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 统中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性格与品格 有相重叠的部分。简言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重 要方面。
但品德与性格又有区别,品德只是属于同道德伦 理有关的范围。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 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9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1
精选ppt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道德认识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
四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因
素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担心被抓
27
精选ppt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依据活动是否符合自己 的利益或要求来判断。
28
精选ppt
水平
阶 段
态度
理
由
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
前
赞成 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
习
算不了什么
俗2
水
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
平
反对 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
不用受到谴责。
29
18
精选ppt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19
精选ppt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 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 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是从一个非常自我 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 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 阶段 。
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培养优秀课件
▪ ( 2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
▪ ⑴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⑵权威阶段(6—8岁) ▪ ⑶可逆阶段(8—10岁) ▪ ⑷公正阶段(11—12岁)
▪ 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 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 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 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 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 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儿 童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发展儿童的道 德认识
▪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 3.后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 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 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 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
▪ 1)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赚钱’,汉斯在绝 望中铤而走险,晚上撬开药库偷走了药。”
▪ “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法官应不应 该判他的罪?为什么?”、“汉斯如果不爱他的 妻子,他会为她去偷吗?为什么?”、“如果病 危这是一个陌生人,汉撕会为她去偷药吗?为什 么?”、“汉斯偷要是犯法的,那么他在道德上 错了吗?为什么?”……
▪ 1.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 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 定于外在的要求。包括 :
▪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俗水平
▪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
▪ ⑴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⑵权威阶段(6—8岁) ▪ ⑶可逆阶段(8—10岁) ▪ ⑷公正阶段(11—12岁)
▪ 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 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 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 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 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 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儿 童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发展儿童的道 德认识
▪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 3.后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 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 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 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
▪ 1)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赚钱’,汉斯在绝 望中铤而走险,晚上撬开药库偷走了药。”
▪ “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法官应不应 该判他的罪?为什么?”、“汉斯如果不爱他的 妻子,他会为她去偷吗?为什么?”、“如果病 危这是一个陌生人,汉撕会为她去偷药吗?为什 么?”、“汉斯偷要是犯法的,那么他在道德上 错了吗?为什么?”……
▪ 1.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 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 定于外在的要求。包括 :
▪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俗水平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问题行为
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行为者对道德理想、 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 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道德信 念使行为者不折不扣地完成道 德准则的要求,忠诚地履行自 己的道德义务,是品德构成的 核心,也是道德行为发动和坚 持下去的最深层次的根据和保 证。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 念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是实现 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的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衡量行为 者道德境界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 一个客观标准。
三、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的全称为网络成瘾综合 征,又称为网瘾,是由于反复多 次地、长时间地上网而对网络产 生依赖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辨别
耐受性增加。不能拒绝网络的诱惑, 2. 戒断症状 3. 上网频率、上网时间总比事先计划的 要高、要长。 4. 强迫性上网行为。企图缩短上网时间, 但以失败告终。 5. 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 6. 社会功能受损,逃避行为。 患者必须在一年内表现出以上症状中的 三种以上,才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 与问题行为
青少年品德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第一节 青少年品德 心理的发展
品德又称为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 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表现出 自己的行为时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一、品德不同于道德
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依赖个体的存在;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而品德内容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受社会发 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 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 变化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个体 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心理学第七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教材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 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 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 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 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
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
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7、8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
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 •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
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 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
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
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是道 德的基础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
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 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 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 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
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
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7、8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
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 •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
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 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
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
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是道 德的基础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
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 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 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 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青少年良好品德养成教育PPT
培养理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培养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能让青少年对事物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情绪和偏见的影响。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明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培养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能让青少年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学会自主思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发展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让青少年有能力分析问题的利弊,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这是他们今后成功的关键。
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理性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应对复杂的生活挑战。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养成作息规律
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
2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生,培养整洁习惯
3
养成健康饮食
均衡营养,培养节制饮食习惯
4
锻炼身体强健
通过运动增强体魄,培养运动习惯
培养克制和自制能力的意义
保持耐心
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保持耐心和定力能帮助我们做出理智的选择。这是通往自我管理的关键。
克服冲动
学会克制冲动性行为,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评估问题并作出合适的决策。这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培养自律
自律是一项宝贵的品质,能让我们更加专注于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因地制宜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打造富有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
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升
经验总结
客观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吸取有益经验。
不断完善
根据反馈与评估,不断调整优化教育方法与措施,持续改进。
提升水平
持续增强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能让青少年对事物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情绪和偏见的影响。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明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培养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能让青少年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学会自主思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发展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让青少年有能力分析问题的利弊,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这是他们今后成功的关键。
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理性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应对复杂的生活挑战。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养成作息规律
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
2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生,培养整洁习惯
3
养成健康饮食
均衡营养,培养节制饮食习惯
4
锻炼身体强健
通过运动增强体魄,培养运动习惯
培养克制和自制能力的意义
保持耐心
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保持耐心和定力能帮助我们做出理智的选择。这是通往自我管理的关键。
克服冲动
学会克制冲动性行为,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评估问题并作出合适的决策。这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培养自律
自律是一项宝贵的品质,能让我们更加专注于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因地制宜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打造富有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
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升
经验总结
客观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吸取有益经验。
不断完善
根据反馈与评估,不断调整优化教育方法与措施,持续改进。
提升水平
持续增强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课件
对策
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监管,减少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同时家长和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保护。
谢谢观看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潜能和动力去发展自己的品德。
详细描述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两个层次。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等,成长需求包括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满足基本需求是促进成长需求的前提,而满足成长需求则有助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品德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提供支持和鼓励等方式来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的阶段
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萌芽
婴儿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所反应。
基本情绪表现
婴儿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通过模仿来学习。
模仿行为
幼儿开始对是非、善恶有所认识,开始有道德意识。
道德萌芽
社会性发展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幼儿开始对社交产生兴趣,与同龄孩子和成人建易忽视品德教育,同时学校管理、教师素质等因素也会影响品德培养的效果。
挑战
学校需要加强品德教育,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注重教师的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
对策
挑战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网络暴力、拜金主义等,都会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品德发展的理论品德发展的阶段品德培养的方法品德培养的实践品德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品德发展的理论
总结词: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认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监管,减少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同时家长和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保护。
谢谢观看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潜能和动力去发展自己的品德。
详细描述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两个层次。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等,成长需求包括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满足基本需求是促进成长需求的前提,而满足成长需求则有助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品德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提供支持和鼓励等方式来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的阶段
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萌芽
婴儿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所反应。
基本情绪表现
婴儿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通过模仿来学习。
模仿行为
幼儿开始对是非、善恶有所认识,开始有道德意识。
道德萌芽
社会性发展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幼儿开始对社交产生兴趣,与同龄孩子和成人建易忽视品德教育,同时学校管理、教师素质等因素也会影响品德培养的效果。
挑战
学校需要加强品德教育,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注重教师的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
对策
挑战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网络暴力、拜金主义等,都会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品德发展的理论品德发展的阶段品德培养的方法品德培养的实践品德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品德发展的理论
总结词: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认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第二节 品德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1、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30育
习俗水平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 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 权威社会秩序 取向
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 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 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 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 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 范,不能感情用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上主 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 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 态度。这意味着把外部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行为归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 自己品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二)关于德育过程的“转化”理 论和“内化”理论
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 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 行为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 过程。
•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 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 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 好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1、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30育
习俗水平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 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 权威社会秩序 取向
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 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 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 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 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 范,不能感情用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上主 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 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 态度。这意味着把外部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行为归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 自己品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二)关于德育过程的“转化”理 论和“内化”理论
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 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 行为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 过程。
•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 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 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 好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 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
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 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 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
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 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 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 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 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 •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
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 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12岁)
•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 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 公正、平等。
• 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 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 果。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 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 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 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看 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 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 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 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 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 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 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 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 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 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 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 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 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 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 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 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 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 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 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 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 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在1930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 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
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
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7、8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
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 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 则。
第一对: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 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 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 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 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 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 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
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属于社会意 识形态的范畴。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 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 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 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 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关键词:品德、道德、品德不良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 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 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 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 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 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 的道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 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 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
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 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 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
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 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 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 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 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 •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
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 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12岁)
•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 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 公正、平等。
• 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 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 果。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 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 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 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看 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 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 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 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 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 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 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 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 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 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 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 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 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 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 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 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 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 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 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 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 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在1930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 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
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
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7、8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
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 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 则。
第一对: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 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 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 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 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 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 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
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属于社会意 识形态的范畴。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 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 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 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 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关键词:品德、道德、品德不良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 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 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 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 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 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 的道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 品德是道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