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政治学原理》教案(本科补修)
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国家 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
艺术。
三、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运
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利益要求, 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①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 ②一切借助于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一、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二、政治合法性
三、“治理”与“善治”
一、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
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
和连续状态,即理想社会。
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包括:人们具有宽容与理
性妥协的精神、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有效 的协商机制、高效廉洁的政府。
③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限制公权,能有效
防止公权越界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④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经验表明,权力
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
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 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政治权力的特性 (1)权威性 (2)支配性 (3)强制性 (4)扩张性 (5)排他性
三、政治权利的内涵
权利是某人或群体享有从事某行为的资格或正
当性。
宪政体制下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
①自由权,人身、言论、通信、集会、结社。 ②平等权,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
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政治学原理电子教案 3
2.制约政治权力的主要途径
制度化制约:建立分权制衡的机制,从内部对政治权 力进行制约;以公民以复决权与罢免权,从外部对政治权 力进行制约。非制度化制约:以公共舆论和伦理道德制约 政治权力。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这类制约公开、及 时、效果明显。
上级的权力 下级的权力
四、政治权力关系(略)
政治权力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 客体一种力量制约的关系。
政治权力关系的表现形式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执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关系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之间的关系
五、对政治权力的制约
1.制约政治权力的理论依据
政治权力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凭借国家强制力对其他 阶级进行控制的能力。 政治权力 与 政治权利 的区别: 政治权力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而行使的一种强制 性的力量。政治权力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政治权利是指以公民为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而享有 的一种资格。政治权利是公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政治权力的特性(重点掌握)教材68页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
生产资料 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成为
政治权力的主体。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 政治权力的性质。 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代表着一定的力量, 物质财富是政治权力的物质基础。 暴力 暴力是政治权力的核心部分,由暴力 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三个因素构成了国 家强制性力量。
三、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略) (一)自由权利保障机制 (1)制度 (2)法律 (3)舆论监督 (二)平等权利保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面前的平等权,享有接受 教育的平等权,享有民族平等权。国家从法律制度上对公民 的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 民族平等、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规定 等等。同时,公民对平等权利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 (三)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尽可能地为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提供健全的制度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 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民主党派享 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普通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国家还颁布了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的法律和法规。
政治学原理教案
政治学原理教案教案标题:政治学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 分析和评价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教案大纲:一、引入(5分钟)A.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政治学的兴趣和思考;B. 简要介绍政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为什么学习政治学原理很重要。
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A. 解释政治学的基础概念,如国家、政权、民主等;B. 介绍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如政治权力、政治经济等;C. 分类和解释不同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制度、集权制度等。
三、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5分钟)A. 分析政治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 举例说明不同政治学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政治问题的解决;C. 讨论政治学理论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
四、分析和评价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20分钟)A. 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B. 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比较它们在政治权力、政府运作、公民参与等方面的差异;C.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辩论。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20分钟)A. 提供一些实际政治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并评价;B. 引导学生从不同政治学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C. 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追问和挑战现有政治制度和体系。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促进思考和讨论。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的观察和评价;2. 学生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的书面测试;3. 学生对不同政治制度特点和优缺点的辩论表现;4. 学生对实际政治案例分析和评价的书面作业。
教案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案例,以扩展和加深对政治学原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参观政治机构、参加政治研讨会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政治学的认识和体验。
政治学原理教案(精选)
政治学原理教案(精选)《政治学原理》教案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课程学时:周学时:授课对象:80学时 5学时 05政治学与行政学第 1-3教学周/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第 1-6 次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正确区分政治与政治学。
2、熟练掌握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3、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课程重点与难点:政治的涵义,政治与政治学的区别,政治学的发展沿革,授课内容:§1、政治(political)(7学时)政治的起源、政治的涵义§2、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5学时)政治学的涵义、政治学的发展沿革、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解,提问学生,师生共同参与作业及思考试题:1、什么是政治?2、近代政治学的发展沿革?考核方式:课堂提问第 3-5教学周/第二节利益(第7-10 次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含义。
2、熟练掌握利益的分类及各种利益的区别。
3、了解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在国家政策中的作用。
课程重点与难点: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含义,各种利益授课内容:§1、利益的基本问题(4学时)利益的含义、特点以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公共利益(4学时)公共利益的含义、公共利益的界定因素、公共利益的主体分析、公共利益共同利益的区别§3、国家利益(4学时)国家利益的含义、国家利益的特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老师讲解为主作业及思考试题: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在国家政策中的作用。
考核方式:课堂讨论第 6-7教学周/第三节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第11-14次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权利,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2、熟练掌握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重点与难点: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权利;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与联系授课内容:§1、权力与权利(3学时)权力的基本问题;权利的基本问题;权力与权利的区别联系§2、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3学时)政治权力的基本问题;政治权利的基本问题;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联系。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篇一: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
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三、政治的作用第二节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二、政治学的发展第三节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一节政治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二、政治关系的特征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第二节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含义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三、美国的政治结构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第三章政治制度第一节政治制度的含义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二、政治制度的作用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一、奴隶制政治制度二、封建制政治制度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政治利益分析第一节利益集团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二、利益集团第二节利益的表达方式一、对抗性的表达二、非对抗性的表达第三节利益综合一、利益综合的过程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政治平衡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二、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公共政策的规划二、公共政策的执行三、公共政策的评估第三节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第六章政治录用第一节政治录用的标准一、政治录用的含义二、政治录用的标准第二节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一、世袭制二、官吏选拔制度三、科举制度第三节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第四节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第五节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一、社会性腐败二、政治性腐败第七章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第一节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四、政治舆论五、政治法律第二节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内容二、政治文化的功能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八章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第一节政治变迁的思考:政治民主一、关于民主的理论二、民主的本质三、政治民主的基础四、民主的基本类型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第二节政治改良: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一、政治改革的含义二、政治改革的条件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第三节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一、政治革命的含义二、政治革命的条件三、政治革命的作用第四节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五节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二、政治发展的含义三、政治发展的目标四、政治发展的动力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八、政治合法性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恩格尔系数三、基尼系数四、现代化指标体系五、城镇化水平参考书目前言——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
许振洲《政治学原理》讲义
目录《政治学理论》教学方案 (1)导言 (3)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3)二、政治学发展的历史 (5)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9)第一章政治权力 (10)第一节权力关系的特性 (10)第二节政治权力的运用 (13)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15)第二章国家 (16)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16)第二节国家的要素及类别 (18)第三节国家的一般功用 (19)第四节阶级与阶级斗争 (20)第五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21)第六节政治发展 (22)第三章政治体制 (23)第一节政体的分类 (23)第二节主要政体形式各自特点的比较 (24)第四章民主与法制 (25)第一节民主制的发展与实践 (25)第二节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26)第五章自由与权利 (27)第一节自由的涵义与内容 (27)第二节政治自由与人民权利的关系 (28)第三节人权的发展史 (28)第四节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 (29)第六章政党与政治组织 (30)第一节政党的定义、起源、类型及政党制度 (30)第二节政党的作用及活动范围 (32)第三节其他政治组织 (33)第七章政治参与 (34)第一节作为参与的选举 (34)第二节选举制的类型及特点 (34)第三节政治参与的其他形式 (34)结论 (34)《政治学理论》教学方案许振洲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员的讲授,使同学们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学术界的已有研究成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及各种形式的讨论,使同学们对政治现象的本质、对它的特性、它的范围、它与其他范畴和领域的关系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做一些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二、教学方式以教员讲授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讨论。
尤其欢迎、鼓励同学们的随时发言、问难和辩驳,以便激发大家的思想火花、加深大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大家的理论兴趣。
三、考试方式期中测验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80%。
四、教学大纲导言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二、政治学研究发展的历史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权力关系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力的运用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第二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起源第二节国家的要素及类别第三节国家的一般功用第四节阶级与阶级斗争第五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六节政治发展第三章政治体制第一节政体的分类第二节主要政体形式各自特点的比较第四章民主与法制第一节民主与法制的内容与发展第二节民主与法制的融合第五章自由与权利第一节自由的涵义与内容第二节人权的发展史第三节政治自由与人民权利的关系第六章政党与政治组织第一节政党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政党的活动范围及方式第三节其他政治组织第七章政治参与第一节作为参与的选举第二节选举制的类型及特点第三节政治参与的其他形式结论五、参考书目: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2、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5、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6、赵宝煦:《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9、拉斯韦尔:《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10、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1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2、阿尔蒙德/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13、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4、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15、凯尔森:《国家与法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导言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何谓政治?法国Littré字典的三种定义:(1)统治/治理国家的科学;(2)治理一个国家及处理与别国关系的艺术;(3)公众事务及政治事件。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四版教学设计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政治学的原理和理论,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代政治现象的研究和分析。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现代政治学的起源与演进;2.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理解政治行为、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参与的概念;4.掌握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基本原理;5.熟悉国际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当代政治现象。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1.现代政治学的起源与演进;2.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政治行为、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参与的概念;4.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基本原理;5.国际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6.当代政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和框架;2.分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组进行讨论,以探讨相关的政治现象和案例;3.课堂演示与案例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释当代政治现象,并通过课堂演示向学生展示政治分析的方法和技巧;4.作业和小组报告:教师布置作业和小组报告,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分为以下部分:1.期末考试:覆盖整个课程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2.作业和小组报告: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和分析;3.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Quiz等。
2. 教学反馈本课程的教学反馈采用以下方式:1.课堂问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学习情况;2.组织学生论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论坛,让学生分享对政治现象的看法,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3.定期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观点和反馈,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精选资料】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政治学概论授课教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内容】(*重点掌握):*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⑴中国传统政治观;⑵西方诸种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政治的含义。
4.政治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
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
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
《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
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
(《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
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
“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
“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
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
”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政治的含义什么是政治?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反复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但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及侧重点不同,因而对政治一词的解释也就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可以把所有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古今中外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看法或诠释可以说五花八门,择其主要,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道德。
这是古代东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观点。
2、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过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法学家凱尔森。
3、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中国的孙中山。
5、认为政治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
这是当代西方国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观点。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的内涵,展示了政治的某个侧面或某一特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国家、权力、管理等政治核心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它们又都没有全面深刻揭示政治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因此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许多不同场合下都曾对政治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是: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治。
2、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揭示政治的实质。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三)政治的确切内涵如何给“政治”这一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下一个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定义,可以说是所有研究、学习政治学的人都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最新政治学原理教案5篇
最新政治学原理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最新政治学原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新政治学原理教案1(一)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其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2)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怎么样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的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实行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这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四)为什么要按劳分配?(1)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政治学概论授课教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内容】(*重点掌握):*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⑴中国传统政治观;⑵西方诸种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政治的含义。
4.政治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
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
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
《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
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
(《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
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
“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
“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
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
”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外诸说左上》)他还用朝庭和皇帝的行为来解释天象,或用天象来解释人事。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
中国当代现代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论”(即天人感应论)与现代西方保护生态平衡的理论正相符合,而且比西方早很多。
应该说明,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理论毫不相干。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有:(1)“国家说”。
以美国政政治学家捷特尔为代表。
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国家或政府制度。
捷特尔曾说:“政治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国家学”。
(《政治学导论》1911)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流行,我国解放前也较流行。
(2)“权力说”。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权力就是支配关系,所以凡有支配关系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
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力的人物。
(《政治学与精神病理学》,1930)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1950)。
(3)“分配说”。
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行为。
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价值物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机构和官吏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物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这就是产生了政治现象。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流行,至今仍是主流观点。
(4)“管理论”。
这种观点在我国解放前比较有市场,以孙中山为代表。
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选集》692-693,人民社,1981)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恩裕也说过:“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政治学问题研究》1948)(5)“政策论”。
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政府或政治家制定政策和选择公务员的过程。
以上各派的说法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点,这就是:(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
(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有多种多样,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政治行为?如果像“权力说”的持有者所说,凡是有支配现象的地方就有政治现象存在的说法则有问题,如家庭内部也有支配现象,但是说家庭中存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就很难成立。
也就是说,权力说在它的起点——国家权力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其下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马恩选集》1卷,人民社,1995)这不是政治的定义。
恩格斯给国家的规定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
(《马恩选集》4卷,P166-167)列宁对政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1.“政治斗争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列宁选集》4卷,人民社1995,P308)这句话的前一半(政治斗争就是阶级斗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定义;它的后一半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2.政治就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
”(《列宁全集》47卷,P522,人民社1990)这是对前一个说法的补充,加进民族关系的内容。
3.“什么是…政治‟?(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级群众。
(2)无产阶级对农民。
(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
”(《列宁全集》2卷,P47,人民社1986 )比前一个说法更具体,一个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问题。
4.“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更多的粮食……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
”(《列宁选集》4,P308-309,人民社1995)这个说法是指一个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所做的努力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补充。
5.“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文稿》2卷,P407,人民社1978)“政治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机构。
”国家“是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这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类似于前面讲的“国家说”。
6.“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选集》4卷,P381,人民社1995);“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4卷,P189,人民社1995)。
这是对“政治”的进一步解释。
综合列宁的论述,以第5个说法最为典型,其他几点都可以看作对政治的内容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政治都是围绕国家或权利而展开的。
毛泽东也对政治做出过自己的说明:“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
”(《工作方法六十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P53,中央文献社1992)这个说法与列宁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政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具有阶级性。
在不同的条件政治的内容可以不同。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也就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为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所以它带有公共管理的性质。
(3)政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体现着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4)政治是一门科学。
因此,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应该是有规律的。
而列宁所说的政治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指政治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
科学似乎和艺术不太相关,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尖端处都需要高强度的创造性的思维,它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形象的还是抽象的,逻辑的还是思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或者说是有效的创造性。
(三)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
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也是政治关系的主体。
而个人则是指公民、官员、政治家等,他们或者以俱人身份,或者以某一集团的政治代表的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英语中的政治家有两个词:politician和statesman,而实际上前者往往是指政客,政治家一般都叫statesman。
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
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
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行为。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恩全集》1卷,P82,人民社1956)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1.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财产的私有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出现,原始的维护和协调氏族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也就逐渐地变成了维护私有制秩序的工具,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也就随之产生了。
2.可以想见,这期间必然曾经出现了相当激烈的暴力冲突,并最终确立了残酷的奴隶制度。
可以说奴隶制度完全是依靠纯粹的暴力建立和维护的。
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关系,压制与反抗总是时时存在的。
面临着奴隶的不断逃亡和反抗,奴隶制的维持其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
3.随着越来越的奴隶主把土地交给穷人去种,地主坐收地租的剥削形式因为管理成本较低而逐渐被社会接受,农奴制或封建式的剥削关系慢慢地建立起来。
与奴隶制相比,对于百姓而言,封建关系的暴力成分显然要少的多。
从历史资料看,农奴制或封建制的建立应该是一种较为缓慢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革命的结果。
真正的“变法”(如商秧变法)大概是新旧两种制度在国家政权层面的决战,即政治决斗。
4.同样,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过程。
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统治者本身也是受益者。
只是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政治决斗才真正开始。
资本的统治使日常暴力似乎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
人们要生存,或者想过得好一些,就不得不为金钱而努力。
而如果想改变社会制度,就会引来暴力。
5.社会主义是人类第一次在造反之前明确地有了社会理想,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实验(欧文的个人实验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