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一、大理州概述

大理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的一个自治州。该州地处滇池南岸,地势东高

西低,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大理州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

底蕴,还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和现代名人。

二、大理州历史名人

⒈杨博文(1867年-1939年)

杨博文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他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为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杨博文在大理州进行过多

次宣传和组织活动,为云南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⒉瞿秋白(1899年-1935年)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在大理州出生并成长,早年即参加了革命

运动。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瞿秋白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三、大理州现代名人

⒈阿巴甫(1939年- )

阿巴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中国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

音乐的泰斗。他的作品《大理古乐舞曲》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中国音乐

史上的经典之作。

⒉杨洪基(1968年- )

杨洪基,云南省大理州人,著名流行歌手和演员。他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杨洪基在音乐和演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为华语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附件:

⒈照片:大理州历史名人、现代名人的照片合集。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素有\

云南的历史名人

聂耳 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艺,一作紫艺。祖籍玉溪,生于昆明。中学时代即加入共青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 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师。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进步音乐、戏剧、电影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并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艺术评论。1935 年取道日本赴苏联,不幸于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聂耳创作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30余首,集中表现当时工农群众的苦难和反抗,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决意志,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墓在昆明西山,玉溪辟有聂耳公园昆明翠湖、西山及玉溪有聂耳雕像。 郑和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后从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27,800余人,分62艘宝船,先后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此航海创举,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伟大的贡献。 皮逻阁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据胡蔚本《南诏野史》载,他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 龙云 龙云(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云,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为唐继部将,1927年胡若愚等发动兵变改组省政府成功,龙云相继任云南省常务委员员主席、38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13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组织第58军、第60军参加中原抗日,后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等职。秘密参加民盟,支持民主运动。1945年10月,蒋介石以武力改组云南省政府,龙云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1948年底至香港,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发展《我们对现阶段中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195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际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龙云是继唐继之后,执掌云南党政军权长达18年的人物,对民国时期的云南省有较大的影响。 唐继尧 唐继尧(公元1883~1927年)字萤赓,别号东大陆主人,会泽人,清痒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员。1909年回滇后历任清陆军督练公所参谋处

云南历史上的名人

云南历史上的名人 先秦时期 庄~(神话中的人物) 隋唐时期(南诏国时期) 皮罗阁 两宋时期(大理国时期) 段思平 元朝时期 赛典赤 明朝时期 开疆功臣 傅友德——永昌侯 蓝玉——颖川侯 沐英——西平侯 沐春——黔国公 政治人物 杨一清——华盖殿大学士,云南安宁人。朱家民——贵州左布政使,云南曲靖人。杨绳武——兵部尚书,云南弥勒人。 包见捷——吏部右侍郎,云南建水人。陈表——浙江监察御史,云南玉溪人。胡平表——贵州布政使,云南建水人。傅宗龙——兵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雷跃龙——礼部尚书兼育英殿大学士,云南玉溪人。 王锡衮——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云南禄丰人。 医学家 兰茂——医学家,著有《滇南本草》,云南嵩明人。 清朝时期 政治人物 严清——吏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李因培——福建巡抚,云南晋宁人。 赵士麟——浙江巡抚、江苏巡抚,云南澄江人。 朱嶟——工、刑、兵、户、吏诸部尚书兼内阁学士,云南通海人。赵光——工、刑、兵、户、吏诸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何桂清——两江总督,云南昆明人。 陈时夏——江苏巡抚,云南元谋人。 丁槐——广西巡抚,云南鹤庆人。 钱沣——江南监察御史,云南昆明人。 何桂珍——两江兵备道,云南师宗人。 王人文——四川总督,云南大理人。 袁嘉谷——云南科举史上第一个全国状元,云南石屏人。 著名商人 李沅——19世纪的云南首富,云南昆明人。 银行家

王炽——20世纪初的中国首富,云南弥勒人。 画家 缪嘉蕙——著有《供奉画稿》,云南昆明人。 民国时期 军事人物(只列上将级别) 李根源——陆军上将,云南腾冲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顾品珍——陆军上将,云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刘祖武——陆军上将,云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李鸿祥——陆军上将,云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谢汝翼——陆军上将,云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罗佩金——陆军上将,云南澄江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唐继尧——陆军上将,云南会泽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张开儒——陆军上将,云南巧家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赵复祥——陆军上将,云南凤庆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叶荃——陆军上将,云南云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庾恩D——陆军上将,云南墨江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黄毓成——陆军上将,云南镇沅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朱培德——陆军上将,云南禄丰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金汉鼎——陆军上将,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堂毕?br> 唐淮源——陆军上将,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王钧——陆军上将,云南呈贡人,云南讲武堂毕业。范石生——陆军上将,云南河西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大理州州情必考知识

大理白族自治州州情 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于1956年11月22日成立。全州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11个县(3个民族自治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2016年末户籍人口360.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理历史悠久。大理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期就有少数民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朝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大一统的国家版图,汉朝设置了郡县。唐宋时期,以洱海为中心出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相延515年。拥有大理和巍山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文化灿烂。以白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长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与云南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独特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大理被历史学家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是中国绘画宝库中的无价珍宝,电影《五朵金花》、小说《天龙八部》、民歌《小河淌水》使大理名扬四海。 大理生态良好。大理属四季不分明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覆盖率达60.8%。苍山是世界地质公园,洱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大理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桂冠于一身,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理资源丰富。境内分布着6个气候带,种子植物有3000多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素有“兰花之乡”“杜鹃花之乡”和“中国核桃第一州(市)”之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纵贯全境,水能资源达1350万千瓦。有金属矿20种、非金属矿25种。 大理区位优越。大理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云南北进川藏、南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是连接滇西8州(市)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境内有铁路、高速公路等多条交通干线,已开通北京、上海等21条航线。“十三五”将着力建设“北进川渝、南出国境、东连滇中、内网互通”的重大交通基础网,大理将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成为云南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中国书法在大理的流布和发展

中国书法在大理的流布和发展 一、大理历史文化略述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出土文物和科学考古证明,大理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肇始的遗迹。降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四千年前,洱海区域的白族先民就已率先迈入了稻作文明的门坎。公元前二世纪,汉王朝已在大理设置郡县,特别是从隋末到元代的700年间,南诏国、大理国建都大理(含元代大理总管100年),大理曾长期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大理因文明灿烂而被清廷敕封为“文献名邦”。朱熹说:“文者典籍也,献者贤才也”。“文献名邦”其中当然蕴含了大理历代众多的书法家和灿烂的书法作品。是故大理一州之内现有两座国家级、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多项省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古代大理书法的流布和近现代遗存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白族是接受汉文化最早和汉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大理出土的周朝大型铜棺和编钟、铜鼓上就有精美的图文,到了汉代就有白族学子张叔、盛览负笈蜀中司马相如门下,学成归来教授乡人,大理文风渐成鼎盛,仅明清两代就产生过三千多举人进士,其中解元、翰林十几人。这个数据在汉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也赫然可书,何况在古代一个人口不多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足以说明大理白族自古领滇文化之先。中国古代的举制度,开科选士,凡举孝廉,从秀才贡生直

到状元,除了诗词、文赋优秀外,书写亦必须上乘。由此也可以说,大理历史上中国书法的传入、流布、普及、发展首开滇中先河。可惜由于历代兵燹的祸害,特别是明军攻占大理后,彻底摧毁了大理500年古都阳苜咩城和历代王陵,并将“在官之典籍、在民之简册,皆付之一炬,”(引自清代《滇系》)使大理帧秩浩敏的纸质文献荡然无存,所剩廖廖。但是即便如此,大理境内至今仍然散落有不可胜数的古碑、石刻和较多的书法馆藏与民间收藏,特别是大理流落在海外的传世国宝,都足以证明大理历史上的书法遗存,举如:《南诏德化碑》(公元766年)、《崇圣寺三塔石刻》(唐、宋、明)、《南诏铁柱》(公元872年)、《南诏三年中兴二年画卷》题跋(公元898年)、《大理国写经》约5000卷(宋)、《大理国画卷题跋》(公元1177年)、《元世祖平云南碑》(公元1304年)、《剑川石窟题刻》(唐、宋)、《蛇骨塔题刻》(唐)、《大理弘圣寺塔题刻》(宋),国内珍稀的百通元碑,以及明清以来谪大理的状元杨慎,著名的书画家担当,高僧书法家中锋,云南提督编图、岭南宋湘、林则徐、梁启超都在大理创作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国父孙中山、朱德总司令、郭沫若副委员长、舒同主席,总统蒋中正、徐世昌,前清遗老郑孝胥,社会名流于佑任、章太尖、蔡元培、李叔同、赵朴初、吴佩孚、袁嘉谷、李根源、谷正伦、金汉鼎、朱培德、龙云等都为大理留下了不可再得的墨迹题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理近现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和作品,第一位是白族著名文化名人赵藩,他撰写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党和国家人所注重,其书写的昆明大观楼第一长联为海内外瞩目。第二位是曾任民国内政部长、考试院长的清末解元周钟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 2011年6月2日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 大理是英雄们逐鹿中原,决一雌雄的舞台。他们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演绎了一幕幕憾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大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英杰,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威武不屈的爱国者;有叱咤风云的起义军领袖;有隐居古刹的画家诗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有的对地方文化建设,倡导社会风气,启迪后学,做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直至终身;有的为民族团结、人民的解放和祖国振兴献出毕生精力;有的为抵御外辱保卫祖国洒尽最后一滴鲜血。他们从神奇美丽的大理走出,从苍山洱海走出,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永远走进了人民心中,大理因养育了这些英雄的儿女而骄傲自豪,大理也因此值得人们铭记。 【细奴罗】 又名独罗、独罗消,南诏第一代王。唐太宗贞观初年,为避哀牢王的嫉害,随其父母从哀牢山迁居蒙舍川(今巍山)躬耕。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定都巄屿图山,南诏由此开国。唐高宗时,细奴罗多次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皮罗阁】 南诏第四代王,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南诏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南边疆分裂动荡的局面,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阁罗凤】 南诏第五代王,执政期间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统一云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是南诏国力鼎盛的时期。由于唐中央政权和南诏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天宝战争爆发,阁罗凤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赞普钟南国大诏“的封号。战后阁罗凤命人收敛唐朝阵亡将士的尸首葬在西洱河畔,名“万人冢”,在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自己不得已叛唐,希望和唐王朝和好的心愿。 【异牟寻】 南诏国第6代王,是南诏历史上最有远见最有作为的君王。继位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旧有的风俗习惯,吸收汉文化,大力发展生产,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与唐朝和好。793年异牟寻派出三路使臣出使唐朝,使臣携带异牟寻的书信和四件礼物—当归、丹砂、黄金、丝棉,﹙当归表示南诏愿归顺唐王朝,黄金表示南诏归顺唐王朝的决心坚定不移,丹砂表明南诏对唐赤胆忠诚,丝棉则说明南诏与唐王朝情谊绵绵﹚,三路使臣都到达了唐朝,向唐王朝转达了异牟寻的心意。贞元十年﹙794年﹚唐朝使者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与

大理历史简叙

大理历史简叙 大理在中国历史上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少数民族地方割剧政权的中心,大理的历史是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理人的发源 我们知道,在今天的楚雄州元谋县,170万年前出现了一种称为"元谋人"的远古人类.随着发展和迁徙,在滇池和洱海两大淡水湖泊周围,人类越来越密集,洱海也成为了大理文明的摇篮.到了公元前286年左右,有个楚国人庄蹻率领几千部众来到滇池区域,当上了部落的首领.跟随而来的楚国人有一部分来到大理地区,他们将先进技术和文化带了进来,因而白彝各族先民的语言文学,种田养蚕,神话风俗也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二.秦时大理 秦以前,大理主要为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所控制,这些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取得四川,设立蜀,巴,汉中3郡以后着手开发云南.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这里说的江南地指的就是金沙江以南丽江,大理,楚雄一些地区.秦还在西南夷部落散布地带筑"五尺道","置吏","通郡县",所以当时大理地区归入"秦地"范围. 三.两汉时的大理 秦灭.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向汉武帝报告说,若从四川去身毒(今印度),必有安全近便的道路可走.武帝

派人到云南寻找通往身毒的商路,不料被居住在洱海附近的当地部族阻挡.于是武帝在长安西仿照洱海的样子凿了一座40里宽的"昆明池",建造楼船,操练水军,表示决心征服这些部落."汉习楼船"的典故来源于此.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率领四川兵卒征服了劳浸,靡莫等滇东地区部落,滇人降.武帝于是在降地设置益州郡,以滇池县(今晋宁)为中心辖24县,大理为叶榆县. 到三国时,刘备建蜀汉政权.这时中原军阀连年混战.而益州毫强大姓高定,雍闿,孟获,朱褒等据地称雄,有的则叛蜀投吴.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分兵三路南征.马忠一军由宜宾入牂牁(今贵州黄平)攻朱褒,李恢一军由平夷(今贵州毕节)入建宁(今曲靖)攻雍闿,孟获,诸葛亮自率主力从安上(今四川屏边)入越嶲(今四川西昌)攻高定.3路大军进展顺利,很快击溃了雍闿,高定,朱褒.而后,诸葛亮从会理南渡金沙江到曲靖与孟获交战.孟获被七擒七纵,最后投降.民间还流传着诸葛亮在下关天生桥擒孟获,在弥渡立铁柱封白王的传说.叛乱平定后,诸葛亮在大理设云南郡. 四.两晋,南北朝,隋朝时的大理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命蜀国降将霍弋为都督统治西南,设置宁州,宁州是当时全国19州之一,大理属宁州管辖.之后数百年,战乱不断,大理地区不断易主.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是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乌蛮和白蛮两大部族.

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一、师姓 ●师向忠 弥渡辛野村(今寅街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乡试举人第二名(亚元),官至天津盐场大使。 ●师范 时代:清代 类别:云南著名学者文人 官职:安徽省望江县知县 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金华山樵。诗歌以唐为宗,得子美、乐天之长,绝、律、歌、谣均备,雅俗共赏,自成风格。诗集有《金华山樵前后集》、《二余堂诗稿》、《抱瓮轩诗稿》、《师荔扉遗集》等,诗论《荫椿书屋诗话》则被评为大理地区第一本诗话,辑刻《雷音集》、《历代诗词》、《南园诗存》等,一生著述和自费刊刻书籍四百余部,滇人著作之宏富当推为第一,其史著《滇系》被文学家姚鼐评为“史氏一家之美”;其诗作流传大江南北,被文学家刘开称为“其气之盛,若决江河而东驰;其思之奇,若云烟变灭而不可测”。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评论道:“吾滇文献大家,当以荔扉先生为冠。” 裕如,且出奇策济饷,一时赖之。及莅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复志在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士有长者,誉之如恐不及,岁损数百金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勤勤不倦。并搜刻望江先辈遗文,籍风后进。城内三十年未有通籍者,至是且相继登选。惜以疾去官,未尽展其才,士民哀之。 师范平慷慨有大节,重然诺。自幼倜傥多能,凡有关民生国计者,莫不考求实用。尤熟于水利边防事宜,指陈古今,悉中利害。晚成《滇系》百卷,固为研究西南舆地所必不可少之书,更睠睠于表章遗逸,多足订补史乘,盖合亭林、梨洲两先生之才识为一,非徒推方志善本已也。馀诗文集尚若干卷。 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六岁始学诗,至十二岁皆受庭训。十七至十九岁,随父到晋宁学署,此间曾向画家王学画,向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学诗,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 辅佐运粮事宜。“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1797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1801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 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 师范(公元1751—1811年),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辛野村(又写莘野村)人。赵州(今云南省大理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凤仪乡凤仪)人。祖籍山西省,先祖在洪武年间随傅友德征云南,就在弥渡定居。 师范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及祖父皆为州学生;父亲师向忠为乾隆辛酉科乡试亚元,挑选晋宁州训导,部授盐课大使。范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广交有识之士。1787年,任剑川州学正。在剑川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1791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1797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1801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八年。 在望江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势,“以爱士恤民为己任,敦礼节,厚风俗,义之所在,虽死生利害弗挠",曾面斥勒索供奉的过境总督委员,杖责欺压百姓的不法司役豪奴。为发展望江教育事业,他怜才好士,开辟“小停云馆"以礼贤士大夫,亲为诸生讲学。自题“政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身居异乡,范十分珍重桑梓之谊,“凡滇人士过访必厚赠"。1808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1811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2005年4月18日《大理日报》第八版介绍: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师荔扉先生传》碑。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我国家。” 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等业务。著有《南诏征信录》3卷、《课余随笔》3卷、l

云南现代名人人物传记

云南现代名人人物传记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情况危急之中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弃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杨蓁(1888年-1925年),云南昆明人,民国陆军中将。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曾和朱德元帅结为兄弟。后历任护国军支队长、靖国联军总参谋长、滇军第三卫戌司令等职。1923年4月4日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高级参谋,4月18日任大本营秘书。 1925年春,奉孙中山之命,赴范石生军任总指挥,率师入桂讨伐叛军,同年6月,在广西遇刺身亡。 陈钟书(1891-1938),出生于安宁。1908年参加滇军。1911年随军参加重九起义,在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等历次战争中,作战勇敢,屡建奇功。1938年4月22日,参加极其惨烈的台儿庄战役,多次打退日寇进攻。日寇遂派出飞机在阵地上低空扫射,密集炮火狂轰滥炸。滇军将士们在一望无垠、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多次的疯狂进攻。23日下午,日寇又发动更大规模进攻,陈钟书率领将士冲向日寇,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数倍兵力的日军。但在肉搏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一发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中将。

周建屏(1892年-1938年6月13日),原名宗尧,字兴唐、兴堂,曾用名子炎,抚州金溪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平山小觉镇。 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云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安恩溥(1894-1965),云南省镇雄县人,青年时期投笔从戎,参加护国军,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逐步成为滇军高级将领,先后在滇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抗战期间,转战湘鄂赣,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又驻守南滇与日寇抗衡。此后,放弃行武生涯开始从政。1949年12月9日在云南起义,1965年12月25日在昆明病逝,终年71岁。 寸性奇(1895年-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抗日名将,出生于中国云南腾冲县城关镇二街(四保街),汉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6月追赠中将),于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被蒋中正誉为:抗日军中一虎将。1941年5月血战中条

云南大理文化名人赵式铭

云南大理文化名人赵式铭 作者:刘聪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赵式铭生平研究,解读其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对后代白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历史研究工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赵式铭;历史;文化;白语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赵式铭(1873~1942年),字星海,白族,近代云南著名文化人物。他是著名学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历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他还是云南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他留下很多作品成为白族近代史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赵式铭1873年出生于剑川金华镇白族世家。8岁的时候,父亲在江东村设馆授徒,他随侍在旁,学到不少东西。17岁的时候赴大理应州试,名列第一,人称“龙首”。1894年赴昆明应甲午科试,因当时国家民族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满腔愤懑,故在试卷中放言时事,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文章虽获阅卷考官赏识,却受到主考官的贬斥,仅名列副榜。应试受挫后,赵式铭赴木河村教书。在教书的同时,他用心读完《史记》《汉书》《唐宋诗醇》等书。 1895年,康有为联络应考举人“公车上书”。赵式铭看到翻印的奏本,受变法维新思想的感动,立志从事教育,走教育救国的道路。赵式铭与青年学友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放足会(宣传缠足妇女放足)、运动会等,积极宣传维新变革,振兴中华的主张。“汰淫祀,定婚丧,放缠足”“积极宣传抵御外敌、维新改革、振兴中华主张,地方风气为之一新”。 1903年,赵式铭再次参加了科考,在经文中引近事来解古训,副考官认为“陶冶新旧,会通古今”,主考官却对他标新立异的做法不予认同,于是赵式铭再一次落榜。 1906年底,应丽江知府彭继志聘请,赵式铭任丽江中学、师范两校国文教员,兼《丽江白话报》的主编,用“精愚”笔名,在《丽江白话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提倡改良维新,反对“蹂躏人权,作践女界”,主张开办男女生学堂,提倡国民教育,表达救亡爱国心声,对封建愚昧的思想及落后的社会现状痛加谴责。《丽江白话报》提倡白话文,传播奋发图强的爱国思想,受到广泛的欢迎。赵式铭主编的《丽江白话报》,比起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提倡白话文的《文学改良刍议》,还要早12年,堪称我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1908年,赵式铭随彭继志调永昌(今保山),在那里创办滇西第二个民众读物《永昌白话报》,大力提倡用口语白话写文章,把语言文字合二为一,使广大读者易读易懂。这一见解与行动,早于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赵式铭实为国内白话文运动第一人。他

关于大理的历史

关于大理的历史 大理历史 大理,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在这里,我们将带您一起回顾大理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大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大理是滇池流域的一个小国家,被称为“滇池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理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公元738年,大理建立了一个名为“太和”的王朝。这个王朝统治了整个滇池流域,并将其疆域扩展到今天的云南、西藏和缅甸等地。太和王朝的首都设在现在的大理古城,这个古城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在太和王朝的统治下,大理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它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中原、西域、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商人和学者。大理的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巅峰,特别是大理石雕刻和壁画艺术,成为了太和王朝的代表。 然而,大理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1253年,蒙古帝国的军队入侵了大理,并将其征服。太和王朝灭亡,大理成为了蒙古帝国的一个属地。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大理逐渐失去了它的政治和经济

地位,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 到了明代,大理重新恢复了一些繁荣。明朝时期,大理成为了云南的一个重要军事和文化中心。明朝政府在大理建立了驻军,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经济改革。大理的城墙和街道也得到了修复和扩建。 然而,明朝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7世纪,大理再次陷入动荡。在明朝灭亡后,大理成为了明朝遗臣的抗清基地。然而,清朝政府最终击败了抗清势力,并重新统治了大理。 自清朝统治以来,大理的历史相对平稳。大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云南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今,大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 大理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它见证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太和王朝的繁荣时期,还是明朝和清朝的统治,大理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大理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的历史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兴衰和变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还是一个旅游者,大理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理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

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 大理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一座古老而迷 人的城市。它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古朴的建筑风格和多样的文化遗 产而闻名于世。以下将对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进行详细探讨。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大理古城坐落在滇池东岸的洱海平原上,南侧靠近苍山,东临滇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理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滇池流域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公元738年唐朝建立大理国后,大理古城 逐渐形成并成为大理国的政治核心和都城。 二、建筑风格和特色 大理古城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融合了汉族、白族、僳僳族、纳西 族等多个民族的特色。在古城内,可以看到传统的白族三坊一照壁的 建筑布局,宽敞的纳西族天井和精美的华夏建筑。大理古城的建筑以 石头和瓦片为主要材料,建筑外墙饰以石雕、木雕和砖雕等工艺品。 这些建筑物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又展示了大理古城的独特 魅力。 三、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大理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它们是大理古城得以保 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的文化遗产包括大理国都城遗址、白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市博物馆等。历史遗迹有三塔文化公园、龙泉

寺、大理国密宗尊胜寺、苍山洱海风景区等。这些遗迹和文物见证了 大理古城的辉煌过去,迎合着游客对历史的探寻和研究。 四、旅游资源和特色活动 大理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游客可以 欣赏到大理古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 氛围。此外,大理古城还以其丰富的特色活动而闻名,如“泼水节”、“三七文化节”等。这些特色活动给游客带来独特、有趣和难忘的体验,增添了旅途的乐趣和纪念价值。 五、现代发展和保护措施 大理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在不断迎接现代化的 发展和挑战。为了保护大理古城的历史遗产和建筑风格,当地政府采 取了许多保护措施,并将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和重要旅游景区。此外,大理古城还引入了现代设施和服务,以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和便 利性。 总结:大理古城作为中国云南省的一颗璀璨明珠,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不仅可 以欣赏其悠久的历史遗迹,还能够体验到浓厚的白族文化和特色活动。大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为我们探寻和传承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留 下了宝贵的遗产。

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

大理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城。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一、大理古城的历史沿革 大理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曾是古代大理国的都城。大理国成立于公元937年,历时约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政权。大理国时期,民族文化融汇,宗教兴盛,享有“妙香国”的美誉。元朝时期,大理国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成为云南行省的一部分。明朝时期,大理古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加固,成为了云南省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大理古城的文化特色 大理古城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交融了汉、藏、白、彝等多种民族文化。古建筑、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体现了大理古城独特的文化内涵。 1. 古建筑:大理古城内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古城墙、城门、街道、寺庙、民居等建筑风格各异,展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 2. 民族风情:大理古城是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这里的居民服饰、饮食、民居建筑、民族节日等都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3. 宗教信仰:大理古城内的宗教建筑众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信仰。这些寺庙、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见证了大理古城宗教文化的繁荣。 三、大理古城的旅游景点 1. 洋人街:位于大理古城南门,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商业街区。这里的建筑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格,各种特色店铺琳琅满目,是游客购物的理想之地。

2. 大理王府:位于大理古城内,是历史上大理国的皇家宫殿。王府由五进三院组成,建筑风格兼容并蓄,融合了汉、藏、傣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是了解大理历史文化的绝佳场所。 3. 苍山洱海:位于大理古城的西北方向,是大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苍山峻拔、草木葱郁,洱海湛蓝、波光粼粼,两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4. 白族三塔:位于大理古城附近,是白族人民的圣地。三塔分别为宝象寺塔、解脱塔和长寿塔,塔身高耸,造型优美,是旅游胜地。 5. 古城墙:大理古城的城墙始建于明朝,保存完好。城墙环绕古城,登高远望,可俯瞰整个大理古城的美景。 6. 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东北方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喜洲古镇保存了丰富的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大理古城的美食推荐 大理古城美食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下是一些值得品尝的美食:1. 风味豆腐:以豆腐为主要材料,辅以腊肉、蘑菇、木耳等独特调料,味道鲜美可口。 2. 大理白族三道茶:分为苦茶、甜茶和香茶,独具特色,是白族人民的传统饮品。 3. 喜洲过桥米线:选用上好的米线,佐以丰富的肉类、蔬菜等食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4. 大理烤乳扇:是一种独特的乳制品,口感酥脆,香味浓郁,是当地的特色小吃。

弥渡名人研究报告作品

弥渡名人研究报告作品 弥渡名人研究报告 弥渡是云南省大理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滇池东南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通过对弥渡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首先,弥渡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弥渡的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其中最著名的英雄人物是牟定昌。他是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出生的青年,但在抗战年代,他投身抗日队伍,奋勇杀敌,多次立下战功,被誉为“云南三杰”之一。他的英勇事迹鼓舞了整个弥渡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正面影响。 其次,弥渡也是一个文化名人众多的地方。在古代,弥渡是大理国的重要边陲之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游历观光。其中最著名的文人是程咬金和顾恺之。程咬金是唐代著名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他在弥渡居住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表达了对江山的深情和对战乱时代的思考。顾恺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他在弥渡终老,并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文化名人的存在,使弥渡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 最后,弥渡还有许多现代名人值得我们研究。比如,龙云,他是两次欧洲影展评委,五次金马奖评委,被誉为中国电影神才;杨金忠,他是当代著名抽象画家,作品展出于法国、美国、俄

罗斯等世界各地;母宗义,他是中国当代兽面壁画创始人,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通过对弥渡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却孕育了众多伟大的人物。他们不仅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向这些名人学习,努力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弥渡的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弥渡的名人众多,并且涉及领域广泛。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名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为弥渡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宋湘与大理

宋湘与大理 作者:施立卓 来源:《大理文化》2022年第11期 1981年11月,正值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25周年之际,大理决定恢复州庆庆典活动。此前,我们供职于自治州文化局的几个同好应云南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大理风情录》,这本36开10万字的小册子,就是应当时介绍大理州情书籍缺如的急救篇。这本装帧新颖的书一出版就深受读者的欢迎,创下了先后接连印刷三版3万册的记录。书中“历史古迹”部分由我撰写的《苍山脚下“种松碑”》一文引起了广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锡复的注意,她专门写信给云南出版社转来一封信说:“读了《大理风情录》,很高兴。因为我正在编注广东清代诗人宋湘的诗集。他在云南待过13年,其间在大理当官。《云南通志·循吏》上有他的名字,他的诗篇不少是写大理风情的。”1986年10月,《宋湘诗选》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先生专门签名送我一册,在前言《宋湘和他的诗》的结尾注明“云南省大理州文化局施立卓同志不远千里寄示材料,仅此致谢”,并在引诗注中对此碑保存完好而表示欣慰。 其实在写《苍山脚下“种松碑”》时,我对这块碑文并无太多研究,全是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大理古城大理一中,被校园南花厅竖立的这块清碑的书法潇洒自如别具一格所吸引,常常不由自主地抚摩古碑而赞叹不已,而对诗碑的背景及其作者知之甚少。因此,周先生来信指出我的一些错误是情理中的事。她写道:“你的作品中介绍宋湘的著作,如《红杏诗钞》以及纪滇诗集《滇蹄集》等有误,诗集应为《红杏山房集》,其中包含《滇蹄集》。”对宋湘的认识如此肤浅,使我汗颜。 《宋湘诗选》入选大理诗作两首,除《卸迤西道事别苍山洱海》外,就是俗称《种松碑》的“三绝句”。《种松碑》的诗题很长:“前摄迤西道篆日,买松子三石,于点苍山三塔寺后鼓民种之,为其濯濯也。今日有客报余,松已寻丈,其势郁然成林者,予喜且感,系以三绝句。”全诗依据作者手书刻在一块黑色大理石上,显得十分典雅。 《宋湘诗选》前言写道:“组诗写于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永昌府任上,宋湘时年67岁。6年前,他代理迤西道时,曾买了三石松子,让人种在大理三塔寺后面的点苍山上,现在听到那些松树安然无恙,而且欣欣向荣、快要成林的消息,心里自然感到十分高兴,但高兴中又不免有点惘然若失,因为那样如此美好的地方,自己现在却只能‘神游’了。这组诗便抒写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块碑原竖立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旁,后移置于大理第一中学校园南花厅内,至今保存完好,为当地名迹之一。” 这块诗碑历来名声在外,研究者大多都认为今已不存世。据周先生的《宋湘诗选》中记载: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从广州辗转迁至云南澄江县,著名林学家侯过教授曾往游大理,专程访《种松碑》而不得,赋诗云:“我本种树人,来访种树碑。村随斧斤尽,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