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外打穿后自体血填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外打穿后,填充自家血,会不会形成硬外血肿?

一般不会!!!硬膜外血肿是由于硬膜外血管损伤后引起的活动性出血,病人或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硬膜外打穿后主要引起的并发症是头痛。其几率<10%,主要是脑脊液外漏引起的低颅压性头痛,治疗有:⑴绝对去枕平卧、⑵补液和(或)多喝水以促进脑脊液的生成、⑶必要时用镇痛药、⑷自体血填充。

自体血填充:从患者肘静脉抽取自体血10ml,于10Sec内注入硬膜外腔,拔出穿刺针,局部无菌敷料固定,平卧。有观察报道: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且一次有效率达95%,总有效率达100%。自体血填充的效果处决于容量的多少。如果自体血恰好在硬膜的破口处形成凝血块时,其治疗效果非常好,而且所用自体血量也少,有报道最少的用量为5ml。治疗效果的好坏与填充血液的多少有关,一般用10-20ml,过多可能有形成血肿的嫌疑。

不过自体血填充的有其缺点:可能会出现黏连性蛛网膜炎。

1. 首先声明,硬膜外注射自体血10ml,其预防低颅压头痛的原理不是你所说的原理“通过压迫硬脊膜而使颅内压增高”,不知道你听说过硬膜外腔输液治疗硬膜外打穿后头痛一说没有。硬膜外打穿后头痛一般是因为硬膜外膜破了以后,脑脊液持续外流到硬膜外腔,在硬膜外腔被血管吸收入血。如此的循环使原来正常的脑脊液循环被打破,颅内压维持不到正常范围,在立位由于体位关系,发生低颅压性头痛。硬膜外腔注射自体血,主要是让它凝固后,让脑脊液外流停止,从而恢复正常的脑脊液循环,保持颅内压。而不是增高颅内压。

2. 硬膜外腔注射自体血和硬膜外血管破裂后血肿是有区别的:

自体血注射后,因为容量是一定的,10ml,它注射后,立即在穿刺部位分布开,血块周围压力与脑脊液压力相同,一是因为注射过程缓慢,二凝血过程相对于分布来说缓慢,三是容量有限。这样就像局麻药一样分布开。如果凝血很快,在你10ml没注射完硬膜外腔血就凝固了,你在注射就会在局部形成高张力状态,从而会压迫神经;如果你注射很快,会立即形成压迫神经症状,但是由于凝血还未发生,硬膜固有的压力可以把这个占位效应重新给予分布,即使自体血均匀分布开,不产生占位效应。如果硬膜外腔粘连,即使10ml自体血也不是适应症。

而硬膜外血管破后却明显不同,另外也不是所有的硬膜外血管破后的血肿都会引起压迫症状。原因与出血血量和分布有关。出血量大,凝血不好,血管压力高,短时间出血量速度都与压迫症状形成有关。如果血管张力高于硬膜压,即颅内压的话,势必要形成血肿压力要大于颅内压(当然除非血管壁的凝血止血),形成压迫效应。

以前翻译过的一片文献,讲的很详细,译成中文如下:

尽管有一些批评,但Epidural blood patch(EBP)仍是治疗PDPH的“金标准”。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治疗和预防PDPH的成功率为0~88%;咖啡因治疗为70~80%。而文献报道的EBP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平均为90%~99%。这项技术安全、简便、省时。

Dr. James B. Gormley于1960报道,他发现腰麻时出现“血性穿刺液”的病人,PDPH发生率低。因此猜想,硬膜周围的血液能防止脑脊液丢失。他曾将2ml血液注入硬膜外腔来治疗一例PDPH病人。不久,Dr. Gormley 自己也遭受了PDPH,这次他对自己比较大度,用了3ml自体学治疗。五年后,Ozdll和Powell作了一项独特的试验,他们先抽取2.5ml自体血,让其成为血凝块,当腰麻针从蛛网膜下腔退入硬膜外腔时,将其注入。这

样治疗的100例病人没有一例出现PDPH,而未治疗的对照组,100例病人中有15例出现PDPH。

1970年,DiGiovanni和Dunbar描述了EBP的常规作法。给PDPH的病人输入500~1000ml乳酸林格液,无菌抽取10ml的自体血,然后注入硬膜外腔。病人仰卧30分钟。用这种方法,他们成功的治愈了45例病人中的41例,使其快速永久的缓解了PDPH。其余的4例病人也在24小时内缓解。除了轻微短暂的背痛外,实行EBP的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作者认为这种方法能安全有效的治疗PDPH。他们更进一步声明说,EBP治疗PDPH失败很可能是由于硬膜外腔定位不准或误诊。

包括12例病人的一项小样本双盲对照研究证实了EBP的效果。Seebacher等给6例PDPH病人平均注入了15ml 血液,5例完全缓解。“假装”注入血液的对照组没有一例得到缓解。虽然大多数报道的EBP都在硬膜外麻醉消退后实施,但Smith和Brown为防治PDPH成功的实行了EBP,接着又为这些病人行碎石术进行了硬膜外麻醉。

1.作用机制

EBP的作用机制还没有研究能确定。长期以来的假说为血凝块堵塞了硬膜孔,防止脑脊液漏出。Carrie对这种理论置疑,能那么快产生脑脊液使得EBP立即缓解头痛吗?他认为机制包括注入血液后继发的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硬膜外腔注入血液后20分钟,蛛网膜下腔的压力仍有最高压力的70%。DiGiovanni 等研究了安哥拉羊硬膜外腔注入血液后的沉积作用。硬膜外裂孔被凝胶状血块快速填塞,而真正的成纤维细胞修复裂孔却直到48小时后才出现。Rosenberg和Heavner研究了狗的模型离体EBP效果。结果发现,EBP 的效果是由于在硬膜孔处形成了一个粘着的凝固填充物,当血液被迫要穿过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时,该“堵塞凝块”就会形成。这个填充物能经受住脑脊液的压力,而这个压力常常在坐起时发生变化。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脑脊液中,血液填充物比原来牢固4倍,这就使人们怀疑另一个说法,EBP失败是因为它们被脑脊液“冲走”了。

2.EBP的理想用量

虽然早期报道的EBP提倡用2~3ml血液注入硬膜外腔,但大多数近期的资料都建议至少要用15ml。Ravindran 报道用8~10ml血液的成功率只有80%。相反,Crawford推荐自体血注入量可达20ml,直到病人诉背痛或腿痛时再停止。用这种方法,98例PDPH病人中,有97例得到完全缓解。Szeinfeld等用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法来客观确定EBP的理想剂量。硬膜外腔平均注入14.8ml血液,平均扩散了9个脊髓节段。基于这10个病人,他们推断,12~15ml血液是EBP理想剂量;建议当病人诉腿部、背部或臀部轻微不适时,不要停止注入。另外,还报道了EBP后没有病人出现神经根疼痛,Coombs和Hooper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3.预防性应用EBP

关于误穿破硬膜后立即硬膜外注入血液试图预防PDPH的效果,还没有清楚的一致意见。

支持者们认为既然大号针刺破硬膜后70%的病人可能发生PDPH,那么采取这种积极的作法来防止头痛也是合理的。批评者们则引证说,穿破后24小时内采取EBP取得的效果还缺乏良好的对照试验。EBP的风险虽小,但也存在。1970年,DiGiovanni等介绍了误穿破硬膜后预防性采用EBP的5例病人。误穿破后将Tuohy针退回到硬膜外腔,置管并给予局麻药。产科手术结束时,向硬膜外腔注入10ml血液。5例病人中没有一例发生头痛。随后的20年中,7项小样本报道描述了预防性应用10~20ml血液填充硬膜外腔,常经为分娩置入的硬膜外导管给入。这些病人最终发生PDPH的比率为0~21%。有两项研究发现预防性应用EBP比其他治疗效果差。Balagot等报道,为防止PDPH而预防性应用7mlEBP,效果不如硬膜外腔注入7ml生理盐水,甚至还不如根本不治疗。在一项包括86例产后病人的无对照的研究中,Palahniuk和Cumming给其中的11例病人经硬膜外导管缓慢注入5~10ml血液。未治疗组PDPH发生率为59%,治疗组为54%。预防性应用EBP的批评者们一部分反对意见在于最初的24小时内进行血液填充没有效果。Loeser等将66例PDPH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立即注入组(24小时内)和延时注入组(24小时后),均给予10ml EBP。结果发现,立即注入组失败率为71%,而延时入组为4%。

由于缺乏大样本对照研究,预防性应用EBP的效果很难得到确证。对于选用此技术的临床医师,回顾已有的文献认为,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至少10~15ml血液是合适的,或持续注入直到病人诉不适。

4.EBP并发症

许多100例以上的大样本研究都证实,EBP是相当安全的。EBP禁忌症有败血症,背部局部感染,神经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