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文物保护.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1. 目的
本评价的目的是分析项目建设前后对此区域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性保护措施,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7.2.范围
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环境。
7.3.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系统。
7.4. 内容与方法
7.4.1内容
分析本项目建设前后区域内的土壤、水、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绿地、水土流失、景观等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变化。
7.4.2分析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文字的定性对比分析描述为主,适当辅以预测分析。
7.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5.1 土壤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市境决口、泛滥、改道,使微地貌起伏不平,显著差异,形成临黄滩地、新积土地、背河洼地、冲积和风积沙丘沙地、黄河故道条带状沙丘地、黄土岗地、脱潮土地、泛淤平地等地种。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受黄河冲积影响,成土母质主要为黄河冲积
物。在经历长期的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种植之后,现在#市境内的土壤可分为潮土、盐土、风沙土、新积土四个大类,其中潮土类占整个土壤面积的97%,而且大部分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
7.5.2区域生物多样性
据调查,区内养殖动物主要有猫、狗、兔、鸽、画眉、百灵、鹅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虫类等。
区内植物以栽培种植为主,乔本科主要有泡桐、刺槐、毛白杨、沙兰杨、榆、椿、松、柏、格、银杏、合欢等;花灌木类主要有木丁香、碧桃、榆叶梅、紫蔽、月季、红叶李、海棠、迎春、连翘等;常绿灌木主要有冬青、黄杨、侧柏等;草花类主要有各种菊花(2000多个品种)兰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刺槐、蔷蔽、酸枣、构相、圣柳、芦苇、蒲草、艾篙、目稽、狗尾草等。
鱼塘内水生生物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如鲢鱼、鲤鱼、鲫鱼、白条、泥鳅。
7.5.3区域植被
实地调查显示,项目区有1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的毛白杨20多棵,高度3~4m,胸径2.5~3cm;地上草本植物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 以下;由于这里原来分布着对外进行垂钓经营活动的7个鱼塘,人为活动的干扰严重,此地草本植物较为稀疏,物种较少。
项目区西侧作为项目的周边环境,在该项目的评价范围之内;该区有10m宽大堤防护林带,植被发育较好;乔木层居多,毛白杨林群落为主要植物群落,同时伴生着数量较少的其它树种;毛白杨高度3~4.5m,胸径2.5~4cm,郁闭度为0.4~0.55;基本无灌木层,林下的草本植物较为茂盛,且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以下;物种较为丰富,主要有鹅观草、知风草、狗尾草等,草本层盖度80%。
由于该区土壤较厚,水分较为充足,植物生长良好,有较高的物
种多样性,生态系统较为丰富,稳定性较好,生态系统容易恢复。7.5.4 区域水体
本评价区域有7个鱼塘和一条引黄干渠,水体情况见表7-1。
表7-1 区域水体情况一览表
7.5.5区域土地利用
项目区占地55.4654万m2,主要用地类型与面积列于表7-2。
表7-2 土地利用现状统计
耕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零星种植作物有青菜、茄子、豆类、蕃薯、花生等;园地有梨、桃、苹果等果树栽培。水域主要有7个鱼塘,进行鱼类养殖、经营。项目区外有引黄干渠,灌溉面积约500亩耕地。
7.5.6区域人文、古迹
评价区域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上文物,项目区所在位置地下为##遗址。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遗址的位置、范围和形制已基本探明,其遗址在西郊乡南正门口西北一带,东到北正门口,西至吕庄,南界为晋安路西段,北临#到回回寨公路。
7.5.7项目区人居环境现状
项目区所在地吕庄这一带方圆两公里地势低洼、潮湿,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之前一直都没有其它村庄,吕庄村民有130户,居民区建筑密度小,容积率低,有大量供自然植被生长的绿地。市政设施不配套,排水无下水道,居民入厕靠旱厕;居民生活燃料均为蜂窝煤,生活垃圾路边堆放,夏季助长蚊蝇孳生,污物横溢,卫生状况差,居
住环境较差。
7.5.8生态系统功能
评价区内的毛白杨群落相对发育较好,结构完整,生长较快,这与本地区植被生长的土壤及水分条件较好有关,较好的环境、较丰富的群落类型形成生态系统内部物种较多,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特性。
7.5.9 现状期(施工后)的生态环境问题
项目东区由于三年前##公园的开工建设,中间出现停滞,区域内原有人工林植被与农作物植被绝大部分已被破坏,工程又未采取较好的防护措施,目前基本没有植被分布,地表裸露严重,土壤风蚀严重。
7.6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分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分析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期主要考虑对水土流失、植被、物种的影响,运营期全面考虑各因子的变化,尤其是长期和潜在的影响。
7.6.1 施工期的生态影响
(1)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
①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由于建筑施工,区域内绝大部分人工林植被与农作物植被遭到破坏,这部分破坏的植被范围集中,属不可恢复单向性植被覆盖损失,使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由施工前的80%降到10%以下。因为施工期较长,建议施工单位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在项目区周边种植毛白杨与一些禾本科、菊科植物构成一定面积的植物群落。
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施工扬尘会影响位于项目区西侧大堤防护林的毛白杨个体的传粉及生长发育。
③对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施工期清除的本地区植物物种中,林地乔木多数为人工种植,农田作物及其它灌木、草本均为本地区常见物种,施工期对本地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影响较大。项目区的农田生态系统因施工而消失,施工结束后将通过绿化手段建立新的人工绿地、湖面与项目区复合生态系统。
(2)施工期的土壤侵蚀
施工期间,农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公共绿地,植被覆盖的减少,基础工程进行大量土石方的开挖都将会导致土壤侵蚀的增加。
根据工程分析,拟建工程开挖土石方总量约为62.4万m3。该项目占地约为55.4654万m2,据类比,工程的施工扬尘在旱季造成土壤风蚀量为3.5t/d。在雨季土壤风蚀量要小得多,但水土流失则会加重:农作物植被受破坏后,表土裸露,遇到强降水会形成溅蚀或因水积成流产生面蚀。
7.6.2营运期的生态影响
项目区的建设占用土地,导致了局部植被覆盖率降低,农用土地减少,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人口密度、能耗负荷增大等诸多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因素。
(1)土地利用及水土恢复
由于原有的农田、园地均被清除,而以各类建筑、道路用地、水面、绿化用地等取代,土地利用功能发生了很大改变。具体情况见表7-3。
项目建成后,土地利用受项目区功能的影响,主要为建筑物、道路、水面、绿化用地。地面硬化、修建人工湖及绿地建设可以固着土壤,减少土壤侵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