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题用语解读 人教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 项;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理学的形成()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并结合理学特点可知,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故选A项;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促使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
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题用语解读 人教版共72页文档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总带答案
中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总带答案1. 公元前 21 世纪, 禹之子启夺得王位, 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 在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亲密相关(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 老子, 姓李名耳。
近年来, 许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
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 A. 世袭制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4. 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 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 , 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干脆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 人同伦 6.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心的三个官职。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④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7. 从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 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分封制的废除 B. 宗法制的消亡 C. 刺史制的建立 D. 内阁制的形成 8. 《汉书地理志》言: 秦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 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实行的措施是( )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9.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 (西汉永始四年前后) 记载: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 侯国十八, 邑二。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9 考点19《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考点复习试题及答案专题9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9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远古农业的产生B.古代中国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农时观念出现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4.下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壁画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反映了当时()A.战争对农业的破坏B.农业耕作的场景C.家庭手工业的兴盛D.庄园经济的发展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6.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宋人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
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7.南宋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必修一专题一、二、三名词解释】
必修一专题一、二、三名词解释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
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三皇五帝存在多种说法。
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
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2.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
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3.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国王或皇帝)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
世袭的,必然是终身任职的。
因此,世袭制与终身制联系在一起。
但终身任职的,不一定都是世袭的。
在一些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和一部分上层议员仍然是世袭的。
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
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4.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右图是一版伪刻的甲骨,龟版未经凿灼,字形失真,文句不通,手法拙劣。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
最新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
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证、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
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
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历史学科的“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在近四年福建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常用的指示动词是“指出”和“概括”,分别出现了15次和10次,可见试卷的命制者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追求答案表述的简洁,避免让考生陷入书写的泥淖。
3.比较【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能力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技能,“比较”包含了概括、归纳、综合等技能,因此鉴别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不同。
“以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依托”,特别是注重“比较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方法”⑤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
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发现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无法得出行政上的管理关系,故A项错误;殷墟妇好墓里发现新疆玉,只能说明西域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得出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所以答案选B 项,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
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3.(2021·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
4.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0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含答案解析
考点20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选择题1.十四五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
导致欧洲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动力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新航路的开辟C.“寻金热”的推动D.世界市场的扩大“十四五世纪”“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可知描述的是文艺复兴,其产生的根源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2.为了深入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动用了“情感识别软件”,发现她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这份结果令人惊诧。
而这一切都是达·芬奇早就“计划”好的,他认为画家应该留下一些东西给欣赏者去反思、猜测。
这可以说明达·芬奇()A.注重理性主义运用B.充满科学探究精神C.具有浪漫主义情怀D.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应该留下一些东西给欣赏者去反思、猜测”,可知达·芬奇希望欣赏者去感知、发现自我,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故选D项;达·芬奇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他也有理性的一面,但并未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达·芬奇画作的科学探究,没有表明达·芬奇本人是否满怀科学探究精神,排除B项;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不符合达·芬奇所处的时代背景,排除C项。
3.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
”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危机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D.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A项正确。
4.爱因斯坦称赞经典力学体系时说道:“是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技巧】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一 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 二 内部结构要素类:过程、内容、表现 三 评价要素类:结果、性质、意义、启示 四 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
一 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
“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 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 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 三者可以通用,而一般情况下“背景”所包含的内容 则比“条件”和“原因”来得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更 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 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 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3)特点 特点就是事物的独特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特点的归纳”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 2、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把握其各方面状况 3、“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 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 4、通过比较,可以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而所谓‘异’,即不 同的特点;所谓‘同’,即共同的特征。 5、从其历史作用上进行分析,以加深认识。
高考历史பைடு நூலகம்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新高三体验课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 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 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在历次考试中许多 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 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 十分普遍。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 定词的内涵,对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 要。
3.根本原因: 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 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反映 历史客观规律的要求,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 素,如生产力、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汇总
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 能性。
1.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 “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 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 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通常所说的“导火线”,则
3.意义类:广义上的“意义”所涵盖的范围很宽,作用、地位、 影响、经验、教训等均可以归入其范畴。狭义的“意义”指的是价 值和积极作用
(1)作用 【解释】“作用”是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2)影响 【解释】“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所起的作 用。与“作用”的含义基本相同。 (3)地位 【解释】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 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4)经验 【解释】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特别是实践范畴中成 功的东西,一般具有推广的价值, (5)教训(局限性) 【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属认识范畴。犯 了错误,失败了,但仍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使后人少 走一些弯路,这就是教训的意义所在。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答大题时可能出 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在历次考试中许多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 把握,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十分 普遍。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定词的内涵,对 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要。
(一)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
“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 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而 一般情况下“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则比“条件”和“原因”来得多, 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 分。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解析(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在《汉书》中称,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大一统思想 D.法家学说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指出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A.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B.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C.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
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
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7.西汉“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东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六人”。
高考历史选做题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做题知识点高考历史选做题是历史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一定的专题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就高考历史选做题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交通与迁徙古代交通与迁徙是高考历史选做题中的一个重要专题。
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陆上的马车、牛车,水上的船只等。
同时,古代中国人的迁徙现象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时期。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交通方式和运输工具的演变,以及政治动荡、经济发展、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与东南亚海禁丝绸之路和东南亚海禁同样是高考历史选做题的经典知识点。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陆路和海上交通往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
而东南亚海禁则是明朝时期实行的一项封闭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受阻。
我们需要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沿线国家的交往和文化传播,以及东南亚海禁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三、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选做题知识点。
古代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例如,在造纸术的发明与推广下,古代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和文明交流。
四、儒学与佛教的影响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高考历史选做题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儒学和佛教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五、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是高考历史选做题中的一个重要专题。
中国历史上,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共生的社会结构。
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中,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含答案解析
考点3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轻重,故A项错误;户籍的编制方便了政府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土地的性质,故D项错误。
2.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垦田、纳租课。
这一举措()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可知隋朝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战时出战,战后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隋初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府兵制下的军队平时农耕,该措施不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排除A 项;府兵制改革与隋朝灭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府兵制下职业军人平时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形成无关,排除D项。
3.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
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
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
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即从主户和客户分离到主户和客户并列,体现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A项符合题意;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无法抑制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城市经济发展,排除D 项。
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表明明清时期()A.江南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改变C.商业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
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
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历史背景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历史原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高中历史答题模板术语大全历史条件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篇巩固提升1.某同学整理的如下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A.文艺复兴的影响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三角贸易”的影响“使东西两个半球之间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欧洲海外殖民的血与火的历史”可知,这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评述,故B项正确。
2.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原因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排除C项;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3.1785—1832年间出现的北太平洋的动物皮毛市场是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市场,该贸易以中国市场为中心,以欧美商业资本为核心驱动力,并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大约到了19世纪20年代初期,这种动物皮毛贸易逐渐衰退。
据此可知该贸易()A.兴起时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B.活跃程度与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有关C.兴衰过程可能与皮毛资源过度开发有关D.发展状况反映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可知该贸易衰退的原因可能是对动物皮毛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该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欧美的商业资本,衰退原因并不是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排除B项;仅根据皮毛市场无法说明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排除D项。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含答案解析
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
2.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
这反映了()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C.边界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茶马贸易获得茶叶、丝绸等,各取所需,缓和双方关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农业和商业,故排除C项。
3.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
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A.促进了民族交流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扩大了管辖范围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并且进行驻军、屯田、征收赋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B 项。
4.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义和团运动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些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些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帮瓜分实为下策”这句话体现了义和团运动()A. 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 一定程度上推动清政府的改革C.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D.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答案】D【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清政府统治的影响。
B.材料没有体现出推动了清朝的改革。
C.材料体现的是对帝国主义的影响,而不是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D.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强大,不能够对中国进行瓜分。
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故选D。
2.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A. 外国先进科学技术B. 西方的政治制度C. 西方的思想文化D. 外国历史地理知识【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器物,即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所以正确的是A。
BCD错误。
故选A。
3.“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
”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A.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 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 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D.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等问题,故AB 两项错误。
C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D。
4.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A.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 “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方向,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江苏省栟茶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上 人教版
江苏省栟茶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上人教版内容提要: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一)原因类1、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2、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二)条件类1、条件根本条件最重要条件历史必然条件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词语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 D.④[解题思路]此题备选内容: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
透过此题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背景”与“条件”,“原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领悟到“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故下面我们将原因和条件分类介绍。
(一)原因类[词语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以下便就有关原因类的特定概念作必要的解释。
1.根本原因[词语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辨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满族与汉族的矛盾 D、儒家思想与拜上帝教的矛盾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1994年全国卷试题)
[应用训练]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 B.顽固派势力于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D.维新派的局限性
[解析]同样,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解题的钥 匙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 主干语 条件限定语 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 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例: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 一段河道是 A. 广通渠 B. 通惠河 C. 会通河 D. 胶菜河 (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通惠河 通州 大都
C
不正确 不包括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 “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共同点 相同之处 无关 都属于 例: 1848 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和 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 都属于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A. 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B. 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C. 有纲领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D. 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 审题与解答技巧
一、选择题在历史考试中的地位
无论高考考试模式怎样变,在历史学 科的试题中,选择题题量多、分值大,占 全卷50%左右的比重。随着命题技术的进 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 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 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 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全 错,故近年大有得选择题者得天下之势。
[词语解释]
[根本原因]它是指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因 素,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最 本质的原因,是决定事物必然结局的原因。一 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 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事物的 内因等。如何分析根本原因?
第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 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根据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原理,可排除A、 C两项。D项讲述的是鸦片战争时中国战败的军 事方面的原因,B项讲的是清朝深层面的经济、 政治方面的战败原因,显然正确的答案应为
[应用训练]
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督政府软弱腐败 B、拿破仑有较高威望 C、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D、法国面临外国军事进攻的严重威胁
2005年高考考纲中规定的考核目标 有四个,第一个就是‚获取和解读信 息‛,有三层要求:
• Ⅰ、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 查意图。 • Ⅱ、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 析与整合。 • Ⅲ、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 信息解读。 “获取和解读信息”实际上就是如何审题,也就是
㈠、原因类
•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 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 畴。 •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 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 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原因
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半坡人
距今约六七千年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例:元朝时,居住在今山东省境内的汉族人,在当时属于 A. 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 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题干中的“今山东省境内”是一种转义,实质上题 意指当时金的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被元朝划为第几等。
第一等:蒙古人 元朝 划分 的四 等人 第二等:色目人 第三等:汉 人 第四等:南 人 蒙古族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B项可以理解为资政新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篇没有实行的直接原 的方案;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必要的发 因 展资主义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低下和封建自然经济的阻力。
[应用训练]
[解析] 抓住概念中的‚‘根本原因’必须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原因‛来分析比较给出的四个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理 由是:选项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基本特 点是‚自给自足‛,这表明当时中国仍处于男耕女织,农产品和 手工业品基本自给的状况,这就使英国工业品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即选项A);另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性又造成 闭关性,决定了清政府在政治上实行闭关政策(即选项D)。由 此可见,选项A和D都是由选项B所决定的,B项是根本原因。
• •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C、光绪帝大力支持 D、康、梁等人的宣传和发动
[解析]“最主要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是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按 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
分 辨
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 根本原因是 A、‚一大‛没有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B、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当时人民的痛苦不是资本主义剥削 D、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 中共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 B、中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 D、中共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上,中国 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1992年上海卷试题)
第二,从阶级属性来分析。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历史人物或其所在的团体、阶级、政党 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延缓或加速 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2001年春季高考北京、内蒙、安徽卷)
最主要原因
试题中还常出现‚最主要原因‛的分析, 它与根本原因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根据不同 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原因进行定性而已。 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 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来确定其重要性。 命题中‚最主要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 因‛。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原因
条件
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根本条件、主要条件、必要条件 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目的: 主要目的、主观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 性质:本质、实质、特点、特征 作用:主要作用、次要作用
[词语解释]
•[解析]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 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 件,因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 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
透过此题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背景‛与 ‚条件‛、‚原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领悟 到‚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 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 ‚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 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偶然因素不能作为条件。 故下面我们将原因和条件分类介绍。
[应用训练]
•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 • 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 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 属——黄金 • 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 了商业危机 • 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 C.① ② D.④
历史选择题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语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实质 性质 ‚实质‛、‚性质‛等等都是比较固 定的历史命题用语,对做题很关键, 但又比较难以把握。
下面笔者就从命题的一些常用语入手, 归类进行一些分析,以帮助更准确地审题, 更正确地解答这类试题。
命 题 用 语 的 分 类
A
都属于 题干中的“都属于”,意即要求考生从被选项中找出 1848年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所共同具有的选项。
B、D项 C项 经济斗争 不对
有纲领
不对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 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 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 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 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 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 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 在选择题上。
例如:近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
的根本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
又如: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解析:这是98年全国高考题。资政新篇是 因此D项符合题意,而
A.清朝的统治腐朽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农民阶级反抗精神强烈
分 辨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群众中有深刻影响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群众中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