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茶与茶艺PPT
合集下载
茶艺ppt课件
文化性
茶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哲学等多元要素。
艺术性
茶艺表演具有观赏性,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意境展现茶之美。
茶艺历史与发展
古代茶艺
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表 现为煮茶、点茶、斗茶等形式。
现代茶艺
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 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茶艺逐渐发展 出泡茶、品茶等更为丰富的形式。
当代茶艺
分享自己的泡茶体验和感受, 与同学们交流泡茶心得和技巧。
小组交流:如何提高泡茶技艺
小组讨论
分析自己在泡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 解决方法。
观摩评价
小组成员相互观摩评价彼此的泡茶过程,提出改 进意见和建议。
ABCD
分享经验
每位成员分享自己在泡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 败教训,以便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制定计划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小组讨论结果,制定提高泡 茶技艺的计划和目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茶艺ppt课件
目录
• 茶艺概述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鉴赏与选用 • 泡茶技巧与品饮方法 • 茶文化传承与创新 • 茶艺实践与体验
01
茶艺概述
茶艺定义与特点
茶艺定义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通过泡茶、品茶、赏茶等一系列活动, 展示茶的色、香、味、形之美,同时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 涵。
技艺性
茶艺涉及茶叶识别、泡茶技巧、品茶方法等专业技能。
观察茶艺师的仪态、手法和泡 茶流程,学习如何优雅地展示 茶艺。
分析不同茶艺表演案例中的优 缺点,以便在自己的茶艺表演 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亲手体验泡茶过程并分享感受
01
02
03
04
亲手操作泡茶器具,学习如何 正确地使用茶壶、茶杯等茶具。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2024)
2024/1/26
淋壶
用沸水浇淋壶身,使内外温度一 致,茶香更浓。
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表面的 泡沫。
23
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红茶
水温95-100℃,注 重高香,可适当闷 泡。
黑茶
水温100℃,可长时 间闷泡,陈年老茶 更需高温冲泡。
2024/1/26
绿茶
水温80-85℃,不宜 长时间浸泡,以免 苦涩。
01
02
03
茶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茶树原产于 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
2024/1/26
早期传播
随着人口迁移和贸易活动 ,茶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作物。
国际传播
自唐代起,茶叶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 为全球流行的饮品。
4
历代名茶与产区
15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鉴赏要点
观察釉色,瓷器釉色应均匀、透亮。
辨别胎质,优质瓷器胎质细腻、致密。
2024/1/26
16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 注意器型与装饰,应符合审美且实用。
2024/1/26
17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搭配建议 考虑茶具与品茗环境的协调性。
根据茶叶类型选择不同釉色和器型的茶具。 可适当搭配一些瓷质小件,如茶荷、茶宠等。
检查壶身,无明显瑕疵、裂纹。
13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 注意壶嘴、壶把、壶盖等细节部分,应流畅自然。
2024/1/26
14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01
养护方法
2024/1/26
02
03
04
新壶使用前需进行开壶处理, 去除壶内杂质。
淋壶
用沸水浇淋壶身,使内外温度一 致,茶香更浓。
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表面的 泡沫。
23
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红茶
水温95-100℃,注 重高香,可适当闷 泡。
黑茶
水温100℃,可长时 间闷泡,陈年老茶 更需高温冲泡。
2024/1/26
绿茶
水温80-85℃,不宜 长时间浸泡,以免 苦涩。
01
02
03
茶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茶树原产于 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
2024/1/26
早期传播
随着人口迁移和贸易活动 ,茶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作物。
国际传播
自唐代起,茶叶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 为全球流行的饮品。
4
历代名茶与产区
15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鉴赏要点
观察釉色,瓷器釉色应均匀、透亮。
辨别胎质,优质瓷器胎质细腻、致密。
2024/1/26
16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 注意器型与装饰,应符合审美且实用。
2024/1/26
17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搭配建议 考虑茶具与品茗环境的协调性。
根据茶叶类型选择不同釉色和器型的茶具。 可适当搭配一些瓷质小件,如茶荷、茶宠等。
检查壶身,无明显瑕疵、裂纹。
13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 注意壶嘴、壶把、壶盖等细节部分,应流畅自然。
2024/1/26
14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01
养护方法
2024/1/26
02
03
04
新壶使用前需进行开壶处理, 去除壶内杂质。
2024茶艺茶道ppt完整版含内容
THANK YOU
演示泡茶过程
营造品茶氛围
借助茶具的优雅造型和精致工艺,营 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品茶氛围,让 品茶者更好地感受茶的香气和滋味。
使用茶具进行泡茶表演,展示不同茶 具在泡茶过程中的作用和使用技巧。
04
水温控制与冲泡技巧
不同类型茶叶适宜水温
绿茶
75-85℃
红茶
90-95℃
不同类型茶叶适宜水温
高温水有利于激发红茶的醇厚香气。 乌龙茶:95-100℃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浸泡时间和次数
• 根据茶叶发酵程度和老嫩程度适当调整。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浸泡时间和次数
绿茶
3次左右。
红茶、乌龙茶
5-7次。
黑茶、普洱茶
可冲泡10次以上。
05
茶艺表演艺术与欣赏
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设计
表演形式
茶艺表演可采用单人或多人形式 ,通过泡茶、品茶、鉴茶等环节
展示茶艺之美。
和传统。
茶文化国际交流与推广
1 2 3
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如茶艺表演、茶 文化论坛等,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茶 文化交流与合作。
茶文化推广机构
建立茶文化推广机构,如茶艺学校、茶文化研究 中心等,可以系统地研究和推广茶文化,提高茶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茶文化旅游
开发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过 程中亲身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从而推动茶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024茶艺茶道ppt完整版含内容
• 茶艺茶道概述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选择与使用 • 水温控制与冲泡技巧 • 茶艺表演艺术与欣赏 • 茶道礼仪与文化传播
01
茶艺茶道概述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
茶旅融合发展
未来茶产业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 造茶旅特色小镇、茶园观光等旅游项 目,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34
THANK YOU
感谢观看
2024/1/29
35
茶书法
以茶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如“茶禅一味”、“清心明目”等,体现书法的艺术魅 力与茶文化的内涵。
2024/1/29
25
茶道与禅宗的融合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体现禅宗思想对茶 道的影响。
禅茶礼仪
独特的茶道礼仪,如焚香、净手、请 茶、点茶、敬茶等,体现对自然与人 的尊重。
禅茶一味
茶道与禅宗在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 通过品茗参禅,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 华。
2024/1/29
31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2024/1/29
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 良。
茶叶消费市场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庞大,消费者群体广泛,茶叶消费习惯多样化 。
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较少,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32
国际茶市场动态及挑战
11
茶的品种与分类
红茶
全发酵的茶,茶汤红亮,口感 醇厚甘甜,代表品种有祁门红 茶、正山小种等。
白茶
轻微发酵的茶,口感清淡回甘 ,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 丹等。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口感清爽鲜美, 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等。
2024/1/29
乌龙茶
半发酵的茶,具有独特的香气 和口感,代表品种有铁观音、 大红袍等。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变革
明清时期,泡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成为主流饮茶 方式。茶具的制作和品饮技艺也日趋精湛。此外 ,茶马古道等茶叶贸易路线的开辟促进了茶文化 的传播与交流。
未来茶产业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 造茶旅特色小镇、茶园观光等旅游项 目,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34
THANK YOU
感谢观看
2024/1/29
35
茶书法
以茶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如“茶禅一味”、“清心明目”等,体现书法的艺术魅 力与茶文化的内涵。
2024/1/29
25
茶道与禅宗的融合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体现禅宗思想对茶 道的影响。
禅茶礼仪
独特的茶道礼仪,如焚香、净手、请 茶、点茶、敬茶等,体现对自然与人 的尊重。
禅茶一味
茶道与禅宗在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 通过品茗参禅,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 华。
2024/1/29
31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2024/1/29
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 良。
茶叶消费市场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庞大,消费者群体广泛,茶叶消费习惯多样化 。
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较少,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32
国际茶市场动态及挑战
11
茶的品种与分类
红茶
全发酵的茶,茶汤红亮,口感 醇厚甘甜,代表品种有祁门红 茶、正山小种等。
白茶
轻微发酵的茶,口感清淡回甘 ,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 丹等。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口感清爽鲜美, 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等。
2024/1/29
乌龙茶
半发酵的茶,具有独特的香气 和口感,代表品种有铁观音、 大红袍等。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变革
明清时期,泡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成为主流饮茶 方式。茶具的制作和品饮技艺也日趋精湛。此外 ,茶马古道等茶叶贸易路线的开辟促进了茶文化 的传播与交流。
茶艺、茶道、茶文化ppt课件
包含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四大要素。 •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 • 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
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8
• 2、茶艺与茶俗 •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民族性的用
茶风俗,诸பைடு நூலகம்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 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 • 茶艺着重在茶的泡饮艺术,追求冲泡意境 和品饮情趣。茶俗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 的是满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
9
• 3、茶艺与泡茶 • 当代茶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泡茶,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础, 但并非所有的泡茶都是茶艺,两者并不完 全相等同。 • 泡茶以日用生活为目的,茶艺以文化艺术 为目的。
10
• 三、茶艺的分类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划分的依据
不同,茶艺的类型也不同: • (1)以茶为主体来分: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红茶茶
多领域,是中华文明一份积淀深厚、千古流传的()和智慧结晶。 • A 物质文化遗产B精神文化遗产C古老文化遗产 • (4)泡茶和饮茶是()的主要内容。 • A 茶道B 茶仪C 茶艺D茶宴 • (5)()是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精神财富的综合。 • A 茶艺B 茶道C 茶俗D 茶文化
16
• 2、简答题 • (1)茶艺的定义及学习茶艺的意义各是什
么? • (2)中国茶文化广义的含义是什么?中国
茶文化狭义的含义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有 哪些内在的联系? • (3)中国茶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出 来的? • (4)你认为学习茶文化有哪些好处?
17
艺、花茶茶艺等。 • (2)以习茶法来分:壶泡茶艺、杯泡茶一起、盖碗泡茶
艺、工夫茶艺等。 • (3)以人为主体来分: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
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8
• 2、茶艺与茶俗 •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民族性的用
茶风俗,诸பைடு நூலகம்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 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 • 茶艺着重在茶的泡饮艺术,追求冲泡意境 和品饮情趣。茶俗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 的是满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
9
• 3、茶艺与泡茶 • 当代茶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泡茶,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础, 但并非所有的泡茶都是茶艺,两者并不完 全相等同。 • 泡茶以日用生活为目的,茶艺以文化艺术 为目的。
10
• 三、茶艺的分类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划分的依据
不同,茶艺的类型也不同: • (1)以茶为主体来分: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红茶茶
多领域,是中华文明一份积淀深厚、千古流传的()和智慧结晶。 • A 物质文化遗产B精神文化遗产C古老文化遗产 • (4)泡茶和饮茶是()的主要内容。 • A 茶道B 茶仪C 茶艺D茶宴 • (5)()是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精神财富的综合。 • A 茶艺B 茶道C 茶俗D 茶文化
16
• 2、简答题 • (1)茶艺的定义及学习茶艺的意义各是什
么? • (2)中国茶文化广义的含义是什么?中国
茶文化狭义的含义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有 哪些内在的联系? • (3)中国茶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出 来的? • (4)你认为学习茶文化有哪些好处?
17
艺、花茶茶艺等。 • (2)以习茶法来分:壶泡茶艺、杯泡茶一起、盖碗泡茶
艺、工夫茶艺等。 • (3)以人为主体来分: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
茶艺ppt课件完整版
茶艺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 茶艺概述与基本理念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选择与使用技巧 • 泡茶方法与技巧 • 品茗论诗——欣赏茶汤之美 • 茶艺表演艺术欣赏与实践 • 茶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01
茶艺概述与基本理念
茶艺定义及发展历程
茶艺定义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通过沏茶 、赏茶、闻茶、饮茶等方式,达 到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 统美德等目的。
品质优劣
综合观察茶叶的外观、嗅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等方法,以及了解其 产地、制作工艺等因素,可以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
欣赏不同风格茶汤之美
绿茶之美
欣赏绿茶清汤绿叶的特点,感受其清 新、自然、鲜爽之美。
红茶之美
欣赏红茶红汤红叶的特点,感受其醇 厚、甘甜、芬芳之美。
白茶之美
欣赏白茶银毫满披、汤色清淡的特点 ,感受其清雅、淡泊、纯净之美。
乌龙茶之美
欣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特点和高香 浓郁的品质特征,感受其浓郁、持久 、芬芳之美。
06
茶艺表演艺术欣赏与实践
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简介
茶艺表演形式
包括茶艺舞台剧、茶艺音乐会、茶艺比赛等,通过艺术化的 手法展现茶的韵味和美感。
茶艺表演内容
涵盖茶叶知识、冲泡技巧、品茗礼仪等,旨在传承和弘扬茶 文化,提升观众审美水平。
品味
细细品尝茶汤的滋味,感受其甘 甜、苦涩、鲜爽、醇厚等口感,
以及回甘和生津的程度。
辨别新旧、陈化程度、品质优劣
辨别新旧
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嗅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等方法,判断茶叶 的新旧程度。
陈化程度
对于某些茶叶品种,如普洱茶等,陈化程度会影响其品质和价格。 通过观察茶叶的颜色、嗅闻其陈香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其陈化程 度。
目录
• 茶艺概述与基本理念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选择与使用技巧 • 泡茶方法与技巧 • 品茗论诗——欣赏茶汤之美 • 茶艺表演艺术欣赏与实践 • 茶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01
茶艺概述与基本理念
茶艺定义及发展历程
茶艺定义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通过沏茶 、赏茶、闻茶、饮茶等方式,达 到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 统美德等目的。
品质优劣
综合观察茶叶的外观、嗅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等方法,以及了解其 产地、制作工艺等因素,可以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
欣赏不同风格茶汤之美
绿茶之美
欣赏绿茶清汤绿叶的特点,感受其清 新、自然、鲜爽之美。
红茶之美
欣赏红茶红汤红叶的特点,感受其醇 厚、甘甜、芬芳之美。
白茶之美
欣赏白茶银毫满披、汤色清淡的特点 ,感受其清雅、淡泊、纯净之美。
乌龙茶之美
欣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特点和高香 浓郁的品质特征,感受其浓郁、持久 、芬芳之美。
06
茶艺表演艺术欣赏与实践
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简介
茶艺表演形式
包括茶艺舞台剧、茶艺音乐会、茶艺比赛等,通过艺术化的 手法展现茶的韵味和美感。
茶艺表演内容
涵盖茶叶知识、冲泡技巧、品茗礼仪等,旨在传承和弘扬茶 文化,提升观众审美水平。
品味
细细品尝茶汤的滋味,感受其甘 甜、苦涩、鲜爽、醇厚等口感,
以及回甘和生津的程度。
辨别新旧、陈化程度、品质优劣
辨别新旧
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嗅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等方法,判断茶叶 的新旧程度。
陈化程度
对于某些茶叶品种,如普洱茶等,陈化程度会影响其品质和价格。 通过观察茶叶的颜色、嗅闻其陈香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其陈化程 度。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所著的《茶的ilson)所著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2)、俄国学
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所著的《植物科学》(1893)、法国学
1
2
3
4
5
茶文化的表象
是茶艺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研究 中国的茶艺。茶艺是指茶冲泡 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是品茶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活动过程的总称。在实践中, 茶艺不仅仅指技法,还包括整 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环 境。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 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家庭茶 艺;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 表演性的茶艺。
中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
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可见,在汉代宫廷中喝
茶已很普遍。野生茶相当难得且产量少,只限于皇室或富家享受,因此在汉代,饮茶是一件
1. 1
茶的历史
1.1.2 茶饮的历史
➢ 5)晋代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精神源于九江庐山。《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达 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人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庐山野茶,以充饥渴。《庐山小志》
者金奈尔(D.Genine)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苏联学者杰姆
哈捷所著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1960),以及日本学者志村乔、桥
本实的研究报告中,都肯定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特别是志村乔和桥本实结合自己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印茶树的染
茶叶茶艺茶道茶文化课件
茶叶的加工与制作
茶叶加工
茶叶加工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如杀青、揉捻、干燥等,以形成 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品质。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
口感。
茶叶制作
茶叶制作是将加工好的茶叶制作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规格,如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 等。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同时也要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
详细描述
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同时还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水 平。咖啡因也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的 作用。长期饮茶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
茶叶对糖尿病的辅助治疗作用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茶叶中的茶多酚和氨基酸等成分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辅 助治疗糖尿病。
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糖的代谢和 利用。同时,茶叶中的氨基酸等成分也有助于调节血糖水 平。适量饮茶可以作为糖尿病治疗的辅助手段之一。
06
茶叶的产业链与市场前景
茶叶的种植与采摘
茶叶种植
茶叶的种植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气候等条件,同时进 行合理的施肥、灌溉和修剪等管理措施,以确保茶叶的 品质和产量。
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采摘的时机和质量 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采摘茶叶时需要选择合 适的时机和方式,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完整性。
详细描述
乌龙茶是六大茶类中发酵程度适中的茶类,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乌 龙茶色泽青黄,口感醇厚回甘,具有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多种保健功能。中国福建和台湾地区是乌 龙茶的主要产地,其中以福建的安溪铁观音和台湾的阿里山乌龙茶最为著名。
白茶
大学选修课:茶与茶艺PPT课件
❖ 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 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 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 、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14
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 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 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 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 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 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 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 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 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 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 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 珠玑满斗归。”
茶道 茶艺 茶文化
茶俗
4
一、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 、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12
❖ 4.繁荣时期:
❖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艺繁荣发展时期。边茶贸易、 征收茶税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和外交手 段。
14
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 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 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 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 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 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 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 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 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 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 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 珠玑满斗归。”
茶道 茶艺 茶文化
茶俗
4
一、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 、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12
❖ 4.繁荣时期:
❖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艺繁荣发展时期。边茶贸易、 征收茶税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和外交手 段。
中国风茶文化茶艺茶道辅导课程PPT课件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品 心 。
品 茶 ,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归珍 本惜 性生
茶 中 有 情 、 有 哲 、 亦 有 禅 。
品 茶 , 亦 是 品 心 。
亦 是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之本与生会生有茶品
品 心 。
品 茶 ,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归珍 本惜 性生
茶 中 有 情 、 有 哲 、 亦 有 禅 。
品 茶 , 亦 是 品 心 。
亦 是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之本与生会生有茶品
茶叶茶艺茶道茶文化PPT模板
详细描述
茶艺是指通过特定的泡茶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将茶叶的内在品质和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的一种技艺。它不仅要求 泡茶者掌握茶叶的品种、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泡茶技巧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叶的美 妙之处完美地呈现出来。
茶艺的技艺流程
总结词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备器、选水、煮水、投茶、冲泡、倒茶、分茶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
茶道的特点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意境和心灵的感受 ,注重自然、简约、和谐与美感,通 过沏泡、品味和欣赏茶叶的过程来达 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茶道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
茶道汲取了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 然、回归自然,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和谐。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道中表现为 “和”的理念,即通过茶 道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与团结。
茶道强调静心、修身、养性,有 助于现代人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感悟人生
通过品茗悟道,体味人生百态, 培养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
态度。
传承中华文化
茶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茶道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1 2
举办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国 际友人参与,促进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准备茶具、选择合适的水源、煮水、选择茶叶、投茶、冲泡 、倒出茶汤、分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如水温的控制 、浸泡时间的掌握等,都需要泡茶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茶艺的艺术表现
总结词
茶艺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泡茶者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以及茶具的选用和布置等方面。
茶艺是指通过特定的泡茶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将茶叶的内在品质和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的一种技艺。它不仅要求 泡茶者掌握茶叶的品种、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泡茶技巧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叶的美 妙之处完美地呈现出来。
茶艺的技艺流程
总结词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备器、选水、煮水、投茶、冲泡、倒茶、分茶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
茶道的特点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意境和心灵的感受 ,注重自然、简约、和谐与美感,通 过沏泡、品味和欣赏茶叶的过程来达 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茶道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
茶道汲取了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 然、回归自然,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和谐。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道中表现为 “和”的理念,即通过茶 道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与团结。
茶道强调静心、修身、养性,有 助于现代人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感悟人生
通过品茗悟道,体味人生百态, 培养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
态度。
传承中华文化
茶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茶道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1 2
举办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国 际友人参与,促进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准备茶具、选择合适的水源、煮水、选择茶叶、投茶、冲泡 、倒出茶汤、分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如水温的控制 、浸泡时间的掌握等,都需要泡茶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茶艺的艺术表现
总结词
茶艺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泡茶者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以及茶具的选用和布置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与茶艺
陆羽:《茶经》简介 茶圣陆羽原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 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 ;九之就;十之图。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 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羽其名为其年长后以《易》占得《渐 》卦所自取: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自传中则 写到:“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 吃。”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 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 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 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 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公元756年,陆羽时年24岁,与友人到各大茶区考察,观察和学习 茶农的经验和方法; 公元760年,陆羽回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 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公元765年,陆羽根据32州、郡的实际考察资料及数年来的研究成 果,完成《茶经》初稿。 公元780年,陆羽在朋友帮助下,呕心沥血数十载,完成《茶经》 著述,并正式刻印。(整本《茶经》共用时二十七年。)
龙 井
碧螺春
(3)红茶:全发酵茶
功夫红茶 小种红茶 红碎茶 (4)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茶, 武夷大红袍 凤凰单丛 铁观音
功夫红茶
小种红茶
红碎茶
武夷大红袍
凤凰单丛
铁观音
(5)白茶:轻微发酵茶。银针白毫、寿眉 、白牡丹。
(6)黄茶:发酵茶。绿茶中添加闷黄工艺。君山银针、霍
山黄芽 (7)黑茶:非酶性后发酵茶。普洱茶
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 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 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 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4.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艺繁荣发展时期。边茶贸易、 征收茶税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和外交手 段。 茶叶经济中心南移,建安建立官焙、龙焙生产贡 茶。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完善。福 建建州的北苑贡茶生产的龙团凤饼成为这一时期 茶艺的主流。点茶技艺颇为盛行,建州的黑釉盏 闻名天下。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 和范仲淹《斗茶歌》分别记录了斗茶的情形和过 程,反映了人们对斗茶的喜爱。 茶马交易和仍然对边疆地区的安定和民族交流起 到积极作用,也成为茶叶经济的重要力量。 随着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制茶技艺不断提高, 茶具也进入到全新领域。黑釉茶具备受推崇。
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 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 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 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 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 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 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 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 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 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 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 珠玑满斗归。”
茶俗
一、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 、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 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 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 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 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 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四、茶文化的特性
1 )历史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地区性 5)国际性
五、茶文化的功用
1)社会功能:“酒助武魂,茶养文韬”,物质和精神 2)现代作用: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六、各民族茶文化
南方:绿茶
2.萌芽时期:茶被当作一种文明健康的饮料,饮 茶的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大约是在秦统一中国之 后。那时茶叶原产地之一的巴蜀地区(今四川一 带)的饮茶习俗开始传至中原,饮茶之风逐渐兴 起。这种传播和兴起,是从南向北逐渐递进。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巴 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周天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茶以食用、药用居多。《说 文解字》:“荼,苦荼也。”“茗,荼芽也。” 东汉《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 志。”《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 三国张揖《广雅》记载了当时采茶、制茶和煮茶 的情形。晋 杜育《荈赋》及左思《娇女诗》生 动描绘了茶叶制作和品饮。
3.发展兴盛时期: 唐代茶艺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茶已经成为 重要的社会消费品,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形成唐 代特有的文化生活——茶艺。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 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 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茶经》的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在采 茶、制茶、煮茶、茶具、选水、茶史等方面取得成 就。为后人研究茶艺、茶文化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张又新《煎茶水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评水的著作。 文人雅士纷纷推动茶艺的完善与发展。 李白、 卢仝 、白居易、刘贞亮等在茶诗、文学方面贡献 突出。 晚唐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政府建立茶榷制度, 开始征收茶税。茶马互市。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 位不断提高。
银针白毫
寿眉
白牡丹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八)再加工茶类:
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等
2、鉴别新茶与旧茶
色泽
新茶 绿茶:青翠嫩绿 红茶:乌润 绿茶:枯灰黄绿 红茶:灰褐
滋味
淳厚、鲜爽
香气
清香
旧茶
淡薄、“滞钝”
低浊
3、茶叶的贮藏:
1)原理:茶叶品质的变化主要有四种 (1)后熟:茶叶经过贮藏的氧化作用使之滋味由新茶的“生香”变为 醇和。后熟作用使茶叶品质达到最优,之后便开始下降。 (2)陈化:当茶叶品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茶叶色泽变暗,滋味变平 和失去新鲜感,带有“陈”味。但是,例如普洱茶、六堡茶等其品质“越 陈越好”。 (3)吸潮:因茶叶表面极易着生微生物,特别是霉菌,微生物在代谢 过程中使茶叶产生霉味,茶叶的吸湿性又使茶叶容易受潮而品质下降。 (4)串味:茶叶在储运过程中吸附易味而变质。
度大约红茶 95%发酵,黄茶 85%发酵,黑茶 80%发酵,乌龙茶 60~70%发
酵,包种茶 30~40%发酵,青茶 15~20%发酵,白茶约 5~10%发酵,绿茶 完全不发酵。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来作简 单分类。
(2)绿茶:不发酵茶。西湖龙井、碧螺春 按干燥和杀青的不同分为 : 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 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 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 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 ,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5.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茶艺大集成时期。宋末民间开始 出现散茶。明朝散茶正式大量生产取代了团茶、 饼茶。蒸青工艺被炒青替代,炒青绿茶、黄茶、 白茶、黑茶、乌龙茶、红茶基本茶类逐步完善。 制茶、品茶理论也有很大发展。许次纾《茶疏》、 张源《茶录》、田艺衡《煮泉小品》、朱权《茶 普》陆廷灿《续茶经》、刘源长《茶史》等推动 了茶艺进步与发展。 明代开始饮茶方式开始改变,带动了茶具的变革, 白瓷、青花瓷仍占主流地位,制瓷工艺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随着乌龙茶的出现,紫砂茶具广受 欢迎。茶艺与文人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茶馆 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中国茶具、茶叶通过对外贸 易大量传播到海外。中国茶艺对世界各国饮茶习 俗产生深远影响。 6.衰退时期:近代茶艺衰退,直到20世纪70年代 开始复苏。(台湾娄子匡提出茶艺)
茶与茶艺
第一节 茶艺与茶道知识
内容提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外饮茶风俗以及茶艺的基础知识
茶的礼仪与品茗环境 茶器具的选配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泡茶技艺源自绿茶的冲泡 乌龙茶的冲泡第八节
第九节
红茶的冲泡
调和茶和花茶的冲泡
尾记:茶与人的健康
第一节:茶艺与茶道知识
思考: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道 茶艺 茶文化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 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 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 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 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 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 、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陆羽:《茶经》简介 茶圣陆羽原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 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 ;九之就;十之图。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 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羽其名为其年长后以《易》占得《渐 》卦所自取: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自传中则 写到:“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 吃。”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 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 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 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 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公元756年,陆羽时年24岁,与友人到各大茶区考察,观察和学习 茶农的经验和方法; 公元760年,陆羽回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 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公元765年,陆羽根据32州、郡的实际考察资料及数年来的研究成 果,完成《茶经》初稿。 公元780年,陆羽在朋友帮助下,呕心沥血数十载,完成《茶经》 著述,并正式刻印。(整本《茶经》共用时二十七年。)
龙 井
碧螺春
(3)红茶:全发酵茶
功夫红茶 小种红茶 红碎茶 (4)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茶, 武夷大红袍 凤凰单丛 铁观音
功夫红茶
小种红茶
红碎茶
武夷大红袍
凤凰单丛
铁观音
(5)白茶:轻微发酵茶。银针白毫、寿眉 、白牡丹。
(6)黄茶:发酵茶。绿茶中添加闷黄工艺。君山银针、霍
山黄芽 (7)黑茶:非酶性后发酵茶。普洱茶
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 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 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 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4.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艺繁荣发展时期。边茶贸易、 征收茶税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和外交手 段。 茶叶经济中心南移,建安建立官焙、龙焙生产贡 茶。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完善。福 建建州的北苑贡茶生产的龙团凤饼成为这一时期 茶艺的主流。点茶技艺颇为盛行,建州的黑釉盏 闻名天下。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 和范仲淹《斗茶歌》分别记录了斗茶的情形和过 程,反映了人们对斗茶的喜爱。 茶马交易和仍然对边疆地区的安定和民族交流起 到积极作用,也成为茶叶经济的重要力量。 随着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制茶技艺不断提高, 茶具也进入到全新领域。黑釉茶具备受推崇。
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 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 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 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 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 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 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 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 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 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 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 珠玑满斗归。”
茶俗
一、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 、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 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 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 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 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 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四、茶文化的特性
1 )历史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地区性 5)国际性
五、茶文化的功用
1)社会功能:“酒助武魂,茶养文韬”,物质和精神 2)现代作用: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六、各民族茶文化
南方:绿茶
2.萌芽时期:茶被当作一种文明健康的饮料,饮 茶的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大约是在秦统一中国之 后。那时茶叶原产地之一的巴蜀地区(今四川一 带)的饮茶习俗开始传至中原,饮茶之风逐渐兴 起。这种传播和兴起,是从南向北逐渐递进。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巴 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周天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茶以食用、药用居多。《说 文解字》:“荼,苦荼也。”“茗,荼芽也。” 东汉《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 志。”《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 三国张揖《广雅》记载了当时采茶、制茶和煮茶 的情形。晋 杜育《荈赋》及左思《娇女诗》生 动描绘了茶叶制作和品饮。
3.发展兴盛时期: 唐代茶艺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茶已经成为 重要的社会消费品,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形成唐 代特有的文化生活——茶艺。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 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 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茶经》的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在采 茶、制茶、煮茶、茶具、选水、茶史等方面取得成 就。为后人研究茶艺、茶文化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张又新《煎茶水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评水的著作。 文人雅士纷纷推动茶艺的完善与发展。 李白、 卢仝 、白居易、刘贞亮等在茶诗、文学方面贡献 突出。 晚唐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政府建立茶榷制度, 开始征收茶税。茶马互市。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 位不断提高。
银针白毫
寿眉
白牡丹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八)再加工茶类:
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等
2、鉴别新茶与旧茶
色泽
新茶 绿茶:青翠嫩绿 红茶:乌润 绿茶:枯灰黄绿 红茶:灰褐
滋味
淳厚、鲜爽
香气
清香
旧茶
淡薄、“滞钝”
低浊
3、茶叶的贮藏:
1)原理:茶叶品质的变化主要有四种 (1)后熟:茶叶经过贮藏的氧化作用使之滋味由新茶的“生香”变为 醇和。后熟作用使茶叶品质达到最优,之后便开始下降。 (2)陈化:当茶叶品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茶叶色泽变暗,滋味变平 和失去新鲜感,带有“陈”味。但是,例如普洱茶、六堡茶等其品质“越 陈越好”。 (3)吸潮:因茶叶表面极易着生微生物,特别是霉菌,微生物在代谢 过程中使茶叶产生霉味,茶叶的吸湿性又使茶叶容易受潮而品质下降。 (4)串味:茶叶在储运过程中吸附易味而变质。
度大约红茶 95%发酵,黄茶 85%发酵,黑茶 80%发酵,乌龙茶 60~70%发
酵,包种茶 30~40%发酵,青茶 15~20%发酵,白茶约 5~10%发酵,绿茶 完全不发酵。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来作简 单分类。
(2)绿茶:不发酵茶。西湖龙井、碧螺春 按干燥和杀青的不同分为 : 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 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 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 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 ,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5.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茶艺大集成时期。宋末民间开始 出现散茶。明朝散茶正式大量生产取代了团茶、 饼茶。蒸青工艺被炒青替代,炒青绿茶、黄茶、 白茶、黑茶、乌龙茶、红茶基本茶类逐步完善。 制茶、品茶理论也有很大发展。许次纾《茶疏》、 张源《茶录》、田艺衡《煮泉小品》、朱权《茶 普》陆廷灿《续茶经》、刘源长《茶史》等推动 了茶艺进步与发展。 明代开始饮茶方式开始改变,带动了茶具的变革, 白瓷、青花瓷仍占主流地位,制瓷工艺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随着乌龙茶的出现,紫砂茶具广受 欢迎。茶艺与文人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茶馆 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中国茶具、茶叶通过对外贸 易大量传播到海外。中国茶艺对世界各国饮茶习 俗产生深远影响。 6.衰退时期:近代茶艺衰退,直到20世纪70年代 开始复苏。(台湾娄子匡提出茶艺)
茶与茶艺
第一节 茶艺与茶道知识
内容提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外饮茶风俗以及茶艺的基础知识
茶的礼仪与品茗环境 茶器具的选配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泡茶技艺源自绿茶的冲泡 乌龙茶的冲泡第八节
第九节
红茶的冲泡
调和茶和花茶的冲泡
尾记:茶与人的健康
第一节:茶艺与茶道知识
思考: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道 茶艺 茶文化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 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 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 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 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 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 、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