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上帝的关系人在罪中的状态
创世纪一章二章的心得体会
创世纪一章二章的心得体会《创世纪》是《圣经》的第一卷书,记载了天地万物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
创世纪第一章和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上帝在六天内创造天地的过程,以及上帝创造第一对男女亚当和夏娃,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的经历。
通过阅读这两章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了神的伟大和人类的身份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在创世纪第一章,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
这六天中,上帝通过他的话语,一句句命令万物从无到有、从混沌中脱颖而出。
他用了三天的时间创造了光明、天空、地球、海洋和植物,又用了三天的时间创造了太阳、月亮、星辰、飞禽走兽和人类。
我深深地被上帝的创造能力所震撼。
他以一句命令的力量创造万物,展现他的力量和智慧。
这让我对上帝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
同时,通过创世纪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创造的一切都非常完美。
上帝在每一天的创造之后都看到创造的事物是好的。
这向我们传达了上帝美好、善良的本质。
他是一位完美的创造者,他创造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同时,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类,他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女。
这表明上帝将创造的权力和责任赋予了人类,让我们成为地上的管理者。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来看出人类在创造中的独特地位和责任。
创世纪第二章则详细描述了上帝创造了第一对男女亚当和夏娃,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的故事。
在这里,我看到了上帝对人类的关爱和呵护。
上帝为亚当创造了合适的住所,即伊甸园,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上帝在创造夏娃时表示:“这是做人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表明夏娃是与亚当有着亲密的关系,是亚当的配偶和伴侣。
这展示了上帝的智慧和他对人类关系的设计。
然而,尽管上帝赐福于亚当和夏娃,他们仍然违反了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
这不仅破坏了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也让他们失去了伊甸园的居所。
通过他们的犯罪,我们明白了罪的严重性以及罪与罪人之间的关系。
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是无罪的,他们与上帝保持紧密的关系。
论意志的自由
第九章论意志的自由一.自由选择者的自由9.1上帝造人,把自由赋予人的意志。
这意志既不受强迫,不得不行善作恶,也不会因其本质而必然如此去行(太17:12;雅1:14;申30:19;约5:40)。
l 关于预定论,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绝对预定下,我们是否都成了机器人?”如果我们像威斯敏斯德神学家那样理解上帝的预定与护理,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回答:“在永恒中,上帝就按其至圣至智的旨意,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威斯敏斯德信条》3.1)“上帝是万物的伟大创造者,祂维系、引导、管理、统治一切活物、运动和事物,从最大的到最小的”(《威斯敏斯德信条》5.1)。
“上帝在其护理之中,彰显极大的权能、难测的智慧和无穷的恩慈,甚至及于第一次堕落,以及天使和人的其它所有罪恶。
这不只是有上帝的许可”(《威斯敏斯德信条》5.4)。
l 之所以有这个部分,就是因为当初神学家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预先做出了回答:上帝并不强迫人的意志,人受造时也不会因其本质而必然不得不行善作恶。
换句话说,绝对预定与护理并没有将我们变成机器人。
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行为——除了行为的善恶,是上帝所预定的,通过上帝的护理来实施的,但是行为的性质、动机或道德性是属于我们的。
因此,整体而论,行为是属于作为个别受造物的我们。
预定只是远因,它不是像电源信号操纵机器人那样来操纵我们。
除非我们患有精神病,否则我们对我们所决定的每一项自由行为都有完全的知觉;是依照我们的认知与情感的状况,我们的欲望与倾向而定的;我们在作决定时,是按照最好的做法而定。
即使是有人用抢指着我们,问我们是要钱还是要命,我们也是以当时视为最好的做法而决定的。
换个方式说,控制机器人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机器人的控制器,或操控它的精密程序。
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感觉或意见!但我们行为的主要起因是我们本身的意志——我们有自己的意见。
而上帝的预定与护理则是我们行为的远因。
l 这个结论有圣经上的根据,基督教导说:“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可能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对这三个阶段的论述,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化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王国的色彩。
作为肉欲的人格化的莫扎特歌剧《唐·璜》里的人物唐·璜可说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这种生活是偶然的、暂时的,此时此刻的此种享乐就是一切。
它既不追求确定的信念,又不遵循固定的和普遍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生活到头来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种较高的生活方式,即伦理的生活。
于是就由第一阶段而跳跃到了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
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能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良、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
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个人在伦理阶段所选择的不是具体的善或恶,而是选择善恶,不超出善恶之外。
伦理阶段的生活仍存在矛盾。
这主要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对道德义务的履行之间经常脱节。
因为个人总不能摆脱世俗的感性的生活,容易受到第一阶段的生活方式的引诱而忘却道德义务。
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
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种有罪感是个人的存在的最具体的表现。
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为了解决有罪的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
论人的自由意志
论人的自由意志我爱人人自由意志的意思是指人可以随自己心中所喜爱的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的事;这当然包括善事和恶事。
但今日人类的情形是,人无力行善而作恶有余。
于是,很多人在问,自由意志是谁给的?如果是上帝给的,全能的上帝为什么不赐给人绝对行善的意志而让人在罪恶之中沉沦?自由意志在人的生命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人是什么?有人说人是天地的蜉蝣,有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有人说人是自然的翻译员,有人说人是宇宙的仆役,有人说人是自然进化的一个种类。
每一种文化都有对人不同的见解。
中国人说:人是万物之灵。
这是近乎启示性的智慧之光。
在上帝所造的万物中,唯有人是得了上帝灵气的活物,是上帝按着他的形像造的。
上帝的形像包括上帝的公义、知慧、圣洁、仁爱等。
当然,上帝的意志是绝对的自由的,他也就赋予了他的形像自由意志的特征。
在韦斯敏斯德信条第九章中有论及人性自由意志的五大要点,我们也在此作一些讨论。
一、"上帝把本性的自由赋予人的意志,这意志既不受强迫趋向善恶,也不受本性的绝对的必然所决定的去行善或作恶。
""强迫"是指有外来力量的操控或辖制,你不得不这样做或那样做,人的主权和自由被剥夺;这就如同人用程序设计的机器人一样,完全是在设计者的操控之下。
"本性的绝对必然",是指上帝赋予的天然本性就是如此,被造物所作的一切都是出于本性的驱使。
就如密蜂采花酿密一样。
虽然人类赋予蜜蜂许多的赞美,赞美它的勤劳和无私的奉献,密蜂却永远不知道它是如此伟大,它也永远不知道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它的行动来自它的本性的绝对必然;就好像小鹿饿死也不会吃尸体一样,都是出自本性的必然。
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既不受外来力量的迫使,也不是本性绝对的必然性。
生命树和智慧树都生长在伊甸园的中央,上帝对亚当说,一种是可吃的,一种是不可吃的,一种果子是得生命的,一种果子是导至死亡的,你有自己选择的意志。
朋友,上帝赐予人的这种自由意志,既非操控,也不是铁定之律的辖制的赐予,对人是何等的美善和尊贵。
学习忏悔录心得(通用10篇)
学习忏悔录心得(通用10篇)学习忏悔录心得篇1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经过对自我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我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我“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
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
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
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
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学习忏悔录心得篇2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
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
不是伪善者。
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
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
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
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
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
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
因信称义的名词解释
因信称义的名词解释在基督教教义中,"因信称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通过个体对上帝的信仰,而不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或作为,一个人可以获得上帝的称义和救赎。
本文将尝试解释这个概念,并探讨其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意义和影响。
信仰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而是一种深刻的承诺和信任。
基督教教义认为,所有人都因为人类始祖亚当与上帝之间的背叛而陷入了罪恶和堕落的状态。
因此,上帝派遣耶稣基督来世,以他的死在十字架上赎回人类的罪恶,为人们带来救赎和和解。
然而,基督教教义中明确指出,这个救赎和和解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善行或功绩获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信仰。
具体来说,人们只需要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相信他的救赎工作,并承认自己是罪人,需要上帝的怜悯和赦免。
这种信仰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与上帝建立关系并因此获得称义和救赎的前提。
"因信称义"的核心思想是,在上帝面前,人们无法凭借自己的善行或符合特定的道德标准而自称义。
人的善行和道德努力从根本上是有限和不完全的,无法达到上帝的完美标准。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将信仰放在他的身上,从而与上帝建立恢复和和解的关系。
"因信称义"对基督教徒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醒人们相信上帝的救恩是一个恩赐,而不是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或价值得到的。
这种意识帮助人们克服自负和自满的态度,而是谦卑地接受上帝的恩典。
此外,"因信称义"也带来了信心的力量和安慰。
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然而,"因信称义"告诉我们,我们并不依赖自己的力量,而是依赖上帝的恩典和赦免。
这种信念给予信徒坚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考验。
此外,"因信称义"还激发了信徒对他人的同情与慷慨。
既然我们自己都是因为上帝赐予的恩典而获得救赎,我们就应该对他人表现出同样的怜悯和关怀。
从弥尔顿的《失乐园》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
从弥尔顿的《失乐园》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斯陈雁内容提要:在西方文学著作中,作者时常把宗教信仰与现世生活联系在一起,弥尔顿作为清教徒的圣经精神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都真实地体现在了《失乐园》中。
纵观全诗,弥尔顿借用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来表现他心中上帝和反上帝、基督与反基督的宗教体验,通过撒旦与上帝、人(亚当和夏娃)与上帝这一分为二的两个部分来表达人与上帝的矛盾关系,这是弥尔顿一生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深刻思索与总结。
关键词:弥尔顿 《失乐园》 人与上帝 撒旦作者简介:斯陈雁,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Tit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 from Milton's Paradise LostAbstract: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s often put the religious and secular life together, Milton as a Puritan biblical spirit and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re truly reflected in the "Lost Paradise". Throughout the poem, Milton used the biblical story to show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God and God, Christ and Christ in his heart, he expressed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 through the two parts of the two parts: Satan and God, man (Adam and Eva) and God. This i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nd summary of the meaning and ultimate value of Milton's life to human existence.Key words: Milton Paradise Lost Man and God SatanAuthor: Si Chenyan is from 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Shanghai University. Her major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一、撒旦对上帝的反叛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17世纪培根的经验科学、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的出现,由此产生的社会环境的世俗化与多元化,都对人的基督教信仰产生了动荡。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篇1《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
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
他用自我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文一开始卢梭就写道:“我此刻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
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这个人就是我。
”这样迫切的言辞又怎能不让人走进他真挚、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呢?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欢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
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
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
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
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异常喜欢读书。
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
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
“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
”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
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
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基督教哲学中的善与恶问题
基督教哲学中的善与恶问题基督教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分支,对善与恶的探讨有着悠久而深刻的历史。
关于善与恶的问题不仅是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神秘主义、形而上学以及人类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善与恶不仅关乎道德行为,也引发了对神性、自由意志、人与上帝关系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基督教哲学中的善与恶问题。
一、善的定义在基督教哲学中,“善”是一个基本概念,它不仅包括道德上的正义、良好行为,还涵盖了神的本质和意志。
基督教徒相信,真正的善来自于上帝,这意味着一切好的事物都源于神的性格与意愿。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于善的核心要素:神性与善:上帝被视为绝对善,是一切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基础。
圣经中经常提到,“神是爱”(约翰一书 4:8),这表明了慈爱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善。
伦理道德:基督教伦理学将“善”视为符合上帝旨意的生活方式。
人们被召唤去追寻善,并通过信仰和行为来体现这一追求。
例如,《圣经》中的《十诫》提供了明确的道德指引,让信徒知道何为善。
存在论与目的:基督教哲学认为,人类在创造时被赋予了良好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上帝愿望与计划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应努力活出自己的目的,追求完美的善行,以实现神所设定的人生目标。
二、恶的定义同样,“恶”在基督教哲学中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罪、邪恶、人性的堕落等多个层面。
原罪:基督教认为,随着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堕落,原罪进入了世界。
这种堕落导致了人类失去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恶因此而生。
在这个意义上,恶被定义为偏离神意、反对其本质的行为。
道德邪恶:道德邪恶指的是人类自由选择下的恶行,例如谋杀、欺诈等。
这些行为使人在道德上偏离了正常轨道,也违反了上帝设定的道德律。
自然邪恶:自然邪恶包括自然灾害、疾病等,这种邪恶不是由于人类行为直接造成,但仍在影响人类生活。
基督教对此提出“苦难之谜”,探讨为何全能的上帝允许这些事情发生,并尝试寻找解答。
三、自由意志与责任基督教信仰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即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行善或作恶。
罪论
∙登录∙注册∙用户面版∙用户面版∙作家工具∙排行榜∙搜索书籍∙全部书籍∙旷野主页∙旷野论坛∙旷野音乐∙旷野博客∙手机浏览∙繁体中文∙音乐版旷野书库-> 首页-> 慕迪神学手册-> (23)人论及罪论:有关人与罪的教义背景颜色(23)人论及罪论:有关人与罪的教义(23)人论及罪论:有关人与罪的教义人的定义在神学上研究「人」的科目称为「人论」(anthropology),而这词一般则译为「人类学」。
英文anthropolgy一字来自希腊文anthropos(意思是「人」)及logos(意思是「话语」或「论述」)。
故此,在神学上的人论就是研究人的理论。
人论是以圣经为立场,研究有关人类的教义,或可解释为,从人类文化环境的观点对人所作的研究,前者正是本章探讨的内容。
人类的起源基督教与非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有不同的看法。
在非基督教圈子一般均持无神论,或认为人是进化而来的;某些基督徒也持中间立场,就是持有神进化论(theistic evolution),认为神是开启了进化的过程,透过进化来成就他的创造。
亦有一些基督徒倡议某种形式的创造,是借着神的作为(divine fiat),或是借着一种「创造发展过程」(developing creation)来完成的。
无神进化论:进化论是由达尔文(Charles Darwin)所提出的,后来经由其他人修正。
此理论企图排除神为因素,去解释物质和生命的始源问题。
进化论排除任何超自然的作用,来解释人、动物与植物的起源。
「根据自然进化,万物所需的就是原子的运动。
由原子、运动(motion)、时间、机率的组合,就构成我们今天的所有。
」正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The Origin of Species)所说的,进化论的大纲如下:(Ⅰ)变化(variation)形成后代比祖先更优越;(Ⅱ)生存的斗争是汰弱留强,就是淘汰那些适应力较低者;(Ⅲ)自然淘汰过程使最能适应者得以生存;(Ⅳ)遗传能由变化产生更新,而质素较好的生命遗传下去,逐渐累积;(V)经过一段足够的时间,新物种会由此而产生。
2.人类犯罪
• ——罗马书3章23节
生活挑战:
• 鼓励学生在这一周内向上帝认罪并请求他 的赦免。
• 鼓励他们也为自己做的错事请求家人和朋 友的原谅。
我知道
• 罪通过亚当临到全世界,因此我们都是罪人。 • • 上帝应许派遣一位救主打败撒,战胜罪恶。
• 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承担了 刑罚。借着他的复活,我们可以得到永生。
• 许多年后,上帝持守了他的应许。他派遣自己的 儿子(耶稣)来打败撒但。
• 耶稣从未犯罪。他是完美的。然而他为我们而死, 替我们承担了罪的刑罚。他的牺牲是为我们的罪 付上的最终赎价。
动动小脑筋
1.亚当和夏娃犯了什么罪?
2.他们犯罪的后果是什么?
3.上帝的应许是什么?这个应许是怎 么实现的?
背诵经文:
始祖犯罪
创3:1--24
被赶出伊甸园
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话,吃了分别 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十分失望。因 为他们犯罪,上帝把他们赶出了伊甸 园,他们还要辛苦地工作。
• 亚当和夏娃犯罪的后果就是使人与上帝隔 绝。(赛59:2)
• 在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的那一刻,属灵生 命的死亡就降临了。因为罪,我们都与上 帝隔绝了。但是上帝定下一个计划,好叫 我们与他和好。上帝应许派遣一位救主来 打败撒但。
• 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救恩
系统神学--人论
系统神学--⼈论导读:恩典以勒圣乐学院课程系统神学第四章⼈论,现代基督徒科学家戴⼤卫(DavidDye)所提出,此说是美国富勒神学院(FulllerTheologicalSeminary)当过,弗5:21-22(⼆)神造⼈的神学意义,此论是天主教的神学⽴场,不少现代神学家亦附和此论,乃新正统派与圣经神学运动者所偏好,恩典以勒圣乐学院课程系统神学第四章⼈论第四章神的精⼼杰作——⼈论(创1:26-27,2:7,诗8:1恩典以勒圣乐学院课程系统神学第四章⼈论第四章神的精⼼杰作——⼈论(创1:26-27,2:7,诗8:1-9,罗5:12-19,徒17:26)本章便开始研究有关「⼈类学」亦称『⼈论』:⼈的起源、创造、本质、受造⽬的、堕落,并神如何为⼈类预备救赎⼯作。
⼀、⼈起源的理论⼈从何⽽来?创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创1:27 神就照着⾃⼰的形像造⼈,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
神创造了⼀男⼀⼥,使他们管理神所创造的⼀切,并吩咐他们⽣养众多。
世上所有的⼈类都是他们的后裔。
对这创造事件的发⽣引起各种⼈起源的理论。
(⼀)⾃然进化论(Deistic Evolution)第⼗九世记的达尔⽂所提倡的。
他理论的重点如下:(⼆)理神论式进化论(Deistic Evolution)詹柏在1844年提出,(三)有神进化论(Theistic Evolution)现代基督徒科学家戴⼤卫(David Dye)所提出,(四)渐进创造论(Progressive Creationism) /复造论此说是美国富勒神学院(Ful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当过院长的卡内勒(Edward J. Carnell)所提出。
(五)⼀次创造论(Instantaneous Creation)波温(Borden P. Bowne)所提出⼆. 神造⼈的原因(⼀)神造⼈的本意当我们凭信⼼接受创世记的创造过程为事实,对我们认识⼈的本性及本质便⼤有帮助了。
宗教名词解释 参考
★宗教哲学名词解释★耶稣的降生和牺牲是上帝与人立的新约,宣告上帝与犹大人所立的旧约的结束从而带来上帝救赎全人类的福音。
★基督: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1. 即希伯莱语所说的弥撒亚(救世主),基督教将耶稣作为基督,意思是耶和华的拯救。
2. 由圣母玛利娅从圣灵处怀孕,耶稣从诞生和被钉十字架是教义的重要内容。
★因信称义:1、德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圣经中说“义人必因信而得生”2、路德据此认为获得拯救只要凭借内心的信仰就可以((通过阅读信仰圣经),与教会和善功没有直接关系。
但强调只有对上帝的信才有可能获得拯救。
★先定:1. 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置与上帝的永远不更改的先定上。
(是否能不拯救,或者是否可以进入天国都是被上帝预先安排好的。
2. 主要是否定了教会的救赎理论。
★原罪:考过1.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所以人因此而获罪。
2. 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理智和意志中都浸透着恶。
3. 人凭借本身的自由意志的行动只会做恶,人在道德上的善恶不取决人,而取决于对上帝恩典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拯救。
★三位一体:4. 基督教根本教义: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灵、圣子的三个位格。
5. 三者虽然有各有特定的位份但却完全只有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立的真神,只能靠信仰来接受。
6. 三位一体有着合一性和平等性,其本质相通、本体相通、神性相通由此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世界万物都有这一上帝创造和主宰。
★神学预定论:1. 奥古斯丁解释教义的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有原罪和现世罪,使人的世界成为被上帝定了罪的世界,只有天国完美无缺能够使人永远幸福。
2. 但得到拯救不取决于人的自身的自由意志而是取决与上帝的恩赐,人是否可以成为善良的人,可否进入天国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
★道成肉身:1. 指基督耶稣在世界尚未造成之前就和上帝同在,上帝派遣他来到世界,去童贞女玛利娅取肉身成为人也就是耶稣基督,基督既是人也是神。
预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神学)
预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唐崇荣讲道听讲整理Q:圣经内容一致吗?A:圣经不会矛盾(是圣灵的启示,即便翻译成中文,其要义也没翻错)基本观点:神在创世前预定了得救的人和人数。
证据:彼得前书1:1-2节(什么是基督徒);以弗所书1:1-11节(创世前预定)需要接受观念:造物主照其主权,用绝对正确的旨意来拣选。
Q:得救的数目已经定了,但圣经约翰福音6:13又说“万人得救”呢?A:万人得救不是指所有的人。
如果指所有人的话,问题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得救,这使得神的全能性得到质疑(因为他要所有人得救,而事实并非如此)。
“众人”非所有人的举例:罗马书5:12,一人——众人的句式,用总原则解经:1人犯罪,众人(在亚当里的人)都被定罪,那么耶稣不在其范围。
1人顺从,众人(在基督里的人)就顺从了。
万人得救——所有被拣选的人/所有在基督里的人得救。
纠错:若无父吸引人,没人会到我这里来,凡到我这里来的,一个也不撇下。
——传统传道都只传后半句,略去前半句。
要知道耶稣说“凡父赐给我的,我就将永生给他们”。
Q:信不是发自人的内心吗,不是人主动选择的吗?如果我不信,上帝预定还有用吗?A:信不是从人自己产生出来的,是神做工的结果。
(以弗所书2:8)差听信求(可以看出人是被动的)PS:保罗时代,求告主名=放弃生命来表明信仰,生死不顾,以神为主权的人,就必得救了。
“差救主、差传道、差圣灵”——全都是上帝在主动父预备----子成全(耶稣的死是永世中救赎的计划)----灵施行(圣灵感动人接受)----徒传扬上帝永恒的旨意——历史的成全:如果上帝永恒中无救恩、救主、选民的预定,则历史中就没有救恩、救主和被救的人了。
预定论符合真正正确的神论:一切美善的都是从神而来的,一切丑恶也都是他允许的。
需要接受观念:当以“我”为主体来理解经文的时候就会产生困难,不要把自己的自由同上帝的主权等同起来。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和平和和谐的渴望的关系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和平和和谐的渴望的关系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对上帝的存在感到好奇并展开了诸多讨论。
上帝在各个宗教体系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被赋予了创造世界万物的能力。
而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和平与和谐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和平和和谐的渴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和平和和谐的渴望上帝的存在是人类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于许多人来说,上帝被视为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拥有无尽的智慧和无限的能力。
人类对上帝的存在的信仰,往往与和平和和谐的追求息息相关。
首先,人类渴望和平和和谐,是因为相信上帝的存在能够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希望。
在许多宗教中,上帝被视为强大而仁慈的存在,他关爱万物,给予人类力量和指引。
人们借助信仰来寻找内心的坚定和安宁,相信上帝的存在能够带给人类真正的和平和和谐。
其次,上帝的存在给予人类一种道德约束和规范。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中,上帝通过教义和诫命告诉人们怎样去行善、爱人和关怀他人。
人们相信,只有坚守上帝的教导,才能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和谐。
正是因为上帝的存在,人们对于正义和善良有了更深的理解,促使他们在追求和平和和谐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上帝的存在给予人类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相信上帝存在的人们,常常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上帝,相信上帝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实现和平与和谐的目标。
这种信念使人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行动,为社会进步做出努力。
二、上帝的存在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帝的存在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们的信仰和虔诚会推动他们追求和平与和谐。
相信上帝存在的人们往往秉持着宽容、关爱和理解的理念,他们努力与他人和睦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上帝的存在也激励人们去关心弱势群体,传递爱与和平的理念,推动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其次,上帝的存在对于人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起着重要作用。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意义和目的的关系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意义和目的的关系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对上帝的存在以及其与人类的意义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的探讨和争论,涉及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
有人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赋予人类以意义和目的;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人类的意义和目的是自由而唯心的。
无论如何,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从宗教的角度看,上帝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他在世界上赋予人类以生命、智慧和道德价值。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许多主流宗教都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且认为人类的意义和目的是获得救赎、追求至善和与上帝和睦相处。
在这些宗教中,人类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要遵守道德律法,传播爱与和平。
上帝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和安慰,使人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质疑上帝的存在,他们倾向于从理性和经验的角度对人类的意义和目的进行解释。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意义和目的是由人类自身创造的,并不依赖于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来理解自然和宇宙,并通过追求知识和实现个人价值来获得意义和目的。
对于他们来说,上帝的存在是一个信仰问题,而不是关乎人类意义和目的的核心问题。
无论是认同上帝存在的观点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观点,我们都不能否认上帝的概念对于人类存在的重要性。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的意义和目的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解读。
无论我们选择信仰上帝与否,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有着自己的意义和目的。
这个意义和目的可能是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道德的践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爱与和平的促进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意义和目的并不只是来自上帝的启示,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追求。
人们追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等,这些追求构成了他们的人生意义和目的。
无论上帝是否存在,无论宗教信仰如何,人类都有权利和责任去寻找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并为之努力奋斗。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正念和冥想的实践的关系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正念和冥想的实践的关系正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上帝的存在展开了无数次的思考和讨论。
有些人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把信仰作为他们生活的中心。
而另一些人则对上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更加注重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实践。
然而,无论是哪种立场,正念和冥想这两种实践方式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正念和冥想的实践之间的关系。
首先,正念是指人们对于个体内心状态的觉察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
对上帝的信仰也可以通过正念的实践而得到加深。
当人们通过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内心时,他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正念的实践帮助人们放下杂念,专注当下的身心状态,从而与上帝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正念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自身的言行,纠正错误,并且寻求与上帝和谐相处的方式。
其次,冥想是指通过内心专注和深入的思考来达到平静和宁神的一种方式。
冥想可以让人们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进入精神层面的宁静与平和。
对于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来说,通过冥想可以使他们更加接近上帝。
在冥想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静心沉思,反思自身与上帝的关系,探寻意义和目的。
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超越日常的琐事,提升灵性,找到与上帝沟通的渠道。
然而,上帝的存在与正念和冥想的实践并不是完全依赖关系。
即使一个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仍然可以通过正念和冥想的实践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正念和冥想是一种内省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人类的心理健康。
通过正念和冥想,人类能够减少焦虑和压力,增强心理的韧性,提升积极情绪,使人心境愉悦和平静。
在实践冥想和正念的过程中,人类也可以对上帝的存在进行探索和思考。
无论是通过觉察内心的状态,还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宁静的沉思,人们可以在冥想和正念的实践中发现上帝。
上帝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个体化的体验,只有通过个人的实践和体验,才能获得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和理解。
综上所述,正念和冥想的实践与上帝的存在息息相关。
无论是通过正念来加深对上帝的体悟,还是通过冥想来超越物质世界与上帝接触,人类能够通过这两种实践方式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人、神与法:基于黑格尔宗教哲学解读
人、神与法:基于黑格尔宗教哲学解读【摘要】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解读,探讨了人、神与法之间的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有限的存在,神是无限的绝对存在,而法则是实现神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
人在这个三者关系中扮演着实践的角色,通过自我实现和奉献来接近神。
神的存在和作用是确立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基础,而法则则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保障。
人、神和法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体现了黑格尔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观点,同时也可以对人类存在和信仰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黑格尔、宗教哲学、人、神、法、关系、存在、作用、功能、总结、思考、展望、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探讨人、神与法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黑格尔的宗教哲学为框架,去探讨人、神与法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其宗教哲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角色、神的存在与作用以及法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黑格尔的观点,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类与神的关系,以及法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人与神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揭示人、神与法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哲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解读,探讨人、神与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黑格尔对于宗教的理解,探讨人类信仰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联,以及宗教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通过研究人、神与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宗教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地平衡人类对神的信仰、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哲学上的借鉴与启示。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神和法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它们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