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必备
马克思著作选读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哈耶克自发秩序:个人的理性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社会秩序不可能是经由人的理性而构建起来的,而只是进化而非设计的产物;换言之,即不同的个人为实现各自的目的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秩序。
补:自发秩序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个人享有不受他人限制的自由,否则,个人将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
因此只有在免于强制的情况下,个人活动才能赋予文明以创造力,赋予社会以进步的能力,从而促进自发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而这正是最大的价值所在,要保障自由,就必须对强制性权力进行制约。
2.孟德斯鸠人为法:政府为了维持社会安定,使人人都能依法办事,以便保证人的自由平等权力,所以就制定了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法律,这些法律就是人为法。
补:人为法以自然法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力。
3.柏林积极自由: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消极自由:‘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限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干涉,也就是免于限制和干涉的状态。
补:积极自由强调主体活动的主动性和自治性。
消极自由强调外部力量没有对主体形成束缚和限制,未受他人干涉,积极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够操纵自己的行为及意志,他的行为及意志发自于他本身,而不是受他人及外力操纵和影响;他能够做到自我引导和自我主宰,而不是受他人的摆布控制。
4.哲学王:柏拉图遵循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原理,阐述了哲学王的统治理念,一个理想的政体应该是由充满智慧的哲学家担当最高统治者,让武士承担安全保卫,让公司生产理想国。
5.洛克自然法:“自然法”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天理,它是自然界的正义体系,全靠人们凭借自身的理性感知,与我们在现实政治中使用的成文法相对。
‘洛克自然法’: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保全自身,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其余人类,不得侵犯他人权利,不得相互伤害。
自然法规范着自然状态,人类凭借理性感知自然法的内容,而由于人人平等,因此有人触犯了自然法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依据自然法审判并执行惩罚,不论犯人的罪行是否直接间接侵犯了他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1)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
( X)(2)判断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
( √)(3)判断题人的社会观念根源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
( √)(4)判断题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新特点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具有隐蔽性。
( √)(5)判断题开辟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贡献之一。
( √)(6)判断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是可以在资本主义内部克服的。
(X )(7)判断题在《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对北美情况进行介绍的是1882年俄文版序言。
(X )(8)判断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9)判断题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国家。
( X)(10)判断题要改变世界,只要改变原来的统治着世界的观念就可以了。
( X)(11)判断题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12)判断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判断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判断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 √)(15)判断题不是生活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生活。
( X)(16)判断题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7)判断题马克思一生的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18)判断题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以资产阶级社会而告终,强调的是阶级对抗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发展到顶点,并终将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内部得到解决。
(X )(19)判断题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大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点,导致第二国际的破产。
( √)(20)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利用和平方式取得国家政权。
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的观点是不对的。
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一、概念1.物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与它的创造族(工人阶级)相分离。
实际上,工人首先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在生产中普遍使用,所以说劳动普遍减少,从而产生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失业,出现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对抗,即产生了异化。
2.劳动的自我化异:←(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①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只是劳动异化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不在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实际上说不在于分配领域,而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于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
先有主体的异化,后才有劳动产品的异化(客体异化)。
劳动应该是人最基本的活动,应该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应该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当在劳动中自由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应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应当感到幸福和满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是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属于工人支配。
②在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而受资本家强制是被迫的,从事生产劳动时自己是一种非人劳动。
所以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物,而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工人的个人生命不属于他自己,反过来又反对他自己,实际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这样一种商品,资本家占有别人劳动本身就是异化,资本就是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价值和使用价值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础。
②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或者说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试题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试题(1)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是()和().2,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发展的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的()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3,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命题.4,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的.5,恩格斯在《费尔哈论》中从"两个凡是"入手剖析黑格尔哲学,这种方法是().6,()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实践论》的副标题是()的关系.8,《矛盾论》认为,()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它就不懂辩证法.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9,将实践看作是"精神的一种劳作"是的观点.A,休谟B,康德C,黑格尔D,费尔巴哈10,"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命题.A,狄德罗B,拉美特利C,霍尔巴赫D,爱尔维修11,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A,个体B,种族C,民族D,"类"12,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A,天主教B,基督教C,东正教D,犹太教13,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A,政治和宗教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C,体系与方法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1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形式表现的.A,灵魂的不死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5,《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错误.A,教条主义B,宗派教C,经验主义D,党八股16,《实践论》指出:坚持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即有区别又相互渗透.D,理性认识须回到实践17,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8,当近代哲学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中,就形成了形而上学方法,这是因近代科学主要是.A,搜集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B,搜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C,整体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D,整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9,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D,非历史性20,列宁认为,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就已经有了辩证法:的辨证关系.A,个别与一般B,本质与现象C,必然性与偶然性D,抽象性与具体性21,《谈谈辩证法问题》指出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A,直线性B,准确性C,死板与僵化D,主观主义22,矛盾运动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论》中分析了矛盾运动不平衡性的三种情形,它们是.A,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B,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D,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的矛盾方面四,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3,"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24,"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五,释义(每小题5分,共15分)25,感性客体,思想客体.26,"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27,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2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在何处29,《费尔巴哈论》第一章阐纲》是如何阐述实践观的新唯物主义"新释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基本思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有何本质区别与联系30,试述《实践论》所提示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并简述其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科学的实践观、“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前提和方面、新世界观的概括、共产主义的论证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两个决不会”
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异同、费尔巴哈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论
7.《资本论》:资本的原始积累、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8.《论粮食税》: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9.《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思想
10.《反杜林论》:论证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11.《怎么办》:革命的理论的重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辩证关系,新型政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答案:A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 剩余价值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C 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 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答案:B4、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学说D 劳动价值论答案:B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实现共产主义C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实践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毫不妥协地批判旧世界,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解放而斗争。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理论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考四个 20分)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经院哲学: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由思想到思想,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也可叫“空洞的争论”。
4、新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5、“市民”社会:它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工商业为基础的城市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民主法制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商业竞争关系,它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和以往所有的哲学都是为这种社会服务的。
因此,“市民”社会本质上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私有制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和其他方面的对立,因此也叫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
6、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
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7、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列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马列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马列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C.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2.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认为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是:- A.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战争- B.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战争- C.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地- D.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世界市场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是:- A. “消灭私有制”- B.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 “无产阶级专政”- D. “阶级斗争”4.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的是:-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普鲁东的社会主义- C.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康德的批判哲学5.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A.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B. 无产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政- C. 无产阶级对一切反动阶级的专政- D. 无产阶级对一切阶级的专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述。
2.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是如何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如何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及其意义。
2. 论述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对民粹派的批判及其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请结合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并讨论工人阶级如何通过斗争改善自己的境遇。
注意:- 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要点参考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要点参考《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要点参考(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时间与有改造现实的功能4)哲学的实践功能和历史使命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A,自由自觉的活动。
B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1)(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3)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它揭示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2)两个必然”原理揭示了历史大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同时又制定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具体阶段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论述: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
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正确评价:1。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的客服和超越。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
3.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题。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解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考试备用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考试备用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
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
是指: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2)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共五篇)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共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3.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4.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5.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明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论述了那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是如何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五)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点的论述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六)毛泽东:《实践论》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3、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七)毛泽东:《矛盾论》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郑祥福等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也可使用其它教材)四、样卷:题型举例一、概念题如:人的自由发展二、简答题如: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三、材料分析题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研究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2. 唯物主义答: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法答: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主要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它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
4. 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阶级斗争答: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填空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是______和______。
答:马克思、恩格斯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______。
答:基础3.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______。
答:社会意识4. 辩证法中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_、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答:对立统一5.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______。
答:动力三、单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答: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包括: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答:D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A. 世界是否可知;B. 世界是否运动;C. 世界是否联系;D.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D4.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答:A四、多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辩证性;C. 阶级性;D. 时代性答:A、B、C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D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B、C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B. 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C.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D. 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答:A、B、C、D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在:A. 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 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五、判断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1.1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如何概括“共产党人”的特点的?○1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无产阶级不应该划分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差别而是联合起来一块斗争。
○2坚持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认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在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身边。
○3在实践中,共产党人的坚决性。
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当中最起码推动作用的一部分,能引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4在理论上,强调共产党熟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进程,结果,也就是帮助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1.2如何理解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①本句话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人的论述,在宣言中,马恩对资产阶级认为共产党讲消灭财产的谬论进行驳斥。
②这里面的资本指的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它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而产生的财产,也就是说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归根到底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劳动运动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因此,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
③资本家占有雇佣劳动产生的财产,他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将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共产党人将改变财产的社会性质,将原本归社会的财产还给社会,而不是消灭财产,消灭的是一种剥削奴役关系。
1.3马克思在《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做了怎样的设想?①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应该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②人不再是“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马恩立足于社会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路径。
经济上,消灭私有制,要与传统的所有制进行彻底的决裂,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所有参考题总结(附答案)

《形态》部分1、《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视域下,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
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存在”。
唯物史观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
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二是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生命只能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绝对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给“生活”所加的边注是:“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
人体,需要,劳动。
”就是说,地理环境、有生命的人以及他们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劳动构成了“生活”的基础。
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的个人”,处在自然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是自然进化的终结和历史创造的开端,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历史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前提。
在其身上,浓缩着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而任何撇开了这种关系的“人”的观念,只能导致把历史创造活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
可见,把握“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有两个关节点:一个是自然和历史,另一个是个体和类。
“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它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现实的个人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同样,“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题

1.谈异化概念与理论异化的经典定义:“本来是自己创造的东西,或者自己做的事情,但是它发展的后果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超出了人们的控制,结果反过来支配自己,压制了自己。
”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阶级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及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的固定化是其最终根源。
它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与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2.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一)邓小平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1.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存在认识上误差。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著作、苏联(主要)社会主义模式、我国传统文化(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局限性;2.认识上的误差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长期严重失误;3.为改革开放扫清理论障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一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大机器大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是对社会主义只是特征性的描述而非本质的描述)(二)提出过程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从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的角度,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开始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不是社会主义”等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要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又正面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对此认识深了一步。
第三阶段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科学精炼完整的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三)科学内涵: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给“姓资”、“姓社”、“什么是社会主义”确立了一个标准:“三个有利于”,为“姓资”、“姓社”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第一篇:绪论[掌握内容]1、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体系设想:马克思:最大核心——资本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态列宁:国家与革命斯大林:论语言问题[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所发展的学说体系。
它包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阶级、社会、国家等等主义的思想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其中,无产阶级≠农民、劳苦大众)(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即原则与方法。
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最一般的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能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指出了“范式”,它是核心还是价值观。
(2)先进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个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体现是辩证法。
(4)崇高的社会理想(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个人条件.其中,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大军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大基本阶级。
阶级根源:包括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有分散走向联合(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三大历史事件([英]宪章工人运动、[法]里昂工人起义、[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认识根源: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包括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阶级理论.--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怀论);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欧文)—-阶级理论—法国的历史学派.个人条件:马克思(犹太人),民主主义党派,生在律师家族,知识渊博有先进的意识和社会的(立场)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题库

一、解释一句话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它不仅要説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克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是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克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二、名词解释1、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重含义。
广义上,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
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
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 (2)马克思用它主要指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3)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段相对应的交往形式(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4)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必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课程性质]专业理论课[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学养基础,坚定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复式立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读‛、‚析‛、‚议‛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学时] 90学时第一讲导论[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
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三篇文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时] 8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的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的问题;(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的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的重点),解决学风问题。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
三、所选原著的要点(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