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一节遗民诗人一.清初最富时代精神的诗歌—遗民诗。

(一)代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民族压迫,虽出发点仍是儒家“严夷夏之防”,但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遗民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沉痛悲壮。

二.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

(一)论诗“主性情”,反模拟,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二)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精卫》《京口即事》《千里》《海上》四首。

1.暮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如《恭谒孝陵》、《再谒孝陵》等。

2.随着希望的幻灭,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又酬傅处士次韵》。

(三)顾诗是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先生。

(一)论诗重情:“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问,崇宋诗,与吴之振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山居杂咏》、“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

四.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

(一)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清代文学发展概述

清代文学发展概述

清代文学发展概述二、清代文学发展状况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众体兼备:诗、词、文、戏剧、小说、弹词等说唱文学等,应有尽有,而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体。

Page1、清代文学发展概况如何。

2、清代诗歌领域先后出现的诗文流派有哪些?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3、清代词的发展如何,出现了哪些流派?参考书目:思考题:1、《明清文学史》吴志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中国戏曲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Page2第二章一、清初诗坛清代的诗词散文第一节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屈大均和吴嘉纪。

3、其他遗民诗人。

4、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5、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6、王士禛及其神韵说。

7、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Page3二、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1、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2、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3、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三、古文三大家Page第二节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1、格调说”与“肌理说”。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二、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1、桐城派。

2、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三、骈文的复兴和汪中四、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1、浙派词的嬗变。

2、常州词派。

Page思考题:1、解释:古文三大家江左三大家岭南三家梅村体南施北宋南朱北王神韵说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国朝六家2.顾炎武的诗歌成就。

3、吴嘉纪贫民诗的价值。

4.钱谦益的文学史地位。

5、吴伟业歌行体诗的特点。

6、王士祯的诗论与创作。

7、简述清初词坛状况。

参考书目:1、《明遗民诗》[清]卓尔堪选辑中华书局1961年6月排印本2、《牧斋初学集》[清]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3、《亭林诗集汇注》王蘧堂辑注吴丕绩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Page第三节晚清诗文词一、代文学概况1、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特点。

2、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3、近代文学的发展分期。

二、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1、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清 代 文 学清初诗文

清  代  文  学清初诗文
清 代 文 学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遗民诗人 二、古文三大家 三、钱谦益 四、吴伟业 五、王士禛 六、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遗 民 诗 人(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 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 益于天下”。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 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 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 《秋山》、《海上》 、《精卫》等。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一字牧斋, 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等,江苏常熟 人。 在明朝钱谦益仕途蹭蹬,屡起屡踬,历尽 坎坷挫折,感时愤世,郁塞苦闷。经历故国沧 桑、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他入清后的诗歌更 显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除了悲悼明 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 羁囚的哀音。
四、王士禛 康熙年间,王士禛以全国诗歌领袖之 尊,领导诗坛达半个世纪之久。与朱彝 尊并称为“南朱北王”。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 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神韵”就是意境,要求诗歌具有含蓄 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诗歌主题朦 胧,语言明隽,风格清远。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词在明清易代之际摆脱柔靡,出现了中兴的气象。陈子龙《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遗民词,王夫之、屈大均为其代表。
1、陈维崧和阳羡词派其词以豪情抒悲愤,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和浙西词派朱彝尊崇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学习典范,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雍、乾三朝。
3、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纳兰性德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其爱情词低回悠渺,执著缠绵。曹贞吉词多为咏物怀古、哀生伤逝之词。顾贞观《弹指词》以情取胜,宛转幽怨。此外吴伟业、彭孙逼、毛奇龄等,也写有优秀词作。
三、古文三大家
明末清初,学者们提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顺应时代的要求,散文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代表作家是号称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侯方域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魏禧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散文力主纯正。清初散文家还有廖燕、王猷定、姜宸英、邵长蘅等。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点抒发感情反映现实。
6、王士禛及其神韵说钱谦益之后,王士禛成为一代正宗。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提倡神韵说。入蜀使粤诗的变异,是王士禛诗宗宋的反映和结果。他的诗作,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山水诗,风致清新,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7、、康熙朝的其他诗人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此外还有查慎行和赵执信。
王夫之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受楚辞影响较大。
2、屈大均和吴嘉纪吴嘉纪诗歌主要写兵酷灾荒和民生疾苦,具有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屈大均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

清代文学第一章

清代文学第一章

• 《赠朱鉴纪四辅》云:十载江南事已非, 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 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 旧征衣。东京朱祐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 微。 • 沈德潜评曰:“词必己出,事必精当, 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 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 卷十一)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
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
• 一、侯方域散文
•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与陈 贞慧、冒辟疆、方以智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者” 的“南明四公子”。他与陈贞慧、吴次尾作《留都 防乱公揭》,历列阮大铖之罪,声震南都。有《壮 悔堂集》10卷。代表作《李姬传》、《马伶传》。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 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 陈鼎《留溪外传》:“嘉纪独好书,尝拥书陋轩。 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冷风凉月为邻, 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为‘野人’,而野 人因自号焉。野人每晨起,即拥书枯坐。” • 洪亮吉《论诗绝句》:“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 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 民。”
• 顾炎武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金石掷 地有声。吴氏写身边琐事而真情勃发,真实亲切 如姜桂之气。
• 至于那些虽自称为遗民、或以遗民自居, 诗文作品中也抒发兴亡之感、寄寓故国之 思,但实际上却有过短暂的出仕新朝经历 的人,我们将其归入贰臣行列。
• 最早的遗民: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 首阳山。 • 中国历史上的两代“遗民”:宋代、明代
• 宋代:林景熙、郑思肖、谢翱、谢枋得等
• 明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等 • “遗民”产生的原因: • 二、士人的“君亲”、“君父”观念 •

清代文学教案

清代文学教案

Page 15
七、异军突起的文廷式
文廷式反映时事的词, 文廷式反映时事的词,如:
《翠楼吟·岁暮江湖,百忧如捣,感时抚己,写之以 翠楼吟·岁暮江湖,百忧如捣,感时抚己, 声》
石马沉烟,银凫蔽海,击残哀筑谁和?旗亭沽酒处, 石马沉烟,银凫蔽海,击残哀筑谁和?旗亭沽酒处, 看大め 风樯轲峨。元龙高卧。便冷眼丹霄,难忘青琐。 看大め、风樯轲峨。元龙高卧。便冷眼丹霄,难忘青琐。 真无那、冷灰寒柝,笑谈江左。 一笴,能下聊城, 真无那、冷灰寒柝,笑谈江左。 一笴,能下聊城,算 不如呵手,试拈梅朵。苕鸠栖未稳,更休说、山居清课。 不如呵手,试拈梅朵。苕鸠栖未稳,更休说、山居清课。 吟今我,只拂剑星寒,欹屏花妥。清辉堕,望穷烟浦, 吟今我,只拂剑星寒,欹屏花妥。清辉堕,望穷烟浦,数 星渔火。 星渔火。
Page 19
孔尚任和《桃花扇》 四、 孔尚任和《桃花扇》 1、孔尚任生平 2、《桃花扇》 桃花扇》 3、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首先、剧中其他人物,塑造得也很鲜明生动。 首先、剧中其他人物,塑造得也很鲜明生动。 其次, 桃花扇》体现了高超的结构艺术。 其次,《桃花扇》体现了高超的结构艺术。 其三、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意蕴。 其三、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意蕴。 思考题: 思考题: 1、解释:苏州派 一人永占 南洪北孔 解释: 2、清初戏剧的基本走向如何? 清初戏剧的基本走向如何? 3、从李玉作品为例,说明苏州派剧作家的特点。 从李玉作品为例,说明苏州派剧作家的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结构艺术和曲词艺术。 简述《长生殿》的结构艺术和曲词艺术。 5、《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近代诗钞》三册 钱仲联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近代诗钞》 年版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2、《近代词钞》三册 严迪昌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近代词钞》 年版 3、《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1956年版 1956年版 上海书店1987 1987年影印本 4、《晚清文选》 郑振铎编 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晚清文选》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

黄宗羲(1610-1695)
1、生平思想:《明夷待访录》 《原君》 《原臣》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 2、散文创作:《万里寻兄记》 《柳敬亭传》
王夫之(1619-1692)
1、学术成就:著书甚多,凡百余种。于《易》 《诗》《书》《礼》《春秋》诸史,皆有说解, 评述。又自定诗集多种,今有《船山遗书》《船 山诗文集》。 2、诗论:“情”是诗歌艺术美的本质所在,诗歌 必须以情动人,“往复百歧,总为情止;舒卷独 立,情依而生”。同时,对“兴、观、群、怨” 的古典诗歌理论加以继承,并把此四者作为“四 情”,纳入他“以情为主”的体系中 。
三、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1、 朱彝尊(1629-1709)博学工词,曾选 辑唐宋金元诸家词为《词综》36卷,共 660家,2250多首。他论词标榜南宋,以 姜夔、张炎为宗,认为词的最高标准是张 炎在《词源》中所说的“清空”境界,他 要求避免滑俗,用力淘洗,使词具有古雅 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意境。
2、浙西词派:朱彝尊首创浙西词派,成为 一代词宗,他的词论和词作在当时影响极 大,浙西各地词人如龚翔麟、李良年、李 符、沈皋日、沈岸登等都和他唱和,一时 成风,被称为浙西六家。浙西词派成了清 乾隆以前词坛的主要流派,影响百年。
第三节 钱谦益与吴伟业
一、钱谦益(1582-1644)“虞山诗派” 是清初最早的诗人 。有《初学集》,《有学 集》,《投笔集 》 是一个罕见的开明之士 。诗论采众家之所长 并有突破。 诗歌成就斐然,开有清一代诗风 。《十一月 初六日召对文华殿,旋奉严旨革职待罪, 感1、陈维崧(1625-1682)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 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贺新郎· 纤夫词》 2、阳羡派:在陈维崧周围还聚集一些与之风格相 近的词人。如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 等,他们互相唱和,并编有《今词苑》(陈维崧 主编)、《瑶华集》(蒋景祁主编)等词选,一 时也颇有声势,以宜兴古名称为“阳羡派”。但 他们对于建立宗派并不十分积极,其风格在正宗 词人看来也只是一种“别调”,故影响不大,很 快趋于式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1 复习笔记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遗民诗人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顾炎武①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②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海上》四首等。

③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①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

②他论诗重“情”,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山居杂咏》等。

(3)王夫之①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②他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2.吴嘉纪吴嘉纪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诗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如《难妇行》《绝句》等。

3.屈大均屈大均,学屈原《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尤其是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

如《通州望海》。

4.其他遗民诗人陈恭尹、梁佩兰和屈大均号称“岭南三大家”,其他如阎尔梅、杜濬、钱澄之、归庄等。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他一方面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实扩大、充实言有物的内容;一方面对“神、 气、音节”等行文之道给予高度重视,大大 突破了言有序的范围。 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神气”与音节、 字句联系起来,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 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何为“因声求气”?
刘大櫆《论文偶记》
次,词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第三, 清词自有新品貌,新气象。 康雍乾时期的词作染上了一层凄苦迷离 的色彩。嘉道以后,词风激切尔幽愤。 清人之词大多都有审美理论为指导,使 清词创作更具理性色彩。
文字狱下词的兴盛
清,异族多猜,迭兴文狱。才子学士,既
不以科举热中,复不敢言辞贾祸,敛形远 害,群遁于朴实艰僻之途,是以考据笺疏 至兹物大。词本倚声,较难驰骋,幽微要 眇,可托孤愤。国初诸贤致力于此者,盖 欲消磨豪迈,自忘天下,固不徒寄感兴亡 之际也。(《清十一家词选· 自序》中正书局
四、王士祯及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
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 诗坛之主盟,标榜“神韵”说,获得 “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 之称。 他认为诗的妙处要象南宗大画家所说的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那 样,“略具笔墨”即可,以为闻此可得 诗家三昧。
2)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奚,直
隶大兴人。 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作诗的根 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结果客观上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 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 氏肌理说推动而来。
在艺术成就上,陈词以豪放为主,风格

清诗文与词学

清诗文与词学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遗民诗人 古文三大家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梅村体”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遗民诗人
一.遗民诗人的思想 与风格 二.顾炎武、黄宗羲、 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的创作 三.吴嘉纪、屈大均 吴嘉纪、 的创作 四.其他遗民诗人的 创作
浙词派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一.浙词派的嬗变
1.厉鹗的词风及创作 . 2.吴锡麟和郭麐的词学主张 .
二.常州词派的兴起
1.常州词派兴起的背景 . 2.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张惠言、张琦、周济 .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张惠言、张琦、
三.其他知名词人的创作: 其他知名词人的创作:
郑燮、蒋士铨、黄景仁、 郑燮、蒋士铨、黄景仁、洪亮吉等
古文三大家
一.清初的散文创作 1.钱谦益、黄宗羲、顾 .钱谦益、黄宗羲、 炎武的散文创作 2.小品文的创作 . 清初三大家” 二. “清初三大家”的创作 1.侯方域的创作 . 2.魏禧的创作 . 3.汪琬的创作 . 三.其他古文家的创作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一.钱谦益的创作 1.钱谦益的行迹与心态 . 2.钱谦益前期的创作 . 3.钱谦益入清后的创作 . 4.钱谦益的诗歌主张 . 5.钱谦益在诗坛的地位 . 二.虞山诗派其他成员的创作 冯舒、冯班、钱曾、 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的创作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一.桐城派的出现
1.桐城派的概念内涵 . 2.桐城派的先驱:戴名世 .桐城派的先驱: 3.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 .
二.阳湖派的创作 恽敬和张惠言 三.桐城派以外的散文创作 袁枚、 袁枚、郑燮和沈复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一.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1、骈文复兴的文化背景 、 1)乾嘉时期的学术特色 ) 2)汉学与宋学之争 ) 2、骈文理论的发展 、 二.汪中的骈文创作 三.李兆洛的《骈体文钞》 李兆洛的《骈体文钞》

第一章 清代诗文的繁荣

第一章   清代诗文的繁荣

王夫之的“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 心自照人”,表明其缅怀明朝,不与清 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B 、都有进步的思想。 C、在学术上开一代之风气。
他们都反对“王学”的空疏,提倡 经世致用。在文学上要求文学反映现实。
第二类诗人事业是由明入清的,但这 些人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又都 为清政权服务了。其中钱谦益、吴伟业、 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有《通志堂集》、《纳兰词》等传世。浣溪沙·ຫໍສະໝຸດ 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 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 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 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 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
C 、袁枚的“性灵说” 袁 枚 ( 1716——1797 ) , 字 子
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于诗,倡言“性灵”,自
由书写,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 相似。
其诗清新隽永,雅洁灵巧,认 为“灵犀一点是吾师”,但有琐细 单薄之嫌。
3 清代词
清代出现了词的创作的中兴局面,出 现了较多的名作家和优秀作品,词论方面 也颇有建树。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和 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是较有影响的两 个词派。
打破晚明以来词坛独尊花间的传统,扩大了词表现 生活的领域,在继承传统方面也有进一步的拓展,初步 走向了对前代对综合继承。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他是一个贵公子,工为词,直抒胸臆, 自然流丽,风格近似李煜。因任康熙皇帝侍卫,多次 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有特色。
C、王士祯

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清代文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

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清代文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

1/7【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1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考研指导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

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清代文学绪论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

第五章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红楼梦》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清中叶文学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2/7【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2考研政治每年平均分在4,50分,不是很高,政治取得高分除了靠记忆力还要有一定的技巧,今天我就考研政治中的一些答题技巧,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选择题分值为50分。

其中单选题16道,满分16分;多选题17道,满分34分。

14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14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清初时期,江苏宜兴出现了规模 可观的“阳羡词派”。
▪ 阳羡地处太湖之滨,四周群山环 抱,地理位置偏僻,清廷的文化 钳制因而也相对松弛,这给作家 袒露心胸、畅所欲言提供了有利 条件。
▪ 由于历史原因,阳羡派和南宋遗 民作家间存在某种精神的联系。
▪ 康熙十七年,曹亮武受陈维崧之托,和潘眉、蒋景祁共同编 辑了一部阳羡派词选,取名《荆溪词初集》。这部词集共辑 入作家九十馀人,其中阳羡籍词人占了绝大多数,作品凡八 百馀首,数量相当可观。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 审美意象的锻造自五代李煜开始,成为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晏几道、秦观、贺铸等都是这方面的能手。纳兰性德显然继承了 这一传统
第四节 清初词坛的中兴
一、陈维崧与阳羡派
▪ 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 人,父亲陈贞慧是复社重要 成员。明朝覆灭,作者漂泊 潦倒数十年,直到五十五岁, 才被推举应博学鸿词之试, 入选翰林,授任检讨。著有 《湖海楼集》。
▪ 陈维崧的词善于通过怀古题材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如下面这首《永遇乐·京口渡 江用辛稼轩韵》:
第二节 钱谦益、吴伟业与 清初诗坛的新变
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 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 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 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 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 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 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 集》。
第三节 王士禛、查慎行等 “国朝诗人”
一、王士禛与神韵诗风
▪ 王士禛(1634—1711),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 (今淄博桓台)人。顺治十 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著有《渔洋诗集》《蚕尾诗 集》等。

清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史笔记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清代文学__题库

清代文学__题库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一、解释:1、梅村体2、神韵派3、浙西词派二、填空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钱谦益为代表的,吴伟业为代表的。

2、清初的、、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

侯方域的散文以见长,名篇有和。

4、“岭南三大家”是指、和。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

7、吴伟业以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体,代表作是。

8、钱谦益建立起“”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创建诗派,其代表作为。

三、简答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四、论述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解释:1、苏州派2、“一人永占”3、南洪北孔4、《闲情偶寄》二、填空1、《闲情偶寄》是的戏曲论者,其中、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作者是;《钧天乐》的作者是,《风筝误》的作者是,《秣陵春》的作者是。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和元代的杂剧。

4、《桃花扇》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剧,体现其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

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2、简述《清忠谱》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一、解释:才子佳人小说二、填空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的阶段。

清代文学发展概述

清代文学发展概述

2.顾炎武的诗歌成就。
3、吴嘉纪贫民诗的价值。 4.钱谦益的文学史地位。 5、吴伟业歌行体诗的特点。
6、王士祯的诗论与创作。
7、简述清初词坛状况。
参考书目:
1、《明遗民诗》 [清] 卓尔堪选辑 中华书局1961年6月排印本
2、《牧斋初学集》 [清] 钱谦益著 钱曾笺注 钱仲联标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9月版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概述
一、清代社会状况
二、清代文学发展状况
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众体兼备:诗、词 、文、戏剧、小说、弹词等说唱文学等, 应有尽有,而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体。
Page
1
1、清代文学发展概况如何。
2、清代诗歌领域先后出现的诗文流派有哪些?各 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3、清代词的发展如何,出现了哪些流派? 参考书目:思考题: 1、《明清文学史》 吴志达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Page 17
第三章 清代的戏曲
第一节 清初戏曲流派及《长生殿》、《桃花扇》。
3、龚自珍的诗词。
Page
7
三、反帝爱国诗潮
1、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 2、魏源 3、林则徐。
四、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1、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2、郑珍诗的艺术开拓。 3、桐城派的新趋向及姚门弟子梅曾亮的散文。
4、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

2、《中国戏曲史长编》周贻白 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0
Page 2
第二章
一、清初诗坛
清代的诗词散文
第一节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1、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屈大均和吴嘉纪。 3、其他遗民诗人。 4、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5、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6、王士禛及其神韵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作者:————————————————————————————————日期: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第一节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和吴嘉纪其他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据卓尔堪《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比南宋遗民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过之。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如顾炎武所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

”(《管仲不死子纠》,《日知录》卷七)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晚年终老于陕西华阴。

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

《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

《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

《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

《海上》四首,则以凝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

如第一首: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

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

到垂暮之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自大同至西口》等。

随着岁月的消失和希望的幻灭,渐知挥戈返日之无术,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至死犹坚,故其诗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目望河清。

”《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都可说是掷地作金石声。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诗在清代评价就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

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

”(《明诗别裁集》卷十一)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奈苦中看”(《书事》),“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皆勃郁浩然的正气。

《山居杂咏》更是铿锵的誓言: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艹}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高田草似下田荒。

埋心不死留春色,且忍罡风十夜霜。

”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乘春春去去何方,水曲山隈白昼长。

绝代风流三峡水,旧家亭榭半斜阳。

轻阴犹护当时蒂,细雨旋催别树芳。

唯有幽魂消不得,破寒深醴土膏香。

”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老觉形容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

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

”以诗明志,直到“垂死病中魂一缕,迷离唯记汉家秋”(《初度日占》),仍然不忘故国岁月,于凄楚里见其高风亮节。

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吴多作危苦之词,屈则富于浪漫幻想。

吴嘉纪(1618~1684)是一介布衣,与煮盐灶户为伍,困厄潦倒,深受压迫剥削和灾祸肆虐,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

《风潮行》、《朝雨下》、《海潮叹》等述泰州一带自然灾害,惨不忍睹。

《挽饶母》。

《难妇行》、《过兵行》等,揭露清军屠杀掳掠,令人发指。

《临场歌》、《归东陶答汪三韩过访》等,反映官吏催租逼税,敲骨吸髓。

《东家行》记江北婚嫁陋习,《李家娘》写“扬州十日”惨象,《一钱行赠林茂之》赞遗民品质,或长歌,或短制,直抒胸臆,纯用白描,但他运思深刻,写状如绘,如《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盐工之苦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屈大均(1630~1696)曾削发为僧,还俗改今名,北上游历,密谋抗清,“险阻艰难,备尝其苦”,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

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

《大同感叹》、《猛虎行》、《菜人哀》等揭发清兵屠戮暴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登罗浮绝顶》等诉说家国兴亡悲哀,《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抒发仰慕忠节之情,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如“万里丹心悬岭海,千年碧血照华夷”(《经紫罗山望拜文信国墓》),“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七尺今犹壮,堪为大汉捐”(《代景大夫舟自五屯所至永安州之作》),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他也信心满怀,“纵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庚午元日作》)。

他的诗“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州望海》:“狼山牧草满,鱼海暮云黄。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

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凭吊沧海,想象奇伟,在雄健夭矫里寄寓故国之思,凄楚感怆,却也写出“超然独行”的豪迈气概。

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又和陈恭尹、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大家”。

陈恭尹(1631~1700)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

梁佩兰(1629~1705)曾仕清朝,行藏出处与屈大均、陈恭尹有别,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面。

其他遗民诗人,阎尔梅(1603~1679)的诗歌吊古伤今,感念时事,格调苍劲。

《满巡抚赵福星遣官招余余却之》云:“殷商全赖西山士,蜀汉孤生北地王。

岂有丈夫臣异类,羞于华夏改胡装。

”表白全节,可谓硬骨铮铮。

他长于古体,《绝贼臣胡谦光》、《沧州道中》等豪宕雄壮,诗情激楚,是富有特色的作品。

杜溶(1611~1687)诗学杜甫,风格浑厚,五律《登金山塔》浑灏精深,负名当时,诗人吴伟业说:“吾五言律,得茶村《焦山》诗而始进。

”(徐世昌辑《晚晴{移}诗汇》卷十八)《初闻灯船鼓吹歌》抚今追昔,感慨秦淮歌舞盛衰,令读者欷太息而不能禁。

钱澄之(1612~1693)诗歌写甲申国变,足可证史。

《悲愤诗》、《桂林杂诗》、《行路难》等,以永历时事寄于诗,时歌时泣,悲痛感人。

《催粮行》、《乞儿行》、《田家苦》等,写民众流离无告惨状,情浓意深,沉郁悲怆。

晚年隐居乡间,民族感情与田园闲适融合一体,在《田园杂诗》、《田间杂诗》、《夏日园居杂诗》里,白描直写,冲淡自然,既反映农村的生活,又砥砺自己的民族气节,“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并有独具一格的特点。

归庄(161~1673)为人豪迈尚气节,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

《悲昆山》、《伤家难作》、《断发》和《万古愁》曲等,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万古愁》更是清散曲少有的杰作。

《落花诗》十六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的种种心态,哀婉酸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