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8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科学,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应用已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例如,著名的康福曼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从众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形成了集体行动的合一性。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已经应用到广告营销和舆论引导等领域,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影响群体行为。

二、群体动力学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力量对群体的影响。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强烈影响,个体在权威人物的指导下,容易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以及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团队管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群体力量。

三、认知偏差及其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了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判断。

在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认知偏差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群体性思维偏差使得个体在集体决策中往往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过于一致,缺乏多样性。

因此,了解认知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对于改善决策质量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与合作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及这些联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机制。

例如,小世界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网中“六度分隔”的现象,这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理论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交换规律•实践与应用•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上》社会交换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发生。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_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_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四个阶段)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三个状态)
莱文格和斯诺克 ,1972,相互依赖模型
(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人际关系的状态有三个:
单向注意阶段:双方没有互动; 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
卷入;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情感的需求 舒兹把它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表现者
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有三种需要寻求满足:
1.包容需要: 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沟通、融合、参与、随同 VS 排斥、对立、疏远、退缩
2.控制需要: 在权力与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
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 VS 追随、模仿、受人支配
3.情感需要: 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
同情、热情、喜爱、亲密 VS 冷淡、疏远、厌恶、憎恨
表现 类型 包容
控制
感情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与他人 期待他人接
交往
纳自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 配自己
对他人表示 期待他人对
亲热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 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 经确立,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始广泛涉及自我 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 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 压力。在这一阶段,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 趋于消失,双方交往的行为表现已经超出正式 交往的范围,显示出融合的自发交往关系。此 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反馈信息、 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教学目的: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

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 酬赏与成本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Table of Contents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3章自我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4章社会认知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5章社会行为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6章态度与偏见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7章人际关系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9章团体与领导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1章文化心理学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2章积极心理学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表1-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考点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表1-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一定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可以用常识来说明,但常识有时未必正确。

(2)区别①常识是理性的产物,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具有非理性特征。

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常识不同。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表1-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考点三:社会心理学简史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发展最为迅速。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和人本主义(第三势力)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流派。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表1-5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课后习题与详解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①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学考集市】黄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学考集市】黄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7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答∶(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和Kelly,Blau等人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并从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①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a.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b.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c.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d.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e.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a.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b.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c.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d.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Homans,Thibaut和Kelly(1978),Blau(1964)以及Burgess和Huston(1979)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交换,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①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a.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掌 握 层 次
社会之人 相互交换 互相影响 促进懈怠 你我共有
第七章
第六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影响 从众 团体影响
理 论 分 析
交 换 规 律
实 践 应 用
定 义 与 来 源
社 会 影 响 的 差 异
定 义 概 述
顺 从 与 服 从
社 会 影 响 原 则
社 会 促 进
要性、 要性、他人的接近性
1、从众分析与影响从众的因素
(1)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过大则无效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线段试验 (2)影响从众的因素 团队规模3 团队规模3~4人; 情景因素:凝聚力; 情景因素:凝聚力; 社会支持降低。 社会支持降低。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抗 内在自我意识 保持自身独特性需求 个人控制愿望。 个人控制愿望。
2. 交换规律
重点
3. 实践应用:在实际生活的交换规则 实践应用:
3、实践应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交换 、实践应用:
内容概要
( 1 ) 囚犯两难情景:合作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囚犯两难情景: 合作 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是最佳选择 为前提。 任为前提。 疑犯A 疑犯A 不认罪 X 二人各判 一年 15年 A 判15年 B 释放 认罪 Y A 释放 B 判15年 15年 二人各判 十年
(1)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2)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3)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 (4)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合作受 指导) 指导)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 (5)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自 信与谦虚) 信与谦虚)

第六章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ppt课件

第六章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ppt课件
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持自己的自
由。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比如父母告诉自己
的女儿不要和某个人交朋友,女儿却偏偏要和这个人
好。她之所以这样做,实际上是通过拒抗体现自己的 自由。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 性别等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在一个群体中,社 会地位越低的人从众的可能性越大;对组织或他人的 承诺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高。性别与从众行为的关 系比较复杂,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比男 性高,但最近的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伊格列 (Eagly 1987)指出,如果男女在从众行为上有差异 的话,也仅仅发生在要求女性当面反对对方的情境下。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由于谢立夫的研究是在一种模糊的情境中进行的,那 么,当情境很明确的时候,人们会不会从众呢? 阿希 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当志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 试来到实验室的时候,看到6名与自己一样参加实验 的被试已经在等着了。实际上这6个人是阿希的实验 助手(也叫同谋),他们的判断是阿希事先设计好的。 当被试和这6个人围着桌子坐下以后,阿希拿出了一 张卡片放在黑板架上,这张卡片的左边有一条线段 (标准线段),右边有三条线段,旁边分别标有A、B、 C,阿希告诉被试他们的任务就是简单地报出A、B、 C中哪条线段和标准线段一样长。
二、社会影响
(一)定义 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
他人态度或行为。六种社会力量: 奖赏的权力压制的权力 参照的权力 法定的权
力 专家的权力 信息的权力
(二)社会影响理论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 人的社会 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 人的 数量、他人的重要性和他人的接近性。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表8-1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表8-2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由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境,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心理学家发现,信任在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合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双方存在信任,那么合作就能够形成;而如果缺乏信任,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可能产生。

(2)货运游戏货运游戏是由Deutsch和Krauss设计的用来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的研究范式。

研究者发现,当双方使用威胁时,双方总的收益最少;一方有权使用威胁时,有权的一方收益稍微大一些,但总收益较少;只有在双方都采取合作的情况下,各自以及总收益都最大。

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1)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①零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②可变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损失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2)在协商或讨价还价过程中,利益的范围对这一过程有大的影响。

买卖双方拒绝价位之间的区域就是对双方来说可接受的范围,只有当价格在这一区域时,买卖双方才有可能达成协议。

(3)心理学家还提出了许多协商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在协商中提出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考点二:社会影响1.社会影响的定义表8-3 社会影响的定义2.社会影响理论Bibb Latane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表8-4 社会影响理论相关内容3.社会影响的表现表8-5 社会影响的表现考点三:从众、顺从与服从。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社会关系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社会关系PPT课件

2
学习目标
• 掌握人际吸引 • 掌握亲密关系 • 了解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了解华人社会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
Ⅰ 人际关系
4
1 什么是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
– 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 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 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 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Baumeister,1995)
18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迷恋
(亲密+激情+承诺)
空洞的爱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承诺 (只有承诺)
19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该观点有别于地位结构的网络结构观,并不强 调个体的特征,而着重于个体于其他个体间的 关系,并根据互动关系区分成种种不同的网络;
23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
– 该观点不注重个体的身份属性及其归属感,而 分析社会联系与社会行为的“镶嵌性” (embeddedness);
– 网络结构观不强调资源的占有,而关心资源的 获取(access)能力,认为个体在网络中的位 置,会影响个体各方面的结果,包括资源拥有、 成就大小、安全与情感需求的满足等。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A.社会影响B.社会促进C.观众效应D.社会抑制【答案】D【解析】A项,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B项,社会促进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促进个体活动的完成或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

C 项,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D项,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

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答案】C【解析】相符行为是指在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与他人和团体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学者们研究了个体的年龄、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的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相关的证据。

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答案】D【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温顺和驯服,女性会更具相符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后来更精细的实验指出,过去的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是有利于男性的材料,如政治、球赛、汽车驾驶等等,这会使女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刺激材料,如烹调、服装、看孩子等,则会使男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7.1复习笔记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我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

通过社会交换,我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和Kelly,Blau等人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并从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 复习笔记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

通过社会交换,人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 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 决定因素:信任
2、货运游戏
甲起点
单行线
甲目的地
乙目的地
乙起点
游戏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研究发现:
当双方都使用威胁时,双方总的收益最少; 一方有权使用威胁时,有权的一方收益稍大,但总收益较少;
只有双方合作时,各自的总收益最大。
行为。 2)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够得到酬赏的行为。
3)有机体在某种场合下的行为曾得到酬赏,如再次出现பைடு நூலகம்似的场合
时,它们就会重复那种行为(个体经验)。 4)当前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某种情况下曾得到酬赏,则这种刺激将引
起与过去类似的行为。
5)只有不断地得到酬赏,行为的重复才能不断地发生。
6)如果某一行为以前曾得到酬赏,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突然一
法定权,地位赋予的权力; 专家权,知识和特长拥有者;
•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 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 成本: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在进行活动时蒙受的痛苦。如运动员为 了夺冠进行的艰苦训练;二是机会成本,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 可能的报酬。 •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性别、 种族等。 •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 公正性期待:指个人在行动中所付出的费用和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比例关
惩罚对于行动者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为了说明这一重要社会交换
原则,霍曼斯又在其基本概念中加入了两个表示“时间”的心理学 概念: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们 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2、霍斯曼借鉴了功利主义经济学原则:
1)人与人交往时总是希望获得一定的好处
2)在交往中自觉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需要更多的获取信息,评价成本与收益之关系(的合理性)。
4)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社会交换的一种形式
5)社会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也交换非物质的内容,感情与 服务。
3、结合了行为主义的理论
(不同角度的行为表现)
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总是做出服从最大酬赏和最小惩罚的
2、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重点
• 虽然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有许多共同点,但布劳对二者还是作了严 格的区分,其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 首先,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
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 其次,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而社会交换则 会引起----; • 第三,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是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的,而从社
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 在以上9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 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 为了更好地说明报酬对于行动者的意义,霍曼斯引入了“数量”和
“价值”两个重要的分析变量。“数量”是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 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价值”是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
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
理性命题则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在解释人类行动时,所有这些命题都必须加以考虑。
霍曼斯的所有命题都是关于个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他认为,这些命题
同样能对社会制度进行解释。
• 对社会制度的解释:
• 霍曼斯用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和权威的起源,即在持续的社会情 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最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这个原则是从对 某个参与者的权力中产生的,因为在交换中,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 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对方向他提供报酬的能力。 • 例如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最希望得到的报酬是一笔能救命的资金。 在获得这笔资金的头两年里,公司可能依然亏损或赢利很少,即投资 者向公司提供报酬(资金)的能力要大于公司向投资者提供报酬(利润) 的能力。这样,投资者就获得了对公司的权力。在合作关系中,投资 者可以按他开出的条件与公司谈判,而公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 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 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化的深入会涉及权力的分化,即当社会地位差别很大的双方进行交换
时,交换中的一方会出现以依从作为回报的形式。
• 整合:每个成员都有固定的位置,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地位角色 的要求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 冲突:如果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变化,或群体成员对报酬
的期待结构发生变化,都可能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群体成员感 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从而产生被剥夺感。
• 6.理性命题 • “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 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
在霍曼斯看来,上述六个命题是一组“命题系统”,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 逃避惩罚; 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 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 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 到哈佛大学,正式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系教授, 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霍曼斯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历史学、人 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 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较大,著有《人类群体》 (1950)。后来,研究方向则转向交换论,著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二、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 •
彼得·M·布劳1918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
2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 1942年,布劳从伊利诺斯州的埃尔姆赫斯特学院社会学系毕业。195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 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布劳毕生 致力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论 著有:《科层制的动力》(1955)、《社会整合理论》(1960)、《社会生 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964)、《互动:社会交换》(1968)、《社会交换 中的公平性》(1971)、《不平等和异质性》(1977)。
游戏证明:在一切资源的开采使用方面“合作”是惟一是选择,但是 有控制权、更捷径、省时的时候难以合作。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协商策略)
1、零总和冲突(绝对得失):你死我活,你失去的是 我得到的。 2、可变总和冲突(均有得失):竞争中合作;局部共 同利益。 如,旧车买卖 a、寻求共同接受范围。
b、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5、公平交换
重点
• 分配公平性原则,即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
润的具体分配比例作出判断。如果人们不能按照公平性原则得到 相应的报酬,就会在报酬分配方面出现不公正或脱节的现象。
• 霍曼斯认为,报酬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
验。他提出了两条标准: • 第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在同类行动中,一个人总是以过去成
4、交换的原则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1、囚犯两难情景
疑犯A
不认罪 X
疑 犯 B
认罪 Y A 释放 B 判15年 二人各判 十年
不 认 罪 认 罪
二人各判 一年 A 判15年 B 释放
•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 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 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 ------180页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
1 、关于社会交换概念的界定
重点
•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交
换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 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 这些目的的手段。”
• 他这样定义社会交换: • 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
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1、基本概念
(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
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感、赞 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明确的价格,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
酬的价值具有模糊性。
3、交换的基本过程
• 吸引 :社会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 • 竞争:社会交换的实现途径。(以占有资源的数量、质量、稀缺程度 来决定胜负) • 分化 :拥有丰富的或稀缺的社会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 地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交换对象。而没有什么资源的其他成员只 得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他们选择自己交换对象的余地很小。结构分
重点
第二节 社会影响(参照-5章 社会行为)
1、社会影响 运用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 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
社会力量的来源:与社会地位相适应的权力、威望、被爱或受尊 重的影响力。包括: 奖赏权,家长、老板; 强制权,领导、老师;
参照权,所在团体的参照指数。如,网上购物的评价参照影响。
功地从事这一行动时的成本与报酬、投资和利润的比例为尺度来
衡量眼前或将来的行动,并根据个人投资的增加而提高标准。 • 第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人们在交换中,通常还要把自己 的所得与自己认为相类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和自己比较疏远的 不太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