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种口诀大总结
中医口诀大全
![中医口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29820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0.png)
中医口诀大全
一、发热口诀
1.附骨发热附外封:附骨暖阳益气血;耳钳金枢外合天,足三里正气止热。
2.表里发热两红眼:表里上温头热偏;八经归脾汗出运,发热烦渴头汗痰。
3.热发偏重脑中痛:补血降热护脑穴;临头疏肝温络脉,热除疾止头痛性。
二、癫痫口诀
1.神激肝郁及癫痫:缓枢肝郁则神安;太阴血虚滋肝脉,合用之药定病牵。
2.脑外癫痫不安僵:上营六鞦中气定;下营足阳六经明,宣肝药汤定神惊。
3.魂魄失落癫无定:柴胡去苔格汤配;温补脑络中气定,豆粒养心定神安。
三、头痛口诀
1.头痛头痒距反手:调月桂加茯苓;远虑诸病面色赤,趁风治痛活血液。
2.牙痛口渴偏头痛:曲肱槁骨按之;四支拔火止牙痛,甘草补血定头痛。
3.月经头痛气血虚:奇逆止痛加阿膠;肝肾健胃补气血,此方定当除头痛。
四、中风口诀
1.阴虚发痴注宣卫:附子桂竹半脚理;诸津凝聚肝宣卫,芩栀越桂破伤风。
2.阳虚中风偏跌落:当归甘草桂枝合;神补表里补肝脾,常少分隔脑明灵。
3.头晕头痛乱堆侧:芫花沙苑行气迎;散邪护神芍药合,大青龙汤灵神擎。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8546d5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0c.png)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其中,一些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口诀顺口溜,更是中医知识的精华所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领略中医的独特魅力。
口诀一:“出汗不忘补心阳,止汗固表调营卫”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出汗过多或者异常出汗,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
中医认为,出汗与心阳密切相关。
心阳不足,汗液就容易失去固摄而外泄。
因此,在治疗出汗过多的病症时,不仅要止汗,还要注重补心阳。
同时,通过调理营卫之气,使气血调和,也能有效地控制出汗。
比如,桂枝汤就是一个经典的调理营卫的方剂。
口诀二:“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半加防风”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多样。
川芎被誉为“头痛之要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对于大多数头痛,使用川芎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如果头痛症状持续不愈,可以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加入防风,以增强祛风止痛的作用。
口诀三:“腰痛杜仲补骨脂,独活寄生汤最宜”腰痛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多由肾虚、寒湿、血瘀等因素引起。
杜仲和补骨脂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是治疗腰痛的常用药材。
而独活寄生汤则是一个综合调理腰痛的方剂,既能祛风湿、止痹痛,又能补肝肾、益气血。
口诀四:“胃痛良姜配香附,寒重吴萸与干姜”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寒等。
良姜和香附相配,能够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如果是寒性胃痛较为严重,还可以加上吴茱萸和干姜,增强温中散寒的力量。
口诀五:“失眠酸枣柏仁宜,远志茯神共调理”失眠困扰着许多人,中医认为多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酸枣仁、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远志和茯神则能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将这些药材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
口诀六:“咳嗽桑菊与杏苏,初起寒热要分清”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桑菊饮适用于咳嗽初起,伴有发热、咽痛等风热表证;杏苏散则适用于咳嗽初起,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等风寒表证。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da3ba6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e.png)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1. 中医十诊真奇妙,望诊就像雷达扫。
一眼看穿人面貌,气色好坏先知晓。
2. 闻诊好似狗鼻灵,气味异常能辨清。
口气汗味和痰鸣,病的线索它来拎。
3. 问诊如同查户口,吃喝拉撒全问透。
祖宗三代病史搜,病情底细全到手。
4. 切诊像是摸密码,寸关尺上玄机大。
脉象起伏有说法,气血盛衰全靠它。
5. 神诊神乎又其神,精神状态定乾坤。
好比看那信号灯,神乱病就来敲门。
6. 色诊恰似看彩虹,面色唇色各不同。
青红皂白有隐情,颜色里面藏病踪。
7. 形诊就像看雕塑,高矮胖瘦有讲究。
身体形态有暗示,疾病种类可猜透。
8. 态诊如同看演员,动静姿态露病源。
走路姿势一查看,病在何处能看穿。
9. 舌诊好像看地图,舌尖舌根各区域。
舌苔舌质有秘密,脏腑状况它报出。
10. 耳诊如同探宝库,耳朵上面藏小路。
各个穴位有对应,身体毛病能预警。
11. 鼻诊像是查烟囱,鼻的通气嗅味中。
一旦发现不对劲,体内毛病在其中。
12. 目诊简直像透视,眼睛里面找故事。
血丝白翳藏暗示,病邪深浅可探知。
13. 甲诊仿佛看指甲盖儿,半月痕和纹理怪。
小小指甲有百态,身体状况它来晒。
14. 腹诊好似摸地洞,腹部软硬知病凶。
按压弹拨有反应,脏腑气血能弄懂。
15. 脉诊仿若解谜题,浮沉迟数有意义。
脉象就像交响乐,奏响身体的消息。
16. 络诊像是寻蛛丝,经络穴位看血丝。
蛛丝马迹不放过,病的走向能预测。
17. 肛诊就像探深谷,肛门状况有讲究。
痔疮肛瘘和肿物,一探便知有没有。
18. 骨诊如同查房梁,骨骼形态看端详。
歪了斜了有情况,身体平衡受影响。
中医看病口诀顺口溜
![中医看病口诀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c1347d6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f.png)
中医看病口诀顺口溜
中医看病的口诀顺口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句:
1.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 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 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 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 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9.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 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 阳络伤则,阳络伤则便血。
12. 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3. 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4.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 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这些口诀顺口溜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和给出治疗方案,但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中医必背歌诀口诀
![中医必背歌诀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e7f0163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e.png)
中医必背歌诀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医必背歌诀口诀:1. 《五脏歌诀》一心主血脉又藏神,二肺主气来司呼吸。
三脾运化水谷和统血,四肝主疏泄又藏血。
五肾主藏精又主水液,五脏协调身康健。
心像将军把令传,肺如宰相管周全。
脾似仓官供营养,肝像将军斗志坚。
肾如根基稳生命,守护身体常安然。
2. 《六腑歌诀》一胆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二胃受纳腐熟水谷忙。
三小肠受盛化物分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保通畅。
五膀胱贮存尿液能排泄,六三焦通行元气和水道。
胆似哨兵勇站岗,胃像仓库容量强。
小肠如同加工厂,大肠好似清洁工。
膀胱好比蓄水池,三焦通道运输忙。
3. 《十二经脉歌诀》一手太阴肺经走在前,二手阳明大肠跟着转。
三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四足太阴脾经把血化源。
五手少阴心经保神明,六手太阳小肠经热清。
七足太阳膀胱经津液藏,八足少阴肾经精满仓。
九手厥阴心包经护心君,十手少阳三焦经行外关。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决断,十二足厥阴肝经血养全。
肺经如同白绫飘,大肠好似运河槽。
胃经好似粮仓满,脾经宛如土地饶。
心经犹如红烛照,小肠仿若温泉泡。
膀胱好似江河淌,肾经宛如宝藏巢。
心包就像盾牌护,三焦如同气道辽。
胆经好似利剑舞,肝经犹如绿柳摇。
4. 《中药四性歌诀》一寒二凉能清热,清热解毒把病却。
三温四热祛寒邪,寒性病证用温热。
寒如冰霜能降火,凉似秋风热渐脱。
温如暖阳驱寒气,热像火炉寒踪灭。
西瓜清凉能解暑,薄荷微凉喉痛休。
生姜温热散风寒,辣椒热辣寒不留。
5. 《中药五味歌诀》一味辛能行能散,二甘补和缓又安。
三酸能收能涩敛,四苦能燥能泄坚。
五咸能软能下泻,五味调和功效全。
辛似春风行气血,甘如蜜糖养身田。
酸像绳索能收敛,苦如良药病邪迁。
咸如石头软坚积,五味平衡体自绵。
6. 《中药归经歌诀》一心二肺三脾胃,四肝五胆六小肠。
七膀八肾心包九,三焦诸药均周详。
心经用药能安神,肺经药物止咳良。
脾胃之药助消化,肝经之品疏郁强。
胆经用药利胆腑,小肠之药分清浊。
膀胱之药利水道,肾经之药补阴阳。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e384639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7.png)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
1. 中药调理有妙招,酸甜苦辣要记牢!就像吃菜一样,各种味道都得尝,你说是不是?比如喝黄连水,那苦味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啊!
2. 经脉气血要通畅,通则不痛精神爽!这就好比道路通顺了,车子才能跑得欢呀,你想想看对不对?像按摩疏通经脉后,整个人都轻松多啦!
3. 阴阳平衡不能忘,身体才能有保障!就像天平一样,两边平衡才稳当呢,可不是吗?比如熬夜会打破阴阳平衡,身体就容易出问题呀!
4. 四季养生有诀窍,顺应天时不会错!这不就像跟着季节穿衣服一样嘛,冬天穿厚的,夏天穿薄的,多自然呀!像夏天吃点绿豆解暑,多合适呀!
5. 情志调节很重要,开开心心没烦恼!这就跟心情好做事都顺一样,难道不是吗?比如生气会伤身体,那可就得不偿失啦!
6. 食疗养生效果好,美味又把健康保!就像吃好吃的还能养生,多棒呀!像喝鸡汤补身子,多享受呀!
7. 适度运动不能少,活力满满身体好!就像汽车要跑起来才灵活,是不是呀?比如每天散散步,对身体就很好呀!
8. 辩证论治要仔细,对症下药才得力!这就跟找对钥匙开锁一样,得精准呀!像感冒了,分清寒热才能用对药嘛!
9. 未病先防要上心,提前预防少生病!就像提前准备雨伞免得淋雨一
样,多明智呀!像提前注意保暖,就不容易感冒啦!
10. 中医养生传千年,好处多多要体验!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能不好吗?比如艾灸一下,那感觉真不错呢!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真的很实用,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用中医的智慧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d0f3906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1.png)
中医必背50个口诀1.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
2. 心主血脉,心脉不畅则心悸失眠。
3.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消化不良。
4. 肺主呼吸,肺气不足则咳嗽气短。
5. 肾主藏精,肾精亏损则腰膝酸软。
6.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目赤肿痛。
7. 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
8. 脾开窍于口,脾湿内生则口淡无味。
9. 肺开窍于鼻,肺热内盛则鼻干流涕。
10. 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则耳鸣耳聋。
11. 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则胆气不舒。
12.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则小肠热盛。
13. 脾与胃相表里,脾气虚弱则胃纳不旺。
14.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内盛则大肠燥结。
15.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失约。
16. 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拘急。
17. 心主脉,心气不足则脉象无力。
18. 脾主肉,脾气不足则肌肉消瘦。
19. 肺主皮,肺气不足则皮肤干燥。
20. 肾主骨,肾精不足则骨骼脆弱。
21. 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
22. 心火亢盛,宜清心泻火。
23. 脾气虚弱,宜健脾益气。
24. 肺热内盛,宜清肺泻热。
25. 肾气不足,宜补肾固精。
26. 肝血不足,宜养血柔肝。
27. 心阴不足,宜养心安神。
28. 脾湿内生,宜健脾利湿。
29. 肺燥伤津,宜润肺生津。
30. 肾精亏损,宜填精益肾。
31. 肝风内动,宜平肝息风。
32. 心神不宁,宜安神定志。
33. 脾虚泄泻,宜健脾止泻。
34. 肺虚喘咳,宜补肺止咳。
35. 肾虚腰痛,宜补肾强腰。
36. 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
37. 心火扰神,宜清心安神。
38. 脾湿困脾,宜健脾化湿。
39. 肺燥咳嗽,宜润肺止咳。
40. 肾阳不足,宜温阳补肾。
41. 肝气上逆,宜降逆平肝。
42. 心火内扰,宜清心降火。
43. 脾虚食滞,宜健脾消食。
44. 肺热痰多,宜清热化痰。
45. 肾水不足,宜滋阴补肾。
46. 肝郁化火,宜疏肝清热。
47. 心神不宁,宜安神定志。
48. 脾虚生湿,宜健脾除湿。
中医经典必备口诀
![中医经典必备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cd01605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3.png)
中医经典必备口诀一、中医经典必备口诀之黄帝内经相关口诀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口诀啊,出自大名鼎鼎的黄帝内经呢。
啥叫“法于阴阳”呢?就是说啊,要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
就像白天阳气盛,咱就该活动活动,晚上阴气盛,就该休息啦。
“和于术数”呢,这里的术数可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像养生的方法啊,比如说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怎么锻炼身体这些。
这口诀是在告诉咱们,养生得按照自然的规律和一些科学的养生方法来。
2.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这也是黄帝内经里的金句。
“食饮有节”,就是吃东西要有节制。
不能看到好吃的就可劲儿吃,也不能挑食。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爱吃甜食,吃多了对身体可不好,容易得糖尿病啥的。
“起居有常”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身体好嘛。
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生物钟稳定了,身体的各个器官也能好好工作。
二、中医经典必备口诀之伤寒杂病论相关口诀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是伤寒杂病论里特别重要的一个理念。
啥意思呢?就是看病的时候啊,先观察病人的脉象和症状,搞清楚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治疗。
比如说一个人感冒了,医生得先看看他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脉象是浮是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这就好比修理东西,得先知道哪里坏了才能动手修呀。
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伤寒杂病论里对太阳病的一个描述。
这里的“脉浮”就是脉象是浮在表面的感觉,“头项强痛”就是头和脖子觉得僵硬疼痛,“恶寒”就是怕冷。
这个口诀能让学医的人快速判断出是不是太阳病的症状,就像一个入门的钥匙一样。
三、中医经典必备口诀之本草纲目相关口诀1.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这是在说药物配伍的时候的一种情况。
像麻黄和桂枝,它们就是相须的关系。
这两种药一起用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果分开用呢,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这就告诉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得了解药物之间的关系,合理配伍才能让药效发挥到最大。
中医口诀一览表
![中医口诀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6be1f23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3.png)
中医口诀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些简短易记的概括性语言,主要用于总结和传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
1. "四气调神机,五味入药方":指中医治疗应当从调节人体四气(营、卫、气、血)入手,同时根据五味性味归纳出不同的中药药性。
2. "上工出奇,下工入微":指中医医生应当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做到出奇制胜;同时也需要注重细节,深入分析病情,才能真正做到入微。
3. "以病为本,因人施治":指中医治疗过程中应当以病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配伍。
4. "治未病,防未病":指中医理论强调预防保健,应当在疾病未发生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5. "寒热虚实皆须辨,阴阳盛衰各有宜":指中医辨证论治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其是属于虚还是实、属于寒还是热等具体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6. "平肝泄火须清热,点穴调理耳为灵":指中医治疗肝火旺盛时需要清热解毒,同时针灸调理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总之,中医口诀简洁易懂,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口诀大全
![中医口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009c1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5.png)
中医口诀大全中医口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
中医口诀既有助于帮助医生记忆和理解中医理论,也有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中医治疗原则。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
一、《黄帝内经》口诀。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
以下是《黄帝内经》的口诀:《素问》三部,《灵枢》四经,。
《阴阳》五行,《六经》辨证。
《气血津液》、《经络》脉络,。
《五脏六腑》、《经络》与络。
二、《伤寒论》口诀。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以病名为篇名,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伤寒论》的口诀:《伤寒》六经,三阴三阳。
《六经》表里,热病外感。
《伤寒》四逆,热深伤寒。
《伤寒》脏腑,病机辨证。
三、《金匮要略》口诀。
《金匮要略》是一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医学著作,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金匮要略》的口诀:《金匮》寒热,辨证要略。
《金匮》脉证,病机治法。
《金匮》脏腑,病机辨证。
《金匮》食饮,调摄养生。
四、《医学四书》口诀。
《医学四书》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它们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著作。
以下是《医学四书》的口诀:《医学四书》,经典之宝。
《黄帝内经》,理论精华。
《伤寒论》,外感热病。
《金匮要略》,疾病要略。
《神农本草》,药物分类。
五、《针灸经典》口诀。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
以下是《针灸经典》的口诀:《针灸》经典,经络穴位。
《经络》循行,气血调和。
《经络》疏通,病痛消除。
《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通过口诀的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中医口诀,提高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中医方剂歌诀顺口溜大全
![中医方剂歌诀顺口溜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72e24e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5.png)
中医方剂歌诀顺口溜大全中医方剂歌诀可是很有趣的呢,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口诀宝藏。
一、解表剂。
麻黄汤是个经典方,“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就像个大力士,把毛孔打开,桂枝在旁边帮忙,杏仁负责降肺气,甘草调和诸药。
喝了麻黄汤,那风寒感冒的怕冷无汗症状就能得到改善啦。
还有桂枝汤呢,“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和芍药就像一对好搭档,一个往外散,一个往里收,再加上姜枣来调和脾胃,对于那种有点怕风、出汗的感冒可管用了。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很猛哦,“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大黄和芒硝就像两把扫帚,把肠道里的热结垃圾都扫出去,枳实和厚朴呢,就像是推动的力量,让这个清扫的工作更顺利。
小承气汤就相对温和一些,“小承气汤朴实黄,谵语潮热腹胀详,大便秘结脉滑数,泻下热结此方良。
”它也是清理肠道积滞的,不过没有大承气汤那么峻猛。
三、和解剂。
小柴胡汤超有名的,“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当人有那种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的症状时,小柴胡汤就像个和事佬,让身体里的邪气和正气和平共处,调整好身体的状态。
逍遥散也很厉害,“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女性朋友们要是因为肝郁血虚导致月经不调或者心情郁闷,逍遥散就像个贴心小棉袄,能让心情舒畅,身体也恢复正常。
四、清热剂。
白虎汤是清热的好方子,“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石膏像个大冰块,知母跟着一起降温,甘草和粳米保护一下脾胃,大热、大汗、大渴的时候,白虎汤就派上用场了。
黄连解毒汤也是很厉害的清热剂,“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身体里三焦有火,出现烦躁、发狂等症状,黄连解毒汤就像灭火器一样,把火扑灭。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f02a16d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a.png)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
在中医中,有许多重要的歌诀,它们以简洁、易记的方式传递着中医的核心观念和临床经验。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整理和归纳出中医必背的歌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理解中医有所帮助。
1. 基础理论阴阳五行•万物生于天,五行生万物。
•阴阳调和,人体健康。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延。
•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伤。
经络穴位•经络相通,气血畅通。
•阳经从手五指出,阴经从足阳起。
•经络走行随骨走,穴位真切见奇效。
•经络堵塞病难愈,疏通经络治未病。
2. 诊断方法望诊•面有晴天色,气质红润好。
•面若堆积雪,气色萎靡觉。
•眼白晶莹亮,色黄有疾病。
•看舌知病源,红苔结病重。
闻诊•闻气诊寒热,冷热有区分。
•闻声知气息,声音变化频。
问诊•询问四诊基,病情更明晰。
•问寒热汗出,尿便有何异。
•问大便成形,饮食口干湿。
•问伤史与起因,更符合实际情。
切诊•脉来激人心,四诊神之真。
•脉有大小数,阴阳判断定。
•脉数则躁动,脉弦则忧愁。
•脉弱则气虚,脉涩则痰湿。
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药食同源,食补药补同。
•伤寒六经汤,提神通透阳。
•补气扶正药,益气驱虚邪。
•清热解毒药,消炎祛湿邪。
针灸疗法•精细定位,针到透空灵。
•寸口与浮的奇经,锁骨至交感。
•四大奇穴,神灵出手飞。
•远近针刺差,有待明师指。
•温病阳明里,阳水宜法虚。
•寒热奇门穴,缓解多见效。
推拿按摩•气机着手起,舒筋活络定。
•掌握推拿力,轻重中和应。
•推拿脾胃法,消食开胃宜。
•推拿背部畅,调理内脏喜。
•茶有清热功,绿茶降压宜。
•枸杞子滋肾气,中药有辨治。
•党参益脾胃,黄芪养气血。
•菊花解毒利,枇杷止咳宜。
4. 养生保健饮食调养•吃太多蛋白,伤肾更伤脾。
•少食辛辣物,脾胃不畅通。
•温热食物贪,气火养病众。
•慢食细嚼食,养生的基石。
艾灸保健•艾灸暖经络,温通有奇效。
•三寸➡百病,五脏气息生。
•艾灸脐中关,温暖全身动。
老中医的顺口溜大全
![老中医的顺口溜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cb7080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f.png)
老中医的顺口溜大全
老中医的顺口溜大全
老中医的顺口溜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是老中医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娱乐性。
下面是一些老中医的顺口溜大全,供大家参考。
1. 肝火旺,头痛痛;肝气郁,胸口闷;肝血虚,眼睛花;肝阳上,面红红。
2. 脾虚湿,腹泻多;脾虚燥,口干燥;脾虚寒,手脚冷;脾虚热,口苦恶。
3. 肺气虚,气短短;肺阴虚,咳嗽嗽;肺热盛,咳嗽嗽;肺寒盛,咳嗽嗽。
4. 肾阳虚,腰酸痛;肾阴虚,耳鸣响;肾气虚,小便多;肾精亏,阳痿痛。
5. 心火旺,口干燥;心气虚,气短短;心阳虚,手脚冷;心阴虚,心悸悸。
6. 胃气虚,食欲减;胃火旺,口臭臭;胃阴虚,口干燥;胃寒盛,腹痛痛。
7. 头痛痛,风寒袭;头痛痛,风热袭;头痛痛,湿邪袭;头痛痛,燥邪袭。
8. 身痛痛,风寒袭;身痛痛,风热袭;身痛痛,湿邪袭;身痛痛,燥邪袭。
9. 舌苔白,胃寒盛;舌苔黄,胃火旺;舌苔薄,胃气虚;舌苔厚,胃湿邪。
10. 脉细弱,气血虚;脉滑润,气血旺;脉沉紧,气血寒;脉浮缓,气血热。
以上是一些老中医的顺口溜大全,这些顺口溜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老中医们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
通过这些顺口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病症的诊断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中医学都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老中医的顺口溜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顺口溜,我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病症的诊断方法,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专长考试口诀
![中医专长考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80f28f3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e.png)
中医专长考试口诀以下是十个中医专长考试口诀:口诀一:中医经络记心间一从肺经始云门,中府穴位在胸前。
二是大肠商阳起,沿着手臂到曲池。
三胃经走头维下,四白承泣脸相连。
脾经隐白大趾端,公孙太白往上蹿。
心经少海少冲全,小肠少泽听宫边。
膀胱睛明至委中,肾经涌泉太溪渊。
心包天池中冲尖,三焦关冲丝竹空。
胆经瞳子髎风池,肝经大敦期门还。
这经络啊,就像一条条的小路,气血就在这些小路上跑来跑去,每个穴位就像小路上的站点呢,可重要啦。
口诀二:中医五脏功能全一心就像小火炉,主血脉来藏神明。
心要是好啊,人就精神得很,像小火苗旺旺的。
二肝好似大仓库,藏血又能把气疏。
就像个管理员,管着气血的进出和分配呢。
三脾如同大磨盘,运化五谷营养添。
把吃进去的东西都磨碎,转化成身体能用的营养。
四肺像个大风扇,主气司呼吸新鲜。
呼进呼出新鲜空气,让身体充满活力。
五肾似那大仓库,藏精主水根基固。
就像存钱罐,把精华都存起来,肾好身体就有根基啦。
口诀三:中医望诊有诀窍一望神色先看脸,面色红润气血满。
要是发白像白纸,多半气血有点虚。
二望形态姿态端,走路姿势也有关。
弯腰驼背没精神,身体可能有毛病。
三望五官很重要,眼睛明亮肝肾好。
要是眼睛红又肿,小心上火或炎症。
鼻子通气肺顺畅,不通可能受了寒。
嘴巴干裂脾胃热,唇色淡白血虚了。
耳朵红润肾气足,黯淡无光肾气虚。
这望诊就像看一幅画,从各个部分看出身体的秘密。
口诀四:中医切诊小歌谣一切脉时心要静,三指定位要记清。
寸关尺部按顺序,就像排队来报名。
二感脉象有诀窍,浮脉轻取就能找。
就像水上漂着草,外感病邪它先报。
沉脉重按才摸到,病在里层逃不掉。
滑脉如珠盘中滚,怀孕痰饮它来论。
涩脉艰涩不流利,血瘀气滞要注意。
洪脉来势像波涛,高热病人能看到。
细脉就像线一条,血虚阴虚跑不了。
切脉就像跟脉象聊天,从它们那知道身体咋回事。
口诀五:中药药性要记牢一药四气要分清,寒热温凉各不同。
热药就像小火炉,寒病用它来补足。
寒药好比清凉水,热病碰上就舒服。
中医基础知识口诀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口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29d1fc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d.png)
中医基础知识口诀大全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部分口诀:1.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味着如果身体某部位疼痛,那就说明该部位可能存在气血不通的情况。
2. “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说明肥胖的人眩晕可能与痰湿有关,而瘦弱的人眩晕可能与火旺有关。
3. “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意味着养阴的方法并不只是通过补血来实现,而是要注重津液和汗液的养护。
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味着通阳的方法并不是通过单纯的温阳来实现的,而是要注重利尿排湿。
5.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体表的疾病可以通过发汗的方式来治疗。
6. “温病凭脉,伤寒凭症”:说明诊断温病主要依据脉象,而诊断伤寒主要依据症状。
7. “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强调了经络知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8.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说明疾病的早期主要影响经络,而长期不愈可能深入到络脉。
9.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疾病的发生与正气虚弱有关。
10. “金水相生,子盗母气”:表示肺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子盗母气”指的是肾气过度消耗会影响到肺的功能。
11.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指出风邪是多种疾病的起始因素,而头部是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
12.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强调治疗上焦疾病时需用轻浮的药物来调理。
13.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简述了人体表里和气血的基本状况。
14.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解释了阳虚和阴盛可能导致的症状。
15. “通邪三法汗、吐、下”:指出了汗、吐、下三种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16.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描述了面肿和脚肿的不同病因。
17. “导龙入海,引火归源(渊)”:说明了治疗火热病症的一种方法。
18. “肝胆之症,以下为主”:强调了治疗肝胆疾病时需注重调理下焦。
19. “月满勿补,月亏勿泻”:提醒在治疗时需考虑月亮盈亏对人体的影响。
20. “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说明了清肝和清心的方法。
中医珍藏的口诀100句
![中医珍藏的口诀100句](https://img.taocdn.com/s3/m/544c5e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2.png)
中医珍藏的口诀100句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5.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6.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7.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8.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9.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0.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1.好的,以下是更多中医珍藏的口诀:12.黄连解毒汤,烦躁申时量。
13.肝火旺时量,眼红痛用凉。
14.便干加生地,情绪易怒黄。
15.心情舒畅好,白芍加几两。
16.舌红苔黄腻,多加连翘梗。
17.咽喉肿痛疼,生地增量行。
18.皮肤瘙痒病,黄柏加地肤。
19.丹毒加栀子,血热需凉散。
20.夜寐不安稳,酸枣仁加量。
21.莫忘生脉饮,气阴两虚当。
22.汗多加黄芪,浮小麦需量。
23.胸闷加郁金,心悸加桂心。
24.腹痛加白芍,便溏加山药。
25.食少加山楂,舌红苔剥离。
26.黄连用量多,肝脾失调需。
27.生姜健胃气,痰饮需温化。
28.银翘解毒片,感冒热毒解。
29.肺热需清肺,枇杷叶需量。
30.胃热需清胃,黄连黄芩配。
31.肝火需清肝,龙胆草需量。
32.肺燥需润肺,沙参麦冬配。
33.脾虚需健脾,四君子汤行。
34.心悸需养心,天王补心丹。
35.头痛需疏肝,逍遥散需量。
36.咳嗽需润肺,养阴清肺汤。
37.气虚需补气,四君子汤行。
38.血虚需补血,四物汤需量。
39.脾阳虚温中,四神丸需量。
40.心血虚养心,天王补心丹。
41.肝血虚补肝,酸枣仁汤行。
42.生姜止呕好,多用于呕吐。
43.黄连清热毒,泻心火需量。
44.黄柏泻肾火,滋阴需养血。
45.黄芪补中气,多用于气虚。
46.白术健脾气,多用于脾胃不和。
47.当归补血汤,血虚时常用。
48.好的,以下是更多的中医珍藏口诀:49.肾阴虚左归丸,滋补肾阴效果佳。
122条中医口诀大集锦,总结的太棒了!
![122条中医口诀大集锦,总结的太棒了!](https://img.taocdn.com/s3/m/89e5a76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e.png)
122条中医口诀大集锦,总结的太棒了!1. 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 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 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 痢无补法。
6. 通陽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 养陰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 疹是太陰风热。
9. 癍是陽明火毒。
10.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 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 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 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 亢则害,承乃制。
19. 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 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陽之会。
25. 陽虚则外寒,陰盛则内寒。
26.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7. 通邪三法汗、吐、下。
28. 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9. 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30.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1. 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2.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3. 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4. 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5. 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6.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7.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8.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9.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0.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1. 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2.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3. 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44.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5.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6. 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7. 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8.陽络伤则吐血,陰络伤则便血。
49. 五脏之伤,穷必及腎。
50.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dae749b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8.png)
中医必背50个口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学习和传承中,口诀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记忆方式。
以下为您整理了中医必背的 50 个口诀:1、肝阳上亢头目眩,天麻钩藤饮可选。
这句口诀提示了肝阳上亢导致头目眩晕时,可以选用天麻钩藤饮来治疗。
2、阴虚火旺心烦躁,天王补心丹真好。
表明阴虚火旺引起心情烦躁时,天王补心丹是不错的选择。
3、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止咳灵。
当风热侵犯肺部,桑菊饮能够起到疏风清热、止咳的作用。
4、痰湿内阻用二陈,燥湿化痰理气顺。
二陈汤常用于治疗痰湿内阻的病症,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5、脾肾阳虚五更泻,四神丸可把病灭。
如果是脾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泻,四神丸能有效治疗。
6、肝郁气滞逍遥散,疏肝解郁效果显。
肝郁气滞的情况,逍遥散能够发挥疏肝解郁的显著效果。
7、心血瘀阻用血府,逐瘀通脉心不苦。
心血瘀阻时用血府逐瘀汤,能够逐瘀通脉,缓解痛苦。
8、风寒束表麻黄汤,发汗解表效力强。
风寒束表证可用麻黄汤,其发汗解表的作用很强。
9、胃阴不足益胃汤,滋养胃阴身安康。
胃阴不足时,益胃汤能滋养胃阴,使身体恢复健康。
10、湿热黄疸茵陈蒿,清热利湿黄疸消。
茵陈蒿汤用于湿热黄疸,有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的作用。
11、肾阴亏虚六味丸,滋阴补肾不犯难。
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不再困难。
12、气血两虚八珍汤,益气补血身自强。
气血两虚可用八珍汤,能益气补血,增强体质。
13、心虚胆怯安神定,养心镇惊神志清。
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能养心镇惊,使神志清晰。
14、肝火犯肺黛蛤散,清肝泻肺喘咳缓。
肝火犯肺用黛蛤散,能清肝泻肺,缓解喘咳症状。
15、肺肾阴虚百合固,滋阴润肺咳嗽住。
肺肾阴虚可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止住咳嗽。
16、痰热壅肺麻杏石,清热化痰喘气适。
痰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使喘气适宜。
17、心肾阳虚真武汤,温阳利水保安康。
心肾阳虚时,真武汤能够温阳利水,保证健康。
18、食积停滞保和丸,消食和胃胃肠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种口诀大总结,舌诊顺口溜(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
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
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
涩又浮粗。
燥则津劫。
(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
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
枯无血色。
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5)红舌主热,尚多分别。
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舌边,肝胆有热。
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阴液被劫。
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
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6)绛色深红,温热传营。
纯绛鲜泽,包络热盛。
干枯而萎。
涸竭肾阴;兼见嗌干。
大命将倾。
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
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
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7)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
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
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
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8)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
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
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9)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
血已败坏。
古称死证。
辨准早救,或可得胜。
(10)苍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
娇嫩齿印。
虚弱之识。
(11)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
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难填没。
病情更重,整舌剥脱。
舌生芒刺,有黑黄色,不论前后,化燥之志。
舌体胀大,痰饮热湿。
舌体瘦瘪,诸虚证急。
(12)软而柔和,正常舌质,运动灵活,气血相得。
痿绛阴亏,运动无力,色见淡红,气血虚极。
舌体强硬,风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痰肿而硬,苔浊灰色。
舌之伸舒,常人自如;倘伸无力,颤动属虚。
舌欲舒伸,根如线牵,其因有三,燥寒痰涎,均病筋脉,舌强语蹇。
燥干寒急,风痰粘连。
舌舒痰热,麻痹虚证。
歪于一侧,风中络证。
吐弄舐唇,心脾积热,小儿惊风,常可见得。
舌忽缩短,干红阴损;白润寒凝;粘腻痰卷。
(13)有根无根,亦须分别,中气存亡,有关得失。
有根之苔,从舌生来,紧贴舌面,均匀铺开。
无根之苔,厚苔一片,四围净洁,如涂舌面。
(14)苔厚苔薄,内外邪结。
表寒均薄,兼证各别;邪积苔厚,内证多实。
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则粘舌,刮亦不脱,痰湿踞中,阳被阴遏。
腐苔如霉,或如腐脓,胃气败坏,或有内痈。
(15)苔布满舌,邪气散漫,表证薄白;白腻属痰,用药宜慎,防多变幻。
苔生一偏,中后或前,或左或右,按部钻研。
苔色变换,顺逆可寻:由白而黄,黄退生新,此为顺象,邪解正胜。
白黄灰黑,逐渐加甚,正气不支,病邪日深。
苔若骤退,不由渐化,邪气内陷,病危可怕。
(16)食物染苔,注意分别。
枇杷橄榄,变黄变黑。
甜酸咸物,色酒果汁,均能染苔,多白润舌。
(17)白苔主表,并湿虚寒。
苔白而滑,外感风寒。
白苔舌红,风温初染。
白苔转黄,邪气内传。
白苔绛底,湿遏热伏。
白苔粘腻,痰湿内搏。
白苔湿润,边尖齿印,并兼胖舌,湿痰之证。
虚证白苔,望之明净,舌多嫩滑,阳虚之证。
(18)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微黄不燥,初传当别;黄而干燥,里热已极。
舌苔黄聚,阳明腑实。
燥生黑刺,或者发裂,均为热深,阴液消失。
黄而滑腻,痰湿热结。
以上黄苔,均属热实。
别有一种,淡松花色,色黄而淡,胖嫩舌质,津润而冷,脾虚有湿。
(19)灰苔主病,寒热阴阳,辨在润燥,察之当详。
由黄转灰,苔燥干厚,伤寒传经;里热证候。
苔由骤见,并无积垢,薄而滑润,三阴证候。
苔灰微黑,滑润舌质,痰饮水肿,细辨自识。
(20)黑苔与灰,辨证相近,灰黑渐来,里热日深。
黑而燥裂,津伤热盛。
苔根黑燥,下焦热甚。
均属实热,急下存阴。
黑而滑润,阴寒直中;杂病阳虚,苔亦相同。
另一种人,平素痰饮,舌常灰黑,舌面滑润。
证无险恶,切勿惊心。
(21)平素体质,舌苔有别。
常见多苔,灰黄或白,病在脾胃,属于湿热;至有病时,苔反薄脱,中气不足,留心辨识。
舌赤无苔,尖边红点,见于平时,阴亏可验。
(22)润燥厚薄,可知邪正;察舌关键,辨证纲领。
润为津存,燥乃热乘;厚是病进;薄为邪轻。
结合苔色,病情自明。
若因饮食,混冲当侦。
诊而后食,厚薄分清;诊而后饮,润燥分明。
以上舌苔,牢记当真;临证不惑,运用要灵十八、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有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十九、五脏平脉歌: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二十、针灸歌诀一、五输穴歌少商鱼际与大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诸焦,阳池支沟天井找,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二、十二原穴歌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腕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三、十五络穴歌肺络列缺偏大肠,脾络公孙胃丰隆,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三焦外,肝络蠢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四、十二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诀。
五、下合穴歌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
六、八会穴歌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七、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税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炔,面口合谷收后人更增: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病取阿是,急救刺水沟。
九、十二经营气流注顺序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十、十二经背腧穴歌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寻。
十一、难经五腧穴主治歌难经详论五腧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
经穴歌手太阴(肺)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拇指白肉际,少商甲角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足阳明(胃)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呈,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走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下巨虚上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穴在二趾缝,次趾甲角厉兑停。
足太阴(脾)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投,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手少阴(心)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穴,少府少冲小指接。
手太阳(小肠)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膀胱)六十七穴足太阳,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下玉枕,天柱发际大筋上,大杼风门肺厥阴,心俞督俞膈俞当,肝胆脾胃具挨次,三焦肾俞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寸半量,上次中下四髎穴,一空一空骶孔藏,会阳尾骨外边取,附分脊背第二行,魄户膏肓神堂寓,譩譆膈关魂门详,阳纲意舍胃仓随,肓门志室至胞肓,二十一椎秩边是,承扶臀股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至,委中合阳承筋量,承山飞扬跗阳继,昆仑仆参申脉堂,金门京骨束骨跟,通谷至阴小趾旁。
足少阴(肾)少阴经穴二十七,涌泉然谷与太溪,大钟水泉与照海,复溜交信筑宾派,阴谷膝内辅骨后,以上从足至膝求,横骨大赫连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 通谷幽门一寸取,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寻。
手少阳(三焦)三焦经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间,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瘛脉青,颅息角孙耳门当,和髎耳前发际边,丝竹空在眉外藏。
足少阳(胆)足少阳起瞳子髎,四十四穴君记牢,听会上关頷厌集,悬颅悬厘曲鬓分,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交,阳白临泣目窗开,正营承灵脑空怀,风池肩井与渊腋,辄筋日月京门结,带脉五枢维道连,居髎环跳风市间,中渎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宜,阳辅悬钟丘墟外,临泣地五会侠溪四趾外端足窍阴,胆经经穴仔细扪。
足厥阴(肝)一十四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寻,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五里阴廉急脉寻,章门仰望见期门。
督脉督脉行于背中央,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内完。
任脉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上中极在,关门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连,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十七、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