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歌曲《送别》曲调取自约翰· P· 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 《梦见家和母 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 19 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 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 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 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 1914 年的《送别》 ,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 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 ,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中文名称 发行时间 谱 曲 音乐风格 送别 1941 年 约翰· 庞德· 奥特威 时代曲 外文名称 填 词 编 曲 歌曲语言 Farewell Song (Song Bie Ge) 李叔同 李叔同 汉语
歌曲歌词
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手抄本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 《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 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 年 8 月由开 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 192 1 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 是手写体。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 1918 年李叔同出家后, 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 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 曾向人推荐, 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 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 《中文名歌五十曲》 中窥见”。 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书,也不 理解文人的情操, 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 将“一瓢浊酒”之“瓢”, 误作“觚" “壶” 与“斛”, 「一瓢浊酒尽馀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 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 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 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 以杜撰填充。但是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 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 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

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 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 就加以修改了。 我只对“问君 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 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 而网上传抄本, 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 几时还”的。
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 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 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 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 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 年后居天津。陈 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 声歌集》中。该歌集 1932 年 12 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 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 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 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佚名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有些人说,这也是一个 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 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 乎无法歌唱。因而有可能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 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尾。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网上有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 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 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 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 李叔同《送别》全词。
《城南旧事》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