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名词解释

概念辨析(重点)

绪论

1.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因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2.常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纤细处于伸展状态,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浅的染色质,其分子

组成为单序列DNA或中度重复序列DNA,是具有转录活性、富含基因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间期核内聚缩程度较高,并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染色质。

3.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两臂长度相等或大致相等,在细胞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时

呈V形。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两臂不等长,有明显的长、短臂区别,细胞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时呈L形。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一条臂很长,另一条臂很短,细胞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时呈棒形(或称I形)。

顶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一端,由着丝粒处断裂形成,在细胞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时也呈棒形(或称I形)。

4.同源染色体:来自生物双亲,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5.姊妹染色单体:位于同一染色体在着丝粒处结合在一起的两条染色单体。

非姊妹染色单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无着丝粒相联结的两条染色单体。

6.无丝分裂(直接分裂):分裂细胞的染色体复制,细胞增大,当细胞体积增大到一定

程度,细胞核拉长,溢裂成两部分,同时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间接分裂):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的过程,特点是具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形成具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染色体的2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成熟分裂):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7.无性生殖:不经两性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经雌、雄配子结合、受精,形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分裂、分化、发育形成后代的过程。

无融合生殖:未通过雌、雄配子融合过程而产生种子或替代种子的一种繁殖现象。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信使RNA(mRNA):记录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其上的碱基顺序决定蛋白质的氨

基酸顺序,完成基因表达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一类RNA。

转移RNA(tRNA):根据mRNA的遗传信息依次准确地将携带的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上连接成多肽链的一类RNA。

核糖体RNA(rRNA):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与核糖体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核糖体。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1.分离定律:二倍体生物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其细胞学基础是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适用于解释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独立分配定律:二倍体生物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各种配子。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适用于解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连锁遗传定律:二倍体生物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往往联系在一起遗传,除非交换。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适用于解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2.单位性状:个体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3.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4.正反交:基因型不同的两种个体甲和乙杂交,如果将甲作父本,乙作母本定为正交,那么

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反交。常用于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

自交: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用于鉴定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也可用于鉴定某种显性植株的基因型。

测交:将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根据杂交后代中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推测待测个体的基因型。

近交:血缘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其极端类型为自交。

回交: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

5.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6.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

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7.基因互作:两对或更多对基因控制同一个单位性状的发育的现象。

互补作用(9:7):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积加作用(9:6:1):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是又表现第三种性状。

重叠作用(15:1):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显性上位作用(12:3:1):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单位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隐形上位作用(9:3:4):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单位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