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列表
余秋雨先生作品
余秋雨先生作品余秋雨先生,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先生的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余秋雨有哪些好看的书推荐
余秋雨有哪些好看的书推荐余秋雨,一位人人皆知的作家,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你知道余秋雨有哪些好看的作品吗?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好看的书推荐,希望你会喜欢!余秋雨好看的书推荐1中国文脉《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
此前从未发表过;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
此前均从未发表过。
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
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
余秋雨好看的书推荐2吾家小史2013年6月余秋雨先生将之前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改写为眼前这本书《吾家小史》。
《吾家小史》涉及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
面对二十多年一拨拨不间断的谣言进攻,余秋雨先生不忍糟践,他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把自然灾难与人文灾难放在一起思考,从“民族大灾难”的视角来提炼一家三代经历。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也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这本书,以全新的内容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历史;这历史,虽然低微以小见大,与通行的历史教条有根本区别;而正是这区别,与生存良知有关,与文学本性有关。
余秋雨对文学贡献(余秋雨十部文学著作集结成卷)
余秋雨对文学贡献(余秋雨十部文学著作集结成卷)北京晚报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余秋雨文学十卷》,汇集了余秋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学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中国文脉》《极品美学》《杰作之秘》《空岛·信客》《冰河》《门孔》组成,十部作品横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本人在2023年做了大量修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余秋雨对文学贡献?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北京晚报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余秋雨文学十卷》,汇集了余秋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学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中国文脉》《极品美学》《杰作之秘》《空岛·信客》《冰河》《门孔》组成,十部作品横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本人在2023年做了大量修订。
其中,《文化苦旅》已于2023年10月首先上市,《中国文脉》《门孔》于近期正式上市。
警惕“文化繁荣”滑向虚浮和平庸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了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另类基调,他有着深切的人生体验,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深知中国人的魂魄何在。
《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本书已经在海峡两岸出了六个不同的版本。
余秋雨在新版自序中说,“这当然让人高兴,但我又产生了不少忧虑”。
他忧虑的焦点,在于对“文脉”这个概念的把握,“本来,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安静的概念,但近年来渐渐热闹。
很多地区、城市、部门都在挖掘自己的‘文脉’,连乡间村落,也找出了姓氏门庭中的‘文脉’。
显然,这与我的初衷大相径庭。
”余秋雨之所以提出“文脉”,是想为漫长而又庞大的中国文化寻得经脉,“那是为群山辨认主峰,为众水追溯源流,必须严格选择,大做减法,而不是多多益善,大做加法。
”他认为,这件事已经很着急了,“原来在经济发展中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是一种重大历史醒悟,但是我们国家常有‘一窝蜂’的毛病,转眼间已经到处是‘文化’了。
(精选)余秋雨的著名散文集余秋雨的著名散文(TXT下载)
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 浑身恼怒。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 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 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 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 与它厮磨。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
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 珍藏和恳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 而在他们却是再启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 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 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 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 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 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 性学到家。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 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 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 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 的普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着舞蹈,只十来下就到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余秋雨散文集作者简介: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均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全球个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
目录:文化苦旅1 道士塔6 贵池傩11 江南小镇22 寂寞天柱山30 西湖梦37 上海人51 五城记58 夜雨诗意62 藏书忧68 漂泊者们79 这里真安静87 阳关雪90 都江堰95 风雨天一阁105 老屋窗口111 废墟山居笔记115 一个王朝的背影130 流放者的土地144 脆弱的都城156 千年庭院171 天涯故事188 历史的暗角203 苏东坡突围215 乡关何处233 十万进士265 遥远的绝响霜冷长河283 琉璃286 垂钓288 老师293 壮士296 中秋298 长者314 文化敏感带319 遗憾的真实321 氢弹的部件324 乱世流浪女328 褪色的疑问331 膨胀的雪球334 绑匪的纸条337 智能的梦魇339 最后的课程千年一叹348 荷马的迈锡尼352 我一定复活355 石筑的《易经》357 我们不哭359 文字外的文明362 人生的最后智慧365 你们的`祖先368 河畔烤鱼379 阔气的近邻373 黑袍飘飘376 玄奘和法显379 远行的人们382 国门奇观385 甘地遗言388 我拒绝说它美丽391 没有例外的衰落394 远征和失序398 迷昧和保守401 面向自然行者无疆404 罗马假日410 寻常威尼斯417 稀释但丁420 大师与小人424 流浪的本义431 只因它特别忠厚433 小巷老门436 古老的窄街438 他们的麻烦440 仁者乐山445 追询德国448 墓地荒荒452 有口难辩455 盔甲里的善良457 学生监狱460 盈缩空间464 跳荡联想467 闹市草莽469 另一种贫富。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
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
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
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
(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
余秋雨著作简介
余秋雨著作简介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陆出版 1995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 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千年一叹》 2000年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一、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二、山居笔记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三、霜冷长河《霜冷长河》 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千年一叹四、千年一叹2000年《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散文,欢迎来参考!余秋雨经典散文(一)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散文,欢迎来参考!余秋雨经典散文(一)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简介余秋雨简介篇(1):余秋雨《遥远的绝响》简介及读后感《遥远的绝响》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主要描写了魏晋时期两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文笔优美,意蕴深刻。
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客观冷静,又意味深长。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这种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涛之间发生了。
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
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
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
他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我想,说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也不过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躲不开它,直到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是这样。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
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伤心——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
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
余秋雨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余秋雨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出版《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例。
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千年一叹《千年一叹》2000年《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余秋雨散文,哪些作品表现,寻思文明断裂、人格坚守的问题。
余秋雨散文,哪些作品表现,寻思文明断裂、人格坚守
的问题。
《道士塔》。
《阳关雪》。
《上海人》。
《一个王朝的背影》。
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
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
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
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
余秋雨作品简介
余秋雨短篇散文精选
余秋雨短篇散文精选1.《雪》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
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
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
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
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
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
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
"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
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
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
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它静默无声。
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
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
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
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2.《无题》一声轻微的叹息在第二个世界响起血液配合着她急促的心跳似海的喧嚣荡漾一个声音高喊睁开你潮湿的眼瞳我已跋涉在路上一缕缕金色是不是带来他又一次悄然窥视你的笑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作品列表
1、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
余秋雨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2、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1995年
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3、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1999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4、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2000年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
5、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2001年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6、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2001年6月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7、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2004年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8、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2004年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
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9、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2008年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
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
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
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10、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2008年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
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全书230千字。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11、历史的暗角
《历史的暗角》2009年
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
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12、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2009年
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
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
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书,而是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本书。
余秋雨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13、新作: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2010年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开篇即说明了创作此书的初衷:“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事、邻居间引发了一场回忆热潮。
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
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转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一位教授对《借我一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什么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经历最为惊心动魄,但你显然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
’他的批评很对,中国文学不应该违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
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
余秋雨说:“很多与我有关的人,都死去了。
我很想与他们说话,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
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曾祖父、曾外祖父从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光影中沉浮;文革中表哥益生和叔叔之死,折射了畸形年代里的畸形命运,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悲壮的集体挣扎。
余秋雨介绍说,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它告诉读者,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
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
《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因此他将此书珍惜地称为“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
余秋雨说:“也许这个奇怪的名称能够引发读者的一种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握笔支颐,想想,写写,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页页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纸贴上。
这种非常原始的‘纯手工写作’,与‘记忆’两字连起一起,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