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
葛
亮
的领
导
特
质
诸葛亮的领导特质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举世公认的谋略家,其治国、治军的谋略不仅当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
诸葛亮是个有得有失的人物,他的“得”在于他的“小我”,是作为个人的诸葛亮,他的“失”在于他的“大我”,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
这与诸葛亮的不善授权不无关系。
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借用西汉初年的一句话,蜀汉的霸业真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当今,国际商业竞争已不亚于战场上的角逐,国际、国内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商场如战场”已成为广大企业家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诸葛亮的谋略在现代企业经营上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和艺术,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小组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领导者诸葛亮”
【优】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伐,直到病死在战场上,可说是一生中一半为民,一半为官。
而在他的27年宦海生涯中,在处理与己与人,与事与物,与国与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领导之道。
1、【正身养德、严于律已、清正廉洁、崇俭戒奢】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吕氏春秋》中也有“凡事之本,必先正其身”“冶其身而天下治”的思想。
出身于“明经”世家的诸葛亮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
在他看来,“夫释己教
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
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灿生变乱”在这里诸葛亮把当官者的官德同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认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注意自身的政治形象,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群下,从不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有特殊于同僚和群下的地方。
北伐中,诸官子弟皆随军运粮于深谷高山之中,诸葛亮嗣子诸葛乔虽然年轻,也同诸官子弟一样督兵奔忙在大军之中,北伐时街亭失守,亮恨己用人不当,上表自请贬官三等,并号召群下勤攻己阙,并认为“勤攻吾之阙”者是“忠虑于国”者。
这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为官之道,西晋张辅评论说:“已有功则让于下,下有厥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谅则改,故声烈振於遐午也”。
清正廉洁,崇俭戒奢,是诸葛亮的为政之道。
诸葛亮在未出山从政之前,躬耕于南阳,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经历为他从政功立为宫之道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戒子书》中说:“静以养身,剑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曾有人论述:“诸葛亮在蜀位极人臣,然为官清廉,不谋私利除国家规定应享用的奉禄外,不另治家产,别殓用民财,”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确如所言。
他一生就是这样为官,无私而来,清自而去,北伐途中,死在任上,“遗命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睑以时服”一国丞相,哪里死哪埋,坟墓仅仅放下一个棺材。
不仅没有随葬品,还碱以时服,真是少见。
难怪后人一提起诸葛氏,便立即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自己节俭,其家人也不例外,据《北堂书抄》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无副服”。
一国丞相的妾竞没有替换的衣服,如果不是了解诸葛亮一生和整个家族为宫清廉的人,是难以相信的,然而这却是史书记载,一千多年来无人提出疑义。
诸葛亮官至相位,一身正气。
上正,下孰敢不正,上清正廉洁,下孰敢贪赃枉法?查考蜀国史料,找不到康东汉梁冀那样的贪官污吏,见不着象酉晋王恺和石崇那样的恶富,所有的是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员:
董和“躬串以俭,恶衣蔬食”,为官“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邓芝“赏罚明断”,“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时”,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天余,佃室无妾媵之褒,无声乐之娱,衣食取供,舆马取备印台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费炜“雅性谦素,
家元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
”
翻开史书,能有如此官德政风的朝代实在少有,究共原因是请葛亮清正廉洁。
崇俭戒奢的为官准则教育影响了满朝文武,带出了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官,赢得了蜀汉人民的爱戴,受到后世的称赞。
3、【志、勇、性、廉、信】
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用间离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项计划、决策和措施,向他咨询,并征求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水平。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和修养。
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观察他是否清廉。
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
诸葛亮的知人之道,具体、全面而有实用价值。
但用利去引诱人,用酒去灌醉人,以考察人之本性,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适用。
要注重观其“志、勇、性、廉、信”等七个方面,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4、【荐贤举能,礼贤下士,民主议政,集思广益】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财富把有才者举荐出来,为社会效力,不仅是人民的愿望,更是当权者的职责。
如果人才得不到正当的使用,或者根本不用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国家不安。
地处偏安一隅的诸葛亮更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说:“治国之道勿在举贤”,“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夫柱以直为坚,辅以直为贤。
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
他一方面要求官员柬柱子一样直,以忠为贤,另方面举贤时又不求全,坚决反对“为人择官”,主张“为官择人”。
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刘备给了他个小职务,不能尽其所能,有情绪,面上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诸葛亮慧眼识英雄,不仅救了他的命,而且给予重用,使之为国尽其才。
一般说来,古今有才者,大多有自己的个性。
只要领导者能礼贤下士,不求
全责备,无不如湖水归大海一样投入统治者的怀抱。
杜徽是三国时期的名士,诸葛亮入蜀后,请他出来做官,他坚辞不就,是诸葛亮礼贤下士三番二次的敬请感动了他,遂被拜为谏议大夫。
还有一位叫五梁的名士以“儒学节操称”名于世,本不出仕,也是诸葛亮礼贤下士的作风感动了他,也被拜为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
费辜在诸葛亮南征时还是一位小人物,因其“志虑忠纯”,深得诸葛亮器重。
诸葛亮南征归来,百官在成都郊外数十里处迎接。
为了表彰这位官虽小,但有才华的费辜,诸葛亮与之同车而归,令文武百官无不刮目相视。
诸葛亮这种礼贤大士的作风,深得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拥护,无怪荆襄名士和益州文人,大都来到他的周围,为他出谋划策。
诸葛亮一生做事谨慎,从不武断,善于听取群下意见。
他认为,为政者必须有参谋人员帮助策划.否则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
他虽然读书“独观其大略”,然而对历史上为政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都牢记在心。
他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十分注意听取群下的意见,这近乎于我们今天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集思广益”这个词,在历史上正是诸葛亮首次提出并使用。
诸葛亮认为,“为政之遭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官,谋及署士,则为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后人将诸葛亮视为智慧的化身,以至于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可见是宣传者忽视了诸葛亮的智慧来源于“多闻”“多见”的调查研究之中。
诸葛亮之所以在工作中很少失误,在于他遇事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
南征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就是他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意见的例证。
还是清人张学山对此评之中肯:“武侯天下才也,非一己之才胜天下,乃合天下之才成一己也”。
5、【用心平,劝戒明,教之一德,严之以刑。
】
诸葛亮深知历史上哪些有治世之名的文臣武将,无不身先士卒,以德服人,以刑为约,赏罚分明。
他位及人臣,仍能以身作则,不为功名所诱,不为刮禄所累,仍守“不求闻达”的初衷,当李严劝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时,他不仅不受,还为了剖白自己的心迹,写了《答李严书》一文,证明自己之所以“鞠躬尽瘁”是为了“兴复汉室,帝还旧都”非为私利。
诸葛亮熟读经书,深知凡治国者纯德治,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纯用刑不教
而谓之虐;只有儒法合一先礼后兵,教之以德,严之以刑,才能“上下有节”左右有序。
并明确指出。
“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身,后理人。
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
”
入蜀后,他亲自主持制定了《蜀科》,又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以训厉臣子。
规章健全,制度完备,使吏民有章可循,民如廉耻,吏知荣辱,以防止不教之杀的虐政出现。
执法严办事公平,是其为官的重要原则。
李平与诸葛亮同受先帝之托辅后主,固假传君命,耍权术,摘阴谋,误了国家大事,诸葛亮上表把他削宕为民。
马谡与诸葛亮亲如兄弟,“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在北伐中,马谩违背诸葛亮的布署,畏乱逃跑,致使街亭失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诸葛亮罚不避亲,将马谩“下狱物故”。
而对同时参战,忠实执行军命的王平进位封侯加官。
街亭失守,诸葛亮也深感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暗”上表请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在失败面前.对于功过是非,分理清明,敢于主动承提领导责任。
正是“既注重思想教化,又严之以刑罚,”才使整个蜀汉社会“人怀自厉,道不拾遣,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6、【通权这变;因时制宜。
】
“通权达交,四时制宜”的原则贯穿他为官的始终。
如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为了打击巴蜀的豪强势力,诸葛亮厉行法制,刑罚竣怠,引起朝野人士的不同议论。
其中法正就持不同意见,并举高祖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的事例来劝诸葛亮缓刑驰禁。
公元216年,渚葛亮写了《答法正书》一文,向法正指出;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是因为“奏以无道,苛政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干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现在的情况与刘邦之时大不相同:“自焉以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淅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因此,“必颅威之以刑,才能使上下有节”;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善通权达交,因时制宜,不因循守旧的辩证原则。
再如诸葛壳对南中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方略,更值的后人仿效。
他用“攻心为上”的战略,达到了‘夷汉粗安”的目的,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其群下以并尊二帝来告。
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明正义,绝其盟好.诸葛亮作《绝盟好议》一文,反对与吴绝交,说明为使蜀“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魏肪东吴的军队不得尽西,”必须维护
与东吴的盟友关系,并派陈震前往祝贺。
这都体现了缶葛亮遭权达变不墨守成规的辩证方法论原则。
7、【为官—任、利民—方】
为官一任,利民一方,始终是诸葛亮力官的原则。
从大的方面说其宗旨是为了“兴复汉室,帝还旧都”,但考察和审视诸葛亮的一生,见他所到之处总是留下人们难以忘怀的痕迹。
诸葛亮从阻都到预章,又至襄阳,对各地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百姓疾苦,多有体察,从从军到为政其阅厉之丰富,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从政之后,为发展蜀国经济,积叔推行劝农政策,并兴修水利,注重农田灌溉。
诸葛亮还在南中推行以农为主的开发政策,命令各郡太守,组织屯田,把北方的生产技术带到南中去。
杨慎在《滇权载记》中说“诸夷慕侯(指亮)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馀发展农业外还在南中修桥铺路,开发矿山,以繁荣南中经济。
西南边陲至今有的菜称为诸葛菜,树称之诸葛木,或许是诸葛亮从中原引进的品种以发展当地经济。
诸葛亮在南中时还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作一些能使当地人接受的改革。
细查史书,诸葛亮为西南边陲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大小官吏,可说是多于牛毛,而为相者也成千上万,而能象诸葛亮仅在27车的政治生涯中为后人留下如此之多的文化财富者,却是空前绝后的。
难怪关于诸葛亮的美好故事在他生前死后总是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时限地被人们传顶着,究其原因,无不与诸葛亮—生的为官之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劣】
近几年来,诸葛亮在选人用人方面却饱受诟病,而这也正是对诸葛亮领导力质疑的主要方面。
有人说诸葛亮,对下属不信任、害怕削弱自己的职权、害怕失去荣誉、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有人说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
就是没有明确领导者的定位……
领导者的定位,就相当于把握着梯子,要确定靠到哪一面墙才是对的,还要让别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愿意沿着梯子向上,直到“手可摘星辰”。
除了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的眼光外,用好人才,充分授权,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在用人、授权和接班人选择这三个方面做得如何。
1、【用人】
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比如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
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采纳马谡的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南方多年不敢复反。
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
但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也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刘备向诸葛指出过这点,说马谡“不可大用”。
然而,在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诸葛亮力排众议,令马谡为先锋,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诸葛如果能接受大家的意见,令魏延等为先锋,可能不至于会有街亭惨败。
街亭之败,不仅使蜀汉遭到重创,断送了首次北伐,也断送了一位良好的参谋人才。
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
2、【授权】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
司马懿有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而在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皇帝刘恒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来,刘恒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
”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
”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帝乃称善。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
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
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因此,领导者不妨暂时把自己比员工多出的那些能力束之高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拓展员工的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赋予下属充分的职权,同时创造出每一个人都能恪尽职守的环境。
当企业处在起步期,往往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状态,领导人就像站在顶端上的将军,发号施令、呼风唤雨,强有力地推动企业朝前发展;但当公司趋向成熟,组织就应该变为一个同心圆,领导人隐含在这个圆形体中,成为“主心骨”,宛如灵魂一般,虽然弱化了自己,但组织更强大了。
如此,以个人的“弱治”实现一个组织的“强治”。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可嘉,其法则不足取。
毕竟,没有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只有一个诸葛亮是很难实现“天下计”的。
管理层如果能施行黄老之术,让团队达到“无为胜有为”的状态,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整个团队的和谐及坚强的战斗力。
3、【育人】
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松下首先是生产人,其次才是生产电器”。
培养人才,对于被培养人而言是一种激励,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将繁琐的较小的工作交给下属完成,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然而,由于诸葛亮长期的亲历亲为,蜀汉的人才梯队最终没有形成,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
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国志》
之作者陈寿评:蒋琬、费祎“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
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加上天雨,李严运粮不济,情有可原。
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第三,不锻炼人才。
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
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结】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然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强的人。
正如汉高祖所说: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可,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领导不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管理,领导属战略思维,领导思考的应是全局性的、综合性的问题。
领导的真正作用在于恰当处理组织的协调问题,发挥组织成员的潜能。
为了调动组织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领导要善于决策,善于授权。
因此,为领导者应该牢记:不需要做最强者,而要让最强者为自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