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人生大事记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015c311da300a6c30c229f30.png)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人生经历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
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范长江性格特点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
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53a80116c175f0e7cd137b2.png)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名记者范长江
![名记者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5ff38e1e6edb6f1aff001fc8.png)
范长江其人
专情
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实事求是,廉洁奉 公 严厉,雷厉风行 吃苦耐劳 才华横溢 讲真话,办真实 中规中矩 不纯粹的新闻人 对工作周到精细
离开《大公报》的真相!
潇洒伟岸
还是 狼狈罢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不解之谜:范长江之死
• 在五七干校里被专人监管
(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
• 遭大粪泼身 • 挨打挨骂,在生活上遭到歧视虐待 • 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自杀成谜
(死后被草草掩埋,被定性为“畏罪自杀”)
范长江的作品
范 长 江
(1909/10/16——1970/10/23)
从力举千钧纸一张 到零落成泥碾作尘
生于四川内江
1909
1927
三次进入学校学习
1933
记者生涯 离开《大公报》
1938
投身共产党新闻事业和 科学事业
1967
死于河南确山
1970
三次入学:读书与从军的艰难选择
• 自幼跟随祖父读书识字 • 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纪念馆
贡 献
新闻思想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民本新闻观。
谢 谢 欣 赏 !
(街头演讲,斗争军阀)
• 考入南京中央党校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b3347aecaef8941ea76e0542.png)
写在最后
1 、“在时局艰难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 常重要。” 2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 是报纸的灵魂。” 3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 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谨以此致敬范长江先生。
1933 年 下 半 年 起 , 范长江正式开始为 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 津《益世报》等撰 写新闻通讯,内容 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得到《大公报》社 总经理胡政之重视。
1927 年 初 , 报 考 黄埔军校未果的范 长江进入中法大学 重庆分校(吴玉章) 学习。 贺龙20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1932 年 奔 北 平 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事迹
《塞上行》
1936 年至 1937 年,范长江多次赴西北地 区考察,连续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道, 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西北形势日益关注。 《塞上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 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 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 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
1935 年 5 月 , 范 长 江 以 《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 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 西北 之行 。从上海出发经、兰 州、敦煌、玉门、包头等 地进行采访。历时10个月, 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中国的西北角》1936.8
生平简介
1936年12月,“西安事 变”发生后,范长江决 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 地进行采访, 1937 年 2 月 2 日 抵 达 西安 。 周 恩 来同志接待了他。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 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 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 中提出来的。”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 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 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 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 “炮响主义”新闻作者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36bf72c389eb172ded63b79f.png)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https://img.taocdn.com/s3/m/fef283da65ce0508763213fd.png)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作者:尚儒来源:《新西部》2009年第12期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日。
10月27日,由范长江故居改建而成的范长江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不足1分钟,留给家人的遗产也仅仅是一些书籍,但他留给中国新闻界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中国西北角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镇正子村。
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
同年春天,他与同学结伴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23歲的范长江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处在亡国边缘,但一些事情却让年轻的范长江无法理解。
他曾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非常失望,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战中去。
1933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范长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先生。
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并称为当时《大公报》的三巨头,张季鸾为主笔,吴鼎昌负责投资,胡政之管经营。
当时,《大公报》已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在全国很有声望。
胡政之先生可以说是范长江早年的导师。
1935年,范长江自告奋勇,想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一计划得到胡政之的大力支持,但他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完成报道,“只答应以通讯员身份采访,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差费,文责自负。
”范长江的次子范东升回忆说。
从1935年5月1日开始,范长江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讯,5月10日起在《大公报》发表。
范长江的生平
![范长江的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e2257118844769eae109ed0e.png)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
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 性。
(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 动家的本领
(四)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
成为“杂”家
(五)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新闻
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
PPT制作:张家宁
图片搜集:包晨琪 朱威洁 文字整合:杨瑞 冷彩笑 邓玉婷 张芸铄 韩以
青记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宗旨:“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 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 从业人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 放与建设。”
青记总会1938.4.1创办了《新闻记者》月 刊,加强了对分会的联系和会员的教育。各 地分会也创办新闻业务方面的期刊。培养团 结了大批新闻人次。此外还成立过记者之家, 以新闻事业为出发,以服务为基点。
范长江的采访特色
(一)选题的重大性,强烈的时代感 。
(二)重视思想的“探索性”,浓烈而
深厚的感情。
(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 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 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对比、引用、点 评、用典、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四)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陕北之行》(肤施人物) 他有双一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 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 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 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 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 土音。——周恩来来自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
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 吃饭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 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 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范长江介绍
![范长江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82bc2e78bd63186bdebbc14.png)
•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 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 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 改进,为全民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文革时去世
故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范长江大课堂。
各级新闻媒体栽种的树林
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先生
• 范长江(1909-1970),我国现代新 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 范长江18岁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并 先后投身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抗日救 亡运动,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 区记者。 •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的日子( 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 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 江韬奋奖”,2005年成为我国新闻 界最高奖项。
190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 镇),建有范长江故居。
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走遍大半个中国,采写 了大量通讯报道(包括大量战地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上图为,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额济 纳王图布僧巴也尔及其夫人合影。
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上图为,在台Biblioteka 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与关麟征军长(右二) 等人的合影。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的人,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上图为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报道后,写给范长江 的亲笔信,以示感谢。
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范长江大课堂
谢谢!
范长江小传
![范长江小传](https://img.taocdn.com/s3/m/0211b88602d276a200292e2f.png)
范长江小传新闻1班张入毛范长江同志原名范希夭,一九O九年十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
少年时代的家庭是没落地主。
他的母亲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
他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一九二七年初,他转人吴玉章同志所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人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一”惨案。
学校被封,革命学生尸体枕藉街头。
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之后,抱定参加革命决心,离开家乡,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
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人南昌。
部队编人贺龙为军长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
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以讨饭为生,后重病几死。
为糊口计,他又人军队医院当看护兵。
长江同志当时虽然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但还没有具务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
一九二八年下半年,为了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他考人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
当时他希望以著名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为模本,走出一条救自救民的路来。
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机愈益加深国民党的统治日趋反动,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一切使他逐步感觉到,他所受的教育绝不裕回答他所关心的民族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大问题。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而中政校校方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意旨,对无动于衷。
长江同志在一个晚上军训点名以后,站了出来对数百同学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喷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感动得许多同学放声大哭。
此后,他积极担任了学校学生抗日运动的领导工作。
但是不久,在校方软硬兼施之下。
学生运动却被压制下去了。
这使他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卖国贼的丑恶面目。
他决定脱离中央政治学校。
利用一个星期日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203ffb39ee06eff9aff80702.png)
大后方的报刊和海外华侨报纸发送新闻和 专稿。1941年皖南事变后,总社由桂林迁 往香港。12.8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国新 社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曾先后在上海、 香港重建,1949年前夕完成其历史使命。
1939.5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4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进入苏北解放区,先 后担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 四军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华社华中分社、 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 等职。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 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 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 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 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 知的重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
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
“炮响主义”新闻作者
(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 家的本领
“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 讲求方式方法,要作大量的工作,要生 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 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 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 消息、情况,互通有无。”
刘志丹的参谋长的脚镣:这是国家发展到 一定阶段,支持国家现局的人们,基于事 实上利益的关联,对于企图破坏现局的人 们,绝对不能允其存留。如果有人一定要 在行动上反对现在局面,则由于实际政治 的需要,铁镣就会照顾到有些人的脚上。
(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 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 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
范长江的故事
![范长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862ea010b4e767f5acfce42.png)
范长江的故事:长征路上的新闻精神与爱国情怀6月13日下午1时30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在天津大学求实会堂举行演讲,介绍了长征路上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先生精彩的一生。
本次演讲历时两个小时,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侯杰教授向观众们呈现了范长江在长征路上的做出的杰出的新闻工作,以及范长江先生身上的爱国情怀与革命情怀。
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个著名的奖项——长江韬奋奖。
这个奖项是中国新闻最高奖,是无数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
而作为冠名者之一的范长江先生,则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独立,实事求是的意义和价值。
侯杰先生的演讲分为上下两部分。
在上半部分中,侯杰教授介绍了范长江追踪红军长征路的缘起与经过。
1934年下半年,中国南方红军受到国民党的多次围剿,被迫北上,进行战略大转移。
范长江先生希望追寻长征的脚步,探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历史的大事件。
1935年4月,范长江由天津到青岛,又一路辗转来到成都。
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任何关于红军的新闻和消息都不允许被报道,要想知道红军的行踪的讯息非常困难。
范长江在红军经过的沿途进行大量的的社会调研,利用自己旅行记者的身份探访红军的长征步伐。
在1935年9月18号这一天,范长江写出一篇非常重要的通讯《成兰纪行》。
范长江先生突破了重重的困难,在探访途中始终坚持独立,客观的新闻态度。
他从成都一路辗转到达兰州,根据自己在沿途的所见所闻给出了与国民党宣传机器所不同的自己的判断。
在这里,侯杰教授引用了范长江的自述:“……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突破了政治的阻力,使当时的国人了解了工农红军长征的境况,他留下的大量新闻通讯和长篇报道使民众至今仍能看到在长征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和故事。
而作为一名中国人,范长江也深感于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果敢、守纪。
这些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日后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种子。
在演讲的下半部分,侯杰教授主要讲了范长江进行的深度报道以及引起的巨大反响。
新闻巨子范长江在重庆
![新闻巨子范长江在重庆](https://img.taocdn.com/s3/m/9edac659dd3383c4ba4cd2aa.png)
新闻巨子范长江在重庆■郭 亮◇1951年,毛泽东与范长江亲切交谈参加学运死里逃生1909年10月,范长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他自幼受清末秀才、博通诗文的祖父启蒙,文学功底扎实。
由于家道中落,范长江上学读书全靠母亲一人做针线活供养。
对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人之一,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与重庆有着不解之缘,虽然在重庆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却意义非凡,他人生中的一些重大节点就发生在这里。
范长江异常珍惜。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思想、新理念,积极参加“读书会”“警觉会”等进步组织,并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
然而,这些进步活动受到封建家庭和学校的粗暴干涉。
沉闷压抑的环境,让他有了离开家乡,寻找救亡复兴之路的想法。
他的第一站便是重庆。
1926年底,在四川省立第六中学商科班学习的范长江,从同学和朋友那里得知黄埔军校在重庆招生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赶往重庆报考。
遗憾的是他迟到了一步,黄埔军校在重庆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连招生点都撤掉了。
无缘黄埔军校,前路何从?沮丧懊恼之时,范长江遇到了比自己年长11岁的杨闇公。
时任中共重庆地委书记的杨闇公了解情况后,开导他说:“现在革命形势很好,革命需要大批人才,文的武的一样重要,大家都去摸枪杆子,也需要人摸笔杆子。
”就这样,范长江留在了重庆,随后考入重庆中法学校。
重庆中法学校位于渝中区大溪沟,于1925年创办,吴玉章任校长。
这是一所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红色学校,也是当时四川、重庆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和中坚力量。
范长江进校后,被编入短期训练班。
在校期间,他学习《唯物主义史论》《社会发展史》《阶级斗争》等课程,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浅说》等书籍,听取杨闇公、冉钧等作关于时事、政治的报告,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进而更加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
范长江作品导读
![范长江作品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babc48767f5acfa1c7cdb6.png)
(五)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
在长江通讯中,描写、叙述、观察、幽默、引用、抒 情、对比、议论、点评、典故、春秋笔法等各种文学写作 手法和新闻写作方法综合运用,融二为一,将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把事件、人物、景物有机的编织 成流畅的美文,从而达到为新闻主题服务的目的。其中, 长江最突出运用的是描写手法。长江观察深刻,在写人, 叙事、状景,都蕴涵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 辞约意丰,生动逼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如临其境,受到强烈感染。
二、范长江新闻作品风格解读
写作风格: (一)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古城外沿途向日繁盛之镇市甚多,今皆荡然无存。 旅行者至此,饮食住宿皆无法解决。间或有老妪携粗恶之 饼团至路旁贩卖,嗅之令人发呕,然而争相购食者颇不乏 人。……且壮丁被征发殆尽,遗留乡间者全为可怜之妇女 ,面目黧黑,衣服褴褛,少妇处女之衣不蔽体者,随处有 之。” -------------《平武谷地中》
(三)多种信息交融,知识体系丰富。
范长江对于大西北的知识很丰富,他出于爱国的热情, 曾经认真阅读报刊上有关西北的文章和材料,查阅了这些 地区的地理、历史大西北的历史 知识、军事战略、山川地貌、地质矿藏、社会变革、民情 风俗等等,积累了不少资料,因此,他每到一个较为重要 的地方,能对这个地方的周围环境有所熟悉,能大体上说 出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历史故事和战略位置。 范长江指出:“新闻记者之所以可贵,除了有正确的政治 认识与坚贞的人格外,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即要博, 又要精。”
范长江专业主义新闻观对当代的启示:
• • • • 1.记者需要深入到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2.是非善恶,均不应以人论,而应以事论。 3.坚决杜绝和防止新闻权力寻租、有偿新闻。 4.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应该重视新闻的公共服务功 能。 • 5.对穷苦的人民生活要有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同情之 心。
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07df724b4daa58da0114a6f.png)
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在延安采访,其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 志、朱德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 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 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 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 长江也由此成为了除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 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他回到上海后,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 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 等长篇通讯来介绍他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在这些通讯中,人们第 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步入新闻界: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 育方面。 范长江与大公报: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 的名义遍游中国西北后整理出版了充满写实风格的《中国的西北角》 一书,使得大公报的发行量陡增。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 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 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亲赴西安 采访写成了事件报道《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并刊登在大公报显著位 置。该报道一经刊出,便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 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 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 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 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范长江:国内记者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范长江:国内记者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https://img.taocdn.com/s3/m/ede39b3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西北进行新闻考察与采访。
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历尽艰辛,追踪采访红军长征,迅速、及时地向世人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
范长江部分通讯此后汇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一年多时间内连出9版,风行全国。
范长江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是突破新闻封锁、向白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也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新中国首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在追悼范长江的文章中曾言:范长江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采访长约300天,亲历了中国现代史一系列大事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从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范长江1934年兼任《大公报》记者(1936年正式担任)。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
在蒋介石“围剿”红军的严重关头,范长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红军的强烈愿望。
当红军长征开始后,为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整个中国局势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的现状和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范长江于1935年7月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路线,对川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进行了考查、采访。
在“文革”期间写的“交待材料”中,范长江曾谈到此次西北之行:“1935年春,红军主力已达四川西部,北上行动已经证实。
我想搞清楚这一个全中国人民关心的大问题,也是我自范长◆1936年大公报馆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介绍红军长征的行踪《中国的西北角》。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6ebc8150b4e767f5acfceaf.png)
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2、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
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3、1973年,“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通讯后开被编辑成册,名为《塞上行》。
4、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2、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荣誉。
3、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保持媒体的公信力。
精彩的反应客观世界的真相。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要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综合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②不仅要反应事物的外部状况,而且要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③不仅要反应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要反应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B//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是:真实的反应客观事实,信息来源真实可靠,报道事实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情况。
包括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过程、原因、结果、数字、资料的陈述和细节的描写等,都必须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得添加主观想大。
②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③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④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⑤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B//新闻传播的特点主要有:①信息符号视听兼备,声像互动,可以传递比其他媒介更多的信息。
《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死
![《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死](https://img.taocdn.com/s3/m/0669d801a76e58fafab003b5.png)
《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死~~~~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长按对应二维码可分别订阅老衲读史、秘史和读书范长江早年留影范长江,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于2000年被大陆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他曾是新闻界光华四射的人物,他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杨刚、蒲熙修、邓拓、孟秋江……这是一串长名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都选择了自杀,世界新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如此一幕。
他们恐怕至死也想不清,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其实,从范长江离开《大公报》那一刻起,悲剧的帷幕就已拉开,一切都不可避免。
在范长江的生命中,记者的身份和新闻事业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岁月。
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有许多事情与他有直接关联,如他是第一个去中国大西北采访的记者、第一个在报纸上公开称呼中国工农红军为“红军”的人、第一个只身到苏区采访的记者等。
同时,他还曾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要职。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已成为大陆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但是,如果要问范长江是如何去世的却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至今新闻界和学术界也一直认为是一个不解之谜。
专人监管从确山县城往西20公里到瓦岗乡;再从瓦岗乡向南8公里,来到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的小村庄——芦庄,这就是当年范长江劳动改造及投井自尽的地方,也就是那个动乱的岁月“五七干校”所在地。
“五七干校”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确山五七干校。
在芦庄村的东北角,坐北朝南有四排青砖瓦房和一个南北朝向的食堂。
除最南边的一排车库,因年久失修倒塌外,其他房子仍然存在。
据史料显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ec0de654fe4733687e21aa28.png)
(四)渊博的知识
《陕北甘东边境上》记述陕北庆阳一带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情形时,介绍该 地掌故说:“自二千一百余年前的秦代起,此一带即成为汉族与西北各族争战 之场,尤以宋代与西夏在环县、庆阳一带战争最多,九百余年前范仲淹、韩琦 曾在此间为赵家天下立下若干汗马功劳,故所遗宋代战迹特为普遍。”交代历 史上庆阳一带重要战略地位,目的是说明当前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 通讯中还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漠 漠平沙际碧天” , “一片孤城万初山。”“气吞沙漠千山远 , 势压番戎六月 寒”,“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第一篇短文选 第一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第二篇行纪 第一 忆西蒙 第二 百灵庙战后行 第三 沉静了的绥边
——北戴河海滨的夜话
第二 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
第三 陕变后之绥远
第四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第五 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
2、著作背景:
1935年到1936年,虽然“七七事变”尚未爆发,日军在华北早已蠢蠢欲动,同 时对我国西部地区时有挑衅之举,对内蒙古更是觊觎已久。正是在这个时段, 《大公报》派完成西部之行不久的范长江,到察哈尔绥化地区(今内蒙古及周 边地区)采访。在绥化,范长江记录了“百灵庙战役”的情况;又从阿拉善旗 进入额济纳旗侦知日军将对此地区有所动作,穿越千里瀚海,发布了消息;在 西安事变之后,他采访了我党代表周恩来等,并到延安进行专访。其间,范长 江写出《忆西蒙》、《百灵庙战后行》、《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著名 通讯报道,这些报道被结集成为《塞上行》一书。
(二)新闻与大众——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长江纪念馆展示内容整理一.青少年时期及家庭介绍:(1909年—1926年)1.少年时期:大家庭介绍:爷爷、父亲、母亲、弟弟。
家庭关系及家庭背景、文字介绍。
家庭背景: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幼时的家庭是没落地主,四世同堂,共有20余人。
家庭关系:范长江祖父范延馨是前清末秀才,喜欢看新书,鼓吹青年人作文学家、诗人、科学家、实业家、谋臣、策士等,主张清高,鼓吹个人刻苦奋斗,这些主张对范长江先生的童年思想很有影响。
父亲范云巷在四川封建军阀队伍中任连排级军官,幼时常不在家,范长江主要靠母亲郭瑞玉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先后在田家乡和松柏乡两个小学就读。
2.中学时期:摘范先生自述对这一时期生活描述一段。
中学时期:1923年,范长江先生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和同学组织过“进步青年谈话会”,讨论国家大事,还到校外参加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活动。
1926年转学到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①范先生母亲照片。
如无采用绘画或线描范先生母亲劳动场景,复原当时生活。
②范先生二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③三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④范先生家庭介绍:母亲、子女简略文字介绍。
家庭介绍:范长江妻子沈谱,1940年12月10日在重庆枣市岚垭中良庄的沈钧儒的家中与范长江结婚。
沈谱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爱国意识的家庭,其父沈钧儒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
长子范苏。
次子范东升,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
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二.求学之路:(1927年—1934年)范先生关于这段时期自述。
此时期重要介绍:1.八一南昌起义: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起源和历史功绩作一简述,如实引用范先生自述表现范先生是怎么参加南昌起义及看法,表达范先生求知路上的困惑以及范先生思想追求独立、自主,渴望国家强盛的意志。
南昌起义的起源: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
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并为创建人民军队打好基础。
范长江先生参加南昌起义的经历:1927年,范长江先生决心投笔从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成为一名新兵。
6、7月时,武汉政局已发生变化,范长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学兵营,不久后编入二十军第三教师团的第三营,范长江任第三排九班班长,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起义过程中,9月份潮州一战,范长江所在指导团被打垮,撤退中,一个人跑到了汕头的他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病倒街头,沦为乞丐,被收尸的人收到一堆,几乎一起埋了。
思想上的变化:这时的范长江的思想非常苦闷,处于“十分茫然,不辨方向”的境地。
国内动荡而复杂的政治局势使只有19岁的他倍感迷惑。
在这时,范长江在汕头的第一个观念是不愿意打这种仗了,为弄清楚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他毅然离开了部队,重新开始了求学之路。
在范长江身体稍好后,就应招如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二师(师长薛岳)军医院当杂役,后学点技术,当了看护兵。
2.南京中央党务学校。
①.引用范先生自述。
简略介绍南京中央党务学校及范先生为何会上南京中央党务学校。
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负责北伐期间国民党干部的教育训练。
国民党於1927年「清党」後,原先准备成立宣传训练院,但后来决定以中央党务学校为新名。
校训与民国十三年的黄埔军校一样,於民国十六年经蒋介石审定为「亲爱精诚」,起初借用国立东南大学校舍,後来再迁至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校址。
课程著重党务及社会运动、政治宣传,内容则分为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
中央党务学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但实际校务以副教务主任罗家伦、副训育主任谷正纲及副总务主任吴挹峰为主。
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
范长江先生进入该校的原因:南昌起义过后,范长江的思想非常苦闷,处于“十分茫然,不辨方向”的境地。
他觉得,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好好读书,从读书上找出路。
”于是,他毅然离开了部队,重新开始了求学之路。
范长江来到南京,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该校原名中央党务学校,是国民党政府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学制四年,校长由蒋介石兼任,罗家伦任教务长。
中央政治学校规定,学生入学时必须全体加入国民党。
因此,范长江在这里成为了一名国民党员。
他选学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②着重介绍范先生在中央党务学校期间发起抗日救国运动及自己离开学校到北平,表现范先生思想上的裂变及忧国忧民之心。
在中央党务学校期间发起抗日救国运动: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柳条湖事件”,侵略我国东北,蹂躏东北同胞。
象牙塔内的范长江再也坐不住了,他积极领导校内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呼吁人民抗日。
学校当局秉承政府的意志,极力压制学生的抗日活动。
教务长罗家伦亲自找到范长江,对他施加压力。
范长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抗日救国,就决不能再在此地呆下去。
一个星期日,他换掉学校发的制服,在同学的帮助下,秘密离开了南京。
在留给学校当局的信中,他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同时,他宣布脱离国民党。
离校到北平: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
同年秋天,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北平生活:①引用范先生自述描述范先生离开南京中央党务学校到北平打工求学生活。
关键点:北平图书馆,向罗家伦自荐努力考上北大哲学系的学习生活。
解说:1931年底,范长江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攥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
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
②1933年日本侵略中国,范先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北大慰问团。
到长城山谷口慰问将士。
1934年开始向各大报刊发表文章。
解说: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1933年1月,范长江加入了朱庆澜主持的“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一月后,后援会组织了一批抗日物资运往东北,他以“热河战地记者”的名义随队前往,在热河凌源遭遇日军。
战斗中,范长江被冲散,幸得一蒙古老乡的收留。
不久,范长江辗转回到了北平,组织了“北大学生长城各口抗日将士慰问团”,先后奔赴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等地,慰劳抗日军队。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他精炼的文笔、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大公报》社的注意。
这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北大》、《陶希圣与“食货”、》、《顾颉刚与“禹贡”》等数篇通讯,在《大公报》、《晨报》上发表。
2.名记生涯:①引用范先生自述介绍范先生如何因发表文章结识胡政之,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解说:1935年初,年仅25岁的范长江就产生了当时看似“想入非非”的“考察西北”、“了解红军”的愿望。
他曾设法与《世界日报》的老板成舍我等多家报社联系,但采访计划均未被接受。
当他向天津《大公报》投书谈了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采纳。
1935年5月,范长江从北平到天津《大公报》社,拜访了该报总经理胡政之。
胡政之对范长江的采访愿望和写作计划大为赞赏,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并为其写了许多介绍信,以备沿途遇有困难时使用。
很快,范长江就被《大公报》社聘为旅行记者,还发了“记者证”,且预付了稿费。
这样,范长江就有了《大公报》记者的身份。
从1935年7月起,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旅行考察,真实地报道红军长征的行迹和西北近况。
随着范长江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广大读者开始了解共产党和红军长征,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范长江名声大震。
简约介绍大公报在中国的报业史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介绍范先生才华横溢的一面。
解说:《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是中国当代新闻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报纸。
它的早期创始人有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在国内政治问题上,他们追求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倡导“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特别强调“不私”和“不盲”。
希望他们所办的报纸在国内各派军阀和政治派系的纷争中,处于比较超强的地位,以保证言论的公正。
在民族问题上,《大公报》在民族危亡日益严重的时刻,保持了坚定的立场,是百折不饶的“主战派”。
它坚决主张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天津、上海相继沦陷后,《大公报》先后宣告停刊。
《大公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不顾资产和设备的损失,多次毁报避难,多次搬迁,没有屈服日本人的压力。
正因为《大公报》为抗日战宣传做出的杰出贡献,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全世界第一所成立的新闻院,世界公认最好的的新闻学院之一)将其评为“最佳外国报纸”,并授予“密苏里”荣誉奖章,这是中国新闻界首次获得这一重要国际荣誉。
从1935年到1938年,范长江在《大公报》工作了四年。
这四年期间,在《大公报》主要领导人胡政之、张季鸾、王芸生的支持和帮助下,范长江顺利完成了西北考察,并出版了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
3.西北之行:①引用范先生自述介绍范先生为何会产生西北之行的念想及西北之行的艰难。
解说:1935年的中国,由于蒋介石政府一味妥协退让,侵华日军肆无忌惮,全面推进。
当时,栖身于北京大学、心悬于国家危难的范长江,苦苦的思索后决定:深入大西北,去实地考察研究红军的问题和西北问题。
他向《大公报》提出了去西北的采访计划。
他强调只要一个记者的名义和采访证件,不要差旅费,也不要工资。
由于他没有透露去研究红军的目的,便获得了通过。
1935年7月,年仅25岁的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