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1]
论洋务运动小论文
论洋务运动小论文
洋务运动发起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发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之后,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堂,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看到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西洋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旧的阶级分化和新的阶级出现,关系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且
也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初始阶段。
洋务运动小论文100字
洋务运动小论文100字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篇一《浅析洋务运动的成与败》摘要:洋务运动,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开始是以军事自强为目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控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影响洋务运动产生的性质一直以来,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但是洋务运动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1.1 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种种内外压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清廷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闭关思想等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交织的背景,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1.2 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中国社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社会意识到自身的科技落后,急切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国家自身的实力。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2.1 兴办洋务机构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清廷成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如洪仁玕所办的湘军、曾国藩所办的淮军等。
这些机构带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
2.2 兴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的另一重要发展方面是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和制造各种商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
2.3 推动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清廷还推动了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清朝末年,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1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的科技差距,提高了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
这无疑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教育与知识普及洋务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机会。
这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机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近代史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
近代史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篇一《以近代史观看洋务运动》摘要: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运动的险恶情境中,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统治展开了一场自救运动。
作为地主阶级,他们不可能超越阶级局限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清朝现代化(近代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在这个过程里,中国为求自保,开始被动地、小心翼翼地去适应当时的形势。
这样,使得中国并不像大多数西方国家那样由资产阶级首先开始,而是由地主阶级开始的,过程也是极其艰难和曲折的。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英法的参战,清军在上海及浙江附近击败了太平军,使中国真正感受到了西方的军事优势,这样,以军事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就被当成解决国内外问题的办法。
“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这句话被曾国藩引用,说明了他想利用这次运动来使中国强大。
奕也曾建议利用镇压叛乱来作为得到西方武器的途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认识。
这其实也是在某些方面实践着魏源所提倡的“师夷长技。
于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曾国藩等人开始聘请洋人练兵,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但已经采用近代的方法并配备给军队以洋枪洋炮,还开始筹建新式水师。
“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兵工厂和造船厂逐渐建立起来,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机器设备包括外国的技术人才纷纷引进国内。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建立。
它们不仅制造军火还包括船只和机器,这些又用来装备中国的军队。
1872年,日本侵台后洋务派便加快了筹建海军的活动,以10年为限,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史纲要论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论洋务运动-议论文1000字相关作文
论洋务运动-议论文1000字相关作文19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洪秀全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正式确立与清朝对立的政权。
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派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连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也联合地方上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进行实业救国,为此,他们采取了创办军事工业,发展新式教育,创办民用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规模最大,在当时亚洲海军排名第一,世界第八。
但是,极其富喜剧且丧权辱国的一幕发生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占领亚洲,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了丰岛海战,随后,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不过,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是中国历史上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帝国主义和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我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所以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其实,资本主义的变法道路以及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行不通的,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清朝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外国资本军国主义不希望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打压下,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
变法的本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出自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极其腐败,君主专制制度也不适合君主立宪制,所以改良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只有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专政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才能成功,才能走向中国。
近现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摘要:1861年到1895年间的洋务运动发展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成立了很多近代民办工业,发展了近代的资本主义,开创了近代的教育模式等等。
然而它却没有是中国富强起来,这引发了我的疑问。
关键词:洋务富强失败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政见分歧。
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为洋务派与顽固派,自此洋务派产生。
(2)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在镇压国内各个运动中汉族官僚集团形成,成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
(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总理衙门的建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①)。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②)。
(4)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开始到1895年威海卫之战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束,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之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中的洋务运动近代前言:在中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已有了基本了解,而在该学期的历史课中,老师生动的讲解再次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下面我将从洋务运动的产生背景、内容、结果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分别作以分析阐述。
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一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1840 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路,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实权的督抚方面。
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
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失败。
洋务运动论文原稿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界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推行的一场带有自救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虽最终没能救中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但却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运动近代化一、近代化概述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近代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的转型。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即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
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即发展资本主义。
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
具体来说,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巳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
洋务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一)洋务运动与政治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许多近代企业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近代产业工人增多,无产阶级开始形成,同时洋务运动中也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
这对封建社会形成了猛烈冲击和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迫解体,这也为以后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读《中国近代史》后产生的个人观点)因为我来自天津,所以对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机器制造局(主要为军械)的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写写关于那时期军事的事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我认为,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优质文档]
洋务运动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影响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前车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
19世纪中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包括对经世致用思想对于一国实力的增加有什么帮助,这几乎是每一个对中国近代社会有兴趣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以后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或是救亡图存、还是以为找到了进化论的这个改造中国社会的所谓法宝,或是保皇或是君主立宪、或是建立共和等等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并贸易真正引起中央朝庭的重视,而是民间的力量在起作用,中央集权统治者并没有主动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
因而一个维持就有模式的国家机器面前,任何的所谓的改革之路似乎都不能真正找到强盛之路。
而仅仅是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是不能奏效的,对于这一点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这一点我们似乎在阅读<<近代中国思想历程>>一书中的一些论述就颇能发人深思--这就是在19世纪的80到9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要求系改革的动态,并且浮现出一批系统改革内政的方案设计。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中国不是被动地学习西方,只有从中国内部经世脉络里产生的问题和思路,与西方的理解发生了联系时,才会产生模仿某种体制的直接动力。
在这个意义上,单从洋务运动的演变和反思,来解释晚清改革,显然是不够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受到西方影响的一些改革思路,不是从洋务运动本身的思想脉络中产生的,而是在京城清议和地方士绅政治化的场域里浮现。
它表明,在19世纪不断发展的经世论述,由于其对体制问题的关注,倒是更容易超越西方经济发展的魅力,对西方的内部体制产生感应。
”不过没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国人的这些思想也许是不会建立起来的,因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之后,人们好象对于纯粹的用什么实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赖或是崇拜了。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军事科技进步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军事科技进步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洋务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从1861年开始,直到1895年结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掀起了一场现代化的浪潮。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提高中国的实力和地位。
其中包括了为了取得军事上的优势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和实验。
洋务运动让中国开始了对科学技术的追赶。
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努力,中国在现代化的路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军事科技领域的进步。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指挥官们开始使用新的武器和战术,以及采取新的策略来应对战争的挑战。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国近代良好的制度与现代化的水平,都来自于这个时期中的人们的思想和工作。
这种进步不单单作用于军事方面,同样也体现在了各种行业和领域的进步中。
中国人在这个时期中,不仅仅向西方人学习了他们的技术,而且还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这一切都为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现代化的路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地前行。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武器和战术。
在武器方面,洋务运动让中国开始了独立制造枪械和火炮。
此前,中国依赖于进口的武器和技术,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和利益。
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渐展开,中国开始逐渐自主地研究和生产武器。
这让中国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也意味着中国能够制造出更加适合其需要的武器。
在战术方面,洋务运动则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变革。
中国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帮助,了解到了新的战争技术和战术。
此前,中国的军队基本上按照古代的战术来作战。
这些战术并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这就让中国的军队很容易被外国大国所侵略。
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开始了对新的战争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和应用。
他们开始采用新的策略来应对战争的挑战。
这就让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了他们的技术和思想,从而取得了现代化的进步和成就。
洋务运动论文
论洋务运动专业:姓名:学号:经过短短几周的近代史学习,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
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体会。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
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
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
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
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
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
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
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
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
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近代军事史论文(期末作业)
洋务运动与晚清军事近代化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
晚清的军事近代化与洋务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了解洋务时期的军事活动对于研究晚清军事近代化乃至中国军事近代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来探讨洋务运动与晚清军事近代化之间的关系,旨在加深人们对洋务运动以及晚清军事近代化的了解。
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近代化;晚清。
一:洋务时期的军事思想“以广远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1840让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危机。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放眼世界,认识到先进的武器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1],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2]。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3]。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洋务派”官僚上承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打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号,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兴办军工,采购机械、兵器,大力推动近代军事力量发展。
二:洋务时期的军事改革洋务运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富国强兵,但是也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那么,洋务运动进行了那些改革呢?(一)、建立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派先后建立了多家军事工厂和机器局,比较重要的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
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
下面是 ___为大家的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希望大家喜欢!《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摘要:19世纪 ___,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终归于失败。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近代化;现代化前言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
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 ___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 ___进步。
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篇一《浅谈甲午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摘要]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时间跨度比较长的重要历史事件,传统的观点都将洋务运动的终结时间定在19世纪90年代,即以甲午战败为标志。
由此,“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一说一度成为历史的定论。
然而,近些年来,通过对许多清史资料的发掘证实,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仍在继续,呈现深化的趋势,并与甲午战后风起云涌的变法思潮产生某种程度的合流。
[关键词] 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影响一、甲午战争后洋务思想的深化1.批判与反思甲午战后,社会各个阶层开展了对洋务运动的批判,洋务派自身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证明,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在探究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出现了对洋务运动莫衷一是的局面。
首先是顽固派,他们借着甲午战败之机,把责任全部推到洋务派身上,一时间,纷纷站出来诋毁洋务运动,正如谭嗣同所指出的那样,封建士大夫“徒尚空谈,清流养望,以办洋务为降志辱身,攻击不遗余力”。
在顽固派的攻击和维新派的批判下,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后,即将谈判过程奏报清廷,他以战败获罪之身向光绪帝恳切陈辞说:“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在这里,他提出了“变法求才”的主张,把这一主张与戊戌变法时期李鸿章的态度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变法求才”不再是甲午战争前开矿设厂、修路造船等一般性的洋务举措,而是含有改革、变革的意味。
显然,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有了深化发展的迹象。
但这时的李鸿章,因战败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剥权夺势,代之而起的是经办洋务多年的张之洞。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系统整体情况探究-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系统整体情况探究-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般来讲,洋务运动时期是指1861 年总理衙门的成立至1895 年甲午战争结束这段时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力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图实现军事自强.洋务运动作为中事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近代军事技术的起步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界目前对于这一时期有关军事技术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诸如某一武器装备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近代军事训练方法的兴起和改进、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以及近代兵工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上面,而且大多都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考查,针对军事技术系统整体在洋务运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综合研究和论述在学术界尚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李婷婷、朱亚宗的《19 世纪中期:军事技术系统时代的开端》一文首次从系统角度对19 世纪中期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差异巨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这一时代中事技术的发展没有形成类似西方那种系统性.笔者希望在对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加以考查和论述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一时期中事技术发展的系统特性,从而总结其对近代中事建设的正反两面影响。
而要对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首先有必要弄清楚军事技术的含义和内容。
对于军事技术的定义,刘戟锋教授认为,军事技术是物化技术与观念技术的结合。
[2]同时,他还指出军事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从纵向上看,这种体系结构涵盖代表军事技术发展主流和趋势的主导技术、与主导技术密切相关的相关技术以及围绕主导技术和相关技术产生的辅助技术[3].可见,对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的考查也应该从军事技术体系的全面着手。
军事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来讲,军事技术系统内部构成主要包括作为主导的武器装备技术以及作为协同技术的军事工程技术、军事交通技术、生活装备技术等等,其外延部分则涵盖了、科技、工业、人才等诸多影响因子。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5篇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5篇第一篇: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19世纪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农民的起义,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影响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
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并不在于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才是战败的主要根源。
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论洋务运动小论文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来探寻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
首先,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而在中国,清王朝遇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天朝”军队。
日趋衰落的清王朝犹如一座将倾的大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合――洋务派。
他们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
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产上。
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心价值系统,重天人合一,重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
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战,而是源自内部的传统危机,但历史总是依照自身逻辑消解和克服这些危机,进入又一轮王朝循环。
然而自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及文明示范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的历史走向。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即是西方之技术。
于是,在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应时兴起。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最初两家也是手工业生产,没有使用机械动力。
但以后建立的诸厂均一开始就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引进国外技术,以至聘用外国技术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 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洋务运动中建立的海陆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新式军事人才,成为甲午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的骨干力量。
北洋海军成军时,除提督丁汝昌外,其他官员全部由海军学堂毕业生担任。
北洋各舰的大付、二付、管轮等职,也多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的毕业生中选任。
这些经过严格培训、通晓海军业务又富有爱国心的军官,构成了北洋海军的中坚。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他们任管带的定远、镇远、等舰,均为中国在海上作战和护航的主力舰船。
海军学堂的毕业生,始终是海战第一线的指挥员和重要骨干在近代军事上,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军事科技人才,为军事近代化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总的说来,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随着西方近代战防思想的不断介绍,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被注入近代化的内容。
对于中国自身来讲,洋务运动使得近代先进火器在技术上的不断上升,中国与列强的差距逐步缩小。
3.(军事)改革中遇到的阻碍1.领导人眼光局限曾国藩等洋务派领导人没出过国,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才出过,他们毫无机械知识,及时钦佩西方机械,但没有对于西方文化和制度的深入了解,也不能把运动彻底的搞下去。
军事肯定也受到一些影响。
北洋海军初成立时,李请了有经验的英国军官做指挥,后来却误听人言,辞退了他,并用了对海军全然不知的丁汝昌做总司令。
2.经费老师在课上讲过很有意思的事情,光绪和他父亲怕慈禧不肯交出政权,用修建颐和园的方式让慈禧沉于游乐,而修园经费很大,李鸿章只好挪用建海军的款子修园。
所以甲午之战前的七年,中国海军无一只新船,而日本每年都更新船只。
3.守旧派的阻挠士大夫的陈旧思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在人心不在技艺”“何必师事夷人”等观点是士大夫不去投考科学班。
开明的郭嵩?和曾纪泽两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被骂汉奸,一个隐居一个气死。
迷信的民众也阻挠了发展。
4.甲午战争暴露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问题北洋海军的失败不仅在于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原因导致了武器装备等诸方面的劣势,如用人不当,加上军队素质,使得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侵略者。
还在于清政府战略战术的错误,。
军事自强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军事自强在甲午战争前还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的。
它的最大不足在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实现武器装备近代化的阶段,而没有将它推进到实现军事制度近代化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彻底!)这样,先进的装备同落后的旧军制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这种状况在甲午战争中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洋务运动中清朝军队没有建立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
甲午战争爆发后,始终没有组建一个上下层次分明、职责清楚的指挥系统,指挥多元化的情况到处可见。
这是造成平壤失守、鸭绿江防线崩溃、大连旅顺的沦陷、五次反攻海城的失利和威海保卫战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告诉我们,只学习器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根本上对陈旧落后的军制进行革新。
这一点后来清政府也认识到了。
5.与彼得大帝的改革对比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彼得大帝的改革。
《中国近代史》总论中说过彼得大帝的“洋务运动”成功了,我觉得他的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都在军事上重点改革,却比中国的彻底,中国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他却把俄国从落后于中国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强国。
他亲自微服到西欧去考察,派很多青年出国学习。
在军事上,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
在其他方面甚至是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都做出很大改革,而且他无情地打压“反革命”党,杀了很多人甚至是他的儿子。
虽然我觉得这有些过分,但足以见到他的决心,而历史证明他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不可避免的。
相比之下,洋务派的改革只是停留在皮毛层次,只学习军事,近代化的政治还没有学习,“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不彻底,仍然救不了国。
洋务运动认识——军事“自强”、“求富”【摘要】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是从“自强”开始的,后来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三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四是建立近代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成果。
其实这是不对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甲午中日战争一、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再加上正面对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
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这两派互相攻击,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一开始,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在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他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不过洋务派的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是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这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重要舰船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
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需要,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千多所新式学堂,包括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三、洋务运动军事自强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
但是,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
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
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
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
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
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
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对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可以看出,抵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在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特别是建设近代海防海军,主要是为了防御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
四、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积极作用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取得了较大进展,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进行反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斗争也发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