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自利和利他行为的一种新综合
《商业伦理导论》练习一
第一章绪论单选题:1、“伦理”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包含了好坏善恶的价值标准,也就是包含了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所应当追求的总目的、最终价值目标。
★P42、伦理学的同义词是道德哲学。
★P93、商业伦理是任何商业团体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P1145、《67P268910、11、12P101等。
★234、伦理关系是经过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规定,体现了好坏善恶价值取向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客观必然性关系;它不是独立于其他社会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而是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关系和过程;它渗透在家庭、社会、国家、全球等各个层面,还渗透在一切现实的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日常人际交往等各种关系中。
★P35、商业伦理学宏观上关系到国家、政府的制度建构,如商业信用体系如何建立,市场的法律法规如何制定等。
★P176、商业伦理学中观上涉及到企业公司、团队等经济组织的商业行为规范的制定或遵守、内部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处理、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社会效益的获得、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的培训等。
P177、人的本性大致有三个维度: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
P228、制约经济发展的变量有:①保证公民与政治权利平等的社会制度②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平等③可持续发展模式。
P319.实现公正合理的经济伦理秩序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途径是a.发挥制度规则外在机制 b.道德内在机制的作用。
P30)⑶道德是调解伦理关系得方式和手段。
道德通过一系列得手段、方式、途径,对人们现实得利益关系等进行调节,使其符合客观得伦理要求。
2二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相互强化着对方的作用,又相互区别。
法律依赖伦理,法律的制定和变革完全是根据社会的伦理理念。
法律本身并没有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它完全是以政治国家所要达到的伦理目标或社会正义的道德标准为根据来建构或变革自己的体系。
反之,法律又是维系伦理的有力工具。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有相当大的重合,往往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达到的,这就是要靠动用法律强制手段使道德制度化、法制化。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
1. 利他行为呀,就是像雷锋那样无私地帮助他人呀!比如说,看到老人过马路困难,你主动去搀扶,这就是利他行为呀!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这样做,那这个世界得多美好呀!
2. 利他行为就是那种发自内心为别人着想的行为哦!就好比在公交车上,你给孕妇让座,这就是典型的利他行为嘛!这多让人暖心呀!
3. 利他行为呀,简单说就是对别人好,不为自己利益那种!像有人捡到钱包主动归还失主,这就是很棒的利他行为呀!难道你不觉得这样的行为超赞吗?
4. 利他行为就是一种超级高尚的行为哟!比如灾难来临时,有人舍身去救别人,这就是伟大的利他行为呀!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5. 利他行为呀,就是主动去帮别人解决困难呢!像朋友遇到难题,你热心地去帮忙出主意,这就是在践行利他行为呀!你难道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6. 利他行为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去做事呀!比如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和衣物,这就是很有意义的利他行为呀!这多能给人带来希望呀!
7. 利他行为就是做让别人受益的事情呀!好比在社区做志愿者,为大家服务,这就是很好的利他行为呢!这多让人敬佩呀!
8. 利他行为呀,就是把别人放在心上,为别人付出呢!像同学受伤了,你帮忙照顾,这就是很贴心的利他行为呀!你说是不是呀?
9. 利他行为就是那种能给别人带来温暖的行为哦!比如给流浪汉送食物,这就是充满爱心的利他行为呀!这样的举动多有爱呀!
10. 利他行为就是纯粹地为了他人好呀!像医生不顾自身安危去救治病人,这就是伟大的利他行为呀!我们都应该为这样的行为点赞呀!
我的观点结论:利他行为是非常值得推崇和赞扬的,它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温暖,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利他行为。
“亚当·斯密问题”的形上意义
8 年代初。朱绍文教授认为 , 0 斯密的“ 经济人” 是
都有左右两个心室为人提供动力 和养分一样 , 一
①朱绍文:( 《 国富论) 经济人” 中“ 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 , 经济研究》18() ,977。 ②陈岱孙:陈岱孙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 《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94 6。 19, 6 5 ③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 0 , 《 , 2 0。 0 5
二、 当 ・ 亚 斯密 的道德 哲学体 系
根据杜格尔德 - 斯图尔特 的 《 亚当・ 斯密的生 平和著作》 一书的介绍 , 在斯密的学生约翰 ・ 米勒 的笔记 中, 斯密的“ 道德哲学” 讲义共有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 自然神学 , 第二部分是伦理学 , 这些部 分后来经斯密整理作为《 道德情操论》 15 在 79年 出版。第三部分是法学, 最后第 四部分似乎 以“ 低 廉和丰富” e ei c )为原则讲授 的经济学部 (x d ny p e 分。第一部分关于神学的讲义 ,基本上没有留下 来 ; 三部 分关 于法学 , 第 其手 稿 已在 斯密 临终前请 他的好友布莱克 (l k 教授和赫顿 ( u o ) Ba ) c H Rn 教授 在 他 面 前 烧 毁 。 但 是 19 86年 ,坎 南 ( d i E wn C na ) aan 教授 发 现 了斯 密 学 生 约翰 ・ 勒 、 来 是 米 后 格拉斯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 的听课“ 笔记”坎南 , 将这部分“ 笔记” 校订 出版 , 一般称之为《 格拉斯哥 大学讲义》这部分的内容是斯密讲义的第三部分 , “ 法学” 部分 的部分内容。④ 由此可以看出, 斯密的
从经济学视角看“自私自利”
从经济学视角看“自私自利”作者:杨梦勇,李士豪,门静,焦凤宾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自私”和“自利”进行分析,认为自利是个人正当的选择,自私是从道德层面评价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并从政策和舆论监督等方面提出减少个人的“自私”行为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自私;自利;帕累托效应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9-0008-01我们常用“自私自利”来形容人们热衷于追名逐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贬义的味道,不少人对“自私”、“自利”的认识存在误区甚至曲解。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里是很忌讳谈个人利益的,追求“和而不同”,每个人应该保持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力求减少与周围人们产生冲突,也包括利益冲突,每当面临利益冲突时也总希望有人表现出“高风亮节”,放弃或降低利益追求。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自私”和“自利”存在较大不同。
“自利”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语,它从经济人角度出发,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本或货币资本,“自利”是人的本性。
每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自己所需,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这都是正当和合理的,也是社会对个人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尊重,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国在特定时期的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大家共同劳动,讲求公有事物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当时人们的觉悟是我辈所无法理解和企及的,雷锋和焦裕禄同志等成为那个时代的楷模,于是人人谈“私”色变。
这种观念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它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号召大家参与生产,每个人对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这种纯粹依靠精神支撑的生产方式并非完美无暇,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劳动能力也存在差异,如何评定一个人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集体劳动的效果如何评定成了难题。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1],这个经济学理论一度被奉为经济学的金科玉律,他的合理之处在于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从而使社会受益,面包师能做出优质面包不是因为他同情和乐于做慈善,而是他个人利益所至,也就是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社会,客观上达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完美结合。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1.何为行为金融学,理论支柱必考行为金融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理论来研究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科学。
行为金融学不是传统金融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在接受传统金融资产定价模型的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理论支柱:套利有限性,人类理性的有限性“资本市场是非有效市场”2.赢者诅咒不一定3.为什么互联网子公司上市前母公司回报异常必考股权分割又称为部分上市,即母公司将自己在子公司中的股权的一部分向公众出售,然后子公司将通过上市筹集的部分或全部资金交给母公司。
第一,市场预期母公司的营运或者未来的投资项目为负净现值,而且非常低;第二、母公司将自己在子公司中的剩余股权全部分离出来分配给子公司股东这一计划很可能不会实现。
卖空约束卖空成本高的股票价格可能会被高估,因为过高的卖空成本导致套利成本高昂,因此套利者缺乏进行套利活动的兴趣,从而导致定价失当的现象得以存在。
网络泡沫与网络公司股票卖空成本卖空约束之一就是成本过高,即回扣利率过低甚至为负。
4.计算题必考参加常规检查的40岁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概率是1%。
如果一个妇女有乳腺癌,则她有80%的概率将接受早期胸部肿瘤X射线检查。
如果一个妇女没有患乳腺癌,也有9.6%的概率将接受早期胸部肿瘤X射线测定法检查。
在这一年龄群的常规检查中某妇女接受了早期胸部肿瘤X射线测定法检查。
问她实际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多大?五、假设有100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1000张扑克牌,其中45%的盒子中有700张红牌和300张黑牌,另外55%的盒子中有300张红牌700张黑牌。
在不允许看的情况下,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个盒子然后考虑其中的两个选择:A1:你认为有多大的可能性抽取的盒子中红牌的数量较多?A2:假设再从盒子中随机抽取12张扑克牌,其中有8张红牌4张黑牌,那么你愿意修正A1的答案吗?如果愿意,新的可能性有多大?6.好好准备羊群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还是非理性行为?为什么?如何避免羊群行为现象的产生?羊群效应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商业伦理1、2、5、6章试题
商业伦理1、2、5、6章试题第一章本章重点难点:伦理与道德的概念调节伦理关系的手段商业伦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商业伦理基本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伦理学的同义词是( C )A.商业哲学B.商业伦理C.道德哲学D.企业伦理2.有理性、会算计、追求自利最大化的人,被亚当·斯密称为( C )A.自然人B.道德人C.经济人D.社会人3.调节伦理关系的非强制性手段是( B )A.法律B.道德C.文化D.风俗4.“伦理”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 A)A.它包含了好坏善恶的价值标准B.它包含了人自身各种潜质潜能的全面发展C.它包含了天、人、物的和谐相处D.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事实5. 解决自利与利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 ( A)A. 社会公正B. 自由C. 平等D. 等价交换6.商品交换活动的起点是(B )A. 平等B. 自由C. 互利D. 所有权7、 从分类来看,商业伦理学应该属于( D )A、元伦理学B、规范伦理学C、美德伦理学D、应用伦理学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下表述中正确的结论是 ( ABCE )A.伦理关系是经过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规定的B.伦理关系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关系和过程C.伦理关系渗透在家庭、社会、国家、全球等各个层面D.伦理关系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关系E.伦理关系渗透在一切现实的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日常人际交往等各种关系中2.商业伦理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它宏观上关系到( CDE )A.企业文化的建立B.员工的培训C.国家政府的制度建构D.商业信用体系的建立E.市场法律法规的制定3、 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商业伦理在微观上要( ADE )A、调解各种利益关系B、培训员工C、建立企业文化D、培养高素质的商业人E、处理特殊商业伦理矛盾4. 中国古代对伦理的“伦”字有如下区分( BCE )A.法则、原理B.辈分、等次C.顺序、秩序D.大道、法理E.伦常、纲常5. 伦理中“善”的目标是( AD )A. 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繁荣B.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C. 商业主体的利益得到满足D. 人自身各种潜质潜能全面发展E. 人的利益得到满足6. 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是( AE )A. 自利与利他B.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C. 商业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D. 商业主体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E. 经济目标与人的终极目标的矛盾三、名词解释:1. 伦理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事实及这种关系的规律,以及引申出的秩序、法则、道理,应当如何的规范2.道德伦理关系中内在规律的法则道理给人提出的规范要求及这种要求内化于心、得道于己,形成个人的品德品性四、简答题1.伦理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根植于客观的伦理关系之中2道德是将客观伦理的规律转化为行为主体的自律3道德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五、论述题1.简述商业伦理的基本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国富论--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人”一词的理解,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斯密是第一个系统运用“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家。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经济人”是它理论体系的基本能立足点,他全部的经济理论都是以这一假设为基础建立的。
在斯密看来, 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切的经济活动和行为都是由人这一利己的本性决定的。
(一)“经济人”思想的提出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利己心是支配人的切行为的根本动机,也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他在表述人的行为受利己“本性”支配时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 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的提出了“经济人”这一假设,认为人性是自私的, 人的一切行为利己心的支配, 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为别人着想。
(二)、“经济人”思想的产生斯密生活的时代不仅是一个黑暗的、需要反抗的时代,也是“商业社会”兴起的时代。
一般的平民不仅需要对贵族、地主阶级进行反抗,还需要积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这个时代的新型人物作了进一步分析, 使这种以利己为基础“人性”的“经济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斯密看来,所谓“经济人”是商业社会的产物。
在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来获得,没有交换,也没有分工。
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进行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发现,如果一个人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所得到的利益,要比自己包揽一切工作所能得到的利益多,于是就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从而形成了分工。
而又由于每个人只能专职于某一种工作,所以每个人的生活就更加依赖于交换。
于是,在商业社会中便产生了以利己为中心的“经济人”。
(三)、“经济人”思想在斯密看来, 各种经济现象都是在“经济人”的利己心驱使下自然发生的。
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斯密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体系,由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
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二重性名词解释,通过分析其理论内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斯密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首先,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体现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解释上。
在斯密看来,个人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他将个人行为视为自利的,并认为个人通过自利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一解释被称为个人主义视角。
然而,斯密同时也注意到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
斯密认为,个人自利行为的自发引导将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体福利的提高。
这种对个人行为的二重性解释,使斯密理论与其他经济学派有所不同,注重了市场自发性的作用。
其次,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还体现在价值理论的解释上。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一价值理论与当时的其他经济学家相似。
然而,斯密对于价值的解释并不仅限于劳动价值,他也承认了使用价值的存在。
斯密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而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
因此,斯密理论在解释价值时,既强调了劳动价值的作用,又认可了使用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对价值的二重性解释,使斯密的理论更加全面和立体。
与二重性名词解释相关的是斯密理论所关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自利行为,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他主张政府应该维护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并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斯密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政府与市场的二重性解释。
他承认市场的自发性和自组织性,同时也认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引导的必要性。
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在经济学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要兼顾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解释个体行为时,既要关注个人自利的动机,也要考虑行为对整体的影响。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范文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内容摘要〕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以及运动。
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
管理主义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与批判的缺陷:基本价值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当的顾客隐喻等。
21世纪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关注公共行政政的公共性,关注政府与与社会、市场、公民民的互动,不可陷入偏狭狭的陷阱。
〔关键词〕〕公共行政管理主义反思性批判一、导导言自1980年代代以来,公共管理已成为为各国政府再造的理论基基石和实践指南。
正如学学者罗森布鲁姆所言,由由政府再造所促发的新公公共管理运动,其理论及及实务均已展现其独特之之处,成为与传统管理途途径、政治途径以及及法律途径并驾齐驱驱的新研究途径。
(R o o senbloom,11998,)同时亦对公公共行政学之发展产生了了巨大的影响。
依学者哈哈贝马斯的分类,科学学认知包括三种旨趣,,即经验-分析性科科学(empiric a a l analyti c c al scienc e e)、历史-论释性性科学(histor i cal-herme n n eutical)以及及批判取向的科学(c r itically o o riented s c c ience)。
本文的的旨趣在于分析新公共管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主张以以及实践的内涵,探讨其其出现的环境系络(c o o ntext),进而进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公共行政管理主义之之内涵从1980年代代以后,在西方大部分发发达国家,均出现了大规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这这一运动被冠以不同的称称号,如管理主义(m a a nageriali s s m)、以市场为基础的的公共管理(mark e e t-based P u u blic admi n n istration)、企业型政府(e e ntreprene u u rial gove r nment),甚至具具有政治理念色彩的名称称,如新右派(New Right)(Gr a a y,1993)、新治治理(New Gov e e rnance),尽管管名称各异,但基本上却却描述着相同的现象,即即传统官僚体制已经被新新型态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的治理模式所取代,并认认为公共部门正浮现出新新的典范(New P a a radigm)(O w w en ,1998,)。
2023年商业伦理导论真题含答案
2023年7月商业伦理导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伦理关系是一种【】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主观性关系D.客观必然性关系D2.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运行旳经济形式是【】A.商品经济B.市场经济C.商品互换D.信用经济B3.所有权亦被称为财产所有权,其实质是【】A.人对物旳占有B.人对物旳使用C.人与人之间旳利益关系D.人与人之间旳互换关系C4.契约自由旳含义包括缔约自由、选择相对人旳自由、确定契约内容旳自由以及选择契约方式旳自由,其成立旳惟一条件是【】A.平等B.公正C.协议D.合意D5.康德说:使人充斥敬畏旳有“头上旳星空,心中旳道德律”,这阐明对道德价值旳尊重,其实就是【】A.他律B.自律C.自律与他律旳统一D.自律与他律旳区别B6.下列哪项是一种鉴别正邪和蔼恶旳道德理性旳判断能力,是对合法与善旳知觉?【】A.荣誉B.良心C.诚信D.恕道B7.近年来,对“公共关系”这一名词旳一种最新解释形式是【】A.关系管理B.公共管理C.形象管理D.声誉管理D8.只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并只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旳行为主体,被称为【】A.经济人B.社会人C.道德人D.自然人A9.商业道德强调商业活动旳目旳和手段旳【】A.一致性B.合法性C.非一致性、合法性D.一致性、合法性D10.契约双方旳利益对等、平衡、等价有偿,被视为【】A.契约中旳自由B.契约中旳诚信C.契约中旳平等D.契约中旳公平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1.商品互换旳伦理基础是【】A.自由B.平等C.道德D.法律E.所有权ABE12.商业良心旳内容和构造有自己旳特点,即【】A.诚信B.仁爱C.互利互惠D.先义后利、以义制利E.贵和、宽容ABCDE13.商业信用存在旳社会经济条件有【】A.健全旳法律体系B.信用中介服务机构C.市场主体信用意识D.政府有效管理E.建立信用记录档案14.关系营销旳详细实行措施有【】A.组织设计B.企业战略C.资源配置D.文化整合E.品牌设计ACD15.企业形象建设重要内容包括【】A.企业理念识别系统B.企业行为识别系统C.企业伦理识别系统D.企业视觉识别系统E.企业哲学识别系统ABD16.影响企业决策旳伦理方面原因重要有【】A.领导伦理素质B.行为风气影响C.社会环境熏陶D.企业文化力量E.偶发原因作用17.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构建旳原则是【】A.沟通B.协调C.竞争D.创新E.务实AB18.新型国际贸易关系旳基本原则是【】A.平等互利原则B.公平贸易原则C.绿色贸易壁垒原则D.互惠贸易原则E.非歧视贸易原则ABDE19.跨国企业本土化旳目旳包括【】A.营销本土化B.人员本土化C.采购本土化D.生产本土化E.利益本土化20.契约意义上旳权利与义务是【】A.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B.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C.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D.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E.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DE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21.公正公正:就是指给与每个人应得旳利益,对可以等同旳人或事物平等看待,对不可等同旳人或事物区别看待。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在经济决策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利己主义是强调个体自利的理论,而利他主义则更加重视社会福利。
这两种理论在决策时都有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
一、利己主义利己主义被认为是一种自私的思想,它的理念是个人的利益最为重要。
在经济决策中,这种理论通常是贯穿整个过程的。
例如,在投资时,投资者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企业或国家的利益。
在市场上,竞争者也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推动市场发展。
利己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效率利己主义认为人们能够自我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率,因为每个人都会追求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激励创新在市场经济中,利己主义丰富了市场的竞争环境。
企业需要开发新产品、改善服务、增加效率、提高质量等以吸引和维护消费者。
这种竞争环境可以激励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推动发展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可能是由于个人自我发展的结果。
利己主义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使经济发展。
利己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不足也不容忽视。
如果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导致下面的问题:1. 忽视社会责任利己主义使得一些人会忽视社会责任,这些个人所作的决策,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和环境严重的影响。
2. 使贫富差距增大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可能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那些没有资本的人通常是利己主义中最不占优势的受害者。
3. 鼓励竞争双方截然对立利己主义在市场中的结果是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市场对手之间的对立,并可能影响市场发展和整个行业的和谐。
二、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一种强调社区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在经济决策中,利他主义的理念是将人们各自的利益转化为社会的利益。
经济学中的利己与利他
对于利己的划分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在此笔者作一粗浅探讨。
1、按照利己实现的途径可以划分为直接利己和间接利己。直接利己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交易中面对面不通过第三者交易实现的,经济交易主体各自获得所需的物质利益,实现了物质上的利己,如斯密笔下的经济人。间接利己是指并不是一步就能实现利己目的,当利己目的不能通过直接途径实现,必须通过采取非利己的表现形式如利他来完成,但最终的目的仍是要实现利己。一种情况为,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甲方不能在当时获得物质的全部利益,把局部利益让渡出去,做出了局部利他行为,如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条款利益的让渡,使乙方暂时在利益上占据优势,但甲预期会在将来与乙有更多的合作,利益的让渡是排挤竞争对手的一种策略,那么这种利己被称为未来利己。另一种情况为,经济主体在非交易活动中,甲方做出了利益上的完全让渡,做出了全部利他行为,如慈善捐献,物质利益的让渡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没有收获任何物质上的回报,收取的是精神上的双重利己:一方面是自我愉悦的获得;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赞扬等外部效应,为未来物质上利己的获取奠定了一条玫瑰色之路。虽然杨春学力主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应为促进人类的物质福利,而不是直接满足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并说因为“经济人假说并不是低估这种精神需要的重要性才将其目光主要集中在物质福利方面,而是经济学的目标就在此!……经济学,除了为人内心生活的发展创造一个外部的物质条件之外,应该别无所求。即使是从理论上来说,那也应该是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目标!”但是当精神的利己已经具有物质上的利已的色彩,我们就不能把精神上的利己排除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西斯蒙第就曾经说过高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幸福,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物质福利。
2、按照利己的受益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利己和集体利己。具体又可以按照“利他”主体进行划分。第一,当利他受益人主体是个人时,表现为:(甲)利己——(甲)利他(乙利己)——(甲)利己。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甲收获的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利己,结果是社会进步。第二,当利他的受益人主体是国家、集体时,在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表现为(单个人)利己——(整体)公利——(所有人)利己,单个人的利益寓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个人利益的实现要以整体利益实现为前提,所以,在实现利已的同时,为整体的公利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这种意义的“利他”,整体再把公利通过国家职能造福所有人,实现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环,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理论被笔者称为“甲乙理论”。当我们谈到个人利已的时候,就难免会谈到损人利己这种个人利己。在经济活动中,损人利已的情况应该是个案、偶然,因为市场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过程,个别的损人利己情况不是市场的稳态行为,市场也不会给一个人永远的投机机会,损人利己情况一定会中止在没有配合者的情况下,正如一个人一般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一样。利己要想真正的存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同时形成利他晕轮效应,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被社会所接受。损人利己在市场经济中是短寿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它是存在的,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给出制度安排
•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 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在这些 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 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
•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规则的集 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 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
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
重要性
• 1.现代经济学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分析工具---通过观 察、理论和再观察---来系统地探索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 济现象,从而它是一门科学,代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 究方法。
• 2.了解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能 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 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 经济问题。 田国强 批判的声音
逻辑推理来检验
诊断假设:关于问题的原因的命题
诊疗假设:可供选择的方案
逻辑推理来评价
• 经济学可以任意给出行为假设,但必须对假设进行检验。 通常的做法是,首先是给出(原)假设,然后在假定(原) 假设成立的条件下,选择可以实证计算的统计量并设计拒 绝域,最后从实际数据中计算出的统计量的取值,根据其 有无落入拒绝域来判断是否拒绝(原)假设。在这里,最 关键的是要对假设进行检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拒绝检验 其假设的,最多只允许检验其假设的结论,尽管田国强连 对结果的检验也是排斥的。而一旦其结论未被实证研究拒 绝,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宣称自己的理论假设是成立的,其
•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理论, 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甚至有人借 此讽刺经济学家,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个不同的观点 和说法,从而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科学性。其实他们没有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义是的一种学说。
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19世纪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
以后又为的斯宾塞等所采用。
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
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
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
利他主义,只局限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
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
在,由于集体主义的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战略管理与伦理考前模拟卷 (1)
战略管理与伦理-考前模拟卷-1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关于“波士顿分析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分)A:企业不要在问题业务上投资B:企业一般在短期内有限供给明星业务所需资源,支持这些业务持续发展C:企业对现金牛业务应少量投资,勇气产生的大量现金支持其他业务发展D:企业应大量投资瘦狗业务,使其扭转经营不利的局面2、根据美国学者赖利对企业多元化的分类标准,主导型企业中主要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P为()(1分)A:P=100%B:95%≤P<100%C:70%≤P<95%D:P<70%3、某公司原来主要生产家用电器,近年来业务逐渐向房地产开发、手机生产领域拓展,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该公司多元化的进入途径是()(1分)A:战略联盟B:内部创业C:并购D:合资4、为扩张市场份额,提升销售额,企业可采取多种战略。
下列战略中,属于国际化战略的是()(1分)A:本国公司为了抵抗国外竞争者在本国销售而采取的战略B:在本国市场以外销售公司的产品和服务C:参考国际标准,提升产品和服务标准D: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扩张5、某个行业进入壁垒低,缺乏大规模生产的经济特性,根植于行业价值链中的技术可以沿着很多新的路径扩展到多个新领域。
该行业属于()(1分)1A:成熟行业B:高速发展行业C:分散行业D:新兴行业6、微信服务自2011年1月由腾讯推出以来,凭借便捷性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2013年,腾讯通过使用18种语言并在五大平台上提供微信服务,满足了更广阔市场区域的用户需求。
这使微信服务所涉及区域的传统电信服务商感受到来自腾讯的威胁。
这反映了超级竞争环境的哪个特点?()(1分)A:社会需求同质化B:竞争范围广域化C:技术扩散速度加快D: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加7、企业战略管理必须考虑与自然环境、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这反映的是()(1分)A:金钱是唯一的尺度B:技术是万能的C:人定胜天D:可持续发展观8、近年来,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战略管理中的基本伦理矛盾。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互惠关系,即个人的利益追求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既包含了利己主义,也包含了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原则,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谋取福祉的原则。
然而,这两种原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互相补充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个体自然地希望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种互助互惠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的统一。
换句话说,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他人的利益,并以积极的态度回报他人,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己主义者,他们不顾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无疑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使社会变得冷漠和不公平。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利他主义者的出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利他主义者的出现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包含了这两种原则,只是度的差异和表现形式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竞争,追求自身利益是为了生活的需要。
同时,大部分人也有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冲动。
因此,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也被广泛地探讨和应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己主义的表现,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员工的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体现了利他主义的一面。
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能够使员工感到被关心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而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又回到了利己主义的原点。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还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找到共通之处。
政府和公共机构致力于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利己和利他经济学论文
利己和利他经济学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常常讨论利己和利他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利己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自身利益而行动,而利他行为则指的是个体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这两种行为模式在经济学中都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经济学家们对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也一直在进行探讨。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利己行为被认为是理性人的标准行为模式。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自私利益驱动着人们的行为,而市场机制则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各种资源的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并不总是按照自私利益来进行,利他行为在经济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他行为在经济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慈善捐赠、志愿者工作等方面。
研究表明,人们在公共事务上的行为并不只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是出于对他人利益和社会福祉的考虑。
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利他行为对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利己和利他行为往往并不是对立的。
有时候,人们的利己行为也可以带来利他的效果,例如企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获得利润,同时也能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
另外,在一些商业模式中,也出现了一些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利他行为的机制,例如通过捐赠一定比例的销售利润来支持慈善事业等。
总的来说,在经济学中,利己和利他行为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种行为模式,而是可以相互平衡和促进的。
对于个体来说,理性的利己行为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适当的利他行为也能够增加社会认可和个人幸福感。
对于整个经济体系来说,平衡利己和利他行为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研究利己和利他行为的平衡关系,对于理解经济活动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研究也表明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基于纯粹的理性利己考量。
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们的行为常常受到情感、道德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决策过程中也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例如,在消费决策中,人们会选择购买那些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的产品,因为他们关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问题
【摘要】最近,在我国的经济理论界,又有一些人在鼓吹私有化。
其集中表现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行了,应该用西方经济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私有化说成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主张在我国实行私有化,甚至还公开提出要消灭国有经济(实质是要消灭公有经济、消灭社会主义)。
其依据是“经济人”假设和以此为基础的所谓理论。
为了搞清问题,本文回顾了“经济人”的有关争论,对人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私有化经济人行为分析多样性外部性中国走向何方的问题,是一个并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事实上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最近,在我国的经济理论界,又有一些人在鼓吹私有化。
这次的集中表现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行了,应该用西方经济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把私有化说成是市场经济(也就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主张在我国应实行私有化,甚至还公开提出要消灭国有经济(实质是要消灭公有经济、消灭社会主义)。
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的“正确性”,他们认定:(1)人都是“经济人”,(2)“经济人”导致私有经济的效率高于公有经济的效率(或私有经济的交易成本低于公有经济),(3)私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其实质是说公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
显然,他们的核心是私有化,“经济人”假设是他们的基础。
为了弄清问题,回顾“经济人”的争论,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
一、关于“经济人”争论的回顾关于“经济人”的含义,由于学者们大都回避对它进行直接定义,因此无法从定义直接了解其含义。
但间接的看,无论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描述还是约翰•穆勒的提炼,还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所运用的含义,“经济人”都包括自利和理性两大要素,即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
应当说,自从“经济人”假设提出以来,关于“经济人”争论始终未断。
试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
试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指人类行为的假设,直接应用在经济学中。
它是描述一个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的特定假设,通常被认为是理性的、自利的、利他的、信息充分的。
它的建立是为了简化经济学模型,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
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18世纪的著作《国富论》中。
他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是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斯密的这一论断强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自利特性,即经济人在做出决策时是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
经济人假设并非没有争议。
很多人认为,在现实中,人们的行为远非理性、自利,甚至往往会受到情感、道德、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不过,尽管存在这些质疑,经济人假设依然被广泛地运用在经济学理论中。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假设认为每个经济人都能够取得他们所需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最佳的决策。
也就是说,他们会将所有可选方案中的潜在效用进行比较,并且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效用的那个方案。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很多时候经济人并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决策。
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理性决策往往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
另一个核心观点是自利决策。
自利决策假设认为每个经济人都会尽力去追求自身的利益,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
这一假设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竞争市场中的理性行为,因为在竞争市场中,每个经济人都会尽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
在实际中,人们的决策往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
经济人假设还包括信息完全和转义决策等观点。
信息完全假设认为每个经济人都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完全透明的。
在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作。
转义决策假设则认为每个经济人都能够预测市场的变化,并且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但实际情况中,市场的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测的,也就是说经济人不能总是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济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经济学模型,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分析一些复杂的经济现象。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_叶航
互惠利他
文献标识码: @
纯粹利他
合作剩余
生物演化稳定策略
文章编号: 2995 —A4A4 : "99A < 95 —99"" —9B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叶
航
: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5299"; <
一、 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
利他行为有三种典型的表现: 第一, 亲缘利他, 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 为自己的亲属作出某种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 兄弟与 姐妹之间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 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因此有 “硬核的利他” ( #$%& ! ’(%) $*+%,-./) 。 人称它为 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 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 生物进化 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 0$/-*+(1, 。因此, 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 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 非常普遍 2345) 的行为模式。 例如, 当幼鸟遭受攻击时, 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 佯装受伤把猛禽引向自己。 在这一 行为中, 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 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 2 6 " 的基因完全相同, 从基因遗传频 父母作出牺牲就是值得的。考虑到年幼 率最大化的角度看7 原则上只要能使 " 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 子女丧生的几率要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因 此, 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生物世界, 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都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随着亲缘 “亲缘指数” 关系的疏远, 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 , 并根据它来计算 ( 0$/-*+(1, 根据这个理论, 生物学家还成功地解释了膜翅目昆虫比如蜜 亲缘利他的得失和强弱。 2348) 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 蜂和蚂蚁的利他行为。 在这方面 7 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 《美国经济评论》 《美国博物学家》 去好象总在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曾经对 和 刊载的文章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人”自利和利他行为的一种新综合
作者:刘金阁王志强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7期
[摘要]“经济人”假设始终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但人们对“经济人”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态度。
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利他行为。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把人类经济行为的利己和利他统一到一个新的行为模式框架。
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经济人利他行为理性选择
作者简介:刘金阁,学历:经济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王志强,经济学硕士,上海市税务局浦东分局。
一、引言
“经济人”这个范畴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里多·帕累托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的,但“经济人”假设思想很早就萌芽了。
“经济人”的完整思想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阐述的。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经济人”的思想作了全面的总结,认为“经济人”具有以下三大基本特征:自利、完全理性以及“经济人”的自利行动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最终都会增进社会福利。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新老古典经济学都是构筑在其基础之上的。
“经济人”假设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支柱,成为不同学者甚至不同学派理论研究的共同出发点。
但是“经济人”假设只反映了人自利理性的一面,是对现实人的高度抽象,这种高度抽象简化从一开始就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
很多人把主流经济学的失败归结于它的“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关于人的局部的简化的假设,其自身有其局限性,但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忽视其现实基础并加以绝对化,从而无限制地运用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经济学的“帝国主义”。
然而,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边缘,通过局部改变或放宽“经济人”假设,一些学派在分析传统经济学无能为力的或视野之外的问题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西蒙(simon.H.A)认为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时,作为决策人的“经济人”的计算能力和相应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即所谓的“有限理性说”。
贝克尔(Becker.Cary.S)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因素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拓宽了“经济人”假设。
他将非经济因素引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同时为家庭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提供了经济分析视角。
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契约人”假设来增加人们对契约过程的理解。
新制度主义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改更为宽泛,认为这个假设过于“简单化”,因为除了物质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和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科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
它们从实证和科学的角度
对行为人自身特性的假设、决策环境的假设、行为的追求目标,甚至理性假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等都提出了挑战。
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对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行为经济学通过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利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行为。
发现人的行为与“经济人”假设存在诸多偏差。
这些偏差是如此的广泛和必然,足以导致主流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偏离。
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经济人” 假设似乎是“天然的”公理假设,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显而易见的,是无需证明的。
如果固守“经济人”假设不变,经济学就会在许多领域不可能进步。
二、利他行为的存在性
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关系到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历来受到社会学科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学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人有利他倾向。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2005)[11]以及叶航(2005)[12]探讨了利他行为的经济意义,并试图从进化角度直接解释利他行为。
然而齐良书发表于《经济评论》杂志2006年第6期《利他行为及其经济意义》认为人类利他行为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结果,叶航试图证明纯粹利他是进化稳定均衡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撇开他们的争论不说,他们都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有利他倾向,经济学应该把利他行为纳入研究范围。
实验和实践都充分说明了利他行为的存在性。
在经济生活领域存在大量的利他主义行为,也是公认的事实。
(collard.1978)
依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严格地讲。
利己或利他既不是个体与生俱有的天性,也不是后天学习和模仿的心得,而是生存环境和制度结构的约束在个体行为上留下的印记。
“经济人”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凸现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其逐利性的特征。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人”开始追求包括经济利益、个人价值等一系列多重目标。
这样就导致“经济人”的内核慢慢扩大了。
试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有一天真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话,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科学技术极大发展,资源稀缺性条件得以消除,那么“经济人”的逐利性会怎么样变化呢,我们倾向于认为它逐渐会消失的。
综上所述,利他行为在现有经济生活领域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我们倾向于认为,无论利己或是利他都不是人的本性。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论利己还是利他都是在一定的主客观约束条件下行为个体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随着环境、制度约束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变化,人不可能具有绝对的不变的行为选择模式。
当然我们也无法从客观上来评价行为个体这种选择是否理性。
作为个体的选择是主观的,我们认为对“人性”的判断本来就具有主观性。
行为个体在选择时,我们认为他首先会选择一种理念。
这种理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利己,一是利他。
在选择行为理念之后,他会在这种行为理念指导下选择行为模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行为个体一旦选择一种行为理念就会坚守它不会改变。
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个体在每次具体行动时都会无意识的首先选择行为理念,然后在具体约束下选择行为方
式。
所以,看似简单的具体经济行为背后实际上却有一个行为理念的选择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看,经济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这个假说来解释。
当然任何假说都有其局限性和缺陷。
提出的假说是否有用,关键在于它对实际的解释力。
三、利己和利他的行为模式综合
由于利他行为的客观存在,同时,利他也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利己一致性的不足,或者至少拓展了关于“经济人”行为认识的新视角。
这就要求一个完善的“经济人”假说,使所有的利己和利他的行为都收敛于一致性解释框架之中,从而形成对人类行为的系统性认识。
杨春学(2005)提出利他主义“经济人”假说思想,但他把“对他人福利的关心”也纳入个人效用函数之中,以此扩充个人的“私人偏好”,使其他人的效用或福利成为个人满足的一个新的源泉,即假设一个相互依存且为正相关的个人效用函数:
Ui=Uï(Ci)+σ Uj(Cj)
其中,j是i关心的另一个人,σ是利他主义参数,且0‹σ‹1。
显然当σ=0时,上述函数是一个自利的个人的情形。
我们可以令σ=0,运用“个人的私人偏好”来分析市场交易行为。
而0‹σ‹1时,分析非市场领域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