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资源.
小学科学论文:以科普教育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知识导向”到“素养导向”: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并要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进一步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纳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体现。
科学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作为科技工作者,积极支持和参与科学教育是我们应当肩负的社会使命。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发展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做贡献,立足专业优势、配合学校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变。
一、重视科学本质,转变“应试”思维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科学是一种基于事实证据和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的方法,需要应用多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形成一组事实、理论和模型,从而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这意味着,科学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科学本质向教师和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现在传授和学习的这些知识,是科学家现阶段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前的认识可能不是这样的,以后也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
比如,人们对太阳系行星数量的认识就是不断变化的。
曾经一段时间里,太阳和月亮被当作行星,而地球则不被当作行星;后来,人们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并且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被人类逐一发现;再后来,科学界又对行星的定义做出了修改。
所以,在过去200多年间,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在7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和月亮)、5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6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7颗(1781年发现天王星)、8颗(1846年发现海王星)、9颗(1930年发现冥王星)、8颗(2006年科学界修改行星定义将冥王星除名)之间不断变化。
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本次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科学素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将科普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三、活动内容1. 科普知识讲座本次科普教育活动邀请了多位知名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科普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等多个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实验内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科普展览举办科普展览,展示各类科技产品和科技成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
展览内容丰富,包括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前沿科技产品,以及我国航天、核能、高铁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4. 科普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普竞赛,如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小发明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竞赛,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参加国家级比赛,展示我国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5. 科普夏令营举办科普夏令营,让学生在暑假期间深入科学世界,体验科学的乐趣。
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包括科普讲座、科学实验、户外探险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活动成果1.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次科普教育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他们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培养了科学精神。
2.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探究、科普竞赛等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1.12.09•【字号】闽教基[2011]62号•【施行日期】2011.1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1〕62号)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办公室,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福州实验小学、福建师大附小: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抓好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闽教基〔2009〕1号),结合我省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文化强省、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一项重点任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开创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全面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2012年全省所有中小学要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含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课程,下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施水平。
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未来创新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主要阵地,以基础教育为依托,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科技知识普及、科技能力提升和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奠基。
二、基本原则(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因校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
坚持普及基础性科学知识、科学常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提高科学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基础科学素养与兼顾发展科技特长、培养创新人才相结合。
(二)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中小学科技教育要坚持发挥学科科技教育主渠道作用,尤其要充分运用科学类课程发挥科技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相关学科课程所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发挥学科科技教育作用。
同时,要充分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由校内向校外进行有效延伸,促进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要坚持知行统一,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科技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科技理论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在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三、目标任务通过3-5年的努力,全市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科技辅导教师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科技教育成果逐步显现,初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
——全面落实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科技教育全面展开。
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建成50个优秀科技教师工作室,培养800名“重庆市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心得体会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心得体会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的一些意见和体会:
1. 优化课程设置:科学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2. 提供丰富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实验室设施、科学器材、科普读物等。
通过参观科技馆、举办科学实验比赛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不断更新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
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科学教育的评价应该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向多元化发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可以考虑引入学术论文、实验报告、科技创新项目等形式进行评价。
5.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和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向他们提供科学教育支持,鼓励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共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由此可见,科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怎样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开发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1、开发和利用学校科学资源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里面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科学教师在学校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科学教育资源。
如给学校植物挂牌,布置学校实验室、科技板报、科技景点,建立科技阅览室、科技网站等等,使学校每一棵树、每一堵墙都会讲话。
在教学时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的科学学习只局限在小小的课堂内,而应让学生的科学学习走出课堂,活跃在校园内。
2、开发和利用家庭科学资源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报告有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学生需要称职的家长,科学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在家庭里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在科学教学中,与家庭密切联系对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向家长发放科技教育活动实践卡以及书面通知。
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植物的一生》时就让家长一起关注和督促孩子在家中饲养的小动物和栽培的植物;在学习《太阳和月亮的移动》单元时,让家长陪孩子一起观察月相的变化,在《关心天气》单元观察记录天气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方案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方案科普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认知,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科普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方案的实施。
一、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科普教育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科学素养。
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科普教育的内容科普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展等多个方面。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社会科学包括地理、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知识。
此外,科普教育还应当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创新和热点问题。
三、科普教育的实施形式科普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例如课堂教学、实验探究、科普讲座、科学展览以及科普读物等。
这样的多元形式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科普教育的核心任务科普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科学分析、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意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五、科普教育的重点阶段科普教育应当贯穿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
在小学阶段,科普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造能力;而在中学阶段,科普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科普教育的师资培养为了优质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普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掌握科普资源的获取和创新使用方法。
七、科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融合科普教育应当与课程改革密切融合,与学校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通过科普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科普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家长应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并培养孩子科学思维的习惯。
开发利用校外资源,促进新课改
开发利用校外资源,促进新课改[摘要]本文试以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就如何推进新课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探讨,旨在总结推广新课程实施中,发掘利用校外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求对今后新课程改革中校外资源开发利用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校外资源;开发利用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校外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因而,我们老师必须认识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的形式、原则,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校外各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才能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校外资源是指学生,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气象站、工厂;还有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等也是一种可忽视的校外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图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人是离不开社会而生存的。
因此,这几年我校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初显成效。
我校的具体做法:一、以“一体”为核心,放大教育优势。
学校、社区、家庭联合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强大的教育优势。
学校以自身的美术、文艺、体育的教育特色和资源向社区开放——开设多种多样的俱乐部放大自身的教育优势。
我校目前依托是油田文体中心,成立了邵伯首家青少年文体俱乐部。
为社区、家长、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规范的选择。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对策思考
科学教育是伴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制度的总和。
一方面,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引导人对科学的理解与认知,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等,帮助人们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学教育表现在学校的正规教育,即科学课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表现在其他科技活动、社会活动中对于科技的认知、感悟、理解,以及人们对于科学研究和发展未来的态度。
它不仅是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的内部行为,也涉及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存在于多个学习或体验场景之中。
如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研究、技术进步成果的展示展览,科技主题图书出版、媒体的新闻传播,多元融合,共同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
从青少年角度看,它表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对于科学产生兴趣,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科学教育被定义为“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国科学院将其定义为:“关注科学技术季良纲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对策思考 科学教育伴随着科技发展,目的是使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增进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全面分析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当前教育界、科技界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文章结合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长期实践,深入分析科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当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科学教育;加法;思考;对策作者简介:季良纲,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普政策与规划、科学素质建设、场馆科学教育、科普创作等。
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
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作为现代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们多方位多角度地参与了科学教育活动,也日益受到科学教育的影响。
浅谈科技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的互动关系
《浅谈科技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的互动关系》摘要:其中科技类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与中小学校的互动关系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好评,所以,可以说科技馆是学校科普教育的活动基地,对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这样,既可以深化科技馆的教育职能,又可以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入发展摘要: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突显。
其与社会各个职能部门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其中科技类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与中小学校的互动关系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好评。
科技馆作为中小学校的辅助教育机构,国家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在普及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因此,科技博物馆(以下简称科技馆)与中小学校在科普教育上长期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针对科技馆如何加强与中小学的互动关系,进而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成果进行论述。
关键字:科技馆;中小学校;科普教育;交流;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普教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中一项教学任务。
科技馆虽然不是正规的教育机构,但在普及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活动中,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在教育职能上逐步完善,并与学校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如何能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更好的推动科技馆发挥教育功能,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的交流与融合,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科技馆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互动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已逐渐摆脱过去填鸭式的教学状况,转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也基于此,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也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因此,科技馆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馆校互动独具重要意义[1]。
1.1 科技馆成为学校科普教育的活动基地中小学校受到教育改革的推动,在科普教育的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受教育职能所限,中小学校科普教育的课时少、上课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教学仪器落后,所以导致很多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枯燥单调,缺乏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孙晓丽吕新兵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4期摘要: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学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
基于科学学科的特殊性,学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挖掘其独特的利用价值,让科学课程实践能够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支持下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培养。
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实现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策略引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其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素材性资源,以及能够推动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设施等条件性资源。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直接影响了实践质量。
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将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并缺乏主动开发科学教学资源的意识,使得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过程被局限在教室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多是照本宣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标提出:“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的总目标。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课程资源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则成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是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也具备独特的优势。
因此,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立足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例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是课程资源最直接的体现,编者通过精心的选择与编排,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科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现象、掌握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精神,基于此,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材,深挖教材中潜在的教学价值,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川省南部县特殊教育学校南部 637300)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 一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此次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
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本文主要就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途径与方式作出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强化教师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在科学教学中,我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便愈显突出,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家乡的资源利用得当,还易于培养孩子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故此,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上,强化科学教师的科学课程资源意识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是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发挥场馆资源优势 推动馆校协同育人
发挥场馆资源优势推动馆校协同育人作者:韩晋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4年第03期在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操性的各类科普研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通过实地参观践学,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的学习模式,更好地达到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对研学活动需求量的持续提升,为科技场馆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研学这种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的形式,成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双减”政策的出台,更让科普研学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目光。
国家各有关部门持续出台关于研学的政策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研学行业蓬勃兴起。
科普研学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不仅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能激发科学兴趣,有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研学旅行大体分为国防军事类、科普教育类、文化遗址类、科研机构类、文博院馆类、古村古镇类、民族艺术类、红色旅游类、综合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10 种类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科普教育类,占比达30.63%[1]。
由此看出,科普研学需求持续释放,将科普场馆打造成研学基地的态势逐渐凸显,其中尤以科技馆表现得最为活跃。
科技场馆具备展品资源丰富、团队力量专业、科教活动经验丰富等优势,以展教活动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热门的研学目的地,为科普场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充分发挥科技场馆阵地作用,全方位开展研学活动天津科技馆立足自身资源,倾力打造多样化研学活动,将优质研学教育资源普惠广大青少年,探索建立多元、多维、多方的研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场馆资源为依托、馆内外研学相结合的科普研学模式。
基于科普展项资源优势,打造场馆沉浸式研学天津科技馆在展展品350 余件,丰富的展项资源与氛围布局为打造沉浸式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具有的科学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在组织学生在科技馆开展思考与探索教育教学活动时,能让学生获得不同于学校课堂的收获。
课程资源建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建设一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各类校内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新教材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设计空间,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特点设计充实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资源建设;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过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剌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及整合
法国巴黎
科学城教学
国外 校内 外教 育整 合的 案例
德国汉堡
公园教学
英国伦敦
户外基地教学
1
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科普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美国的“自然教学法 ”
<与孩子共享自然>
———以自然的步骤认识自然:
国外 校内 外教 育整 合的 案例
激发 热情 集中 精力
约瑟夫 ·克奈尔 Joseph· Cornel
(阅读) (视听)
(表演)
(讨论) (实践) (教别人)
1
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科普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科普 教育 场所 必须 改进 运行 模式
互动
学校教育与科普教育资源之间要有 良性互动
好奇
各种科普资源组合要体现以学生发 展为本,引发兴趣和好奇心
指导
各类志愿者要积极参与科普教育场 所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根据国家《科学素质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精神,改变 学校科技教育过分强调分科教学、缺乏全面完整的 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结构。培 养学生科学技术学习过程方法与社会科技资源紧密 联系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经历, 加强对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
2 基础教育利用科普教育资源的基本思路
科普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科普 教育 资源 支持 学校 教育 各地 经验
哪些资源? 社区资源,名人资源,网络资源,文化资源(博物馆、 少年艺校、文化宫、体育馆、游泳馆、饮食文化、茶文 化等),地域资源(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生态园、植 物园、动物园、气象台等);专家资源(艺术家、运动 员、手艺人等);组织资源(共青团、文明办、企业农 林场、民间团体等);其他。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5.27•【字号】沪教委基[2014]54号•【施行日期】2014.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各区县教育局: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对中小学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的要求,提高本市中小学校课程领导力,探索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的有效经验,我委联合有关部门对中小学专题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并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见附件),自2014学年度起试行,请认真落实。
各区县和中小学整合实施专题教育的有效经验,请及时报我委基础教育处,以便推广辐射。
联系人:金莉莉;联系电话:23116707附件: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5月27日附件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进一步整合中小学专题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对专题教育教学和评价的专业指导和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挖掘中小学专题教育的丰富内涵,努力将专题教育纳入课程改革全过程,使专题教育成为学校坚持全面质量观,创新课程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水平的载体;使专题教育实施过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引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课程设置(一)课时安排中小学专题教育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平均每周1课时。
各学段专题教育可根据课程计划要求自行安排,课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2023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2023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全文为贯彻党的__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__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行动目标2023年启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
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三、重点任务(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__之策。
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
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
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
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资源上海科技馆项目实施纲要科技馆项目课题组(讨论稿060419)一、科技馆资源简介上海科技馆,世纪大道2000号,面积超 20000m2。
从中小学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角度而言,上海科技馆具有丰富的展项资源、人才资源和长期从事社会科普教育的经验资源。
其中人才资源和经验资源是上海科技馆的特色之一,其经验的积淀和成熟的管理将为这次科普教育基地项目策划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科技馆的展项资源更是居各科普教育基地之首,具有利用的广度和开发的深度,能循序渐进的不断拓展与深化。
上海科技馆围绕“自然·人·科技”的展示主题,遵循天地形成、生命诞生与演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设置了“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五个馆的展示内容框架,包括主要有十二个主题展区、四个高科技影院等。
它们分别象征了混沌初开的无机世界、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人类智慧的发展、创造的精神与力量以及我们向往的未来世界。
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从发现到创造的科学思想;突出了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反映了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环境、交通等应用领域的重要技术。
上海科技馆展区的规划采用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规划模式,突破了传统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学科界限和陈列展示形式,努力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既坚持以科普教育为宗旨的定位,又着力寻求参观者欢迎的展示方式和手段。
展示内容全面,展示技术先进,展示形式丰富。
(一)天地馆——自然与物质由地壳探秘展区、宇航天地展区和自然瑰宝组成。
1、地壳探秘展区: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为主题、以“从太空看地球→深入地壳探秘→返回地表看地球上的一颗明珠——上海”为展示主线展开,通过模拟场景、互动展品、标本、影视片和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形式,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以及上海自然地理。
展示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磁悬浮地球厅”、“地壳探秘之旅”和“上海自然地理”。
2、宇航天地展区:以“人类飞天梦想与实践”为主题展开,共规划有规划了宇航知识区、宇航训练体验区、宇航成就陈列区和太空剧场四个区域,让参观者通过各种体验性的活动,了解和认识各类感兴趣的问题。
3、自然瑰宝区:收集了华东地区乃至中国地区的自然界和人类遗物,通过保存并展示这些自然界及人类遗物,增进人们对自然界及其演化史的了解。
现收藏藏品约25万件,隶属植物、动物、古生物地质及人类五大类。
(二)生命馆——生命与环境由生物万象展区、地球家园展区和人与健康展区组成。
1、生物万象展区: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展开。
通过仿照我国云南自然风光的景观,向人们介绍生物的多样性。
展区分为两大部分:热带雨林区和石林区,展示面积三千平方米。
雨林区里分层生长的热带雨林植物展示了物种的多样性,石林区的蝙蝠洞、两栖爬行角、微观世界、昆虫园、鸟类王国等体现了生态的多样性,傣家竹楼里揭示了基因的多样性,反映基因技术的前沿成就。
2、地球家园展区:以“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
通过生态灾难、苏州河的变迁以及环境知识三部分的展示,揭示地球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生产力提高和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及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采取了哪些行动、对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关注哪些主要的环保知识和技术等内容。
3、人与健康展区:以“人与健康”为主题展开。
通过各种展示和参与性的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了解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科普内容。
(三)智慧馆——科学与探索由儿童科技园展区、智慧之光展区和探索之光展区组成。
1、儿童科技园展区:以“娱乐与知识,游戏与科学”为主题展开,是以1-12岁儿童为对象的梦幻儿童世界,由“一园三区”组成:供小朋友休息娱乐的街心花园;1—4岁感知外部世界的梦幻森林,如电动秋千、勇敢者道路等;5—8岁认知外部世界的游玩场所,如小小建筑师、植物学小博士等区域;9—12岁参与科技活动的实践区域,如光控飞机、可视通讯等。
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科技娱乐活动,让孩子们感知外部世界,观察自然现象,参与科技实践,获得科技启蒙教育。
2、智慧之光展区:以“探索自然科学”为主题展开,是反映19世纪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的展区。
整个展区的布展是基于“观察自然现象→整理分析典型现象→了解自然规律”的创意,分设序厅、中央活动区和互动展品区。
展区以大量的互动展品为主要展示手段,演示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典型现象,揭示其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培养参观者的动手能力,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3、探索之光展区:以“20世纪人类科技的伟大成就”为主题展开,是一个反映20世纪科技光辉的展区。
主要展示包括量子论、相对论、物质结构、基因技术、核能、激光等20世纪的最重要科技成就。
(四)创造馆——科技与进步由设计师摇篮展区、视听乐园展区、信息时代展区、机器人世界展区和探索者长廊组成。
1、设计师摇篮展区: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设计,我们可以设计和制造出任何东西。
”为主题展开。
主要展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通过亲自动手参与一些简单的设计和制造活动,体验现代设计和先进制造的一些基本技术,包括(CAD/CAM)、激光刻录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
2、视听乐园展区:以“视听技术的应用与体验”为主题展开。
通过机器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影视制作技术等八个体验型的大型展项,向大家介绍了当今音频、视频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给予我们工作和生活休闲方式带来的改变,让观众体验到高科技的音频、视频技术所带来的神奇魅力。
3、信息时代展区:以“信息技术与人类的未来”为主题展开。
通过各种实物展示,使参观者了解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差异,认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应用、体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以加深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
4、机器人世界展区:“人类的助手——机器人”为主题展开。
通过八个综合性体验展项让游客在各种与机器人有关的活动中了解机器人技术是结合了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性技术。
了解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技术是如何让机器人承担一些复杂工作?机器人的智能化本质又是什么?机器人技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研究中有怎样的应用等一系列问题。
5、探索者长廊:以“人类智者的足迹”为主题展开。
以潜浮雕的艺术手段表现,主要介绍20位科学家在过去的三千多年里,如何改变了我们所感知及生活的世界,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不朽业绩。
(五)未来馆——体验与畅想由立体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和四维影院组成。
1、立体巨幕影院:超大规模的立体巨幕影院,能兼容放映立体和平面科幻影片,可容纳441个观众。
银幕高18.3米,宽24.3米。
放映立体电影时,画面呈现强烈的立体感,犹如景物就在眼前,有伸手可触的感觉。
2、球幕影院:球幕影院兼有天象仪和球幕电影双重功能。
倾斜式球幕直径23米,可容纳287个观众。
参观者在剧场内可以欣赏精彩的球幕电影和许多罕见的星空运动及天文现象。
3、四维影院:四维影院外形是一个黄色小球体,该球体直径约为18米,可容纳56人。
4D特殊效果电影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增加观众第四维的空间感受,根据情节需要使观众在剧场内体验到风、雨、雾、气味、音响以及各种自然状况下能直接感受到的特殊效果,以进一步刺激观众的感官,使其享受到普通电影无法体验的特殊效果。
二、科技馆项目建设与实施原则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应集科技馆、市区教研室、学校的综合优势,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和学生评价等几方面形成合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推进。
1、项目设计的原则上海科技馆中小学课程教学项目的基本结构是:学科课程和学校校本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主要涉及小学科学与技术、中学化学和中小学美术学科,从学科课程的实施中寻找合适的展项进行嵌入式项目设计,将相关的项目活动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保障;而校本课程则以浦东新区的试验学校为基础,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出发,围绕相关的展项设计的专题课程。
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的要求,遵循“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性”原则,以短课程、微型课程为主体,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应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各学科的学习进程相适应。
应本着“校外-课内”的理念,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带着任务到科技馆进行实地观察与研究紧密的结合,将活动充分延伸到校外,并从学校课程的管理角度对项目活动、学习进行统筹管理,以确保活动的高效、目标的达成。
各相关学科应根据选定的展项精心挑选课程中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项目的学习内容、活动要求和评价要素,要具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活动要求和作业要求。
各学校应在确定的课程目标框架内,设定主题,设计项目,做到“主题多元化、项目校本化、管理课程化、评价综合化”。
同一课程可以和科技馆的多个展项相对应,科技馆的同一展项也能和不同的课程和项目要求相对应,逐步实现基于同一展项资源的多元课程设计与实施。
学校项目设计必须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活动要求,同时规范活动过程,并将项目评价和管理落实到位。
学校课程建设中对于课程的目标定位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项目的设计应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不能简单的局限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验证、探究、质疑、反思能力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对科技(文化)场馆的整体认识和喜爱、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列入课程目标之中予以落实,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要精心设计核心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空间。
3、项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坚持以学校为主、科技馆为辅的原则。
学校应根据项目活动的计划,预先和科技馆取得联系,明确活动的时间、活动的要求以及科技馆的配套支持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来,带着成果和新的问题去。
学生到科技馆活动期间应有项目负责教师的陪同,学生在科技馆活动的情况和学习、研究效果的评价应该由科技馆的项目负责人和学校老师共同完成。
待条件许可后,各校可和科技馆共同培养教师、学生志愿者,承担各项目活动时的导师工作。
要研究配套的政策,对参加志愿者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进修学分和课程学习学分的认定。
三、项目范例注:学前教育阶段的项目候补三、项目活动与要求示例示例1:大气压力基本教学目标:1.知道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力。
2.参与探究“空气的力量”的活动。
3.学会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大气压力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