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教程》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文采篇)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文采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2a5883bed5b9f3f90f1cb6.png)
第4章翻译的文采篇4.1 复习笔记一、各家观点1. 傅雷:“神似”。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2. 思果:“翻译为重写”。
不会写中文而要把外文译成中文,等于没有米还要煮饭。
上述两种观点说明了翻译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
3. 鸠摩罗什:注重译文语言的精美,“天见人,人见天”在言过质,采用了僧睿的译文“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4. 严复:“信、达、雅”。
他的译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被认为“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
5. 林纾:译笔精湛,颇具马、班、韩、柳的神韵和传统文学的风采。
深厚的古文素养,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写就了中国翻译史上精彩的译文。
6. 许渊冲:翻译的“优势论”“竞赛论”。
强调如何把译文写得更好,甚至可以超越原文。
7. 辜正坤:强调英译汉中注重译文文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如何达到译文的文采性1. 对原文深刻的洞察理解,要体现原文的风格。
要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使读者发生兴趣,能够理解和接受。
2. 文采来自译者较高的艺术修养,即译者的文才、才华。
(1) 译者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能力;(2) 译者遣词造句、修辞达意的能力;(3) 文采:译文的语言经过修饰,能切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4) 文采的主要特点:艺术表达力强,具有审美效应,是增强译文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3. 积累语言材料(1) 语言材料主要指词汇。
词汇丰富是语言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了丰富的词汇,遣词造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提笔行文,才会随意生姿。
(2) 向优秀作品学习语言。
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经典作品。
精美的成语、典故、警句、妙语,都能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增添我们写作、翻译的文采。
4. 要善于锤炼语言(1) 分寸感:译者的语言灵敏度强,能够精细入微地辨别词义,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2) 准确:准确是文采的前提,是掌握分寸感的具体表现。
①语言准确,首先用词要求准确。
准确地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选用词语要褒贬恰当。
英语口译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
![英语口译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cbbcae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0.png)
英语口译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英语口译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对历史有着广泛的认知,这样翻译时与它们邂逅,才能坐怀不乱。
所以yjbys店铺为同学们总结出你不得不知道的14个历史“第一”。
希望对大家参加翻译资格考试有参考作用~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蔡文姬)The first Chinese female poet: Cai Yan,her style name (字) is Wenji2. 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The first female poet of lyric Chinese poetry Ci: Li Qingzhao,pseudonym Yi’an Jushi (号易安居士)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The earliest Chinese dictionary: EryaChinese scholars interpret the first title character er (尔:"you, your") as a phonetic loan character for the homophonous er (迩:"near; close; approach"), and believe the second ya (雅; "proper; correct; refined; elegant") refers to words or language.尔雅这个名字的传统解释是,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统、规范”的意思,指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符合标准。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The earliest general encyclopedia:The Yongle Encyclopedia,commissioned by the Chinese Ming Dynasty emperor Yongle in 1403 and completed by 1408. (1403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1408年成书)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The earliest existing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s:The Book of Songs / The Classic of Poetry / The Book of Odes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The firs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poetry: Wen Xuan (SelectedLiterature), also known asZhao Ming Wen Xuan.It was compiled by Xiao Tong, the eldest son of Emperor Wu of Liang, and a group of scholars he had assembled. After Xiao Tong’s death he was given the posthumous name Zhao Ming (outstanding, remarkable)文选由梁朝太子萧统主持编撰,死后谥号昭明。
_英汉翻译教程_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_英汉翻译教程_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12031ad2ad51f01dc281f175.png)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2011No.2《英汉翻译教程》: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喻云根(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由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是我国第一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统编教材。
该教材出版近30年,重印几十次,发行100多万册,可谓经久不衰。
作为该教材的主要编者,回顾30年前教材诞生的历程,至今心中仍然感触良多。
我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教授高年级翻译课的。
《英汉翻译教程》是在我的讲稿《实用英汉翻译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讲义初稿署名为洛外二系(当时一般不允许个人署名),共印8000册(洛外印刷厂印刷),在洛阳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作为内部教材使用,并不外传。
原本讲义包含四章和一篇绪论。
第一章:翻译的标准、过程及译者的要求;第二章:英汉语的对比;第三章:英译汉常见的方法与技巧(上);第四章:英译汉常见的方法与技巧(下)。
当时为了适应我校学生需要,侧重在实用部分,着重通过实例介绍若干英译汉常见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古今各家的翻译理论,仅作一些简单的正面叙述,未作过多的比较与探讨。
所用译例,主要出自1970年后本院所编的各种英语精、泛读教材、翻译课练习材料,以及现代英语书报杂志,其中主要有《基辛格》《出类拔萃之辈》《漫长的革命》《第三帝国的兴亡》《老人与海》和英文参考消息等。
为节约纸张起见,各例句都未注明出处。
每一例句要重点说明的部分,英语用斜体字,汉语用仿宋体字。
译例有难有易,大抵说明某项规律的,都选用文字浅易的例句;为了进一步展示某些翻译技巧,也选用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
一般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排列。
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程度和具体教学情况,斟酌裁剪。
由于各高等院校急需英汉翻译教材,教育部于1978年冬召开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材会议,决定委托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编写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
洛外去开会的代表研究部部长朱树飏接到这一编材任务后,决定以我编写的《实用英汉翻译讲义》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并增加练习,使之适应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需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写作篇)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写作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5c9241e87101f69e31955a.png)
第8章翻译写作篇8.1 复习笔记一、汉语的表达优势和行文特点1. 精炼简约汉语文章的这一特点,与汉语词汇的特点有关。
(1) 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即它没有性、数、格、时态这些形式上的变化。
如“你去”“我去”“今天去”“明天去”,都是一个“去”,词的语音和书写都没有发生变化。
(2) 语词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许多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一经重叠,即表示另外的意思,词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人——人人”“说——说说”“高兴——高高兴兴——高兴高兴”等。
(3) 许多双音节词还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节缩,并不影响原来意思的表达。
如“无(执)照经营”“毫不利(自)己,专门利(他)人”“供(应)需(求)见面”等。
(4) 大量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等,以极少的文字包容了大量的信息。
如“负荆请罪”“叶公好龙”等。
2. 富于意象所谓意象,即感情与形象的有机结合。
如“木欣欣以向荣,风飘飘而吹衣”能构成鲜明的意象美。
汉字独特的形声构成,是汉语富于意象的重要因素。
3. 中文思维导致汉语文本独特的语言结构和形式要素。
中文思维有“象性原则”“并置原则”“对偶原则”“殿后原则”“铺排原则”“凝练原则”和“协律原则”。
从翻译的角度看,直接对译文写作有影响的有:(1) 并置原则汉语写作中常有“叠言”“叠句”“叠章”的语言形式。
作者通过“并置”的语句,创造意象纷呈、语义丰满、语势张扬的叙述话语。
如,“诚信是……;诚信是……”,不仅有声有色地强化了文意,同时还把文意展示为一个细腻、立体的意脉网络,见出才华和文采。
(2) 对偶原则强调词性、词义的相反相成。
在写作上,最典型的就是骈体文和近体诗的写作,它们都要求对仗,并形成了严格的规范。
这种对偶句式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在写作中我们有了上句,往往下意识地就生带出下一句来。
翻译到顺手处,译者自然也会写出这种句式。
(3) 凝练原则中国人讲究“炼字”“炼句”“炼篇”和“炼意”,讲究“推敲”,林语堂认为,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练的风格”。
第2章 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
![第2章 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https://img.taocdn.com/s3/m/f14c5f17a216147917112872.png)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第2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2.1 汉英翻译与文化2.1.1 文化的定义与翻译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
而在OALED中,culture的定义是1[U](a) 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对于文艺等的深刻的了解和鉴赏)(b)(often derog.常作贬义)art, literature, etc. collectively文化(文学、艺术等的总称)2[U]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文化(一个社会智力发展的状况)3[U, C]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文化(智力表现的形式,如体现于文艺方面)4[U, C]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文化(某群体或民族的风俗、人文现象、社会惯例等)5[U]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etc.锻炼、训练、修养6[U]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e.g. bees, silkworms, etc.) to obtain a crop or improve the species(植物的)栽培;(动物、如蜂、蚕等,良种的)培育7[C](biology生)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培养的细菌。
《英汉翻译技巧教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英汉翻译技巧教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22a85bf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6.png)
第二部分 英汉语篇翻译技巧
01
第一节 语 篇翻译的逻 三节 语 篇翻译的修 辞格
04
第四节 语 篇翻译的文 化寓意
06
语篇翻译练 习答案
05
语篇翻译练 习
第三部分 翻译理论
第一章 形象思维与 傅雷之“神似论”
第二章 动态地理解 翻译标准中的“信”
4
第四节 语态转 换
5 第五节 语序转
换及正反表达 转换
第一节 英语中 常使用被动语 态的几种情况
第二节 被动语 态的翻译方法
第一节 主语从句的 译法
第二节 宾语从句的 译法
第三节 表语从句的 译法
第四节 同位语从句 的译法
第一节 限制性定语 从句的译法
第二节 非限制性定 语从句的译法
第三节 兼有状语功 能的定语从句的译法
其他
英汉翻译技巧教程编写委员会
第一部分 翻译技巧
01
第一章 增 译法
02
第二章 缩 译法
03
第三章 省 译法
04
第四章 拆 译法
06
第六章 重 复法
05
第五章 反 译法
第七章 倒置法 第八章 转换法
第九章 被动句译法
第十章 名词性从句 的译法
第十一章 定语从句 的译法
第十二章 状语从句 的译法
07 封底
06 第四部分 第一、二部 分内容主要参考书目
翻译是一门古老的属于文人的运用语言来做文字工作的实践性活动,从其产生的效果来讲,没有其他任何实 践活动可被用来能代替它的,从其学术上来讲,似乎是有心从事它的人终身要议谈的永恒话题,从其工作强度来 讲,是一件让人每天都可以起早贪黑的没完没了的熬红眼的辛苦活,从其作用与意义来讲,又是一件能沟通心灵 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拯救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ef84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f.png)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总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等1983)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语之官)这一名目,唐朝贾公彦所作的《义疏》里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少启发。
用现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可以诠释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说,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达到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
(罗新璋1984)一、关于翻译何谓翻译?关于翻译的定义很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根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翻译‖这个中性术语是指将一种语言(―原语‖)里的词句的意思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意思所做的一切,不论其手段是说话、写字还是做手势。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论翻译》,1984)有人把翻译看作是一门科学(science),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有人看作是一门艺术(art),因为它是译者对原文再创造的过程;也有人看作是一门手艺(craft),因为原语的信息需要用地道恰当的目的语再现。
在自动化数据处理中,翻译又被定义为:―将计算机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将字符从一种表示转换成另一种表示。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翻译是国际间理解的钥匙,据说西欧的文明归功于翻译者(据L·G·凯里1979)。
季羡林教授也说,翻译是永葆中华文明青春的万应灵药。
前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先生说,从中国来讲,没有翻译工作,就没有中国***和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就没有中国成功的对外开放和四个现代化;从世界范围来讲,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和平,就没有各种国际交往,就没有一个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的未来。
英汉翻译教程
![英汉翻译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cc76cc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6.png)
最后是附录部分,其中包含了英汉对照词汇表和常用翻译术语表。这些内容对 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和使用翻译工具 和资源。
《英汉翻译教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 践应用,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翻译教程。通过学习和使用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 提升自己的英汉翻译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在实践篇中,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的翻译实例,让读者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前面 所学的理论和技巧。这些实例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使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各 种不同的翻译情况,从而提升他们的翻译能力和适应性。
专题篇则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翻译专题,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这部分内容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使他们在特定领域的翻译实践中获得更 多的指导。
“翻译中的难点往往在于如何把握原文的意思。”
这句话告诉我们,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在翻译过 程中,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进 行翻译。
阅读感受
在我研究这本《英汉翻译教程》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对翻译的全面且深入的 剖析所吸引。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 的知识,也为我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这句话告诉我们,翻译的忠实性和通顺性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一个翻译没有忠 实于原文的意思,那么这个翻译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如果一个翻译不通顺, 那么它就难以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这句话提醒我们,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 表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翻译教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导,让我对翻译有了 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我在英语翻译上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 也会对我对翻译这门艺术的热爱产生深远的影响。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技巧篇)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技巧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a820e1caaedd3383c4d3b7.png)
第3章翻译的技巧篇3.1 复习笔记一、翻译技巧1. 概述:翻译技巧说到底就是对语言差异的“灵巧”处理,是译者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手法,完美地表达思想内容的技能,它可以在长期反复的“操作训练”中为人所掌握。
2. 基本方法:拆译、词性转译、精简、增补、倒置、反译、虚译和实译、词语褒贬翻译、被动式翻译、数字倍数翻译等。
这些翻译技巧在同一个句子中互相穿插,互为补充。
二、拆译1. 原因:中英句法不同英语:句法连绵,一个主句可以与众多的修饰词组、短语、从句共同组成;汉语:句法短促,从容不迫。
2. 从译文比较看拆译译文的语言形式必须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
由于中英句法不同,因此应将原文打破重组,或抽词拆译、或抽短语词组拆译,要避免“上下三十六根牙齿嚼不烂”的“翻译腔”。
原文语言中最习见最自然的表现法,在译文中也必须用译文语言中最习见最自然的表现法来翻译,例: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生硬译文】他猛然坐到一张吱吱地发出抗议声的椅子。
【自然译文】他猛然坐到一把椅子上,椅子被压得吱吱作响。
【评析】在英文中“protesting”可以直接修饰后面的词,直翻成汉语“抗议”是行不通。
因此应展开联想,将这类词所含的内容从句中拉出来,单独加以表述。
在汉语中用拟声词表达自然生动,因此“吱吱作响”是最自然的表达。
3. 长句拆译原因:中文表述无法按照其英文句法展开。
中文最忌讳的是长长的一句话中间不带一个标点符号,非拆不可。
例:They represented a worthy beginning to the reshap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pt of collective effort i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译文】这个宣言和行动纲领表明了一个可贵的开端,那就是在国际和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同心协力的新概念。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文化篇)【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文化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651941a7e21af45b307a88c.png)
第5章翻译的文化篇5.1 复习笔记一、文化差异与表达差异1.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直接体现在思维、表达差异上。
例如爱的表达:(1) 英语和汉语:“用心去爱”,即“give your heart to sb. ”(爱上某人)。
(2) 西非一些语言:“用肝去爱”(love with the liver)(3) 中美洲的一些土著语言:“用胃去爱”(love with the stomach)2. 比喻手法一样,虽然具象不同。
例:“white as snow”,但在其他语言里,人们说“白如霜”、“白如白鹭毛”或“白如蘑菇”等等。
3. 动物形象在不同的语言里常常会有不同的文化含义。
例如狗、老虎等。
4. 奈达提出应改变形式的五种情况(1) 直译原文会使意义发生错误。
例:闪语(Semitic)“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的字面意义是“堆火团于他头上”,常常被人严重曲解为某种折磨人致死的刑法。
其实它的意思是“使人羞愧交加”。
(2) 借用语会构成语义空白,因而可能使读者填入错误意义。
(3) 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
(4) 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达法。
(5) 形式对应会引起译文语法错误、语体不合。
总结:当形式对应容易使译文产生误解时,就应该改变形式。
5. 奈达的另一条重要原则:宗教相关词的翻译不可随意变换有些重要的宗教标志,其含义虽然往往隐晦难懂,但为了保持《圣经》信息的完整统一,却不可随意变换。
例:(1) “上帝的羔羊”、“十字架”等表达法必须予以保留,同时可加注说明。
(2) 在西南太平洋岛群上的美拉尼西亚人认为猪是宠物,羊则榜上无名或为卑弃之物,乃用“上帝的小猪”(Little Pig of God)来取代“上帝的羔羊”(Lamb of God)。
(3) 不能把“Lord forbid”译成“阿弥陀佛”;把“God of Heaven”译成“观音菩萨”; “Talk of the evil and he will appear”也不适宜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理解篇)【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理解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8d9e75a915f804d2b16c18b.png)
第2章翻译的理解篇2.1 复习笔记一、理解与词汇研究(一)词汇理解翻译不当的原因:英语一词多义与翻译中的望文生义因为词是构筑词组、句子、段落和篇章最基本最具体的单位。
翻译中的错误,大多表现在词语方面。
一词多义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专有名词先天性歧义;(2)普通词语先天性歧义;(3)普通词语结合后产生新义;(4)普通词语与专业术语的词义混淆。
导致望文生义的主要原因是疏忽大意,未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正确选择词义。
导致望文生义的主要原因是疏忽大意,未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正确选择词义。
(二)专有名词先天性歧义英语专有名词,尤其是地名专有名词,在不同语境和历史环境下意义不同。
例:The first permanent Anglo-American settle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821.【译文】第一个永久英裔美洲人定居点建立于1821年。
【评析】Anglo-American可解作“英裔美洲人”或“英裔美国人”,根据上下文和历史背景分析可知,德克萨斯1821年成为开发地,直到1845年才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28州。
因此,“英裔美国人”是1845年以后的事。
(三)普通词语先天性歧义原因:普通词语的先天性歧义主要是因为词语的一词多义。
普通词语的多义性主要来自于下面几个方面:1. 原始意义与引申意义;2. 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3. 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4. 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
例:Maurice Sendak, US artist, best known for his illustrations of children's books...【译文】莫里斯·森达克,美国画家,以在儿童书籍中画插图最为出名。
【评析】“artist”一词来自“art”,而艺术一词泛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它还指技术、技艺、技巧等。
在本例句中,根据对莫里斯·森达克以及上下文的认识,用“美术家”或“画家”更为准确。
英汉翻译教程_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_张培基等](https://img.taocdn.com/s3/m/225be2214b35eefdc8d3338b.png)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翻译示例汇总(6-8章)【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翻译示例汇总(6-8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664de7e4b35eefdc9d33315.png)
第6章翻译的语篇6.1复习笔记一、概述1.语篇:指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
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均可称为语篇。
2.翻译的具体操作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
(1)词句层,即遣词造句的过程。
这一层次上译者所思考的主要是词义的定夺及句式的安排。
(2)语篇层,译者不仅要考虑一个句子,还要顾及几个句子、整个段落,以至整篇文章。
译者必须善于连句成篇,句与句之间的结构衔接、意义连贯也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不仅要体味译者在选词造句上的精妙,也要纵观语篇层次上意义的连贯和流畅,作为自己翻译实践的借鉴。
语篇的类型多种多样,选取以下几种语篇类型加以论述。
虽然每种语篇类型在措辞和文体上都有各自特点,但只要掌握了牢固的英汉语知识和基本翻译技巧,基本可以应付自如。
二、报刊语篇的翻译1.定义:报刊语篇属于新闻文体。
从广义上讲,报刊语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宗教、法律、家庭等各个方面。
它强调的是内容的“纪实性”(factualness),即文章包含了多少“事实”(fact)或“信息”(information)。
2.层次(1)硬新闻(pure hard news),指的是新闻电讯报道,这类新闻纪实性最强,讲究客观事实的报道。
(2)软新闻(pure soft news),纪实性最弱,娱乐性最强,如社会新闻、杂文小品等。
(3)各式文章被泛称为特写(feature articles),如专题报道、采访、人物介绍、每周专文、各类评述或杂议等。
报刊文章的特点是题材新颖,时效性强,通过派生、附加、合成、拼缀及缩略等产生的新词多。
3.特征(1)语法上:a.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以增添真实性和生动性;b.倾向于多用简单句,并辅以定语、状语、同位语、插入语等补加成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c.以提供事实或消息为目的,避免使用带有个人感情或倾向性的语言。
(2)翻译上:译文的准确和严谨仍是报刊语篇的基本要求。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424f55c3b3567ec102d8a6b.png)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Translation ConclusionUnit 1 stories1. He was thirty-six,his youth had passed like a screaming eagle,leaving him old and disillusioned.他已三十六岁,青春像一路鸣叫的鹰,早已一闪而逝,留给他的是衰老和幻灭。
2. average height 普通高度3. gleaming eyes 两眼闪着光辉4. in his middle twenties 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5. ignoring the chair offered him,Chu The stood squarely before this youth more than ten years his junior and in a level voice told him who he was,what he had done in the past,how he had fled from Yunnan,talked with Sun Yat-sen,been repulsed by Chen Tu-hsiu in Shanghai,and had come to Europe to find a new way of life for himself and a new revolutionary road for China.朱德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岁的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他怎样逃出云南,怎样会见孙中山,怎样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怎样为了寻求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而来到欧洲。
6. When both visitors had told their stories,Chou smiled a little,said he would help them find rooms,and arrange for them to join the Berlin Communist group as candidates until their application had been sent to China and an answer received.两位来客把经历说完后,周恩来微笑着说,他可以帮他们找到住的地方,替他们办理加入党在柏林的支部的手续,在入党申请书寄往中国而尚未批准之前,暂时作候补党员。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bf55bdda76e58fafab003d5.png)
▪ 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信”“顺”之争的影响:
▪ 标志着翻译观念的多样化,而多样化意味着成熟。
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
❖上海:
▪ 成为战争时期中国翻译文学出版的一个中心
❖翻译对象:
▪ 欧美名家名作是上海文学翻译出版界的重点 ▪ 莎士比亚、契珂夫、罗曼·罗兰、波德莱尔、高尔基等
❖ 成员:
▪ 大多在国外留过学,懂多种外语,受浪漫主义以及唯美主义的影响 较深
❖ 翻译主张:
▪ 不赞成翻译的功利性 ▪ 强调翻译应有主观感情的投入 ▪ 创作远比翻译重要。
❖ “媒婆与处女”之争
▪ 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 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 翻译的目的 ▪ 直译、意译与歪译
左联的文学翻译
❖时间:
▪ 1930-1936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对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和俄国文学作品的译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 翻译活动,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 时期。
佛经翻译的草创期
❖时间:
▪ 西汉末年至西晋
❖译者:
▪ 西域来华的僧人,或迁居汉地的西域胡人的后裔
❖ 翻译方式:
▪ 译主口诵,合作者笔受(记录成文),共同完成
❖ 著名翻译家:
▪ 大月氏僧支谶 ▪ 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 ▪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基本知识篇)【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基本知识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fc05430336c1eb91b375d20.png)
第1章翻译的基本知识篇1.1 复习笔记一、翻译的类型(一)翻译的类型划分根据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论述,翻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in the same language),是指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如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2.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语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翻译”,如英汉翻译。
3.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是指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电影或音乐来表达。
(二)类型划分的意义:罗曼·雅可布逊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他使我们认识了广义和狭义的翻译概念。
雅可布逊对翻译的三种分类,表明他对语言概念的观点,即语言概念是广泛的和无所不包的。
这三种类型的翻译,几乎包括了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
1. 在语内翻译中,是用一个语符单位替代另一个语符单位,对一个词的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或者迂回表达法。
但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而改换说法会使原意有增减。
2. 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
人们通常不是用一种语言的语符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单个的符号,而是替代“更大的单位”,即“信息”(message),是用信息替代信息。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3)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3)](https://img.taocdn.com/s3/m/ebfe3800de80d4d8d15a4fb5.png)
22. 上海,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纷纷罢工示威,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它的伟大力量。
Workers in Shanghai, Tanghsna, Changxindian and etc, went on strike to express their disapproval. As an awakened, independent, political strength, Chinese working class stepped on the political stag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lluminated its tremendous power.
16. In 1840, Cyrus McCormick performed a miracle by cutting from two to two-and-a-half hectares a day with the curious machine he had been developing for nearly 10 years.
过去给农民带来灾难的水旱灾害,现在也不再发生了。
3. About six years ago it became an island. Day by day the sea is eating the land——the dam has stopped the sediment of the Nile from replenishing the shoreline.
21. 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运动和北伐战争。
Both in ideology and in the matter of cadres, the May 4th Movement paved the way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1921 and for the May 30th Movement in 1925 and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英汉翻译教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考纲解读 Unit 2 History
![《英汉翻译教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考纲解读 Unit 2 History](https://img.taocdn.com/s3/m/95f33c2abcd126fff7050b81.png)
Unit 2 History考纲内容1.历史文章选篇的特点: 介绍历史情况,说明事实,并阐发其意义。
语言正式,概括性强,不作过细的描写。
2.语言对比:(1)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欢重复,多用代称;而汉语却不怕重复,多用实称,不用代称。
(2)定语从句英语中大量使用定语从句,可以体现出句子的层次,翻译成汉语时可放在被修饰语之前,或在原地处理,译成并列分句,或移至句首,提前处理。
汉译英时则要注意使用定语从句。
3. 考核要求翻译中要有处理以下问题的能力(1)历史文章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2)重复与代称(3)定语从句单元知识解读一、历史文章历史文章的文字比较正式,描述不像故事文章那样细腻,而是笼统地概括或记述历史事件,所用的生活词汇相对较少,政治词汇较多。
历史文章要么记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并阐述其意义,要么记述一个历史时期地发展情况。
历史文章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注意修辞。
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中西方的基本历史知识,积累相关的专业词汇。
语言正式、概括性强是历史文章的特点。
1.p30, para 12.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同志和朱德、贺龙、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同年9月,毛主席亲自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点燃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燎原烈火。
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根据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On August 1, 1927, an uprising was staged a Nancha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omrades Zhou Enlai, Zhu De, Liu Bocheng and others. The Nanchang Uprising fired the first shot and started the armed struggle against the reactionary rule of the KMT. In September of the same year, Chairman Mao personally led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organized the first detachment of the Workers’and Peasants’Red Army and set up, in the Jinggang Mountains, the first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thus lighting the prairie fire of revolutionary armed struggle in China. By integrating the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m-Leninism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hairman Mao and his comrades-in-arms creatively formulated the general line and general policy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二、语言对比(一)重复与代称英语是形合语,汉语是意合语,英多用称,汉多用实称,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过程中,较多地采用重复手段,以便使译文更明确、生动等;从意合到形合转换过程中,则多采用代称,总的来说,英语一般是避免重复的。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落花生》《野草》两种英译版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落花生》《野草》两种英译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506b8cb349649b6649d74754.png)
76现代交际·2018年20期作者简介:孙滢函,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李端奇,湖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化。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落花生》《野草》两种英译版本孙滢函 李端奇*(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活动中最使人向往、最艰巨、最具争议性的任务,是综合层级的翻译审美艺术创造。
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准确达意,还需要恰当传情。
本文重点对比张培基与刘士聪对同一篇文章的版本翻译的不同之处,并用散文翻译原则、翻译美学中的基本美学理论分析词语美、句子美。
关键词:《落花生》 《野草》 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76-0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展现源语文化的过程,也是译者的再创造过程。
通过《一个乐于汉英翻译的人——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士聪老师》《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使我们从其生活与教学去了解他们。
翻译就是译者对源语内在的理解到外部语言的表现形式成功再塑造,展现源语文本的美学理念。
朱光潜的文艺美学思想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艺术与个人情感的关系。
(杨文光,2008:4-5)。
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对美学定义作了更加明确的解释。
(毛荣贵,2005:7)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刘宓庆建设性地提出了审美过程的几大步骤。
(刘宓庆,2012:183)翻译美学不仅反映在语言、词汇、句法层面,还反映在形象、象征以及风格特点上。
(刘宓庆,2012:184)一、两位著名翻译大家的比较(一)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翻译并非易事,朱生豪不顾辛劳,将翻译莎翁之作作为毕生追求。
(曹树钧,2013:7)译者应有专业的语言技能,精通源语与目标语,对语言有着深入的了解,文学艺术欣赏能力超群。
张为人谦虚,勤奋,有责任心,治学严谨。
(喻云根,2011:64-65)张在国外学有所成后便投身新中国,致力将中国文学展现给全世界。
大学实用翻译教程(英汉双向)第一章 翻译概述
![大学实用翻译教程(英汉双向)第一章 翻译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2d2ac9bfe4733687f21aaa4.png)
2、社会语言能力问题
这里的社会语言能力主要突出学生的 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其在语言交际中 运用的适切性。据一项调查显示, 学 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并不与他们的语言 能力同步发展, 往往滞后。表现在虽 然学生意识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 但不能自觉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另外, 他们对一些高层次的文化背景缺乏了 解, 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缺乏 认识。
2、通顺
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 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 现代语言,没有佶屈聱牙、文理 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二、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解、表达 和校对三个阶段。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表达是理解的具体化、深刻化。理解 和表达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译 者在理解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遣词 造句,如何再现原文的风貌。当然, 要经过细心的审校过后,才能最终定 稿。
逐字对译 字面翻译 语意翻译 传意翻译 编译(free translation) 改写(adaptation)
一般说来,翻译可以从5种不同 的角度来分类:
(1) 从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角度来 分类
(2) 从涉及到的语言符号来分类 (3) 从翻译的手段来分类 (4) 从翻译的题材来分类 (5) 从翻译的处理方式来分类
通过翻译,可以对学生已经掌握 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一次 全方位的检验,找出漏洞,弥补 不足,并使这些能力在综合运用 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 学生翻译存在的常见问题
1、语法能力问题 大学生通过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
已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法规 则。但这种掌握只是停留在知识 层面上, 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而在 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几乎毫无语 法意识, 表现在对英语语法的隐 含性毫无意识, 对语法的意义熟 视无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翻译教程》: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作者:喻云根, YU Yun-gen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刊名:
上海翻译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年,卷(期):2011(2)
1.吴国良.WU Guo-liang REMARK用法译评[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2.郑庆珠.ZHENG Qing-zhu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1)
3.信息动态[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4.王晓元.WANG Xiao-yuan晚清社会转型中的"西学"话语策略[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5.信息动态[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1)
6.张美芳.ZHANG Mei-fang"中庸之道"译赞辞——翻译"李肇星先生赞辞"有感[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7.李海军.LI Hai-jun传教目的下的跨文化操纵——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最早译介[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8.张新玲.刘君玲.ZHANG Xin-ling.LIU Jun-ling中国大学EFL学习者英汉/汉英笔译测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9.耿智.刘英蘋.GENG Zhi.LIU Ying-ping论动态顺应与翻译[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10.周红民.ZHOU Hong-min译论中的"神韵"说述评[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1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kjfy201102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