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初中二年级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 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详细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意义和实验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守恒现象,让学生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机制。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4.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2.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砝码、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引发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思考。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详细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含义和微观解释,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对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和安全指导,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作业练习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质量守恒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十、教学资源: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提供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能够简单解释其意义;2.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3. 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2.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 质量守恒定律与其他物理规律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1. 引入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总是守恒的呢?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步:引入质量守恒定律1. 教师以实例的方式引入质量守恒定律,如燃烧、溶解等情景,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2. 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在任何物质的自然界的各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原来存在的物质的总质量与变化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保持相等。
第三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1. 利用实验或具体实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物质的质量不会凭空消失或增加,只有通过变化或转化,物质的质量才能发生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解释具体实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第四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例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溶液配制中溶质的质量计算等。
2. 提供实际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五步:总结学习内容1.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意义和原理,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和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1. 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 以问题形式出示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在任何物质的自然界的各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原来存在的物质的总质量与变化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保持相等。
- 意义:质量不会凭空消失或凭空增加,只有通过变化或转化,物质的质量才能发生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元芳的蜡烛》【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毕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争论并答复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响,这两个化学反响进展探究。
【展现】我们知道,进展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
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
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展现】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索,回答下列问题(大局部学生能答复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试验】1、先称取反响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意义。
2.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2. 利用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砝码、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等。
3. 教学课件及素材。
【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它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课堂讨论】1. 提问: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及效果。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过程【讲授新课】1. 通过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它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举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享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感悟。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初中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实质。
2.能够解释和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的关系,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含义。
3.巩固练习: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尝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2.讲解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3.PPT演示:通过PPT演示,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结论。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在家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实验器材:包括天平、砝码、烧杯、试剂等实验所需器材。
2.教学PPT:包括实验过程和结果的PPT演示文稿。
3.教学视频:包括实验操作和讲解的视频资料。
4.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和资料库,供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七、结论本节课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的关系进行探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含义,并掌握了其实质和应用。
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的概念。
教学内容: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烹饪、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和变化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质量和变化的看法。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质量守恒的实例。
3. 引导学生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观察,如观察水沸腾前后质量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质量不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增加或减少。
2.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作业:1.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混合盐和糖,观察混合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三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如化学反应实验、水的蒸发实验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教学活动:1. 演示一些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如化学反应实验、水的蒸发实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作业:1.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如观察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质量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四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五篇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五篇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猜想与假设生—生:分组交流,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密闭容器、天平、砝码、化学试剂等。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验证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实验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如何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化学试剂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2. 讲解: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实验方法和步骤。
3. 演示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5. 练习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验证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自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物质变化中的应用;3.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2.实验器材和材料,如天平、燃烧装置等;3.相关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物理课所学的内容,复习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知识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性的基本原理,它指出在任何物质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各种物质的变化过程,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包括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
通过实验和例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比如,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燃烧反应过程中质量的变化将一个铝杯放在精密天平上,称量其质量。
然后,在铝杯中点燃一根蜡烛,并使蜡烛完全燃烧。
最后,再次称量铝杯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结果表明,在燃烧反应过程中,蜡烛燃烧产生的燃料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释放出热量和光能,但是铝杯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这个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实验二:化学反应中质量的变化取一定质量的铁粉和硫粉,放入硬玻璃试管中,密封试管口。
然后,通过加热试管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硫化铁。
待试管冷却后,再次称量试管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结果表明,在化学反应中,铁和硫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硫化铁,但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这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和讲解,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要点:在任何物质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知识拓展:进一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内容,如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关系、质能方程等。
应用练习:设计一系列实例或练习题,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比如:例题一:蜡烛燃烧完全后,残留的蜡烛渣在质量上和燃烧前的蜡烛相比有什么变化?例题二:在焦炭燃烧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焦炭的质量变化情况如何?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学习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资源第二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2.2 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2.3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2.4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第三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1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3.2 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变化中的应用3.3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4 质量守恒定律在其他科学领域的应用第四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局限性4.1 质量守恒定律的例外情况4.2 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关系4.3 质量守恒定律在微观粒子层面的解释4.4 质量守恒定律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第五章: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与价值5.1 质量守恒定律对科学发展的贡献5.2 质量守恒定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3 质量守恒定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5.4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与操作6.1 实验目的6.2 实验原理6.3 实验器材与材料6.4 实验步骤与方法6.5 实验结果分析第七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分析7.1 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7.2 质量守恒定律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7.3 误差分析与减小方法7.4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定量分析中的案例解析第八章:质量守恒定律与现代科学技术8.1 现代科学技术在质量守恒定律研究中的应用8.2 质量守恒定律在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应用8.3 质量守恒定律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8.4 质量守恒定律在其他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第九章: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9.1 教学目标与任务9.2 教学内容与安排9.3 教学方法与手段9.4 教学评价与反思9.5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例分享第十章: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与拓展10.1 质量守恒定律在多领域中的应用案例10.2 质量守恒定律与其他科学定律的联系与区别10.3 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0.4 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学习与研究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解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学生需要理解守恒定律的定义、数学表达式以及适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表述方式。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表述方式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质量的变化。
2.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3.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方式,并解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学生举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比。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八、教学拓展1.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核反应、粒子物理学等。
2. 探讨质量守恒定律与其他科学定律的关系,如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砝码、滴定管等。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镊子、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镁条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红磷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三)实验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粒白磷,塞上瓶塞,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 m1。
然后,加热锥形瓶使白磷燃烧,待冷却后再次称量,记录质量 m2。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将铁钉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反应一段时间后,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 m3。
反应前称量烧杯和硫酸铜溶液的总质量 m4。
(四)分析实验结果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
(五)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总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六)微观解释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七)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解释一些化学现象例如,铁生锈后质量增加,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的铁锈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氧气和水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物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这一现象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本章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现象。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第二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观察2.1 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2.1.1 实验目的观察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1.2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
2.1.3 实验步骤1) 准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2)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加入硫酸铜溶液中;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1.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2.2 实验二:碳燃烧2.2.1 实验目的观察碳燃烧过程中的质量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2.2 实验原理碳燃烧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
2.2.3 实验步骤1) 准备碳和氧气;2) 将碳放入氧气中,点燃碳;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2.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第三章: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解释3.1 原子理论介绍原子理论,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3.2 化学方程式讲解化学方程式,阐述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规律。
第四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1 计算题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有关化学反应质量变化的计算题。
4.2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如烧碱制冰、金属提炼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本章内容,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实验观察、理论解释和应用。
5.2 拓展探讨质量守恒定律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新材料研发等。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天平、砝码、化学试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2.1 教师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2 学生通过课本和课件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实验演示3.1 教师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
4. 课堂讨论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交流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5.2 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和实践活动,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
6. 作业布置6.1 教师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6.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
2. 评估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操作技能,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3. 评估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习题和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
2. 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如原子和分子的理论。
九、教学资源1. 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如化学教育网站、实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质量守恒教案9篇
质量守恒教案9篇质量守恒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
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
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
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
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7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7篇)《质量守恒定律》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教学设想]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
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内容及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 难点: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变化时会发生的现象,并提出有关质量守恒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概念讲解1. 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知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2.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在各种变化过程中质量不变的基本规律;3.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分析1.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案例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操作1. 老师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五、讨论总结1. 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深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教学手段】1. 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2. 实验器材、实验操作等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评价】1. 结对活动:让学生结对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考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1.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2. 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3.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选取与他们日常生活有联系的例子,引导他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和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
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并利用它分析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还不能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时,学生会感到困难,借助课件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理解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二)设计思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微观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主要历程,初步构建起科学探究的基本框架。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习对宏观反应事实进行微观解释。
六.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棉花糖、qq糖,牙签
七.教学过程
一、阅读——科学家的观点
波义耳(1627—1691)
英国化学家,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
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
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罗蒙诺索夫(1711-1765)
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
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的雏形。
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个渔民家庭,
二氧化锰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科学院的第一个俄国籍院士,他还是瑞典科学院院士和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他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和第一所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
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 我的猜想
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2. 方案设计
1) 我们组选择下面信息材料中的第 (填序号)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信息材料 ①双氧水(液) 水+氧气
②高锰酸钾(固) 锰酸钾(固)+氧化锰(固)+氧气
③磷(固) + 氧气 五氧化二磷(固)
④硫酸铜(液)+氢氧化钠(液) 硫酸钠(液)+氢氧化铜(液)
3. 设计实验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
4. 分组实验
实验现象: 。
我们的初步结论: 。
5. 体验与思考
1、用所给的糖果和牙签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水电解为例(模型法)
2、小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微粒是不变的,对应的宏观不变量有哪些?并
加 热 点 燃
课外阅读
拉瓦锡
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
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因其包税官的身份在法国大革命时的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
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简史
1756年俄国M.V.罗蒙诺索夫首先测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重量关系,将锡放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重量没有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
”1774年法国A.-L.拉瓦锡重复类似的实验,并得出同样的结论。
由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时代所用的天平不够精密,所以后来又有不少科学家用更精确的方法证明这一定律。
例如19世纪中叶,比利时分析化学家J.-S.斯塔用银和碘制备碘化银,所得碘化银的质量与碘和银的总质量只相差0.002%。
19世纪末,H.H.兰多尔特用很精密的天平再一次证明这一定律的正确性。
20世纪,A.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物质的质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E=mc2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
以上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
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会被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
所以20世纪以后,这一定律已经发展成为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质能守恒定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