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必修五《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970666a83d049649a665855.png)
《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说教材一《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因如下: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
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
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
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四延伸讨论“孝”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
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
3不利于依法治国说板书情理陈以往之情不幸的家世以孝治天下陈现今之情两难的处境忠孝难全陈日后之情不仕的原因先尽孝后尽忠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0461a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f.png)
《陈情表》说课稿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陈情表》。
在我们的印象中,“陈情”似乎是一个有些古老的词,它来自古代的奏章或者书信,是表达感情、陈述情况的一种文体。
那么,“陈情表”又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了。
二、背景介绍《陈情表》是李密的作品,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因战乱避祸于晋朝。
这篇文章就是他在晋朝为官时写给皇帝的一篇奏章,以表达他不能出仕的苦衷。
三、文本研习1.初读文章,理解“陈情”在文章的开头,李密就明确提出了“陈情”这个词。
他说:“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这是李密在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身世凄苦的情况。
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立刻引导读者进入了他要表达的情感和情况中。
2.再读文章,了解“表”的文体特点“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用于向皇帝陈述意见或建议。
与一般奏章不同的是,“表”往往需要用比较感性的文字来打动皇帝。
《陈情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用极其感人的语言描述了李密的身世和不能出仕的原因。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点,更要理解它在《陈情表》中所起到的作用。
3.研读文章,理解“陈情”背后的含义李密在文章中明确表示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是“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这其实是他以孝为先,忠孝两全的立场向皇帝陈述不能出仕的理由。
他的“陈情”不仅是为了陈述自己的情况,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
四、深入分析1.李密是如何通过“陈情”来打动皇帝的?李密在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打动皇帝,包括感人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数字等。
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就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同时,他还通过具体的数字来描述自己的困境和苦衷,如“生孩六月”、“行年四岁”等。
这些手法不仅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让皇帝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立场和情感。
2.李密的“陈情”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李密的“陈情”背后体现了忠孝两全的价值观。
《陈情表》说课稿【精选3篇】
![《陈情表》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f57f3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8.png)
《陈情表》说课稿【精选3篇】《陈情表》说课稿【精选3篇】《陈情表》说课稿篇一自我介绍: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
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05e67f84868762cbaed571.png)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说教材一《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因如下: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
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__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__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习__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__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一教法司马集团建立晋政权后,为巩固政权,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__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
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__,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学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__。
二解题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陈情表教案资料苏教版_必修五
![陈情表教案资料苏教版_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229415b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c.png)
陈情表教课设计资料苏教版·必修五●教课目的1.领会所陈之情,赏识陈情艺术。
2.掌握文章构造,理清思路。
3.经过朗读、背诵,累积文言词汇,积淀文语言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领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亲母亲尊长的传统道德。
●教课要点与难点:掌握要点实词语虚词;领会作者至诚的情。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课内容:熟习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宋朝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224 年 -287 年 )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 ( 今四川彭山 ) 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育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当时有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而力辞。
祖母逝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剖析司马氏公司灭蜀后,为了拉拢西蜀人士,鼎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当官,李密也是此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该诏,会被误以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氏公司经过阴谋和屠戮成立了西晋政权,为了稳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何“辞不任职”呢 ?大概有这样三个原由:第一,李密的确有一个奉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何况他还以为汉主刘禅是一个“能够齐桓”的人物,关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佩服的。
第三,先人讲:当官如履薄冰。
皇帝快乐时,臣为君之亲信;皇帝不快乐时,臣为君之土芥。
《陈情表》优秀说课稿(优秀6篇)
![《陈情表》优秀说课稿(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e7b2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d.png)
《陈情表》优秀说课稿(优秀6篇)陈情表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2、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陈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陈情,说服晋武帝的。
二、题解《陈情表》:陈——陈述、表述;情——隐情、苦衷;表——奏章,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
三、作者简介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
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四、研习课文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速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1)为什么要“陈”?明确“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2)“陈”什么?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eb68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3.png)
陈情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陈情表》这篇经典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陈情表》是唐代文学家李密的代表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文笔,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深情和对国家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鉴赏水平。
情感目标: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孝道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领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在忠孝之间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作者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孝”的理解,引入《陈情表》的主题。
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密的生平和《陈情表》的创作背景。
3. 朗读课文全班齐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个别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发音。
4. 词汇与句式讲解逐句讲解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如“陈情”、“表”、“犬马之劳”等。
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被动句、判断句等。
5. 文章内容解析提问:李密为何要上《陈情表》?他表达了哪些情感?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孝不能两全”的理解。
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7. 文章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对比手法、排比句式等。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忠孝”的短文。
9.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包括词汇解释和句子翻译。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陈情表》的理解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 作者及背景- 文言词汇- 特殊句式- 文章主旨- 情感体验- 文章鉴赏六、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内容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上存在哪些困难?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d82515ee06eff9aef80745.png)
《陈情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篇目是《陈情表》。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它们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我具体的说课内容如下:一、说教材《陈情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
本文作者是李密,晋初散文家,蜀汉旧臣。
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文章通过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仕晋的意愿,文章以情动人,委婉畅达。
《陈情表》被认定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二、说学情《陈情表》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还会学到《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等文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最重要不过一个情字。
本单元的导语中说: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
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感受作者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情谊,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让原本抽象的感情变得生动具体。
此外,《陈情表》还是一篇文言散文。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理解常见实词在的含义,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以及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本文的学习中,这一主导思想将一如既往的贯彻在教学中。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为这篇文章的教学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2)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3)学习并学会运用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关于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对实词虚词的学习;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学习作者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的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陈情表》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19c9ff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1.png)
高中语文必修《陈情表》说课稿一、说教材《陈情表》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它文质兼美,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
这篇文章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叙述了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
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该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教学大纲对本单元教学要求,依据新课标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体会本文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文言知识。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在直抒真情、不加雕琢的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三、说学情对于本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拥有了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言文的句式、修辞方面,还有待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理性思维水平还赶不上成年人的标准。
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历史的把握不够,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引导法、朗读体会法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其中以朗读体会法为主,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与体会,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将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交流合作法和自主探索法,如以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有感情朗读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深刻理解本文的主旨,让老师和学生共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50951a7c850ad02df804190.png)
《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1一、说教材: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本文用三课时来学习,第一、二课时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课时小结全文,分析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领会精彩的论辩艺术,赏析写作手法。
本教学设计是第三课时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意识淡漠。
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过高,要低起点小步子。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理解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
2、领会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构思艺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二、说教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备课组老师多次讨论修订而成。
1、讲解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点拨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拨开云雾,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3、探究法:对于文中的难点,让学生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对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把难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积极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忠孝难两全。
晋朝的社会名流李密很小的时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马一职,一方面是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刘氏危在旦夕。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e5d52758fb770bf78a55ab.png)
《陈情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陈情表》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可以和《出师表》相媲美;本文在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可由其处于必修五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位置看出;本文所在专题重在一“情”字上,本专题基本内容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彩的感情,也为下一专题“直面人生”张本,更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倾向。
高二的学生,在经历高一一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对文言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感受能力。
高二的学生,在情感认知上,伴随着成熟与疑惑,仍需我们对其关注与引导,从而更好地去认识自我与人生。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理清思路,学习并运用寓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有所悟,有所行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应全文背诵。
本文以情动人,寓情于事,寓理于情,这对我们学生的情感培养及语言表达有很好的影响与指导作用。
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
2.品味文中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根据课时安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文体。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个人与家庭的不幸。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个人与家庭的不幸。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9d8db0910ef12d2af9e76b.png)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陈情表〉教案一、教材分析:《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
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点拨法。
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课外查阅有关资料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5《陈情表》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必修5《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2d11f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7.png)
苏教版高中必修5《陈情表》说课稿《苏教版高中必修5《陈情表》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我说课的题目是千古名篇——《陈情表》。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必修三“至爱亲情”单元的第一篇,它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
我想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章表达的人间真情,接受浓浓亲情的洗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梳理、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体会本文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理解和评价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如下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二、说教法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品读鉴赏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分为:预学、导学、固学三部分。
1、利用预学案解决文字障碍,并进行预习反馈。
2、初读,感知内容。
3、再读,赏析语言体味情感4、品读,赏析特色。
5、总结引导升华。
其中的预习检查部分,即字音、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及作者资料,拟通过导学案中的预学案和预习反馈检查、呈现并巩固,在此不再赘述。
(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预学主要进行预习反馈:根据对预学案的批阅情况进行反馈,主要反馈文言字词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第二部分:导学1、导入亲情是人类生命深处一首永恒的歌,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恒久主题,感人的亲情之歌能超越时空,激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并让我们在共鸣中感受到亲情至爱的力量。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至爱亲情的文章《陈情表》。
(板书课题作者)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班内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0cd80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0.png)
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
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
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__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__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
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__——《陈情表》。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ca1afafad6195f302ba626.png)
《陈情表》说课稿(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陈情表》说课稿一、说教材《陈情表》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如泣如诉”板块的第一篇文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陈情表》的说课稿
![《陈情表》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58ca5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7.png)
《陈情表》的说课稿一、导入有这样一位皇帝,他27岁登基,在位17年,他文治武功,使国家进入了繁荣时期。
他是谁呢?(司马炎)对,他的儿子叫司马睿。
当然,他还有一位得力的助手,那就是李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陈情于司马炎的。
二、整体感知1.请问同学们:在预习之后,你们对“陈情”的理解是什么?明确:陈述自己的苦衷,表白自己。
2.那么李密向司马炎陈述了哪些苦衷呢?表白了哪些想法呢?明确:四个字——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自古就是两全其难的事情。
李密以孝闻名于世,他向司马炎陈述自己不能为官的原因就在于要照顾年迈的祖母。
3.李密是如何陈述自己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三、课文研习1.既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那么他向皇帝“陈情”的出发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愿乞终养。
即希望能够赡养祖母到寿终正寝。
2.为了使自己的陈情能够打动皇帝,李密动用了哪些论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然后我们一起分析这些论据的运用是否能够达到目的。
明确: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以至今日(四个字)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两个字)慈父祖母刘病日笃(两个字)3.李密在陈述忠孝不能两全时,其立足点是什么?他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上来说的?明确:立足点是站在圣朝与“臣”之间利害关系上陈述的。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与“报养刘之日短也”的对比,使司马炎能够权衡利弊,最终作出“准奏”的决定。
4.李密陈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愿乞终养。
达到了。
因为司马炎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认为他是一个孝子,为了赡养祖母而辞官,这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李密的陈情技巧的高超。
5.李密的陈情技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明确: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密的陈情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人性的至真至纯之情——孝。
“孝”是人间至真至纯之情,至情所动,感人至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必修五中唯一的文言文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抒情散文。
在单元说明中提到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做到熟读成诵,披情入文,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感情,其实这就是单元的总体目标和单元学习方法。
《陈情表》是作者向多疑的晋武帝陈述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为了唤取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情与孝反复陈述自己的家庭不幸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命优渥的感激涕临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这份情感最终感动了晋武帝。
所以赏析《陈情表》重点在于骈散结合、韵律和谐的语言特色以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表现手法。
《陈情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我认为还承担对一些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和“表”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文词语以及感悟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文中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2、把握行文层次,感悟骈散结合的语言,学习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章的翻译,第二课时主要对课文内容的赏析。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来展开,“先学后教”凸现了学生的学,也包涵了教师的导,它是我校教学改革推行的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自主学习,根据各自的学业水平产生不同疑问,之后在班上交流、释疑,难点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质疑、释疑的思维训练中形成能力,对于课时的相关文学知识通过课件来提供。
所以我采取“先学后教”,多媒体为辅助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采用激趣导入和上课时内容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先前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体验,培养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会作注释、会质疑开始。
比如,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疑问,也可以根据研讨与练习来学习课文,还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安排的,本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三个通用的大问题来质疑,或者就这个题目你会怎样来写作等,这些是对写法的学习。
就文中的字词、语句谈理解,是对语言的学习。
每篇文章结束后,谈自己的收获,是积累,期待学以致用形成能力,也是概括能力和“说”的训练。
这是自主学习中的“教”。
3、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也产生了疑难时,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引导、点拨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是“后教”。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思维能真正参与才有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是在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下,由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法。
相信并尊重学生初始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有主见的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所以也采用“先学后教”的学
习方法。
1、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课文的注释、字典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来扫清字词句的障碍,学会圈划、作批注。
第二为课时,学生根据研讨与练习、自我提问等质疑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
2、学会辨析词义,总结文言语法现象。
如通假字、多音字的辨义、古今异义等。
3、学会概括课文的写作特色。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1分钟)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让苏轼如此推崇的《陈情表》。
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件展示)。
(0.5分钟)
3、先学过程,即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有、字典及积累理解文意,同桌互译,圈画难解字词(包括音意),在文中作注释。
(18分钟)
2)、听范读(课件),正音,把握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朗读感情(和自读作比较),谈感受。
(6分钟)
3)、齐读全文。
(3.5分钟)
4、后教过程,即学生质疑难解字词、句子的意思。
在方法指导的引导下,即“逐字翻译,注意语序”,“根据语境,大胆推测”的方法尽量由学生来完成释疑。
(12分钟)
5、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文文言词汇,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意、古今异义以及要注意的字词等。
(4分钟)
6、作业:课后背诵。
第二课时
1、由学生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
(2分钟)
2、先学过程,即探究课文内容。
(18分钟)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表”的文学常识。
从课题质疑开始作为理解的突破口,即向谁陈情,陈什么情,结果怎样以及对“表”的理解提出这几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如果较典型的就板书。
3、后教过程,即释疑。
(15分钟)
1)、点拨学生自己找答案,即赏析课文字词句来理解。
2)、归纳本文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及作用。
4、拓展阅读。
(8分钟)
讨论《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谈谈你对“忠”、“孝”的看法。
5、作业。
(2分钟)
1)、课作,“研讨与练习”二
2)、课后阅读《祭十二郎文》,写一篇不少于七百字的读后感。
6、板书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解决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矛盾后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