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自能高效课堂中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自能高效课堂中的构建
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时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建模过程,发展“模型思想”。当前,我国数学教育改革要求以“数学素质教育”为口号,以“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的研究,对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构建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必须辨证的统一,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建竞赛活动的培训等都慢围绕着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这个主题内容进行的,其内容取材于实际、方法结合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和培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觉察能力和创造性的科研能力等,这些都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然而,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应用创新无不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也正是数学建模的创新作用所在。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数学建模与数学知识有着内在联系,建模的意识和能力制约着解数学问题的水平。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几种策略:降低起步难度,树立建模信心;丰富生活背景,增强建模意识;培养多向思维,开阔建模思路;注重模型归类,提高建模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建模意识与素质教学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数学建模的问题都有假设条件及要达到的目标,建模就是要将条件与目标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多向的,要完成它,不仅需要顺向思维,也需要逆向思维,更需要多向思维的结合。教师要通过学生对同一个数学模型设计不同的
生活背景,如给出方程、函数编写应用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改变思维角度,从而开阔建模思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改编书上例题背景,尽可能设置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背景,捕捉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在第二十二中学召开首期课题总结表彰会和新课题筹备会,查找、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调查研究,确定新课题及初步参与人员,进行开题论证报告;
第一阶段在第二十二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总结、交流、推广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在第二十二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推广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在第二十二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总结、交流、推广第三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中期成果汇编,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调整实施方案,迎接市中期验收;
第四阶段在第二十二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所有子课题,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进行成果汇编,召开表彰会议,拟定新的研究课题。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数学建模思想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构建、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来完成建模过程,认识和掌握数学与相关学科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十、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是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与讨论。因此要培养学生建模能力,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实行开放,让学生走出课堂。
数学建模思维过程就是将某一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分析、联想、简化,明确变
量和参数,并依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即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能读懂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图表,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于陌生的情境,舍弃问题中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抽取出涉及问题本质的数学结构,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创造性地进行求解。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式,通过分析——设元——建模——解模——检验,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建平. 数学素质教育中优化教学过程的若干策略[J]中学数学, 2000.06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3] 冯永明,张启凡. 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 2000.02
[4]沈文选. 关于中学数学应用研究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0.1
[5] 付军,朱宏,王宪昌.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