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样本前处理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生物样本前处理技术
样本前处理技术在分析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分析问题都可以通过样本前处理解决,本文将对样本前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样本前处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形成一个系统。本文将分为
1.样本分类及采集
2.初步处理
3.游离药物分离
4.萃取技术
5.萃取后过程
五个部分进行分别阐述。
其中有不少为个人观点,希望各位战友能不吝指正(纠正错字,纠正观点,进行讨论都欢迎),希望和园内战友共同学习。
-------------------------------------------------------------------------------- 楼主快点介绍吧。
-------------------------------------------------------------------------------- 1.1 生物样本分类
生物样本多种多样,有血浆、血清、全血、淋巴、唾液、各种组织、毛发、尿液、胆汁、泪液、脊髓液、汗液、乳汁、羊水、粪便以及呼出的气体。(以下文字主要摘自《体内药物分析》姚彤伟编著 2001年)生物样品可大致分为
①均匀样品:血液、尿液、唾液、胆汁、脑脊液、淋巴液、乳汁和性腺分泌液等体液;
②非均匀样品:心、肝、脾、肺、肾、胃、肠、生殖器官、脑、体脂、胸腺肾上腺和骨骼肌等11种器官、组织。
Ruth Endacott[1]总结了临床样本采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使采样够用和适用。
[1]:Endacott R, Botti M. Clinical research 3: sample selection.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05 Feb;21(1):51-5.
1.2 生物样品采集
1.2.1 血样
组成
血样包括血浆、血清和全血,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浆。一般认为,药物在体内达到稳定状态时,血浆中药物浓度是与药物在作用点的浓度紧密相关的,即血浆中药物浓度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官)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
欲借助血药浓度来了解药物体内的转运规律和用于剂量调整, 应待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再取样。直接抽取动脉血或自心脏取血无疑是最理想的方法,因为动脉血中的药物已充分混匀,但此法仅适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就采血方式而言,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自静脉采血,并且视采血次数的多少和实验方法需要,一般每次采血1-5ml。做动物实验时,采血量不宜超过动物总血量的十分之一,以免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影响研究结果。表1列出常见动物的采血方法。标准的犬类或猫类动物收集血样方法参见Lucas RL 的综述。血样储存及储存条件参见下表2。
血浆及血清
血浆(plasma)的取得是在加肝素、草酸盐、枸橼酸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上层清液,其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serum)则是由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影响下引起血块凝结而析出,离心后取上层清液而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的损失。通过制备后的血清一般可以得到全血的40%,而血浆会比血清多,大约占全血的50%,个体差异较大。
血清和血浆有以下三点区别:1。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2。血清中无参与凝血机制的血浆
蛋白 3。血浆无一些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在药代研究中两者各有优缺点:
1。血浆中含有抗凝物质(肝素或EDTA),可能会干扰化合物的检测(结合等),血清则无。2。血浆中蛋白稍多,可能会在SPE中产生诸如堵柱子等情况,干扰样本制备过程(这一点其实差别不明显)。
3。血浆制备快速,直接低温或常温离心后即可分离,血清制备耗时较长。这一点对药代试验影响较大,因为给药后4小时内一般取血点都较为密集。
但血清分离胶的出现可解决这个问题,详见本文
4。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因为与药物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减少血清的含量,并且有可能造成浓度不平行现象。
血样采取量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连续取样时,病人感到负担,不易得到配合。血样一般每次取1-5mL,但随着高灵敏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取样可少到0.1-0.3mL,可改用手指取血,从而易为受试者接受。
全血
全血(whole blood)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防止凝血。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浓度成正比,全血不能提供更多数据,全血药物浓度往往不能很好反映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不能作为作用部位药浓的可靠指标。常选用血浆或血清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其原因如下:
1. 血细胞中药物暂时仅作为药物“储库”而失去药理作用,不是反映作用部位药浓的改变,因而不能与药效建立相关关系。
2. 血细胞密集现象。有一些药物如米帕林,它主要集中于白细胞内,只要有生理病理因素导致白细胞增加,就会引起全血药物浓度相应升高,其全血药物浓度变化仅反映白细胞数量的改变,而不是反映作用部位药浓的改变。有些药物(如氯噻酮)可与红细胞结合,其动力学行为与在血浆中不同。
3. 全血净化手续较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
但有时必须使用全血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如下情况下,需要使用全血进行PK研究:1. 如环孢A广泛分布于血液各成分中,已采集的血液样品内CsA在血浆、单核细胞和红细胞中的分布会随室温发生变化,见表3。
温度升高后CsA自红细胞中释放量增多,血药浓度上升,因此抗凝血离心分离血浆过程中,室温对血浆药浓就有影响,并且难以控制。抗凝血即使在同一室温条件下,不同时间离心的血浆中CsA浓度亦有变化,在0-1hr内药浓逐渐降低,1-3小时才恒定。另外,由于CsA 有效血药浓度较低,并且药物又大量分布于血细胞中,因此血浆/血清测定其浓度时,达不到仪器检测灵敏度要求。鉴于上述原因,在进行CsA PK研究时就常使用全血样品,而不用血浆或血清[2]。
2. 有时作药物筛查时也会使用全血样本。
全血样品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抗凝剂)组成,是非均匀溶液,测定时必须使血细胞破裂(如测定CsA时加入氢氧化钠,超声或冻融)使之成为均匀溶液。
[2]:《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曾经泽 1998年 p33
溶血
血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溶血现象,溶血大致由以下几方面造成:
a 强烈振荡(包括真空管采血时,抽血针内径太细而导致红细胞破裂;血液注入容器中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抽血速度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b 加入渗透压低于0.9%生理盐水的溶液导致红细胞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