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d010f0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7b.png)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解决方案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汽油和香精也可用作溶剂。
例如,汽油可以溶解油脂,香精可以溶解碘等。
溶液的特征:均匀性:溶液中所有部分的性质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理解解决方案的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溶液是一种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3)溶液中同时存在多种溶质;(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四溶液为蓝色;(5)均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溶液和液体(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
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
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
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物质的一种形式。
如果水通常是液体,那么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名字。
溶液的名称通常是溶质的名称,然后是溶剂,也就是说,溶质排在第一位,溶剂排在第二位。
例如,在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的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
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如果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通常将最大量的溶液视为溶剂,将较小量的溶液视为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溶液的形成PPT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溶液的形成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ac8ec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2.png)
【思考】水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溶解其它物质。
【分析】在蔗糖溶液中水溶解了蔗糖,反过来说 蔗糖被水溶解了
我们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 ------溶剂
我们把像蔗糖这样能被其它物质溶解的物质叫 做------溶质
2、溶液的组成:
• (1)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 (2)溶质:能被其它物质溶解的物质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3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 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纪录
溶剂 水
汽油
溶质 碘 碘
现象
几乎不溶
溶解,溶液棕色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紫色 几乎不溶
6.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种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D
• ( )5、t℃时从200克氯化钠溶液中取出20克 溶液,剩下的溶液中不变的是
• A、溶液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 溶液的密度
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溶质
溶剂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盐酸 (7) CO2溶于水的溶液
一、溶液
探究活动一 蔗糖的溶解
实验9-1 图9-2 蔗糖溶液
【现象】将蔗糖放入水中,搅拌后,蔗糖消失在水中。
【质量关系】
m蔗糖水 = m水+m蔗糖
【微观分析】由于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并均一地分散到 水分子间,形成了蔗糖溶液
【思考】
• 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混合物,那么: 1.每种溶液各部分的浓度、颜色、密度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8篇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ccf8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3.png)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8篇老师在写教学反思时,一定都能从中吸取不少教学经验,千万不能随便应付教学反思,这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没有帮助的,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篇1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
第一课时,从内容上看,不存在什么难点,但这内容是溶液的开端,也是对后面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重要基础,也为下学期酸、碱、盐这重要内容打下基础。
所以,这个开头如果开得好,对后面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来说,没什么经验,很多方面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一、我应该继续保持的方面:这一节课教学中的实验活动设计,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过于单调。
上下过渡流畅,课堂衔接好;讲练结合;以上都是我应该在往后的教学继续保持的优点。
二、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1、概念构建——对于溶液来说,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不容易,必须在此下功夫。
课堂上我没处理好溶液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让学生得到。
其实这是构建中的一难点,我可以先得到这一过程,而通过不断地补充实验让学生理解。
这样的效果可以更直观。
2、溶液命名——对于常见溶液中,溶剂是水的'命名规律并没有处理好。
这个内容处理方法可以更加直观,从开始常见的溶液命名出发,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再得到规律的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
3、评价单一,尤其是语言的评价,过于单一,缺少表扬和赞美的语言。
还有一些知识上的小细节没有注意到位,语言严谨性有待提高,如实验中所用酒精浓度是95%的溶液而不是纯酒精,应该向学生解释下等。
总而言之,这一节课让我一下成长了,我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篇2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
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九年级“溶液的形成”为例
![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九年级“溶液的形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dcfe84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17.png)
教学·策略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九年级“溶液的形成”为例文|王晶晶教育改革背景下强调深度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改善浅层学习中存在的积极性不足、缺乏自主思考动力等现实问题。
基于真实情境组织初中化学教学对深度学习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科知识融入真实情境中,帮助学生在探究、思考、分析中实现深度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酸碱盐的基础。
为更好地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教学方案,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与学习价值,在深度学习中获得长足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热情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并在溶解的过程中能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
对部分初中生而言,“溶液的形成”一节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难度较高,有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为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调动学生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在创设导入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为素材,以情境诱发学生的思考动机,为深度学习产生奠定基础。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可以确定本课重点内容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认知,并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感受化学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溶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本课重点内容,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运动会中运动员在场地休息的视频,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然后提问:画面中运动员为什么在运动后要饮用盐汽水?盐汽水的主要功能以及成分是什么?大家是否有饮用盐汽水的经历?在情境的引领下,学生自觉回忆生活经验,尝试分析盐汽水的成分,给出盐以及二氧化碳的回答。
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就盐汽水的功能进行猜测,提出盐汽水能帮助运动员快速降温并补充水分。
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盐汽水邀请他们品尝,并分析盐汽水瓶身标签(表1),诱导学生引发对盐汽水制作的热情,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对盐汽水的制作进行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27)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27)](https://img.taocdn.com/s3/m/1cf60d4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8.png)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或对实验操作不熟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适时提供额外的解释和演示,确保学生理解。课后,我将通过作业和测验来评估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实例和练习;对实验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机会和个别指导;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将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此检验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组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需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验操作环节则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并在实验后进行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先介绍溶液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溶液,让学生直观感受溶液的多样性。
2.接着讲解溶解过程,通过实验演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3.然后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 溶液的形成PPT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 溶液的形成PPT](https://img.taocdn.com/s3/m/60246ef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2.png)
溶剂
胶体
浊液
特点:
不分散的随意相混
不均一、不稳定
以分子形式分散
溶质微粒直径<1nm
以阴阳离子形式分散
分散质微粒直径1~100nm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100nm
振荡
纯净物
溶液
物质
混合物
→
特点:
……
均一、稳定
水+油
静置
P31
→
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胶体
。
分散系
(如:泥水)
悬浊液
(先脱水CuSO4·5H2O = CuSO4+5H2O,再以Cu2+、SO42—形式分散)
♥我会说~~~
溶液
硫酸铜溶液
溶质
CuSO4
溶剂
H 2O
已知溶液溶质&溶剂
双氧水
已知溶质&溶剂溶液
石灰水
75%酒精
硝酸
H2O2 Ca(OH)2 C2H5OH HNO3
H 2O
H 2O
H 2O
H 2O
I2的CCl4溶液
分层
分层
水和植物油中
加2-3滴洗涤剂
分层
不分层
静置后
倒出液体试管
是否干净
分层
不干净
不分层
比较干净
✌乳化现象
洗涤剂去油污 — 乳化作用 (形成乳浊液)
植物油
和水
(大油滴)
洗涤剂
乳化作用
(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要分层】
原理:将大
油滴分散成
小油滴
能用水冲
洗干净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及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及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9e561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f.png)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第二节 溶解度●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氢氧化钙从它溶液中析出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
饱和溶液不管是升温还是降温,有晶体析出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无晶体析出,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 的饱和溶液和200g 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不饱和溶液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1. 固体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精品课件1:9 1 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精品课件1:9 1 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f1bb4a3852458fb760b56b9.png)
2.分别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碘酒
硫酸铜溶液 石灰水
生理盐水 盐酸
溶质
碘
硫酸铜 氢氧化钙 氯化钠 氯化氢
溶剂
乙醇
水 水 水 水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试管编号
1 2 3 4
溶剂 水 水
汽油 汽油
溶质
碘
高锰 酸钾
碘
高锰 酸钾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溶 液呈浅黄色
高锰酸钾溶解, 溶液呈紫红色 碘溶解,溶液 呈紫红色
高锰酸钾不溶解
相同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实验三:水和乙醇能否互溶
乙醇
滴有红 墨水的 水溶液
二、乳 浊 液
振荡
静置
水和油 (没有加洗涤剂)
水和油 (加了洗涤剂)-乳化
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 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液 体 分 层
液 体 不 分 层
返回
想一想?
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 解在水里了吗?为什么?
没有。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 无数细小的液滴。
从前有个国王,他的皇宫里有许多的盐,但
溶 氯化钠 碘 质
溶 水 酒精 剂
盐酸
氯化氢 水
白酒
酒精
硫酸铜 溶液
硫酸铜
水
水
6.溶液的用途 A.许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 反应的速率。
B.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 重要的意义。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 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 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 才能由根部吸收。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b1833f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9.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并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溶质的分散是指将溶质的微小颗粒分散到溶剂中。
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界面上。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颗粒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的颗粒逐渐分散到溶剂中。
接下来,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性质的,如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如氢键、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或排斥,从而使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
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是化学溶液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会发生碰撞和混合,从而使溶质均匀分布在溶剂中。
通过不断的混合和扩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
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物理性质的相互作用,也涉及到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了化学溶液。
通过深入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 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3a431f6c175f0e7cd137c3.png)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活动与探究二 :碘能溶于水吗?高锰酸钾能溶于汽油吗?
实验现象纪录
溶剂 水 汽油 水 溶质 碘 碘 高锰酸钾 现象
几乎不溶于水 溶解,溶液棕色 溶解,溶液紫色 不溶于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
相同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与探究一: 蔗糖溶于水
溶 质
溶
剂
溶 液氯化钠溶于水:Fra bibliotek溶剂溶质
a. 溶解前
b. 溶解中
c. 溶解后
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溶液是: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
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及组成:
(1)特征:均一、稳定。 均一: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 全相同。 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 气体、压强等),溶质也不会从溶剂 中分离出来。 (2)组成: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 溶剂。
实验现象纪录
水中加入的溶 质
加入溶质前水的 温度/℃ 加入溶质后水的 温度/℃
NaCl
NH4NO3
NaOH
溶解现象
温度基本不变
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
结论
有的物质溶解时可能吸热,有的物 质溶解时可能放热。
小结: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1、 知道乳浊液、乳化现象。
2、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
量,有的放出热量。
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 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3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3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9836cc6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2.png)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解的过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去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乳化现象以及溶液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液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四、教学准备:①、观察食盐的溶解(烧杯、蒸馏水、食盐、药匙、玻璃棒);②小烧杯2个、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好,同学们开始上课,学习本节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烧杯,我先往里加50ml的蒸馏水,再加入一药匙的食盐,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大家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食盐颗粒在水中慢慢的消失了。
大家想一下,第一,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第二,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第三、如果把这杯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析出?要想解答以上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本节课--溶液的形成(板书)2、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看起来食盐颗粒好像是消失了一般,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板书):氯化钠溶液(混合物)=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在此混合物中,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在不断运动。
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他的组成都是一样的。
并且不论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溶液共同特点:均一、稳定。
均一是均匀一致的意识。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31be7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e.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的一种分散体系。
在化学溶液中,溶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包括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溶解热等。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在溶剂中扩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极性溶液;如果溶质是非极性分子,溶剂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
此外,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解离程度,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分子溶液和离子溶液。
分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离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解离成离子。
离子溶液中存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导电性和渗透压等性质。
化学溶液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因为溶质在溶液中能够更好地分散和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此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如血液中的离子溶液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形成和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784345d3c1ec5da50e2709c.png)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判断溶质、溶剂•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98%浓硫酸)3、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4、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饱和→不饱和:加溶剂、改变温度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改变温度⌝三、溶解度1、定义:在定温下,物质在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符号:S单位:g/100g水气体的溶解度:在标准大气压、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剂)本身性质外因• 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NaCl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Ca(OH)2夏日夜晚鱼、虾浮在水面换气煮沸的水冷却后不可再养鱼3、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分类(20摄氏度时每一百克水中)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能)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4、根据溶解度的计算原则• 温度一定• 饱和状态公式• s/100=m质/m剂• s/100+s=m质/m液四、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降温结晶((点燃→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五、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m液=m质+m剂(体积不可加减)2、溶质的浓度: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质量百分比浓度:c%=m质/m液ⅹ100%⌝体积比浓度:1:4的硫酸溶液(1——V质;4——V剂)对于饱和溶液:c%=s/s+100ⅹ100%⌝3、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稀释浓溶液则只需量取不称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a6f06c6c175f0e7cd137ad.png)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5分钟训练1.如果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共有三种情况: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
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
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
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答案:细小悬浊液小液滴乳浊液分子离子溶质溶剂溶液2.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
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
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
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
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之溶液的制备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之溶液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435b75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5.png)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之溶液的制备溶液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溶液的制备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实验中关于溶液制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在进行溶液制备前,首先要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是不同的。
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度大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速度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液和溶质的相对量是恒定的,这是因为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析出达到了平衡。
二、固体溶解物的制备固体溶解物的制备是最常见的溶液制备方法之一。
1. 固体溶解物的制备方法:(1)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2)用玻璃杯或烧杯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3)如有必要,可以适当加热来提高固体溶解物的溶解速度;(4)待溶质完全溶解后,可以用滤纸过滤出不溶物。
2. 注意事项:(1)在称取溶质时要准确称取,并避免溶质的散失;(2)溶质溶解时,可以用玻璃杯或烧杯搅拌,但不可用手指或玻璃棒搅拌;(3)如有必要加热溶剂,需要放置在恒温水浴中加热。
三、液体溶解物的制备液体溶解物的制备也是常见的溶液制备方法之一。
1. 液体溶解物的制备方法:(1)称取一定体积的溶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2)用滴管或量筒慢慢加入溶剂,同时搅拌溶液;(3)待溶质完全溶解后,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
2. 注意事项:(1)在称取溶质时要准确称取,并避免溶质的散失;(2)滴加溶剂时要慢慢加入,并用滴管或量筒进行量取,以避免加入过多的溶剂;(3)溶液的搅拌可以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进行。
四、浓度的计算在进行溶液制备时,常需要计算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溶质的质量、体积、摩尔数等来表示。
1. 浓度的计算方法:(1)质量浓度(C):质量浓度等于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dd0813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c.png)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
2.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同时,我还会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此外,我还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溶液时,容易混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溶液的特点。同时,我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及实验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溶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的实际意义。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97e94427284b73f24250f2.png)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f621af69b84ae45c3b358c39.png)
溶液和溶解度溶解度的定义关于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溶解度的含义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饱和溶液的定义判断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溶解度曲线气体的溶解度★★★★★★★★★★★★★★★★★★溶液的组成溶解中的现象1.溶液、溶剂、溶质的含义和溶解现象。
2.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 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2. 溶液和浊液3. 乳化难度:★★★难度:★★难度:★难度:★★难度:★难度:★知识框架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板块一、溶液的组成1.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任意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为溶剂.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为溶质.【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透明,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3)物质在溶解时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CaO溶于水的溶质是Ca(OH)2不是CaO.【总结】(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因为它至少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2)溶液是均一的,也就是说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3)溶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溶液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分离.(假设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4)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5)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6)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的量是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就是水溶液.比如医用消毒酒精是含酒精70~75%的溶液,它的溶质就是酒精,溶剂是水.板块二、溶解中的现象1.物质溶解伴随热量变化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温度不变):如NaCl.知识点一2.溶液和浊液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溶不溶不溶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现象透明且均一浑浊、不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现象不变(稳定)沉淀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举例糖水、盐水混浊的石灰水牛奶、原油相同点都是混合物3.乳化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溶的可以形成浊液.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油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的存在而且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②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在溶解到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③生活中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等.【例1】(★)溶液是一种()A.化合物B.混合物C.纯净物D.无色透明液体【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③糖水是溶液,盐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④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大.⑤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来喝的糖水要变稀些.⑥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质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A.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例题精讲【例3】 (★★★)向澄清石灰水中连续通入CO 2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A .溶液→乳浊液→溶液B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C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D .溶液→悬浊液→溶液【例4】 (★★)在溶液中,溶质存在的形式为( )A .小颗粒B .小液滴C .单个分子或离子D .三种情况都有【例5】 (★★★)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 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 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 和固体B 的组合不可能...是A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B .水和生石灰C .水和氢氧化钠D .水和硝酸铵板块一、溶解度的定义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四要素:① 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 标准:100g 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 是单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③ 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量.④ 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知识点二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板块二、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我们把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① 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否则会失去意义.② 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溶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意】① 溶质为Ca(OH)2和气体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一些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如不饱和的KNO 3溶液,很可能是浓溶液. ③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板块三、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1.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点:图中任意一点表求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线:图中每条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面:曲线上的面(包括曲线)表示一种饱和溶液,曲线下的面表示一种不饱和溶液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思考】打开可乐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完可乐后,常常会打嗝,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会减小,原先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便会逸出,于是我们看到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下汽水后,体内温度高于汽水温度,这样,温度升高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便会减小,于是二氧化碳气体从胃里逸出,造成打嗝现象.【例6】 (★)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的解释正确的是( )A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 .20℃时,100 g 溶液中含31.6 g 硝酸钾C .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例7】 (★★)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C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 .食物里的营养成份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例8】 (★★)下列事实,能说明X 物质的溶液 (t ℃时)是饱和溶液的有( )①溶液中有大量的X 固体;②加入5克X 时,有部分X固体未溶解;例题精讲③加热蒸发掉一定量的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时,会析出X晶体;④冷却时有X晶体析出。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d25eaa58da0116d174907.png)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该节课是本单元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碱化学性质的学习基础。
虽然溶液单元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后半部分出现,但在先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等溶液实例,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也随处可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所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3、解决措施:通过实验配合动画讲解三、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溶质、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
(2)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浩瀚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2.语言: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引入课题---溶液的形成。
【学生活动】感知体验,从熟悉的自然情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由熟悉情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水的溶解能力很强,又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新课学习1.溶液的形成(1)实验探究1:物质溶于水的现象3【教师活动】指导、提示①提醒学生实验前认真阅读《学案》。
②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③引导学生观察振荡后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分享〖设计意图〗1.利用并改进教材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对物质溶于水的分散系有一定的了解。
(2)溶液的微观形成【教师活动】设问、模拟、引导问题导入问题一:固体物质是怎样消失的呢?问题二:溶液为什么是澄清透明的呢?微观模拟模拟一:蔗糖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模拟二: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问题解答5答一:溶解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里扩散,这样物质就逐渐在水中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蔗糖放进水中后,它到 哪里去了呢?
蔗糖分子在不断的热运动, 扩散到水分子中去.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 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 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3) 透明性
(3)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叫溶剂。
(4)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一般来 说水是良好的溶剂 .但也可是其它 的物 质如碘酒.
M液=M剂+M质
(5)物质的溶解性
有些物质难溶于水,有些物质难溶于 汽油,酒精等有机溶液剂
(6).溶液的用途
①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 的速率。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 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 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二、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
浊液(或乳状液)乳浊液.swf
乳浊液的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三、悬浊液:
定义: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 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
探究:洗衣服的原理
原来洗涤剂的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污分散 成无数的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着水流走.
食盐水
不均一、
不稳定 泥浆
不均一、 不稳定 牛奶
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用途
二、悬浊液:
二、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
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或悬浮液)。
溶液 KMnO4溶液
碘酒
溶质 KMnO4
碘
溶剂 水
酒精
盐酸
10ml汽油 90ml豆油 90ml酒精 10ml水
HCl气体 汽油
酒精
水 豆油
水
讨论: 试比较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的微粒 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
分子集合体
分散物状态 固、气、液 固态
液态
均一、 宏观特征 稳定
实例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NaCl、NH4NO3、 NaOH 三种物质溶 于水后溶液的温度改变.
为什么会放热或吸热?溶解热效应.swf
物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溶 质的分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这一过 程放出热量。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就产生温 度的变化.
课堂练习
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
和B处密度的大小( C )
A
A:A > B B: A < B
C: A= B D: 不能确定
B
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KNO3
B 溶液放置一年时间后,KNO3将( )
A:会沉降下来 B:不会分离出来来自C:会浮上水面 D:不能确定
3、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