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b0565cb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b.png)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93716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4.png)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概述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认识和掌握如何简单而准确地进行脉诊,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脉诊,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巧。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脉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便能够专注地观察和诊断。
其次,确保患者的身体放松,并将手放在患者的脉搏处。
最后,确保自己的手指干净并保持温暖,这有助于更好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第二步:触诊脉搏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脉象情况。
触诊脉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指节触摸脉搏,避免使用拇指来触摸,因为拇指自身带有脉搏,可能会干扰触诊结果。
2.轻轻地按下脉搏,逐渐增加压力,直到能够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3.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
脉搏的频率指的是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节律指的是脉搏的规律性,力度指的是脉搏的有无力量感,形态指的是脉搏的形状和强弱变化。
第三步:判断脉象脉象是通过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陈脉:脉搏缓慢、弱,节律不齐。
2.实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张。
3.虚脉:脉搏弱,节律不齐,形态较平。
4.滑脉:脉搏顺滑、有力,节律规律。
5.弦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绷。
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四步:辨别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在判断脉搏的类型以后,我们需要根据脉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进一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能与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关,具体而言:1.陈脉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较差有关,建议注意饮食调理。
2.实脉可能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3.虚脉可能与体力衰弱、营养不良等有关,建议适当休息和调节饮食。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fbe9d6fb7c1cfad6195fa70a.png)
教你十分鐘學號脈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複雜的,脈學共有27種,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代表心脈正常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象左手關脈正常為不強不弱太強說明肝氣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太弱為肺虛一般有咳嗽現象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太弱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類太強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點心得,希望為大家指點方向,請深資中醫,老中醫們不要把我批評的體完無膚。
戲說脈診告訴你一個秘密,教你輕輕鬆松學中醫,自自在在學脈診,也許,你從這裡起步,開始了你的學習中醫的生涯,成為一名上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閒話少敘,書回正傳: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
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
10種,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的才10種,有否搞錯?錯不了!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點東西,寫出來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脈大小。
主管察氣。
脈大氣旺,脈小氣虛。
(看,多簡便呀!)2、脈快慢。
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
(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
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
(太簡便了吧?)4、脈浮沉。
主管表裡。
(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症,脈沉裡症。
(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5、脈勻亂。
主管察安危。
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太直觀了!)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aa034c07ec3a87c24028c495.png)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https://img.taocdn.com/s3/m/3d20d323a5e9856a56126026.png)
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养生图解: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太简便了]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
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
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
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
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
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
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
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
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https://img.taocdn.com/s3/m/7d4f8c1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5.png)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548b5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a.png)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在中医临床中,号脉是最基本上技术,病人来了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是最常见的动作,但辩脉是很复杂的。
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小编认为掌握以下10种脉象就足够了,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会。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心):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肝):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肾):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肺):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脾):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且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命门右肾):偏弱的话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小编的一点心得,希望能为中医爱好者指点一下号脉的门径,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小编批得体完无肤。
小编说脉诊学中医就靠三个手指头,学会学精凭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从诊脉学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初步知识,写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多了对初学者难以理解,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ba613fedb0717fd5360cdce9.png)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号脉方法详解: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c500143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2.png)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十分钟学会号脉号脉方法详解切脉时有什么讲究?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评论:学号脉是要有天分的,再不吹十分钟就学会,有些人一辈子未必会,学中医需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是唯大医。
最可悲的是还有61个人点赞!中医已经变成一种玄幻魔法。
搞笑!作者神人也!我家四代研习中医,皆经四五十年实践摸索,仍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您老人家教人“十分钟学会诊脉”,那您是几分钟就会啦?顺便提醒大师一句:配的诊脉图就错了。
您不脸红?佩服!中医是不是让这些“推行者”给黑了的?!能说说图怎么错了吗第一张图你看看切的体位还有这样的?左手诊右脉,右手诊左脉。
赞同你说法,你也可以发给大家学习写的挺好的,总结了大的方向与原则,大道至简。
各怀绝技的大家们,咱们都能如作者般多做总结,少相互抨击,我相信中医会大放光彩的10分鐘學會號脈?請你謙虛點,注意用辭,我臨床四十餘年,至今對中華脈學還有疑惑不解之處……十分钟学会号脉是可能的,但是,要想学会脉诊中的切脉和候脉,没有三五年的修行,是不好办的!这样的文章不错啊多发点,主要也的有点悟性了,我只是喜欢学习。
十分钟让你中医把脉入门,非常实用!
![十分钟让你中医把脉入门,非常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8b794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e.png)
十分钟让你中医把脉入门,非常实用!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
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
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
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
”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
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沉脉(附伏脉):脉搏显现部位深。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de33751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9.png)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4b1f5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63.png)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把脉捷径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e46235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b.png)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情况。
下面是一些中医小诀窍,可以教你如何准确地进行号脉。
1.环顾四肢:在开始号脉之前,先要观察病人的四肢。
正常人的四肢应该有适度的柔韧度和力量,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如果四肢有僵硬、虚弱、水肿等异常表现,可能是一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
2.选择准确的位置:号脉时需要选择准确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手腕处的寸口、关元穴,以及足踝处的郄穴。
这些穴位距离体表较近,对脉象的感知比较准确。
3.触摸的手法:号脉时,应该用适度的力量和节奏进行触摸。
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可以用三指同时按压脉搏处,力度要均匀、柔和。
手指应该贴近皮肤,而不是浮在上面。
4.仔细观察:在进行号脉的同时,要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反应。
包括面色、眼神、舌苔、口唇等。
这些综合体征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5.区分脉象:中医将脉象分为数种,包括浮、沉、细、数、缓、急、结、代、滑、濡等。
对于不同的脉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
例如,浮脉常见于表邪初起,而沉脉则常见于里重表虚。
6.了解脉理变化:除了判断脉象的质地外,还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速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度的速度。
如果脉搏过缓、过快或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其中一种问题。
例如,心跳过速可能代表患有心动过速。
7.综合分析:在观察了四肢表现、触摸了脉象、观察了病人的反应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
将脉象的变化和其他病症的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8.持续观察:号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可能会因为病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进行号脉时,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脉象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疗法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号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号脉小诀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的起点。
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号脉,最好向专业中医进行学习和指导。
中医入门:教你10分钟学会号脉!中医诊脉真的可以诊出男女吗?
![中医入门:教你10分钟学会号脉!中医诊脉真的可以诊出男女吗?](https://img.taocdn.com/s3/m/9bf9a8d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9.png)
中医入门:教你10分钟学会号脉!中医诊脉真的可以诊出男女吗?展开全文中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主要分4步:望,闻,问,切。
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这——切,即诊脉,又称号脉。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5、6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有时候我们很是好奇,为什么中医大夫就单靠两根手指就能得知你身患疾病呢?这诊脉当真有这么悬乎?今天,咱们就简单介绍一下把脉的技巧,让你轻轻松松学会把脉!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通过对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来判断被诊断者的身体状况。
怎么把脉,你知道吗?脉象一般分为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促脉、结脉、代脉。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怀孕的脉象通常是滑脉。
1.把脉时间最好是早晨,还没吃饭,还没运动,并且在安静的环境进行,脉象能更好反映身体的状况,有利于诊断。
2.把脉体位要让被诊断人正坐着或平躺,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把脉方法把脉的部位一般是寸口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最简单的把脉方法
![最简单的把脉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5108f5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5.png)
最简单的把脉方法说实话最简单的把脉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中医把脉挺神奇的,能知道身体的一些状况,我就想自己也学学。
我最开始是在书上看的,书上说什么寸关尺的位置,可我当时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寸关尺。
我就想啊,这书上的东西咋就这么难懂呢,就好像给我一个没说明书的复杂机器,完全不知道怎么摆弄。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半天,发现呀,简单来说,把手腕那里当成一把尺子的话,靠近大拇指那边,手腕横纹这个地方,最靠前的那一点点就是寸,再往里面一点就是关,靠近小拇指那边的就是尺,这就好像是手腕上的三个小站。
我按照这个理解去找位置开始尝试把脉。
可是还有个问题,就是怎么感觉脉象呢?我那时候就很用力地按,结果啥也感觉不出来,除了自己能感觉到手指头下面是有脉搏在跳,但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本判断不了。
后来我慢慢摸索才知道,不能太用力,得用一种很轻柔又有点刚刚能感受到脉搏跳动的力度。
我试过给家人把脉,开始的时候,只要我稍微一放松注意力,就感觉不到脉搏了,过一会儿又太用力,把人家手腕按得红红的。
还有啊,这个脉搏跳动的频率很重要。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是比较规律的,就像那种很有节奏的打鼓,咚哒,咚哒这样的。
如果跳动很乱,像那种没节奏敲打的鼓,可能身体就有点问题了。
我有次给朋友把脉,他刚刚跑完步来找我,我刚开始还以为他脉象有问题,跳得那么快。
后来才知道,跑完步脉搏肯定要快些的,这也是我学到的一个教训,就是要考虑到把脉的时候对方的身体状态。
不过我现在还是不敢说自己把脉就很准确,毕竟我还没经过专门的训练。
但是基本的感觉脉搏,找到寸关尺的位置,还有判断跳动的频率是不是正常这些是我目前摸索出来最基本的把脉要点了。
还有呢,安静的环境也很重要。
有一次我在很嘈杂的地方给人把脉,根本就不能集中精力去感受脉象,所以如果真的想好好把脉,一定要找个安静点的环境,就像你想安静听歌一样,有噪音肯定听不清歌里的细节,把脉也是这样的。
哦对,关于脉象的感觉。
除了频率呢,力度其实也有点讲究。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db2444d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6.png)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诊脉象初学技巧入门指南
![脉诊脉象初学技巧入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154d2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1.png)
脉诊脉象初学技巧入门指南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它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而脉象则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学者在学习脉诊脉象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入门知识。
初学者需要明确脉诊的基本要点。
脉诊主要包括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方面。
频率是指脉搏的次数,正常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
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
力度是指脉搏的强弱程度,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是有力而有韵律感的。
形态是指脉搏的形状和特征,通过观察脉象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初学者需要了解脉搏的取法和触诊的技巧。
脉搏的取法一般有寸口脉、关门脉、尺泽脉等,初学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脉搏取法。
触诊的技巧包括用三指压脉、用适当的力度触摸脉搏、用适度的速度触摸脉搏等。
初学者在进行脉诊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稳定,避免过于用力或过于急促。
初学者还需要熟悉常见的脉象特征和其所代表的意义。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细脉、滑脉、弦脉等。
浮脉一般表示阳气亢盛,沉脉一般表示阳气不足。
细脉一般表示阴虚,滑脉一般表示湿热。
弦脉一般表示痰湿或气滞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多观察和实践,逐渐熟悉各种脉象特征和其所代表的意义,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初学者还可以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来综合分析判断疾病。
例如,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口唇颜色等,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初学者在进行脉诊时,可以将这些信息综合考虑,相互印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初学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通过多次触诊和观察,来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脉诊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初学者可以多找一些熟悉的师傅或老师,向他们请教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技巧和水平。
脉诊脉象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入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初学者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https://img.taocdn.com/s3/m/d2ded5d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8.png)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老中医教您把脉,十分钟简化脉诊法
![老中医教您把脉,十分钟简化脉诊法](https://img.taocdn.com/s3/m/c939837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7.png)
老中医教您把脉,十分钟简化脉诊法唐代孙思邈曾谓:“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清代毛祥麟《对山医话》亦谓:“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
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
吴鞠通在《增订医医病书》中更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亦唯脉最为可凭也”。
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脉诊,虽曰四诊合参,然望、闻、问三诊,师传,口授,阅书可也,其神可见,其色可观,其形可察,其态可别。
唯脉诊一道,“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者也。
“(见《医学传心录》)《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脉诊虽居四诊之末,然与西医诊脉相比,却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实用性强,诊治相连,以脉相承(即脉诊是诊治的纽带和桥梁,诊脉可以为用药提供非常有效的依据)。
今之医患两家,或夸大神化,故弄虚炫;或以脉试医,以脉察医;或重视西医检查,否定脉诊,皆不可取。
愚临证近五十年,深感脉诊之重要,亦感脉诊之深奥,前贤脉诊之书汗牛充栋,古今脉学之论岂止万言。
然学愈繁愈难得其要,说愈杂愈难明其用。
若得一执简驭繁之法,岂不为医之福哉?乃简化脉诊之法,使其既不违四诊合参之旨,又可执简驭繁而握其要,今将所用脉诊之法简介如下。
余之简化诊脉法试编《察脉要诀》如下:望闻察病,既得粗形,其似邪实者,当于脉之有力处留意,其似正虚者,宜于脉之细弱处着眼,详察脉主何症,更辨寸尺部位,审其脉之相兼,知太过与不及,参以六淫七情之变,考之面色舌象之所主,则脏腑气血虚实自见,疾病表里寒热可明,据此再问,病无遁形。
为更好的理解,再编《诊脉四言诀》如下并附解释:望闻在先,得其大观,脉有三独,独处藏奸。
先察脉体,浮沉举按,再看部位,寸尺要辨。
脏气不同,肺浮肝弦,心洪肾沉,脾胃和缓。
双手同诊,同位相参,二关最大,尺属第三。
胃神根平,违此病添,左右不勻,则见所患。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7d96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e.png)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把脉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阴阳平衡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把脉的基本知识,包括把脉的方法、把脉的内容和解读,以及把脉的应用范围等。
把脉的方法把脉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判断脉搏的变化和特征。
把脉的位置一般在患者手腕上,即手腕部的脉搏位置,具体有中脉、尺脉、关脉等。
把脉时,医生用中、食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上相应的脉搏位置,感觉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把脉的内容和解读把脉时,医生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频率高于10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发热、心脏病、贫血等情况;如果脉搏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
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是指脉搏的有规律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脉搏有规律地跳动,间隔时间相等。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可能表示患者有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情况。
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力度是指脉搏跳动时的力量大小。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力度适中,不过强也不过弱。
如果脉搏力度过弱,可能表示患者有虚寒、气血不足等情况;如果脉搏力度过强,可能表示患者有实热、血压偏高等情况。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是指脉搏跳动的形状。
根据脉搏形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浮脉、沉脉、弦脉、细脉等形态的不同,可以反映患者的阳虚、阴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把脉的应用范围把脉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诊断。
把脉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根据把脉结果,中医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涩脉主要是血不畅郁脉主要是气不畅脉法十二经脉,独取寸口,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脉分阴阳,一脉两动,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这里每一次脉的搏动,都包含气血,诊脉时感应到的脉象中,也分两动。
脉之五藏分部:肾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缓,以应四时。
东方肝脉,其形弦长,弦而濡弱,肝之正脉。
南方心脉,其形洪大,头大本小,心之正脉。
西方肺脉,其状毛浮,气至而浮,肺体之位。
北方肾脉,其象应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中央脾脉,阴阳俱缓,缓脉之形,四脉同见。
一脉两动,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都有两动,多体会。
关于五藏分部,这是常脉,也就是平脉,平脉不是说一次只能见到一种脉,我们平时说的平脉,也就是这里说的缓脉,它是个复合脉,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脉,四脉同见的,就是缓脉,这标志着人的五藏气血运行正常。
在这里有几个概念我们要把它和以往的书上说的分开看,这是民间的一种脉法,来自口传心授,我不想私密为己有,发出来给大家看。
先说弦脉,弦是一种脉形,是脉的搏动没来时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脉来时的状态,如果按住尺脉后面,在寸关部,脉虽然不搏动,脉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脉的搏动无关,它是肝脉。
浮脉,是指脉来时的状态,不是脉位元,不是脉形,而是指脉势,气至而脉浮,为肺之脉。
脉来一动时,它能在天部见到,就是浮脉,这里先说平脉,不要和病脉的浮混淆了。
沈脉,和浮相对,能在地部见到,就叫沈。
洪脉,是说脉势头大本小,脉形也大而长,其来时,气血均至,其去时,是逐渐去的,过渡平缓,这是心脉。
缓脉,包含有上面四脉,四脉同见,至数调匀,弦中带濡,能浮能沈,头体尾三部俱全,就叫缓,说明脾胃气旺,这是标准的平脉。
天有冬夏,脉分阴阳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所来者气,所过者血浮则为气,沈则为血寸者为阳,尺者为阴右脉主阳,左脉主阴寸浮主表,尺浮主里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色在脉先,其病当急脉先于色,病来久长色脉不失,虽病可治色脉相克,危亡立见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则浮虚,寒则紧急湿令脉濡,燥令脉大暑之中人,脉大而数三阳脉至,其形当浮二阳脉至,实大而长一阳之脉,其形为弦三阴脉来,三部俱缓二阴之脉,微细欲绝一阴之脉,脉微而厥诊脉法诊脉方法:气定神闲,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若脉之无脉,法当取自然,心身闲定,手不可僵,病家微弯肘,掌心向对侧耳旁为宜。
右手诊右,左手诊左,两手有别,互换再诊。
医者手指尖须平齐,视人高矮与臂长短布指,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前也当查,尺后仍须看。
先视手掌,可知人命,病之新久,运之顺逆。
再看尺后,可查肉之坚脆,身之正色,毛孔开合,肤温寒凉。
然后言诊。
诊脉当取太过不及,先明平脉,再言病脉,所谓平,就是平常,正常,经常的意思,无病的脉。
在前面说过,脉能见到五藏中的浮沈弦洪四脉,合起来才是平脉的缓脉。
病脉=所把得的脉-这人的平脉。
病脉的脉象:浮脉--浮取即得,重按没有轻取明显,有别于平脉的浮,气至而脉浮,方可言浮,血至而浮,其脉为大。
在寸主表,在尺主里,三部俱见,从虚实看。
沈脉--和浮相反。
脉取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大脉--脉道大,浮沈左右取均见,为大脉。
脉大为劳,为虚,为气少血多。
细脉--和大相反,浮中沈底伏仅一处可见,细为血少。
长脉--脉之一动,长过寸关尺三部。
长者气实。
短脉--和长相反,脉之一动,寸不及尺,尺不及关,三焦不归其部。
数脉--脉行急数,两次脉间隔时间短,气至者为热,血至者为虚。
迟脉--和数相反,脉行迟滞,两次脉间隔时间长,气先至为寒,血先至为瘀。
动脉--脉来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无头无尾,此名为动。
大小不等者,心动神摇。
左右动者,肝气虚。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滑脉--翕奄沉,名曰滑,脉来有头无尾,气血同至,阴阳相抟。
胃气实之脉。
涩脉--艰涩难行,如水下流沙。
气不至独见血。
为气血伤。
紧脉--无头无尾,阴入阳中,数急而过,此脉主寒。
微脉--弦之不弦,独见脉形。
芤脉--脉浮大中空,名芤。
芤为营气伤。
革脉--脉弦大中空,名革。
寒虚相抟,阴阳断绝。
濡脉--脉软,和弦相反,专指脉形,不从脉势看。
肝气被伤,湿气流行。
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促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一二三阳脉,三阳取太阳,二阳为阳明,一阳为少阳,三阴为太阴,二阴为少阴,一阴为厥阴。
原来背过的脉学,纯源于民间,但年代久远,遗忘得差不多了,原来也是手抄本上的内容,书已经遗失,能想起多少打多少出来,遗漏也就在所难免。
希望大家指正。
如果有看过类似内容的人来看到此帖,希望能共同来整理。
右脉主阳,左脉主阴--这里不对应五藏六腑。
大凡看法,左为血,右为气。
左右不一的脉,从这个看。
菽的大小轻重,不要去管原来一菽有多重,诊脉时,从轻触皮肤算起,就是三菽,到按之至骨,为九菽,中间的自己化分的。
大脉的一个脉形,可以从三菽看起,一直到九菽之重,但细脉就没有这么多了,细脉只看脉位的深浅。
脉诊做为中医的一种必须的诊法,我们要把它学好,不要认为是四诊之末而不重视,能熟练的多掌握一种诊法,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也是好事。
也不要因为难就知难而退。
但脉诊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的病,或者是一种显耀自己水平的手段。
我们现在说的脉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据脉用药。
西医的“病”,不对应中医的病,更不对应中医的证,这点必须要清楚。
当然一些现代脉法中可以诊出相应的“病”,也是可以参考的。
个人看法,现在流行的脉学分为三个流派,其中也有交叉点。
一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古脉法,也就是现在这个帖子中的内容,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诊出病机,能据脉用药;再就是以《脉经和《濒湖脉学》为代表的脉学,我叫它为后世脉法,这也是现在中医必学的脉法。
这是一种有点含混不清的脉学,但大体能分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也问题不少,因为一些内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时候要舍脉从证。
这个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掌握。
还有是现代脉法,这是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下的脉学,这种脉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诊出西医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体上的一个伤疤,但对于中医来说,只能做为一种参考,现在就是明显知道病人有个什么病(西医的病),对中医来说,也可能用药的半点价值也没有。
这几种脉法中,可以相互补充,但要全部学进去是非常困难的。
脉象所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态,所以在平时要多积累经验,事先从整体上了解你面对的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脉,这点最为重要,我们说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后,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脉也产生影响,相应脉象就会随着改变,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得出的结论才是我们要的,也就是说你诊到的脉减去常脉,剩下的才是病脉。
所以更要了解常态下的平脉是什么样的。
平脉包括有各种体质的脉,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乐志乐,有形乐志苦的,还有形苦专乐的,脉象上都不一样。
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
天气的影响,有四季不同的脉。
生理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妇女,经前中后,各有所表,胎孕产后,其脉各异,小儿老人,至数相别,喜怒悲惊,脉随其变,饿则脉虚,饭则脉滑,渴则脉涩,动则脉躁。
所有这些平脉,都要从各个单一的人来看,但无论是哪种不同的平脉,总是对应个体身体的变化,当然叫做平脉,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只是微弱的改变,整体上要符合前面说的平脉中的缓脉各要素(之所以强调是前面说的缓脉,是要和现在教科书中的相区别)。
脉象归纳:认识脉,先要认识脉的各个组成方面。
1. 脉位:脉所处的位置,现在说寸口脉法,所以只说寸口,位置就不用具体说了,和普通的诊法是一样的。
先说的是脉没来时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脉没来时,也有位置的区别,所以没来的脉仍有浮沈,大凡看法,荣在脉中,卫在脉外,故脉外候卫气,脉中候荣气。
而且脉所在的部位分偏内偏外。
平脉多数关脉最浮,尺脉最沈。
这个脉位看身体的久远变化。
新感从脉位和脉状的变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脉浮而尺脉沈,就是合看的,不单指脉位。
再说脉来时的脉位,脉来时,一脉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层,加上脉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层,五层中意思不同,浮主卫气,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