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oc
浅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浅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开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大学生心理开展负面影响对策[论文摘要]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开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开展和人们交流的频繁,网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大学生的世界。
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和交友方式。
尤其是网络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交际手段和生活时尚。
笔者自编?大学生上网时间调查表?,调查了某高校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上网交际的行为,大学生人均每周上网2~3天,每次上网3~5小时,大三学生上网比例是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
正常的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技术在给人类送来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殷实、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
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开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意见。
一、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特点1.间接性。
网络交际是一种间接交往。
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以电脑为中介,以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递思想感情,缺乏现实情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所代替。
网络交际的间接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须面对面的互动时机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满足的社交需要,因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2.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交际是一种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交往。
在网络中,社会物理空间交往被电子网络空间所代替,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出现而不必担忧被人发现,即使最亲密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不必有任何联系。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作者:赵首彩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23期〔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效应;应对策略;判断力;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53—0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遍及,网络信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实践领域。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一方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遭受网络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一、负面效应1.网络使大学生上网成瘾。
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家长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
校园周边的网吧大量开设,为一部分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放纵自己行为的学生,提供了上网的便利,从而导致其无节制地上网,对网络形成依赖,甚至上网成瘾不能自制。
在抽样调查的200名大学生中发现,上网成瘾率为15%,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甚至心神不宁。
2.网络使大学生的辨别力、判断力面临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宽、观点更多。
面对信息海洋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失去甄别、判断的能力,或迷茫无助、无所适从,或冲动盲目、随意选择。
3.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的信息控制和过滤技术还相对滞后,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污染信息。
尤其有些网吧在经营中疏于管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使得进入网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淫秽色情网站和网络游戏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对外界的诱惑通常无法抗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
4.网络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
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它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影响是空前的。
它在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又使其面临退化的危险,主要表现在:①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退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沉迷网络、人际关系问题、信息过载等。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重关注并应对这些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认知。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功能与特点,认识到它们的潜在危害。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分享有关网络与社交媒体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全面的认知。
通过增加认知,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并学会应对。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提供有效的策略应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学生应该学会科学地管理自己的上网和社交媒体时间。
他们可以制定合理的上网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限制,并自觉遵守。
其次,大学生可以选择参与一些丰富多样的线下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来减少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因过度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策略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信息安全意识、网络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大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
此外,学校还应当促进学生之间的网络协作,培养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通过提高网络素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于网络和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认知,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挑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消解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消解对策【摘要】信息技术确实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捷,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更要看清这些负面影响给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身体、心理、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消解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消解对策一、问题的提出信息技术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捷,让我们真正搭乘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使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信息,跨越时空的把握全球动态。
但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无限的方便的同时,也正在给一些人悄悄的灌下了“慢性毒药”。
这对上网人数比例大、接触网络时间相对较长,而心智又不太成熟、血气方刚,甚至可以说有些“愤青”思想的大学生身上,这些负面影响就更为明显。
本文试就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消解对策谈点笔者的认识。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1.网络对大学生身体的负面影响。
我们曾就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问题进行调查。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每次玩游戏都超过6小时的学生占2.7%,一次持续最长时间超过20小时的人数已达到所调查人数的7%。
这样长的时间和这样多的人数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学生在问卷中回答的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有手麻、胳膊疼、后背痛、懒得说话、做事不专心、什么也不想干等。
可见,长时间操作电脑之后,学生大都感觉到了各种程度不同的身体不适,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眼睛疼和脖子酸。
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同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怕光、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症状。
2.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一是表现在认知方面,因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
即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
二是表现在情感方面,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网络交往的弊端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古语说的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一)现实情感的萎缩在现实生活的圈子里,人际关系网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障碍和左右,网络的虚拟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安全的、隐匿的交流机会,正好契合了大学生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更多的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形成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
(二)沟通能力的退化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他们迷恋于网络虚拟的沟通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产生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人际障碍。
大学生甚至可以在网络世界里随意地欺世骗人,很大程度上也容易产生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
(三)思维方式的单一现实世界的包罗万象明显区别于网络世界虚拟的一面。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
网络忽视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
另外,大学生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文化,会形成他们思维的被动和僵化。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仅仅在接收,而并没有消化和回旋的余地,便没有了自己的见地。
(四)法制观念的淡薄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像是参加了一场假面舞会,这样的隐蔽性使部分大学生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弃伦理道德于不顾,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自由发布信息,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惜做出破坏他人数据信息系统、制造网络病毒的过激行为,最后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产生忽视法纪观念的不良心态。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变得愈发频繁和多样化。
随着网络行为的增多,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开始出现失范现象,给校园网络环境和个人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1.1网络依赖过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经常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等情况。
长时间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身体健康问题。
1.2网络欺凌和言语暴力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对他人进行侮辱、辱骂和人身攻击的行为,给校园网络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氛围。
1.3隐私泄露和信息过度分享一些大学生习惯将自己的一切都发布在网络上,包括一些私密的信息,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和风险。
1.4网络诈骗和违法行为在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不谨慎进行网络诈骗、传销等违法行为,造成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失。
2.1心理原因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失范,可能是因为缺乏自律意识,过度依赖网络获得精神满足。
2.2社会原因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的不健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一些不良信息、不实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3家庭原因一些家庭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缺乏管理和引导,这也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
三、解决对策3.1培养自律意识大学生需要提高对网络的自我管理意识,明确时间安排,合理规划自己的网络使用时间。
3.2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需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规范网络使用行为,营造健康和和谐的网络环境。
3.3强化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建立正确的网络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健康规范地使用网络,教育孩子避免网络行为失范。
3.4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加强防范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风险意识,保护好个人和他人的网络安全。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
虽然远未成熟,但由于其以网络为载体,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传播信息的载体.网络在推动文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在多元化坐标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人本身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CNNIC的调查,目前上网人群中,18--35岁的青年约占85.8%,是网民中的主体.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
一项题为“青少年视界的新娱乐及其发展研究”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首要娱乐活动是网络娱乐,占总调查人数的39.9%。
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无疑会使青少年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在尽情享受网络这一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带来的精彩和快乐,如同欢乐的鱼儿畅游在色彩斑斓的海洋中,但是海洋中也有暗流涌动,青少年涉世未深,辨别丑恶,是非能力较差,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焦点。
“所谓社会化,通常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使该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它一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通过社会刺激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培养与教化,使个人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从而为个人在社会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其二则是使个人学习并吸收前人及现在的经验,成果与智慧,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并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从而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社会化的功能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递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发展"自我"的功能,既要有同一性,又要有特殊性,既有强制性,又有创造性有人把社会化分成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总是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二是指狭义的社会化,即指青少年的社会化,即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由生物人逐步成长为能够扮演一定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果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社交以其独特的交互性、便捷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交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网络社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和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交流思想。
这种跨时空的交往方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网络社交在带来便利的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出现沟通障碍、社交焦虑等问题。
网络社交中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也可能对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网络社交的特点、影响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交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1. 背景介绍:网络社交的普及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网络社交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凭借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受大众喜爱。
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网络社交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更是远超其他群体。
他们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社交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结识朋友的广阔平台。
网络社交的普及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讨论学术问题,甚至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
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网络社交的普及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挑战。
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1、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
2、克服和防止消极影响的措施
(1)我们应该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当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又是假恶丑之后,才能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不好的;也就可以去评判这个网上的言论。
但是现在有很多网民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就随意地跟着骂人,导致一大批人脱离实际,产生各种幻想。
因此,作为未成年的我们,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努力将坏人从我们身边赶走!。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讨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因其具有形形色色信息包括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
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玩游戏、网聊、网恋,甚至搞恶作剧等使其学习、生活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一,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
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神奇的网络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对目标的选择无所适从,这里看看,那里站站,继而迷失方向,时间也很快从手指间流逝,离开网络才感到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初衷都没有实现。
不少学生抱着“中学辛苦、大学好玩”的心态踏入校门,对待大学学习。
结果发现大学里也存在很大压力,如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远离家人时有孤独感;各种竞争激烈等等。
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学生,发现网络对缓解他们的压力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
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
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大学生与中学生比较,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权”。
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尝试过电脑游戏,甚至到着迷的程度,但迫于学业和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收敛其行为,上大学后自由了,可到网吧玩或聊个通宵。
网吧老板通常对包通宵的优惠收费,网络环境宽松自由、无拘束,使上网者感到过瘾。
俗话说玩物丧志,似乎在这些学生的言行中得到印证。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进入大学后渴望交友,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同时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闭锁真情,在这样的矛盾心理状态下,诸多学生走向网络。
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定稿)
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定稿)第一篇: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定稿)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摘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
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下面影响的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进一步认清形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兴利除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防范对策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改变和便利的同时,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在加深,现代人的世界已逐步异化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交织的新世界。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黑客事件、诈骗和计算机滥用、网络被敌对国家和激进分子利用等事件再次证明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双刃剑”。
一、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1、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危及校园的政治稳定,从而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校园的政治稳定,而校园的稳定往往又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
从所周知,政治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全部活动。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
正面的信息多种多样,性质不同,它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力量;相反,有害的信息则会分化国家凝聚力,威胁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的稳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物质文化生活等都被嵌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之中,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限趋于模糊。
这一方面将进一步增加政治的透明度,提高政治民主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使政治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那些霸权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推崇者就会利用先进的媒体对他国的政治施加有效的影响,控制世界新闻发布的内容和流向,诋毁他国政府的形象,干涉别国的内政。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际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和种族主义集团等也利用网络大肆散发恐怖、邪恶、反动资料,对别国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
大学阶段恰恰是年轻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明显。
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高等学校虚拟性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摘要:当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充分认清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
当今的互联网己经触及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对他们严生看日益保刻的影响。
一、互联网—挡不住的诱惑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人占%,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
由此可见,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之所以迅速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
首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
其次,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
第三,网络的自由性迎合了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
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和才华的新舞台,使他们强烈追求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体现。
第四,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
网络为大学生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的需要,又克服了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
第五,上网的时尚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更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的事物和信息的杰出载体,一个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丰富、快捷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致使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了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网络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
本文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错位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活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应对策略随着高校网络的广泛建设及校园内外网的开通,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它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
网络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消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一、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1.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
部分大学生痴迷上网,已严重地影响其学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凡事都必须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有些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上,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
2.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思想上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
而网络文化垃圾不断涌入,各种不健康言论、现象随处可见。
这很容易使大学生受到冲击,甚至步入歧途。
3.影响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
进入高校,人际关系相对复杂,使大学生情感交流受到障碍和左右,更多的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在所难免。
4.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导致部分人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
网络毕竟是一个冰冷的框架,它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态势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对大学生法纪观念的影响。
网络的隐蔽性使少数人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弃伦理道德于不顾,隐藏真实身份,自由发布信息,包括反动、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
甚至有些涉世尚浅的大学生为了表现自我,不惜做出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的过激行为,催生出大学生“互联网犯罪”的事件,产生忽视法纪观念的不良心态。
(完整word版)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精选教育文档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此次是CNNIC首次以数据证实我国网民数量超越美国。
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在校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容易接受新兴文化,受其影响高校师生中上网普及率几近100%,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
互联网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挑战。
所以,面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网络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阵地。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1、网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上大学以前,学生一直在家庭、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成长,接触信息是家长和老师的指定信息,所以学生相对单纯,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接触电脑、接触网络。
网络上的信息量虽然大,但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不可避免地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网络对大学生身体发育的负面影响多数大学生都曾有过身陷网络游戏的经历,连续几天连夜奋战,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甚至连厕所也舍不得去,精神高度紧张,睡眠不足,这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大学生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
有的大学生整天热衷于网聊天,在网上交友聊天,这给了一些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利用网络进行诱骗、色情等非法活动,致使大学生受骗上当,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成长。
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色情被成为网络的三只魔爪,过度上网不但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而且也会使大学生误入歧途、耽误学业。
二、趋利避害,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当然网络也有信息快捷、内容丰富、沟通平等、沟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应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包括网瘾、网络暴力、不当言论、隐私泄露等,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现状,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来解决,包括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和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以保障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现状1. 网络沉迷问题严重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和社交的比例不断增加。
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导致学业受损、人际关系疏远甚至出现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
2. 网络暴力行为频发大学生在网络上遭受欺凌、侮辱、人身攻击等行为屡见不鲜,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3. 不当言论泛滥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当的言论,包括歧视性言论、谩骂他人、侮辱他人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4. 隐私泄露问题突出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隐私照片等被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包括网络安全知识、网络道德修养、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和行为准则。
2. 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的行为,对不当言论、网络暴力行为等进行严厉惩处,并加强网络监控,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3. 增强师生互动和辅导老师和辅导员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问题。
4. 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减少网络沉迷的可能性。
5.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醒大学生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的诱导,防范网络诈骗和隐私泄露问题。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文献综述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2 网络社交圈层化概念界定 (8)2.3 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分析 (9)2.4 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机理探讨 (10)2.5 应对策略研究 (11)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12)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12)3.2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13)3.3 实验过程与操作 (15)四、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15)4.1 数据预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17)4.2 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分析 (18)4.3 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19)4.4 应对策略效果评估 (20)五、结论与展望 (22)5.1 研究总结 (23)5.2 研究贡献与局限性 (25)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5)一、内容概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交行为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网络社交圈层。
这些圈层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征、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将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圈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圈层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圈层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和社交需求。
将探讨网络社交圈层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如信息传播、价值观形成、社交技能提升等。
还将分析圈层化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
将提出应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问题的策略,这包括加强网络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促进圈层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论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摘要】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造成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交流平台,有助于扩展社交圈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消极方面,过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能力下降,甚至引发社交焦虑。
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建议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时注意时间管理,保持线上线下平衡。
未来,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引导,倡导健康的网络社交方式,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
网络社交平台既是双刃剑,带来了便利和挑战,大学生应当理性看待并合理利用。
【关键词】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积极、消极、平衡、改善建议、未来发展、结论、展望未来、结束语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们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与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表达情感和观点,获取信息和娱乐。
这些社交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和即时。
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和使用,人们也逐渐发现了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提升了人际互动的便利性和频率,有助于促进社交能力和交流技巧的提升。
社交平台的虚拟性质也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加,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变少,甚至有可能导致沉迷于虚拟社交而忽视现实社交。
了解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讨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作为人口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其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oc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作者:赵晓红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摘要]网络正在覆盖我们的生活,网络交往成为关注的焦点。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与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往负面引导[作者简介]赵晓红(1978- ),女,江苏盐城人,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20130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91-02网络冲击着人类社会,网络交往行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网络交往行为的最有力的践行者,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1.宣泄情感。
步入大学,随着原有优越感的丧失,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大学生产生了适应不良问题,但他们又没有勇气或者不愿意向身边朝夕相处的亲友倾诉。
而网络的匿名性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宣泄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在网上,他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观点,倾吐自己的心声,发泄情感,为郁闷、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找到宣泄口。
2.自我实现。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
他们渴望通过交往来向对方展现自我,并希冀给对方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
但由于现实环境及个人交往能力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理想中的“自我”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明显的脱离倾向。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冲突使大学生难以摆脱这种失意的痛苦,从而求助于网络交往。
在网络交往中,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迅速得以掩盖,大学生甚至可将性别、身份隐匿,对自己的身份和形象随意进行修饰和涂抹,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长此以往就会沉湎其中。
3.异性交流。
大学生处在一个情感需求强烈的阶段,他们渴望理解和沟通,渴望异性的爱。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比如网络欺凌、色情信息传播、隐私泄露等,这些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健康合理地进行网络行为,以及针对网络行为失范提出有效对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1. 网络欺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网络欺凌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社交平台上对他人进行羞辱、谩骂或者传播不实信息,造成被欺凌者的心理伤害。
2. 色情信息传播: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色情信息,包括色情图片、视频等,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影响了其他人的健康成长。
3. 隐私泄露:许多大学生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家庭信息等隐私内容,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1. 缺乏网络素养:许多大学生对网络风险和网络法规认识不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诱导性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当行为。
2. 社交压力: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常常会感受到来自同学、朋友等的各种压力,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赞美,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3. 缺乏自律意识:自律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素养,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容易在网络世界中失控。
三、解决对策1. 提高网络素养: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的风险和陷阱,提高识别和抵御虚假信息的能力。
2. 建立健康网络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使用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
3. 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自我约束意识,认识到网络行为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影响力,做一个负责、理智的网络使用者。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预防网络行为失范。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日益频繁。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存在失范现象,包括网络游戏成瘾、沉迷社交平台、浪费时间浏览无用信息等。
这些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
通过开设网络教育课程、组织网络安全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网络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网络行为的重要性和后果。
建立起限制网络使用时间的机制。
大学生应合理安排网络使用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规定,限制大学生在晚上或上课期间使用网络,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实际社交活动,减少对虚拟社交平台的依赖。
学校可以开设各种社团、俱乐部等活动,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社交中,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
家庭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建立健全的网络治理机制也是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关键。
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建立网络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对于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批评。
鼓励大学生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道德准则。
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网络教育、限制网络使用时间、鼓励实际社交、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使用方式以及建立健全的网络治理机制都是有效的对策。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高网络行为的规范性,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作者:赵晓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网络正在覆盖我们的生活,网络交往成为关注的焦点。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与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往负面引导
[作者简介]赵晓红(1978- ),女,江苏盐城人,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2013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91-02
网络冲击着人类社会,网络交往行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网络交往行为的最有力的践行者,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
1.宣泄情感。
步入大学,随着原有优越感的丧失,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大学生产生了适应不良问题,但他们又没有勇气或者不愿意向身边朝夕相处的亲友倾诉。
而网络的匿名性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宣泄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在网上,他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观点,倾吐自己的心声,发泄情感,为郁闷、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找到宣泄口。
2.自我实现。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
他们渴望通过交往来向对方展现自我,并希冀给对方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
但由于现实环境及个人交往能力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理想中的“自我”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明显的脱离倾向。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冲突使大学生难以摆脱这种失意的痛苦,从而求助于网络交往。
在网络交往中,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迅速得以掩盖,大学生甚至可将性别、身份隐匿,对自己的身份和形象随意进行修饰和涂抹,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长此以往就会沉湎其中。
3.异性交流。
大学生处在一个情感需求强烈的阶段,他们渴望理解和沟通,渴望异性的爱。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不少人在现实中遭受失恋或其他挫折后便上网寻求情感寄托,很多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就反映了这种缘于网络交往产生的情感。
异性效应在网络交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异性间的情感交往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旋律。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往大胆而直接表达情感;另一方面,这种亦真亦幻的交往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有些人过于迷恋网络虚拟恋情,
对网络交往的虚幻性认识不足,对“下网散、见光死”的可能后果缺乏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挫伤感。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1.网络沉溺。
网络主页制作美轮美奂,内容包罗万象,它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像、巧妙的连接机制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好像走进了一座永远充满新奇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在不同诱惑的交替中沉溺。
这些网络沉溺者将网络当做补充他们身心的血液,只要一天不接触网络,就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实现现实社会和网络时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
一方面他们作为网络交往的高手,在网上极尽幽默浪漫之能事,以各种姿态与陌生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和交流。
他们徜徉在迷离的虚幻中,对网络保有一种无法逆转的思维攻势,在寻求心理慰藉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便产生难以摆脱的依附感。
2.道德失范。
尼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中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
它吸引了来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
”
网络营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隐蔽空间。
这种隐蔽的环境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逃避社会现实的机会空间:人们在网络中放肆地宣泄对社会、对他人无端的和消极的不满情绪,放任地张扬自我,肆无忌惮地挑战社会权威,千方百计逃避道德舆论的谴责,极大地释放了人潜在的破坏倾向。
它是垃圾信息的生产源、窥视他人隐私的望远镜和网络犯罪的万能工具。
网络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成为一道刺目的风景,对沉溺其中的大学生产生极大影响。
众所周知,大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的制约,使得他们的道德规范正处于成长和建设中。
在亦真亦幻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自我约束不足的弊端暴露得一览无余,久而久之,逃避现实或以极端手段摧残现实的做法便容易滋生。
3.信息焦虑。
蓝斯·萧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信息狂热和信息超载的社会中,已开始出现一种病症。
症状是偏执地迫使自己遍读一切可读之物,当吸收的阅读量超过消化所需的能量时,超出的部分日积月累,最后因压力与过度刺激而转化为所谓的信息焦虑症。
1950年,美国学者大卫·雷斯曼的《孤独的群众》,首次剖析了信息时代人类的自恋、恐慌、焦虑和孤独。
在雷斯曼笔下,现代人个个都仿佛变成了头上顶着两根天线,焦虑地吸收着轰炸而来的信息的可怜新人种。
适度的信息交换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一旦超过限度,那就只有交换没有信息了,如一幅漫画中描述的那样:“信息,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
”有一网民写道:“我不断在
网上爬行,经过由无数文字组成的方阵。
我好像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但不知道会找到什么。
”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詹姆斯·米勒曾言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精神紊乱。
”
爆炸的网络信息的挤压搓揉,加大了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中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信息综合症”:紧张焦虑、兴奋不安、心理疲惫、学习倦怠、信息吸收不良,并对必要的信息无动于衷,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
三、应对措施
1.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
网络交往行为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安全感,宽容地接纳任何成员,使人们感到无比的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社会交往的危机和压力,迅速俘获了酷爱自由的大学生们的心,他们更喜欢以虚拟的网络交往替代现实社会的交往。
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矛盾引发的面对面冲突。
久而久之,使得大学生逐渐削弱甚至丧失了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手指一按就可以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随之凋谢了”。
然而,大学生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网络交往只能是传统交往的补充或是延伸,它不可能替代现实社会的交往。
网络交往只能是用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使得大学生受制于网络而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谨记,即使是离开了现实社会而进行网络交往依然只是从侧面映照出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无论如何不能替代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中的一切故事只有回归到现实社会才能够进行到底。
2.借鉴“慎独”观点,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慎独”功夫。
儒家创始人孔子指出可通过“内省”以达到“克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吾日三省吾身。
”在网络交往中,交往中的双方具有“匿名性”“符号性”“数字化”的特点,为大学生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前提下,大学生需要确定自己该干什么,并对自己的交往行动负责。
网络交往参与者自身的“良心”显示为作为一种社会良知来化解和控制网络不良行为,若所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都具有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和不窥探他人私人生活的道德准则,并努力遵循它,网络交往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
3.构建有效的对话机制。
著名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传统德育大多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依靠权威、行政命令和空洞说教的工作方式,面对席卷而来的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难以唤醒成千上万迷途中的心灵,助其“回家”。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自己角色的转变,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网络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知识的课堂,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
与此同时,
要积极参与、适时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循序渐进,疏导结合,在网络中搭建与大学生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倾听大学生的心声。
唯有如此,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才能与大学生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相知,真正触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达成共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4.
[2](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