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风貌
唐诗三百首中唐代社会风貌观后感
![唐诗三百首中唐代社会风貌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ea53c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8.png)
唐诗三百首中唐代社会风貌观后感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唐诗三百首》则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作。
通过阅读这些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唐代社会风貌的独特魅力。
唐代社会风貌展现了多元、开放、繁荣的一面,也奏响了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乐章。
在《唐诗三百首》中,许多诗歌描绘了当时繁华的都市景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繁荣的一面。
诗人们娓娓道来的市井生活、繁忙街道、熙熙攘攘的集市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唐代长安繁华盛景;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则展示了当时长安城建筑壮丽之景,使人感叹唐代的繁荣和辉煌。
这些描绘都市景象的诗作,让我仿佛看到了唐代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与此同时,唐代社会风貌也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多样性和活力。
唐代是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流的时代,这一点在《唐诗三百首》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了舍弟在边疆建功立业的壮丽事迹,抒发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的《送别》则表达了对著名僧人秋瑾的送别之情。
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唐代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状况,让我感受到了广袤大地上各个人群的奋发向前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唐代社会风貌的描绘还展现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成果。
许多诗作通过描绘农田、运河、桥梁、船只等社会基础设施,展示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及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都有对运河和农田的描绘,凸显了唐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社会进步的赞赏,也让我深感唐代的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的来说,《唐诗三百首》所描绘的唐代社会风貌是多元、开放、繁荣的。
诗人们通过描绘繁华都市、多样化的人们生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特点。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唐代的社会风貌,也让我领略到了一个曾经存在的繁荣而多彩的时代。
唐诗中虽然有许多歌咏自然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但是恰恰是这些展示了唐代社会风貌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9a52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2.png)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繁华热闹:唐代北京地区已经成为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活动发达,市场繁荣。
2.文化昌盛:唐代北京地区文化昌盛,书院、寺院、官府、贵族家庭
等文化机构和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文化氛围浓厚。
3.宗教信仰:唐代北京地区宗教信仰繁盛,众多佛寺、道观、祠堂等
宗教场所,信仰深厚。
4.地区特产:唐代北京地区的代表性特产有黄桃、红枣、马口铁器、
彩绘陶器等,是唐代东北地区的重要物质贡献。
5.建筑风格:唐代北京地区建筑风格宏大壮观,代表性建筑如白塔、
四合院、城墙等,文化意义深远。
总体来说,唐代北京地区是一个经济、文化、宗教、物质等方面发展
迅速,繁华热闹,文化昌盛的地区。
大唐盛世的描写
![大唐盛世的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b56541c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f.png)
大唐盛世的描写
大唐盛世指的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其时间跨度大致为公元618年至
907年,被尊称为“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等。
以下
是大唐盛世的描写:
1.经济繁荣:唐朝时期,物资丰富,民生富庶,货币时行,交通运输
发达,商业繁荣。
2.文化繁荣:唐朝时期,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诗歌、书法、
绘画、音乐等一系列文化成就,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
3.政治稳定:唐朝时期,政治稳定,并采取了很多新政策和改革,如
农田水利改革、科举制、均田制、削藩等,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军队强盛:唐朝时期,军队实力强大,维护国家边疆的能力强,对
外战争中很少败北。
5.社会风貌优美:唐代社会风尚开放、优美,文化氛围浓郁,人文艺
术荟萃。
6.对外交往广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广泛,与邻国和平友好交往,
经常派遣使节前往西域、南海、日本、新罗,保持着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7.建筑艺术高超:唐代建筑艺术充满创意和美感,盛行砖木结构,城
市规划、官府建筑物、寺庙、居住建筑、汉墓、石窟寺等各类建筑物、工
艺品都充满特色。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7c14311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3.png)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揭示出不同朝代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以及文人情怀。
本文将从诗词中探索古代社会风貌,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主题。
一、唐代盛世的社会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被诗人们生动地描绘出来。
在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街道繁忙、人们兴奋的氛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宏伟的建筑物和繁忙的市井场景,这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富庶与繁荣。
二、宋代士人的闲适生活宋代时期,诗人们常常描绘自己的生活,他们大多是士人出身,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
他们喜欢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这种生活方式在诗词中得以体现。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描绘了士人们在赤壁上饮酒吟诗的场景,这展示了他们的优雅生活和文人情怀。
三、元代社会的动荡与战争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元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战乱和动荡的忧虑和痛苦。
例如,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南丰草堂记》中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人民的不幸遭遇。
这些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困境。
四、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诗词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关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描绘。
例如,清代诗人袁枚的《七夕》描绘了女性地位低下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总结:通过观察诗词中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诗人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社会,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所不同,然而,它们依然具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并从中汲取智慧。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6982e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d.png)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长安都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
的北京。
这座城市可谓是当时的压轴之作,其规模极其宏伟,其繁荣更是
十分耀眼夺目。
本文将对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氛
围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社会风貌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是以唐王朝统治下的新形势为主导的。
由于
唐王朝是一个强大而宏大的王朝,它把长安改造成一座宏伟的都城,同时
也带来了更多的工商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这些都构成了唐代
北京地区社会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还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诸如家庭作为社会
的基本构成单元之一(比如佛教观念的家庭礼仪)等都受到了影响。
另外,长安也成为了当时许多文化人士的聚集地,大量的异国文化和文学流派都
在这座城市里萌芽,这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流派,比如文学、绘画、舞
蹈等。
二、经济发展
唐代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在中央和地方层面都
把发展经济作为其重要的工作目标。
除此之外,政府还大力发展了农业、
商业、手工业和科技等多个行业,以及许多新的文化活动,整个长安都城
经济发展迅速,其财富和技术也随着这种发展而提升。
唐朝长安城的建筑和社会风貌
![唐朝长安城的建筑和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aa3a715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4.png)
唐朝长安城的建筑和社会风貌唐朝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和社会风貌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建筑唐朝长安城建筑规模宏大,因为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口的增长,城墙被多次加高加厚,括苍、括黄、括绿三层城墙是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景观之一。
此外,城墙上有紫禁城、兴庆宫、传国寺、兴教寺、大庾岭、鹿苑、鹿苑郊庙、莲花山、香山等重要建筑物,宏伟壮观,堪称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城墙以防城治民为主,城墙外都是农田和村庄。
城墙内流淌着大道与水渠,大道宽阔平直、洋溢着安定、和谐的气息,是通往皇城、寺庙和城市各个角落的主要道路。
水渠在城市中穿行,滋润城市中的植被和人们活动的场所,也为城市废水排泄提供方便,使城市既美观又干净。
长安城中还有很多寺庙、宫殿、城门、亭台楼阁等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明宫、玄武门和三街六巷。
大明宫是唐朝长安城中最为宏伟的宫殿,占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唐朝皇帝们的宫殿所在地。
宫殿用木构成,色彩斑斓,雕刻细腻,也是唐代建筑美学的杰出代表。
玄武门是长安城南门,占地26967平方米,是唐朝长安城南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唐代建筑的代表性之一。
三街六巷是唐代长安城的主要商业、文化、政治中心,所有重要的公共建筑、市场、书院、衙门、酒馆、茶楼、戏楼、丝绸工坊等都在这个区域内。
社会风貌唐朝长安城社会风貌十分丰富多彩,囊括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活动、时间,表现出了唐代人民的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特点。
唐代皇宫和政府在长安城内,特别是三街六巷一带,商业繁荣,书院、道观、寺院、茶楼、酒馆、戏楼等文化社交场所林立,街头小店铺和商店多如牛毛。
唐代长安城的寺庙林立、佛教在城内占有绝对优势,三街六巷一带有着文人和士人学习、写作的需要,书院和道观往往建在这里。
文人墨客出没于此,汇聚一堂,探讨文学艺术、聊天诗酒,对唐代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邮递和交通是唐代长安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唐诗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风貌描写
![唐诗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风貌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3f9581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c.png)
唐诗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风貌描写1. 引言在唐朝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些唐诗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忧国忧民主题2.1 忧国情怀在唐朝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面临着内外困境。
许多杰出的诗人用他们才华横溢的文字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渴望。
例如,王勃《登鹳雀楼》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将登高俯瞰之景与诗人对于社稷兴衰、壮志难酬之情相结合,形成一种深沉而豪迈的氛围。
2.2 忧民情怀许多唐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境遇的关注与忧虑。
他们揭露了社会问题、抨击了弊端,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例如,杜甫《宿建德江》中写道:“兵车战马昼过市,笑谈渐觉百无聊;却看儿童上玩具,共学教坊里歌谣。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繁华而腐朽的都市景象,诗人从中感受到了民众在动荡时期中流离失所的痛苦。
3. 社会风貌描写唐诗中也有许多描绘社会风貌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样貌与生活场景。
3.1 长安城市风貌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而繁忙的城市之一,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例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市夜晚的氛围和景色,勾勒出了繁华而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3.2 农村风貌与田园生活唐代诗人们也善于描绘农村风貌和田园生活。
他们用雅致的语言展示了美丽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务实劳动的农民形象。
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变化来反映农民辛勤劳动和对世事变迁的洞察力。
4. 结论唐诗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风貌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与人民命运之间密切关系的紧张。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上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成为后世文人士人格修养、情操提升的重要范本。
唐代乐府诗的社会风貌描绘
![唐代乐府诗的社会风貌描绘](https://img.taocdn.com/s3/m/c066cb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b.png)
唐代乐府诗的社会风貌描绘1. 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乐府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描绘社会风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代乐府诗如何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2. 政治风貌唐代是一个政治稳定而强盛的时期,乐府诗中常常反映出皇帝和朝廷的威严与荣耀。
这些诗歌描述了帝王的功绩、盛世的景象以及官员们的忠诚与勤勉。
同时,也不乏因政治斗争和权力纷争而出现的动荡和阴谋,展示了当时政治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一面。
3. 经济风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富裕、经济发达的一个时期。
乐府诗中常出现贸易繁盛、商业繁荣和人民物质生活丰富的描写。
诗中描述了繁华的市场、繁忙的商贾、丰收的农田等景象,反映了当时经济活力和社会的繁荣。
4. 军事风貌唐代乐府诗还描绘了当时国家的强盛和军队的勇武。
这些诗作通常表现出战争英雄、将领们的威武形象以及国家安定和边境稳固的景象。
同时也有一些反映战争带来伤亡和痛苦的作品,使读者对战争进行深思。
5. 宗教风貌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乐府诗中也可以找到宗教风貌的描写。
这些诗歌主要表现了寺庙建筑壮丽、僧侣虔诚、信众虔敬等情景,呈现出一种宗教氛围和人们对修行与信仰的追求。
6. 结论通过对唐代乐府诗中社会风貌描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辉煌时期。
这些描绘展示了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和宗教文化兴盛的一面。
唐代乐府诗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晚唐时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貌
![晚唐时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ad7f867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1.png)
晚唐时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貌晚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此时为唐朝的衰落期,国力不再强盛,社会矛盾加剧。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成为人们寻求安慰和安抚的重要精神支撑,并且宗教信仰与社会风貌密不可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
一、佛教信仰的兴盛晚唐时期,佛教信仰逐渐兴盛起来。
唐代宣传佛教的僧侣玄奘曾经长期在印度学习佛法,后来回到中原,传播佛法,为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同时,唐代变法运动的失败也加速了佛教信仰的发展。
当时有很多失去土地和财产的士族和流民,他们在佛教的慈善和救助下得到了生存的保障,转而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此外,佛教对于个人精神层面的关注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因此,在这个时期,佛教信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
二、道教信仰的发展晚唐时期,道教信仰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其信仰涉及自然、仙、神的观念,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晚唐时期,人们对文化、艺术、自然等方面的追求对道教信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由于唐代的繁荣,人们更加崇尚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道教的信仰主张也与这种追求高度契合,因此在这个时期,道教信仰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
三、基督教的传入与佛教和道教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传入在晚唐时期还比较有限。
唐代年间有一批宣传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但由于政治以及宗教文化的原因,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推广。
不过,这也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开始,这个宗教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宗教信仰与社会风貌晚唐时期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风貌的特点。
佛教主张“度生”、“度死”,注重人的灵魂健康和转世轮回,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带来了宽容、慈悲等精神品质。
而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自由、平等、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出人们追求自由与个体权利的精神风貌。
这些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人们在当时尝试超越危机与困境,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力量。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征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bedff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a.png)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征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唐代北京地区是当时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唐朝皇帝在北京定都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此外,唐代北京地区还是当时的商业和交通中心,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商贾云集。
在文化方面,唐代北京地区是文化的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在此活动,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诗歌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同时,唐代北京地区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也
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中,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城市中的富商大贾、文人雅士、官僚贵族等人群,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
而农民和工匠等底层人群则生活在较为贫困的条件下。
此外,唐代北京地区还有许多互相矛盾的社会群体,如官民矛盾、豪强土地兼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十分突出。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还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
在宗教方面,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佛教,成为唐代北京地区的主要宗教。
而在民俗方面,唐代北京地区的节日和习俗也非常丰富多彩,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刺绣、织锦等手工艺制品等。
总的来说,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是一个多元化、繁荣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
同时,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阶层分化、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等方面也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社会风貌
![唐代文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7839f6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1.png)
唐代文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社会风貌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深深打动了后来的文学家,也呈现出独特的政治思想和社会风貌。
唐代文学中的政治思想多以表达诗词的方式呈现,而社会风貌则通过小说和散文等形式描绘。
本文将分别探讨唐代文学中的政治思想和社会风貌,带您一同了解这个文化瑰宝时期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文学中的政治思想在唐代文学中,政治思想主要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
唐代文人往往以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记录时代的政治变迁和社会风貌,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赞美或批评。
他们通过艺术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为唐代文学中政治思想的重要一环。
1. 赞美皇帝与帝国统一唐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政治思想之一就是对皇帝和帝国统一的赞美。
唐代的皇帝被描绘成聪明睿智、英武果断的形象,统治下的帝国则被赞美为繁荣昌盛、安定富强。
这种赞美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和推崇,同时也表达了文人们对于国家繁荣的期望和向往。
2. 批评官僚腐败与社会不公唐代文学中,也有不少揭示官僚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的作品。
一些文人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揭露官僚体制存在的弊端。
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观察,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不满和关切,呼吁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3. 追求个人自由与理想唐代文学中也出现了许多表达对自由与理想追求的作品。
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上不满于现状,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理想,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他们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人们的命运,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真理和人类的进步。
唐代文学中的社会风貌唐代文学中的社会风貌主要通过小说和散文等形式呈现。
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模板,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高官贵族的生活唐代文学中经常描绘了高官贵族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奢华和享乐。
这些描写往往以描绘宴会、游乐和享受美食等方式呈现,展示了唐代上层社会阶级的特权和优越感。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0a616fa8561252d381eb6e4e.png)
唐代社会风貌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
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
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
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
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
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
《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
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
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风貌
![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5205dc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4.png)
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风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还需要了解唐代城市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城市的历史。
一、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官僚、商人和庶民。
其中,官僚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商人则是经济活动的代表,庶民则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
首先,官僚群体是唐代城市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群体。
在唐代,官僚阶层的地位极高,是政治和社会的中心。
唐朝制度的特点是“选贤任能、科举取士”,这就保证了唐朝的政治官僚集团是由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能力的人组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高官、富贵家族和普通士人等各种类型的人。
他们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管理国家,政治地位至高无上。
其次,商人也是唐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商人的地位比在其他朝代要高,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商贸活动的逐步发展,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商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唐代商人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水陆交通、烧炼、纺织、医学、策马等行业。
最后,庶民阶层是唐代城市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
在唐朝时期,庶民阶层的数量非常庞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非常低下,在唐代的官僚和商人之间,他们成为了社会中最为弱势的一群。
唐代城市中的庶民阶层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完全沉溺在贫困和苦难之中,由于唐代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庶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商活动,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唐代城市的文化风貌唐代城市的文化风貌非常繁荣,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唐代是一个出现了鼎盛时期的时代,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展非常快速,同时,唐代城市也成为了文化繁荣的时代。
首先,唐代城市的文化发展以诗歌为主。
在唐朝时期,诗歌创作和鉴赏成了重要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富有传统文化和热情的城市文化组成部分。
唐代的诗人和书法家在诗歌及书法领域的成就承载着唐朝文化的荣光,唐代的诗人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被誉为唐诗的代表,他们的优美诗歌成为了绵延至今的国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833d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2.png)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在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独具特色,其主要表现为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多元的民族和宗教交融、建筑风格的多样性等。
以下是对唐代北京地区社会风貌特点的详细描述。
首先,唐代北京地区经济繁荣。
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北京地区在唐代的经济发展相当迅猛。
大量的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在这个地区展开,城市中出现了各类商铺、店子和市场,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种植和农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北京地区的农田广阔且肥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物资。
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涌入北京,带来了各地的商品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唐代北京地区文化丰富多元。
在唐代,北京地区成为了文化的中心,众多文人学士纷纷涌入这里。
朝廷设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如国子监等,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如李白、白居易等都曾在北京地区活跃过,他们的诗文给北京地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北京地区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唐代北京地区民族和宗教交融。
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北京地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聚居和交流,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群体。
汉族、回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此外,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同宗教的寺庙、道观和清真寺在北京地区林立,丰富了社会的宗教生活。
最后,唐代北京地区建筑风格多样性。
在唐代,北京地区的建筑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也有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在长安曾是唐朝的首都之前,许多帝王在北京地区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官衙,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宫廷文化和政治权力。
除了宫廷建筑,寺庙、庙宇、官署等各类建筑也在北京地区兴起,不同建筑风格共存,形成了多元的建筑文化。
唐代诗人的山水诗创作与社会风貌
![唐代诗人的山水诗创作与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5a594b6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5.png)
唐代诗人的山水诗创作与社会风貌一、简介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诗歌中,山水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唐代诗人如何通过山水诗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咏史之思,以及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
二、山水诗的特点与类型1.山水诗是指描写自然风光、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的诗歌形式。
2.唐代山水诗主要分为四种类型:高亢豪放型、含蓄细腻型、咏史抒怀型和禅意超拔型。
三、唐代山水诗创作背景1.当时社会政治稳定,人口增长,城市发展。
2.科举制度成熟,文化底蕴深厚。
3.近现实主义思潮盛行,唐朝统治者鼓励文人志士直言敢谏。
4.士大夫阶层崇尚山水之雅,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由意志。
四、唐代山水诗创作特点1.运用丰富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色。
2.借助山水景物来寄托情感,表达内心的欢愉、伤悼。
3.反映社会风貌:描绘人物活动、城市风景和农田的景象,展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
五、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山水诗家及其作品1.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了壮丽壮观的长江河道和百姓生活。
2.杜牧《秋夕》:描绘了秋天湖光山色与人们团圆欢庆的景象。
3.白居易《琵琶行》:通过描述洞庭湖中奇特而神秘的伴奏声音,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山水诗与社会风貌联系1.山水诗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悬殊。
贫穷百姓反映在描写他们艰难生活和山川自然的境况中。
2.山水诗成为士大夫阶层自我表达和彰显身份的方式,在诗中展示他们超脱尘俗、思考人生的态度。
七、唐代山水诗的影响1.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唐代山水诗表达了人对自然景物及社会风貌的感悟和思考,启发了后世文人以山水来寄托情感、表达主张的创作手法。
八、总结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代诗人通过创作山水诗,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情感倾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山水诗以其各具特色而深受人民喜爱,并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66dd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5.png)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而北京地区作为当时的首都,也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包括政治繁荣、商业繁盛、文化荟萃、人文景观独特等方面。
首先,唐代北京地区的政治繁荣是其社会风貌的重要特点之一、当时的北京地区是唐朝的首都,政治中心集中在此,作为东都,政府机构、官府、宫殿等重要机构和建筑遍布其间,展示了唐代政治繁荣的景象。
朝廷的政务繁忙,官员和内外各界人士云集于此,形成了繁华的政治文化氛围。
其次,商业繁盛也是唐代北京地区社会风貌的重要特点之一、当时的北京地区位于中国北方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四方的商贾云集于此,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在此地,与周边地区进行了繁密的商贸往来,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发展。
再次,文化荟萃成为唐代北京地区社会风貌的独特特点。
当时的北京地区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文人墨客们纷纷聚集于此,文化氛围浓厚。
诗词创作、文学交流、学术研究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如杜牧、李商隐等,他们的文学作品为当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唐代北京地区的人文景观独特,正是其社会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北京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点,如皇宫、寺庙、园林等,这些景点构成了当时的城市面貌,并且成为了后世的历史宝藏。
这些建筑和景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成为了研究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实物。
总之,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可谓政治繁荣、商业繁盛、文化荟萃、人文景观独特四大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唐代北方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辉煌。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杜甫与唐代社会风貌的描绘
![杜甫与唐代社会风貌的描绘](https://img.taocdn.com/s3/m/5c6ffb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b.png)
杜甫与唐代社会风貌的描绘杜甫,唐代文学家中的巨擘,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触觉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唐代社会风貌的真实描绘。
通过他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兴衰荣辱、民生疾苦和文人士人的缤纷风貌。
杜甫早年历经战乱和政治动荡,他对于社会的变迁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感受。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例如,在他的《战城南》诗中,他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废墟和薪尽火传的残破场景,抒发了他对战争苦难的深深忧虑之情。
在《秋兴八首·其五》中,他则抨击了权贵阶层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对于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批判。
然而,杜甫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社会现象的描写上,他更注重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
他以真挚的情感抒写了农民的艰辛劳作,渔民的漂泊流离,以及士兵的战斗惨烈。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停步听我讲。
”这些真实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普通民众的艰辛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杜甫对于唐代文人士人的描绘同样丰富多样。
他以文人自己的身份,对于文人的志趣和悲欢离合进行诗歌创作。
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离家戍边的兄弟的思念,也抒发了文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无奈。
通过杜甫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特点。
这个繁荣富饶的时代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民生困扰。
杜甫以其独特的诗歌才情,将这些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诗歌中,力求传达自己的关怀和对于社会的思考。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载。
总结起来,杜甫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通过他的诗歌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贫富悬殊、战乱动荡等问题。
李白与唐代社会风貌
![李白与唐代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f179853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1.png)
李白与唐代社会风貌李白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与唐代社会风貌之间的关系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描绘了盛世的景象,歌颂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城市景象。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描绘了唐代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社会繁荣的赞美之情。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也体现了李白对这种繁荣的认同和赞美。
其次,李白的诗歌作品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豪放和奔放。
唐代是一个文化自由开放的时代,文人们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豪放的情感为特点。
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对世俗规范的反叛。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以豪放的笔调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世俗规范的不屑一顾。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短暂和世俗荣华的淡泊态度,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此外,李白的诗歌作品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风云。
唐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宫廷政治和权力斗争层出不穷。
李白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宫廷政治的景象,表达了对政治权力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长干行》中,李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权力斗争的无情,表达了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和对权力的警醒。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政治权力的不屑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体现了他对政治风云的关注和思考。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与唐代社会风貌之间的关系上。
李白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豪放和奔放,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风云。
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唐代社会风貌与诗歌创作关系剖析
![唐代社会风貌与诗歌创作关系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24af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4.png)
唐代社会风貌与诗歌创作关系剖析一、唐代社会风貌概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唐代社会风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1.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唐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上实行高压统治以维持国家稳定。
皇帝掌握重权,官僚体系被建立起来管控各地事务。
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氛围。
2.经济繁荣与开放交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繁荣富庶和开放交流的时期之一。
盛世通商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并促进了各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文化充盈与士人阶层崇尚在唐代,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
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传扬。
士人阶层受到社会的崇尚和尊重,他们以诗歌为表达方式,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丰富而卓越的成果。
二、唐代社会风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在唐代社会风貌的背景下,诗歌创作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繁荣。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1.政治统一与规范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这使得各地区之间交通便利并实行规范化管理。
这种政治统一为诗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并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2.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唐代经济强盛,民众生活条件相对改善,社会相对稳定。
这给予了诗人更多关注和描绘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社会。
3.士人阶层崇尚与文化繁荣在唐代,士人阶层备受重视。
他们经常从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工作。
这种文化氛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话题,并且激发了许多诗人的创作灵感。
4.自然景色与哲学思考唐代诗歌以自然景色描写为主,将自然景色融入到抒发思考和哲理触动的情感中。
这是由于唐代社会风貌所造成的大自然环境对人们情感和心灵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唐代社会风貌对于诗歌创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和文化充盈为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描绘当时社会生活。
白居易的诗词与唐代社会风貌
![白居易的诗词与唐代社会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218e450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1.png)
白居易的诗词与唐代社会风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号世称白学士。
他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琵琶派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见长,反映了唐代社会风貌。
1. 白居易的生平与背景•白居易生于唐代,成长于安史之乱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他的父亲是官员,所以他从小接触到政治和文化。
•在进入仕途前,白居易曾经拜名儒卢仝为师学习经义和文学。
•白居易进入官场后,历任昭义县令、江陵邮使等职务。
2.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简约明快: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善用平民化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自由随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和主题约束,注重个体感受和情感表达。
•描述社会风貌:白居易的诗作中常以细腻而深入的观察描绘唐代社会中各色人物和生活场景。
•写实主义色彩浓厚:他擅长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方式,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官场腐败、民间疾苦等问题的关注。
3. 白居易的诗词与唐代社会风貌•官场题材:白居易曾任政府官员,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官场上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
•社会变革与疾苦: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展现出人民疾苦和贫困农民的生活。
•士人情感:除了揭示社会黑暗面,白居易也表达了士人悲愤离别、对友情和爱情的思考。
4. 白居易影响与价值•文学影响力:白居易是唐代四大家之一,他以自由奔放和真挚感人的诗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力。
•价值观反映:他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对唐代社会风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上是关于白居易的诗词与唐代社会风貌的简要介绍。
白居易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融入诗歌中,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
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
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
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 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
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
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
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
《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
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
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
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
自内容言,重个人情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
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的进展。
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
表现领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
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仅刘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 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取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改革。
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
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一一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3 0 3
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段落。
最初的9 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一—律诗。
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
这个时期, 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还有王晶龄、李顾、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
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
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
天宝十四载(7 5 5 )冬,安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
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中国,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
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
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
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
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
这可以说是唐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
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
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
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
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那样高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
向细腻。
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
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
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唐代文学的繁荣,除诗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
唐诗的发展变化,除元稹、白居易曾提出过讽谏说和主功利的诗歌主张之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诗歌自身艺术特质的探讨、发挥与完善的方向发展的。
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有社会生活的诱因,但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的不同,不同艺术趣味的追求,则更多的是诗歌自身的原因。
初唐律诗的逐步走向成熟,盛唐诗歌意境创造的完美,盛极难继之后中唐诗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隐对于诗歌表现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妙幽微境界的探讨,都出自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出于政治功利的目的。
但是散文的发展与诗的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