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合集下载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论文提要地震反射层的地质解释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标准反射波,然后结合研究区底层层位关系确定反射波代表的地质层位。

这种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通常称为发射标准层,反射标准层选取的正确与否直觉影响到剖面对比工作和最终解释成果。

正文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

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地质意义。

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构造,反射层与底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区别。

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地质上可构成误差的界面是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

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又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如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另外,同一岩性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与油层的分界面、水层与气层的分界面、油层与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层面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明确的年代地层意义,因而相应地也赋予了地震反射面明确的地层年代含义。

确定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是地震解释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分析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由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而是一组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11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1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正断 层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② 逆断层:图2-13是一个逆 断层的二维模拟计算结果 (没有考虑绕射波)。 模型与理论水平叠加剖面存 在差异:断面波偏向下倾方 向,与上盘反射交叉; 下盘受断层牵引,曲率加大, 时间剖面上出现迥转波。
4.断层在偏移剖面上的特征 断盘反射、断面反射波、绕射波、迥转波都已归位,因此确定断 层效果较好。
的 剖 面 上 表 现 明 显 ; 同 样 曲 率
加 斜 凸 起 的 曲 率 大 , 在 水 平 叠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2.振幅特征 背斜顶界面反射存在波的发散现象。分配到单位面积上波的 能量会减弱(如图2-3) 界面埋藏越深,凸度越大,射线发散越严重,地震波的振幅 也越小。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正向断层:上下盘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a) 反向断层:上下盘倾向一致,但与断面倾向相反(b)

① 正向断层断面波及断盘向下倾方向偏离; ② 反向断层断面波与断盘反射偏移方向相反; ③ 关系现象:
• •
绕射波极小点位置就是断点;
断盘反射波在中断点与绕射波相切,断盘、断面相 对于真实的地层断点、断面向下倾偏离。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断 面 倾 角 在 测 线 上 的 倾 角 变 化 图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三、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反射标准波发生错断;波组、波 系错断(图2-22)。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或减,波组间 隔突变。上升盘地层变薄,下降 盘地层加厚(大断层)。 3.同相轴形状和产状突变,下盘同 相轴零乱或出现空白带(断层的 屏蔽和畸变作用)图2-23。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 位转换(小断层的标志) 5.断面波、绕射波,异常波是识别 断层的主要标志。

7.2 剖面的对比解释详解

7.2 剖面的对比解释详解
• 不整合面是产生连续反射的又一地质因素。其 原因是不整合面两侧岩性性质差别较大,可望 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得到良好的反射。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 2 )
• 浅水湖相泥质岩为主夹砂层及沼泽相煤系地 层在一定范围内亦能得到良好的反射。
• 河流三角洲相的砂泥岩互层组合因沉积稳定 性差,岩性变化大,其反射波波形不稳定, 反射层较多,下的河流相沉积有反射,但其连续 性差,且反射干涉较严重,变化大。
• 盆地边界附近一般均为快速的砂砾岩沉积, 一般无明显的反射同相轴,对比较为困难。
3. 相位对比
• 强相位对比 选择其中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
的某个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振幅强,连续性 好的反射界面揭示了相对稳定的地层岩性变化, 从而能在较大范围内连续追踪。但必须注意在 各剖面上所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因相位 对比错误而导致层位深度的差异,影响地质解 释的可信度。
1. 波对比的步骤和内容
➢ 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 ➢ 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 重点对比标准层 ➢ 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多相位对比) ➢ 波组和波系对比 ➢ 沿测线闭合圈对比 ➢ 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 研究特殊波 ➢ 剖面间的对比
2. 标准层概念的进一步阐述
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和较稳定波形的反射波 (组)称为标准层或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 工区内皆可追踪对比 。
6.(相邻、相交)剖面间的对比
• 与构造倾向平行的若干相邻测线(线距不 大时)所反映的地质层位、构造形态应基 本相似;
• 断层、尖灭等异常现象,相邻测线应有相 似的反映。
• 相邻测线间的相互对比,可减少对比中的 错误,提高解释精度。
• 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层位的时间 应相等,这是验证同一反射在相交剖面上 是否闭合的前提。(剖面闭合)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5极性判断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1)强振幅: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2)波形相似性: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

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tmin =
2 L + h2 + h V
当激发点移动时, 当激发点移动时,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在测线上的位置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 点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R’点。但此整条绕射波时 距曲线将沿t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距曲线将沿 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轴平移 点界面RS的反射波和 ③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在M点界面 的反射波和 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 点界面 R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并且可以证明这两条时距曲线在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M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一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此时的断棱绕射波时距曲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 越大 越大,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 有关。α越大, 有关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绕射波时距曲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775
T1 T6 Tg1
Tp
Tg2
Tr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10三维南北向670
T1'
T1 T2 Tr
4.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 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能连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 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一,小题类1,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水平叠加剖面:属于同一共中心点的道集记录迭加起来放在该中心点处的正下方,这样形成的剖面。

3,绕射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这些不规则突起会形成向四周发射波的一个新的点震源,由此点震源所产生的波成为绕射波。

4,层位标定: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并确定井旁地震反射的地质含义。

5,偏移现象:当界面倾斜时,水平迭加剖面上反射波的位置不与反射点的位置一致,反射点向下倾方向偏移。

6,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7,构造图:用等深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8,射线(波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

9,波振面: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振动质点中相位相同的点形成曲面。

10,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后波形开始稳定,这时的地震波叫地震子波。

11,惠更斯原理:波前面的各点可以看成虚震源向外发射球面波,下一时刻的波前是这些球面波的包络面。

12,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13,均匀介质: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的介质。

14,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接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曲线。

15,共炮点时距曲线:由一点激发,若干点接收点所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16,波前: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点所在的面。

波尾: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点所在的面。

17,振动曲线:某一质点在振动过程中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8,波动曲线: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随空间变化的曲线。

19,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产生振动后,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和有用矿藏。

20,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介质密度与波速的沉积。

21,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么组成这个复杂振动的特征与其频率的关系总和。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 样的薄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 度的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 于 这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 中的层系界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 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一样。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④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 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 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 <V测井 ,合成记录 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 ,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 >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 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 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 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 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 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 的 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 正确性。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构成旳具有较强振幅较连 续旳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相应于岩石 地层单元旳 组、段、亚段等。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2)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 •
均匀介质情况下: OO′ = h 0 sin ϕ h = h 0 cos ϕ 连续介质情况下: OO′ = R 0 ⋅ sin ϕ h = Z 0 + R 0 sin ϕ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3) 空间校正数据表的制作

地震构造图
查明地下地质体构造形态的变化,要把剖面和平面结 合起来进行空间解释,基本成果就是地震反射层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及种类
1.什么是构造图
用等值线(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地质符号(断层、尖灭 超复等)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平 面图件。


是地震勘探最终图件,是为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
上、下盘产状有关。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构造图制作步骤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可明显看出 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往北不整合尖灭。
构造图制作步骤
构造图制作步骤 6.勾绘等值线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底到高 ,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 位绘制。
注意: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范围、 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① 单斜层时,不 允许多线、缺线 (右图)。
地震构造图
二、构造图的绘制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1,、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的主要差别?解决地震剖面存在问题的途径?主要差别(1)在测线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复合反射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一组靠的很近的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

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全三维偏移剖面上都会准确归位。

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转换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

(2)偏移处理它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

(3)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t构构造的真正形态。

它是利用水平叠加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后,对绘制的目标层造图进行空间校正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2、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主要标志?(1)强振幅反射波一般以较强的振幅出现在干扰背景上。

反射波振幅的强弱还与反射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如果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反射波的振幅眼侧线应当是稳定或渐变的。

(2)波形相似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的路程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所以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是相似的。

(3)同向性如果有一个反射波传导测线上,它的视速度不变,或只是沿测线缓慢变化,沿测线布置得观测点又相距不远,则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射线路经或到达时间是相近的,相邻地震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也是相似的,形成同相轴。

垂直地震剖面VSP

垂直地震剖面VSP

根据储 层预测的需 要,通过地 层对比、层 位标定,重 点解释了TC3、 TP9 、 TP8 下 1 、 TP7 等 4 个 反 射层
TC3
TP2 TP8 TP9 TC 3
P-SV 波剖面
3D-VSP技术
新技术新方法简介
主河道预测
采用了层拉平、时差分析、谱分解等方法对研究区
盒8储层的主河道进行了定性的预测。
建1
建1
盒8下亚段VP/VS平面图
盒8下亚段渗砂岩厚度图
SEG 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思考题一:中值滤波的滤波窗口大小对滤波
效果的影响。 思考题二:什么是最大相位信号、最小相位 信号、混合相位信号。
VSP的特点
接收点分布在介质内部
可记录被研究对象的“单一 干扰因素小 可记录上行波和下行波 检波器为三分量检波器 使用可重复性震源
”地震波
VSP 优势
地震波单程衰减,地震信号频率较高;
检波器深度定位,提高了速度分析精度; 检波器离目的层更近,保证了振幅信息畸变小; 三分量检波器采集,能得到PP、PSV
进行垂直地震剖面测量时,通常将地震震源布置在地面或地表 附近,并在井中按相间较近的距离放置检波器。从原理上讲, 地面一次激发,井中各深度点上检波器同时接收获得一张多道 的垂直地震剖面。从实际情况考虑,在充满泥浆具有高温高压 的深井中,要在各个深度点上同时记录地震波在技术和设备上 是有许多困难的,所以在生产中,往往是采用单道或几道沿井 逐点移动进行多次观测,最后将多次观测的记录拼成一张多道 记录,如果震源稳定,重复性好,则这种单点测量多次观测的 方法与多点测量一次观测的方法,其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地 面震源偏离井口的水平距离称为偏移距或井源距。在实际生产 过程,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VSP采集任务,出现了各种不同的 观测方法,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观测系统。按震源、检波器和井 三者空间位置组合关系可分为零井源距VSP观测系统、非零井 源距VSP观测系统、变井源距观测系统等等。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解释的预备工作及层位标定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解释的预备工作及层位标定

反射层地质层位的标定及剖面极性判别 9、反射波极性的判别
目的意义 搞清楚反射波极性,有利于准确标定地质层位, 有利于精确确定储层顶或底界位置,构造解释和储层 预测才不会盲目进行。 反射波极性判别的主要途径应是利用合成地震记 录与井傍实际地震道比较来确定。
反射层地质层位的标定及剖面极性判别 9、反射波极性的判别 国际标准极性规 定为:野外采集记录初至下跳;从低速到高速间 的界面为正反射系数,对应反射波为波谷,即通 常所谓正极性,它与负极性合成地震记录相对应。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地震资料处理回顾
时间剖面的构造解释
反射层地质层位的标定及剖面极性判别 9、反射波极性的判别
目的意义 在地震剖面解释中,解释员通常习惯沿波 峰(涂黑)对比追踪同相轴,编制构造图时也沿波峰拾 取构造数据值,但该波峰与实际地质界面的相当关系并 不是所有的解释员都清楚,为极性问题的争论不乏其例。 由于地震资料从野外采集到室内处理出最终叠加剖 面经历了很多过程和环节,难免在某个环节会出现极性 改变问题,因此主张在资料解释之前应对剖面极性进行 进一步判别。
反射层地质层位的标定及剖面极性判别 8、多种资料联合标定地质层位
在标定中应合理地选择以哪口井为主、以哪种方法为主进 行标定,同时要注意当多种资料标定出现矛盾时,如何去分析 判断谁对谁不对,做到取舍有据。
判断时可以从下几方面考虑: (1)、地震资料品质及层位对比追踪的可靠性; (2)、用于标定层位的各种资料的质量、层位划分的正确性; (3)、资料的匹配情况; (4)、计算的正确性; (5)、极性的统一性。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7、1、1 剖面对比

7、1、1 剖面对比

层 位 的 标 定
大量事实表明,利用 声波测井资料和其它资 料换算出的反射率函数 r(t),并选用合适的地 震子波w(t),计算出的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对 应的井旁地震记录大都 符合较好。由此可见, 这一套地震记录形成的 理论即地震记录的褶积 模型理论是基本上符合 客观实际的,且正确合 理的。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实例
连井解释的具体内容(标定)
• 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 了解地震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以 及各地层之间的岩性接触关系; •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用以获得较准 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资 料; • 合成地震记录,提高分层的准确性。
层位标定
• 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 义(岩性、层厚、流体性质等)和地震 属性(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 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 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的地质含义。 • 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 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地层、 岩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 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三维数据体 延伸的过程。
构造图的绘制
依据工区内分布的纵横测线所 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 一套地层起伏变化的完整图件 — 地 震构造图或作出反映地下某个局部 构造的形态图或其它平面图,最后 根据石油地质方面的资料,推断构 造圈闭的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 供井位。
解释工作的三个环节
1、剖面解释 2、平面解释 3、连井解释
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较强振幅和较稳 定波形的反射波(组)称为标准层或 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工区内皆 可追踪对比 。
•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意义: 通常 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且与 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 身就是生储油层。反射标准层特征 明显,有利于借此研究地震剖面的 结构,构造特点。

合肥盆地南部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意义

合肥盆地南部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意义
南部山前区的资料有多产状现象, 针对多产状 干扰问题, 通过解释 TR、TK1、TJ1、Tg 四层地震反射 标准层, 从浅到深理顺地层厚度关系, 确定断层的相 互切割关系, 认识断层的发育情况, 使解释方案具有 较高的可信度。 313 断层解释
研 究区断 裂平面 展布可分 为近 EW 、NN E 和 NW W 向三组, 其中以 EW 和NN E 向断裂为主。 控 制着本区构造格局, 也控制着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 及展布, 是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 断层正确解 释对整个构造解释至关重要。
十分明显。这两种成因的正断层相互复合, 构成了合 肥盆地较为独特的正断层系列。 313. 2 逆断层
发现的逆断层有三种: ①浅层滑脱逆断层: 发育 在造山带山前的浅层, 在剖面上断面上陡下缓, 其滑 脱面一般在中新统的膏盐层之中消失。形成时期较 晚, 这类构造内部发生断裂, 有油源断层存在, 则有 一定的勘探价值。②中深层逆冲逆断层: 印支面以下 常见的断层。 走向北西, 倾角较大, 并控制地层和构 造, 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较为有利。 ③推覆逆 掩断层: 大别造山带山前发育一系列的推覆逆掩断 层, 规模较大, 造山带向北推覆, 将合肥盆地南部压 于山下。由于地震资料普遍较差, 特征不太明显。逆 断层动力机制主要是挤压运动。另外, 走滑运动也产 生一些逆断层。 313. 3 反转断层
角度不整合岩性域空间上的差异大, 地震反射 有明显的特征, 如削蚀、尖灭、超覆等不整合面, 可以 用区域地质结构推测判断。TR (古近系底界面反射) 和T g (为前中生界顶剥蚀面反射) , 是区域标准反射 层, 可全区追踪对比。 312. 3 地震相特征识别法
合肥盆地印支面以下发育众多规模较大的逆 冲、逆掩断层, 地层重复多, 且无井钻遇该套地层。依 据不同地层其地震反射特征有差异, 相似地层地震 相类似这一特征, 可以对地层进行识别和追踪。印支 面以下地层, 主要依靠地震相特征识别。 312. 4 地震资料多产状研究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剖面的形成图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形等)。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模拟信号, 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 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梯形变面积记录。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的形状 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③ 由于地震记录是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子波又具有一定延 续时间,当层间很薄时,各层子波互相干涉,形成复合波(如 图)。
④ 反射界面是波阻抗界面,不一定都与岩性界面对应,如岩 石颜色或颗粒大小的变化不会造成波阻抗改变。 ⑤ 一般将反射层位定在某地质界面的顶界。
2.利用层速度资料
通过解释速度谱或沿剖面进行连续速度分析,可获得层速度 资料。利用层速度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年代也很有效。 岩性不同,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不一样。例如华北地区,上覆 地层与灰岩潜山的分界,就往往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因为上覆 第三系与中生界地层,层速度一般小于4-4.5km/s,而较古老的 灰岩地层速度为5.5-6km/s,差别大,其推断效果好。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 择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 射标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 别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 岩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 震信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 地下复杂体的正确解释。
3.利用合成地震记录
由声波测井和密度测井,可得声速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
线。速度值与密度值相乘得声阻抗曲线。可求反射系数。

是相邻两地层阻抗。 R 1V1 2V2 1V1 2V2
2V2 , 1V1
可得合成地震:xt bt Rt bt

是零相位子波。
如果无声波(V 速 度2 )10测3 (井Z资 R料c ),1 6 也可用电阻率测井资料,
2、地震标准层的确定
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
① 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② 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
③ 能反映地质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 之内。
对地震标准层的解释是完成地质任务的关键。
反射质量较差,无法确定标准层时,可在含油层系在时间剖面上所相 当的t0范围内作一“假想层”,代替标准层。假想层最好能通过含油层 (在本区有油的情况下)。
② 多相位对比。(当反射层两边岩性或地质结构变化较大时,只追强相位, 会使对比中断,可追踪一个波的几个相位,互相参照)
2.波组和波系对比
复合波:相距较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波构成复合波。
地质结构比较稳定时,复合波的干涉也很少改变,对比中易于识别 ; 波组: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严格讲,一 个反射波也是一个波组,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以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 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的出现次数及时间间隔都有一定 规律。这样的波组往往产生在较为稳定的沉积岩分布区,地层的厚度和岩性 相对稳定。 波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组构成的反射波系列叫波系。波形特征明 显,时间间隔稳定; 利用波组、波系对比,易追踪各个反射波,确定断层位置
波组与波系对比
3.剖面闭合对比
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t0相同(在水平叠加剖面和三维
偏移剖面上)。
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行Biblioteka 闭合差超过半个相位时,就认为 不闭合。
不闭合主要表现在t0存在闭合差、振幅、相位不一致。不闭合的原
因有:
① 采集因素造成的不闭合;如各测线完成的时间不同、地形 测量存在误差等等。
5.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其他物探资料
也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中关于地层厚度的估算和沉积规律,结合 其他物探资料,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但误差较大。
4、地震反射层位的地层学解释
时间剖面上的反射代表什么?
反射代表岩性分界面是不确切的。岩性纵、横向是渐变化的。 岩性界面与地质时代界面不是等同概念,岩性分界面不是引
3.波形相似特征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 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 播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 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 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 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如左
4.连续性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性质称 为波的“连续性”。
2.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①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水 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 度资料,测量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 班报内容等;
②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分析采集因素和 处理流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
2、靠剖等。面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 进行的。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密度、含流 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的一些 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波连续 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能量强,却不够稳定等等。这受 许多因素控制,如激发、接收条件、波的干涉、地下地质因素。
(3)对比标志
彩色标注各层,在剖面上按一定时间Δt读取t0。由时间剖面上计时线读取。 精度达10ms。读取的时间可标注在反射层位上。
(4)相位对比
由于地震记录上记录到的反射波,往往续至波,初至波难以辨认,根据一 个反射波各相位的同相轴平行的原理,利用续至波进行对比。相位对比可分:
① 强相位对比 (当反射界面连续性好,岩性稳定,则波的特征明显,可在 一定范围内连续追踪,可选择最强、最稳定的相位进行对比)
四、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 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和构造形 成等,作出地质解释,进而对含油 气进行评价,提出钻井井位及成果
第二节 层位标定
1、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3、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 果,包括: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 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组合,尖 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 意义的沉积现象的平面展布。
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
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井井位。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 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 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 出。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 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 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
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 具体为: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 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及岩 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 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 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射的真伪。
由福斯特式计算速度。
其中Z是深度,Rc是地层电阻率(经验式)。
合成记录对比定层时,要求条件:
反射层是水平层;合成子波与时间剖面上记录子波一样。未经子波处理 的剖面较合成记录滞后相位(如下图)
4.利用邻区钻井资料或已知地震层位对比
用相邻工区钻井和地震层位进行对比。但使用邻区的地震层位对 比时,野外采集处理都应一样。
测井曲线
彩显-波阻抗
第一节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 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 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②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及有关技术要 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计算 机处理(动、静校叠加等)→显示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对倾斜 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 位)(如下图)。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a.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3、标准层地质属性的确定
1.利用连井地震剖面
对连井测线,由已知速度,根据钻井提供的地质分层资料,将深
度转成t0时间,与井旁时间剖面对比,确定时间剖面上o 反射层位
所对应的地质层位。
对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钻井
剖面
① 界面倾斜时,钻井换算的t0不是剖面上t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