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

①压密阶段(OA段):

非线性压缩变形—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

裂隙闭合、充填物压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

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

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

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

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

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

④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

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

a.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

b. 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体破坏。“累进性破坏”。

c. 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

※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

⑤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段):

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

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完全破坏。

应重视的问题:

①各发展阶段的界限点,尤其是“长期强度”;

②空隙压力曲线:

a.空隙水压力~体积应变、变形发展阶段;

b.工程意义:滑坡、地震等。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

①张性破坏(图示);

②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

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

a.与围压σ

3

有关:

低围压或负围压—拉张破坏(图示);

中等围压—剪切破坏(图示);

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坏。

b.与σ

2

的关系:

σ2/σ 3 <4(包括σ 2 =σ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θ=25°;

σ2/σ 3 >8(包括σ 2 =σ1):拉断破坏,破坏面∥σ1,破坏角0°;

4≤σ

2/σ

3

≤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θ=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完整块体状—张性破坏;

碎裂结构、碎块结构—塑性破坏;

裂隙岩体—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之间的方位关系。2.岩体的强度特性

强度特性取决于:岩性、结构;

受力状态。

一组结构面岩体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及极限强度性状。

极限应力比 n = σ1/σ3 (岩体破坏时的大、小应力)

(1)当(45°-φ/2)-17<α<(45°-φ/2)+17°

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

岩体强度受结构面的C

i 、υ

i

控制;

C=0、α=(45°-υ/2)时,强度最小。随α增大或减小,强度增大。(2)当α>(45°-φ/2)+27°

剪断完整岩石;

岩体强度受岩石的C

E 、υ

E

控制;

岩体强度随结构面间距变小而降低。当间距足够大时,岩体强度接近岩石材料强度。

(3)当0<α<(45°-φ/2)-17°

或(45°-φ/2)+17°<α<(45°-φ/2)+27°

部分沿结构面滑动,部分剪断岩石。

岩体强度与结构面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且当α由8°→0°及42°→52°,强度随之增高。

3.岩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

(1)拉断破坏机制

①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岩体单向受拉或负围压。

a.与σ

3

垂直的裂隙,两端拉应力集中,最先拉断;

b.只要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破裂也要发展。

破坏准则:[σ

3

]≥ S t

②压应力条件下的拉裂:

与σ

1成一定交角的裂隙两端拉应力最高,形成平行于σ

1

的拉裂面。

a.单向受压:[σ

1

] = 8S t

b.三向受力:(σ

1-σ

3

)/(σ

1

3

)≥ 8S t

(2)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

①完整岩体的剪断破坏机制:

a.纵向张性微破裂发展(图示);

b.微观横向压碎代发展(图示);

c.切断“薄梁”,累进性破坏(图示);

②沿已有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

a.平面摩擦:

层间错动面、剪性断裂、滑动面等。

破坏条件:剪应力≥结构面残余强度,S≥σtgυ

S

荷载方向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平面摩擦角υ

S

b.糙面摩擦:

爬坡-越过凸起体:爬坡角较小、法向应力较低;

抗剪强度 τ=σtg (υS +i )

剪胀→裂缝收缩,剪胀为负值。

剪断凸起体:爬坡角较大、法向应力较高。但即使是法向应力为零,

i ≥55°的凸起体仍会剪断;

抗剪强度 τ=σtg (υS )+C

凸起体刻痕或犁槽:

抗剪强度类似于剪断凸起体。

注意:

当σtg υS +C>τ>σtg υr (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可能挤入累进性破

坏(原因:凸起体应力集中);

凸起体的抗剪强度不均一,“各个击破”方式破坏,结构面突然丧失

稳定性,强度急剧降低,破坏具有突发性,迅速释放能量。

c.转动和滚动摩擦:

上滑面运动轨迹—对角点P ;

对角线OP 为半径的圆弧线;

相当于滑块越过一个圆弧形凸起体,任意一点切线与剪切方向的夹角即为该点的爬坡角或下降角。

过程:

起动摩擦角:υt =α=δ=tg -1a/b

起动后摩擦角:υt =δ-γ (γ转动角)

当对角线OP 直立时: γ=δ

υt =0

此时,上滑面抬至最高点,岩块翻转,δ翻转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