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第3讲-岩石力学-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
微结构面:指存在于矿物颗粒内部或矿物颗粒间的软弱面或 缺陷,包括矿物解理、晶格缺陷、粒间空隙、微裂隙、微层 理及片理面、片麻理面等。
① 降低岩石强度
② 导致岩石力学性质各向异性
1、岩石的组构特征
岩石的主要胶结类型:
基底型:彼此不发生接触的矿物颗粒埋在玻璃体中,这种情况下 胶结程度很高,岩石强度与胶结物有关。
岩石的饱和吸水率(Wp):是指岩石试件在高压(一般压力为15MPa)或真空条
件下吸入水的质量(mw2)与岩样干质量(ms)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岩石的吸水率(Wa)与饱和吸水率(Wp)之比,称为饱水系数。它反映了岩石中
大、小开空隙的相对比例关系。
Wp
m w2 100 % ms
mw1 Wa 100% ms
2.岩石变形特征
变形参数的一般确定方法: 实验数据分析
2
2 1 Et 2 1
弹性模量:弹性段的斜率
50
割线模量:极限强度50%所 对应点的斜率
Ei
1 i o
50 50
Ei i i
1 50 2 i L
初始模量:初始段 应力-应变曲线的切 线的斜率
2、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在水溶液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水理性质。主要包括: 吸 水性、软化性、 抗冻性、 膨胀性、 崩解性。
吸水性:岩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岩石的吸水性。
吸水率(Wa):岩石试件在大气压力和室温条件下自由吸入水的质量(mw1)与 岩样干质量(ms)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不能恢复的 当物体既有弹性变形又有塑性变形,且具有明显的弹性后效时,弹性变形 和塑性变形就难以区别了。
第三章岩石流变力学
tu
E tu
u e
tu t
c
E
e
E tu e 1
可见卸载曲线为下降的指数曲线,是当 t , 0 即卸载后经历 很长时期后变形可以安全消失,所以这种模型的蠕变属于弹性后效, 没有残留的永久变形,上式又称为弹性后效方程。 (4)松弛方程
t t (t ) K t d E K t — 蠕变核
通过积分方程来研究流变,故又称积分理论。 3、老化理论:流变状态方程
f .t
反映了材料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而“老化”。 4、流动理论:状态方程
一.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是根据不同试验条件及不同岩石种类求得的数学表达 式。目前的经验公式一般用于描述初期蠕变和等速蠕变;对于加速 蠕变,至今尚未找到简单适用的经验公式。蠕变的经验公式主要有: 1.幂函数型: ε (t) n>0
(t ) At n
n<0
A、n—试验常数,与应 力水平、材料特性等有 关
tu
于是卸载方程为: 可见卸载曲线平行t轴
0
2.凯尔文体(K体,H/N体) 又称沃格特体(Voigt),它有弹性后效现象,又称为推迟模型。 (1)流变方程
H N 并联法则 H N H E N E — 称为流变方程,或本构方程,或状态方程
ε
1
ε
2
σ
σ E η
弹性元件 E 1 粘性元件 2
总应变率 1 2 E — 马克斯韦尔模型本构方程 E
岩石力学第三章:岩石的力学特性及强度准则
常 见 岩 石 的 软 化 系 数
岩 石 名 称
花 岗 岩 闪 长 岩 辉 绿 岩 流 纹 岩
软化系数
0.72~0.97 0.60~0.80 0.33~0.90 0.75~0.95
岩石名称
泥 岩
软化系数
0.40~0.60 0.44~0.54 0.70~0.94 0.75~0.97
泥 灰 岩 石 灰 岩 片 麻岩
岩石名称
抗压强度 (MPa)
100~250
抗拉强 度 (MPa)
7~25
岩石名称
抗压强度 (MPa)
5~100
抗拉强度 (MPa)
2~10
常 见 岩 石 的 抗 压 及 抗 拉 强 度
花岗岩
页 岩
流纹岩
160~300
12~30
粘土岩
2~15
0.3~1
闪长岩
120~280
12~30
石灰岩
40~250
7~20
安山岩
140~300
10~20
白云岩
80~250
15~25
辉长岩
160~300
12~35
板 岩
60~200
7~20
辉绿岩
150~350
15~35
片 岩
10~100
1~10
玄武岩 砾岩 砂 岩
150~300 10~150 20~250
10~30 2~15 4~25
片麻岩 石英岩 大理岩
50~200 150~350 100~250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5.可溶性:是指岩石被水溶解的性能。它与岩石 的矿物成分、水中CO2 含量及水的温度等因素有 关。 6.膨胀性:岩石吸水后体积增大引起岩石结构破 坏的性能称膨胀性。
第3章岩体结构控制论
各种岩体力学介质的力学特性:力学作用控制因 素、变形机制、破坏机制、应力传播机制、岩体 力学性质控制因素、岩体力学原理及方法。 (课本47页表3-9)
4.岩体赋存环境因素及结构的力学效应 环境因素的力学效应: (1)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2)对岩体变形和破坏机制的影响。(脆性破 坏,柔性破坏,破坏强度等) 在环境因素中,地应力与地下水(孔隙-裂隙水 压力作用,软化作用)是重要的因素。
名词回顾与解释
破坏判据 即岩体破坏的力学条件。破坏判据是以破坏机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破坏类型不同,破坏判据也不同。 ①张破裂判据。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除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纵 向压缩变形外,在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还产生横向扩张变形,即 产生张应变。脆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横向扩张变形达到一 定极限时,便在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张破裂。以此建立起来 的破坏判据称为张破裂判据。它主要用于判断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 能否产生张破坏。 ②剪破坏判据。在不等向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不同方向的切面内可 形成不同数值的剪应力,其中某一切面内的剪应力达到岩石剪破坏 条件时,岩石便产生剪破坏。以此建立起来的破坏判据称为剪破坏 判据,也称为库仑-莫尔判据。它适用于判断柔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 能否产生剪破坏。
孙广忠代表著作 主要著作有:①《岩体力学基础》(1983年,科学出版 社)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②《岩体 结构力学》(1988年,科学出版社)1990年获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③《西北黄土工程地质力学特性 和地质工程问题研究》(1989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自然灾害》(1990年,学术书刊出版社);⑤ 《军都山隧道快速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指南》(1990年, 中国铁道出版社);⑥《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1993 年,地震出版社);⑦《地质工程学原理》(2004年, 地质出版社);⑧《岩体力学原理》(2011年,科学出 版社);主要论文有:论“岩体结构控制论”等100余篇。
岩体力学第三章PPt 刘佑荣 化学工业出版社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向刚度及其确定方法
(3)经验公式
JCS为结构面的壁岩强度,一般用L型回弹仪在野外测定,确定方法是用试验测得的回弹值R与岩石重度,查图3-9或用式(3-19)计算求得JCS(MPa)
3.2.2结构面的剪切变形性质
⚪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一般结构面的基本摩擦角φu在25°-35°之间,。因此上式第二个式子右边第二项应当就是结构面的基本摩擦角,而第一项的系数取整数2。处理后变为: 再代入上式第一个式子得到巴顿不规则粗糙起伏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公式:
壁岩强度
粗糙度系数
不规则起伏结构面
⚪莱旦依和阿彻姆包特:从理论和实验方法对结构面由剪胀到啃断过程进行全面研究提出经验方程:
古德曼提出双曲线拟合法向应力与闭合面变形间的本构方程:
Goodman方程所给曲线与实验曲线区别 Goodman方程所给曲线的起点不在原点而是在轴左边无穷远处。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初始应力σi适用范围:对于那些有一定滑错位移的非合性结构面,大致可以来描述其法向变形本构关系
法向变形本构方程
班迪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构方程:
一件含结构面的岩石试块(灰岩)
剪切仪上进行剪切试验。
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如图(3-11)
剪切变形特征
卡尔哈韦方程
τ=△u/(m+n△u)式中,m,n为双曲线的形状系数,m=1/Ksi,n=1/τult,Ksi为初始剪切刚度 (定义为曲线 原点处的切线斜率);τult为水平渐近线在τ轴上的截距。
剪切变形本构方程
将上式与库仑-纳维尔方程(τn =σntanφb)对比:
3岩体力学性质(张子兴)
地理环境
瓦依昂山谷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实现上 述构想的最佳地点:山谷呈葫芦型,谷口 狭窄便于修建大坝;山谷内腹宽阔、深度 大,能最大程度地多蓄水。根据规划,瓦 依昂大坝的坝身高达230米。
刚 竣 工 时 的 瓦 依 昂 大 坝
地质环境
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形成了 石灰岩和粘土相互层叠的结构,石灰岩层 间的粘土层在受水浸润时极易形成泥浆, 使岩层间的摩擦力降低,存在导致滑坡的 隐患。
建设中的瓦伊昂大坝
设计变更
50年代末正值世界核电开发的黄金时 代,核电具有更高、更稳定的发电量,这 无疑是比水电更大的诱惑。1957年4月,罗 马的政客们放了一个大卫星:大坝改成为 核电站配套服务的抽水蓄能电站,高度从 初始的230米增加到264. 6米,这样就使水 位上升到722.5米高程,不但在双曲拱坝中 首屈一指,而且成为世界第二高的大坝; 库容也增加到初始设计的三倍,达1.65亿 立方米。
灾难降临
从滑坡开始到灾难发生,整个过程不 超过7分钟,共有1900余人在这场灾难中丧 命,700余人受伤。巨大的空气冲击波使电 站地下厂房内的行车钢梁发生扭曲剪断, 将廊道内的钢门推出12米,正在厂房内值 班和住宿的60名技术人员除1人幸存外,其 余全部死亡;正在坝顶监视安全的设计者 、工程师和工人们无一幸免。
第三章 岩体力学性质
3.4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3.5 岩体的变形特性
3.6 岩体的强度特性
3.7 岩体的水力学性质
3.4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上次课内容:
主要讲了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的类型及其 形态
这节课接着讲: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岩体的变形强度特征。 结构面力学性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法向变形与刚度; ②剪切变形与刚度; ③抗剪强度。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岩体(rockmass):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
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工程地质之所以要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意义如下:⑴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薄弱的部位,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
只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岩体不同荷载下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况。
⑵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各结构面分别为确定坝肩岩体抗滑稳定的分割面和滑移控制面。
⑶靠近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进程。
这是由于结构面往往是风化、地下水等各种外营力较活动的部位,也常常是这些营力的改造作用能深入岩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往往发展为重要的控制面。
总之,对岩体的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断层型或充填型结构面、裂隙型或非充填型结构面、断续延伸的非贯通型岩体结构面,它们分别对应于I级、U级、川级结构面岩体结构分类: 按建造特征可将岩体划分为块体状(或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等类型。
按岩体的改变程度可划分为完整的、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的等四个等级。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1)岩体天然应力状态或地应力场是工程岩体存在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
岩石力学ppt课件第三章 岩体力学性质
含软弱夹层的层状岩体及裂隙岩体 (3)上凸型(弹-塑性岩体)
结构面发育且有泥质充填的岩体。
(4)复合型:阶梯或“S”型(塑-弹-塑性岩体)
20结21/8构/17面发育不均或岩性不均匀的岩体。
23
(二)剪切变形特征:
(a)沿软弱结 构面剪切
(b)沿粗糙结构面、 软弱岩体及强风
化岩体剪切
(c)坚硬岩体 受剪切
峰前变形平均斜 率小,破坏位移 大;峰后强度损 失小。
2021/8/17
峰前变形平均斜 率较大,峰值强 度较高;峰后有 明显应力降。
峰前变形斜率大,
峰值强度高,破坏
位移小;峰后残余 强度较低。
24
(三)各向异性变形特征:(P101蔡)
岩石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特性随方向不同而 表现出差异的现象称为岩石的各向异性。
2021/8/17
2
§3.1 概述
岩体=结构面(弱面)+结构体(岩石块体) 结构面:断层、褶皱、节理……统称
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基本因素:
结构体(岩石)力学性质、结构面力学性质、岩体 结构力学效应和环境因素(特别是水和地应力的作用)
2021/8/17
3
§3.2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地质学、复习、了解)
36
孔隙静水压力作用
(三)力学作用:
孔隙动水压力作用
当多孔连续介质岩土体中存在孔隙地下水时, 未充满孔隙的地下水使岩土体的有效应力增加:
p
σα有效应力,σ 总应力,p 孔隙静水水压力
当地下水充满多孔连续介质岩土体时,使有效 应力减小:
p
2021/8/17
σα,σ ,p : 含义同上
37
第三章 2 岩石的破坏准则
五、岩石的破坏准则对岩石试样的室内及现场试验,可获得岩石试样的强度指标,但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天然岩体,又是如何判断其破坏呢?因此,就必须建立判断岩石破坏的准则(或称强度理论)。
岩石的应力、应变增长到一定程度,岩石将发生破坏。
用来表征岩石破坏条件的函数称为岩石的破坏准则。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常常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许多试验指出,岩石的强度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与岩石的应力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单向应力状态下表现出脆性的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具有延性性质,同时它的强度极限也大大提高了。
许多部门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破坏准则,目前岩石破坏准则主要有:最大正应力理论最大正应变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H.Tresca)八面体应力理论莫尔理论及库伦准则格里菲思理论(Griffith)伦特堡理论(Lundborg)经验破坏准则1、最大正应力理论这是较早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只取决于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
即岩石内的三个主应力中只要有一个达到单轴抗压或抗拉强度时,材料就破坏。
适用条件:单向应力状态。
对复杂应力状态不适用。
写成解析式:破坏2、最大正应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取决于最大正应变,即岩石内任一方向的正应变达到单向压缩或拉伸时的破坏数值时,岩石就发生破坏。
则破坏准则为式中ε——岩石内发生的最大应变值;m axε——单向拉、压时极限应变值;u这一破坏准则的解析式为(由广义虎克定律)R —R t或R c推出:实验指出,该理论与脆性材料实验值大致符合,对塑性材料不适用。
3、最大剪应力理论(H.Tresca)该理论认为岩石材料的破坏取决于最大剪应力,即当最大剪应力达到单向压缩或拉伸时的危险值时,材料达到破坏极限状态。
其破坏准则为: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最大剪应力231 max σστ-=单位拉伸或压缩时,最大剪应力的危险值则有 R ≥-31σσ或写成 {}{}{}0)][)][)][221222232231=------R R R σσσσσσ这个理论适用于塑性岩石,不适用于脆性岩石。
岩石的变形特性
线性硬化弹塑性体
o
理想弹塑性体
o
d
dt
理想粘性体
§3-2 广义虎克定律
弹性体内任一点的应力一应变关系都可写为 :
x c11 x c12 y c13 z c14 xy c15 yz c16 zx
y c21 x c22 y c23 z c24 xy c25 yz c26 zx
就是说正应力不仅能引起线应变,还能引起剪应变。
3、本构方程:
x
y
xzy
yz
zx
a11 a 21 a31 a61
a12 a 22 a 32
a 62
a16 a 26 a 36
a 66
x y
xzy
yz
zx
即: A
上式用应力表示应变。
粘性(流变性)(viscosity):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间完 成,且应变速度(dε/dt)随应力大小而变化的性质。
变形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线弹性变形 非线弹性变形
σ
F
o (a)
σ Q
P
εo (b)
σ
σ
P
F
P
Q
εo
N
M
ε o εp
εe
ε
(c)
(d)
几种典型的材料变形形状示意图
s
o
理想弹性体
s
o
2、岩石在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力学特性; 3、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 4、岩石的流变性。
难点:岩石的流变性。
关键术语:
脆性、塑性、延性、粘性(流变性);蠕变;松弛;弹 性后效;岩石的变形;全应力-应变曲线;刚性压力机。
要求:
1、须掌握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2、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3、理解岩石流变本构模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件——岩体的变形与破坏之二
§3.3 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应力史不同造成的差异回 弹
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胶结物 两者可具有不同的应力史,如图 3-31,颗粒承受荷载被压缩, 或产生切过颗粒的张性破裂面, 方向和加荷方向近于平行 (a) 。 在颗粒被压缩的情况下充入胶结 物,因此卸荷时,处于压缩状态 的颗粒力图膨胀,但这种膨胀受 到胶结物的限制,使胶结物转为 拉伸状态,一旦被残余拉应力突 破,即产生沿颗粒边界的与回弹 方向近于正交的拉裂面(b) 。
岩芯裂饼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开始引起岩石 力学界的注意,我国西南、西北几个新勘察的电站以及 我国地下核试验所造成的高应力区也见到这种现象。它 多半发生在坚硬完整的岩石中,如花岗岩、玄武岩、片 麻岩等。
§3.3 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图3-33所示为雅砻江上某电站河心钻孔中取出的 正长岩岩饼,岩饼的厚度与岩饼直径大体保持一定的比 值(该岩饼比值约为0.257-0.269),亦即直径相同者其 厚度大致相近。岩饼略呈椭圆形、微微上凹,凹槽轴与 长轴一致。破裂面新鲜,可见沿长轴方向的剪切擦痕和 与擦痕方向大体正交的拉裂坎。上述迹象表明:岩饼是 沿长轴方向剪切破裂的产物,该方向代表钻进中岩芯柱 最大的侧向回弹膨胀方向,也相当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这表明该方向与河谷近于正交(参见9.2)。
岩体中紧密相连而材料性质不同的颗粒体 系(图3-30),如果在加荷过程中,弹性强的 单元1引起纯弹性应变,而弹性弱的单元2则在 弹性变形后发生了塑性变形[图3-30(b)]。卸 荷回弹时,两者膨胀程度不一,于是分别在单 元1和单元2内产生了残余压应力和残余拉应力 [图3-30(C)]。一旦残余拉应力达到颗粒材料 的抗拉强度,即产生拉裂面[图3-30(d)]。
由图可见,当切出的岩柱所达到的高度已足以使岩柱 边缘的最大剪应力达到以致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则岩柱 沿受限面被迅速剪断,所以在一定的地应力环境中,同类 岩石的岩饼,其厚度与直径的比值十分相近。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变形:岩体的宏观连续性无明显变化者。
破坏:岩体的宏观连续性已发生明显变化。
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机制)剪切破坏和拉断(张性)破坏。
一、岩体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岩体破坏形式与围岩大小有明显关系。
注意:岩全破坏机制的转化随围压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破坏机制转化的界限围压称破坏机制转化围压。
一般认为,1/5~1/4[σ]不可拉断转化为剪切。
1/3~2/3[σ]可由剪切转化为塑性破坏。
有人认为(纳达),可用2σ偏向1σ的程度来划分应力状态类型。
应力状态类型参数313122σσσσσα---= (=1,即σ2=σ1; =-1,即σ2=σ3) 二、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低围压条件下岩石三 轴试验表明。
坚硬的完整岩体主要表现为张性破坏。
含软弱结构面的块状岩体,当结构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合适时,则表现为沿结构面的剪切。
碎裂岩体的破坏方式介于二者之间。
碎块状或散体状岩体主要为塑性破坏。
对第一种情况,某破坏判据已经介绍很多了。
第二种情况,可采用三向应力状态莫尔圆图解简单判断。
三、岩体的强度特征单轴应力状态时,结构与1σ方向决定了岩体的破坏形式。
复杂应力状态时,含一组结构面的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性质、结构面产状,应力状态关系很大。
2 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2.1 拉断破坏机制与过程一、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当0331≤+σσ时,拉应力对岩石破坏起主导作用。
t S -=][3σ二、压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压应力条件下裂缝尖端拉应力集中最强的部位位于与主压应力是︒=40~30β地方向上,并逐渐向与1σ平行地方向扩展。
当0331>+σσ时,破坏准则为:t S 8)/()(31231=+-σσσσ3σ=0时为单轴压拉断。
2.2 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一、潜在剪切面剪断机制与过程A .滑移段B .锁固段进入稳定破裂阶段后,岩体内部应力状态变化复杂。
产生一系列破裂。
(1)拉张分支裂隙的形成,原理同前。
2005-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张倬元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作者:张倬元屠湧泉著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1目录:绪论第一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1.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2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1.3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1.4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1.5岩体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2.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2.2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3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2.4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2.5岩体应力及区域地应力场的研究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3.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3.2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3.3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3.4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与破坏3.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时间效应3.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3.7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第二篇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4.l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4.2活断层的特性4.3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4.4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4.5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5.l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5.2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5.3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5.4地震区划及地震危险性分析5.5场地地震反应及地震小区划5.6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6.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6.2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情况6.3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6.4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6.5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6.6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7.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7.2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7.3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7.4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7.5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8.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8.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8.3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8.4地面沉降的研究、预测及防治第三篇与岩(土)体稳定性有关的士程地质问题第九章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9.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9.2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9.3斜坡的变形与破坏9.4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9.5斜坡破坏后的运动学9.6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营力的关系9.7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9.8 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原则及主要措施第十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0.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0.2地下开挖后围岩应力的重分布10.3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及山岩压力问题10.4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10.5地下洞室围岩变形量测的方法及应用……第十一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四篇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十二章岩溶及岩溶渗漏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十三章渗透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第五篇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十四章河流侵蚀、淤积规律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十五章海(湖)边岸磨蚀与堆积的工程的工程地质分析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3.1 概述 3.2 岩体结构的物质基础 3.3 岩体结构 3.4 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
• 二、工程地质岩组与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 工程地质岩组:把工程地质性质相近的岩层组合 体划归到一起构成工程地质评价的独立单元。
•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在对地层岩性进行系统研究
及分析岩性岩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岩体及其 组成单元进行工程地质分类的工作。其主要目的 是为工程设计、施工人员应用。 • 岩石(体)工程地质性质分类:普氏系数和RQD •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的学术思路(转下页):
2、结构面的几何形态
• (1)平直型 包括一般的岩层面、片理、劈理、剪节 理、原生节理等。 • (2)波状起伏型 如具波痕的层理、轻度揉曲的片理、 沿走向或倾向呈舒缓波状的破裂结构面等。 • (3)曲折型 一般呈锯齿状或不规则的弯曲状,如具 交错层理和具龟裂纹的岩层面、缝合线、沉积间断 面,以及沿已有裂隙而发育的次生结构面等。 • 波浪型尤其是曲折型结构面,抗剪切滑移的能力较 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3.1 概述
• 问题:
• 什么是岩体?什么是岩体结构?为什么说 岩体结构控制岩体的变形、破坏和力学性 质?岩体结构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 要点:
• 一、岩体和岩体结构
• 二、岩体结构控制论的基本思想
一、岩 体和岩体结构
• 岩体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组分 和结构的地质体。 • 岩体结构是岩体结构单元在岩体内的排列、 组合形式。
第3章岩石变形物理学(3)-岩石力学性质
地壳岩石严格讲也是一种粘弹性体,只不过不像蛋 清那样明显,这主要是它的流动需要在长时间载荷 下表现出来。对于固体或流体而言,温度越高,粘 度越低,反映易流动性越大。
地壳及地幔岩石具有非常缓慢的流动性。因而粘度 是衡量地球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人们把物体具有的这些力学性质概括为物质的流变 性(rheological properties),并形成一门新兴学科 -流变学(rheology)。流变学是研究固体物质流 动的科学。
岩石力学性质-是指在应力和应变作用下,岩石发 生塑性变形(褶皱)或脆性变形(破裂)的条件;
岩石力学性质是约束岩石变形和构造几何特征的重 要条件。例如,同样的压应力作用在不同岩层的力 学表象明显不同:在柔性岩层中形成褶皱构造;在 相对硬岩层中形成断裂构造;在软硬相间岩层中形 成香肠构造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X是活化了的化合物。 水弱化作用结果表现: 产生大量扩张应变,诱发裂纹尖端高应力; Si-O共价键被H-O代替,加速岩石塑性变形; H-O键加速热力学的反应; H2O含量增加,降低岩石熔点,加速熔体形成;
时间影响因素(5)
与实验室岩石力学研究不同,地质条件的岩石变形 时间很长,一个造山带变形要经历几百万年才完成。
岩石变形机制通常有三种: (1)碎裂作用(cataclasis) (2)晶内塑性(intracrystalline plasticity) (3)晶内扩散流动(flow by diffusive mass transfer)
脆-韧性转化-从宏观表象上描述 脆-塑性转化-从微观机制上描述 脆-塑(韧)性转换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应力
理想粘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应力
σy
理想塑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弹塑性变形—指物体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的性能。 在弹塑性变形中,有一部分是弹性,其余部分为 塑性变形。
5 岩体结构特征(3-2)
岩体结构(rock mass structure) = 结构面 (structural plane) +结构体 (structural element)
3/49
一、结构面: 存在于岩体中的各种地质界面。分为:
4/49
岩体中的软弱夹层
5/49
结构面特征
形态:方位(产状)、间距(结构面间) 平整光滑度:影响力学性质.分阶坎状、波状和平直状。 张开度:结构面两壁间的垂直距离 充填程度:充填物的结构、成分和厚度 连通性 :渗流 密集程度: 产状和组数:方位相近的归为一组。
力学属性
1.属于软弱结构面 2.构成独立的力学模
型-软弱夹层
地质构造特征 较大的断层
属于软弱结构面
小断层 层间错动面
Ⅲ级 Ⅳ级
延展长度短,从十几米 到几十米,无破碎 带,面内不夹泥, 有的具有泥膜
延展短、未错动、不夹 泥,有的呈弱结合 状态
1.参与块裂岩体切割 2.划分Ⅱ级岩体结构类型的重要依
据 3.构成次级地应力场边界
III 1镶嵌结构
III .碎裂结构 III 2 层状碎裂结构
III
3
碎裂结构
IV .散体结构
12/49
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
13/49
Ⅰ1型(整体):岩性单一,结构面不发育,岩
体呈完整或基本完整状态;结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少,面间距
大于1m;完整性指数大于0.75;力学模型:连
规模 :
6/49
结构面分级及其特征
级序
分级依据
力学效应
Ⅰ级 Ⅱ级
结构面延展长,几公里 至几十公里以上, 贯通岩体,破碎带 宽度达数米至数十 米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按格里菲斯准则,当σ1+ 3σ3 >0时 其破坏准则为 ( σ1- σ3 )2/ (σ1+ σ3 )=8 St (单轴抗拉强度) 单轴压应力条件下, 〔 σ1〕= 8 St
三向压应力条件下有:
( σ1- σ2 )2 + ( σ2- σ3 )2 + ( σ1- σ3 )2/ ( σ1 + σ2 + σ3 )=24 St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3.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 变形:岩体承受应力,就会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上发生某
种变化。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者称为变形(deformation )。
➢ 破坏:如果宏观连续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称为破坏(failure)。
岩体变形破坏的方式与过程既取决于岩体的岩性、结构,也与
断岩石
图3-4 三种破坏形式的极限应力系数(n)
§3.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1)8º< α<42º; 岩体的破坏将采取沿结构面剪切滑动的形式。此时,岩体的 强度受结构面抗剪性能及其方位所控制。
(2)α>52º时;
岩体破坏为剪断完整岩石。
(3)0º< α<8º或42º< α<52º; 岩体破坏破坏形式将部分沿结构面剪切滑动、部分剪断完整岩石, 此时岩体的强度与结构面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
岩石,拉断破坏更易发生。
§3.2 岩体在加荷过程中 的变形与破坏
(2)压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压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过程要复杂得多。此时切向拉 应力集中最强的部位位于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β为30-40º 的 裂隙的端部,因而破坏首先在这样一些方位有利的裂隙端部出 现,随之扩展为分支裂隙(J2t)。其初始方向与原有裂隙长 轴方向间夹角为2β,随后逐渐转向与最大主应力平行。随破 裂的发展,隙壁上切向拉应力集中程度也随之而降低,当分支 裂隙转为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后即自动停止扩展。故此阶段 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
第三章 岩石的变形
第六节 岩体的变形(P81)
承压板法:就是利用承压板进行岩体变形参数原位测 试方法的一种。用千斤顶通过刚性或柔性承压板(承 压板面积一般为2000-2500cm2)向半无限岩体表面施 力,测量岩体变形与压力。根据施加的单位压力P和实 测的岩面变形S绘制P-S关系曲线,按布西涅斯克的各 向同性半无限弹性表面局部受力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 参数。 PD(1 2 ) E S
二、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岩块变形性质 围压对岩块变形破坏的影响 ①σ3↑,破坏前的ε↑; ②σ3↑,破坏方式由脆性破坏→延性破坏; 根据延性度的不同,岩石的破坏方式主要有两种: (a)脆性破坏:指岩石在变形很小时,由弹性变形直接发展为 急剧、迅速的破坏,破坏后的应力降较大。 (b)延性破坏(塑性破坏)或延性流动:指岩石在发生较大 的永久变形后导致破坏的情况,且破坏后应力降很小。
③Ⅲ:BC段,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累进破裂阶段)→“扩容” 现
象发生; C-峰值强度或单轴抗压强度
“扩容”:在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中,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岩石中的破裂(裂纹)继续发生和扩展,岩石的体积应变增量由 压缩转为膨胀的力学过程。就是体积增大的现象。 ④Ⅳ:C点以后,破坏后阶段(残余强度)。刚性压力机和伺服
第四节 岩石的蠕变性质(也称“岩石流变理 论”)
岩石流变: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岩石的变形或应力随 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蠕变:指岩石在恒定的荷载(应力)条件下,变形随时间增 长的现象(或性质)。 松弛:指应变一定时(不变),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1.蠕变曲线的特征 分三个阶段,如P92:图4-36所示: Ⅰ:初始蠕变阶段(AB段),减速蠕变阶段;下凹型,存在瞬时
粘弹性介质模型
①Maxwell(马克斯威尔)模型 弹性元件+粘性元件(串联)
文物保护-第三章石窟岩体主要地质病害
(2)危石病害
凡是由于受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切割,与原岩母体已 基本脱离或完全脱离运动后又止于原岩坡体上的处于极 限平衡状态或稳定性极小的小岩块或孤石,称为危石。
危石在重力和其他外力(风力、地震力、人畜踩踏、 放炮震动、雨水冲刷、冻融破坏等)作用下或外界条件 稍有变化时,就会突然滚落、坠落或脱落所造成的危害 称为危石病害。
3.2.1危岩体病害类型
(4) 窟顶危岩体塌落病害
凡是窟内顶部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或稳定系数很小, 在重力、其他外力及岩体渗水的作用下,随时可能产 生塌落的岩体,称为窟顶危岩体。窟顶危岩体塌落或 剥落对石窟结构稳定、窟内文物及人身安全所造成的 危害称为窟顶危岩体塌落病害,
3.2 石窟岩体病害 3石窟岩体主要地质病害
3.2 石窟岩体病害
3.2.3风化及风蚀 病害类型
(1)崖面风蚀 病害
由于岩体岩 性较软、抗风蚀 能力弱,在风沙 流强烈吹蚀作用 下,崖面岩层所 产生的岩石物质 流失和破坏称为 崖面风蚀病害。
3石窟岩体主要地质病害
3.2 石窟岩体病害
3.2.3风化及风 蚀病害类型
(2)崖面 风蚀病害
由于岩体 岩性较软、抗 风化能力弱而 产生的风化病 害称为岩体普 通风化病害。
地震 岩体裂隙发育 地下水 毛细水 凝结水 大气降水 风蚀作用 风化作用 人类活动
3.4石窟岩体病害的勘察要点
3 病害
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前,首先应对石窟区进
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测绘,为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 计提供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和设计依据。
3.4石窟岩体病害的勘察要点
3 病害
3.4.1工程地质勘察
触发因素为已近极限平衡的斜坡受上述一两种因素作用而开始 滑动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①压密阶段(OA段):非线性压缩变形—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裂隙闭合、充填物压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④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a.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b. 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体破坏。
“累进性破坏”。
c. 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⑤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段):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完全破坏。
应重视的问题:①各发展阶段的界限点,尤其是“长期强度”;②空隙压力曲线:a.空隙水压力~体积应变、变形发展阶段;b.工程意义:滑坡、地震等。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①张性破坏(图示);②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a.与围压σ3有关:低围压或负围压—拉张破坏(图示);中等围压—剪切破坏(图示);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坏。
b.与σ2的关系:σ2/σ 3 <4(包括σ 2 =σ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θ=25°;σ2/σ 3 >8(包括σ 2 =σ1):拉断破坏,破坏面∥σ1,破坏角0°;4≤σ2/σ3≤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θ=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完整块体状—张性破坏;碎裂结构、碎块结构—塑性破坏;裂隙岩体—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之间的方位关系。
2.岩体的强度特性强度特性取决于:岩性、结构;受力状态。
一组结构面岩体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及极限强度性状。
极限应力比 n = σ1/σ3 (岩体破坏时的大、小应力)(1)当(45°-φ/2)-17<α<(45°-φ/2)+17°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岩体强度受结构面的Ci 、υi控制;C=0、α=(45°-υ/2)时,强度最小。
随α增大或减小,强度增大。
(2)当α>(45°-φ/2)+27°剪断完整岩石;岩体强度受岩石的CE 、υE控制;岩体强度随结构面间距变小而降低。
当间距足够大时,岩体强度接近岩石材料强度。
(3)当0<α<(45°-φ/2)-17°或(45°-φ/2)+17°<α<(45°-φ/2)+27°部分沿结构面滑动,部分剪断岩石。
岩体强度与结构面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且当α由8°→0°及42°→52°,强度随之增高。
3.岩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1)拉断破坏机制①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岩体单向受拉或负围压。
a.与σ3垂直的裂隙,两端拉应力集中,最先拉断;b.只要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破裂也要发展。
破坏准则:[σ3]≥ S t②压应力条件下的拉裂:与σ1成一定交角的裂隙两端拉应力最高,形成平行于σ1的拉裂面。
a.单向受压:[σ1] = 8S tb.三向受力:(σ1-σ3)/(σ1+σ3)≥ 8S t(2)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①完整岩体的剪断破坏机制:a.纵向张性微破裂发展(图示);b.微观横向压碎代发展(图示);c.切断“薄梁”,累进性破坏(图示);②沿已有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a.平面摩擦:层间错动面、剪性断裂、滑动面等。
破坏条件:剪应力≥结构面残余强度,S≥σtgυS;荷载方向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平面摩擦角υS。
b.糙面摩擦:爬坡-越过凸起体:爬坡角较小、法向应力较低;抗剪强度 τ=σtg (υS +i )剪胀→裂缝收缩,剪胀为负值。
剪断凸起体:爬坡角较大、法向应力较高。
但即使是法向应力为零,i ≥55°的凸起体仍会剪断;抗剪强度 τ=σtg (υS )+C凸起体刻痕或犁槽:抗剪强度类似于剪断凸起体。
注意:当σtg υS +C>τ>σtg υr (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可能挤入累进性破坏(原因:凸起体应力集中);凸起体的抗剪强度不均一,“各个击破”方式破坏,结构面突然丧失稳定性,强度急剧降低,破坏具有突发性,迅速释放能量。
c.转动和滚动摩擦:上滑面运动轨迹—对角点P ;对角线OP 为半径的圆弧线;相当于滑块越过一个圆弧形凸起体,任意一点切线与剪切方向的夹角即为该点的爬坡角或下降角。
过程:起动摩擦角:υt =α=δ=tg -1a/b起动后摩擦角:υt =δ-γ (γ转动角)当对角线OP 直立时: γ=δυt =0此时,上滑面抬至最高点,岩块翻转,δ翻转角;继续滑动--上下滑面间距缩短,υ为负值,滑面承受拉应力。
注意:a.翻转角δ< 结构面的静摩擦角υ;b.分割碎块的结构面愈密(δ角越小),转动摩擦愈易发生;c.转动剪切一旦起动,摩擦角随之降低,甚至为负值;d.碎块边角越多(趋于圆球形),翻转角越小,甚至接近0°。
此时,转动摩擦可变为滚动摩擦。
(3)剪切发展过程中的累进性破坏岩体应力一旦超过其长期强度,则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此时,平面滑动强度相当于残余强度;糙面摩擦(或不连续结构面)强度则高于残余强度。
①累进性破坏:a.结构不均一,剪应力集中不均一,b.各凸起体强度不同;c. 各凸起体强度降低速度不一。
②应力-强度关系类型:a.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突然破坏,时间短;b. 长期强度<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加载至破坏的时间较长;c.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较接近):工程年代内某一阶段将破坏,取决于强度降低速度(外营力);d.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工程年代内不破坏。
③如何确定剪应力与长期强度的关系:a.裂面连通率>50%:不考虑间断处(凸起体)的C值;b.长期稳定,只考虑一级平缓起伏角;短期稳定,可考虑次级较陡的凸起体;≥3.5~4.0c.KC(3)摩擦滑动过程中的粘滑与稳滑①基本特点与产生条件:a.稳滑:缓慢、持续地滑动,剪切位移无突变;应力不发生突然释放(应力降),不产生振动。
多发生在低围压条件下。
b.粘滑:间歇性、跳跃性滑动,剪切位移发生突变;产生很大的应力降(突然释放应力)和振动。
多发生在高围压条件下。
注意:含有蒙脱石等膨胀性粘土矿物、或含水且透水性低,高围压下仍可表现为稳滑;高温、高空隙压力,可使发生粘滑的围压条件提高。
②粘滑产生的机制:结构面的摩擦阻力急剧降低,引起岩体突然失稳。
a.热软化效应:滑动面温度升高、抗剪强度降低;静摩擦>>动摩擦突然滑动前应有稳滑阶段(为证实)。
b.嵌入蠕动效应:较硬的凸起体逐渐嵌入对盘较软岩体,“刹车”形成“锁固”效应;静摩擦>>动摩擦c.脆性破坏:剪断“凸起体”;间断“锁固段”。
4.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破坏卸荷:①临空面附近岩体应力重分布导致应力集中效应;②差异回弹在岩体中形成残余应力体系;(1)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张性破裂①岩体材料性能差别;②应力历史不同(颗粒和胶结物的受力不同);③裂隙端部的扩展机制;(2)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剪切破裂①岩芯裂饼现象:力学机制:a.岩柱受根部约束,不能充分回弹。
回弹的充分程度随距受限面高度h 增加;的岩柱已充b.受限面只能约束一定高度岩柱回弹,超过某一临界高度h分回弹(取决于岩性、岩柱直径);c.岩柱短轴垂面上的残余法向压应力与受限面上的残余剪应力的关系(上图);当岩柱边缘的最大剪应力突破岩石的抗剪强度,沿受限面迅速剪断,破裂面向岩柱中心发展,剪应力集中也随之向岩柱中心转移,直至剪断。
所以,一定的地应力环境、同类岩石的岩饼,厚度与直径的比值基本一致。
②坡脚根部的差异回弹:(3)河谷卸荷变形破裂发育的基本模式①宽谷:边坡—水平位移;底部—隆起、逆冲、形成空洞;②窄谷:边坡—水平剪切位移;坡脚、谷底--高地应力集中,存积很高的应变能。
③其它类型(图示)???4.岩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的变形破坏动荷载—在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
①地震、爆破:岩体存在阻尼,由此激发的应力波最终逐渐消失; ②机械振动:应力波以强迫振动方式传播(干扰力),运动频率稳定;(1)动应力与动参数之间的关系①纵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动态正应力(拉、压): σd ~质点加速度a P 、振动频率f P 、波速c P 、弹模E ; ②横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剪应力:τS ~质点加速度a S 、振动频率f S 、波速c S 、刚度(剪切模量)G ;(2)岩体结构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应力波穿过地质界面,产生透射波应力σt 、反射波应力σr 。
σt 、σr ~两侧介质性质(弹模及密度E 1、ρ1,E 2、ρ2)的差异。
①应力波由硬质岩体传入软质岩体,即E 1>E 2(图示):反射波引起拉应力(σr 为拉应力),界面附近张性破裂; ②应力波由软质岩体传入硬质岩体,即E 1<E 2(图示):反射波应力σr 为压应力,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③应力波穿过软弱带(图示):应力波的反射机制和低强度岩石吸收大量能量,软弱带对应力传播起屏蔽作用。
(3)动荷载作用下岩体破坏特征①触发效应:a.稳定性接近临界状态;b.对振动特别敏感的岩土体(保水的碎裂岩体及松散岩体、保水疏松砂土、敏感粘土);②累积效应:多次位移积累,最终导致破坏。
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时间效应(1)岩体具有流变特性蠕变: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持续发展;松弛:在变形恒定的条件下,岩体内的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
(2)岩体(粘弹性介质)蠕变发展过程①减速蠕变—相当于压缩变形阶段;②等速蠕变—相当于稳定破裂发展阶段;③加速蠕变:应力超过长期强度,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空隙、孔隙及裂隙中的地下水效应:①机械、物理及化学作用—岩性不断变化、稳定性不断下降;②力学作用—改变作用双方的受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