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产业、资本、信息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6%。

二、城市问题的表现和原因1.人口膨胀:城市人口过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2.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3.环境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4.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5.城乡差距:城市发展水平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6.城市规划与管理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无序,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3.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5.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6.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调控人口规模: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题及方法:1.习题: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回答此题需要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

首先,现有的休闲娱乐场所收费高拒绝了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使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机率。

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

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搂、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

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

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

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

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现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三、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 势
当前,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广州的城市规划将继续可持续发展,注重生 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将积极推进绿色出行、低碳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 中的应用。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广州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构建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 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化进 程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有 限的城市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求。
二、现状分析
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规划工作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 议题。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落后,国家积贫积 弱。为拯救民族危亡,国内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和“规划救国”的口 号,展开城市规划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起步。
2.经济背景
20世纪中期,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 工作逐渐得到重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 规划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和指导。
虽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一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只考虑当前的 需求和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导致城市规划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 需求。

城市空间理论PPT课件

城市空间理论PPT课件
• 空间与社会之间存在辨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和反作用 • 城市空间生产存在许多矛盾,城市规划是国家对这些系统矛盾实施干预或法规
化的一种手段,因此城市规划不是封闭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利益、意识形态 与专业相交织的战场
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
作用 反作用
城市空间的建构
26
2.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
(3)后现代:社会化的城市空间理论潮流
27
2.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
小结:城市空间理论之间的关系
• 经验主义、科学化、社会化的空间理论这三种理论潮流之间并不是相互取代与 非此即彼的发展过程
• 各个流派的理论家们总在试图汲取其他理论流派的思想与方法,以期完善自己 的理论进而实现对现实世界更加真实、可信的阐述
经验主义
科学化
社会化
• 中国古代:“天人 合一”、城市布局
集聚力 集聚经济正效益
分散力 集聚经济负效应
城市向心集聚的经济学模型 图片来源:顾朝林、甄峰、张京祥.2000.集聚与扩
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
22
2.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
(3)后现代:社会化的城市空间理论潮流
• 社会矛盾与社会运动:对社会、文化及心理关注及资本主义城市实践反思 • 城市空间研究与城市规划实践重大转向:人文主义城市空间理论
(1)解读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
资本、权力的生产逻辑 • 三重循环的影响: • ①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况
36
1. 空间生产理论与城乡规划
(1)解读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
资本、权力的生产逻辑 • 三重循环的影响: • ②加快了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新过程
上海石库门老建筑
上海新天地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作者:姜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文章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4个阶段,亦即由“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沈阳;空间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最初的传统内城外郭的方城--双中心结构的形成--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的探索与形成。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提高沈阳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优化配置,为沈阳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十字大街”到“内城外廓”加“井”字形的方城早在7200年之前,沈阳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

秦汉时期,开始在浑河以北建设城邑,经历辽、金、元、明等时期的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十字大街”方城为雏形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

盛京时期,沈阳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内城外郭”加“井”字形路网的传统城市空间形态。

1898 年的沈阳,作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中心,继续延续老城的发展,形成象征皇权,以步行五里为范围的城市。

2 双中心结构到板块拼接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并于1903年将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后日本将其该段铁路更名为满洲铁路。

1927年随着沈哈、沈大、沈吉、京沈铁路的建设和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和部分商埠开发,给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跳跃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用地在铁路导向下跳出旧城,形成了以传统旧城中心与沈阳站中心并存的双中心城空间格局。

这时期的主要规划是1931年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1938-1953 年),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日本方面和关东军三方共同编制,旨在解决城市无限扩展建设,这是沈阳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

确定规划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150万,采用网状放射路网,明确功能分区,提出用环状绿带隔离建成区。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720640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创新能力与省域经济韧性”(DHYC-202349)作者简介:周明(1975- ),男,江西吉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创新、区域创新;钟宇春(2000- ),女,江西赣州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韧性、经济政策。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周 明,钟宇春(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摘 要: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

(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 )及双低(L-L )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

(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

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省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动态演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05-13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VUCA (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当前环境形势的常态特征,“经济韧性”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

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

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

2022年第3期(总第252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3,2022(Tot.No.252)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宫㊀攀,张㊀槊,王文哲(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收稿日期:2021-10-05;修订日期:2022-01-2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经济梯度推移的城市蔓延时空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19YJAZH020)㊂作者简介:宫攀,管理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槊(通讯作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文哲,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㊂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 基尼系数㊁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 七普 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㊁新格局与新特点㊂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㊂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 开源 与 节流 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延趋势的一项长期工作㊂关键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市收缩;Dagum 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中图分类号:C922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2)03-0001-15㊀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2.00.007㊃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3期㊀㊀一㊁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呈现出新趋势㊁新特点㊂一方面大城市因人口过度集聚出现了交通拥挤㊁环境污染㊁房租攀升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升级,并颁布了一系列吸引人口的优惠政策,使其集聚人口的水平显著增强,城市人口规模空间上的不均衡性逐步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时空格局也呈现出新规律㊂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㊂从普查结果看,我国人口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历史性转向[1]㊂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在扩张型城市规划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差异日益凸显[2-3],人口呈现出向经济发达区域㊁城市群进一步集聚的特点,与此同时,城市收缩的现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㊂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出 收缩型城市 概念,明确 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 [4]㊂姚永玲等人认为 大城市病 ㊁ 收缩城市 并存[5], 六普 期间全国有4个省㊁105个地区(市域)出现了人口密度减少[6]㊂同时相关学者以京津冀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为研究样本,揭示了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周边也存在常住人口和劳动力减少的地区[7-8]㊂与西方国家人口收缩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后期阶段不同,中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由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存在乡 城流动人口在不同规模和行政等级城市之间选择和再分布的过程[9]㊂人口是区域经济㊁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当前中国人口新国情最突出的特征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数量性压力向结构性压力转化,呈现出老龄社会形态加深㊁人口红利加速下行㊁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㊁人力资本存量持续增加㊁人口流动高度活跃等新特征[10],进一步研究城市人口时空演化格局及驱动因素,有利于全面把握城市间人口分布规律及人地关系特征,引导人口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助力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㊂因此,本文利用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地市级及以上①尺度上对人口收缩城市进行识别,揭示收缩区域的人口结构分异特征,并利用重心偏移㊁基尼系数等指标验证人口空间差异㊁移动方向及集聚特征,可以重新理解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为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实证参考依据㊂二㊁文献综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流入部分城市必然导致其他城市(区域)的人口流失, 增长 和 收缩 是同一过程的两端,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对区域规划及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㊂1988年德国学者首次提出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11],即在经历去工业化㊁郊区化㊁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以及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12]㊂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㊁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相继出现了类似现象,学者们除对收缩城市的内涵及判定标准进行界定之外,还通过城市构筑物空置率㊁公共服务设本文所涉及的地市级及以上城市包含直辖市㊁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㊁地级市㊁自治州及地区,下同㊂㊃2㊃①宫㊀攀,等: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施可达性变化等对城市收缩空间进行量化测算[7]㊂从驱动机制来看,学者们基于城市周期理论㊁新马克思主义等视角进行了诠释,认为城市收缩动因存在 人口运动 与 资本运动 两种理论视角[13]㊂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收缩城市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城市收缩的内涵㊁类型识别㊁演变特征等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3]㊂狭义的城市收缩与人口密切相关[14],戴尔金(Delken)将收缩城市定义为连续15年内每年失去不少于3%人口的城市[15]㊂霍克维尔德(Hoekveld)将人口流失超过5年的城市地区视为收缩城市[16]㊂席林(Schilling)等人将收缩城市定义为在过去40年内失去25%人口的城市[17]㊂广义的城市收缩则是通过多维的指标对收缩度进行综合判定,认为城市收缩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同时强调人口㊁经济㊁空间㊁社会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变化[18-20]㊂我国关于收缩城市的研究始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㊁资源型城市的人口收缩[21-22]㊂城市收缩的判定标准从单一的人口指标向多维度社会㊁经济㊁人口等综合指标发展,但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的收缩最终表现形式以人口流失为主要标志,因此以人口指标作为收缩型城市的识别依据更直接客观㊂伴随着GI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学界借助空间插值㊁时空模拟等计量分析模型对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㊂我国的人口地理学关于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集中在分布规律㊁特征及相关量化因素的关系上㊂李博等借助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中国30年来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23]㊂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中普遍认为胡焕庸线作为我国人口分界线依然保持稳定,但是该线东南半壁人口存在向长三角㊁珠三角等区域中心集聚的现象,同时西北半壁人口集聚现象趋于下降[24];城市群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远超非城市群,城市群依然是我国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25]㊂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拉力取决于城市功能定位㊁资源禀赋㊁基础设施完备度等,这些优质资源在空间上对周边的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使周边城市的人口出现了收缩㊂区域差距在城镇化的推动下,人口集聚面临较大的集聚成本,如交通拥挤等[26]㊂另外收缩型城市内部人口年龄结构的 倒三角 型发展趋势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的长期发展㊂劳动年龄人口下降㊁人口老龄化等进一步加重收缩型城市的社会负担[27]㊂综上所述,人口的集聚与流失同时存在,人口流失是城市收缩的重要体现,也是识别城市收缩的重要标准㊂现有研究一般通过统计年鉴获取人口数据,其数据与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存在一定的出入㊂在城市收缩的识别标准上,只要人口变动率小于零,便被识别为收缩型城市㊂在该标准下,城市收缩问题被放大㊂所以为减少统计误差,本文利用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合理设置收缩的阈值范围来识别收缩型城市与收缩强度㊂同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的多维性来分析收缩型城市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城市人口的空间流动特征以及集聚特征分析收缩型城市时空演变规律,为制定应对收缩的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提供决策参考㊂三、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对地市级尺度的近三次人口普查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各省市历次人㊃3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3期口普查数据及人口普查公报㊂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对象包含地市级及以上城市,其中地市级及以上城市采用2019年辖区范围㊂由于西藏统计公报中未列出全部地市级人口数据,因而本文未统计西藏部分城市的人口数据㊂同时对于地市级数据不详尽以及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导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不能相衔接的城市进行了取舍,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312个城市㊂将人口变动率小于-3%①的城市识别为收缩型城市[21,28]㊂分别识别 六普 和 七普 期间收缩型城市的数量及其分布㊂并用人口变化率作为反映收缩强度的判定指标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R t =P t +1-P t P t ˑ100%(1)㊀㊀其中,R t 表示第t 期的人口变动率,P t +1为目标期的人口总数,P t 为基期的人口总数㊂2.模型设计本文主要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㊁基尼系数㊁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㊂其中,标准差椭圆分析主要用于描述三次人口普查人口总量的空间分布轮廓及主导方向,基尼系数用于衡量不同经济分区间人口的差异水平,聚类分析法用于描述人口变化率的空间相关性及集聚特性㊂(1)标准差椭圆分析㊂以人口标准差椭圆分析为例,标准差椭圆能有效识别人口空间分布的重心位置和分布方向,并能反映两者在空间上的离散程度,此方法已在人口㊁经济等数据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广泛应用,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SDE x =ðn i =1(x i -Y )2n SDE y =ðn i =1(y i -Y )2n (2)㊀㊀其中,SDE x 与SDE y 分别为椭圆x 轴方向与y 轴方向上的方差;{x i ,y i }为地区i 的空间坐标,{X ,Y }为椭圆的平均中心,n 为地区的数量㊂人口分布标准差椭圆中心㊁长轴和短轴分别表示人口的重心㊁人口分布偏离人口分布重心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旋转角则表示人口分布主要方向㊂城市收缩的标准差椭圆分析类似㊂标准差椭圆相关参数计算过程可参考赵璐㊁龚建新等人的研究[29-30]㊂(2)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㊂达古姆(Dagum)提出了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31]㊂本文使用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对地级市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以探究城市收缩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㊂该方法将基尼系数G 分解为区域内贡献G w ㊁区域间净差异贡献G nb 和超变密度贡献G t 三个部分,且满足G =G w +G nb +G t ㊂计算过程如下:G =ðk j =1ðk h =1ðn j i =1ðn k r =1|P ji -P hr |/2n 2P (3)G jj =ðn j i =1ðn j r =1|P ji -P jr |/2P j n 2j (4)㊃4㊃①本文参考孙平军和张学良的研究[21,28],考虑到直接使用人口的负增长可能会夸大城市收缩现象,所以将人口变动率小于-3%作为识别城市收缩的标准㊂宫㊀攀,等: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G w =ðk j =1G jj p j s j (5)G jh =ðn j i =1ðn h r =1|P ji -P hr |/n j n h (P j +P h )(6)G nb =ðk j =2ðj -1h =1G jh (p j s h +p h s j )D jh (7)G t =ðk j =2ðj -1h =1G jh (p j s h +p h s j )(1-D jh )(8)D jh =d jh -b jh d jh +b jh (9)㊀㊀其中,j ㊁h 表示区域次序,i ㊁r 表示区域内部城市次序,k 表示区域总数,那么用n j (h )表示区域j 或h 内城市个数,n 为全部城市个数;用P ji 表示第j 地区城市i 的人口规模,可类推得到P jr ㊁P hr 的含义,P j (h )代表P j 或P h ,即表示区域j 或h 的人口规模;P ㊁P j 和P h 分别表示总体以及区域j 和h 的人口规模的平均水平㊂p j 或p h 表示区域j 或h 的人口数量占比,s j 或s h 表示区域j 或h 的城市数量占比㊂G jj ㊁G jh 表示区域j 以及区域j 和h 之间的基尼系数㊂D jh 表示区域j 和h 之间人口规模的相对影响,d jh 表示区域j 和h 中符合P ji -P hr >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b jh 表示区域j 和h 中符合P hr -P ji >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㊂(3)Moran s I 指数与聚类分析㊂采用Moran s I 指数进一步对人口变动率的空间特征进行刻画,利用聚类分析的思想将空间关联划分为H-H (High-high Cluster)㊁H-L (High-low Cluster)㊁L-H (Low-high Cluster)和L-L (Low-low Cluster)四种类型㊂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相关过程可参考冯美丽等人的研究[32]㊂Moran s I 指数测度公式如下:I =ðni =1ðn j =1w ij (x i -x )(x j -x )S 2ðn i =1ðn j =1w ij (10)㊀㊀其中,x i 和x j 分别为地区i 及地区j 的观测值;x 为各地区观测值的平均值;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用以刻画地区i 与地区j 之间的空间关系;n 为地区数量,S 2为样本方差㊂四、收缩型城市新趋势与新特点1.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收缩强度加重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是城市收缩新趋势的首要表现,识别结果如表1所示㊂ 七普 期间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相较于 六普 期间增加49个,达到111个,且鸡西㊁鹤岗等16个城市呈现出持续收缩的趋势㊂持续收缩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黑㊁吉㊁辽㊁皖㊁鄂㊁川㊁甘等7个省份㊂这些地区过去依赖传统资源与产业的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减缓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导致人力资源的持续外流㊂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收缩强度也有所加重㊂如表1所示,将人口收缩强度大于20%定义为严重收缩①,介于10% 20%之间定义为较严重收缩[14,33]㊂ 六普 期间我国㊃5㊃①由于收缩强度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为更加直观的比较 六普 与 七普 期间的收缩强度变化趋势,本文参考温佳楠和钱凤魁的分类标准制定此分类标准[14,33]㊂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3期㊀㊀表1㊀ 六普 ㊁ 七普 期间收缩型城市及收缩强度分级表收缩强度 七普 期间 六普 期间>20%(严重收缩)四平市㊁通化市㊁绥化市㊁白山市㊁七台河市㊁齐齐哈尔市㊁白城市㊁伊春市㊁黑河市㊁本溪市㊁咸阳市㊁松原市㊁六安市㊁安庆市㊁乌兰察布市㊁大兴安岭地区(16)吴忠市㊁固原市㊁广安市㊁资阳市(4)10% 20% (较严重收缩)鸡西市㊁武威市㊁抚顺市㊁牡丹江市㊁吉林市㊁巴中市㊁双鸭山市㊁铜川市㊁鹤岗市㊁佳木斯市㊁辽源市㊁内江市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㊁辽阳市㊁锦州市㊁遂宁市㊁商洛市㊁忻州市㊁兴安盟㊁铁岭市㊁呼伦贝尔市㊁白银市㊁孝感市㊁渭南市㊁南充市㊁宝鸡市㊁平凉市㊁益阳市㊁丹东市(29)广元市㊁黄冈市㊁随州市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㊁自贡市㊁内江市㊁绵阳市(7)5% 10%(中度收缩)荆门市㊁阜新市㊁汕尾市㊁三门峡市㊁吕梁市㊁鞍山市㊁梅州市㊁天水市㊁通辽市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㊁荆州市㊁临汾市㊁巴彦淖尔市㊁岳阳市㊁常德市㊁盐城市㊁抚州市㊁宜春市㊁葫芦岛市㊁邵阳市㊁广元市㊁吉安市㊁朔州市㊁自贡市㊁临沧市㊁衡阳市㊁赤峰市㊁运城市㊁固原市㊁漯河市㊁淮北市㊁塔城地区㊁定西市㊁大同市㊁陇南市㊁汉中市㊁哈尔滨市㊁张掖市㊁朝阳市㊁金昌市㊁普洱市㊁南阳市㊁随州市㊁张家口市㊁揭阳市㊁安康市㊁淮安市(47)焦作市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㊁荆州市㊁咸宁市㊁庆阳市㊁盐城市㊁宜宾市㊁伊春市㊁周口市㊁眉山市㊁辽源市㊁宿迁市㊁遂宁市㊁信阳市㊁遵义市㊁铜仁市㊁乌兰察布市㊁南平市㊁南充市㊁六安市㊁宁德市㊁达州市㊁重庆市㊁抚顺市㊁呼伦贝尔市㊁阜阳市㊁商丘市㊁昌吉回族自治州(29)3% 5%(轻度收缩)雅安市㊁长治市㊁黄冈市㊁德阳市㊁襄阳市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㊁池州市㊁大庆市㊁营口市㊁十堰市㊁河源市㊁潮州市㊁晋城市㊁酒泉市㊁阳泉市㊁承德市㊁怀化市㊁驻马店市㊁保山市(19)宣城市㊁朝阳市㊁龙岩市㊁德阳市㊁亳州市㊁河池市㊁定西市㊁鸡西市㊁张掖市㊁连云港市㊁徐州市㊁蚌埠市㊁铁岭市㊁阜新市㊁鹤岗市㊁孝感市㊁泰州市㊁荆门市㊁永州市㊁南通市㊁驻马店市㊁宿州市(22)城市收缩现象刚刚出现,大多数城市的人口收缩处于中㊁轻度收缩的阶段㊂在 七普 期间出现严重收缩和较严重收缩的城市分别增加12个和22个,且 七普 期间城市收缩强度超过10%的城市占收缩城市总数的40.54%㊂与此同时,收缩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在16个持续收缩的城市中有12个城市收缩强度增加㊂从图1人口收缩型城市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在 七普 期间人口收缩的重点城市由川渝地区㊁陕甘宁地区以及长江中游转向东北以及甘肃㊁内蒙古等地区㊂因此 七普 期间出现收缩城市的省份均位于人口净流失所在经济区域,收缩型城市在空间中整体呈现出向东北发展趋势㊂2.收缩型城市面临更加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在人口持续流失下,人口收缩型城市面临更为严重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㊂如表2所示, 七普 期间有111个收缩型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降低,未出现收缩的169个城市其人口密度大幅增加㊂ 七普 期间人口收缩型城市平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由69.94%降低为62.19%,减少了7.75个百分点;而扩张型城市同期仅减少了6.29个百分点㊂与此同时,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在人口收缩型城市增加6.18个百分点,而扩张型城市同期仅增加3.91个百分点㊂这说明与扩张型城市相比,人口收缩型城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年轻劳动力流失状况严重,老龄化具有进一步加深趋势㊂在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加重的大背景下,收缩型城市面临的更加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负担㊂与扩张型城市相比,在劳动力流失和深度老龄化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收缩型城市面临的发展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㊂㊃6㊃宫㊀攀,等: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图1㊀ 六普 ㊁ 七普 期间城市人口收缩比例分布图㊀㊀㊀㊀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网络(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㊂表2㊀ 六普 ㊁ 七普 收缩型城市与扩张型城市人口特征对比城市类型人口指标值㊀㊀ 六普 数据 七普 数据收缩型城市(111个)劳动年龄人口比重69.94%62.19%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8.94%15.12%人口密度(人/km2)264.00242.00扩张型城市(169个)劳动年龄人口比重69.78%63.49%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8.56%12.47%人口密度(人/km2)522.00626.00 3.人口的异地城镇化加重城市收缩伴随着快速城镇化我国农村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㊂图2是312个城市的 七普 与 六普 城镇及乡村人口数据比较得到的变化率,其中横轴为城镇人口变化比例,纵轴为乡村人口变化比例,从图2中可以看出落在代表城镇人口增加且农村人口减少的第四象限的城市最多,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仍然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㊂出现城镇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仅有21个,其中城镇人口缩减比例超过10%的城市达到14个,全部位于东北地区㊂因此东北地区作为城市人口流失严重的区域,其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流失不仅表现为市区人口的外流,同时该区域收缩型城市对附近乡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人口的异地城镇化成为加重其收缩强度的重要因素㊂相比于东北地区的收缩型城市,其他地区人口收缩型城市更多地表现为人口内部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㊂在第四象限中,存在乡村人口流失超过城镇人口增加的现象,这表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异地城镇化现象不能忽视㊂以上分析表明城市人口收缩与快速城镇化并存,人口的异地城镇化成为人口收缩型城市增加的重要因素㊂㊃7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3期图2㊀2010 2020年城镇 乡村人口变化比例图五、基于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1.人口向东南集聚,收缩型城市具有明显的扩散趋势图3㊀中国收缩型城市重心及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图㊀㊀㊀㊀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网络(审图号为GS (2019)1822号)绘制,底图无修改㊂人口收缩型城市的分布呈现出扩散趋势㊂图3是收缩型城市的重心及标准差椭圆参数空间分布格局㊂结果显示 六普 期间收缩重心坐标为(110.91ʎE,31.88ʎN), 七普 期间收缩城市重心向东北部偏移,坐标为(116.71ʎE,37.14ʎN),偏移距离为715.91km,总体上仍呈现 东北 西南 格局㊂X 轴和Y 轴方向上标准差均有所增加,表明人口收缩型城市沿X ㊁Y 轴方向均出现了扩散的现象㊂图4展示了人口重心分布㊂人口分布重心的坐标分布在113.86ʎE 113.99ʎE,32.33ʎN 32.60ʎN 区间,从偏移的距离来看,2000 2010年人口重心大致向东南偏移10.91km,2010 2020年继续向东南偏移29.62km,偏移速度具有加快的趋势㊂标准差椭圆的标准距离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外围人口增长速度较㊃8㊃宫㊀攀,等: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快,核心区人口增长速度变缓㊂从椭圆覆盖面积来看,中国人口表现出集聚的趋势㊂从长短轴的变化来看,长轴有不断缩小的趋势,短轴方向呈增长趋势,说明中国人口的集聚主要表现在长轴方向,而短轴方向上则表现为扩散趋势㊂椭圆向东南部偏移的趋势,表现出中国城市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向东南地区集聚和偏移的格局㊂以上表明人口流失是收缩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㊂同时,人口重心和城市收缩重心的偏移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主要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同时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城市收缩的主要阵地㊂图4㊀中国城市人口重心及标准差椭圆分析图㊀㊀㊀㊀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网络(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绘制,底图无修改㊂2.收缩型城市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城市人口变化率反映了城市人口的变动情况,其在空间中的集聚状态能够直接表明人口收缩型城市的空间集聚状况㊂结果显示 六普 期间城市收缩在空间上不存在集聚效应, 七普 期间城市人口变化率全局Moran s I指数显著为正,说明相邻城市的人口变化率存在正的地域相关性,具体见图5㊂同时根据聚类分析的思想,城市人口变化率聚集类型具体分析如下㊂(1)H H聚集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期属于这一聚集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㊁广西及广东省,这些地区经济都比较发达,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要素流动㊁报酬转移以及技术扩散等溢出效应明显,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逐步提高,那么其人口增长率必然处于高位,从而形成人口聚集的高地,城市呈现出扩张趋势㊂(2)L L聚集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期位于这一聚集区的城市以东北地区为主㊂近年来,东北地区由于资源衰竭㊁体制机制僵硬㊁产业结构老化等原因,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整个区域人口流失严重,人口增长率持续为负,城市收缩的空间集聚现象显著㊂(3)L H聚集区及H L聚集区,由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处于L H聚集区及H L聚集区的城市非常少,且零星分布,因此本文不予讨论㊂3.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城市收缩具有区域异质性人口收缩型城市区域分布特征具有异质性㊂表3统计了 七普 收缩型城市的区域分㊃9㊃。

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使得城市化面临着很多问题。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转向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生活方式。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上的变化,二是社会结构的升级。

空间变化:城市化让人们离开了农村的小村庄,来到一个茫茫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

城市里不仅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还拥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等。

这些设施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教育和娱乐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形成了一个更加密集的社会空间。

社会结构升级: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是社会结构的升级。

在农村时代,社会结构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农民们按照家庭共同生产、分配和消费;而在城市里,人们不再只是家庭成员,开始以职业、职位和地位作为社会身份的代表。

城市化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上相聚,产生了一种社会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也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

二、城市化面临的社会问题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方便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房地产问题:在城市里,房地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泡沫和高房价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高房价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青年群体和贫困群体,艰难地承受着房屋租金与购买费用。

教育公平问题:城市里的好学校总是名校,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进入。

相反,一些普通学校只能收到父母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导致城市教育的不平等性。

户籍制度问题:城市居民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贫富差距加剧,让许多来自农村的工人和农民享受不到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无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三、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解决,以消除不平等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中国的城市问题和城市治理

中国的城市问题和城市治理

社区参与:加 强居民参与城 市治理,实现 共建共治共享
精细化治理: 提升城市管理 的精细化程度, 提高城市治理
效能
未来城市治理方向
数字化转型:利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提升城市治 理效率
可持续发展:注重 环境保护,推动绿 色出行、循环经济 等
社区参与:加强居 民参与城市治理的 渠道和机制,实现 共建共治共享
上海城市治理的主 要措施和成效
上海城市治理的典 型案例和经验
上海城市治理的未 来展望和挑战
深圳的城市治理实践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城市治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深圳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深圳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深圳还注重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国 际化水平。
中国的城市问题和城 市治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 录



的中 对国
策城



目录

的中 现国
状城




的中 实国
践城
案市
例治


的中 挑国
战城




的中 未国
来城
展市
望治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中国城市问题的现状
城市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 严重
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水 平有待提高
加强城市管理机构 建设,提高城市管 理人员的素质和能 力。

选修4教案 2. 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选修4教案 2. 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错误!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重点)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重难点)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内涵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误区警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2)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政治经济:都是国家或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空间分布:大多呈带状延伸扩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第四讲-城市空间结构

第四讲-城市空间结构

❖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克里斯泰勒认为,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 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 如零售、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 政、专业服务、文教娱乐等。由于这些 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干 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 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 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
❖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 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 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 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 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 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 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 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
❖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 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 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一 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模等级越低, 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克里斯泰勒根据 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等级 形成的条件,并把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 为补充区域,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 的补充区域的大小。
❖ 3.中心地理论
❖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 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 能的“孤立国”方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 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 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 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 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 第三种观点是国外学者哈维在1973年提 出来的。在哈维之前,传统的城市研究 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 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 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 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

城乡关系演变进程中的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关系演变进程中的国土空间规划

2022年第24期现代园艺城乡关系演变进程中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变彭志刚1,邓毅2(1永修县自然资源局,江西永修县330300;2宜春袁州区金瑞镇人民政府,江西宜春336000)摘要:基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和学术研究前沿,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方法,总结论述不同城乡关系结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剖析两者的互动机制,探讨空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的实现途径。

城乡关系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以农促工的城乡二元结构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城乡协调发展阶段、城市反哺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和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阶段[1]。

对应不同的城乡发展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呈现不同的特征,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多元发展阶段、统筹发展阶段、“多规合一”融合发展阶段。

通过探讨各发展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结构、现实问题及其管制策略,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转变空间规划编制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促进乡村振兴成为研究热点。

陈磊[2]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划分为“萌芽阶段—逐步成型阶段—试点探索阶段—发展完善阶段”,文琦[3]将1949年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分为人民公社为主体的城乡二元结构阶段、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城市反哺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阶段4个阶段。

不同学者以党的代表大会为节点,划分阶段在时间上基本吻合。

文章通过分析城乡关系发展与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互动机制,探讨空间规划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空间规划体系进展1.11949-1977年人民公社为主体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萌芽发展阶段1952-1956年,新中国完成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城市群的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

我国城市群的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

我国城市群的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发布及研讨会综述作者:苏晓静,盛蓉,孔铎来源:《全球化》 2016年第7期苏晓静盛蓉孔铎摘要: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城市群应具备的功能、格局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城市群规划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把空间上的优质资源在更广泛区域里实现同步和共享,包括改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中西部城市群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关键在于如何回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人文城市建设”战略,依托自身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建设新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城市群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打破和消除城市群内分割封闭、无序竞争的局面,以网络化、产业链为基础,构建一个共享、开放、融合的城市群产业生态体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人文城市作者简介:苏晓静,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规划设计部主任、研究员;盛蓉,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城市科学研究部副主任;孔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迄今已经过去了十年,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地位逐渐明确,作用日益突显。

2016年4月26日,由光明日报社、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发布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发布了由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该报告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九个城市群,共计118个城市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孙久文焦张义〔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

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一成。

经过60年的发展,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

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总第204期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展的考虑,中国把经济发展重心放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以期改变国家生产力布局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格局。

根据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及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布局要求,中国将西部地区确定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1949-1957年,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年均增长2.13个,而同期东部地区年均新增城市数量则不足0.5个[2]。

同时,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中国实行追赶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城市的生产功能,而忽视城市的消费功能和服务功能。

不仅在新建城市中强调城市的工业生产功能,还对建国初期的消费型城市(北京、广州等)进行了改造[3]。

1964年,中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直接导致了国家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大批工厂及工人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西部内陆地区,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1954-1980年间,大陆29个省级单元中,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10个省份除北京外全部是中西部省份,内蒙、新疆、青海、宁夏、黑龙江等西北部边远省区增幅最大,增长最慢的10个省份中有7个属于东部地区,除北京、辽宁外,所有东部地区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都在下降[4]。

在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中国西部地区的一批新城市得到了培育,形成了一批中心城市,客观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片面化的发展策略偏离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新建城市普遍存在效率低、功能单一的问题,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

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政策反复变动,1958-1960年的城市政策过于激进,出现了虚假的城市化,三年间全国的城市化率迅速由15.4%提高到19.8%,直接导致1961年之后城市化进程的停滞与倒退;1961-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长期停滞,1978年的城市化率为17.9%,低于1960年的城市化水平。

二改革开放初期小型城镇化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也得到了及时的调整。

从1981-1986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正式实施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点是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5]。

改革开放后,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缘优势,1979-1980年国家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地带被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西的153个市县实施对外开放政策;1988年5月,国务院设立了海南岛经济特区,同时开放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140个市县。

至此,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沿海开放地带。

在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吸引下,大量外来资金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为特色的出口贸易产业,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专业镇的发展。

而在长三角地区则产生了以私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为特色的“苏南模式”,这些地区的农民摸索出了一条由农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城市化模式,在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形成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模式。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1978-1995年,中国乡镇企业由1978年的152万个增加到1995年的2203万个,平均每年净增乡镇企业120万个;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也由2827万人增加到1286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590万人[6]。

从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看,1949-1957年东部年均新增城市数量(0.5个)不到西部地区(2.13个)的四分之一,1958-1978年,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总体上呈负增长。

而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城市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1978-1992年,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年均增长12.2个,明显快于中部(8.5个)和西部地区(4.3个),如以淮河—秦岭为界,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半,则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数量的增长北方略快于南方,1978年以后则是南方(年均增长14个)明显快于北方(11个)[7]。

1978-1990年的12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8.5个百分点,但是该时期的城市发展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这就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甚至有学者形容该时期的工业化为“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中国小城镇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显露出自身的发展弊端。

在1980年,中国小城市在全国城市总数中的占比为15%,到1990年小城市数量的占比已经超过30%,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占比则不断缩小。

三改革深化阶段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实施,由此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向东南沿海城市的迁移,促使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推行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以往无偿使用和无限期使用土地的制度,而改为以招标、协议和拍卖制度为标志的土地出让制度,土地出让所得款项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新城区的配套建设和老城区的改造等[8]。

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开展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各大城市开始扩建新区、工业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促使城市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如广州建立了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广州加工贸易区;上海也创立了浦东新区,建立了国家级的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园区。

土地制度改革加快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用地快速膨胀,1991-2000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每年平均为150万亩,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每年为280万亩。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明显超越了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到改革开放中期,东部地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全国的占比达到40%以上,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之和,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全国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东北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全国的占比在16%-19%之间,由于东北地区只有三个省份,所以东北地区的城市密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空间分布看,西部地区面积广、省份多,但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中部6省相当,西部地区的城市密度较低。

在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中国还放宽了长期实施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

从1984年开始,中国允许农民到城市务工经商,大批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开始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1978-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人口年增长率维持在3%左右,相对于当时中国0.6%-0.8%的生育率来说,要高出近5倍,这些劳动力供给缺口主要由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弥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本省农民进入城市,大量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型城市。

在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开始大量进入东部地区,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

从统计数据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山东等省份经历了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表1),1982-2000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20%,除湖北以外,这些省份都处于东部地区。

在中西部地区,河北、山西、新疆、宁夏等省份的城市化进程较缓慢,其中河北到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也只达到26.3%。

从城市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最多,超过中西部地区之和[9],其中城市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省份是广东,1982年广东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000万,2000年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4800万,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在1982-2000年间的城市人口数量也翻了2番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要明显慢于东部地区(表2)。

表11982-2000年全国及沪京津粤辽的城市化水平单位:% 1982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上海60.2863.2169.0581.6388.31北京66.2968.3670.9175.7877.55天津70.4072.4674.0574.8771.99广东19.7624.6836.8254.2555.66辽宁43.4148.5751.0253.9054.91东部24.7529.3034.3941.6446.47中部20.3922.9426.0129.6232.58西部17.0219.6922.0025.6528.77全国21.3924.7228.2733.2837.04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