 ) 就必然涉及到 对人性 的把握 。 正如 杜威所说 :它( “ 道德 ) 潜在地包括我们 的一切行 为。 道德和整个 性格有关 , 而整个性格又与人的全部具体特性 和表现相等 。 ? ”? ? 以. 所 杜威从这点 出发 , 深入研究 了人性 问题 。 但与 以往研究 人性论的哲学家们有所不同 ,杜威认为人性无绝 对的善恶 , 且

习惯、冲动与理智在行为中的地位——读杜威《人性与行为》

习惯、冲动与理智在行为中的地位——读杜威《人性与行为》

学论理★★★★!"#$%&'#(#)%*"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实践范式下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研究”(%&'()!"*+",)作者简介:吴聪敏(*--.#),女,河南长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习惯、冲动与理智在行为中的地位———读杜威《人性与行为》吴聪敏(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自然科学在19—20世纪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他的生物进化论主要是想表明,一切生物都由于遗传、变异以及自然选择的原因而处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没有那种超验的和永恒的存在物。

由此,达尔文就消解了那种认为只有固定不变的、绝对的才是最完满的思想,“提出了变化和过程才是最真实的,并使得动态变化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常态,过程代替了实体,事实代替了本质。

”[1]达尔文的这个思想对杜威产生了深刻影响。

杜威引入了达尔文进化论并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生物学背景,他指出哲学在经验与自然的分离下工作了太久,这种人为地将自然与经验分离开来导致了二元论问题产生。

在杜威看来经验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分离的,经验并不是外在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相统一的,经验是自然的产物,但经验不是被动接受的东西,“经验一经产生就不仅可以占有自然的相应部分,还可以接近其他部分。

”[2]这意味着经验一旦产生,自然就会被经验所把握、被经验所认识,人们可以根据经验对自然做出推断,即可以根据经验推测过去、预测未来。

由此,杜威认为“经验乃是被理智地用来作为揭露自然的真实面目的手段”[3],而不是一种通过沉思内省的方式来研究的私人状态。

杜威认为,现代科学接受了这种关于经验与自然关系的结论,并运用这种经验的方法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而哲学为了保持它的高级形式的知识地位,则对这种结论表现出一种深恶痛绝的态度。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摘要】杜威教育哲学以其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杜威教育哲学核心理念、以儿童为本的观点、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以及影响和贡献的探讨,展示杜威教育哲学在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

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学生们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杜威的教育哲学不仅在美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实践带来了启示。

杜威教育哲学以其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为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以儿童为本、核心理念、教育实践、影响和贡献、价值和意义。

1. 引言1.1 杜威教育哲学简介John Dewey (1859-1952) was an influential American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d educational reformer.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here he developeda unique and innovative philosophy that continues to shape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is day.2. 正文2.1 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实际的经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他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有意义和相关的,而不应该是孤立和抽象的。

杜威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创造和适应变化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杜威:人的本性与行为 引言

人的本性和行为社会心理学入门约翰. 杜威著译者序本书作者约翰. 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同时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他90岁生日时,美国总统曾亲自出席了庆祝宴会;《纽约时报》发表了庆祝社论,许多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出了纪念专刊和专集。

他被誉为“哲学家的哲学家”,是“美国人的顾问、导师和良心,在他开始讲话之前,对于整整一代来说,连一个重要问题也没有弄清楚。

”五四运动前后,杜威曾来我国讲学和活动达四年之久,对我国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人的本性和行为》是杜威的名著之一。

杜威在这本书中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科学地认识人的本性,才有可能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道德应当以人性的现实为基础,而不应当与人性分离,“只有求助于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并在人性中唤起积极的响应,规则才能被遵守,理想才能实现。

”杜威在这本书中表述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序1918年春,应利兰. 斯坦福初级大学的邀请,在“西部纪念基金会”的赞助下,我连续发表了三次演说。

基金会拟定的题目之一,是“人的行为和命运”。

按照基金会的要求,这些讲稿事后要出版,这便是本书的由来。

不过,书中所收入的讲稿已经过重写和大量补充,并加了“引言”和“结论”。

讲稿本应当在讲演后的两年内出版,但是由于我不在国内,计划难以如期完成。

利兰. 斯坦福初级大学对时间的拖延表示了谅解。

他们的这种宽厚态度以及他们在我演讲时给予我的许多优厚待遇,使我非常感激。

书名下面的副标题也许需要稍加解释。

本书并不打算写成社会心理学专著,但是,它很认真地提出了这样一种信念,即:对习惯的理解,对不同类型的习惯的了理解,是打开社会心理学大门的钥匙,而冲动和智力的作用则为解释个体心理活动提供了线索。

不过,与习惯相比,冲动和智力是次要的。

因而,只有把精神看作一个由信念、欲望和意图构成的系统,才能具体地理解它;而这些信念、欲望和意图是在生物性的自然倾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

”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在心理学意义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

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表扬学生,更要善于表扬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信地、快乐地去学习。

表扬是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它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

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它是师生间思想沟通,感情亲近、知识贯通的亲和剂。

它是教与学之间的一座信任的桥梁。

但如果一味地投学生所好,高帽子满天飞,无原则地滥表扬,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者心中的波澜,也会引起未被表扬者心中的反感。

如何把表扬的鼓点敲在心坎上,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中产生奋进的动力,看到努力的方向,体验追求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实现自我的真正超越?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表扬,深谙表扬的艺术。

表扬学生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表扬时要真诚,切忌虚情假意。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真诚的表扬会给人力量,给人信心,催人奋进。

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和敏感,教师的表扬是否真诚从语气、行为中就能判断出来。

如果不是出于诚心实意,只会给学生留下刻意、麻木的感觉。

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学生心中的激情,反而会引起未被表扬学生心中的反感。

所以,教师的表扬应该以诚相待,用心去表扬,语气也不应该是生硬的。

这样学生才愿意和你当朋友,愿意听你的话。

其次,表扬学生应有特点。

学生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所以表扬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

论个体行为中的习惯——读杜威《人性与行为》

论个体行为中的习惯——读杜威《人性与行为》

论个体行为中的习惯——读杜威《人性与行为》摘要:对杜威“习惯”概念的理解,是把握他实用主义道德哲学的一个关键前提和基础。

他认为习惯就是意志,也是使个人主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手段与目的。

一个人的性格是其行为的内在动因,然而性格的形成是个人各种习惯相互渗透的结果。

不仅如此,我们的想法、思想观念、经验都依赖于习惯。

而习惯的形成,又是客观环境所决定,因此,只有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因素,才能间接改变个人习惯。

与此同时,在习惯的改变进程中,我们又会创造出新的环境条件。

至此,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作为一个整体的习惯、行为、经验、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逐渐清晰。

当我们意识到行为是习惯、性格与客观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并视其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时,对道德的讨论才会有一个理性的基础,而不至于使道德陷入超验的、虚幻的、终极的、抽象的讨论。

关键词:习惯、行为、道德1.杜威的习惯概念习惯就是意志。

因懒惰成性而成天游手好闲的人,并非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打算成为懒惰之人,在他内心深处也曾有过勤劳奋斗的美好愿望。

如果不是某种欲念或意志,那还有什么内在的偶然因素使他倾向于懒惰呢?拖延的意志与舒适的环境高度匹配并相互影响,最终让他变成一个无所事事之人。

所以意志控制着我们,它使我们在思想、行动上具有某种倾向,或者告诉我们不要去做什么事,最后所有的意志构成了自我。

一个有易怒习惯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总是重复愤怒的行为,实际上,当他面对激怒他的人或物时,总是有倾向于愤怒的反应方式,在特定条件、特定情况下,他才会产生特定的愤怒行为。

习惯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行为的重复,而是应对刺激时的各种反应方式的倾向,这些反应方式是后天获得的,倾向于某种反应方式就是意志,简而言之,习惯就是意志。

习惯是一种工具性手段。

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想法或者完成一个动作时,我们要如何表现自身呢?习惯就是我们表现自身的手段,习惯总是支配并协调着我们的经验材料,它是一种工具性手段。

比如,木工在制造木匣时,钉子、木板是制造木匣的材料,锯子、锤子在没有被木工使用时,还只是工具而已,当它们被使用时,它们就成了制造木匣的手段。

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

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

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导读:本文是关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2、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作为实现人类更好希望的工具。

3、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4、社会环境养成个人智慧行为、倾向;养成的方法在使个人从事唤起和增强各种行动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有某种目的和承担某种后果的。

5、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6、情绪能帮助理智,鼓动理智,不至流于空虚或知行不一;理智能启导情绪,坚固情绪,不至流于盲目妄动或虎头蛇尾。

7、人性最为根深蒂固的渴望就是得到尊敬。

8、这种职业教育,并不使青年屈服于现今制度的要求和标准,而要利用科学和社会的因素发展他们的胆识,并且培养他们实际的和执行的智慧。

9、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10、教育上所订新试验的成败只有一个法子可以试出来,这个法子就是检查受过新教育的儿童看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益于社会。

11、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12、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13、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前进的人。

14、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15、好人是无论他过去在道德上是多么的不值但如今开始在变好的人。

16、学校之中儿童常在一处作事,所以要有这种学校的理由就是儿童必须学习怎样去和别人共同作事。

原由是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17、找出一个人最适合做的并保障他(她)能够去做的机遇环境,是通往幸福的关键。

杜威哲学和人的问题【范本模板】

杜威哲学和人的问题【范本模板】

在当代美国哲学中,去世于半个世纪前的杜威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与罗蒂对杜威的强调和后现代视野中的哲学家把杜威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联系起来考虑有直接关系,但我认为,杜威始终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社会中的人、关注人的社会生活,这才是使杜威哲学保持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杜威哲学对人的关注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关注人的问题毫不奇怪。

然而,与他同辈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不同,杜威于1946年专门出版过《人的问题》一书。

虽然该书是他在20世纪30-40年代发表过的论文选集,但杜威选编这些论文的方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的问题的独特理解。

在杜威看来,人的问题不单是个人的生命意义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评判这种价值的问题。

这样,人的问题就关系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把个人的观点和立场溶入整个社会的思想。

杜威对人的关注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就是当代哲学对人的问题的逐渐疏远,由此导致了普通民众对哲学的日益漠视。

杜威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哲学状况非常担忧.他认为,当一种哲学宣称自己来自某种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什么,而且它有着自己专门的机构或代言人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去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时,那么,这种哲学必将脱离普通大众,成为一种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在他看来,当代美国哲学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以“美国哲学学会”为代表的专业哲学家正在竭力表明各种不同的哲学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普通大众又急需哲学家们能够对这样一些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哲学的目的和任务究竟是什么?哲学与我们当今的社会事务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换句话说,哲学究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提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种困境的出现,在杜威看来,是由于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

在专业哲学家看来,哲学的首要目标是要获得关于存在或“实在"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要比科学知识更为广泛和基础,更为具有终极的性质。

根据这样的理解,科学是研究现实的、变化的、偶然的事物,哲学则是要获得关于永恒的、内在的、必然的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为更低形式的认识提供可靠的真理保证.然而,在普通大众看来,哲学应当是关注我们现实的社会的生活,关注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关注我们在认识之外的道德事务,但这些却恰恰是为当代哲学家们所普遍忽略的或有意回避或着意诋毁的。

【父母学堂】杜威:本能的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父母学堂】杜威:本能的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父母学堂】杜威:本能的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教育的最大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教育的中心。

不管儿童的本能经验如何,社会的需要如何,只要成人认为一种好的知识经验,便练成一块,把它装入儿童心里面去。

现在明白这种办法是不对了。

其改革的方法,只是把教育的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上面。

依照儿童长进的程序,使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

譬如说,某人是受教育了。

这并不是说,某人从此不长进了,不过说,他受了教育到这个时候,从此可以利用他自己的机能向各方面充分发展罢了。

照以前所讲,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座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教育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情性和冲动。

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为基础。

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

从前我在美术学校讲演“现代教育的趋势”的时候,曾举儿童学话的事做个例。

儿童学话由于他的本能,不是勉强可以教的。

他一方有听话的本能,一方又有自己发音的本能。

成人所可教的,不过中国人教他听中国话、说中国话,不要听英国话、说英国话这种方法罢了。

要是自己没有本能,就是教也没有益处的。

儿童所以能很自然,一方因为有他自己的本能,一方有父母的教育,一方又有社会环境的需要。

教育是利用他的本能及环境,使他朝我们所预定的方向去。

儿童不但有听音和发音的本能,还有一种同样的欲望。

父母教他的时候,必须利用他的本能欲望,造成种种环境的条件,使他不得不用这种名词、这种文法,并且必须使他用了有效。

教育一切教育都是如此。

这是拿天然的本能欲望作基础,还出一种环境,使他朝着所定某方向走去的一种方法。

我为什么再三申明天然本能的重要,因为有许多教育学者把这个不学而知的本能看得太轻了,以为儿童一定不能由婴孩一脚跳到成人的阶级。

所以,他们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硬装进去。

他们以为儿童期是完全白费了的,哪里知道这是真正的教育基础!举两个理由,证明中国今日为什么应该格外注重本能的教育。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1. 引言1.1 杜威教育哲学的概述杜威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美国教育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由约翰·杜威提出并深入研究。

该教育哲学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点,通过积极的实践性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阶段,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主和创造性思维。

杜威教育哲学强调实践和经验,认为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和参与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发展技能。

他提倡通过问题解决、探究和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0字】1.2 以儿童为本的重要性“以儿童为本”是杜威教育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教育应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和尊重儿童的需求、兴趣和特点。

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教育者真正理解儿童,认识到他们和成人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情感的表达、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有着特殊的需求。

如果教育不顾儿童的需求而一刀切地进行,很可能导致儿童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能够更好地照顾到儿童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儿童的特点。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教育者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效果,也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本性和行为社会心理学入门约翰. 杜威著译者序本书作者约翰. 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同时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他90岁生日时,美国总统曾亲自出席了庆祝宴会;《纽约时报》发表了庆祝社论,许多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出了纪念专刊和专集。

他被誉为“哲学家的哲学家”,是“美国人的顾问、导师和良心,在他开始讲话之前,对于整整一代来说,连一个重要问题也没有弄清楚。

”五四运动前后,杜威曾来我国讲学和活动达四年之久,对我国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人的本性和行为》是杜威的名著之一。

杜威在这本书中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科学地认识人的本性,才有可能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道德应当以人性的现实为基础,而不应当与人性分离,“只有求助于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并在人性中唤起积极的响应,规则才能被遵守,理想才能实现。

”杜威在这本书中表述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序1918年春,应利兰. 斯坦福初级大学的邀请,在“西部纪念基金会”的赞助下,我连续发表了三次演说。

基金会拟定的题目之一,是“人的行为和命运”。

按照基金会的要求,这些讲稿事后要出版,这便是本书的由来。

不过,书中所收入的讲稿已经过重写和大量补充,并加了“引言”和“结论”。

讲稿本应当在讲演后的两年内出版,但是由于我不在国内,计划难以如期完成。

利兰. 斯坦福初级大学对时间的拖延表示了谅解。

他们的这种宽厚态度以及他们在我演讲时给予我的许多优厚待遇,使我非常感激。

书名下面的副标题也许需要稍加解释。

本书并不打算写成社会心理学专著,但是,它很认真地提出了这样一种信念,即:对习惯的理解,对不同类型的习惯的了理解,是打开社会心理学大门的钥匙,而冲动和智力的作用则为解释个体心理活动提供了线索。

不过,与习惯相比,冲动和智力是次要的。

因而,只有把精神看作一个由信念、欲望和意图构成的系统,才能具体地理解它;而这些信念、欲望和意图是在生物性的自然倾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引言“给一条狗加个坏名声,然后吊死它。

”职业道德家们一直就是以这则谚语中对狗的态度来对待人性的。

谈起人性,人们总是怀着疑虑和恐惧的心情,皱着眉头。

虽然谈到人性的可能性时,人们偶尔会显露一些热情,但这种热情也仅仅出现于把人性的可能性与它的现实性进行对照的时候。

看来,人性是如此邪恶,以致道德的责任就是砍削它,抑制它;倘若人性能由别的什么所代替,人们会觉得更好一些。

有人猜想,假如不是人性所固有的弱点(这种弱点是与堕落连在一起的),道德就完全是多余的了。

有些持温和见解的作者把目前对人性的毁谤归咎于想通过贬低人来抬高神的神学家。

毫无疑问,神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比不信教者和现世主义者更悲观。

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使我们完全信服,因为这些神学家本身毕竟也是人,而且,如果听他们传道的人们不以某种方式予以响应,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道德最关心的是控制人性。

而当我们试图控制什么时,我们总是敏锐地意识到抗拒我们的东西。

所以,或许是由于人性不愿俯首帖耳,桀骜不驯,道德家就认为它是邪恶的。

可是这种解释带来另一个问题:道德为何制定出与人性格格不入的法则呢?道德所坚持的目的,它所制定的规则,说到底都是由人性而产生出来的。

那么,人性何以如此不愿接受它们呢?再者,只有求助于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并在人性中唤起积极的响应,规则才能被遵守,理想才能实现。

而那些靠贬低人性来抬高自己的道德原则,实际上是在自找毁灭。

或者换一种说法,这些原则使人性处于无休止的内争之中,并把它看作是由各种互相矛盾着的力量混合成的毫无希望的大杂烩。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道德对人性施加的控制的本质和起源。

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面对阶级存在这一事实。

控制权一向属于少数统治者,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存在隔阂,这种隔阂产生了对法规的淡漠。

家长、牧师、首领和监察官把目标强加于年轻人、俗人和平民百姓,而这些目标与后者是不相干的。

少数人进行统治,多数人只是勉强地服从。

众所周知,好孩子是指尽可能少给长者找麻烦的儿童,而既然绝大多数孩子惹事都不少,那么他们的顽皮一定是由他们的本性决定的。

一般地说来,好人是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而不愿顺从则表明其本性有问题。

然而,无论执掌权力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将道德法则变成阶级霸权主义的工具,任何认为统治起源于深思熟虑的谋划的理论都是不成立的。

待条件成熟后加以利用是一回事。

我们必须回到社会分为上等人和下等人这一明摆着的事实上来。

说不同的社会地位产生于偶然,就是看出社会地位并非理智的产物。

缺乏对人性的理解是无视人性的首要原因,缺乏透彻的认识不是导致对人性的鄙视就是导致对它的盲目崇拜。

在对自身的自然性质缺乏科学认识的情况下,人们要么屈从于它,要么试图通过巫术之类的办法去控制它。

人们不可能理智地驾驭不理解的东西,因而不断从外部制服它。

人的本性难以理解,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它本质上是无规律的。

因此,社会寡头统治的权威是随着人们科学认识人性的兴趣的增长而下降的。

这意味着,构成人性的各种力量的组合方式与活动方式是道德观念和理想的根据。

和自然科学相比较,研究人性的科学还很幼稚,与人性发展的健康程度、效率和幸福有关的道德相应也是初步的。

本书所讨论的,是当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人性时,由于积极地重视人性而引起的伦理学的某些变化。

考虑一下道德同人的生理和心理现实分离后产生的恶,我们就可能预想到这种变化的一般性质。

和恶一样,善也有变态,这里指的是在上述分离条件下形成的善。

好人的恶(多数仅在小说里有描写),则是人性对以道德的名义强加于它的损害所采取的报复行为。

首先,脱离了存在于人性中的积极根源的道德必然主要是消极的。

这种道德实际上着重于躲开和避免恶,强调有所不为,不犯禁。

性情的种类有多少,约束这些性情的消极道德形式就有多少。

最普通的形式为带有保护色彩的毫无特色的体面——一种乏味的品质。

如果有一个人因为自己与众不同而感谢上帝,那么就有一千个因为与众无异,无异得不引人注意而感激涕零。

不受社会谴责是善的通常标志,因为它表明避免了恶。

而一个人如果与众无异到不引人注意的程度,就最容易避开指责。

常规道德是一种单调乏味的道德,它认为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惹人注目。

倘若它还有一些人情味的话,那么人的某些自然特性就会以某种方式免遭抑制。

好到引人注目程度就成了自负,而不为世道所容。

人们往往认定罪犯是永远被社会排斥的,而正是这种心理使人们认为,不把善行引人注目地强加于人,是一个有教养者应守的本分。

严守教义的清教徒从不受欢迎,甚至在清教徒的团体中也是如此。

在紧要关头,大多数人宁愿作好伙伴而不愿作道德高尚的人。

为照顾他人情面而犯的过失比不顾情面的德行更受欢迎,因而也就不再是过失。

自称忽视人性的道德最终却强调了人性中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品质,言过其实地把寻求与众人一致说成是芸芸众生的天性。

一向严于律己的职业卫道士们认为,作为一般民众,能避免明显的罪恶就已经可以了。

在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富于启发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天主教会在制定其正式的、超自然的道德体系的同时,还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民众的让步、宽容、减轻处罚和缓刑的制度。

有计划地宽大处置肉体凡胎的人们因意志薄弱而犯的错误,使把精神抬高到凌驾于一切自然事物之上的做法变得比较温和。

教会承认,只有少数人有可能真正坚持一种超凡脱俗的严格合乎理想的生活。

新教教会,除了在它最狂热的仪式中,也有同样的做法,它在宗教信仰与道德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

在新教教会中,根据信仰进行的较重大的辩护,直接了当地把日常过失推给有关一般行为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世上总有一些比较直率而有力的强人,他们不能使自己顺从世俗的要求,毫无特色地与众人保持一致。

对他们来说,常规道德似乎是一套无用的东西;不过他们通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态度,因为他们是衷心拥护那种使民众更容易管理的道德的。

他们的唯一标准是成功——把事情办成,办好。

忠厚在他们看来实际上是无能的同义词,而成就本身就可以证明取得成就的行为是正当的。

他们从经验中得知有成就的人的许多过失都可以得到宽恕,因而,他们把德行留给蠢人、他们称之为笨蛋的人。

这些有德行的人引人注目地赞美全部现存的制度和风俗,认为这些制度和风俗保护了理想的权利;他们谴责一切公然蔑视常规道德的人,从而把自己随大流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者,他们发现自己是更高尚的道德所选定的代理人,并按照特别制定的法规行事。

如果把伪善理解为有意识地以高声宣扬自己赞成善来掩盖自己做恶的意图,那么这种意义上的伪善是极少出现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有一种渴望把自己的意愿付诸实施的性格,而又很喜欢公众的赞扬,那么,面对常规道德,他就必然会作出人们通常所谴责的伪善行为。

道德同人性分离所引起的另一种反应,是浪漫地吹捧自发的冲动,把他说成是某种高于所有道德要求的东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缺乏突破习俗和为自己的目的的利用习俗,把意愿付诸行动的毅力,但他们却把感官的感受同愿望的强烈程度联在一起。

他们抓住道德中的因袭成分,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是阻碍个性发展的陈规。

虽然欲望是人性中最平凡、最无特色、或最无个性的东西,他们却把无休止地满足欲望看作是个性的自由实现。

他们把屈服于激情看作是使庸人震惊的自由的表现。

那些认为对废止传统道德采取回避态度能产生积极效果的人,嘲笑那种认为迫切需要给道德以重新评价的主张。

当实干型的人物两眼住现实条件以便加以利用的时候,持上述观点的人却为了感情而弃实实在在的智力不用,退缩到不受约束的人组成的小圈子中。

还有一些人,他们很虔诚地接受与现实的一般人性相脱离的道德观念,并努力按照这种道德观念去做。

他们当中有些人沉湎于精神上的自我主义,一心想着自己的名声如何,非常注意动机的纯洁和心灵的美好。

过分自负有时就伴随着这种对自我的专注,它会产生比任何其他已知的自私形式所可能产生的更有害的非人性行为。

在另一些情况中,固执地耽迷于理想王国,会滋生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病态厌恶,或使人无益地退缩到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的精神世界中。

现实条件的需要被忽视,或者受到漫不经心的对待,因为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它们是那么卑微低贱。

谈论邪恶,认真地为改变现状而奋斗,都被看作是思想浅薄的表现。

或者说,理想又变成了收容所、避难所、变成了躲避令人生厌的责任的一种方法。

人们以各种方式生活在两个世界上,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

有人为二者不可调和而倍感苦恼,有人则在二者之间回旋,靠不时地回到快活的现实世界中享受一下,来补偿做为理想王国的公民克制自己时所感受到的压抑。

如果从对性格的具体影响转向理论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把意志的自由作为道德同人性分离的典型后果所进行的讨论论。

人们对无实际意义的讨论感到厌烦,把它看作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这一讨论本身却包含着所有道德问题中最实际的问题:自由的本质与获得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