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综述转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02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 领域
医学研究
01
02
03
细胞分化研究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 向分化能力,可以用于研 究细胞分化的机制和过程。
药物筛选
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 行药物筛选,可以更准确 地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效 果和安全性。
疾病模型建立
利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 以建立各种疾病模型,为 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 力工具。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 ,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 力衰竭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 茨海默病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03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不断优化,使得细胞产量和活性得到提高。
透明度与公开性
加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 信息公开和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 和误导。
应对争议与挑战
积极应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 用中出现的争议和挑战,促进科技健 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05 未来展望
技术发展前景
1 2 3
高效分离与扩增技术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脐带间充质干细 胞的分离和扩增技术将更加高效,提高细胞产量 和纯度,降低成本。
性得到验证。
针对特定疾病的脐带间充质干细 胞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为临床应
用提供更多选择。
技术创新与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使得脐 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遗传改造成 为可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定制 化解决方案。
微载体、微囊泡等新型细胞培 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脐带间 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效率和 活性。
开发出新型的脐带间充质干细 胞载体和注射方法,降低治疗 难度,提高治疗效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生儿脐带组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它能分化成许多种组织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的一种,因能分化为间质组织而得名,具有亚全能分化潜能,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多种组织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类型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细胞。
这种多向分化的能力给人类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取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新生儿脐带华通氏胶,取材方便,体外增殖能力强。
一根脐带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相当于成人5000毫升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且质量优、活性高、更纯净,可多次使用,是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1. 取新鲜健康脐带,用PBS冲洗干净后,用剪刀镊子剔去血管,剥出里面的华氏胶组织。
2. 将所得组织充分剪碎至1 mm3大小,加入α-MEM培养液置于37℃,5%的CO2培养箱培养,培养液中含10% FBS,100U/ml 青霉素,100U/ml链霉素。
3. 脐带组织培养5-7天后,可见有部分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形态呈细小的梭形,4. 一周后,细胞开始迅速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集落,待细胞长满后,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美国FDA已批准了近60项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血干细胞移植:增强造血功能;促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的植入;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
2)组织损伤的修复:骨、软骨、关节损伤、心脏损伤;肝脏损伤;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炎性肠炎等。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
主要 组织 相 容 性 复合 物 ( MHC 一Ⅱ及 其 协 同刺 激 分 子 例如 ) C 8 、 D 6和 C 4  ̄ D 0C 8 D 0 和其 他表 面标志 例如 C 4或 C 4 , D1 D 5 由
于 M C不表达 M C I S H —I 和少量 的 M C , H —I这种特点使其不会 激活 C 4 ' D q细胞并能逃过异体抗原识别 。 S 作用机制包括分 MC
( O)[白介素 (L 一 受体据抗剂 、 N t S 、 I) 1 可溶 性 H A G 、L 2 、 L — [ I 一 6 I- 8 前列腺素( G ) 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 ( E F p, L2 、 P E 2和 V G )] 刺激 T 细胞分泌干扰素(F )2y降低 IN I- IN 一 ^ , F 一 、 4和 I—0的表达_。 L Ll 1 l 】 通过液体 和细胞之 间的接触 . 作用 于 B细胞 、 树突状细胞 、 T细 胞和 自然杀伤细胞[23抑制免疫细胞 , 2-】 ,1, 1 减轻 自身免疫反应带来 的损害。另外 , C还抑制免疫球蛋 白 IM、 G和 I MS g I g g A的生成 ,
殖分化 , 而且免疫原性弱 , 组织 工程 理想的种 子细胞来源 。 是
通过 流式细胞 术分析 , S M C表面表 达较稳定 的抗原有 :c一 、 S a 1
C 4 、D 9C 7 、D 0C 0 D 4 C 2 、D 3C 9 、D15和 C 16而不表达 C 3 、D1 D0, D 4C 4 或 C l 、 DI 、 D 9 C 3 D1b C 9 C 7 、 D 1和人类 白细胞抗原 ( L 一 R H A) D t,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它能分化成许多种组织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录1概念2优势3分离培养4用途5干细胞研究▪期刊简介▪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概念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以人脐带血血清为主体的培养体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扩增的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表达CD44、CD29,低表达CD106,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14、CD34、CD45和内皮细胞表型CD31,也不表达HLA-DR:细胞倍增时间为30h,细胞周期分析表明,G0~G1期和+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78.84%和11.16%。
结论:应用灭活脐带血清培养体系可成功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性,为建立间充质干细胞库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较高的分化潜能,可向多个方向进行分化。
它在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内皮和心肌等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有报道从人脐带中分离出MSCs,且细胞含量、增殖能力优于骨髓MSCs,免疫原性比骨髓MSCs低[1],并且具有取材方便,无伦理学争议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工作者们的关注。
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主要应用含动物血清(如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在此种环境下生长的干细胞,其内部结构会发生何种变化尚未可知,为避免含动物血清培养中病毒等病原体污染和异种血清所致的过敏反应,课题组进行了以人脐带血血清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体外培养扩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以探讨人脐带血血清替代动物血清用于培养临床组织工程用干细胞的可行性。
同时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免疫表型等特性,旨在建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方法,为建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3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主要有组织块贴壁法与酶消化法,由于酶对细胞的损伤较大,且细胞得率较低,费用昂贵,因此大多数实验室采取了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培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糖尿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糖尿病杨立娜1,2穆永旭2*(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0):1433-1437.[32]EKBOM A ,MCLAUGHLIN J K ,KARLSSON B M ,et al.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J Natl Cancer Inst ,1994,86(8):625-627.[33]KIRKEGARD ,JAKOB ,CRONIN-FENTON ,et al.Acute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Nationwide Matched-Cohort Study in Denmark[J].Gastroenterology ,2018,154(6):1729-1736.[34]姜子晔.导致急性胰腺炎的胆源性危险因素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5(5):18-19.[35]杨美文,张雷达.胰腺癌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4):122-124.[36]BRADLEY M C ,HUGHES C M ,CANTWELL MM ,et al.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Br J Cancer ,2010(102):1415-1421.(收稿日期:2020-02-14)【摘要】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可因为血糖增高或者酮症酸中毒等出现各种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其他系统并发症。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处于不断发展中,治疗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发展到干细胞介入治疗等。
脐带来源的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特性及应用前景
233CARCINO GENESIS ,TERATO GENESIS &MUTA GENESIS脐带来源的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特性及应用前景丁赛,张红霞,朱海英*(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收稿日期:2021-11-21;修订日期:2022-05-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387)作者信息:丁赛,E-mail :。
*通信作者,朱海英,E-mail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来源非常广泛。
虽然各种组织来源的MSCs 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但在标准培养条件下该类细胞均可以贴壁生长;细胞群体中有95%以上的细胞表达典型的间充质标记分子,如CD73、CD90和CD105,但缺乏造血标记分子CD14、CD19、CD34、CD45和CD79a 的表达;特别是均具有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能力。
这些性质是国际细胞治疗协会给出的定义该类细胞的最低标准。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来源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
目前来看,从脐带不同解剖学部位(区室)获得的MSCs 的生物学性质也存在差异,其中从脐带华通氏胶中分离获得的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能力、分化潜能、免疫调节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区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用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及免疫调节的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被认为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围绕近年来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建系、增殖特性、分化潜能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化学诱导分化方案的建立和优化,认为与通过遗传改变诱导重编程方法相比,化学诱导分化方法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关键词】脐带;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分离;增殖特性中图分类号:R32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16X(2022)03-0233-04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11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被发现和鉴定,随后在人体胚胎及成体的多种组织中被陆续鉴定出来,这些组织主要包括成体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和脐带血等。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原理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原理一、概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是一种来源于新生儿脐带的干细胞。
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相比,WJ-MSCs具有易于获取、无伦理争议、低免疫原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本文将就WJ-MSCs制备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脐带是连接胎盘和新生儿的管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干细胞资源。
在脐带中,除了血液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主要存在于脐带Wharton's jelly (WJ)中,与周围组织隔离。
三、WJ-MSCs制备方法1. 脐带获取制备WJ-MSCs首先需要获取新生儿脐带组织。
通常情况下,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可进行采集。
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2. 分离WJ组织将采集到的脐带组织进行分离,去除血管和外层膜等部分,得到WJ组织。
WJ组织是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通常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
3. 制备单细胞悬液将WJ组织切成小块,并加入胶原酶等消化酶进行消化。
消化后,用PBS等缓冲液洗涤多次,最后制备成单细胞悬液。
4. 培养和扩增将制备好的单细胞悬液接种在干细胞培养基中,并放置于37℃、5% CO2的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和扩增。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并对干细胞进行观察和评估。
5. 鉴定和纯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干细胞进行鉴定和纯化。
通常情况下,WJ-MSCs表达CD73、CD90、CD105等特征性标志物,并且不表达CD34、CD45等血液细胞特征性标志物。
6. 冻存经过纯化和鉴定后,WJ-MSCs可以进行冻存。
在冻存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冻存液,并在低温下保存。
四、WJ-MSCs的应用前景WJ-MSCs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多项临床试验显示,WJ-MSCs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近况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 2 脐 带血 间充 质 干 细胞 的 生物 学特 性 :近 年 来 , . 对脐 带 血 M C S s的 研究 已取得 了重 大进 展 ,对其 生
物学特 性 也有 了更 深入 的 认识 。一般 认 为在 体外培
养 的脐 带 血 M C S s的形态 与 骨髓 M C S s相 似 , 长梭 呈
形 或纺 锤 形 , 是 体积 稍 小一 些 。有 人 还 把脐 带 血 只
梯 度离 心 分离 单 个核 细胞 , 脐血 的贴壁 细胞 很快 衰
带 血 中存在 M C 。 S s
细胞、 神经 细胞 等 n。与骨 髓相 比, 带血 有更 充 足 ] 脐
的来 源 , 对供 者 无 任 何 不 良影 响 ,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其 更 为原始 , 分化 能 力更 强 。因此 脐 带血 间充质 干 细 胞 有 可 能替 代 骨 髓 间充 质 干 细 胞 成 为 组 织 工 程 的 重要 种子 细胞 。脐 带血 间充质 干 细胞现 已成为 继骨 髓 间充 质干 细 胞 、 肪 间充 质干 细 胞 后又 一 受众 多 脂
不 是 M C 。Y S s u等 培 养 了中 期妊 娠 (6 8周) 1  ̄2 的
胎 儿血 和足 月分娩 的脐带 血 ,前 者可 以得 到 M C , S s
而 后 者 只 得 到异 质 性 的贴 壁 细 胞 , 达 C 4 , 明 表 D5表 属 于造 血 细胞 。K r n B e a k等 则 通 过 实验 证 a e i b c 明 了足 月妊 娠 产 妇脐 带 血 中 M C S s的存 在 ,而 且探 究了 MC S s的分 离 与脐 血 采集 量 、 存 时 间 、 个 核 保 单 细 胞数 以及 是否 发 生凝 血 和溶 血有 关 。L e等 田应 e 用 梯 度 离 心 法 从 脐 带 血 中 分 离 到 间 充 质 干 细 (S s , 对 其 性 质 进 行 了初 步 鉴 定 , 次证 实 脐 MC ) 并 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转运miR-21-5p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 1262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0 年 12 月第 33 卷第 12 期 J Med A»fgT O ,V 〇l.33, IMo.12, December,2020论 著(临束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转运miR -21-5P 促进子宫 内膜间质细胞増殖的作用机制吕承晓,段华,汪沙,甘露,徐倩[摘要]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DCMSC)已被证实通过其外泌体发挥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文中旨在探索UCMSC 外泌体所携带的m iR -2l-5p 对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增殖期子宫 内膜标本取自2018年1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宫颈上皮内瘤变I I I 级、子宫肌瘤等行开 腹或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3例患者。
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鉴定: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 UCMSC 外泌体并鉴定。
荧光定量P C R 检测UCMSC 外泌体及其处理后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的miK-21-5P 的表达水平后,并通过CCK8和E dU 染色检测抑制组(转染miR-21-5P inhibitor)、对照组(转染miR inhibitor N C )、空白组(未转染)子宫内膜间 质细胞的增殖活性。
此外,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外泌体miK-21-5p 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的潜在靶mRNA 及其所参与的 主要细胞生物学进程。
结果(:《8结果显示,24、48、72 11,抑制组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0.01)。
£昍染色结果显示,转染后48 h 后,抑制组的外泌体增殖活性[(7.47±0.44)%]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13.47士0.47)%、( 14.60± 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l )。
通过G O 分析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发现miR-21-5P 的潜在靶基因参与2162种生物学进程(P <〇.〇5)、300种分子生物学功能(P <0.05)和214种细胞学组分(P <0.05),并富集到3条细胞信号通路(P <0.05), 推测miR-2丨-5P 可能通过这些途径促进外泌体增殖和损伤子宫内膜损伤修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脐带 ; 间充质干细胞 ; 造血干 细胞移植 ; 移植物抗宿主病
R 4 5 7 . 7 文献 标 识 码 A d o i : 1 0 . 7 5 3 4 / j . i s s n . 1 0 0 9 - 2 1 3 7 . 2 0 1 7 . 0 6 . 0 5 0
Re s e a r c h Ad v a n c e 0 n Ro l e o f Umb i l i c a l Co r d Me s e nc h y ma l S t e m Ce l l i n He m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e l l s Tr a ns pl a nt a t i o n
h e ma t o p o i e t i c mi c r o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mo t e h e m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 e l l h o mi n g a n d h e ma t o p o i e t i c r e c o v e r y, s u p p o r t h e ma t o p o i e s i s .I n a d u i t i o n。t he h UC— MS C h a v e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 or f a v a r i e t y o f i mmu n e c e l l s ,c a n a v o i d nd a ll a e v i a t e t h e h o s t i mmu n e r e s p o n s e.h a v e a c e r t a i n e f f e c t o n he t re t a me t n t o f GvHD.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s he t r e s e rc a h a d v nc a e s o n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概述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J-MSCs)是一类来源于脐带的干细胞。
WJ-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功能等,是目前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干细胞类型之一。
在该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如何从脐带血样中分离出WJ-MSCs,并进行相关的细胞培养和鉴定。
分离过程脐带血样获取首先需要从人体获得脐带血样。
脐带血样一般可以在婴儿出生后通过脐带穿刺等方式获取。
获取脐带血样需要得到母亲的同意,并通过相关机构进行规范化处理。
分离WJ-MSCs脐带血样获取后,需要将其中的WJ-MSCs进行分离。
具体分离步骤如下: 1.将脐带血样转移至离心管中; 2. 加入相同体积的PBS,并轻轻混合; 3. 通过低速离心分离脐带血样中的血细胞等成分; 4. 取下沉后的WJ组织,加入胶原酶等酶类消化物进行消化,离心分离细胞; 5. 通过细胞培养等方式扩增细胞数量。
细胞培养在分离得到WJ-MSCs之后,需要进行相关的细胞培养。
具体培养步骤如下:1. 将分离得到的WJ-MSCs转移至新的培养皿中; 2. 加入含有10% FBS的DMEM低糖培养基; 3. 定期更换培养基,并记录生长状况。
鉴定方法确定分离的细胞为WJ-MSCs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如下: ####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吸附能力等,判断细胞是否符合WJ-MSCs的特征。
免疫学鉴定通过使用针对WJ-MSCs标记的分子抗体(如CD73、CD90等)对细胞进行标记,并使用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进行检测。
活力检测通过MTT法、细胞增殖实验等,检测WJ-MSCs是否具备较强的增殖能力。
多向分化鉴定通过对WJ-MSCs进行分化培养,如脂肪细胞培养、软骨细胞培养等,检测WJ-MSCs是否显示多向分化的潜能。
结论通过脐带血样的分离,可以获得WJ-MSCs,并通过相关的培养和鉴定方法,确定其为WJ-MSCs,并进一步应用于生物医学实验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免疫原性低等诸多特性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免疫原性低、移植后不需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长期存活等诸多特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免疫原性低、移植后不需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长期存活等诸多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开阔了更好的前景。
学术术语来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特性比较:胰酶冷消化和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文章亮点:1实验创新性地采用胰酶冷消化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表面标记物及诱导分化能力4个方面与传统组织块法比较,为不同需求的科研工作者获得较多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更完整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以满足实验要求提供一些资料。
2结果显示组织块法培养原代细胞形态优于胰酶冷消化法,第3代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快于胰酶冷消化法,两种方法获得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面标志,经诱导后均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征性标志物nestin,说明组织块法更适合用于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关键词: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胰酶冷消化法;组织块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生物学特性主题词:脐带;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的摘要背景:以往采用胰酶冷消化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胰酶冷消化法和组织块法从人脐带中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记录首次出现贴壁细胞时间及原代培养周期,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制作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入成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第3天行荧光免疫化学染色检测Nestin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均可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冷消化法首次出现贴壁细胞时间早于组织块法(P < 0.05);原代培养周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中华 临 床 医师 杂 志 (电子 版 )2012年 3月 第 6卷 第 6期 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March 15,2012,Vo1.6,No.6
脐带包含丰富 的干细胞 ,每条脐 带的 MSCs的数 目4×10 , 密度为 (1O~15)×10 /cm J,而每份脐血 中的数 目是 (1—5)× 10 ,骨髓 中的 数 目是 每 10 单 个 核 细 胞 中含 有 1—10个
M SCs[52-54] 。
三 、UC—MSCs的生物学特性 由于脐带基质细胞的结构特征和主要功 能与成纤维细胞 相 似 ,早期认 为这 些细胞 是 “特殊 的成 纤维细胞 ”。 以后 进一步 的 研究 示 ,这些 细胞 既不是成纤维 细胞 也不是平 滑肌细胞 ,而是 肌纤维母细胞 ,在超 微结 构上具 有平滑 肌细胞 和成纤 维细胞 的 特 点 ,表达收缩蛋 白如肌动蛋 白 、非 肌球蛋 白、索蛋 白和 d-平 滑 肌肌动蛋 白 (肌纤 维母 细 胞 的标 志 )[2o,35,39],而肌 球 蛋 白不 表 达 。另外这 些细胞还表达 波形蛋 白 ,这种 中间丝 蛋 白 表达于间充质来源 的细胞 如成纤 维细胞 ,而不表达 于平滑 肌细 胞 。共表达波形蛋 白和索蛋 白提示这些 细胞 本质上是肌纤 维母 细 胞 。
时间从 30 min_4 至 16 h_舶 不等 ,取决于消化液 的剂量和组织块 的体 积。然后用孔径 70—100 m的滤 网过滤 以去除组织碎 片。 也可以不用酶 消化 ,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有效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有效性及临床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MSCs)生物学有效性。
方法:本实验以PHA刺激淋巴细胞作为反应体系,观察hMS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时增殖的变化,培养体系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
结果:在共培养接触体系中不同数量h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hMSCs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具有剂量依赖性。
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类型的炎症环境中,可由静息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分泌可溶性免疫调控因子,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化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功能。
MSC的免疫调控功能是其临床应用中重要的生物学有效性质量属性,对这一质量属性的有效评价,是指导MSC产品研发及临床应用中最为相关的质量控制内容之一。
近年来人们对MSC免疫调控功能的认识及其与临床应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治疗性MSC产品免疫调控功能的评价策略,为在我国建立和完善MSC生物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物学有效性;免疫调控功能前言: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肌肉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其免疫原性低,几乎影响免疫系统的所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
但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不明确,我们通过研究hMSCs对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h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为hMSCs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MSCs)和淋巴细胞(PBMC)均由生产提供。
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牛血清(FBS);10XPBS;灭菌注射用水;PHA(植物血凝素);CFSE;无水DMSO;荧光抗体;48孔板;流式细胞仪。
1.2 方法1.2.1 hMSCs表型鉴定调整细胞浓度,使用荧光抗体进行标记,不加抗体作为空白对照;室温避光孵育,洗涤后检测。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分化
记物 的认 定存在较 多难 点 ,需要 进一步的研 究
本 综 述 增 方 的 新 信 息 本 文蛾 近 几年 髓 千 细 咆 及 舆 标 曰
实验 建 立 了一 套体 外稳 定培 养扩 增人 脐 带 间充质 干 细 胞 的方 法 ,所 培 养的 细胞 生 物 学性 4 葡萄 糖 对 人脐 带 间充 质 干细 胞 生 长 与代 谢
的 影响
状 稳 定,并 能使 其在 体外 诱导 向 成骨 细胞 分化 ,
所 以 脐带 来 源 的 间充质 干 细胞 是 组 织工 程 中理 想 的 细胞 载 体 ,将 在组 织 工程 骨 的构 建 和 以干 细 胞 为基 础 的 临床 治 疗等 方 面发挥 不可 估量 的
p c e t t m el o p t e i l an n ot e i l ie c I y es an r a i s e c l f re i l — d e d h l — k elt p . c s h a a l
关 于 曹:本 文第 一作者姜 亦瑶构 思并撰写 本综述 , 经导 师杜振 宗教授 及王 海永 医生修 改 ,文章资料 由张璋 医
2 0 ;8 ( ) 6 4 6 0 0 4 2 6 4 : 2 —3 L f 1 Sc o hKG o i Bu n A,ta s b e fmo s rc ea 31 hc L rA. r sK e lA u s t u eta h l o
e i el I a a e l en r t s I r oon e n vto Am p t i s I l g e a e a ge c l i s i i . h a b c s r J
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7 4 4 X. 2 0 1 3 . 1 1 . 0 3 3 其 间充 质干 细
2 人 脐带 间充质 干细 胞
胞 更 为原 始 , 扩增 能 力 更 强 , 优 于 骨髓 及 外 周 血 , 故 其 作 用越 来越 突 出 , 可 作 为 一 种 新 的替 代 细 胞 来 源 用 于 各 系统疾 病 的 细 胞 移 植 及 基 因治 疗 , 尤 其 是 在 神 经 系统 疾病 治 疗 中作用 更 为 明显 。现将 人 脐带 血 间充 质 干 细 胞 在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中 研 究 现 状 综 述
作 为基 因表 达载 体 , 因此 常被 用 于组织 工程 、 创 伤修
1 干细 胞 与 间充质 干 细胞
复 和基 因导 人 等 临床 干 细胞 治 疗 中。 随着 h UC M— S C s的分离 、 培养、 保存 和移 植等 相 关 技术 的 日益 完 善, h UC MS C s已被 广 泛 地 应 用 于 临 床 多 种 疾 病 的
2 . 1 脐 带 间充 质干 细胞 的一 般 生物学 特性 原代 h UC MS C s 具 有 典 型 的成 纤 维 样 细 胞 形
态, 多呈 梭 型 , 也可见少部分细胞呈三角形 ; 培养 1 周后, 细胞 开始 汇合 生 长L 5 。 ; 一般于接种后 0 ~3 d
处 于潜 伏期 , 此 时 细胞 增 殖 并 不 明显 ; 第 4天 后 , 细 胞 进入 对数 生 长期 , 该 期持 续 5 d左 右 ; 之后 细 胞 进 入 平 台期 ; 细胞 周期 研 究显 示 , 8 O 左右 的原 代细 胞
治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医学实验班70080103王雪彤
脐带是胎儿时期连接母体与胎儿的索状结构,其外被羊膜,内含2条脐动
华尔通氏脉、1条脐静脉,在动静脉之间含有特殊的胚胎粘液样结缔组织
胶(WhartonpsJelly),从华尔通氏胶分离得到的基质细胞即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
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形貌分析: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为形态相对均一的梭形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旋涡状生长,低密度时较扁平,密度增加趋于融合时细胞变细长。
扫描电镜下观察呈长条状纤维样,细胞膜表面不光滑,有小结节
状物,细胞无明显突起,细胞间无网络状连接。
透射电镜观察核大,不规则,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胞浆少。
胞质内细胞器较少,以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
为主,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部分细胞可见内质网月中
胀。
植块法培养获得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X200)例如三代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一一人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离体培养后,培养至第三代。
第三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均一长梭形的细胞为主,细胞周边有较多的丝状伪足,见图1,2;并形成毗邻细胞之间的网状连接,见图3;细胞核较大,核膜清晰,含两三个核仁,核质比较小,见图4。
2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生物学特性:
HUMSCs既非胚胎干细胞又非成体干细胞,是别于两者之间的一类新的多能问充质细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根据国际细胞疗法间充质与组织干细胞委员会
(theMesenchymalandTissueStemCellCommitteeoftheInternation2alSocietyforCellul arTherapy)制定的最低标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需满足以下条件:1)MSCs在标准培养条件下呈贴壁生长;2)MSCs表达CD105,CD73和CD90,不表达
CD45,CD34,CD14或CD11b,CD79a或CD19和HLA2DR;3)MSCs在体外至少能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
和其他来源的MSCs一样HUMSCs呈长条梭形贴壁生长,表达CD73、CD90、CD105、CD166、CD10、CD13、CD29、CD44及HLA2ABC,不表达CD34、CD45、CD31等造血干细胞标记或CD33、CD14、CD56及HLA2DR、2DA、2DP、2DQ,体外诱导培养能向多种成体细胞分化。
比照这些条件,表明华尔通氏胶来源的间质细胞具有MSCs特性。
HUMSCs还表达原始干细胞标记,如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通路、胚胎干细胞特异基因I及端粒逆转录酶及Nanog、STAT3、AP、Oct24、
BMP4、PAX6、ADAM12、Nestin、HLA2I。
另外,HUMSCs低表达移植相关的细胞表面标记CD80、CD86、CD40和CD40l等。
在混合淋巴细胞检测中呈免疫抑制,并抑制T细胞的增殖,异体移植该细胞可产生免疫耐受性,表明其为一类免疫缺陷细胞,异基因移植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s)的移植治疗作用:
骨髓MSCs用于改善心、脑功能的机制主要在于其分泌SDF—1和VEGF等局部细胞因子,诱导微血管的生成,改善缺血组织微环境。
UMSCs表达SDF一1和VEGF,提示了UMSCs治疗心脑梗塞、脊髓损伤的可能。
1)UMSCs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外源性UMSCs对脑组织的修复机理可能涉及到诱导内源性VEGF表达,局部微血管增生,抑制细胞凋亡等。
利用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证明
UMSCs脑内移植有助于损伤早期神经功能恢复。
穿刺道邻近的损伤皮层、海马
区均可见大量移植细胞,部分移植细胞表达NSE及GFAP,但NSE或GFAP阳性
细胞数量很少,且无明显的轴突或树突状突起,不足以重建损伤的神经结构。
UMSCs移植入卒中模型大鼠脑内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皮质神经元活性。
移植细胞向缺血边缘区迁移,分化为胶质细胞、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缺血脑组织血管和神经再生,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提高缺血半球局部脑
皮质血流量。
在UMSCs衍生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相互调节下,一幼
betal-lintegrin表达增强,是UMSCs移植后缺血大脑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因素。
2)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UMSCs移植入大鼠脊髓半切模型后28天在受试动物脊髓发现移植细胞迁徙、聚集于损伤组织周围,存活的UMSCs中有NSE或GFAP阳性细胞,阳性
率分别为3.6%和12.7%,GFAP阳性细胞有明显的树突生长抖。
3)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UMSCs移植人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后,动物有显著行为学改善。
移植12周在双侧黑质和腹侧中脑均发现TH阳性细胞。
UMSCs移植6周或12周抗
人核抗原,抗体染色均无阳性细胞。
移植6周或12周PD模型大鼠脑损伤部位
可见CD8(识别T细胞毒性细胞卜CD4(识别辅助细胞卜CD1(识别有活性的
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移植部位无。
将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导后的UMSCs,移植入PD模型大鼠的纹状体内,可以部分改善由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移植个5月后移植细胞在大鼠脑内向头
尾侧各迁移1.4mm,未经诱导的UMSCs移植后个4月对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
为无改善。
4)对心脏损伤的治疗作用”
KadnerA等从脐动脉、脐静脉和全部脐带分离了三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筛选心血管组织工程自体细胞源。
结果三组细胞形态均为肌纤维母细胞样,均表
达ASMA和中间丝波形蛋白,接种聚合物有良好的组织和细胞外基质结构,含胶
原I、田和弹力蛋白。
透射电镜观察到肌纤维母细胞功能活跃,胶原纤维沉积,
组织结构不断生长,扫描电镜观察到组织融合表面。
三种细胞均是良好的心血管
组织工程自体细胞源。
基于此UMSCs已被应用于心肌肌纤维母细胞组织工程,。
4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应用前景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因为其除具有取材方便,来源广,数量充足,增殖能力强,长期传代不改变,分泌具有合适构成的细胞
外基质等特点。
此外还具有以下优点:1、采集脐带对产妇和新生儿没有任何危
害及损伤;2、干/祖细胞更原始,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3、免疫细胞较为幼
稚,功能活性低,免疫功能不够成熟,处于一种缄默状态,不会触发免疫反应
及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4、不会有月中瘤细胞,病毒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及传
播几率也相对较低;5、不涉及
社会、伦理及法律方面的更多争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望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组织工程更好的研究对象。
足量
有分化潜能的细胞是组织工程的先决条件,随着新型生物材
料和生物反应器的出现及发展,种子细胞在体外的大量扩增成为可能。
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数量少的难题。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还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
和表达,且MSC所携带的外源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因此人
脐带MSCs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以将利于定向分化的生长因子基因转入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定向分
化,加快体内组织修复的进程。
相信随着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以及生物反应器和新型生物材料的发明与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必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郑志娟,庄文欣,付文玉人脐带间充质千细胞的研究进展解剖科
学进展2008年第14卷第1期
2)黄鹏马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现状中国输血杂志
2009年03月第22卷第3期ChinJBloodTransfusionMarch,2009,Wl.22,No.3 3)孙国栋李志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现
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第19卷第12期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2009Vol9No.12 4)徐燕李长虹孟恒星郝牧邱录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3卷第32期
2009-08-06出版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August6,2009V.13,No.32 5)陈丽吴本清朱华民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超微结构的关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4卷第6期
2010-02-05出版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February5,2010Vol.14,No.6 6)马廉崔冰琳冯学永罗敏洁蒋学武杨立业谢庆东黄天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06年7月第44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