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性。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成果形式
(1)编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专著。
(2)优秀少年事迹展示(新人新事
陈峰,《让务实的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江苏省“师陶杯”征文二等奖。
陈峰,《链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历程》,××市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鲍华俊,《德育课堂实录》,××市教育局评比一等奖。
王丽丽,《德育中的留白艺术》,盐城德育与法制网评比二等奖。
2、主要参考文献: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导”学生成长的道德教育。
4、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经费预算情况。
学校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为研究者的检索资料、外出培训和交流、学生的社区实践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该研究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兴平、周卫东、王泽海、丁晓美等人的指导。××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会等单位提供实践基地的支持。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b、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c、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3)总结阶段(XX—XX.9)
汇总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
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果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实践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过程研究。通过研究,加深对德育内部规律的再认识,摸索现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对策。
课题研究中,根本着眼点是学生,学生德育状况的改善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我们研究成效的标尺。
2、研究方法
(1)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指导下阶段工作。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我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心灵,弥漫久远。
)。
(3)地域文化涵育课程及活动现场。
(4)论文汇编。
(5)现场问卷调查。
(6)《文明风景线》录相带。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12—XX.2)
a、完成方案的制订及课题申报工作;
b、健全学习研究,交流制度。
(2)实施阶段(XX.3—XX.12)
a、组织课题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实践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xx”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开题报告】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思想理论教育》XX.10)
(2)吴家魁:品德主动性内化之路。
(《现代中小学教育》XX.6)
(3)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涵育创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国教Fra Baidu bibliotek报》XX.10.19)
(4)××市××区宝带实验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参加研究的教师,长期在德育一线从事工作,在德育科研与实践上也取得不少成绩,也大量参加学校德育室的理论研究。有学科教学能手,有校刊主编,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地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实践上均取得一定成绩。所有成员均具有本科学历,写作能力强。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成果形式
(1)编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专著。
(2)优秀少年事迹展示(新人新事
陈峰,《让务实的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江苏省“师陶杯”征文二等奖。
陈峰,《链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历程》,××市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鲍华俊,《德育课堂实录》,××市教育局评比一等奖。
王丽丽,《德育中的留白艺术》,盐城德育与法制网评比二等奖。
2、主要参考文献: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导”学生成长的道德教育。
4、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经费预算情况。
学校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为研究者的检索资料、外出培训和交流、学生的社区实践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该研究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兴平、周卫东、王泽海、丁晓美等人的指导。××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会等单位提供实践基地的支持。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b、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c、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3)总结阶段(XX—XX.9)
汇总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
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果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实践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过程研究。通过研究,加深对德育内部规律的再认识,摸索现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对策。
课题研究中,根本着眼点是学生,学生德育状况的改善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我们研究成效的标尺。
2、研究方法
(1)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指导下阶段工作。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我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心灵,弥漫久远。
)。
(3)地域文化涵育课程及活动现场。
(4)论文汇编。
(5)现场问卷调查。
(6)《文明风景线》录相带。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12—XX.2)
a、完成方案的制订及课题申报工作;
b、健全学习研究,交流制度。
(2)实施阶段(XX.3—XX.12)
a、组织课题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实践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xx”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开题报告】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思想理论教育》XX.10)
(2)吴家魁:品德主动性内化之路。
(《现代中小学教育》XX.6)
(3)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涵育创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国教Fra Baidu bibliotek报》XX.10.19)
(4)××市××区宝带实验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参加研究的教师,长期在德育一线从事工作,在德育科研与实践上也取得不少成绩,也大量参加学校德育室的理论研究。有学科教学能手,有校刊主编,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地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实践上均取得一定成绩。所有成员均具有本科学历,写作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