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形式及危害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业也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规模化畜牧养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有效地防治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土壤的破坏。
规模化畜牧养殖场所通常为密集的畜禽舍,大量的畜禽粪便、尿液等排泄物长期积淤在地面上,大大加重了土壤的负荷,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产生酸化等现象。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破坏。
养殖场的大量废水、粪便和尿液还会通过排放口排放到周边的水体,导致水质恶化,使得周边的草原、湖泊、河流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养殖场的大量粪便和尿液会产生氨气等有害气体,对周边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大规模畜牧养殖对周边的植被、动物种群构成威胁,长期的人为干扰往往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平衡。
加强环保措施。
养殖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政策要求进行排污处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废水处理措施,保证废水排放达标,减少对周边水资源的污染。
加强对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控制,减少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
推进资源化利用。
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肥料价值,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进行生物发酵、生物制肥等技术处理,将其变废为宝,减少土壤的负荷,提高土壤肥力。
推进生态养殖。
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可以推动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采取科学的圈养方法,合理利用草场和饲料资源,实行旋养、旋作等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监管和执法。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养殖场的环保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有违环保法规的养殖场进行严厉查处,确保环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畜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应当注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简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简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规模化畜牧养殖在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养殖的推广,应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水资源消耗规模化畜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不仅用于畜禽的饮水和清洗,还用于冲洗畜舍、饲料种植和加工等环节。
这些大量的水资源的消耗不仅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还可能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2. 土壤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中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尿液、饲料残渣等废弃物质,往往会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
这些废弃物质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容易使土壤肥力失衡,对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气体排放规模化畜牧养殖中,由于畜禽排泄物的分解和发酵,会释放出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不仅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直接威胁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4. 生物多样性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常常会导致土地使用的单一化,大片的饲料种植、畜禽饲养等会对周边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大量的土地开发和环境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破坏,部分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二、对策1. 加强水资源管理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中的水资源消耗问题,应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
采取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行循环农业在规模化畜牧养殖中,应加强对畜禽粪便、尿液等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理,通过科学的堆肥、沼气等技术,将畜禽粪便等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利用。
3.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通过合理设计畜禽舍、粪便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备等,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4. 促进生态畜牧养殖推动绿色生态畜牧养殖模式的发展,采用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使养殖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畜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防治方法。
1. 水资源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废弃物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污染。
这不仅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还会威胁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2. 土地资源破坏:为了满足畜牧养殖的需要,大量土地被用于饲料种植和养殖场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态系统。
3. 大气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废气、粪尿气体等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4. 生物多样性丧失: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大量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了大量野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1. 加强环境管理:加强对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的环保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一定的环保标准。
2. 推行循环利用:推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采取科学的方法处理畜牧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比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开展生态修复:加大对畜牧养殖地区的生态修复力度,通过绿化、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和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植物及动物的多样性。
4. 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畜牧养殖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采取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5. 推动生态畜牧业: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倡导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采取生态农业、有机畜牧业等方式,调整畜牧业的结构,提升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其破坏行为的监管力度,推行环保措施,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状态。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规模化畜牧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空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规模畜牧养殖场在较小面积内密集饲养大量的牲畜,这导致了大量的粪便和尿液集中在一处,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会通过空气传播,不仅对畜禽造成伤害,还会对周围的居民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养殖场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粪便处理措施,比如安装封闭式沼气池,将粪便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养殖场经常使用大量的水来清洗畜舍和饲养设备,这导致大量的含有液体肥料和化学物质的废水排放到周围的水体中,造成水质污染。
养殖场使用的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残留物也会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为了防止水污染,养殖场可以使用循环冷却系统和土壤滤水系统来净化废水,并加强监管,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规模化畜牧养殖还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大量的粪便和尿液集中在一处,使得土壤表层过度肥沃,导致了土壤中养分的累积和渗漏,使得土壤变得过于酸性或碱性,影响作物的生长。
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也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为了防止土壤污染,养殖场可以采取科学施肥技术,控制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注重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规模化畜牧养殖主要依赖于少数品种的畜禽,对本地品种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威胁。
大规模养殖场往往在森林砍伐区域建设,进一步破坏了原生态环境,导致多样性减少。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养殖场可以选择引进和饲养本地品种的畜禽,并在建设时选择非森林砍伐的区域。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客观存在的。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已成为主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之一。
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大幅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无法忽视。
本文将就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防治进行一些分析。
1、水源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的排泄物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如果不被合理地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的水源。
长期的放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引发蓝藻等有毒藻类的爆发。
2、土壤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饲料、排泄物和废水会对周围的土壤造成污染,这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等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物种的多样性。
3、空气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饲养密度高、排泄物堆积严重、废气处理不到位等因素,会导致周围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居民的健康。
4、自然生态破坏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饲养密度高,往往需要大量的草地或森林作为饲养场地,这容易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甚至加速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
1、科学规划和用地相关部门可以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饲养场地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审批,避免过度占用土地和破坏自然生态。
2、科学饲养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如对饲养密度、饲料配方、废弃物处置等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同步利用资源,减少环境影响。
3、环保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可以建立配备环保设施,对农业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农业污染的发生。
生产性废弃物、排放废物和排气等均可通过现代环保设施达到废弃物减量、排放达标的目的。
4、政策引导和科学教育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实行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宣传科学知识,提升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质,共同推动环保治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才能控制和降低其环境损害程度。
针对规模化畜牧养殖行业,政府应该对于其牧场环境开展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监测系统,全力推进环保发展的大趋势。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规模化畜牧养殖是指通过大规模集中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畜牧业生产效益的一种模式。
然而,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养殖粪便的排放、水资源的浪费、水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
本文将详细讨论规模化畜牧养殖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养殖粪便排放问题是对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堆积,无法得到合理的处置,导致环境污染。
对此,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养殖废弃物处理系统来解决问题。
例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将养殖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或者将其作为能源利用,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浪费也是一大问题。
养殖场对水的需求量很大,而养殖业往往位于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因此,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如采用高效节水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以防止漏水等。
另外,规模化畜牧养殖还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养殖业使用大量的饲料和饮水,其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被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藻类过度生长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减少排放量和建立水资源的监测和治理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
例如,设置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与养殖废水进行混合处理,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定期监测水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此外,规模化畜牧养殖还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大规模养殖场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用于建设养殖舍和储粮设施,导致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因此,可通过加强合理土地管理和保护措施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例如,改善土地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土壤的保育能力。
总之,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但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减少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的影响及主要防治措施
环境与设施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有显著关系,并且认为25.4 ℃为最适温度[18]。
在湿度方面,仓龙等研究发现:赤子爱胜蚓处理猪粪的最适湿度为75 %[19]。
猪粪蚯蚓处理技术的出现,为猪粪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真正实现了粪便处理的洁净化;蚯蚓体内还含有蚓激酶,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新的经济来源。
4 小结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粪对我国环境的污染不能不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些新型的粪便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猪粪对环境的污染,但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应当根据实际生产,合理的综合利用现有的技术,保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杨慧娟,万大娟,许振成,等.不同饲粮对生猪产污情况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1):109-111.[2] 王林业.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畜禽业,2011(7):26-27.[3] 徐特秀,卞志浩.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A].污染防治技术,2013,26(3):5-8.[4] 陈家欢,周超贤,林志斌. 养猪场沼气工程工艺技术浅谈[J].广东饲料,2012,21(3):45-46.[5] 孙家宾,陈光年,彭朝辉,等.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处理沼气工程案例[B].中国沼气2011,29(4):20-24.[6] 吴淑杭,姜震方,俞清英.畜禽粪便处理技术与资源化途径[A].上海农业学报,2003,19(2):52-54.[7] 任南琪,王爱杰.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钟亚伟.畜禽粪污超高温厌氧生物快速消毒防疫系统及处理方法[P].天津:CN2806453,2006-08-16.[9] D I. Masse, F Croteau, L Masse. The fate of crop nutrients during d i ge s t i o n o f s w i n e m a n u r e i n psychrophilic 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98(15):2819-2823.[10] 王卫平,汪开英,薛智勇,等.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猪粪堆肥中氨挥发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693-697.[11] 姜继韶,黄懿海,黄华,等.猪粪秸秆高温堆肥过程中碳氮转化特征与堆肥周期探讨[A].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1):2511-2517.[12] 潘寻,强志明,贲伟伟.高温堆肥对猪粪中多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A].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64-69.[13] 卢秉林,王文丽,李娟,等.添加小麦秸秆对猪粪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A].环境工程学报,2010,4(4):926-930.[14] Elvira C, Sampedro L, Nogales R. Suitability of sludges from dairy and paper industries for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Eisenia Andrei[J]. Pedobiologia,1998(43): 766-770.[15] 董炜华,殷秀琴,辛树权.赤子爱胜蚓对不同猪粪和秸秆的分解作用[A],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09-3115.[16] 高娟,杨京平,杨虎.蚯蚓处理猪粪与秸秆的最适碳氮比及混合物腐熟度评价[A].应用生态学报,2012,23(3):765-771.[17] 何伟国,卫龙兴,盛岳山,等.蚯蚓对不同粪料利用情况的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03):27.[18] 沈明星,王海候,沈晓萍,等.温度对蚯蚓处理牛粪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08(3):263-265.[19] 仓龙,李辉信,胡锋,等.赤子爱胜蚓处理畜禽粪的最适湿度和接种密度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3):38-42. (收稿日期:2013-11-21)规模化猪场对环境的影响及主要防治措施聂昌林1,远德龙,宋春阳*(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尤其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养猪业的重视,养猪生产正由传统的农户散养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变。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发展越来越重要。
在畜牧业发展的历史中,规模化畜牧业已经成为主流,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凸显。
本文主要探讨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
1. 水土资源破坏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常常在水源地、湿地、丘陵山区等敏感区域建设,直接占用了大量的水源和土地资源,加重了当地环境的负担。
畜牧废弃物排放,使土地水肥性能下降,土地破坏严重,农作物品质受影响,严重影响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垃圾污染规模化畜牧业的粪便和饲料残渣会在畜禽场内堆放,带来臭气和垃圾污染,给周边环境带来威胁。
而且,在规模化畜牧业中,残料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污染物的混杂,污染程度较高。
3. 水体污染规模化畜牧业喂养动物所需的大量饲料和水源,同时废物和污染物等也会被带入水体中,并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污染不仅仅是表层水质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其长期的生命力。
1. 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机制畜牧业开展规模化养殖,必须建立健全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畜牧企业登记、执照核发、生产许可、发展指导和质量监督等制度,实行责任制和追责制,强化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2. 推行循环利用技术利用粪便和饲料残渣制作有机肥料,推广循环利用技术是关键。
将畜禽排泄物营养成分回收,处理成有机肥料,扩大使用范围等,都能减轻污染物的处理强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是降低规模化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最根本的方式。
要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环境监测、监管,及时查处破坏环境行为,落实环保税制度,打造生态畜牧业。
4. 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为了减少规模化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加强畜牧业结构调整,推广精准养殖和分散养殖,选用优良的畜种和品种,实行生态畜牧业,改变传统大规模畜牧养殖的方式。
结论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猪规模养殖场环境污染及疫病防控措施
2024.01 39陕西省生猪全产业链生产格局逐步形成,促进了生猪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相比于传统个体户结构,无论是养殖环境、品种选择、饲养技术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养殖户积极适应现代化养殖业发展,遵从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生态养殖理念,提升生猪规模养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 生猪规模养殖场环境污染1.1 空气污染在生猪养殖中所排泄出的粪尿物,其中含有大量氨气、硫化物等刺激性气味,而其中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又会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性气体,这些气体对空气环境具有较强的污染性,并且这些气体流入空气中后,还会使气候变暖,并引发酸雨。
同时,养殖过程中的生猪饲料在不合理处置期间也将产生大量粉尘,伴随阳光照射,在一些流通性较差的猪舍内部可见大量的颗粒悬浮物,对于养殖户身体损害极大。
1.2 水体污染同上述空气污染一样,皆由排泄粪尿物所引起,在饲料转化率低下的情况下,粪尿物中将含有重金属、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如果养殖户未对这些粪尿排泄物加以无公害处理,而直接对外排放,将导致被排放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重金属超标现象,进而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使得该水体区域内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如果这些污染物质渗透进地下水,也将严重危害人们的饮水安全。
1.3 土壤污染生猪规模养殖对土壤污染主要体现为粪污还田利用,因其规模化饲养,造成养殖场内粪尿堆肥和渗透高出周边土壤的环境容量,对土壤造成污染。
同时,一些养殖场中养殖户生态环保意识较差,污水排放前没有进行处理,导致排放污水中金属元素严重超标,对周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使其出现土壤透水性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致使农作物大量死亡。
而其中所携带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卵也增加了生猪疫病传播风险。
2 生猪规模养殖中疫病防控措施2.1 生长环境防控养殖场地选址:养猪场址的精挑细选尤为重要,既要确保场址处于地势平坦、附近水源充足的地区,还要综合考虑养猪场周边交通、风向等影响因素。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肉类、奶制品和其他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规模化畜牧养殖在满足市场需求的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
1. 水资源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所需的大量水资源,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还会因为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而造成水质污染。
畜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养料、有机物和微生物,如果随意排放到水体中,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2. 土壤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大量粪便和尿液,经常堆积在养殖场周围,导致土壤污染。
这些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养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就会渗入土壤,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造成土壤酸化和盐碱化。
3. 大气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这些废气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都有害,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4. 生物多样性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通常会占用大量土地,导致森林砍伐和草原退化,影响原生植被的生长,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畜牧养殖的过度放牧也会导致草原退化,破坏生态平衡。
1.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应加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做好污水处理和粪便处理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质和土壤。
2.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应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将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物质做好堆肥处理,将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3. 实施精细化养殖管理规模化畜牧养殖应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减少化肥、饲料的使用量,降低养殖场周围环境的压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禽养殖向生态畜牧业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畜牧业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崇生物多样性,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危害与防治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危害与防治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危害与防治2008年污普资料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占全部污染的57%,畜牧业污染占农业面源污染的68%,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不可忽略的污染源,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日益突出,群众对畜牧场因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声越来越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把畜牧养殖污染整治作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
一、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危害规模化养猪场有大量的猪粪便,其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都很高,如果未经收集处理直接进入土壤,当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将使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的基本功能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土壤质量,不利作物生长,对农业造成减产。
如果将大量的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猪粪便、淋洗冲刷污水、各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将使水中固体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升高,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组成,使水质变坏,水体变黑发臭,水生生物死亡,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水体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猪粪便及各种污染物还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孳生的蚊蝇,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了自然环境,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造成猪传染病的蔓延。
这些病原菌和寄生虫,不仅影响养猪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甚至影响猪的生存。
尤其是发生人畜共患病时,如果没有采取有较的防患措施,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将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二、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危害的原因1.标准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养猪逐步从分散型转向简陋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粪便已成为生猪养殖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
资料显示,年出栏1万头育肥猪场,每天排放粪污可达100~150t。
这些未处理的粪尿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排污设施设备不全,投入不足,治理工艺不够先进。
一些养殖场建成的能源环境工程,因机械动力运行成本高而无法正常运行,致使部分环保设施形同虚设。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让人们逐渐开始对肉制品等的需求不断提升,畜牧养殖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并逐渐向着规模化养殖场的方向发展。
但在规模化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需要有效的保护规模化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对当地的空气质量造成破坏在规模化的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大量牲畜聚集在一起,它们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尿、皮毛和饲料等含有蛋白质的废物,厌氧分解所产生的恶臭,并且再加上当气候在夏季变得炎热时,也会导致一些恶臭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到空气之中,就会对当地的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污染,为动物的疫病传播营造出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也会让畜牧排放出大量的甲烷,这就导致其产生了温室效应。
2、对当地的水体造成破坏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当中,其会出现大量的养殖废水与禽畜粪便,这让其中的畜牧粪便与污染废水在没有通过良好处理的情况下流入到了地区内的河流和湖泊水体当中,而因为其中所拥有的受到污染的养殖废弃水资源和畜牧粪便中拥有着很多的活性物质、有机物质、微量元素和致病病菌等,并且也没有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就直接造成其外排、泄漏的情况,也就导致当地的地下水与地表水都受到污染。
3、对当地的土壤造成破坏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通常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选择一些十分便宜的牧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选择的牧草质量较差,牲畜所排放出来的粪便就会拥有较多的有害物质,再加上很难进行自然分解的原因,如此就会威胁到当地土壤的实际质量。
长时间下去,就会让这一地区的土壤越来越差,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经济。
4、对当地的草原造成破坏如果养殖户逐渐开始追求商业利益,就需要尽量将其中所需要的成本进行缩减,以此来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且尽可能购买一部分牧草,而由于其应有的质量较差,使其对牲畜的生长无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1.水污染:规模化养猪场通常使用大量水进行清洗和冲洗,导致大量
含有粪便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废水排放到水环境中,严重破坏周边水体的水质。
2.土壤污染:养猪场大量排泄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养分和有机
物质,长期堆积在地面上,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局部土壤的养分过量。
3.空气污染:养猪场通常有较高的氨气排放量,氨气经空气传播后可
以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治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废水处理:养猪场应建立废水处理系统,采用生物处理、化学
处理和物理处理等多种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排放标准。
2.规范粪便处理:采取有效的粪便处理方法,如沼气发电、粪便堆肥等,将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3.控制氨气排放:改进养猪场的通风系统,增设氨气过滤设备,减少
氨气向空气中的排放,并做好污气治理,提高空气质量,保护周围环境和
人体健康。
4.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规模化养猪场的监管力度,建立监测系统,
定期监测养猪场的废水、粪便和氨气排放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加以整改。
5.推动养猪场生态化改造:通过研究和推广生态养殖的方法,如湿地
养殖、循环利用等,使养猪场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方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废水处理、粪便处理、氨气排放控制和环境监管等,推动养猪场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规模化畜牧养殖是指以大规模集中的方式养殖家禽、猪、牛等畜禽的一种生产模式。
它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养殖设施的集中化管理,大规模养殖量的提高。
规模化畜牧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规模畜牧养殖场通常需要大量的水来供给喂养和清洗,而其中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粪便、尿液和饲料残渣等污染物质。
这些污染物质会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藻类爆发性增长,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如水体缺氧等。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规模畜牧场经常需要大量的饲料生产,而饲料的生产常常伴随着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些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中,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大规模畜牧养殖还会产生大量的粪便,粪便中的有机物质会在土壤中逐渐分解,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土壤的温室效应。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污染。
大规模畜牧养殖场通常需要大量的饲料和水,这就需要大量的运输车辆来运输这些物质,车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会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畜禽在饲养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对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可以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
可以倡导和推广有机养殖和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饲料生产对土壤环境的压力。
可以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利用生物气化技术将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以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限制车辆的尾气排放,减少畜禽散养和露天饲养方式,改善空气质量。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通过加强管理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规模化畜牧养殖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的主要形式。
但是,随之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土地、水资源、空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主要探讨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一、土地环境的破坏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土地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率低、土壤侵蚀严重、土地污染等。
养殖场面积大,而养殖密度高,使得畜禽粪便和养殖废水对土地的污染非常严重。
大量的养殖废弃物直接堆积在地面,不仅使得土地肥力逐渐下降,还会导致土地污染,地下水资源也遭到污染。
为了减少畜牧业对土地的占用,应合理规划养殖场的用地,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废物处理、污水净化等技术手段,把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循环经济。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质恶化、水资源浪费、活水断流等。
大量的养殖废水和养殖过程中的饮用水等都会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另外,由于养殖场地的面积大,畜禽粪便和养殖废水通过地下水运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增加水资源开发难度。
针对水环境问题,应建立养殖废水处理设施,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规范污水排放,保护水资源,减少对水环境的冲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空气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味污染、气体排放污染等。
大量的畜禽粪便和养殖废气排放,会对空气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常年迎风面畜禽养殖场,气味及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减轻空气环境的污染,应合理规划养殖场地,尽量远离居民区和公共场所,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减少气体排放量。
四、生态系统的破坏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灭绝、生态平衡被破坏等。
由于养殖场密度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和兽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长期下去,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浅析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规模化畜牧养殖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从水污染、土壤污染、气候影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和垃圾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
养殖场中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氮和磷等,当它们进入水体时,会导致水中富营养化,引发水华事件,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养殖场还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来促进动物生长,这些化学物质也会通过动物粪便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土壤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养殖场的大量粪便和尿液排放被直接堆放在农田上,导致土壤氮、磷等养分过度积累。
这不仅会破坏土壤质量,降低土壤肥力,还会导致农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使土壤退化。
还有一些养殖场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来提高饲草的产量,这些化学物质也会通过土壤渗透进入地下水,造成水源污染。
规模化畜牧养殖还对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牛和其他反刍动物排放的甲烷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据统计,全球温室气体的30%来自畜牧业,其中甲烷的排放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为了满足畜牧业的需求,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导致了栖息地的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规模化畜牧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往往需要大片的森林和湿地被砍伐和填平,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特别是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养殖场的排放物对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造成了威胁,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
为了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在养殖场的管理上,应采用科学的排放处理和废物回收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建立养殖场的监管制度,减少水污染。
应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发展良机,挑战与机遇并存,立足于时代背景,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入手,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畜牧养殖是当前我国大力推动的产业项目,影响范围大,是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产业。
畜牧养殖的技术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在经济效益方面上升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几点防治措施,旨在促进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模化畜牧养殖是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规模化养殖代替个体养殖,可以集中养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带动了养殖业的经济发展、技术革新,而且实现了畜牧养殖的规范化与整体性。
同时,规模化畜牧养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土壤、大气、水源污染。
由此可见,如何推进规模化畜牧养殖的绿色发展,平衡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当前急需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键是明确影响内容及产生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形成绿色养殖模式,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畜牧养殖管理及监督。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如今,我国畜牧养殖的主流形式为规模化养殖,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让养殖户得到真正的实惠,推动养殖模式的积极转变,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及区域化的根本目标。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畜牧养殖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市场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小农经济不断转化为商品经济以后,规模化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从我国目前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发展趋势来看,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养殖形式的产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根本目的是提升经济效益。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索昂才培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危害生态环境的表现1、养殖所用的化学药物与原料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进而使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畜牧业的产品优质。
不过,畜牧行业需要占用大面积的耕地,使得大部分养殖场在偏远地区,距离城市居民较远,在运输畜牧产品时需要较长时间,进而影响畜牧产品的质量。
因此,畜牧养殖户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求,不断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将畜牧养殖区搬到距离城市居民较近的地区,一方面占用了大面积的种植地,另一方面的规模化的养殖会产生大量粪便,部分养殖户缺乏处理经验,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
此外,部分养殖户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养殖过程中会运用大量的化学药物,如果处理不当化学药物会渗透到土壤、地下水中,进而影响城市环境清洁度。
2、家禽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畜牧养殖中家禽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家禽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诱发传染病、产生病毒。
此外,部分地区家禽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数量也较多,粪便排放量也会随之提升。
而养殖企业过分重视自身利益,对于粪便排泄物的处理不够重视,从而使排泄物大量堆积于养殖场周围,对其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自然环境对家禽养殖具有重要影响,污染物如果没有合理处理会滋生大量的细菌,进而反作用于家禽,甚至会使大量家禽患病造成安全事故,既对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3、规模化养殖对土壤、空气以及水资源带来的危害规模化的养殖会对土壤、空气以及水资源造成严重伤害,其规模化主要是多数量、大面积以及集中化的养殖。
在其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物所需食物的控制不合理,进而产生较多的食物残渣,部分养殖在残渣处理方面缺乏经验,普遍运用水冲洗方式,该种处理方法既污染了养殖区周围的环境,又大量消耗了水资源。
此外,在冲洗食物残渣的同时,其污水会渗透于土壤中,进而对土资源造成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形式及危害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粪便、污水和恶臭。
2.1粪便污染据试验资料分析,每头猪每天大约产生5.5L排泄物(不包括冲洗圈舍的废水),每年大约排泄9.53kg的氮。
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由于猪对饲料中氮的吸收率很低,大量的氮随粪便被排出体外后,在土壤中累积,超过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
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
而且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
2.2污水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企业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极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污染了大江大河的水质。
猪场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
高浓度的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其中污水中高浓度的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使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Roland等,1993)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
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使地表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超出允许范围(50mg/L),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
一旦污染了地下水,极难治理恢复,将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
同时养猪场在污染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自身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畜牧养殖业的自身可持续发展。
2.3恶臭及氨粪便的臭味是指粪便中含有的或在贮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成分。
由于规模化猪场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相当部分的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目前已有160种挥发性成分从粪中鉴定出来(O,Neill and Philips,1992)。
在粪尿中还发现80多种含氮化合物,其中有10种与恶臭味有关。
降低粪中氮的排出会降低粪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减少粪便的臭味。
Hobbs等(1996)研究表明,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和理想蛋白质的摄入量,会明显减少粪中多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另外,粪尿在发酵时会产生氨气、SO2、NO2、胺及氨基酸衍生物等。
尽管氨气与粪臭味之间相关不大,但大量研究表明,环境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动物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肺炎发生率上升,性成熟推迟。
因此人们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氨气的排放量(O,Neill and Philips,1992;Hobbs等,1996)。
猪场的粪便管理系统作者:Sieve Pohl博士(美国南达科达州立大学推广农业工程师)前言粪便对环境的好处数百年来,动物粪便一直被认为是植物的优良养分来源,同时粪便具有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因而还一直被认为是优良的土壤改良剂。
同比较常规的肥料相比,粪便在田间的合理施用可对环境产生下列好处:·减少硝酸盐流出;·减少土壤侵蚀和任流;·增加土壤的合联运而减少大气中的含碳量(可能有助于缓解全力变暖);·减少因用天然气生产无机氮肥而对能源的消耗;·减少对商品磷肥的需求(磷是一种稀缺资源);·提高作物种植体系的生产率。
粪便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多数元素,包括氛、磷、钾和微量元素。
然而,正是由于粪便将这些养分与有机联以独特的方式结合了起来,粪便才对于作物生产和环探具有了价值。
粪便中的氛比商品氮肥提供的氛更为稳定。
粪便所含的氛中相当大一部分以有机形式而存在,这些氛随着土壤变暖而缓慢地释放出来。
土壤中的有机物被认为是大自然对肥沃土壤的标记。
大多数进入植物根系的养分都经过了一系列微生物过程才转化成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
粪便中的有机碳可提供能源而满足活民正记的立场激生物环境所无,从而连走赛分的亲河同时使这些养分变得可为植物质利用。
粪便对水质的影响将动物的粪便和其它副产物管理好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对东及的危害,是养猪业面对的一大挑战。
下文将简要讨论粪便中与此最为有关的成分,讨论英对农历的特定影响,并讨论其进入地表水和/或地下水的常见途径。
水的污染物粪便含有以下四种危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1)氨;(2)磷;(3)病原体;(4)有机物。
表1一一列举了这些污染物,其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其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常见途径。
表1 粪便中可造成水质污染的成分以及其对环境的相关进入水源的常见途径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进入水源的最常见途径硝酸盐(氮)蓝婴综合(Blue baby syndrome)通过沥滤作用进入地下水氨(氮)对鱼有致死作用地表水径流磷富营养化土壤侵蚀和她表水径流病原体危害人类健康地表水径流有机固体物降低水中含氧量,对鱼有致死作用地表水径流氮:所有的生物为了生长和存活都需要氮,氮是蛋白质的基本建筑材料。
猪仅利用其口粮中的一部分蛋白质来产肉,其余的蛋白质则作为氮而随粪便排泄掉(在尿中以尿素的形式,在粪中则以有机还的形式)。
尿素可迅速转化为氨(含氮),硝欧盐(含氮)则来自粪便中的氮。
粪便中的氮多以氨或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这类形态的氮很容易随地表水的名流作用和土壤侵蚀而流走,不太可能流滤过土壤,除非通过大孔流(macropore flow)作用进入浅层地下水或农田排水管。
一般来说,土壤的过滤能力对有机化合物的移动有报制作用,而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则可限制带正电行的控离子(NH4+)。
地表水中的氨还代表了一种环境问题。
在大部分天然地表水中,总氨浓度如果高于2ppm 就超过了鱼的耐受标准。
氨的毒性随水的酸度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在高温的碱性水中。
达0.1ppm的氨就有毒性作用。
水中的含氮量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测,因其能促使沿岸水作中草生藻类植物并导致欢饮用水中含硝酸盐。
藻类植物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回单间已植物。
大多数藻类是无害的,并可在食物链的最底层起提供能量的作用。
没有藻类植物的活,地球上的高等生物也许就不会存在。
有时候,条件会允许藻类植物生长茂盛从而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
低氧水平会抑制水生动物的生长,因而会降低渔业产量.此外,有些藻类会产生霉素,这会导致鱼类生病控至杀死鱼类。
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污染可限制6月龄以下婴儿血流中的氧,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篮五综合征)。
婴儿和孕妇受到的威胁最大。
此外,硝酸盐还具有一些尚未得到充分证实的对健康的危害作用。
在美国,环保署(EPA)已经制定了公共水源中硝酸盐最高污染水平为百万分之十(10ppm)。
磷: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所以磷也是切代作物生产所必须的。
磷具有多种极为重要的功能,一种主要功能是储存和输送能量。
磷从农田进入地表水,可引起水的官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全国湖泊和水库面临的一个主要的水质问题,这是指地表水中藻类和水草异常茂盛地生长。
这些藻类和水草死亡时,水中的天然含氧水平就下降,从而引起鱼类群体发生变化或鱼类死亡。
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的其它常见问题包括:水质下降从而不利于人们在水中的休闲娱乐活动,饮用水味道不好,对饮用水进行处理的难度增高而且成本也增加。
地表水富营养化后还会发生蓝藻茂盛生长,而蓝藻可杀死牲畜,也有害有害于人类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流入湖泊和水库的水中养分含量过于丰富。
过量的磷对于大多数淡水湖泊和水库来说都是第一限制性养分。
在河口的咸水中,氮可成为促使藻类生长的第一限制性养分。
美国环保署正在制定水体中成化合物含量的全国性标准。
他们当前的建议是,总磷不应超过:·在水流进入湖泊或水库的入口处 0.05毫克/升·不直接排入湖泊或水库的水流中0.1毫克/升磷通常随径流和土壤侵蚀而流走。
贮存于土壤中的磷,主要与土壤中的矿物质(铁,铝,钙等)相结合,或者存在于有机物中(活的细菌,农作物残渣,以及部分腐败的有机物)。
因此,土壤侵蚀现象,是地表水输送磅的主要机制。
清原作:病原体通常指任何能在其它动物或人类引起感染或疾病的病毒、细菌或原虫。
有机物:粪便中的有机物,比如养分,只要管理得当就是一笔宝贵的环境资源,而如果管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
如果让粪便排入水体或从施用粪便的农田中流走,那么粪便中的有机物就会成为有害的污染物。
病原体、磷和桉等有机物主要就是随地表水的径流作用而进入水中。
有机物很少能沥滤通过土壤。
有机物不太可能大量进入邻近的地表水,除非发生了下列情况之一:(1)从畜舍、储粪池、这天收场或其它设施直接排入地表水径流;(2)土质储粪池遭到灾难性毁坏或者通过灌溉系统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施用粪肥;(3)在地表施用粪肥后紧接着就发生大量降雨;(4)在有雪覆盖的冰冻土壤或水分地和的土壤中大量施用粪肥而紧挨此处即有地表水。
污染物造成污染的途径前文所述可造成污染的物质,一般都按以下5种途径中的一种或多种途径到技术作。
这些途径是:径流、流相、大孔流、水并以及氨的托发和沉积。
径流:来自江天牧场、粪肥施用地点以及增粪池和饲料仓库的径流,是污染物流人的常见途径。
粪便中所有的污染物都可随地表水径流和土壤侵蚀而流入水体。
磷、病原体、氢和有机物造成的污染最常见由在流和土壤侵蚀所致。
沥滤:硝酸盐是沥滤入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
在土壤的含水量超过其系水力时,硝酸盐等溶解的污染物就会从作物的根系区流出,最终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粪便和其它因产物中的大多数污染物(即:有机物,病原体,尤其是磷)经过土壤的过滤作用而不会进入地下水。
土壤的结构、与土壤矿物质的健合物以及带负电荷的土壤颗粒,通话会限制大多数污染物的移动。
然而,土壤对污染物移动的限制能力也可能被突破。
比如,阳离子交换能力比较低的土壤(破质土壤),可允许氨每年渗入储粪池以下数英尺深。
大孔流:粪便中的多数污染物都可遇过大孔流作用而穿过土壤,到达浅层地下水农田排水管。
大孔流(大孔为植物的根造成的空洞,蚯蚓洞,因土壤干燥而出现的裂隙等)可提供污染物突破土壤滤过能力的途径。
陷落洞和喀斯特地形也会提供污染物直接进入地下水的机会。
水井:水井可为污染物提供直接进入地下水的途径。
废弃的水井,井壁护层设计不良,或者水井邻近露天收场或储粪池,都可造成粪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机会。
储粪设施的类型为什么要储存粪便能够储存粪便,就可减少或排除每天收集、清除和施用粪便的需要。
以前,当猪场规模还比技小的时候,清运粪便或极短时间地储存粪便并颁项清运,是常见而有效的措施。
然而,随着猪场规模的增大,也随着粪便管理系统从固体/半固体系统转变为液态系统,对粪便进行储存的民要就越来越明显了。
储存粪便的主要原因是让生产者能在天气条件和田地耕作阶段都合适的时候才去施肥。
在接近或正处在作物生长季节的时候去施用粪肥,粪便中的养分才会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作物的类型和粪肥的施用方法,对于储粪设施的设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典型的浆性粪便储存设施用于储存浆性粪便的设施有许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在猪舍地板下面设置一个或浅或深的坑,粪便就直接通过猪舍的条板地面落人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