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大国家研究院(NRC)能源矿产环境部

合集下载

美国能源部的介绍与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美国能源部的介绍与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更多资料请访问.(.....)目录1美国能源部介绍及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6)1.1美国能源部所属主要机构一览表 (8)1.2美国能源部机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美国能源部组织机构图 (8)1.4主要机构详细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国家核安全管理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科学副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3能源及环境副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部长办公室下属各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ITER介绍及主要组织结构. (8)2.1ITER主要机构设置及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ITER组织结构图 (8)2.3管理部门情况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美能源部系统参与实施ITER 计划的组织架构 (9)3NIF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介绍及主要机构情况.. (9)4.1主要职责 (10)4.2内设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11)5.1组织结构 (12)5.2研究机构主要职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环境委员会的董事会制度

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环境委员会的董事会制度

院 代 表 、科 学 委 员 会 、工 业 项 目协 调 和 指 导 委 员 会 、评 估 委
员 会 、总局 长 ;下设 有5 个科 研 局 和3 个行 政 部 门 以及 1 个分 布 1 在 全 国 范 围 的研 究 中心 。科 研 局 包 括 :核 聚 变 、核 裂 变 及 相 关 技 术 局 ;环 境 、全 球 变 化 及 可 持 续 发 展 局 :能 源 技 术 能 源 效 率 和可 再 生 资 源 局 ;先 进 物 理 技术 和新 材 料局 :生物 技术 、 农 产业 及健 康 保护 局 。3 个行 政 管 理 部 门包 括 :管理 、计 划 和 法 律 支 持 局 ;人 事 局 ;后 勤 、 基 建 和 中心 局 。 总 人 数 为 18 92
大 利 生 产 活 动 部 的公 共 法 人 单
企 业 有 机 结 合 。联 合 攻 关 。使
} ( 董会 2 事 )
E E  ̄ @由 NA 主席和7 名
位 ,享有 科研 、财 政 、机构 、 《 科 研 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果 进行 加 快 工 业 化 进 程 5
财产和会计 的 自主性 。以在能 S 的一 个 特 色 鲜 明 的 公 共 科 研 力 ;具有学术和管理能力的 委员组
职员 ,由E E 参 与建 立 的企 业 NA 除外 .但 不 得 从 这 些 企 业 中直
接 或 间接 获 利 。 ( )科 学委员 会 3 E E N A还 没有 由1 名 其他 相 2
( )审计 法院代表 5 审 计 法 院代 表 由 审 计 法 院 指定 人员 .专 门负责 E E N A的财 务 监 督 ,并 负 责 向审 计 法 院提 交年 度财 务报 告 。
称 为 董 事 理 事 会 体 制 。这 两 种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_企业报告(业主版)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_企业报告(业主版)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2 日 生成
2/17
1.4 行业分布
近 1 年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的招标采购项目较为主要分布于房地产租赁 经营 仪器仪表 质检技术服务行业,项目数量分别达到 4 个、3 个、3 个。其中电力工业专用设备 房地产租赁经营 仪器仪表项目金额较高,分别达到 309.00 万元、0.00 万元、0.00 万元。 近 1 年(2022-09~2023-08):
(5)机械设备经营租赁(1)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电科院太原分公司 2023 年 4 月 山 西 博 威 汽 车 租 赁 2023-2024 年车辆租赁询价采购 有限公司
\
结果公告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2023-04-24
(6)研究和试验发展(1)
1.2 需求趋势
近 3 月(2023-06~2023-08):
近 1 年(2022-09~2023-08):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2 日 生成
1/17
近 3 年(2020-09~2023-08):
1.3 项目规模
1.3.1 规模结构 近 1 年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的项目规模主要分布于 200-500 万区间,占 项目总数的 100.0%。500 万以上大额项目 0 个。 近 1 年(2022-09~2023-08):
TOP3
(免服务费)电科院太原分公司 山西世纪中试电力 2023 年 5 月河曲电厂涉网试验外 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委询价采购结果公告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双碳”愿景下CO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

“双碳”愿景下CO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4 年 2 月第 43 卷 第 1 期Feb. ,2024Vol. 43 No. 1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306023“双碳”愿景下CO 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张成龙1 王瑞景2 罗翔3 张斌斌4 刘廷1 马梓涵5 刁玉杰1(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 保定071051;2.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开发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三厂,青海 海西816400;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长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710018;5.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163453)摘要: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 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 2-EOR )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

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 2-EOR 研究侧重于CO 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 2-EOR 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 2-EOR 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 2-EOR 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 2-EOR 工程选址遵循“CO 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 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 2-EOR 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 ),以期为油藏开展CO 2-EOR 工程选址提供借鉴,助力中国碳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CO 2-EOR 工程;场地选址;评价指标;地质要素;工程要素;安全要素;经济要素中图分类号:TE357.4;TE38;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24)01-0158-10Evaluation of CO 2⁃EOR project site selection indexesunder “dual carbon ” visionZHANG Chenglong 1,WANG Ruijing 2,LUO Xiang 3,ZHANG Binbin 4,LIU Ting 1,MA Zihan 5,DIAO Yujie 1(1.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aoding 071051,China ;2.Development Company of PetroChina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Karamay 834000,China ;3.No.3 Oil Production Company of PetroChina Qinghai Oilfield Company ,Haixi 816400,China ;4.Changqing Industrial Group Co.,Ltd.,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 ’an 710018,China ;5.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PetroChina Daqing Oilfield Co.,Ltd.,Daqing 163453,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and “dual carbon ”, CO 2-EOR sequestration that can promote oil and ga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chieve “low carbon ” and even “negative car⁃bon ” becomes the preferred technology and the most realistic choice. In respect of no matter test and numerical sim⁃收稿日期:2023-06-14 改回日期:2023-08-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中和专项“咸水层CO 2封存盖层的力学−化学长期作用机制与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4214101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化利用调查”(DD12120113006600)。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研究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研究

㊀第44卷㊀第2期2024年㊀3月㊀辐㊀射㊀防㊀护Radiation㊀ProtectionVol.44㊀No.2㊀㊀Mar.2024㊃辐射防护评价㊃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研究郑国峰,谢树军,廖运璇,张爱玲,商照荣,高思旖(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㊀摘㊀要: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伴生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可能迁移到土壤中,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㊂本文梳理了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度和国际上关于土壤放射性管控的要求,使用RESRAD 软件程序,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用途,计算推导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筛选值,同时与美国监管机构推荐的筛选值进行了比对分析,确定了6种典型核素的土壤残留放射性筛选值,为完善我国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管控制度提供依据㊂关键词:伴生放射性矿;天然放射性;RESRAD ;场址开放;风险管控;筛选值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㊀㊀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号:2020YFC1806600)㊂作者简介:郑国峰(1988 ),男,201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㊂E -mail:zhenggf163_lzu @通信作者:高思旖㊂E -mail:gaosiyi_nsc@㊀㊀矿产资源都伴生天然放射性,我国法规和监管实践将原矿㊁中间产品㊁尾矿(渣)或者其他残留物中铀(钍)系单个核素活度浓度超过1Bq /g 的非铀(钍)矿界定为伴生放射性矿[1]㊂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结果表明,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产生废水中铀的浓度一般小于5Bq /L,浓度最大值达到76.2Bq /L,钍浓度在0.4Bq /L ~0.7Bq /L 之间㊂全国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历年累积贮存量达20.30亿吨[2]㊂伴生放射性矿原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一般含量较高,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放射性核素会发生富集并转移至废气㊁废水和固体废物中[3]㊂废气中放射性核素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含放射性的废水和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不当,均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素迁移进入土壤环境,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放射性污染㊂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未对土壤中放射性污染进行相关规定,2018年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土壤法)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土壤法“规定了我国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度,未将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排除在外,但是,在土壤法目前配套的法规标准中,均将放射性污染因子排除在外,致使土壤放射性污染缺乏具体操作法规执行标准㊂为防治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壤放射性污染,亟需按照土壤法要求,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度框架下,从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土地用途和照射途径制定不同的土壤放射性残留水平,作为土壤放射性污染筛选值,为实施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管控提供依据㊂1㊀我国土壤污染管理制度1.1㊀土壤风险管控㊀㊀‘土壤法“规定了我国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度[4]㊂生态环境部按照‘土壤法“要求,依据‘土地管理法“对于土地的分类,制定发布了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 2018)[5]㊁‘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 2018)[6],分别设置规定了农用地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㊂标准规定,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筛选值时,则认为风险㊀辐射防护第44卷㊀第2期可忽略㊂当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管制值时,应当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㊂当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筛选值但未超过管制值时,对于农用地,认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㊁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可能存在风险,要求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原则上应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对于建设用地,则认为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风险,应开展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污染范围和风险水平㊂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 2019),规定了风险评估的原则㊁程序及相关要求[7]㊂但是,这几个标准明确将放射性污染排除在外㊂土壤的后续用途无论是作为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污染物的筛选值和管制值均未包含放射性污染因子㊂1.2㊀核设施退役的场址土壤管理㊀㊀核设施在完成运行使命关闭后,必须经退役治理后,原场址才可开放使用,土壤放射性污染治理是核设施退役的重要部分[8]㊂我国于2000年发布了‘拟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暂行)“(HJ53 2000),规定了退役场址使用后公众剂量约束值应在0.1~0.25mSv/a之间确定,并基于0.1mSv/a的剂量准则,按照农业场景,考虑了保守全面的照射途径,导出了核设施退役场址无限制开发利用的土壤中铀系㊁钍系等若干核素残留放射性的可接受水平[9]㊂1.3㊀铀矿冶退役的场址土壤管理㊀㊀铀矿冶是从铀矿石中提取㊁浓集和纯化精制天然铀产品的过程,不同于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因子主要是天然放射性核素,不涉及人工核素[10]㊂我国国标‘铀矿冶辐射防护和辐射环境保护规定“(GB23727 2020)[11]对铀矿冶退役场址治理后无限制开放的核素残留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规定,并提出剂量要求,要求 土地去污整治后,任何100m2范围内土层中Ra-226的平均活度浓度扣除当地本底值后不超过0.18Bq/g,可无限制开放或使用 ㊂该标准说明钍矿或其他伴生放射性矿可参照执行,但是,伴生放射矿完全参照该标准也不合适,原因是伴生放射性矿涉及的放射性污染因子相比铀矿冶种类多㊁数量大㊁分布广㊁环境更为复杂,除了铀系核素外,还有钍系核素,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伴生放射性矿原料和固体废物中U-238㊁Ra-226㊁Th-232普遍较高[12]㊂2㊀国外厂址土壤放射性污染管控要求2.1㊀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要求㊀㊀IAEA以基本安全原则为基础,建立了包括安全要求和安全导则在内的完善的退役法规标准体系,建议对于场址的无限制使用,应当通过防护最优化的方法保证做到对关键居民组的有效剂量控制在剂量约束值(0.3mSv/a)以下[13]㊂但IAEA 在‘IAEA安全术语“(2022年)[14]给出了退役的相关定义,并明确说明退役(decommissioning)不适用于处置天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NORM)或开采和加工放射性矿石的残留物的某些设施,对于这些情况,都使用 关闭 一词来代替 退役 ㊂目前IAEA安全标准‘铀生产及其他活动中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NORM)的残留物管理“(SSG-60)[15]对NORM工业的剂量限值建议分级管理,但是未对NORM工业关闭后的场地开放提出剂量限值要求㊂2.2㊀美国管理要求㊀㊀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DOE)和美国核管理局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均规定使用0.25mSv/a作为土壤清理或场地净化的一般限制或约束[16]㊂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则是从健康风险角度提出要求,规定癌症风险因子10-6~ 10-4[17]㊂但是同IAEA一致,美国关于 退役 的以上各项要求也未包含Narutally Occurring Radioactive Material(NORM)和Technologically Enhanced Narutally Occurring Radioactive Material (TENORM)工业㊂美国‘铀尾矿放射性管制法“中提出了铀钍矿退役后无限制开放的要求是每100 m2的土地土壤中Ra-226不超过0.18Bq/g(无限深),但未专门对NORM和TENORM工业提出特别规定㊂3㊀RESRAD软件计算3.1㊀软件介绍㊀㊀RESRAD(RESIDUAL RADIOACTIVITY)程序由美国能源部(DOE)阿贡实验室开发,计算特定场址土壤中放射性残留物(要求残留物位于潜水郑国峰等: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研究㊀面之上,表层有覆盖㊁无覆盖均可)的可接受活度浓度及已有残存物对场址内个人的辐射剂量和终身健康风险㊂RESRAD程序计算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在美国普遍得到采用,已应用于多个DOE场址的清理评估和风险评价[18]㊂程序采用模型为多介质环境迁移模型,考虑了污染物在空气㊁地下水㊁地表水中的迁移及在动植物中的积累,并相应的引入了以下7个子模型:地下水释放子模型㊁表层土壤混合子模型㊁微尘释放子模型㊁地下水平流迁移子模型㊁氡子模型㊁H-3子模型㊁C-14子模型㊂这7个子模型涵盖了污染物向地下水的入渗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㊁由地下水向地表水输运㊁向大气的释放㊁通过水灌溉和微尘沉积向农作物浓集㊁通过食入被污染作物和水体在动物的浓集㊁通过吸入污染微尘和食入被污染农作物㊁动物和水在人体的浓集等过程㊂程序内置了9种可以选择或排除的具体的照射途径,反映了所考虑的场址开放情景和人群受照情景的真实情况㊂9种照射途径大体分为三类,即外照射㊁吸入内照射和食入内照射,具体包括外照射㊁吸入内照射㊁吸入被污染土壤排放的氡气㊁食入在污染土壤中生长并用污染水灌溉的植物性食物㊁食入受污染的饲料和水饲养的牲畜产生的肉类㊁喝牛奶㊁从邻近污染区域的井或池塘饮水㊁食入从临近污染区域的池塘水生食物㊁食入污染区域的土壤[18]㊂3.2㊀计算参数3.2.1㊀剂量准则的确定㊀㊀考虑伴生放射性矿与铀矿冶均属于天然放射性层面,剂量准则的确定主要参考铀矿冶的要求:一是GB23727 2020中规定铀矿冶退役后土地无限制开放的要求是任何100m2范围内土层中Ra-226的平均活度浓度扣除本底值后不超过0.18Bq/g,并说明伴生放射性矿可参照此标准执行;二是美国‘铀尾矿放射性管制法“中提出铀钍矿退役后无限制开放的要求是每100m2的土地土壤中Ra-226不超过0.18Bq/g(无限深);三是美国NRC和EPA签订的备忘录中将土壤中Ra-226筛选值确定为0.185Bq/g㊂故使用土壤中0.18 Bq/g的Ra-226所致的有效剂量作为伴生放射性矿场址开放的剂量准则㊂使用RESRAD软件程序,土壤中Ra-226的平均活度浓度为0.18Bq/g,保守考虑各类照射途径均存在的农用地场景,计算得到的年有效剂量为0.3mSv,故将0.3mSv/a 确定为土壤清理或场地净化的一般限制或约束剂量水平㊂3.2.2㊀核素的确定㊀㊀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的原料和固体废物中U-238㊁Th-232㊁Ra-226三种核素活度浓度较高,同时选取铀系㊁钍系衰变链上半衰期较长的Th-230㊁Pb-210㊁Po-210三种核素,最终确定U-238㊁Th-232㊁Th-230㊁Ra-226㊁Pb-210㊁Po-210为计算的6种核素㊂3.2.3㊀厂址通用参数㊀㊀表1列出了场址土壤特征参数㊂场址参数主要使用HJ53 2000中确定的参数,其中没有的参数参照‘污染场地风险技术评估导则“(HJ25.3 2019)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的通用参数㊂表1㊀场址土壤特征参数Tab.1㊀Site soi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3.2.4㊀计算情景选择㊀㊀结合我国非放污染物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和‘土地管理法“的管理要求,从保护公众的角度出发,将土壤放射性污染后土地再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㊁第一类建设用地和第二类建设用地㊂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农田水利用地㊁养殖水面等,计算考虑的典型情景为耕地,成人在田地耕作劳动,并食用农产品,主要照射情景为在污染地块开展农业活动㊁食用污染地块生长的作物㊁偶然食入污染区土以及饮用污染地块的地下水等,假设人在该景象的停留时间为12h/d;第一类建设用地,计算考虑㊀辐射防护第44卷㊀第2期的典型情景为 一住两公 用地,成人儿童均存在长期暴露风险,主要照射途径为地表沉积外照射㊁吸入内照射㊁饮水内照射以及偶然食入污染区土所致的内照射,保守考虑假设在该景象的停留时间为24h /d㊂第二类建设用地计算考虑的典型景象为物流仓储用地,主要考虑成人存在长期暴露风险,主要照射途径为地表沉积外照射㊁吸入内照射以及偶然食入污染区土所致的内照射,假设人在该景象的停留时间为12h /d,其中室外停留时间为6h /d㊂3.2.5㊀其他参数㊀㊀呼吸㊁饮水量保守考虑,均采用成人组的呼吸㊁饮水量㊂一般个人饮水量定为730L /a㊁呼吸量定为0.96m 3/h㊂鉴于我国地域跨度很大,饮食习惯差别较大,综合考虑我国南方和北方核电厂址以及核燃料循环设施附近的居民消耗量的基础上给出表2㊂表2㊀计算使用的居民食谱Tab.2㊀Resident recipes for calculation3.3㊀计算结果㊀㊀运用RESRAD 程序,分别计算土壤中1Bq /g活度浓度的单一核素在农业用地㊁第一类建设用地㊁第二类建设用地三类情景所致的有效剂量㊂各种途径所导致的剂量值均是时间的函数㊂根据RESRAD 用户手册中计算外照射的公式可知[18],外照射所致剂量受污染区面积㊁深度等影响,而污染区深度由于土壤侵蚀㊁风化等作用,随时间变化也在变化;吸入剂量同样受随时间变化的污染区深度影响,同时随着核素在空气和土壤中时间的变化浓度比也在变化;食入㊁饮水途径则要考虑核素从污染区迁移至人体的时间,不同时刻核素在食物和水体㊁水体和土壤的浓度比不同,推算的剂量结果也在变化㊂而核素本身随时间发生衰变,活度浓度也是时刻变化中㊂因此,软件计算出的1Bq 某核素的剂量值,随时间变化呈曲线变化,如图1~3㊂参照美国NRC 分析方法[18],保守考虑,计算得出土壤中分别残留活度浓度为1Bq /g 的6种单一核素1000a 内所致最大年有效剂量列于表3~5㊂由RESRAD 用户手册计算公式可知[19],核素在土壤中的活度浓度和各种照射途径计算所致有效剂量均为线性关系,由此,可由确定剂量准则推导出单一核素在土壤中的活度浓度,即土壤残留放射性筛选值㊂计算结果列于表6㊂图1㊀农业用地单一核素所致有效剂量随时间变化图Fig.1㊀Doses caused by single radionuclid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agricultural scenarios㊀㊀由图1~3及表3~5可知,对于铀系核素U -238,三种土地利用类型㊁土壤中残留1Bq /g 的核素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均在初始时间,随时间逐渐递减㊂由于是初始时刻,核素还仅存在于土壤中,未迁移到地下水中,故饮水途径所致有效剂量均为0,最大剂量途径均是外照射;对于钍郑国峰等: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研究㊀㊀㊀㊀㊀㊀图2㊀第一类建设用地单一核素所致有效剂量随时间变化图Fig.2㊀Doses caused by single radionuclid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first type of construction land scenario图3㊀第二类建设用地单一核素所致有效剂量随时间变化图Fig.3㊀Doses caused by single radionuclid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second type of construction land scenario 表3㊀农业用地场景下1Bq/g的各核素在单一存在情况下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单位:mSv/a)Tab.3㊀The maximum effective dose of1Bq/g single radionuclides in agricultural land(mSv/a)表4㊀第一类建设用地各核素在单一存在情况下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单位:mSv/a)Tab.4㊀The maximum effective dose of1Bq/g single radionuclides in the first type of construction land(mSv/a)㊀辐射防护第44卷㊀第2期表5㊀第二类建设用地各核素在单一存在情况下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单位:mSv /a )Tab.5㊀The maximum effective dose of 1Bq /g singleradionuclides in the second type ofconstruction land (mSv /a )表6㊀基于0.3土壤残留水平计算值(单位:Bq /g )Tab.6㊀Soil residue levels in three land usetypes derived from 0.3mSv /a (Bq /g )系核素Th -232,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中残留1Bq /g 的核素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分别在37a㊁45a㊁45a 附近,最大剂量途径均为γ外照;对于Th -230,三类用地土壤中残留1Bq /g 的核素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均在149a 附近,最大剂量途径均为γ外照射,且随时间增加,由于Th -230衰变所致有效剂量逐渐降低,300a 以后,Th -230的主要衰变子体Ra -226㊁Pb -210㊁Po -210积累到一定比活度,故有效剂量又出现了升高的趋势;对于Ra -226,农业用地土壤中残留1Bq /g 的核素在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在535a,此时核素均已迁移至地下水中,有效剂量是由饮水以及食入饮用地下水的动植物所致,建设用地情况下,核素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均在初始时刻,最大剂量途径均为γ外照射;对于Pb -210,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残留1Bq /g 的核素Pb -210在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均在1a 附近,农业用地土壤中核素所致最大有效剂量的途径是食入途径,两类建设用地土壤中核素所致最大有效剂量的途径是食入污染区土壤所致的内照射;对于Po -210,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残留1Bq /g 的核素1000a 内所致最大有效剂量均在初始时刻,且半衰期仅为138.376d,在2a 至3a 之后,Po -210全部衰变为稳定核素,不再造成有效剂量㊂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情况下,土壤中1Bq /g 的U -238㊁Th -230㊁Po -210所致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其他核素,剂量贡献较小,导致计算得到的这三种核素筛选值较大,在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评估中可不予考虑㊂这也与GB 23727 2020中铀矿冶退役场址治理后无限制开放仅对Ra -226提出限值要求相一致㊂4㊀计算结果分析4.1㊀不确定性分析㊀㊀本次计算情景是根据我国三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尽量保守情况下考虑确定的㊂计算参数在参照HJ 53 2000和HJ 25.3 2019给定的通用厂址参数的基础上,还参照了Bello 等人[20]使用RESRAD 程序计算尼日利亚某金矿开采过程中厂址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时选用的参数㊂另外,RESRAD 程序内设了敏感性分析的功能,分别对主要厂址水文地质参数进行2倍和0.5倍处理后,查看各核素所致有效剂量计算结果的敏感性变化,发现污染区侵蚀率㊁污染区全孔隙度㊁污染区渗透系数3个参数的敏感性几乎可忽略不计,改变参数对1000a 以内的计算结果基本无影响;污染土层密度㊁污染土层厚度㊁年降水量㊁径流系数4个参数在初始时刻敏感性可忽略不计,改变参数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小;污染厂区面积在初始时刻存在部分敏感性,但是对计算结果影响也不大,随时间敏感性逐步消失,对计算结果影响可忽略㊂对于外照射途径占主要剂量贡献的U -238㊁Th -232㊁Th -230㊁Ra -226四个核素,室内时间分配比和户外时间分配比这两个参数敏感性较强,尤其在初始时刻,参数的数值基本与计算结果成正比关系㊂因此,对于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决定于人在三类土地的滞留时间㊂4.2㊀与国外相关筛选值对比㊀㊀美国NRC㊁EPA㊁NCRP 均按照0.25mSv /a 的有效剂量给出了部分核素的筛选值㊂美国NRC‘综合退役指南“[16](NUREG -1757)第一卷第二郑国峰等: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场址开放土壤残留放射性水平研究㊀版的表H.2中列出了针对场地无限制开放部分核素的筛选值,而为保证管理的协调性,美国NRC和EPA签订了‘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nd the nuclearregulatory commission“[21],两家监管机构通过该备忘录对于部分核素筛选值进行了统一,但是备忘录的筛选值只针对住宅用地和建筑商业用地,对应本文计算的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㊂美国的两类筛选值(基于0.25mSv/a)与本文计算结果(基于0.3mSv/a)比对情况列于表7㊂表7㊀基于0.25mSv/a推导的美国筛选值和RESRAD计算比对表(单位:Bq/g)Tab.7㊀Comparison table of U.S.screening values and RESRAD calculation derived from0.25mSv/a(Bq/g)㊀㊀由表7可知,本文与NRC无限制开放(农业情景)筛选值结果相比符合性较好,整体来看本文计算结果偏于保守,U-238㊁Th-230㊁Ra-226㊁Pb-210均在同一数量级,Th-232对于农用地的差别稍大,原因可能有:一是NUREG-1757中的筛选值是基于0.25 mSv/a推导的,而本文计算结果是基于0.3mSv/a 推导计算的㊂二是NUREG-1757中的筛选值,是NRC采用自己开发的DandD程序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选用了特征场址的参数㊂三是对于γ核素的筛选值差异较大的情况,通过分析核素特点可以得出γ核素的主要剂量贡献途径为γ外照射㊂通过进一步分析评价参数,国内外农业景象实际情况不同,美国考虑的是大规模自动化种植,我国的农业景象还是原始12h/d的下地耕作,这样居留因子分别为0.1和0.5㊂四是NRC和EPA提出的旨在清理污染场地的限值是基于最严重暴露人群中个体的中位剂量,而不是本文中使用的任何个体的最大剂量㊂5㊀结论及建议㊀㊀(1)0.3mSv/a是参照国内外铀矿冶退役后场址无限制开放土壤中Ra-226活度浓度限值确定的剂量准则,对于计算推导出的筛选值小于天然放射性核素豁免水平1Bq/g的三种核素Th-232㊁Ra-226㊁Pb-210,计算结果可作为土壤治理的筛选值,对于计算结果大于天然放射性核素豁免水平1Bq/g的三种核素U-238㊁Th-230㊁Po-210,在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评估时不是考虑重点㊂(2)U-238㊁Th-230㊁Po-210采用RESRAD程序计算的筛选值与美国核管会的筛选值基本在同一数量级,少数存在差异的核素通过分析可接受,从筛选值的角度考虑,应选择计算相对保守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值作为筛选值,因此建议RESRAD 软件推导的结果作为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筛选值㊂(3)对于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后场址土壤要进行放射性污染治理的管理要求以及场址开放的技术限值应在上位法和配套法规标准中明确,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增加伴生放射性矿土壤放射性污染治理的要求条款,同时配套制定相应规章标准,明确剂量准则以及确定清理水平的原则等,建立一套与‘土壤法“相匹配的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管控制度㊂参考文献:[1]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总论[EB/OL][2020-03-19]http:///ztzl/zghyfsaqgltx/.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ministration).Overview of China s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EB/OL][2020-03-19].㊀辐射防护第44卷㊀第2期cn/ztzl/zghyfsaqgltx/.[2]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0.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Bulletin of the second national census of pollution sources [R].Beijing: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2020.[3]㊀刘华,罗建军,马成辉.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及结果初步分析[J].辐射防护,2011,31(6):334-341.LIU Hua,LUO Jianjun,MA Chenghui.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ORMs based on the first nationwide pollution source survey[J].Radiation Rrotection,2011,31(6):334-341.[4]㊀黄国鑫,刘瑞平,杨瑞杰,等.我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研究进展与实践要求[J].环境工程,2022,40(1):216-223.DOI:10.13205/j.hjgc.202201031.HUANG Guoxin,LIU Ruiping,YANG Ruijie,et al.Research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their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farmland soi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China[J].Environment Engineering,2022,40(1):216-233.DOI:10.13205/j.hjgc.202201031.[5]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 2018[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6]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 2018[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7]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 2019[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8]㊀任宪文.核设施退役的环境安全[J].辐射防护通讯,2006,26(1):1-5.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6.01.001.REN Xianwen.Environmental safety in decommissioning of nuclear facilities[J].Radiation Protection Bulletin,2006,26(1):1-5.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6.01.001.[9]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拟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暂行):HJ53 2000[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00.[10]㊀于坤,王永强,张发平,等.退役治理铀矿山后工业遗址的综合利用研究[J].铀矿冶,2022,41(3):302-308.DOI:10.13426/ki.yky.2022.03.018.YU Kun,WANG Yongqiang,Zhang Faping,et al.Study 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sites after decommissioning in uranium mines.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2022,41(3):302-308.DOI:10.13426/ki.yky.2022.03.018.[11]㊀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铀矿冶辐射防护和辐射环境保护规定:GB237272020[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12]㊀郑国峰,廖运璇,柏学凯,等.全国伴生放射性矿普查结果分析及监管建议[J].环境保护,2020,48(18):38-41.ZHENG Guofeng,LIAO Yunxuan,BAI Xuekai.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ollution source census of NORMs and suggestions for supervision[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20,48(18):38-41.[13]㊀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Release of sites from regulatory control on termination of practices[R].Safety GuideNo.WG-G-5.1.IAEA,2006.[14]㊀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Nuclear safety and security glossary[R].IAEA,2022.[15]㊀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Management of residues containing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active material fromuranium produc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R].Specific Safety Guide No.SSG-60.IAEA,2021.[16]㊀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Decommissioning process for materials licensees final report:NUREG-1757[R].2006.[17]㊀U.S.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Approaches to risk management in remediation of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Sites:NCRP Report No.146[R].2005.。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全球关键矿产概述 (1)三、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2)四、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 (4)1. 资源分布与区域合作模式创新 (6)2. 矿产勘探与开采技术创新与应用 (7)3. 矿产供应链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 (8)五、关键矿产研究的新热点 (9)1. 绿色矿产的开发与利用 (11)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矿产领域的应用 (12)3. 政策法规对矿产行业的影响分析 (13)六、未来展望 (14)1. 全球合作与竞争趋势加剧的关键矿产供应格局变化 (16)2. 新能源技术与关键矿产的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17)3. 关键矿产产业链的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预测 (18)七、案例分析 (19)八、政策建议与措施建议研究对策制定建议 (21)一、内容综述供应链风险管理:鉴于全球矿产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如何有效管理和减少供应链风险成为了研究的关键。

这不仅包括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风险,更涉及到供应中断风险和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可持续采矿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探索绿色采矿技术,以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确保矿产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供应。

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是推动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在矿业领域的应用,正促使传统矿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矿产开采效率和供应稳定性。

地缘政治与资源供应: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矿产供应的影响日益显著。

研究关注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供应策略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对矿产供应的影响。

二、全球关键矿产概述关键矿产是指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国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矿产,其稳定供应对于全球经济和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DRC, P.R.China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China s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prior to the Law
Renewable Power Capacities, Top 5 Countries, EU, and Developing World, 2004 ( (excluding large hydropower) g g y p )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DRC, P.R.China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Table of contents
Total h t T t l 8 chapters
• • • • • • • • Chapter 1 General Chapter 2 Resource Survey and Development Plan Chapter 3 Industry Guida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Chapter 4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Chapter 5 Price Management and Fee Sharing Chapter 6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Supervisory Measures Chapter 7 Legal Responsibilities Chapter 8 Miscellaneous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DRC, P.R.China

美国NRC简介与其历史大事记

美国NRC简介与其历史大事记

美国NRC的简介•NRC仅监管美国的商业核工业。

•NRC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联邦机构、被许可方和协议国等组织的帮助下保护放射性材料。

•美国每年通过公路、铁路、空运或水运等运送大约300万包放射性物质,NRC和美国交通部监管这些放射性物质的运输,确保输运过程中材料是安全的。

•NRC监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但不涉及X光机或其他不使用放射性材料产生辐射的设备。

•NRC和协议国审查医疗、工业和学术环境中使用的放射性材料,以及检查中涉及的员工、设施和设备,确保过程中可能受到辐射的人的安全。

NRC的历史1940年代•1942年12月2日--芝加哥一号堆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临界”的核反应堆--具有稳定、自我维持的核连锁反应。

该反应堆使用铀和石墨块作为燃料。

芝加哥一号堆是更广泛的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

核电成为此时能源的一种选择。

•1944年9月26日晚上10:48--华盛顿州汉福德工厂的B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开始生产用于原子弹的钚。

•1946年8月1日--1946年原子能法案获得通过,它创建了原子能委员会(AEC),主管核能开发及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

•1949年2月18日--AEC选择在爱达荷州爱达荷福尔斯附近的海军试验场建立一个远程站点,用于测试新的反应堆设计。

它被命名为国家反应堆测试站(NRTS)。

1950年代•1951年12月20日下午1:23--NRTS实验增殖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其涡轮发电机上点亮四个灯泡的反应堆。

•1953年9月10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民用反应堆。

•1953年12月8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纽约市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演讲。

•1954年8月30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1954年的《原子能法案》。

该法案修订了1946年的法案,以鼓励民用原子能并建立监管体系以确保反应堆和核材料保持足够的安全。

•1954年--建造了第一个熔盐反应堆,称为美国飞机反应堆实验。

关键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球关键带( Critical Zone) 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圈及其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交汇区域,也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徤区域,被认为是21 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点区域。

关键带研究将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关键带控制着土壤的发育、水的质量和流动、化学循环,进而调节能源和矿物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一切对地表上的生命而言,都非常重要,所以,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各种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理解和认识发生在关键带的一系列过程。

1关键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NRC) 2001年在出版《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Basic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Earth Science) 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关键带(critical zone) 的概念,指出关键带是指异质的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水、空气和生物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调节着自然生境,决定着维持生命资源的供应。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5年发布《关键带探索的前沿》(Frontiers 报告,指出关键带包括地球的最外部表面,从植被冠层到地下水的这个区域,是地球物质和生物世界的界面,调节着营养物质到陆地生命形式的转移。

Lin等2005年提出,地球关键带界面包括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圈及其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进行物质迁移和能景交换的交汇区域,水和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关键组成部分, 而且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相互作用。

美国特拉平大学的关键带研究中心认为关键带是以界面为特征的,例如,空气一水界面是气体和矿物质交换的地方,根系一土壤界面是微生物促进营养物质交换的地方。

NSF在2009年《解决气候难题:研究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 ( Solving the Puzzle: Research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mund the World) M 告中指出,关键带足指森林冠层顶部到未风化岩石基部之间的区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综述来源:资源网作者:罗桥顺发布时间:2008.06.1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包含两层含义:(1)转变。

转变是指一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向另一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转变,即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间的变化,例如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转化。

转化是指一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内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密度的变化,也可能是功能的变化,例如,城镇用地中的住宅区变成了商业区。

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国家或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总是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变化,土地覆盖变化又会引发一系列环境的改变。

鉴于LUCC所引起一系列关系到全球变化的深刻问题,“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计划,使LUCC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在这样一个全球性重要课题的推动下,国内外学者在近几年对LUCC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充分探讨了LUCC过程和动力机制、LUCC类型与区域问题、LUCC环境效应等问题。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意义全球环境变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在以此为中心的大量研究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或LU/CC)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在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众多驱动因素中,人类活动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系统的影响机理异常复杂,很难予以直接揭示。

所以人们从综合影响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最能表述这一过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机制,作为上述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LUCC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

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国外主要有核国家核安全监管和法规体系概况及启示

国外主要有核国家核安全监管和法规体系概况及启示

I行业观察NDUSTRY INSIGHTS随着世界核能产业的发展,核安全监管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各国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起了行之有效、适合本国情况的核安全监管体系和相关的法规体系。

国外主要有核国家核安全监管和法规体系概况美国的核工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成为全球核工业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为了确保本国核工业的安全,美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其国防与民用核设施的核安全由三个独立的政府部门分别监管。

美国核管会(NRC)主要负责民用核设施和活动的安全监管,同时,国会规定能源部的一些非军用核设施和活动也受核管会监管;美国能源部(DOE)负责与国防有关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活动的核安全监管,其监管职责主要由两个部门分别承担,即环境、健康、安全与安保办公室(EHSS)负责对能源部的核设施和活动进行安全监管,国家核军工管理局(NNSA)主要负责安保、保密和应急管理;而国防核设施安全委员会(DNFSB)则作为独立于能源部的监督与建议部门,对能源部所属的国防核设施进行巡视,直接向能源部部长提出建议。

美国核法律体系的核心是1954年通过的《原子能法》。

围绕着该法,国会制定了一个管理核能发展的总体法律框架,范围涉及采矿、核材料、核设施、辐射防护、放射性废物管理、不扩散和出口、实物保护、运输和核第三方责任等。

该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核工业从联邦政府垄断核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体制过渡到私营企业也可以参与核材料的生产和利用的体制。

有关核设施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的法律法规组成:美国国会发布的公法,包括《原子能法》、《健康和安全辐射控制法》、《能源重组法》、《核不扩散法》、《核废物政策法》及相关联邦法规(CFR)等;能源部法令,即能源部为确保核安全而发布的一系列法令,分为政策、命令、通知、手册、导则和技术标准等类型;国防部法规,旨在确保核武器安全,例如国防部指令3150.2“国防部核武器系统安全计划”;各军种颁布的核安全指令、指南和标准等,是由各军种根据各自核武器系统安全的特殊要求颁布的实施性文件,例如海军和空军《核武器系统安全设计与评估标准》。

国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介绍

国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介绍

(2)形成期( 20世纪初-中叶)
20世纪初,德国沼泽学家提出沼泽3个阶段发育的理论。 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开始湿地分类研究,第一部系统的沼泽湿地专著 《苏联和西欧的沼泽类型及其地理分布》,标志湿地研究进入早期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研究对象是进行滨海盐碱沼泽、红树林、泥炭地研究,以 前苏联和欧洲的科学家在沼泽湿地的研究为代表。
(1)萌芽期(20世纪前)
该时期主要以泥T炭EX利T用为主。TE湿XT 地研究最早起源于欧洲对泥炭的研究 和利用。公元46年,日尔曼人记载中 己将泥炭作为民用燃料(阪口丰, 1983)。16世纪中叶,泥炭采掘在荷 兰极为盛行。17世纪中叶俄国开始利 用泥炭作为燃料。
TEXT
(1)萌芽期(20世纪前)
2.1 政策 1.1 湿地调查 9.1 公众教育推广 11.1 生态系统特征维护 3.1-3 合理利用 4.1 湿地恢复 6.1 社区参与 15.1 I国际援助 20.1 培训 10.1 指定RS. 18.1 机构能力 3.4 全面的规划 5.1 外来物种
分析结论

10.1 指定RS、18.1 机构能力
(2)制定国家或区域政策
过去三年 70%以上已经制定了国家湿地政策,并将湿地问题纳入水资源管理
规划; 在国家层面上不同的环境方针和立法之间有清晰的联接是必要的
未来三年 在缔约国中加速做与方针政策相关的执行工作
(3)增强对湿地各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
过去三年 20%-湿地供水、滨海湿地保护利用 17%-系统的泥炭地保护工作 90%-湿地供水、海岸保护与防洪 77%-推广湿地合理利用资料 未来3年 加强缔约国在承认湿地和其生态系统 服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方面工作。
(3)发展期( 20世纪中-80年代)

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最新

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最新

在我们生活的快速世界中,对能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随着
各国竞相寻找新的、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能源部门正在激动人心。

为了应对能源安全、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的挑战,各国正在研发
方面投入大笔资金。

你猜怎么着?当他们想建立一些非常酷的国家
关键实验室时他们不会犹豫的这些实验室就像能源世界的超级英雄一样,聚集了业界热门人物,聪明的学者,以及政府大佬们,在能源技
术方面做了一些严肃的创新和突破。

面对现实吧,每个国家都想参与
其中!这本指南是您在能源领域建立国家关键实验室的滚车驾驶手册。

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内幕信息如何让它发生,所以抠上安全带,准备野车!
在能源领域启动一个出色的国家关键实验室的第一步是制定杀手建议!这一提议需要清晰地描绘实验室在能源研发方面的科技突破方面的目标。

我们谈论的是细化研究领域,参与的超有才华的团队,顶尖的基
础设施,还有是的,金钱谈话——资金来源!等等,还有更多!我们需要展示这个实验室将如何成为工业、学术界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动力,激发出各种天才思想和知识共享。

哦,让我们不要忘记长期计划保持这个实验室的摇摆和滚动,所有同时遵守国家能源政策和优先事项。

准备好,因为我们即将建造未来的能源实验室!
一旦提案全部闪亮和准备就绪,是时候把它送到政府各部门或机构的
大人物那里去,他们在国家关键实验室上发号施令。

因为申请是去野
外游玩,他们将研究一切,从提案的辉煌到实验室的潜在影响,其背
后的梦想团队,现金流,管理策略,以及它是否适合国家能源游戏计划。

一旦它得到绿灯,真的开始—资源得到分配,计划被起草,让能量游戏开始吧!。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精品管理制度、管理方案、合同、协议、一起学习进步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论文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姓名吴昭学号3140105351教师杨京平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学院求是学院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

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

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

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

(具体见下图)1、生态风险方面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

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

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

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目录1. 印度关键矿产概述 (2)1.1 定义与分类 (3)1.2 印度关键矿产的分布情况 (4)2.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规划的制定背景 (5)2.1 国际形势变化 (6)2.2 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8)2.3 能源安全与资源保障 (9)3.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的主要内容 (10)3.1 政策导向与支持措施 (11)3.2 投资与合作项目 (13)3.3 开采、加工与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4)4.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的实施进展 (15)4.1 采矿权的发放与管理 (16)4.2 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情况 (18)4.3 对经济的贡献与影响评估 (19)5.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5.1 技术难题与创新需求 (21)5.2 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 (23)5.3 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分析 (24)6.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对中国资源供应的影响 (25)6.1 对中国进口矿产品的依赖程度分析 (26)6.2 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的潜在威胁评估 (28)7.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29)7.1 对中国相关产业链的冲击与机遇分析 (31)7.2 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探讨 (32)8.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对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影响 (34)8.1 在全球矿产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变化 (35)8.2 对中国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提升的作用分析 (37)1. 印度关键矿产概述作为全球第三大人口国和重要的经济体,其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对于关键矿产的需求尤为迫切。

这些矿产对于印度的工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矿产包括但不限于铁矿石、锰矿、铜矿、铝土矿、铬铁矿、金矿以及石油天然气等。

铁矿石是印度最主要的矿产之一,其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和奥里萨邦等地。

锰矿也是印度的重要矿产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果阿等地。

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保供的隐忧与应对措施

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保供的隐忧与应对措施

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保供的隐忧与应对措施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4)二、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现状 (5)2.1 绿色能源矿产资源种类 (6)2.2 绿色能源矿产资源储量 (8)2.3 绿色能源矿产资源分布 (9)三、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保供的隐忧 (10)3.1 资源枯竭压力 (10)3.2 技术瓶颈制约 (12)3.3 市场竞争加剧 (13)3.4 环境保护要求 (14)四、应对措施 (15)4.1 加强资源勘探与开发 (17)4.1.1 提高资源勘探技术水平 (17)4.1.2 推动资源开发整合 (18)4.2 提升绿色能源矿产开发利用技术 (20)4.2.1 支持技术创新 (21)4.2.2 推广先进技术 (22)4.3 加强绿色能源矿产市场建设 (23)4.3.1 完善市场机制 (25)4.3.2 加强市场监管 (26)4.4 强化绿色能源矿产环境保护 (27)4.4.1 制定环保政策 (29)4.4.2 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 (30)五、结论与建议 (31)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保供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指出在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面临着资源紧张、开采难度增加、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资源储量、开采能力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了保供工作中存在的隐忧,如资源枯竭、开采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等,并对这些隐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章总结了应对措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强调了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有效解决当前中国绿色能源矿产资源保供中的问题,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矿产资源消费国,其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保供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研究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研究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研究目录1.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5 论文结构安排 (8)2. ESG信息的定义与分类 (9)2.1 ESG信息的定义 (10)2.2 ESG信息的分类 (11)2.2.1 环境信息 (13)2.2.2 社会信息 (14)2.2.3 公司治理信息 (16)3.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17)3.1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内部影响因素 (18)3.1.1 公司治理结构 (19)3.1.2 公司文化 (21)3.1.3 公司战略 (22)3.2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 (23)3.2.1 法律法规 (25)3.2.2 监管环境 (26)3.2.3 投资者行为 (27)4.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29)4.1 中国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现状 (30)4.2 国际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现状 (31)5.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挑战 (33)5.1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4)5.2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面临的挑战 (35)6. 提高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建议 (36)6.1 加强煤炭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38)6.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行为..396.3 提高投资者对ESG信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40)6.4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427. 结论与展望 (43)7.1 主要研究结论 (45)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5)1. 煤炭企业ESG信息披露研究综述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普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这一趋势既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孕育了巨大的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矿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杨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矿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杨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矿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杨瑾发布时间:2021-09-18T05:56:07.429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7期作者:杨瑾李柯臻田渭花[导读]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铀等能源矿产自主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较长时间内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受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承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发达国家相比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杨瑾李柯臻田渭花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摘要: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铀等能源矿产自主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较长时间内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受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承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发达国家相比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矿产;发展现状碳中和,一般指碳排放的中和,即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之间达到平衡。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受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增长态势和能源安全等因素制约,我国目前发展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矿产。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加快脱碳进程、抢占绿色能源发展高地、确保能源领域长治久安的重大抉择。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能源矿产的发展现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矿产的发展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剖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1我国能源矿产发展现状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消费规模大,均居世界首位,供需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消费的。煤炭生产能够满足我国的基本需求,随着供需结构的调整,消费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虽然潜力较大,但品质下降趋势明显,增储上产难度加大。近年来,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t左右,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但国内油气生产难以满足我们需求的较快增长,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20年两者已占到了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18.9%和消费的16.1%。1.1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1.1.1我国能源矿产生产持续增长我国能源生产增长迅速,2000—2020年,一次能源生产年均增长5.5%,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3%。“十三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较“十二五”期间增长6.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40.8亿t标准煤,同比增长2.8%,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0余倍、改革开放初期的6倍多。其中,原煤产量39.0亿t,同比增长1.4%;原油产量19477万t,同比增长1.6%;天然气(含煤层气、页岩气、二氧化碳和煤制气等)产量1925亿m3,同比增长9.8%。从生产结构和增长趋势来看,煤炭一直是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主体,2000—2015年一直占据一次能源生产的七成以上,之后占比有所下降,但仍超过68%;非化石能源生产增长迅速,生产占比快速增长,2020年已接近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5。1.1.2能源矿产消费占比持续下降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上升,2000—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3%,同期,我国能源矿产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8%。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合理,煤炭消费总量自“十二五”期间冲高回落以来低速增长,年消费量近40亿t,消费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已由2000年的68.5%下降至2020年的56.8%,但仍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原油消费量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2.13亿t增长至2020年的7.36亿t(表观消费量)。1.2我国煤炭、油气资源分布和生产现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截至2019年底,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72万亿t,面积80万km2,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等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区)约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4/5。近年来,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煤炭需求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提升,煤炭开发和产能布局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国煤炭产能不足30万t/a的煤矿数量和相关产能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45%和41%。煤炭企业生产集中度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煤矿约5300处,年产量大于120万t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超过1200处,占全国年产量的80%左右,其中,千万吨级煤矿数量44处,产能合计6.96亿t/a。煤炭生产、运输、消费环节的绿色、清洁和高效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9年,我国85%以上的煤炭消费已经基本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和超低排放。2019年,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煤炭消耗占比分别为58.1%、16.5%、9.6%和7.6%。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能源矿产未来发展的大背景2.1控制碳排放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控制温室气体,特别是控制、减少占温室气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终实现周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移除量的平衡,即实现碳中和或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成为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识。各方在联合国框架下签署了相关法律文件,一些国家及地区纷纷制定了减排路线图和相关法律,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了在21世纪中叶前后实现碳中和。2.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我国能源绿色发展提高到了新高度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不断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先后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法律文件,提出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郑重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凸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3我国能源矿产的发展方向3.1推动煤炭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我国煤炭生产逐步向资源富集省区(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集中,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开发强度只减不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开发适度有序,东部地区煤炭生产逐步关停转,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煤炭坚持走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基础地质研究,开展煤炭液化、气化等煤化工用煤的资源评价,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适度开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大力推进煤炭制氢示范工程建设。3.2油气资源自主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障油气核心需求坚持资源导向与技术导向并重,立足国内主要含油气大盆地积极推动油气稳产增产。突出新盆地、新地区、新类型和新层系等“四新领域”油气风险勘探,力争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发现和大突破,形成新的战略储量接续区。加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以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下古生界为重点,兼顾中新元古界,同时积极探索中下扬子地区和滇黔桂地区,力争再获得战略性新发现。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进”原则,加强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煤层气和近海油气勘探,开辟新的规模储量区。加强油气效益开发和产能建设,实现稳产增产,提高供应能力。强化老油区挖潜,着重加强东部主力“双高”(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田和已开发4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在努力实现国内油气核心需求自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重要能源战略通道的军事存在,扩大能源战略储备,确保我国能源进口、储备安全。加快建设国际能源结算中心,建立完善人民币能源结算体系,增强我国对石油、天然气和铀等重要能源矿产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参考文献:[1]仲冰,张博,唐旭,等.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天然气行业甲烷排放控制及相关科学问题[J].中国矿业,2021,30(4):1-9.[2]杨洪涛,李富兵.中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耦合关系分析[J].中国矿业,2016,25(11):52-54.[3]李景明,李东旭,李小军.“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与展望[J].天然气工业,2007,27(2):1-5,1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大国家研究院(NRC)能源矿产环境部(the Energy, Mining & Environment Portfolio)首席科学家张久俊教授情况介绍作为一位电化学家、首席科学家、教授、核心团队领导人和项目主管,张久俊教授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具有30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

其先后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1982)和硕士学位(1985)、师从著名电化学家杨文治及蔡生民教授,在武汉大学获得电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师从著名电化学家查全性院士及陆军涛教授,随后即被华中师范大学聘为副教授及被任命为学校的科技开发部主任。

1991年加入享誉世界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时校内有9位教授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电化学家Dr. Fred Anson研究组从事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

两年后,又加入加拿大约克大学Dr. A.B.P. Lever的课题组进行非贵金属催化剂和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1995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化学工程系的Prof. Colin Oloman一起进行H2O2的电化学生成研究。

张久俊教授不仅有着深厚的科学研究经历,同时还具有资深的工业界经历。

1997年,他加入ATS Electrolube国际有限公司, 开发出关键专利技术,使该公司得以突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的技术瓶颈。

1998年作为资深科学家和项目主管加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的世界巨头-——Ballard Power Systems有限公司,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特别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发,并申请了13项美国专利,其中7项已授权。

这些专利树立了Ballard 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坚固地位。

该项技术的突破同时促成了Daimler-Chrysler在DMFC驱动的两代燃料电池电动车的研发成功。

为此申请者分别于2000和2001年获得Ballard 2项重大科技发明奖励。

2004年作为四名世界级电化学和燃料电池专家之一受任于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NRC-IFCI)。

作为关键技术的资深领导者,张久俊教授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团队,并带领团队开发了新型质子交换膜(低温和高温)燃料电池催化剂,促进了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根本了解。

此外,还在加拿大与国外领导并主持了倍受瞩目的政府战略性研究项目,积极促进与加拿大国内外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集团公司的发展,通过工业上的合作,帮助各大公司提高竞争力和商业机遇包括Ballard, Automotive Fuel Cell Cooperative (Daimler Ford joint Venture), Hydrogenics, MagPower, Nissan, Toyota, EVT, HET, NRCan, and Labs such as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UB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其中与MagPower的合作,开发出金属镁-空燃料电池非贵金属阴极高性能催化剂,比商业催化剂成本降低25倍。

张久俊教授具有优秀的申请并获得科研基金记录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以及指导不同学术水平的访问教授及博士/博士后的经验。

在过去的8年内,带领研究团队共获13项来自加拿大政府及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基金,总值在1140多万加元(7200多万人民币)。

由于其出色表现,分别在2005, 2006, 2007, 2008, 2009,2010及2011年获得NRC-IFCI领导者奖提名。

除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外,他还领导了其它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的研发项目,包括超级电容器,铅酸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

张久俊教授至今已发表论文400多篇(包括同行评审论文230篇),被引用14000多次,编著15本专著,34部书章节和110多场口头演讲(邀请报告50多次),获16项美国及欧洲专利和撰写90多份科学技术报告。

其中有13篇论文每篇均被引用200次以上,其中一篇被引用达600多次。

10 多篇被ScienceDirect Journals多次评为最热25 论文(Top 25 paper s)。

在2008 年,其中一篇被权威机构Thomson Scientific’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s筛选为世界工程类论文过去两年内引用率最高的论文。

著名刊物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在过去5年内评为引用率最高的10篇论文中申请者有4篇榜上有名,被NRC 引以为近年来一项重要成果之一。

2009年被American Asthmia Foundation统计为世界化学类刊物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之一(Top 5%);2011年被Council of Canadian Academie s统计为世界科技类刊物中发表论文引用率最多的作者之一(Top 1%)。

2014年被选为全球科技工程界论文最高引用科学家之一,同时被路透社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3000科技专家之一”。

由于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科学界以及工业界贡献和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分别被中国、巴西以及加拿大等15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以及兼职教授,包括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滑铁卢大学,中国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在NRC-IFCI指导和联合指导了14个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同时还是美国电化学会、国际电化学会和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的积极会员。

其培养的学生包括博士、博士后及高级访问学者遍及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巴西,西班牙及意大利,并在各自的国家成为电化学能源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3年他被评为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首席科学家,2014年被评为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Fellow),同时于2013年创建和担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主席兼总裁,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等重要职位。

作为大会主席/副主席/组委主持组织并担任多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任世界顶级出版社CRC Press系列从书(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主编及其它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此外,张久俊教授还担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ERC) 会评专家,加拿大国家明星研究教授(Reserach Chair Professor Program) 评审团成员,加拿大国际科技基金仲裁团(Mitacs COR)成员以及美国,以色列,韩国,沙特,巴西,新加坡等国家新能源基金仲裁人和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自然科学奖励评审外国专家评审决策人。

由于其突出贡献,获得来自国际著名电化学家和电池以及能源公司等的高度评价,Professor V. Birs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has noted: “Dr. Zhang and his team have developed extensive collaboration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hich have been of great value in promoting growth of local and national compani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ringing revenue to NRC,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reputation of NRC, and also supporting NRC’s sustainable growth.”Dr. P. Beattie, R&D Manager at Ballard: “Through these collaboration projects, both challenges of high cost and insufficient durability have been addressed, making a huge positive impact on our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MagPower president B.W. Downing: “The created IP in this collaboration has enabled MagPower to develop their first fuel cell product 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 and has also led to develop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 this cathode.”Professor J. Yan, Editor-in-Chief of Applied Energy: “Dr. Zhang is well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vital contributions to, and leadership roles in, fuel cells and othe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technologies.”Dr. S. Acker, Manager of Elsevier’s Top Pages: “You are recognized as a leader in the field, as exemplified by your numerous published articles.”World-renowned Professor J.P. Dodelet stated at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INR), “Dr. Zhang’s work on fuel cell catalysts and catalyst layers is unique and outstanding, generat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el cell cost reduction and durability improvement."Professor A. Wieckowski (Editor of Electrochimica Acta): “Dr. Zhang h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one of the world’s best research groups in key electrode/electrocatalyst mater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fuel cells, supercapacitors, Li-ion batteries as well as metal-air batte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