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特色民俗
安徽省的风俗

安徽省的风俗1、九华山庙会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远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纷至。
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
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
大型的佛事活动有:百岁宫金堂佛像和无瑕真身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纪念金地藏(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法会、祗园寺传授三坛大戒和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法师道场地址证会等。
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四大佛山联谊会、海内外高僧大德座谈会等。
2、阜阳火把节阜阳地区称中秋节为火把节。
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
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
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
”其后不久,颍州民间每至中秋节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红巾军,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燃,摇来摇去,待燃尽返。
当地习称“撂火把子”,至今不衰。
3、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
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4、五猖会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
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
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
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安徽的习俗

安徽的习俗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
祭月又称拜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祭祀时固执、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
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
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
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
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吃月饼、赏月安徽各地中秋皆喝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典过月神之后喝,唯独休宁人完全相同,通常在早上喝。
天长人在恭月之后,分食月饼,例如有人出外,即为领一份或寄给。
涡阳人在烧香祭典月之后,自害月饼和毛豆。
江淮赏月之谓之通常就是先祭典月再赏月。
祭典月又称仁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庭院中,或设于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可供桌上放置的祭品存有多存有太少,但通常都存有月饼跟水果,例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Scars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相同而存有差别。
徽州地区:舞草龙在徽州等地皆存有中秋玩草龙习俗。
草龙就是存有稻草叠成的龙。
黟县又称“舞草龙”即为用稻草叠成龙头,又以稻草茶条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细至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则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上锣鼓,上下翻转,欢度中秋。
休宁又称“歌舞香龙”,其用稻草叠成,周身挂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的定,内要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摆满熄灭的篾香。
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

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安徽民俗活动,欢迎阅读。
集居与散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
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
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百子会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
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
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除夕进香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
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
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
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
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腊八粥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龙灯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
安徽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安徽婚俗徽州方言新安画派徽派建筑节令习俗徽州名人徽州三雕生产习俗徽州文化谐音文化徽州戏曲徽州宅居鬼会肘搁红蜡烛不许灭掉吃新食旱船凌晨四点就“完年”叠罗汉上巳日停门板与下床草豆腐文化节唢呐硬币放进扁食里八碗八七夕乞巧琅琊山庙会八大海、十大海屋套屋过年只吃一顿饭正月十六走太平抛绣球武术安徽婚俗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
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
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
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
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
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
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行聘:俗称“下定”、“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
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
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
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民俗风情。
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展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
一、年画扑灯年画扑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
在徽州的许多乡村里,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亮灯盏,挂上年画,以此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年画是特别设计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常常绘制着福禄寿喜等图案。
扑灯活动使得整个村庄充满了年味和喜庆氛围。
二、守岁贴「福」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守岁贴「福」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守岁,贴上红色的「福」字。
这个习俗代表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寓意着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贴「福」的红纸通常会被精心制作,上面还会加上一些剪纸装饰,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项独特的表演活动,尤其流行于合肥市。
在大街小巷里,你常常可以看到由一群人手持着华丽的彩龙,随着鼓乐和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的场景。
这项活动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好运和繁荣。
四、吃年夜饭在春节的除夕夜,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安徽的年夜饭非常丰盛,有着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着好运和吉祥。
比如,“年糕”寓意着连年高升,“鲈鱼”象征着吉祥如意,“汤圆”则寓意着团圆和合家美满。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农历年的圆满。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气和厄运,同时也是一种庆祝和欢乐的表达方式。
听着鞭炮声,看着五彩斑斓的烟花,人们迎接新的一年,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六、踩高跷踩高跷是安徽省乡村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常常在春节期间举行。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家乡风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方人民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阜阳,作为安徽的一个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家乡风俗。
以下将就阜阳的家乡风俗进行介绍。
一、民俗活动阜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阜阳便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放烟花,还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
在阜阳,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叫做“鼓楼会”。
这是一个古老的庙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饮食文化阜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徽菜为主要代表。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巧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徽州烧鸡”、“徽州板栗糕”等。
此外,阜阳还有一道独特的传统小吃叫做“铜钱饼”,它是由绿豆面、红豆馅和白豆馅制成,形状像铜钱一样,非常有趣。
三、传统习俗在阜阳,有一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踏青节”。
这一天,人们会结伴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另外,婚礼也是阜阳人生活中重要的仪式。
婚礼上,新郎要穿着传统的“松石青褂”,新娘要戴着“镶绿旗帽”,这些都是阜阳地区独有的传统习俗。
四、民间艺术阜阳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阜阳皮影戏。
阜阳皮影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美的皮影和生动的剧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还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都是阜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宗教信仰阜阳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是阜阳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阜阳的佛教寺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参拜。
此外,阜阳还有一些寺庙和道观,是信众们日常祈福的场所。
阜阳的家乡风俗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是阜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阜阳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展示了阜阳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阜阳感受这里的家乡风俗,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2篇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徽州古城”的美誉。
这里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以下将为您介绍安徽的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一个民俗风情是“祭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安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灶”仪式。
这是农民祈求来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是对家庭灶神的感恩和祈福。
在当天凌晨四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祭拜灶神,备下丰盛的祭品,如水果、香烛和酒水等。
许多地方还会准备“拜糊糊”,即以面粉糊捏成的小人,祈求家庭和睦、人员安康。
这一天,家庭成员集聚在一起,共同祈福,以增进家庭和睦,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第二个民俗风情是“舞麒麟”。
安徽许多地方,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都会有舞麒麟的表演。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福气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安徽的民间活动中非常受欢迎。
舞麒麟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扮演,一人扮演前腿,一人扮演后腿,两人合作配合,模仿麒麟的优雅动作。
他们身穿华丽的麒麟服,以舞蹈的方式展示出麒麟的神韵。
舞麒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祥和未来的向往。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二)接上文,继续为您介绍安徽的另外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三个民俗风情是“抬花轿”。
在安徽的农村地区,每逢喜事,如婚礼或新儿出生,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抬花轿”仪式。
花轿是一种装饰华丽且寓意吉祥的交通工具,由几个人抬着在村中游行,以示喜庆。
主角通常是新娘或新生儿,他们被抬在花轿上,头上还插着鲜花或彩带。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会随着花轿游行,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异常。
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传承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第四个民俗风情是“舞马灯”。
舞马灯是安徽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安徽各地的村庄和城市广场上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马灯表演。
舞马灯是一种尺寸较大的灯笼,形状像一匹骏马,上面绘有各种绚丽的图案。
安徽的名俗活动

安徽的名俗活动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有着丰富名俗文化的地方。
在安徽,有许多独具特色、神秘又充满各种文化内涵的名俗活动。
一、支山庙会支山庙会,是安徽六安市另一个非常传统的民间庙会活动。
每年农历十二月的十六日是九霄九宫节,这一天举行支山庙会成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传统,人们从各地前来祈求平安,醒狮团队和花旦队伍都会表演。
二、杨庙迎神杨庙迎神是属于六安市裕安区的名俗活动,历史悠久。
当地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迎神活动,杨庙迎神的方式非常独特,居民们会在杨庙门前燃起大火堆,将神灵迎接进入庙中,被认为是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一种信仰方式。
三、巢湖芦花节巢湖芦花节是安徽巢湖市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在盛夏时节举行。
此时巢湖边的芦苇绽放,成为一道美妙壮观的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者前来观赏和采摘,还举行了烟花汇演、湖上烛光船游等节目和活动,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
四、黄山醉温泉黄山醉温泉是黄山市的著名名俗活动,还是黄山市的一种传统习俗。
据传说,在过去的清王朝时期,一位老夫妇潜入了黄山上的温泉泡浴,感觉身体又轻松又舒适,还有美容美肤的好效果。
渐渐地,这个温泉便被称为“醉温泉”。
黄山醉温泉活动丰富多彩,有各种温泉派对、唱歌跳舞、美食节和各种比赛活动等。
五、安庆平浦神婆安庆平浦神婆,是安庆市的一个古老习俗活动,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浦神婆是因为通灵、受神启、祈雨等而著名,被当地人尊为神灵。
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到初八,平浦神婆节隆重举行,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拜访者来到这里,游玩和膜拜。
以上就是安徽省的一些传统名俗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特点,但都体现着安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它们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为安徽增添了色彩缤纷的文化底蕴。
这些活动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需要我们珍视并传承下去。
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那么,你知道安徽有哪些特色文化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吧。
第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
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第二:文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第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是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的特产。
第四:饮食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积淀,是我们国家、民族拥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而且特色显著、境界宏大、影响深远。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安徽是一个非常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其中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如下:
1. 安徽皮影戏——安徽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安徽皮影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安徽花灯——安徽花灯是一种采用彩灯、蜡烛和竹布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享有盛名。
3. 安徽龙船——安徽龙船是安徽历史文化的一大瑰宝,古老的龙船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 安徽太极拳——安徽太极拳是中国富有盛誉的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
5. 安徽蜗牛灯——安徽蜗牛灯是安徽徽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6. 安徽芦花鼓——安徽芦花鼓是一种有着广泛人气的传统民间乐艺,以其卓越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艺术独特性而在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广
受欢迎。
7. 安徽花香——安徽花香是由睢宁大地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艺术传统,以其特有的演奏和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吸引众多人的关注。
8. 安徽小吃——安徽的小吃文化是安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安徽名气最大的小吃有桂花糕、松饼、细麻花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美味,成为了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民俗文化》课程皖中的主题内容

安徽民俗文化课程皖中的主题内容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其民俗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安徽民俗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一、传统节庆
安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其中,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贴对联等庆祝活动。
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则以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而闻名。
二、民间艺术
安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皖剧、花鼓戏、坠子戏等。
皖剧是安徽地方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花鼓戏和坠子戏则是在农村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戏曲形式,常常在婚礼、年节等场合演出。
三、民间信仰
安徽的民间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和自然力量的崇拜。
人们会在庙宇中烧香、祈福,表达自己的虔诚之情。
此外,民间还有祭祀祖先、信奉土地神等传统习俗。
安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安徽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学习安徽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春节习俗安徽的年节民俗与传说

春节习俗安徽的年节民俗与传说春节习俗:安徽的年节民俗与传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一个民俗丰富、传说众多的节日。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自然也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和传说故事。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徽的年节民俗与传说,带您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春节风情。
一、祭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在安徽,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尤为重要。
这是一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习俗,代表着子孙对祖先的尊敬之情和对家族的传承之意。
人们会在年节期间回到自己的故乡,整理祖坟,并向祖先敬献食品、烧纸等物品,以示祭奠和表达思念之情。
二、舞龙舞狮:迎接吉祥舞龙舞狮是安徽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
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代表着权力、财富和吉利。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组织队伍,穿上华丽的龙狮服装,手持彩旗和乐器,在街道上舞龙舞狮,希望能够驱邪辟邪、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气。
三、放爆竹:驱逐邪灵安徽人民在春节期间还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放爆竹。
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逐邪灵,辟邪祈福。
据传说,一种名为“年”的凶猛野兽会在每年的除夕夜来袭,以噬食人畜为生。
人们通过放爆竹、燃放鞭炮的方式,以声光电的力量将“年”吓走,保护家园和亲人。
四、吃年夜饭:团圆祈福春节的年夜饭是安徽人民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团聚,共享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安徽人在年夜饭上会摆放丰盛的食物,如饺子、豆腐、糖果等,有些家庭还会摆上“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
年夜饭的座次也有讲究,一般长辈和年长者会占据主位,年轻人则围座在一旁,以示尊敬和传承。
五、灯笼会:繁花似锦在安徽的一些地方,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灯笼会活动。
灯笼会上,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在夜晚时分点亮,营造出繁花似锦、灯火辉煌的美景。
同时,灯笼上还绘制了各种吉祥图案,如福字、春联、花鸟等,以期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
六、年画:传统艺术的传承春节期间,安徽人还会张贴年画,这是一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年画绘制了各种吉祥图案和元素,如福字、门神、花鸟等,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祈福。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安徽文化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文化阜阳剪纸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
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
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安徽的端午节习俗

安徽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
本文将为您介绍安徽的端午节习俗。
一、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端午节的标志性美食之一就是粽子。
在安徽,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手包制粽子。
粽子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米、浸泡、腌制、包裹。
原料通常是糯米,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豆沙、肉、蜜枣等馅料。
包好的粽子通常多用粽叶或者竹叶包裹,形状饱满、香气扑鼻。
安徽人认为吃粽子能够驱邪避凶,也是节日中的一种庆祝方式。
二、赛龙舟:端午节传统的民间竞技活动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也是中国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之一。
在安徽各地,人们都会组织赛龙舟比赛。
赛龙舟的龙舟通常是由木头制成,船身修长,头部雕有龙头,尾部雕有龙尾,栩栩如生。
比赛时,人们分成数个队伍,手持桨,协调划动,努力赛跑。
观众们则会沿江岸观看比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
赛龙舟不仅展示了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一项激烈而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三、插艾蒿:驱邪辟疫,祈福平安插艾蒿是安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采摘一种叫做艾蒿的植物,并插在门口或者屋内。
艾蒿有驱邪辟疫的作用,人们相信通过插艾蒿可以驱逐屋内的邪气,祈福家人平安健康。
此外,艾叶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能够驱赶蚊虫,保护人们的健康。
因此,插艾蒿也是人们对未来一年健康平安的期望和祝福。
四、草药洗澡:消灾驱邪,保健养生安徽的一些地方,端午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用草药洗澡。
人们会采集一些有草药香气的植物,如茶叶、菖蒲等,将它们煮成草药水,然后用这种水洗澡。
相传这样可以驱灾辟邪、祛病健身。
人们相信,用草药洗澡能够祛除身上的邪气,使身体更加健康。
五、踏青游玩:欢度节日,增进亲情除了以上的习俗,端午节也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在安徽的乡村和风景名胜区,人们会结伴出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一、祭祖风俗:安徽人特别注重祭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祭祖祭祀都要烧香拜拜,祭祖时家家户户都要摆上新鲜的菜肴,比如鸡鸭鱼肉等,还有汤面、糕点等。
二、庙会:安徽地区有很多庙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都会有庙会活动,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平安等。
三、结婚习俗:安徽的结婚习俗也很多,比如结婚前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谒父母,新郎家要准备礼物送给新娘家,新娘家要准备“嫁妆”等。
过春节必备安徽省的传统习俗大揭秘

过春节必备安徽省的传统习俗大揭秘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庆祝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而安徽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许多独特且有趣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为您揭秘安徽省过春节的必备传统习俗。
一、守岁迎财神安徽省人民在除夕夜举行守岁,这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并祈求福运和财富的到来。
人们在家中贴春联、剪窗花、燃放鞭炮,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度这个重要的家庭时刻。
到了晚上,人们守夜直到子夜,用鞭炮声和锣鼓声驱走邪恶的神灵,迎接财神进入家中。
二、舞龙灯庆丰年舞龙是安徽省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舞龙,龙身精巧创建,五彩纸绸质地制成,龙头由几个人手持,龙身由长绳相连,每个人持一段,通过协同的动作来展示出灵活的龙身形态,寓意着新一年丰收和吉祥。
在舞龙表演过程中,人们还会齐声高唱吉祥的歌曲,增添喜庆气氛。
三、猜灯谜娱乐智慧在安徽省,猜灯谜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活动,也是春节期间人们特别喜欢的娱乐方式。
在正月初一甚至之后的几天里,人们会在街上、村镇的广场上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大家聚在一起猜灯谜,试图通过猜灯谜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猜灯谜既能增加互动和娱乐性,也能锻炼人们的头脑和思维能力。
四、祭祖祈福增吉祥春节期间,安徽省人们还会举行祭祖祈福的活动。
在正月初二,家家户户都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献上香烛、烧纸钱,并进行祭拜仪式。
通过祭祖祈福,人们向祖先表达感恩之情,并祈求祖先庇佑,家庭安康、事业兴旺。
五、放风筝享自由春节期间,安徽省人们还喜欢放风筝。
在阖家团圆、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之后,大家会到开阔地区,放起五彩缤纷的风筝。
放风筝被视为辟邪的仪式,通过风筝升起飞行,在迎春时节以风筝的方式把自己的灵魂抛到高处,从而冲走常年积累的晦气和疾病。
同时,放风筝还能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自由。
六、品尝传统美食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
安徽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闻名,这些项目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徽剧 (Huìjù)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方式和充满传统气息的音乐声著称。
其独特之处在于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徽剧在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其原汁原味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2. 安徽花灯(Huādēng)安徽花灯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工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花灯以其精巧细腻的制作工艺和艳丽多彩的外观而著称。
制作花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手工雕刻和上色,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灯饰。
每年春节期间,安徽的街道都会挂满精美的花灯,照亮城市,给人们带来喜庆和享受。
3. 徽州木雕(Huīzhōu mùdiāo)徽州木雕是安徽的传统工艺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徽州木雕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常常以人物、花鸟和传统建筑等题材为主题。
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根据传统的工艺方法,手工雕刻而成。
徽州木雕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4. 安徽民间舞蹈(Mínjiān wǔdǎo)安徽的民间舞蹈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其中著名的有秧歌舞、花鼓舞等。
这些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精彩的动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安徽的民间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和祈福为主题,既能展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又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5. 炒底锅(Chǎo dǐ guō)炒底锅是安徽传统的烹饪器具,用于制作当地著名的菜肴徽菜。
炒底锅由铁铸成,具有传热均匀、炖煮入味的特点。
在使用炒底锅烹饪徽菜时,锅底的油脂能够与食材充分交融,使菜肴更加美味,独具徽菜的风味。
总之,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具特色,代表着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闪耀春节

基于图像处理的位移测量传感器设计吴蓓;曾祥堉;单新治;苗玉;高秀敏【期刊名称】《光学仪器》【年(卷),期】2018(040)003【摘要】针对光栅尺、容栅尺等位移测量仪器不易于现场安装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位移传感器装置,使其在满足分辨率与响应速度的条件下,最大限度降低安装要求.该传感器基于激光鼠标原理,通过改进光学组件,使得传感器与参照物可以保持比较长的非接触空间.同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换装不同放大率的光学组件,以得到不同工作距离、分辨率的传感器.实验表明,该传感器易于安装在多数平面运动的待测物上,具有成本低、精度高、线性度好的优点,可广泛用于普通机床的数显改造、机器人的精确定位等场合.【总页数】6页(P84-89)【作者】吴蓓;曾祥堉;单新治;苗玉;高秀敏【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5【相关文献】1.基于SOPC图像处理的二维微小位移测量 [J], 项立;张玲;何伟2.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位移测量 [J], 李文炳;冯平;蔡增伸;叶蔚嫦3.基于图像处理的建筑物振动位移测量算法 [J], 陈昌川;李奎;乔飞;姜宏伟;赵曼淇;公茂盛;王海宁;张天骐4.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非接触式位移测量系统设计 [J], 李立云;李雷5.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振动台试验动态位移测量方法 [J], 田国伟;韩晓健;徐秀丽;刘伟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 四 日傍 晚 “ 车 ” 祭 ,会 首 焚 香 烧 大 旗 外 ,必 有 节 前 用 绵 纸 拼 制 成 的
等 大字 ,每面 旗 只书 一字 ,并 配 画
图 案 ,如 同 是 村 人 的 书 画 展 览 。 祭 台 前 摆 香 案 ,置 香 炉 、烛 台 ,供 村 户 敬 贡 祭拜 。
自安 苗 节 日起 ,各 村 较 大 田畈 管
” 声 、鞭 炮声 中巡游 村 辖 的 四处 田畈 月 六 。
水员 即上 岗执 事 ,负 责稻 田灌 溉及 护理塘 、碣 ( 河坝 )安全 至稻 黄 。 拦 期 间 ,田户 不再 过 问稻 田水浆 ;而 农家耕 牛也 不得 随意放 牧踏害庄稼 ,
二十一 日 “ 车” 出 ,先 在 轩 辕 黄 帝 塑
会 期 于 每 年农 历 七 月 十八 日开 初 定 时 , 由 村 中 长 老 、 士 绅 择 定 一 日举行 。是 日晨 ,在 村前 场坦 或 河
滩 设 祭 坛 ,从 大庙 请 出 黑 脸 太 尉 、
红脸太 尉 ( 传 为唐 代 睢 阳完节 之 相 台围插 旗幡 ,除有 常备 的锦缎 三 角 方 形大 旗 四面 或八 面 ,上 书 “ 调 风
雨 顺 ” “ 泰 民安 ” “ 谷 丰 登 ” 、 国 、 五
像 前 焚香 、烧 黄 表 纸 、放鞭 炮 出车 将 领 雷万 春 、南霁 云 )登 祭 台 ,祭 上路 ;二十三 、四两 日 “ 车” 正 ;二 纸 ,还 杀一 只 公鸡 将 血 淋在 每辆 车 上 ,然 后 “ 收车 ”进 庙 ,这 一届 车
这里举行 车会 活动 ,公推 会 首 ,经 费 源 于 百 姓 捐 助 ,两处 各拥 有 8 “ 辆 火
黄 山民俗 文化 节上 的轩辕 车会表 演
轮 车 ” 所 谓 滚 车 ,即 是 。 滚 轮 。轮 圈 圆 形 、木 质 ,
等2 余 条 ,历 史 文化 积 淀深 厚 ,现 O
仍存麟凤桥 、板石雕刻等文化遗迹 。
当地 民 间 对 车公 大 会 起 因 的解 释 ,
一
致) ,子 圈漆 蓝 底 白花 ,铁 嚓 本
色 ,其 余 朱 红 ,每 辆 车 重 约 50 0 多
“ 车”除 了驱魔 逐邪外 ,因为轩辕 斤 。 滚 火 轮 车 白天 在 道 路 、街 道 、广 场 黄帝 是华 夏人 文 始祖 ,故 该 活 动还
黄 帝 曾于黟 山修 炼且 得道 升天 , 于 纵 横 、曲径 通 幽 ,为石 板或 卵 石铺 遂
面 ,店 面 、作 坊 鳞次 栉 比 ,屋宇 整
齐 ,有 直街 、横街 、后街 ,巷 弄 有
诏 ,将 黟 山 改 名 为 黄 山 。 宋 代 的
《 山图经》也记载黄 山是 “ 辕黄 城弯 巷 、天官巷 、黄 家巷 、郑 家巷 、 黄 轩 帝栖 身之地 ” 。现在 黄山有关轩 辕黄 方 家巷 、周 家 巷 、黄 粟 巷 、崔家 巷
有 纪 念祖 先从 而 有利 于统 一 民族 思
想 、强 化 民族 意 识 、巩 固封 建 王 朝 统 治 的作 用 。 直 至元 朝 ,这 一 活 动 因为 事 关 祭 祀 汉 民族 始 祖 ,受 到 了元 蒙 政 权 的 遏 制 。人 们 改 用 “ 公 ” 之 名 很 可 车 能 就 是 为 了 回避 元 王 朝 的 忌 讳 而 采
否则要给赔偿 。
神 像 ,抬着 篾 扎 纸糊 的汪 公 老爷 到
田间 巡 游 ,又 称 “ 公 看 稻 ” 汪 。巡 游 田野 时 ,有 年 长 者 数 人 举 红 、黄 色
小 纸旗 ,给稻禾 长势 好差 田块 分 别 插 上 红 或 黄旗 ,以示 褒 贬 。 次 日 , 被 插 黄旗 田主应 到祠 堂 向族 长说 明 缘 由及 补 救措 施 ,有 当今 农业 大 检
的 则 一 人 独 操 。滚 法 有 “ 滚 车 ” 平 、
用 的 俗 名 ,其 根 据 是 因为 在 元 朝 ,
仙 源 、甘 棠 的黄 帝祭 祀 场所 改成 了
“ 篱 笆 车 ” “ 反 车 ” “ 绕 夹 、 飘 、 发
车 ” “ 绕车” “ 、 拍 、 螺旋 车 ”等多
“ 王殿 ” 车 。到 了明代 ,群众 在 县城 种 ,任 何一 种 滚 法都 要 注意 车 身火 南 门外还建 了 “ 忠烈庙 ” 。进 入清之 焰 图案 的风 向 。 顺 治 年 间 ,甘棠 的 “ 王殿 ”又变 车
辕 黄帝 问 道 于广 成子 ,受胎 息 于容 镇 。仙 源 镇位 于黄 山 区城东 郊 ,与 镇 , 自唐设 太 平 县后 ,一直 到新 中
国 成 立 皆 为 县 城 所 在 地 。县 城 街 巷
抠衣 躬侍修炼 。 ”唐 玄宗李 隆基 得知 唐天 宝六年 (4 年 )六月 十七 日下 77
活 动 ,凡 能通 车 的祠 堂 、庙 宇 、商 店 和住 户 门前 都 要滚 到 ,以示 降福 祛 邪 。家 家或 炮 竹迎 接 ,或 给 车披
红 ,或 杀 公 鸡 淋 血 祭 车 。 “ 手 ” 车 ( 即滚 车 人 )都 是 参 加 车 会 的男 性 青
壮 年 ,一般 两 人 滚一 辆 车 ,技 术 高
查 的作 用 。
赛 琼 碗 :花 朝 日里 的美 食 大 展
花朝 日,传 为花神之生 日,唐代
定 农 历 二 月 十 五 日 ,此 日又 为 越 国
安苗节 日,皖南人家多以新麦 面 哭 ,享个 安苗福 ” 。手 巧 的农妇 还蒸 制 五谷 六禽 、瓜果 菜 蔬等 形状 的面 品作敬 神供 祖 的贡仪 ,小 孩 特别 喜 食 。是 1包 棵 ,邻 里互 相 品 尝 ,山 3 间小村 亲友亦赶来过 节 ,同享 口福 ,
车不进 庙 ,戏 不散 锣 。七 月 下旬 正
值农 闲 ,文 化 生活 贫 乏 ,方 圆几 十 里 的 男 女 老 幼 都 来 看 车 会 ,俗 语
“ 月 二 十 四压 断 街 ” 七 ,正 是 形 容 车
歙 县 农 户 在 开秧 门莳 田之 日 , 专 门设 宴拜请 田公 、田母 。朝 拜时 ,
还 带 些 回去 给 家 人 品 尝 。徽 商 家 庭
公 汪 华 的 诞 辰 日 。 汪 华 是 隋末 农 民
粉做 包 棵 当餐 。谚 云 : “ 田种 得 起 义 领袖 ,绩 溪 县登 源 人 。 当时 隋 种
炀帝 无道 ,天 下大 乱 ,汪华 在 新安 郡举 兵起 义 ,据 有 新安 等六 郡 ,称
-
江澹 袭 黪
J G A WE S I AN HU I N HI
成了 “ 东平 王 庙 ” ,但 其
祭 祀 活 动 和 内容 还 是 滚 车 大 会 ,百 姓 也 依 然 称 “ 东 平 王 庙 ”为 “ 王 殿 ” 车 。
无论 是 “ 忠烈 庙 ”还
是 “ 平 王 庙 ” 皆 要 在 东 ,
-
江澹囊嶷 囊
JA G AI N— ’ HU—WE …H1 IN … S
人 抬行 ,后 随旌 旗 、乐 队 ,在锣 鼓 后 回到庙前结束 。 绩溪县之汪村 、余村等汪姓大村
之 安 苗 节 ,则 是 奉 先 祖 越 国公 汪 华
民谚 所 说 , “ 田家 大 吃 肉 ,单 看 六
仙 源镇一带特有 的民俗 活动。
这里的山越人便 尊称 他为 “ 车公 ” 。 车会 的核心 区域是仙源镇 和甘棠
甘 棠 镇 相 距 3 里 , 唐 朝 之 前 称 沙 公
《 周书异记 ・ 神仙传》记 录 : “ 轩
成 子 ,吐纳而谷神 不死 ” ,又 “ 获灵
丹 而 浮 丘 翁 … … 乃 告 浮 丘 翁 日 :愿
一
辆火 轮车5 0 0 多斤 ,两 人 合滚
-
零徼风皖韵
一
辆 难 度 并 不太 大 ,会 的 人 也 多 ;
人 独 操一 辆 ,要 采 用发 绕 车 、拍
公天 母 的 寿辰 ,也 是 我省 皖南 传 统
的 农 事 节 日— — 安 苗 节 。 技 巧 ;螺 旋
大 峰 轩 辕 峰 ,即位 于 “ 辕 车会 ” 轩 活 动 中 心— — 黄 山 区 仙 源 镇 的 上 方 。
史长河 中 ,从生 产商 贸到岁时节令 ,
从 人 生礼 俗 到 民 间信仰 ,形 成 了南
北相 异 、多 元 的 民俗 风情 ,也 形 成 了一些安徽 特有的民俗事象。
保佑 我家 田里 长满蔷 ,喜乐种 田人 ,
安 苗 节 : “ 田 种 得 哭 , 挑 坏割稻客 。 种 ”有的地方还有村 寺僧 享个安苗福"
每年农 历的六月初 六 ,相传是 天
人 帮 做法 事 ,以示 隆重 。下 午 日头 西 斜 ,太 尉 老 爷巡 田 ,旌 旗 开 道 , 黑 、红太 尉分 别 坐椅 上 由四人或 八
后 ,全 村 水 稻 栽 插 完 毕 ,稻 禾 长 势 个 “ ” ( ) 日或 “ ” ( ) 龙 辰 虎 寅
得 观众 惊 叹 。当绕 车 、螺 旋 车在 广
场表 演 时 ,车手 和 几 千观众 都 齐声 呐喊助兴 ,锣 鼓 、鞭炮声震 天动地 。 始 ,先 将 车从 庙 里 请 出洗 净 浸 泡 , 谓之 “ 洗车 ” ;十九 日试 车试路 ,会 首给 每辆 车披 红 ,谓 之 ‘ 落地 车 ” ;
古徽州 山越人对轩辕黄帝又尊称
轩 辕 车会 : 山越 人 向 “ 车 为 “ 车公” 相传轩 辕来 到江南 ,向 、 。 容 成 子学 习天文 和 道术 、向浮 丘公 公 ’ 帝致 敬 ’黄
学 习炼 丹 ,同 时也将 中原 的造 车技
轩辕车会是流行于黄 山市黄 山区 术 以 及 国 家 治 理 经 验 带 到 了 南 方 ,
徽风皖韵
◇胡
迟
“ 里 不 同风 ,十 里 不 同俗 。 帝 的历 史遗 迹 和传 说 随处 可 见 ,如 百 ” 由于 地形 、地势 和 气候 等 自然 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