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霞浦的文化民俗研究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霞浦民俗文化的研究性调查报告
霞浦县,一个古老的海滨小县城,曾是闽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素有“海滨邹鲁”之誉。霞浦,随着近几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地理位臵的重要性逐渐突显,社会各界开始将目光对焦到了霞浦。每年,有近30万的外来游客来霞游览,体会霞浦的那份沧桑,领会霞浦的特有文化。然而,对于一名从小在霞浦长大的90后新青年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了解霞浦,了解霞浦的民俗文化?对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翻阅档案资料等形式,对霞浦基本情况、糖塔、曳石及畲族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调查。共发放调查文件60份,走访12人次,调查对象为在校高中生。
——调查内容一:关于对霞浦基本县情的了解
霞浦福建省霞浦县位于东海南部之滨、台湾海峡西北岸,与日本冲绳岛纬度相近。建县历史1700多年,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誉。霞浦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全县14个乡镇中沿海乡镇占11个。
通过统计,达90%以上的在校高中生对霞浦基本县情不是怎么了解,有的甚至连霞浦辖有多少乡镇(街道)也不懂。
——调查内容二:关于对“糖塔”的了解
“糖塔”是福建霞浦民俗文化中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以前临近中秋,霞浦县城的主街道上总能见到各种色彩艳丽、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糖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糖香味,为当地的传统中秋节增添浓浓的乡土艺术气息。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
塔”已不再为人所重视,逐渐从主街道中“隐退”,沦落到路边小摊。关于“糖塔”的由来,尚未见到史书的记载。相传,明朝嘉庆年间,戚家军抗倭于霞浦境内。在中秋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城、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后方百姓一面曳石(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一面特制圆饼犒劳三军。为解渴,当地百姓也将糖熬煎成糖块,供给官兵。戚家军护城胜利后,圆饼被称为“光饼”,糖块也被视为太平吉利的象征。
后来,经艺人加工、手艺更新、时代演变,起初简单、小巧的“鸳鸯”、“公鸡”、“八仙”等糖块造型已发展为不下百种造型,其中以七层宝塔造型最为美观。这些造型各异的糖制品被统称为“糖塔”,成为中秋节日里外祖父母、舅舅送给外孙、外甥的礼物,而中秋曳石、送糖塔的习俗也由此在霞浦流传下来,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我组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形式,了解了老年、中年、青年及少年等各个不同年龄段对“糖塔”知识的认知度。经对比,从老年到少年,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层阶梯状逐层下降。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糖塔是霞浦的中秋特色,而不了解糖塔的来历。
——调查内容三:关于对曳石的了解
曳石活动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戚家军主力出援福安、宁德两地,倭寇企图趁虚攻占霞浦县城。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曳石,即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以为是千军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住。此后,每逢
中秋,霞浦县便开展曳石活动。拖曳的石头,有圆形、方型,还有“心”字形的。曳石开始前,各队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曳石开始,石上坐一健儿,身披红色绶带,号令队伍进止。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一边奔跑,一边呐喊“走啊,走啊”,相互争竞,绕村三圈,观者云集。
“霞浦沙江曳石”已被列入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正致力于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霞浦沙江曳石”代表性传承人俞孟申告诉记者,曳石活动,早期在宁德沿海各县(市)各乡镇十分盛行,现今其他地方基本绝迹,唯独沙江的曳石活动从未间断。中秋曳石活动,是后人对历史的纪念,是对现今幸福生活的礼赞,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弘扬.
同样的,对于曳石的了解学生中的基本上都不知道了,甚至大部分还不子道曳石是什么。
——调查内容四:关于对畲族文化的了解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有一格的体育活动。尤其是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
的民间武术。解放前,畲族群众习武是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则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但是,畲族武术还需要进一步地整理、挖掘。
霞浦,作为畲族人民聚居地之一,大部分人对于畲族文化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真正谈得上了解,乃至掌握畲族文化内涵的少之又少。近年来,霞浦县高度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投入120万元兴建了畲族古龙寺,成立了溪坪畲族武术研究会,通过申报,将雷翰琳、钟昌尧、蓝大瑞和雷其松等4人列为了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霞浦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指日可待。
而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宣传和保护霞浦的民俗文化呢?通过请教老师、走访学生征求意见等形式,我们小组得出如下意见:
以民俗节庆日为契机,通过环境教育、仪式教育、活动教育、动手实践教育、整合教育等途径,大力开展“挖掘中华民俗节庆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主题民俗节庆教育活动,以此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渠道,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