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
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
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夏是萌芽商正式建立周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4.奴隶社会:以礼乐为首的六艺教育
5.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6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②教育的日趋普及型和多样性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重点背诵)
①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②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③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
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④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
⑤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
2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期
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科独立的标志
洛克---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康德—首次把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803年出版康德论教育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现代教育学之父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二泰斯普朗格
重点:20世纪主要教育理论
(1):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法
(2):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为6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4):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教育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
(5):最优化理论---8班司机
(6):范例教学—德国瓦跟舍因、克拉夫
(7):陶行知:生活教育批判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4 教育学科的特点:
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②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
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④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价值
①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7.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积淀扎实点教育学理论
②应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即指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代表人物:孟子柏拉图弗洛依德(性本能)
外铄论:人的发展是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刺激和要求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作用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3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
代表人物:创始人:高尔登。
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董仲舒——性三品
4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其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万能论”白板说教育漫画
华生“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baby 你懂的。
5:二因素论施太论相加说吴伟试相乘说
6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在时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事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7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8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重点背诵)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
9辩证看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
10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性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1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不能拔苗组长)阶段性(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关键期和最佳期)差异性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母的,这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1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
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
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点预期效果,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对整个教育目的起指导作用
2.教育目的体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与科学主义(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关注现实生活)
形式教育论(能力的训练)和实质教育论(没有什么比数学更利于培养推理能力)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无目的论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4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全面发展的内容:德智体美劳
5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6素质教育内涵: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答: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齐根本区别在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拨人”来培养人。
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拨性教育
第五章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
学生的本质属性:①能动性的人。
②发展潜能的人。
③一个完整的人。
④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权利:生存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权利、受教育权利
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点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①生理成熟期提前
②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③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④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⑤心理问题增多
1)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
(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职业,但是教师专业的职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员数量也十分有限。
(3)专门化阶段,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
最早的师范教育1681年法国
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盛宣杯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4)专业化阶段。
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职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2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的专业素质:1崇高的职业道德
2合格的专业素养
3合理的专业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4精湛的专业能力
5强壮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5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6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为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④同伴交流与合作、⑤跳出教育谋发展。
7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8师生关系的模式:
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景,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民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
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
放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要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
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方法,一切活动由学
生自己进行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0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和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
于和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方面:一是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
二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和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2.影响学制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④民主文化传统。
3.欧美现代学制主要类型:双轨制、单轨制、“Y”型学制。
4.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壬寅学制(首次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2);癸卯学制(首次实施
奏定学堂章程1904 义务教育1906强迫教育章程);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特点是学制长!!!);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4.解放区的新型学制的特点:①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②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③依靠群众办学
5.58的学制改革确定两条腿走路和三结合六并举
6 93年的学制改革主要内容①两基两全两重②调整教育结构③改革办学体制④改革高校
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⑤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7我国改革趋势: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
展高等教育、实行终生教育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2义务教育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宪法 1982年12月
3义务教育法1986年7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实施
4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
其特点:终身性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5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社会加速发展 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人口的急剧增长 4闲暇时间增多
6终生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3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5终生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
7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从教育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机构施教人员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加以区分
第七章教育途径和课外教育活动
1教育途径: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其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
2教学的特殊作用
①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②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③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④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3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
Ⅰ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
Ⅱ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Ⅲ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3个人活动Ⅳ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
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③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④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Ⅴ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
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
4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际4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特点:1综合性 2实践性 3自主性 4生成性 5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第八章:教育研究与方法
1.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方法并按一定程序步骤去认识、解决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活动。
(1)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开阔教师的科学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
进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开法创造潜力;增强教师的成功体验,激发教育热情)(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4)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二、小知识点
1.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综合性;研究主体的参与性;研究
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活动的创造性。
2.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处理研究资料;表
述研究成果。
3.问题来源: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挫折;教育实
践中的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理论阅读审视;他人成果承袭;争论观点思考)
4.选题方法:聚焦选题发;菜单选体法;边缘搜索法。
5.现场观察法可靠性高,简便易行,不需交谈灵活机动,但局限于获取资料具有表面性,难
免片面性和偶然性,观察本身影响其结果,样本小,普遍性程度低。
6.问卷调查具有标准化、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调查面广,信息量大,便于统计,结论客观,方便灵活,省时省力。
但问卷设计要求高,回收率不易控制,填答质量难保证。
(标题,指导语,问题,结语)
7.访谈调查法具有结果真实可靠,适用范围广、灵活性比较强,回收率非常高,但局限于费
时费力且取样小,控制访谈过程比较难,访谈对象易受影响,结果难以统计分析。
8.教育实验法基本构成要素: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教育实验中用来作用于实验对象并
引起实验对象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是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变量。
(共变关系、时间顺序、无关变量控制);前测与后测:是对因变量进行两次同质性测量,
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第二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在实验
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控制组在实验过程中不接受实验刺激。
9.教育实验程序步骤:选择实验课题,形成实验假设,分析实验变量,确定实验样本,制定
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处理试验资料,实验总结。
10.文献研究法:准备阶段、搜集阶段,阅读阶段,整理阶段,运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