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学

任课教师:沈培(Tel.:,)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

主要参考书

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

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

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

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

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

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

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

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

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

二、汉字学基本情况

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先看叫做“文”的例子:

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

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法文”等。

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如:

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

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

除了“文”,“名”的叫法以外,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

1.《尚书序》:“造书契。”《释文》:“书者,文字。”

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字、文字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曾用“文”、“名”、“书”来指我们“字”或“文字”。“字”这个字被用来指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东汉人郑玄注古书时说“古曰名,今世曰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字”已经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了。根据古书,最早把“文字”叫做“字”,大概是在秦朝时候。江永《群经补义》说:“其称书名为字者,盖始于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县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古人造“字”这个字,最早表示的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字”的本义是“人及鸟生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说文》认为“文”和“字”意义有不同,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大概是后来的分别。

至于“文字”连用,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的琅(瑯)玡(琊)台刻石,其上有“同书文字”。把“文字”二字用在书名上的,最早是《说文解字》,这还是“文”与“字”分用。其后有晋朝王义的《文字要纪》、王愔Yīn《文字志》、梁朝阮孝绪《文字集略》等书,“文字”是连用的。

文字学

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出现于1912年。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

2、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

至少在西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专门编写小学生的识字课本了。传说《史籀篇》就是这种读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说也往往从古书里可以看到,如《左传》、《论语》里都可以看到(已见上文所引)。据说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竹简中有字典,如果确实,可见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对文字作专门的研究了。

西汉时代,把文字之学叫做“小学”。这是怎么知道的呢?隋唐间人颜师古在给《汉书·杜邺传》作注时说:“小学谓文字之学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故因名云。”这说明了为什么把“文字学”叫做“小学”。(当然,关于古人入小学的年龄,古书中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有的说八岁,有的说13岁,还有的说15岁——如伏生《尚书大传》,而《礼记·内则》说“六年”就“教之以数与方

名”,“方名”可能就是“字”。)小学学习以识字为主,所以把有关文字的学问叫做了“小学”。西汉末刘歆在汉哀帝时继承其父亲刘向的职业替皇家图书馆校理图书,他写了一个目录书,叫做《七略》,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其中“六艺略”相当於後来四部图书分类法中的“经部”,它又分“易”、“书”、“诗”、“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七略》这本书在唐宋间就亡佚了,但它的内容可以从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中看到个大概。因为班固写《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而写的。《艺文志》下的“六艺”类里有“小学”类,“小学”之属著录的有关文字学图书有《仓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