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陵矶-湖口分汊河道洲滩演变及碍航成因探析

合集下载

长江中游调关水道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

长江中游调关水道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
2 0 1 5 年6 月
道 的变化 特 点 。
余新明 , 等
长江中游调关水道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
2 2 5
1 7 5 6 年, 调关水 道相对顺直 ( 图2 ) ; 但 自藕 池 口( 1 8 6 0 年) 、 调
弦 口( 1 8 7 0年
( 原仅 太平 口、 藕 池 口分流 ) , 本 河
中洲子等弯道 , 1 9 1 2 年, 沙滩子弯道发生 了一次裁弯 , 1 9 3 4 年, 新形成 的沙滩子与 中州子弯道再度发育成牛
轭形 , 2 0 世纪6 0 ~ 7 0 年代 , 相 继 发生 了 中洲子 人工 裁 弯 ( 1 9 6 7 年) 、 沙 滩子 自然裁 弯 ( 1 9 7 2 年) 。由上述 河 势变
达2 3 0 m, 2 0 0 6 ~ 2 0 0 9 最 大后 退 4 2 0 m( 图3 ) , 0 m线 面 积 由蓄 水 初 期 的 1 . 8 8 k m 缩小为 0 . 5 6 k m 。 , 面积 缩 小 约
2 1 3 ; 3 m线 后退 幅度与 0 m线相当 , 2 0 0 2 ~ 2 0 0 6 年季家咀边滩 附近 3 m线左岸后退最大幅度达 3 0 0 m, 2 0 0 6 2 0 0 9 年3 m线后退约 5 5 0 m。受季家咀边滩面积大幅缩小影响 , 滩体对水 流的约束作用进一步降低 , 主流左 摆、 取直 , 顶冲点下移 , 为弯道 凹岸侧 肖家拐一带的心滩淤长提供空间。2 0 0 4 年8 月, 肖家拐一带 凹岸侧出现
弯初 期 , 由于进 口急弯 段 弯道环 流作 用 , 水 流 出进 口弯道 后 向右 岸偏 移 , 左 侧黄 石坦 至 季家 咀 一带 出现 大 范
围边滩 。随着 向家 台的逐步冲刷崩退 , 弯道环流作用减弱 , 调关弯道段进 口水流趋于顺直 , 冲刷黄石坦一带 边滩滩体 , 至1 9 9 5 年, 仅调关弯道区域老关上至季家咀一带有边滩存在。随后 , 季家咀边滩进入冲淤交替状 态, 同时 , 右岸 肖家拐一带潜洲则随着季家咀边滩 的冲退 ( 淤涨) 而逐渐淤积( 冲刷) , 与季家咀边滩形成对开 局面。如 1 9 7 3 ~ 1 9 8 1 年, 右岸 肖家拐一带 尚无潜洲出现 ; 1 9 9 5 年随着季家 咀边滩冲刷 , 一方面河道整体流速 降低 , 有利于右岸侧的淤积 , 另一方 面 , 季家咀边滩冲刷 , 弯道段上 中段水流趋直 , 弯道环流减弱 , 右岸侧淤 积 出现 潜 洲 ; 1 9 9 6 年季 家 咀边 滩 淤长 , 则 潜 洲 消失 ; 1 1 ) 9 8 年季 家 咀 边滩 受 大水 切 滩作 用 大 幅 冲刷后 退 , 潜 洲

长江中游武汉-湖口段鹅头洲演化动力学分析

长江中游武汉-湖口段鹅头洲演化动力学分析

长江中游武汉-湖口段鹅头洲演化动力学分析
黄蔚;江俊杰;李长安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5(000)022
【摘要】为了探讨长江中游武汉-湖口河段鹅头洲河道的形成及演化规律,运用地球动力学方法进行了河演分析。

结果表明,鹅头洲河道弯头上游段微元体所受的弯道离心力与掀斜抬升力和科氏力作用方向相反,相互消减,减弱了河流向左岸的侵蚀作用强度;在弯头下游段,3种力相互叠加,加强了向右岸的侵蚀作用,使鹅头洲河道上游弯道长且宽,下游弯道短,且呈窄的鹅头形状,鹅头顶端始终指向抬升作用一侧。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黄蔚;江俊杰;李长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5
【相关文献】
1.长江中游簰洲湾-武穴段岸坡稳定性评价 [J], 何军;梁川;肖攀;陈刚;彭轲;邹安权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过江隧道工程场地适宜性研究——以长江中游簰洲湾—武穴段为例 [J], 梁川;李慧娟;陈刚;李彧磊;任玥
3.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昌门溪—熊家洲段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J],
4.长江中游宜昌段—武汉河段4.5m航道规划实施方案咨询会在武汉顺利召开 [J],
5.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J], 陈秀粉;夏炜;潘保柱;许
旭明;倪晋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游新洲汇流口浅滩演变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理问题初探

长江中游新洲汇流口浅滩演变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理问题初探

I fue c n c o so a v l to n e ul t n fXi z o o fue c n l n i gf t r fs a ho l o u i n a d r g a i o n h u c n e o l ne i t i l ng z v r n m dd eYa teRi e he
a p a i g I i c n l d d t a e i a t r m elc u f h o t l tSc n u n eo e s o l o se it b t p e rn . t s o cu e h t h t mp c o t k p o es u h i e ’ o f e c n t h a e x s, u f h o t n l h d
Abs r c :Th sp p ra ay e h r h lgc lc aa trsiso n h u c n u n ea df au e f ta t i a e n lz st emop oo ia h r ceit fXi z o o f e c n e t rso c l

p pe e tg t st e u ai n i e 0 h a e u a in. a ri si ae her g lto d afrt s o lr g l to nv he
Ke r : o f e c ; h a;n u nil a tr rg lt nie y wo ds c n u n e s o li e t co ;e uai a l l f af o d
道 ;右 汊 顺 直 、宽 阔 、水 深 较 大 ,分 流 量 大 ,是 为主 汊 ,称 为 新洲 水 道 。
主流 的增 强 ,上深槽 右偏 向 下发展 ,而 下深槽位 置 相对稳 定 ,上 、下深 槽形成 交错 ,并且交 错态 势加 大 ,过 渡浅 区范 围增大 ,航 : 道条件 趋于不利 。 22 浅滩 年 内变化 .

长江口不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分析

长江口不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分析

长江口不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分析*赵德招1,刘杰1,张俊勇1,2,程海峰1(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1;2.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摘要:根据现场调研和多年实测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近10a 长江口不同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并结合航道发展规划目标,从航道水深、宽度、走向及稳定性等指标,分析了长江口不同河段的碍航特性。

结果表明,长江口多数河段尚未得到有效的人工控制,局部河段航槽稳定性较差,部分航段水深较浅,制约了航道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长江口航道资源,迫切需要根据近期河势变化特点和碍航特性,进一步明确航道治理基本原则与思路,提出科学合理的工程布置方案。

关键词:航道;河床演变;碍航特性;长江口中图分类号:TV 1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443(2010)06-0583-06*本文首发于2010年10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的“水道与港口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收稿日期:2010-06-30;修回日期:2010-07-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429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9053)作者简介:赵德招(1982-),男,福建省漳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研究。

Biography :ZHAO De -zhao (1982-),male ,engineer.长江口航道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全局的水上运输通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已于2010年3月14日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长达92.2km 的南港北槽12.5m 深水航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试通航期。

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和长江沿岸经济的发展,长江航运日趋繁忙,长江口12.5m 深水航道向上延伸的要求愈加迫切。

同时,沿岸港口吞吐量和船舶数量大幅增加,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部分航段的通航压力变大,长江口丰富的航道资源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长江河口典型河段水动力、泥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河口典型河段水动力、泥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这些典型河段及关键界面的性质以及界面之问的变化情况作深入的研究,为河口资源的开发作出科学的决策。

§2.2资料来源图2.1长江河口段形势图Fig.2.1ThesitIlationofthea1∞gjiallgestuⅡy图2.2长江河口测点站位图Fig.2.20bservati∞stati∞softhe0I锄gji蚰gestIl盯y在长江三峡工程2003年6月正式蓄水、南水北调工程动工的以来,以及长江口一些开发治理工程的实旌。

为了深化认识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特点,指导长江口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和河口治理。

2003年、2004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开展了能像模型(5)所揭示的倍周期分岔那样规则,也不可能期望汊道发育能像倍闰期分岔过程那样具有FeigenbauInu常数或占常数(林振山,2003)等。

然而,应用这个简单的非线性模型的动态图象来描述长江河口的大致形态特征,通过和动力学因素具有密切联系的参数(动力学指标)对河口分段,同时分析河口形态的动力学成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可以为长江口区的分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新的理论思路。

图3.5Logistic摸式的长江河口分段圈Fi毋3.5Subsecti∞sof0I明gjiallgestuarinear髓inL09istic粥del参考文献:1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等.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沈焕庭,潘定安.长江河口最大混浊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3.沈焕庭,潘定安.长江河口潮流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李佳.长江河口潮区界和潮流界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5.李九发,沈焕庭,万新宁等。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规律[J].泥沙研究.2004(5):34—40.6.沈焕庭等长江河口物质通量[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l_7.茅志昌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5,26(6):643—649。

长江中游江口水道支汊航道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长江中游江口水道支汊航道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长江中游江口水道支汊航道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许乐华;马奕;韩婷;裴金林;杨建东【摘要】随着长江沿江可利用岸线资源的日益减少,一些复杂条件下的长江岸线急需要开发出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以支汊可通航作为基础.现今倡导绿色水运、和谐水运,对长江干线支汊航道进行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不仅是为沿江经济服务,更是保护航道资源的需要.针对有强烈开发需求的江口水道,通过河床演变分析、航道条件核查、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航道等级与维护尺度研究,并进一步预测了支汊开通后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4页(P135-137,155)【关键词】长江;江口水道;支汊;开发【作者】许乐华;马奕;韩婷;裴金林;杨建东【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2近年来,随着长江主航道建设发展的加快,通航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支汊开发利用的需求也不断增强[1]。

2011年10月,交通运输部和安徽省政府联合正式开通安徽裕溪口、太平府水道为公用航道,两段支汊航道全长35 km,这是长江航运历史上首次将支汊航道转为公用航道,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2013年10月开通了长江下游裕溪口水道上段公用航道,使安徽省合(合肥)裕(裕溪口)航线和芜(芜湖)申(上海)航线经由长江干线实现了互联互通。

2013年12月底,长江太平洲捷水道提升航道维护等级正式开通,全长43.9 km,航道水深达到内河I级标准,进一步发挥该水道的航运潜力。

2014年3月20日起安庆南水道开通为公用航道,试运行期为1 a。

开通运行后,最高维护水深可达6 m,有利于延长5 000吨级至1万吨级船舶每年的通航时间,同时使池州牛头山港区到长江中上游各港口的运输距离减少约25 km,对提升池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加快沿江地区工业化进程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支撑作用。

长江荆江河段典型洲滩演变机理初探

长江荆江河段典型洲滩演变机理初探
40 7 ,C ia 2 J gin ueu o y rl y a d W t eo r sS r y W C,Jnzo 4 4 2 , 3 0 2 hn ; . i j g B ra H do g n ae R suc uv ,C R n a f o r e e i hu g 3 0 0 C i ; .Qd n ae C ne a c n i e n o , t. Qd n 2 6 0 ,C ia hn 3 iog W t osr nyE gn r g C . Ld , i g 2 2 0 hn ) a r v ei o
库蓄水后 , 荆江河段重点洲滩的演变备受关注. 本文根据大量水 文泥沙原型 观测 资料 , 以关洲 、 三八滩 和乌龟洲
等 三 个 典 型 洲 滩 为 例 , 结 了 典 型 洲 滩 演 变 特 征 , 三 个 典 型 洲 滩 演 变 机 理 和 演 变 趋 势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讨 . 果 总 对 结 表 明 , 江 河 段 典 型 洲 滩 的演 变 主要 受 上 游 河 势 变 化 、 沙 变 化 和 人 类 活 动 等 多 种 因 素 影 响 , 不 同 因素 对 各 荆 水 且
维普资讯
第 2期
20 0 8年 6月









NO 2 .
H YDRo. SCI ENCE AND ENG EERI NG
J n. 2 8 u 00
长 江荆 江 河段 典 型洲 滩 演 变 机理 初 探
段 光磊 ,彭严 波 肖虎 程 , ,赵 兵
e o v me ta fc srv rt l gt n e c n h ie e i h n e o c ran e tn n t s o t e r . Th v le n fe t ie hawe e d n y a d t e rv rr g me c a g st e ti xe ti hepa tfry y a s e c a g ft i ho l s t e c n en d f c o e i n x e s atr t e i o d e to h h e r e h n e o he ma n s a si h o c r e usf rs d me te p r fe h mp un m n f t e T r e Go g s o t Re ev i. Ba e n p e t f fed daa, a d tki h e tp c l h a s n me a z o s r or s d o l n y o l t i n a ng tr e y i a s o l a d Gu n h u, S n a a h a n a b tn s o la d W ug z o a e a l s t i p p r u ma ie t er v le nt c a a t r p e i i ay uih u s x mp e , h s a e s m rz s h i e o v me h r ce , r l n r pr b s it t er m o e n o h i e ov me tme h n s a d p e c st er e o v me ttn e c . T e u t h w h tt e e ov me to h y ia v l e n c a im n r dit h i v l e n e d n y he r s lss o t a h v l e n ft e t p c l

影响界牌河段江心洲洲头低滩演变的因素分析

影响界牌河段江心洲洲头低滩演变的因素分析

影响界牌河段江心洲洲头低滩演变的因素分析
陈立;黄杰;徐敏;徐程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5(0)6
【摘要】处于自然演变状态的分汊型河道江心洲洲头一般会有洲头低滩的存在,洲头低滩通常是航道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洲头低滩形态完整时,航道状况往往较好;当低滩低矮分散时,航道条件变差甚至会出现碍航状况。

选取界牌河段新淤洲洲头低滩为例,并结合其他河段的资料,分析了洲头低滩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决定低滩不同部位冲刷强度的水动力条件指标。

结果表明,与江心洲相比,洲头低滩演变更加剧烈,生成到消失的周期更短;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地形条件是影响低滩冲淤演变的首要因素;低滩不同部位的稳定取决于当地水流动力条件与床面泥沙抵抗起动能力之间的对比,当地流速U与床沙起动流速Uc比值的大小决定了冲刷强度的大小。

【总页数】4页(P25-28)
【关键词】洲头低滩;不稳定性;界牌河段;影响因素;冲刷强度
【作者】陈立;黄杰;徐敏;徐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马鞍山河段江心洲左右汊河道演变分析 [J], 管丽萍
2.武汉天兴洲洲头整治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J], 徐芳;岳红艳
3.长江下游江心洲—乌江长河段河床演变宏观分析研究 [J], 陆英;平克军;刘万利
4.长江马鞍山河段洲滩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郝婕妤; 方娟娟; 李会云; 杨光荣
5.瓯江江心屿河段分流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李彦伟;刘菁;侯庆志;徐群;左利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长江城陵矶水沙变化规律分析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长江城陵矶水沙变化规律分析
1 城汉河段水沙变化规律
城汉河段 水 沙 主 要 来 自 于 下 荆 江 和 洞 庭 湖 区 ,图 1 为 下 荆 江 监 利 站 、洞 庭 湖 出 口 七 里 山 站 及 汇入后的长江干流螺山站不同时段水沙变化。由 图可看出:①1990 年 前,受 荆 江 三 口 分 流 分 沙 持 续 减 小 的 影 响 ,监 利 站 年 径 流 量 、含 沙 量 均 呈 递 增 趋势,而 七 里 山 站 呈 递 减 趋 势,螺 山 站 无 明 显 变 化;②20 世 纪 90 年 代 至 三 峡 水 库 蓄 水 运 行 前 (2002年),受 长 江 上 游 含 沙 量 减 少 的 影 响,三 站 含沙 量 均 有 所 减 少,但 年 径 流 量 变 化 不 明 显;③ 2003年三峡水 库 蓄 水 运 行 后,清 水 下 泄,三 站 含
· 80 ·
水 电 能 源 科 学 2011 年
图 4 螺 山 站 10 月 ~ 次 年 6 月 平 均 流 量 变 化 (1990~2009 年 ) Fig.4 Aerage monthly change in flow from October to June the following year at Luoshan Station (1990~2009)
第29卷 第10期 2 0 1 1年1 0月
文 章 编 号 :1000-7709(2011)10-0078-04
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Vol.29 No.10 Oct.2 0 1 1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长江城陵矶水沙变化规律分析
郭小虎,渠 庚,朱勇辉
(长江科学院 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10)

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迁及其与洪水关系的研究

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迁及其与洪水关系的研究

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迁及其与洪水关系的研究张世清;汪天平;葛继华;张功华;姜庆五;吕大兵;吴维铎;汪奇志【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年(卷),期】2002(18)7【摘要】目的分析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化趋势以及洪水与江洲滩淤积和新生洲滩形成的关系。

方法对安徽省江洲滩现状以及陈桥洲南滩和共和洲 2个新生洲滩的形成进行了调查 ,详细参阅有关水沙关系的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江洲滩变迁及其与洪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长江安徽段河道滩地呈涨大于崩的趋势 ,近年来洲滩每年以 2 6 6 4万m2 速度递增。

而且新生洲滩陆续露出水面 ,钉螺孳生地不断扩大。

大部分年份的水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 ,沙量随水量增减而相应变化 ,即丰水丰沙 ,中水中沙 ,枯水少沙。

结论安徽段江洲滩将以淤高延伸扩大为主 ,每年的洪水对江洲滩淤积、新生滩地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洪水不仅会加速江、洲滩淤积和新生滩地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钉螺扩散和蔓延。

【总页数】3页(P799-801)【关键词】江洲滩;变迁;洪水;长江安徽段【作者】张世清;汪天平;葛继华;张功华;姜庆五;吕大兵;吴维铎;汪奇志【作者单位】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24【相关文献】1.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化趋势及其对钉螺扩散可能的影响 [J], 汪天平;张功华;张世清;肖祥;汪奇志;方国仁;吴维铎;葛继华2.GJS与遥感支持下监测长江洲滩钉螺扩散分布和血吸虫流行的研究 [J],3.安徽省长江干堤防洪工程设计洪水位的变迁 [J], 曹海燕;周建春4.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化趋势及其对血吸虫病… [J], 汪天平;张功华5.长江安徽段新生洲滩的形成与钉螺滋生关系的研究 [J], 张功华;汪天平;张世清;吴维铎;陈季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1 荆江概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迄洞庭湖出口―城陵矶。

荆江全长347.2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

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长171.7km;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性河型,长175.5km。

北岸沙市上游有支流沮漳河入汇。

南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建闸控制)分流入洞庭湖。

洞庭湖接纳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后于城陵矶入汇长江。

见图1。

枣林岗N 董市洲芦家河浅滩三八滩沙市区金城洲江口枝江市(马家店)江口洲洲荆埠河荆42观音寺荆堂学柳条洲杨家脑火箭洲北闸太平口陈家湾监利县铁牛矶文村夹马羊洲江郝穴麻布拐大堤荆142龟乌洲松滋口突起洲南长荆63南五江新沙洲荆135公安县(陡湖堤)洲蛟子渊荆3 黄水套干新厂北碾子湾白洲天星洲季家咀塔市驿八十丈洪山头熊家洲观音洲荆河脑八七姓姓洲洲关洲藕池口枝城堤鱼尾洲向家洲调弦口调关反咀城陵矶七弓岭荆江门石首市岳阳市藕池图1 荆江河道平面图2 荆江河道演变概述1990年代后,受长江上游建库、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江干流宜昌站来沙量大幅度减少。

2021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一方面三峡上游来沙继续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大量的泥沙被拦截在库区,使得下泄沙量大幅度减少。

2003~2021年枝城、沙市、监利三站年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相差较小,而三站同期年均输沙量比这以前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约77.3%、82.3%、70.8%。

1990年代来,上荆江河势总体基本稳定,变化较大位置处于沙市弯道、突起洲汊道段,1998年后,三八滩逐渐冲刷萎缩,突起洲主流线频繁摆动,2002、2021年文村夹先后发生2次大的崩岸险情。

下荆江局部河段演变剧烈,石首弯道北门口主流线逐渐南移,北碾子湾顶冲点下移,乌龟洲右缘逐渐崩退,局部河势的调整造成崩岸时有发生,如石首河段的古丈堤、向家洲、鹅公凸,监利河段的铺子湾、天字一号、团结闸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岸险情。

1999年以来洞庭湖城陵矶水沙变化及成因分析_余果

1999年以来洞庭湖城陵矶水沙变化及成因分析_余果

35
余 果 何林福 // 1999 年以来洞庭湖城陵矶水沙变化及成因分析
內变化大 (图 2),1970~2009 年平均年降水量 1 373 mm,
对径流量而言,洞庭湖入湖径流来源分为三部分,多
总体比较稳定 , 而在 1999~2009 年这一段时间内年降水 年 平 均 入 湖 径 流 量 四 水 占 57.2%、三 口 占 30.1%、区 间 占
年际变化幅度越大。
1955 ~2008 年 城 陵 矶 多 年 平 均 径 流 量 2 898 亿
m3,1999~2009 年平均径流量为 2 462 亿 m3, 比多年平均
值 偏 少 15%。 1999~2009 年 间 径 流 量 最 大 值 为 3 393 亿
m3 ,最小值为 1 990 亿 m3,两者比值 K=1.7,径流年际绝对
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水流通 道 ,对 江 湖 水 沙 关 系 有 巨大 影 响 ,许 多 学 者 就 城 陵 矶 水 位 、 水位流量及水沙关系进行了研究[1-5]。 2003 年 6 月三峡水 库的正式蓄水运用,给江湖关系带来新的变化。 本文采用 城 陵 矶 (七 里 山 )站 1999~2009 年 的 水 沙 数 据 ,分 析 洞 庭 湖这段时间水沙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的掌 握洞庭湖水文情势,应对江湖关系的新变化。
径流年内分配
泥沙年内分配
年份
方差 标准差 变差系数 方差 标准差 变差系数
1999 0.059 2000 0.017 2001 0.018 2002 0.034 2003 0.027 2004 0.034 2005 0.024 2006 0.028 2007 0.032 2008 0.021 2009 0.030

长江中游荆江航道碍航问题及治理对策

长江中游荆江航道碍航问题及治理对策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荆江航道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湖北宜昌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全长347.2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其中上荆江全长约171.7km 为微弯分汊型河道,下荆江长约175.5km 为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见图1)。

由于河床性质特殊,航道变化剧烈,存在沙市太平口、马家嘴、周天、碾子弯、窑监等10余处碍航滩段。

荆江河段航道蜿蜒曲折,洲滩演变剧烈,航道维护困难。

1960年以来,该河段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一直保持在2.9m,大大低于上下游同期航道维护水深,历来是长江航道的“瓶颈”河段。

2000年以来,荆江河段实施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河道整治工程,使河道水沙等边界条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三峡水库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局部河道河势发生一定程度的调整,对荆江河段的水流运动特性带来较大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图1荆江河段河势图1荆江河段航道治理现状及碍航原因1.1荆江河段航道治理现状2001以来,荆江河段先后实施了12个航道整治项目,其中2001年到2005年期间完成了3个项目,2006年到2010年期间开展了9个工程。

经过10多年的航道整治建设,虽然荆江河段的沙市、瓦口子、马家嘴、周天、藕池口、碾子湾、窑监等8处重点河段的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航道能力通航提高,中游不畅的问题得以缓解。

但是局部河势的变化仍较为剧烈,其中以沙市河段变化最为剧烈,将在下文重点介绍。

1.2荆江航道碍航原因荆江航道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道,由三个右向河湾和三个左向河湾以及连接各弯道间的顺直过渡段组成。

所以本河段同时具有微弯放宽和分汊的河道特征。

水流经过放宽段时,流速减小,水流挟沙能力弱,因此泥沙容易在此淤积从而导致航深不足;在分汊河段由于水流弯曲的汊道口附近产生壅水,使得比降和流速都减小,因此泥沙易在汊道口落淤而形成浅区,影响通航。

比较典型的河段是沙市河段,本文选取这个河段进行分析:沙市河段上起陈家湾,下至玉和坪,全长约22km,属顺直微弯河型。

长江中游城陵矶_湖口分汊河道洲滩演变及碍航成因探析_孙昭华

长江中游城陵矶_湖口分汊河道洲滩演变及碍航成因探析_孙昭华

类型
水道名称
演变特征
碍航特征
界牌
顺直段边滩缓慢下移并周期性上提, 主流左右摆动
跨河航槽周期性上提下移
武桥
边滩枯水期淤长变宽
枯水航道过于弯曲,与长江大桥通航孔夹角过大
顺直分汊
嘉鱼
汊道进口边滩分别以边滩、心滩等不同形式 上下移动,并与洲头低滩相连或相离
汊道进口浅区条件时好时坏
燕子窝
心滩在年际之间左右移动,分别 与左、右边滩相连
— 1398 —
长江中下游分布有大量中枯水期出露的洲滩淤积体,滩槽格局显著影响水流、泥沙的纵向和横 向输移,使得浅滩演变与洲滩变形紧密联系,这一点已得到了大量研究和观测资料的证实[1]。对于长 江中游城陵矶-湖口分汊河道的演变规律,长期以来得到了水利和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多位学者从来 水来沙、边界条件、能耗分配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分汊河道形成和维持的原因[2~5],对汊道内节点 挑流作用、主支汊地形与阻力特点、分汊口门的水沙输移特性、主支汊交替的周期也都开展了广泛 的研究[6-7]。这些工作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归纳了分汊河段的地质地貌属性和水沙输移特征,有助于认 识分汊河段江心洲稳定性、支汊兴衰等大尺度地貌形态的长周期变形规律以及洪水造床特征。然 而,对于分汊河段的浅滩演变而言,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局部边滩、心滩等尺度较小地貌形态的短 周期交替变化,这是地学和水利界关注较少的问题。例如水利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城陵矶-湖口河段 内新堤汊道、嘉鱼汊道都是非常稳定的汊道[2],但航道部门的统计资料却显示以上两汊道内低矮的边 滩、心滩频繁冲淤,主流分别以 10 年及 5 年左右的周期不断摆动,航道条件非常不稳定,这显然是 由于从两种视角分析问题所导致。因此,对城陵矶-湖口分汊河段的浅滩演变规律,特别是洲滩交替 冲淤、主流不断摆动的机理,需要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补充更为细致的研究工作。本文结合城陵矶-湖 口河段内洲滩变形和浅滩演变方面的实测资料,对河段内各种碍航问题的成因开展初步探析,并对 浅滩治理的思路进行归类。

长江中游界牌河段过渡段航槽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

长江中游界牌河段过渡段航槽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

长江中游界牌河段过渡段航槽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周成成;黄俊【摘要】Jiepai river reach is a straight broadening branch river and a famous navigation blocking reach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with unstable mainstream and groove and lots of bottomlands.Although the lower river keeps its branching pattern and the swaying range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has been limited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the groove is not in full control the upper groove changes radically and the mainstream is unstable as the location of the transition reach was a little lower .To seize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of controlling the location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the second phase construction reinforced the lower beach in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new delta.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navigation channel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groove in the transition section.%界牌河段为顺直展宽分汊型河段,河道内洲滩较多,主流及滩槽形态极不稳定,是长江中游著名的碍航河段。

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 

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 

第34卷第2期2023年3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2Mar.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2.009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杨云平1,2,张夏博2,郑金海2,朱玲玲3,王建军1,方娟娟4,魏㊀稳5(1.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㊀300456;2.河海大学,江苏南京㊀210098;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文局,湖北武汉㊀430010;4.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㊀430019;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中山㊀528406)摘要:航道浅滩演变与边心滩形态调整具有强关联性,叠加河道冲淤不均衡性㊁上游河段冲刷供沙等综合影响,使得航道浅滩碍航机制更趋复杂㊂本研究以长江感潮段内落成洲河段为对象,通过1959 2021年洲滩形态㊁河床冲淤特征㊁水动力环境与浅滩碍航特性等分析,明确边心滩 浅滩演变联动关系㊁上游河床冲刷供沙及对浅滩演变的影响机制㊂研究结果表明:①1981年以来落成洲河段所在的扬中河段由淤积转为1991年以来的持续冲刷,1981 2021年枯水河槽冲刷量为3.97亿m 3,占洪水河槽冲刷量的95.9%;②三峡工程运行前嘶马弯道崩退 落成洲左缘淤积 三益桥边滩未发育,即嘶马弯道崩退是洲滩联动演变的主要诱因;③三峡工程运行后至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的来沙量减少引起洲滩整体冲刷,落成洲冲刷为三益桥边滩提供了发育空间,逐渐淤涨的三益桥边滩与水沙条件共同使得落成洲冲刷和右汊冲刷发展,即三益桥边滩形态变化逐渐由被动淤涨转为洲滩联动演变的主因;④1981 2010年三益桥边滩淤涨㊁落成洲洲头与左缘冲刷等决定着三益桥浅滩碍航程度,由于流域来沙量减少引起的河床冲刷使得碍航程度减弱,2011 2021年航道工程作用下的落成洲左缘边界逐渐稳定与下浅区航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三益桥边滩面积由淤积转为小幅冲刷,航道碍航位置逐渐上提形成上浅区;⑤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流域来水过程条件㊁三益桥边滩冲刷和落成洲右汊相对发展等变化仍不利于落成洲河段前滩段航道条件的稳定,建议后续完善工程中采取稳定洲滩边界与限制右汊冲刷发展的工程措施㊂关键词:洲滩变形;航道条件;浅滩演变;驱动机制;落成洲河段;长江下游中图分类号:TV12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2-0250-15收稿日期:2023-01-10;网络出版日期:2023-03-28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 /detail /32.1309.P.20230328.1048.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79066;U2240206)作者简介:杨云平(1985 ),男,黑龙江绥化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河流演变理论与治理技术方面研究㊂E-mail:yangsan520_521@ 通信作者:郑金海,E-mail:jhzheng@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扰动往往会加速或改变自然过程及趋势,使得河道调整时间尺度缩短[1]㊂随着流域大型水库运行,大部分泥沙滞留淤积在库区,进入坝下游沙量显著降低[2],使得河床为强冲刷态势[3-4],河床不均衡冲刷影响航道条件稳定性[5-6]㊂由于分汊河段汊道间河床的不均衡冲刷,洲滩冲刷后的河道展宽[7],河槽水动力相对减弱后使得泥沙易于落淤,在放宽段易出现严重的碍航现象㊂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感潮河段以冲刷为主[8-12],且连续河段存在上冲下淤联动演变关系,如芜裕河段与马鞍山河段㊁和畅洲河段与三益桥边滩㊁江阴河段与靖江边滩[9,13-15]㊂同时注意到,流域来沙减少背景下的感潮河段内部分边滩仍以淤积为主,如牛屯河边滩㊁三益桥边滩以及周期性冲淤的靖江边滩[5,13,16-18],浅滩碍航程度与洲滩演变关系如何,航道工程作用下洲滩形态联动演变模式转变对浅滩段航道条件优劣的影响需重点关注㊂本研究以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为对象,河段内分布有三益桥边滩和落成洲,三益桥浅滩为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治理的重点滩段㊂落成洲河段总体河势逐渐稳定,但左汊主流右摆,洲头及其左缘冲刷,汊道段枯水河床展宽,浅区过渡段冲刷动力不足,航道条件向不利方向转化[19]㊂淮河入江流量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益桥浅滩航道条件[20],近年淮河闸控后入江流量与长江洪峰错开,其影响程度减弱[13]㊂研究河段左岸嘶马㊀第2期杨云平,等: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251㊀弯道因二元土体结构㊁表底层流速等差异,1954 2001年期间为崩退态势[21]㊂同时,研究河段上游镇扬河段历史时期河势条件调整较大,受五峰山边界约束,上游河势调整对落成洲河段滩槽演变的影响较小[22-23],近年来和畅洲汊道分流关系调整与落成洲汊道分流比无明显对应关系[13,24]㊂落成洲河段已实施了2期航道整治工程,工程取得了预期效果[25-26],建设过程中受2017年汛前中水历时长的影响,汛期三益桥浅滩碍航程度高于大水年的2016年[13]㊂综上分析,受河床冲淤泥沙来源与水动力等差异影响,落成洲河段内洲滩演变联动关系及对浅滩航道条件的影响机制仍需深入探究,航道工程作用下的浅滩碍航动力机制需要进一步厘清,以期支撑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后续完善工程论证工作的模型试验与工程可行性报告编制㊂本研究以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为对象,采用1959 2021年实测水文泥沙与地形数据,分析河床冲淤强度与分布特征,研究10.0m洲滩联动关系及对12.5m航槽的影响,综合分析落成洲河段边心滩 浅滩演变的关联机制㊁上游河床冲刷供沙对浅滩演变的影响㊂1 研究区域落成洲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扬中段(图1(a)),上游为和畅洲河段,中间由五峰山弯道连接,下游依次为鳗鱼沙和江阴河段㊂落成洲河段位于太平洲左汊上段,河道形态为弯曲型分汊,左岸侧分布有三益桥边滩㊁江中为落成洲,且左汊为主汊和主航道(图1(b))㊂落成洲河段已实施了2期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为落成洲洲头护滩工程(2011 2012年);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为落成洲头部潜堤(长度为1700m)㊁潜堤左侧和右侧共4条丁坝㊁落成洲左缘3条丁坝㊂二期工程落成洲河段工程于2015年6月开始施工, 2016年1月铺排施工完成,2016年3月头部潜堤施工完成,2016年9月右汊丁坝及护底带施工完成,至2017年5月全部竣工㊂图1㊀落成洲河段的地理位置与水沙条件Fig.1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of Luochengzhou reach252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大通站可代表落成洲河段流域来水来沙条件,1955 2021年径流量无趋势性变化,输沙量为减少态势; 1955 2002年㊁2003 2021年大通站年均径流量分别为8924亿m3/a和8827亿m3/a,年均输沙量分别为4.26亿t/a和1.32亿t/a,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幅分别为1.1%和69.0%(图1(c))㊂2003 2021年与1950 2002年比较,月均流量为汛期减少㊁汛后枯水期增加的特征,变幅为-21.3%~28.9%(图1(d))㊂2㊀研究资料与方法2.1㊀研究资料收集了1950 2021年大通站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分析研究河段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收集了1959 2021年落成洲河段河床地形36套,比例尺为1ʒ10000(部分年份为航道监测图),分析河床冲淤强度㊁冲淤分布与洲滩形态等变化;收集了2012 2021年期间落成洲河段水文监测数据,分析代表断面流速的横向分布特征㊂以上实测数据的特征㊁时间长度与来源见表1㊂表1㊀研究数据类型㊁来源及研究内容对照表Table1Comparison table of research data types,sources and research contents数据类型时间长度数据特征数据来源大通站流量㊁输沙量1950 2021年逐日㊁月均㊁年均河床地形1959 2021年36套,比例尺为1ʒ10000水深㊁流速2012 2021年洪季/枯季的现场监测长江航道局㊁长江泥沙公报㊁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㊁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2.2㊀研究方法2.2.1㊀河床冲淤与航道条件河床冲淤计算方法采用截面法,具体参见文献[3-4]㊂长江感潮河段通航区域采用定线制,航道宽度为350~500m,非浅滩段航道宽度为500m,浅滩段为350m㊂在本研究中,采用航行基准面以下12.5m等深线进行航道条件分析,以厘清浅滩段碍航程度与各要素的关系㊂2.2.2㊀断面流速与流量计算方法采用船载ADCP进行流速测量与流量计算,测量横向间距为100m㊂利用ADCP测量得到水面0H(水面, H为水深)㊁0.2H㊁0.4H㊁0.6H㊁0.8H和1.0H(水底)的流速和流向,垂线平均流速采用矢量合成法㊂(1)测点流速分解为东西方向流速(V E)和南北方向流速(V N),V E=V sinα,V N=V cosα㊂其中,V为ADCP 测得流速,α为与正北方向夹角㊂(2)加权法计算垂线m的流速V E m与V N m,即:V E m=110(V0E+2V0.2E+2V0.4E+2V0.6E+2V0.8E+V1.0E)(1)V N m=110(V0N+2V0.2N+2V0.4N+2V0.6N+2V0.8N+V1.0N)(2) (3)矢量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及流向,即V m=V2E m+V2N m(3) (4)断面流量计算公式为Q=∬s u㊃ξd s=|V b|d z d t(4)式中:Q为流量,m3/s;s为河流某断面面积,m2;u为河流断面某点处流量矢量;ξ为作业船航迹上的单㊀第2期杨云平,等: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253㊀位法线矢量;V b 为作业船速度,z 为自河底高程起算的水深,m;t 为时间㊂将沿航迹的断面离散为n 个微小断面,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ʏT 0ʏH 0u d z ()ξ|V b |d t =ʏT 0ʏH 0(u ˑV b )[]k d z d t =ðn i =1[(V ˑV b )k ]i H i Δt (5)式中:T 为跨断面航行时间,h;H i 为微断面i 处的水深,m;n 为断面内总的微小断面数目;Δt 为相应于测量微断面的测量时间平均步长,s;k 为垂向单位矢量;V 为相应于测量微小断面的垂线平均流速,m /s㊂V =1H ʏH 0u d z (6)汊道分流比体现某一汊道进口位置流量的分配关系,分汊系数为j (j =1,2,3 N ,N 为整数),某一汊道的分流量为Q j ,汊道分流比(ηj )为ηj =Q j Q ˑ100%(7)3㊀结果及讨论3.1㊀落成洲河段河床冲淤与航道条件变化以落成洲河段所在的扬中河段为对象,分析1981 2021年(测量时间为每年的汛后枯水期)河床冲淤强度与分布特征;以12.5m 等深线为对象,分析落成洲河段三益桥浅滩形态的时空变化过程与发育特征㊂3.1.1㊀河床冲淤强度变化1981 2001年,落成洲进口段以冲刷为主,左岸侧三益桥边滩淤积但宽度较小,嘶马弯道冲刷且落成洲左缘及下游侧均为淤积态势,出口段高港边滩淤积幅度大(图2(a));2001 2016年,落成洲进口段与右汊发生显著冲刷,三益桥边滩显著淤宽,嘶马弯道区域冲淤变幅减小,高港边滩冲刷且淤积范围减小(图2(b));2016 2021年,落成洲进口段以小幅冲刷为主,三益桥边滩上段与尾部冲刷且中段略有淤宽,落成洲左缘和右汊仍延续小幅冲刷态势,高港边滩冲淤幅度较小(图2(c))㊂1981 1991年扬中河段河床为淤积态势,1991 2021年各时段均为冲刷态势;1981 2021年枯水㊁平滩和洪水河槽冲刷量分别为3.97亿㊁3.64亿和4.14亿m 3,冲刷强度分别为1324.10万㊁1214.63万和1385.50万m 3/a,表现为深槽冲刷㊁低滩(平滩河槽与枯水河槽之间区域)淤积和高滩(洪水河槽与平滩河槽之间区域)冲刷态势,其中枯水河槽冲刷量占洪水河槽的95.9%(表2)㊂2006 2021年,扬中河段河床冲刷强度高于蓄水前各时段,且2016 2021年冲刷强度低于2006 2016年(表2)㊂图2㊀落成洲河段河床冲淤分布Fig.2㊀Distribution of scouring and deposition of Luochengzhou reach25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表2㊀扬中河段冲淤量与大通站输沙量关系Table 2Relationship between scouring and distribution amount and sediment amount at Datong station of Yangzhong reach3.1.2㊀水深12.5m 槽形态变化特征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的目标水深为12.5m,以12.5m 等深线为对象,根据1976 2021年落成洲河段三益桥浅滩段航道条件变化(图3),分析其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㊂图3㊀落成洲河段12.5m 等深线变化过程Fig.3Variation process of 12.5m isobath of Luochengzhou reach (1)1976 2000年,三益桥浅滩段12.5m 槽上下交错且以断开为主,大水年份断开距离较大,如1998年和1999年大水年份的断开距离分别为1800m 和4680m(图3(a))㊂(2)2003 2009年,三益桥边滩尾部水深不足12.5m 的浅滩与落成洲左缘分离,12.5m 槽逐渐贯通㊂2007 2009年,三益桥边滩尾部形态变化较大,落成洲心滩头部12.5m 槽冲刷后退,如2008年河道中部出现水深不足12.5m 的浅包(图3(b),图3(c))㊂(3)2009 2015年,三益桥边滩12.5m 水深以浅滩体与落成洲左缘分离,变化主要集中在边滩尾部,尾部向下游淤积延伸加剧了上下深槽交错距离,不利于下浅区航道条件的稳定(图3(d))㊂㊀第2期杨云平,等: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255㊀(4)2016 2021年,随着南京以下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效果发挥,三益桥边滩尾部冲刷上提,下浅区12.5m 水深航道条件得到改善,仅在洪水期存在零星碍航浅包(图3(e) 图3(g))㊂(5)1998年为大水年份,年内各测次三益桥浅滩段12.5m 槽均断开,受洪水大流量(最大值为83600m 3/s)时期主流趋直作用影响,进口段12.5m 槽尾端显著右摆,有利于三益桥边滩淤涨(图3(h));2002年为中水年份,年内4月和8月12.5m 槽断开,至汛后11月逐渐贯通(图3(i))㊂综合而言,三益桥浅滩段大水年份汛期航道条件较差,中㊁小水年份有利于航道条件的维持或发展㊂3.2㊀落成洲河段洲滩形态演变过程与联动关系分析以10.0m 等深线为对象,分析落成洲河段三益桥边滩㊁落成洲㊁嘶马弯道㊁落成洲右汊河槽等演变过程及联动关系㊂3.2.1㊀洲滩形态演变过程与形态特征变化分析1959 2021年三益桥边滩㊁落成洲演变过程与特征(图4),洲滩之间的演变关系的时段特征见图4(h),主要变化特征如下:图4㊀落成洲河段10.0m 等深线变化过程Fig.4Variation process of 10.0m isobath of Luochengzhou reach (1)1959 1984年,落成洲河段以落成洲洲体和嘶马弯道的联动性演变为主;落成洲河段为微弯分汊河型,经历了1964年㊁1973年和1983年大洪水,嘶马弯道崩退引起落成洲左缘大幅淤积,淤宽态势的落成洲向左挤压水流后会加剧下一阶段嘶马弯道的蚀退㊂(2)1984 2003年(图4(a) 图4(b)),嘶马弯道崩退逐渐得到控制,来沙量减少的影响集中在落成洲头部与左缘;这一期间落成洲头部与左缘形态变化遵循弯曲河型的演变特征[27],即凸岸侧边滩因水情和年内流量过程差异表现为大水年份头部及左缘蚀退㊁中小水年份淤宽㊂同时,落成洲头部及左缘冲刷增加了进25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口段河道宽度,为三益桥边滩淤宽淤长提供了形态发育的空间环境㊂(3)2003 2009年(图4(c)),随着落成洲头部与左缘的持续冲刷,为三益桥边滩淤积进一步提供了横向的发展空间,促使三益桥边滩进入了快速淤涨阶段㊂(4)2009 2016年(图4(d) 图4(e)),为抑制落成洲头部与左缘冲刷对航道水深条件的影响,2011 2012年实施了落成洲洲头护滩工程,初步稳定了落成洲头部位置,三益桥边滩仍处于淤宽下延态势㊂(5)2016 2021年(图4(e) 图4(g)),南京以下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实施后,落成洲洲头与左缘形态稳定性增强,工程区域对应的三益桥边滩尾部表现为冲刷上提㊁中段略有淤宽与上段冲刷后退的变化特征㊂3.2.2㊀汊道内洲滩形态演变联动关系1959 2021年,三益桥边滩10.0m以浅面积为增大态势,落成洲面积为先增加后减少(分界年份为1992年),嘶马弯道面积为先减少后增加且2010年以来变化不大,落成洲右汊10.0m以深面积为增大态势(图5(a))㊂1959 2008年落成洲河段洲滩面积变化不大,2010 2016年面积较2001 2008年减少6.16%,2016 2021年较2010 2016年增幅为1.89%(图5(b));二期工程落成洲坝体和护滩带的面积约为141.7ha,工程面积增幅高于落成洲面积变化,即航道工程建设有效保护了洲滩的完整性㊂1959 2001年,落成洲河段处于准自然状态,上游五峰山弯道形态与出口主流位置稳定,且三益桥边滩一侧岸线相对稳定,尚无三益桥边滩发育的水动力环境;这一时期的落成洲洲体面积与嘶马弯道面积关系(R2= 0.81,图5(c))高于与三益桥边滩面积关系(R2=0.49,图5(d)),即嘶马弯道崩退为落成洲边滩发育提供了横向空间,基本符合弯道段凸岸边滩淤积㊁凹岸冲刷的演变规律[27]㊂2001 2008年,伴随嘶马弯道岸线守护作用的加强,稳定了左岸侧岸线边界,同时随着三益桥边滩逐渐淤涨,落成洲洲体受流域来沙量减少㊁三益桥边滩淤积㊁嘶马弯道边界稳定等综合作用,落成洲洲体10.0m以浅面积为减少态势㊂2010年以来,受航道整治一期和二期工程㊁嘶马弯道守护等综合影响,落成洲洲体面积(不含右汊10m 槽面积)未延续1992 2008年期间的减少态势(减幅为16.0%),维持了相对稳定状态(2010 2021年面积增幅为4.6%)㊂由于一期和二期航道工程作用,2010 2021年三益桥边滩维持了先快速淤涨后小幅减少的变化特点,但落成洲面积并未出现减少,表明航道工程较好地守护了落成洲头部与左缘滩体,使得三益桥边滩演变对落成洲形态影响的显著性降低(嘶马弯道与落成洲面积的相关性R2=0.01,见图5(c);三益桥边滩与落成洲面积的相关性R2=0.11,见图5(d))㊂1959 2021年期间的4个时段,三益桥边滩面积淤涨均会引起落成洲右汊10.0m槽范围扩大,但当三益桥边滩规模较小时(面积小于385ha)对右汊10.0m槽范围的影响较小(图5(e))㊂2010 2021年,随着三益桥边滩规模的快速增加,落成洲右汊10m槽范围显著增加且相关性显著增大(R2=0.94),2018 2019年右汊10.0m槽范围仍较大且出口为贯通状态,2021年略有萎缩及出口断开㊂3.3㊀三益桥浅滩的碍航机制分析上下游汊道间连接段特征决定了联动关系强弱,具有阻断上下游联动演变关系的河段称为阻隔性河流[28-29]㊂历史时期1868 1971年[22]㊁近代1959 2019年[30]不论上游镇扬河段(世业洲汊道㊁征润洲边滩㊁和畅洲汊道)洲滩形态与河势如何变化,以及出口受五峰山与两岸涉水工程等边界约束,五峰山弯道均维持了形态稳定,即为下游落成洲河段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㊂五峰山弯道形态微弯且长度为7400m(大于阻隔性河流最小长度3200m[28-29]),河相系数为1.25~1.38(阻隔性河流河相系数不大于4.0[28-29]),且出口有节点(五峰山)控制,符合阻隔性河流具有归顺水流的作用与功能㊂落成洲左汊和右汊长度比值低于1.5,符合汊长比较小的汊道主支汊格局受入口水动力条件影响的特征[31],甚至改变汊道发展速率[32],分析中重点关注落成洲河段水动力轴线的变化㊂因此,三益桥浅滩碍航因子主要从上游河床供沙㊁流量过程和进口段水动力轴线㊁汊道间不均衡冲刷及洲滩形态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综合分析航道工程作用下浅滩碍航特性的变化㊂㊀第2期杨云平,等: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257㊀图5㊀落成洲河段滩群面积与联动演变关系Fig.5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bar and beach area of Luochengzhou reach3.3.1㊀上游河段河床冲刷供沙对浅滩演变的影响1976 2002年,三益桥浅滩12.5m水深航道条件变幅较大,大水年碍航程度较大,12.5m槽以断开为主,对应这一时期上游和畅洲河段河床冲刷供沙量较大是原因之一(图6)㊂2003 2011年,三益桥浅滩12.5m槽贯通(最大宽度超500m),对应这一时期上游畅洲河段河床冲刷供沙量也为减少态势㊂2012 2014年,三益桥浅滩航道条件较差,与2012年大水以及上游畅洲河段前一时期河床冲刷供沙作用有关㊂2015 2021年,随着二期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效果逐步发挥,三益桥边滩尾部冲刷上提,下浅区航道条件改善,航宽不足区域已上提至三益桥边滩中上段,航道宽度仍小于350m㊂其中,2017年8月三益桥上25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浅区12.5m槽宽度仅为7m,疏浚船方量为167.45万m3,参考文献[10]的换算关系,换算后的河床方量为55.8万m3(表3),这一特征的出现主要与2017年中水历时持续天数长有关[13]㊂总体而言,近年来上游和畅洲河段河床冲刷强度的减弱使得进入下游河段沙量减少,对三益桥浅滩段航道条件的稳定有利㊂图6㊀三益桥浅滩段航道条件与和畅洲河段冲刷强度的关系Fig.6Relation between waterway condition of Sanyiqiao beach and scouring intensity of Hechangzhou reach表3㊀落成洲河段航道疏浚量Table3Waterway dredging amount of Luochengzhou reach3.3.2㊀水动力条件对浅滩演变的影响1959年以来,上游和畅洲河段洲滩形态[22]㊁汊道分流关系[30]均不稳定,会影响出口段进入五峰山弯道的水动力条件㊂已有研究证实,和畅洲汊道分流关系变化与落成洲汊道分流比无显著的对应关系[13],二期工程运行以来的分流关系仍遵循这一变化特征[33]㊂因此,本研究重点从五峰山弯道段水动力条件出发,分析出口段动力条件㊁落成洲河段内水动力环境等变化与三益桥浅滩演变的关系㊂2期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稳定了落成洲河段滩槽格局,在一系列岸线控制工程作用下河势边界得到了稳定,选取2012年以来水文监测资料分析五峰山弯道㊁落成洲河段主流摆动特征㊂2012 2021年,大通站流量在15000~45000m3/s范围变动时(图7(a)),五峰山弯道出口主流位置均未发生调整,贴近凹岸一侧(图7(b)),即落成洲河段进流条件因五峰山弯道具有阻隔性河流特征而处于稳定状态;上游水流经五峰山弯道进入落成洲河段后,枯水流量(大通站Q<20000m3/s)时主流位置与深槽位置基本一致,随着流量增加(大通站Q>40000m3/s)其主流位置逐渐摆向三益桥边滩(图7(c)),使得上游河床冲刷的泥沙进入落成洲河段沿三益桥边滩向下游输移;落成洲进口段水流进入左汊后,枯水流量(大通站Q<20000m3/s)时主流位于河岸右侧,随着流量增加(大通站Q>40000m3/s)其主流逐渐向落成洲左缘摆动(图7(d))㊂上游河段河势与水动力关系等变化经过五峰山弯道的归顺调整,出口进入落成洲河段主流动力轴线基本稳定;主流逐渐进入落成洲左汊时,枯水期和洪水期主流动力轴线存在横向由右向左的摆动特征,上游河段冲刷供给的泥沙进入主流摆动区域引起浅滩淤积或碍航㊂综上分析认为,上游和畅洲河段水动力调整未影响落成洲河段入流动力条件,落成洲河段内的动力变化遵循弯曲河型水动力特点,年内流量差异越大其水动力轴线横向摆㊀第2期杨云平,等:长江下游落成洲河段洲滩联动关系与航道浅滩碍航机制259㊀幅越大,不利于浅滩区域水动力的稳定㊂图7㊀五峰山弯道 落成洲河段流速分布与主流变化Fig.7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mainstream variation of Wufengshan to Luochengzhou reach 从三益桥边滩㊁落成洲代表断面的流速分布特征可以得到,当大通站流量Q <20000m 3/s 时主流位置基本稳定,Q >40000m 3/s 时主流摆动范围显著增加㊂因此,对于三益桥边滩㊁落成洲左汊而言,流量过程不稳定系数(μ)定义如下:μ=T 1T 2(8)式中:T 1为大通站流量Q <20000m 3/s 的天数;T 2为大通站流量Q >40000m 3/s 的天数㊂冲积型河流演变具有一定滞后性[34-35],长江中下游河床冲淤与水文过程响应年份一般为3~5a [34]㊂为便于研究选取5a 作为参照时段,绘制大通站Q <20000m 3/s㊁20000m 3/s ɤQ ɤ40000m 3/s 和Q >40000m 3/s 的5a 年平均天数变化图(图8)㊂当大通站流量过程不稳定系数处于增加并达到最大时,对应的三益桥浅滩12.5m 等深线以断开为主㊂同时注意到,2016 2021年的流量过程不稳定系数较大,但12.5m 等深线为贯通或存在零星浅包,这说明已建的一期和二期航道整治工程效果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改善三益桥下浅区航道条件的目的㊂3.3.3㊀汊道间冲淤不均衡对浅滩演变的影响1984 2021年,落成洲右汊冲刷发展,引起右汊分流比相对增加(图9),一定程度减弱了左汊主航道水动力强度,不利于主航道12.5m 水深航道条件的稳定㊂三峡工程运行后的2002 2011年,落成洲左汊的冲刷强度显著高于蓄水前的1967 2002年和航道工程后的2011 2022年㊂主要原因有:①三峡工程运行后,汛期流域来沙量和悬沙浓度显著降低,受河道形态作用的中洪水期水流进入右汊,不饱和水流加速了右汊冲刷态势;②三益桥边滩的淤宽与下延,引起水流摆向右岸侧并相对增强了落成洲头部及右汊的冲刷动力,为落成洲右汊的冲刷提供了动力环境㊂。

长江中游城螺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中游城螺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中游城螺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冷魁
【期刊名称】《泥沙研究》
【年(卷),期】1993()3
【摘要】长江中游城螺河段河道顺直分汊,其演变受江湖关系影响较大。

河床演变分析表明:自五十年代以来,本河段河势稳定,河道横断面形态杨林山以上为左侧淤积、右侧无明显变化。

多年来南阳洲未见有累积性的淤积或冲刷。

仙峰洲则因河道左淤右冲而并于左岸成为边滩。

江湖关系调整及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使本河段枯水河槽出现了一定的淤积。

受城陵矶、白螺矶~道人矶、杨林山~龙头山等节点的控制,
南阳洲以上段深泓摆动很小,主流一直靠右岸沿南阳洲右汊下行,杨林山以下深泓受
南阳洲左右汊分流比变化及节点挑流作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摆动,由此影响
界牌河段的滩槽冲淤及主流变化。

【总页数】8页(P109-116)
【关键词】河床演变;长江中游;城螺河段
【作者】冷魁
【作者单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中游新洲--九江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 [J], 李彪;黄召彪;涂琳
2.长江中游尺八河段近年河床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 [J], 范淑琴;田永忠;韩前敢;
3.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J], 刘万利; 李旺生; 朱玉德; 伍文俊; 崔喜凤
4.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J], 刘万利; 李旺生; 朱玉德; 伍文俊; 崔喜凤
5.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界牌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J], 王佳妮; 邹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游边滩类型及几何特征

长江中游边滩类型及几何特征

长江中游边滩类型及几何特征
曹耀华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通过对长江中游3类河各河段洲滩分布特点的研究,将长江中游的边滩沉积分为凸岸边滩、凹岸边滩、顺直边滩及三角滩4类,其中凸岸边滩又可分为雏形边滩、半成熟边滩和成熟边滩3个亚类,它们分别发育于曲流的不同演化阶段,顺流向边滩长度与垂直流向的边滩长度之比(Pa/Pe)值由大变小,沙体形态由半月型变为顺流向窄长型,再变为垂直流向的的窄长型,凹岸边滩的Pa/Pe值与半成熟边滩接近,平均为5.3;顺直边滩的几何形
【总页数】1页(P22)
【作者】曹耀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2
【相关文献】
1.长江中游牯牛沙水道整治后滩槽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J], 韩飞
2.长江中游护滩工程边缘防冲促淤水草垫结构试验 [J], 李彪
3.长江中游周天河段航道整治建筑物3~#、4~#护滩带损毁原因及维护对策 [J], 李彪;涂琳;
4.长江中游燕子窝航道整治YR1护滩带损坏原因及维护 [J], 温国楠; 李彪; 李长铃
5.长江中游太平口水道腊林洲低滩导流护滩带稳定性试验研究 [J], 夏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响,主流频繁移位,以上因素造成一些河段内河势周期调整并伴随浅滩条件恶化,一些河段对来水来沙适应
性差而频繁出浅。从本质上而讲,本河段内浅滩碍航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河床演变具有多重河型属性,低矮洲滩
难以稳定,水沙输移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平稳衔接,对浅滩的治理需要注意以上特征。
关键词: 长江中游;分汊河道;洲滩演变;碍航浅滩
(2)地 质 地 貌 条 件 。 历 史 上 , 长 江 河 道 受 地 球 自 转 柯 氏 力 影 响 而 不 断 南 移 , 形 成 南 岸 傍 山 矶 而 北 岸为抗冲性适中二元沉积物的边界条件格局 , [4,7] 而长江中下游河谷地貌本身为宽窄相间,沿江分布 有大量耐冲节点,狭段河宽仅 1~2km。受这种特殊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长期的造床过程形成了多 种特殊的河道平面形态 : [5-7] 在对峙节点纵向距离不大的河段,河床的横向摆幅受到约束,形成宽度 不大、河道顺直的平面形态,江中即使存在心滩也比较狭长低矮;在节点纵向距离较大的河段,由 于一侧仍有可冲的河岸,河道有一定的横向摆幅,但由于两端节点的制约,其摆动空间受限难以形 成蜿蜓河型,常出现弯曲放宽的形态特征,江中存在单个或纵向排列的多个高大江心洲;在仅存单 侧节点,且上下节点纵向排列呈一定角度时,节点挑流作用使水流向北冲刷河岸,而柯氏力则在水
2011 年 12 月 文章编号:0559-9350(2011)12-1398-09
水利 SHUILI
学报 XUEBAO
第 42 卷 第 12 期
长江中游城陵矶-湖口分汊河道洲滩演变及碍航成因探析
孙昭华 1,李义天 1,黄 颖 2,高凯春 2
(1. 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2. 长江航道局,湖北 武汉 430010)
— 1399 —
流惯性消失之后,使其重新回到南岸,由此形成了弯曲和放宽程度均较高的鹅头型分汊,江中存在 横向排列的多个宽大江心洲滩。
(3)水 沙 输 移 特 征 。 冲 积 河 流 中 , 水 流 和 形 态 以 泥 沙 为 纽 带 相 互 适 应 。 长 江 城 陵 矶 以 下 河 道 的 造 床过程显著受到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河道形态既是长期冲积作用的结果,又明显带有特殊边界条 件的痕迹,河道中的纵向、横向水沙输移也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从纵向水沙输移来看,为适应宽窄 相间的藕节状分布,宽段和窄段的比降、流速、挟沙能力等水力要素随流量的变化呈现了截然相反 的 特 征[4], 在 汛 期 放 宽 段 水 流 漫 滩 , 比 降 、 流 速 、 挟 沙 力 小 于 束 窄 段 , 泥 沙 易 淤 积 , 而 枯 期 放 宽 段 水 流归槽,比降、流速、挟沙力大于束窄段,汛期淤积泥沙得以冲走,河流通过这种方式适应年内来 水来沙的涨落,并维持上下游之间的能量和输沙平衡;从水流条件的平面分布来看,除了受到汊道 形 态 对 分 汇 流 区 主 流 轴 线 的 影 响 之 外[2], 节 点 挑 流 作 用 也 是 造 成 洪 枯 不 同 流 量 级 下 流 速 场 差 异 较 大 的 重要原因[6];从河道中的环流结构来看 , [7,9-10] 城陵矶-湖口河段内发育了顺直单一、顺直(微弯)放宽 分汊、弯曲分汊等多种形态,弯曲程度不同造成了环流和横向输沙强度的差别,而主、支汊进出口 壅水或降水现象也伴随着局部的横向水沙输移,流量涨落造成洲滩淹没和出露更会造成汛枯期环流 结构、泥沙冲淤的显著变化。
2 分汊河道演变规律的已有认识
2.1 浅滩演变与河道演变的关系 虽然航道部门对浅滩形态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中枯水期,但浅滩作 为冲积河流各种成型淤积体的一部分,其动态特性本身就是所在河段固有河型、河势演变特征的一 部分,例如弯曲段凸岸边滩淤长和突发性的切滩撇弯显著影响浅滩的稳定性;顺直段边滩、深槽的 缓慢下移也是造成不同时期浅滩以正常、交错、复式、散乱等形式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分汊段则 存在缓慢的主支汊交换,甚至顺直微弯分汊和明显弯曲的鹅头分汊,由于平面形态的明显差别,主 支汊交换的速度及汊道口门附近浅滩的成因与演变特性也差异较大。因此浅滩演变只是附属于河 型、河势等宏观背景环境的小尺度地貌变化,对河型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的地质地貌及来水来沙等条 件,以及不同河型条件下的水沙输移特征、河势周期调整规律,也同样影响着其演变特性。 2.2 分汊河道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对河道演变宏观规律的把握,是认识浅滩演变特性的基础。围 绕着分汊河型的成因及演变规律,特别是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分汊河道的演变特点,前人已开展了 较为系统的研究,可将其主要认识归结为以下几点。
(1)来 水 来 沙 条 件 。 既 存 在 一 定 的 流 量 变 幅 , 使 得 支 汊 能 够 周 期 性 冲 刷 而 长 期 维 持 , 同 时 流 量 变 幅又不过大,避免流路频繁移位和江心洲的冲刷破坏,是分汊河型存在和维持的来流条件 ; [8-9] 不大 的含沙量,既使江心洲能够缓慢淤高,同时又不造成汊道的过分淤积,是维持分汊河型稳定的来沙 条 件 。 [4,8-9] 这 些 认 识 已 经 被 多 条 河 流 上 的 实 测 资 料 以 及 室 内 模 型 小 河 的 试 验 现 象 所 证 实 。 [7-9] 而 长 江 干流在城陵矶以下不断承纳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的低含沙水流,使得流量过程缓涨缓落、沙量得以 稀释,也是事实。城陵矶以上能够发育边滩高大完整的弯曲河型,而城陵矶以下即使是弯曲的鹅头 分汊,凸岸也难以形成高大边滩,沙量较小、边滩不能及时而充分地淤长是主要原因之一 。 [4-5]
摘要: 在 归 纳 总 结 分 汊 河 道 演 变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长 江 中 游 城 陵 矶-湖 口 分 汊 河 道 洲 滩 演 变 及 航 道 条 件 变 化 的
观测资料,对碍航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类剖析。结果表明:由于边界条件的制约,顺直或顺直分汊河道的长度、
宽度的变化受到限制,边滩缓慢下移、心滩左右摆动;弯曲分汊河道受到进口挑流作用和弯曲汊道不断蜿蜒摆动
(4)河 势 周 期 调 整 。 冲 积 河 流 的 几 类 河 型 中 , 游 荡 河 型 最 不 稳 定 , 除 此 之 外 的 蜿 蜒 、 分 汊 、 顺 直 各类河型,尽管稳定性的排序存在争议,但曲率半径适当且凹岸顶冲点受到控制的弯道是治河工程 中 最 为 稳 定 的 理 想 形 态 , 却 是 不 争 的 事 实[11]。 如 果 不 加 控 制 , 以 上 任 一 类 河 型 中 的 滩 、 槽 格 局 均 会 发 生 周 期 调 整[10]。 而 城 陵 矶-湖 口 河 段 的 实 际 情 况 是 , 河 道 轮 廓 受 边 界 条 件 制 约 而 形 成 了 顺 直 、 弯 曲 、 放 宽 的 各 种 形 态 , 江 中 的 洲 滩 岸 线 则 基 本 处 于 自 然 状 态 , 顺 直 段 滩 槽 缓 慢 纵 向 下 移[9], 弯 曲 分 汊 段 主 支 交 替 发 展[2], 鹅 头 分 汊 段 汊 道 频 繁 地 蜿 蜒 和 取 直[5]。 这 些 现 象 , 固 然 是 各 种 河 型 自 身 调 整 的 内 在规律性使然,但大量存在的节点,随着年际之间来流量波动而产生不同的挑流作用,也是造成年 际 之 间 洲 滩 不 断 冲 淤 , 甚 至 节 点 下 游 一 定 距 离 内 河 势 发 生 明 显 变 化 的 重 要 原 因[6]。
N
汉 江
湖广水道 武汉
罗湖洲水道
武桥水道子窝水道
武穴水道 九江水道
嘉鱼水道 界牌水道 城陵矶
新洲水道
湖口
张家洲南水道
图 1 城陵矶-湖口河段碍航水道分布情况
收 稿 日 期 : 2009-08-31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50609018) 作 者 简 介 : 孙 昭 华(1976-), 男 , 河 南 洛 阳 人 , 博 士 , 副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水 力 学 与 河 流 动 力 学 研 究 。E-mail:lnszh@
以上各种因素之间的作用规律,揭示了分汊河道洲滩演变所依存的宏观外部环境及其变化特 征,浅滩演变虽然是一种局部的小尺度河床演变现象,但对各种碍航现象成因机理的剖析,必须纳 入到这个宏观体系中,才能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3 典型浅滩河段演变特征
3.1 碍航水道基本情况 城陵矶-湖口河段内共有水道 38 个,其中武汉以上 22 个,武汉以下 16 个。 根据近些年来的航道维护情况,除了少数碍航水道是由于存在礁石之外,大部分碍航问题是由泥沙 冲淤、洲滩变形所造成,主要表现在界牌、陆溪口、嘉鱼、燕子窝、武桥、天兴洲、湖广、罗湖 洲、戴家洲、牯牛沙、武穴、新洲、九江、张家洲南水道等 14 个重点浅滩碍航河段(水道)。从碍航 水道的形态特征来看(表 1),尽管存在弯曲率方面差异,但主要以放宽、分汊河段为主,碍航区域主 要集中在汊道进出口上下深槽之间的过渡段。一些河段河势较为稳定,仅在不利水沙年份因浅滩淤 积量过大,汛后冲刷不及而碍航,一些河段河势周期性变化,变化过程中形成不利的滩槽格局,导 致浅滩难以冲刷而碍航,后一类还伴随着航槽的频繁移位。 3.2 典型水道的近期演变 本河段内的碍航水道有的是长期存在的著名浅水道,如界牌、嘉鱼、燕 子窝、陆溪口、罗湖洲、武穴等,有的却是近期洲滩变化导致的碍航水道,如天兴洲、湖广、牯牛 沙等。以下以天兴洲、湖广、牯牛沙 3 个水道为典型,对近期演变及伴随的碍航问题开展分析。下文 所用的地形图皆为相对于当地航行基面的等深线图。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江心洲分汊河型是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广泛存在的一种河道形态,以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外形为 主要特点,窄段一般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构成控制节点,宽段则由江心洲分为两支或多支分 汊。由于河道内汊道、洲滩众多,一方面枯期水流分散,汊道进出口的过渡段易因泥沙淤积而形成 碍航浅区;另一方面主流摆动频繁,洲滩不断冲淤变形,造成航槽上下、左右移位,航道稳定性 差,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处碍航水道,仅城陵矶-湖口长为 540km 的区间内就分布有界牌、陆溪 口、嘉鱼等 14 个重点碍航河段(图 1)。近期,长江干流“黄金水道”航运发展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重视,深入认识浅滩碍航的成因,及时开展中游航道系统治理,是亟需开展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