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居住文化(民俗学)

合集下载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第四讲居住民俗民俗学教案

第四讲居住民俗民俗学教案

第四讲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概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

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

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

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的是古老的帐篷,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移动的特点。

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仙人柱”、“撮罗子”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天幕”等。

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

中国居住民俗PPT

中国居住民俗PPT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 开工
——上梁 ——立门 ——落成 (2)入住仪式 ——择日入住
——火的重要性
——祖宗神位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庆祝
3、装饰
(l)门窗装饰 (2)梁架装饰 (3)墙壁装饰 (4)屋顶装饰 (5)屋内地面及其他装饰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4、居住类型
(1)四合院: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
2居住民俗的形成分期居住方式特点创始期穴居巢居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过渡期风篱原始帐篷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形成期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一居住民俗概述3居住的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3居住的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中国古建筑:民俗的殿堂 乔家大院
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2、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蒙古族: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 (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人多从事畜牧业。为了迁 移方便,他们住的多是轻便而简易的毡房(又称哈 萨包),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天则住土 房和木屋。 ( 3)维吾尔族:阿以旺住宅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 一种常见形式。 (4)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多为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在商店门前或一些住屋门头、客房里, 时常可见用阿拉伯文字写的招牌、门额、条幅、中 堂等。
一、居住民俗概述
1、居住民俗 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 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2、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 期
创始期 过渡期 形成期
居 住 方 式
穴居、巢居 风篱、原始帐篷


原始群居 、生死分居、 不稳定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 现火塘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民居依形式分类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的要素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

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的要素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

4居住民俗旅游 演示文稿

4居住民俗旅游 演示文稿

4.3.3庭院住宅
(1)四 合 院 (courtyard house) (si he yuan)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 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 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 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 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4.3.3庭院住宅:四合院
4.3.3庭院住宅
(2)三合院有正房3间, 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 房2-3间。正房前方屋 檐外伸,可用来吃饭、 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 小,两端有围墙相连, 墙中间朝南开门。
4.3.3庭院住宅
(3)晋商大院的代表乔家大 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 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 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 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 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大 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 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 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 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 313间房屋。
4.2.3入住仪式与居住惯例
4.2.3.2居住惯例 (1)家庭关系影响到居住惯例 一般情况下,各民族在住宅中都有特定的位置 或方向作为长者、尊者地位的象征。同时,男女有 别的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宅的分隔与家庭 的分工。 (2)房屋结构对居住惯例的影响 单间的民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依照居住惯例 划分功能区;以干栏式民居和庭院式民居为典型代 表的多间住宅可以比较宽松地安排卧室、堂屋、仓 房等;汉族的公房用于聚会、议事,而少数民族的 公房则成为无血亲关系的男女青年恋爱的场所。
4.3.5少数民族民居
(3)藏族帐篷:藏 族 牧 区 的 主 要 住房样式。用牛毛线织成 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 幕,当中以木杆支撑,外 面周绳拉开,钉在四周地 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 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 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 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 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 锅为灶,帐顶露一长缝, 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 启闭。

第四章:住居民俗

第四章:住居民俗
为家庭居住的象征。
• 3、住居民俗的发展阶段
• 在这一阶段,人类创造了有 顶盖与四墙的结合体,多呈 永久性固定住所。 • 人类坚土技术的创造,是居 室习俗发展的关键 。
三、住居的类型
• 在我国,住室的创造形成了
三种类型:
• 第一类:洞穴居——利用自
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
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如,
• “负阴抱阳”、“座北朝南”、
“背山面水”是城、镇、村、宅
选址的原则。
• 旧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选址要
诀:“左边流水为青龙东,右边 大道为白虎西,前边池塘为朱雀南 ,后边丘陵为玄武北。”(“四象”
、“二十八宿”)如果具备这些条件,便
是最佳宅基地。
• 2、下地基的时辰选择(奠基)
• 石匠、土匠(泥瓦匠)吉祥用语(如
• (三)民居
• 1.北方民居 • (1)四合院
• 四合院是中原北方地区住居文化
的代表,是在中国最具典型性、 代表性、文化底蕴最深厚,并具 有符号意义的民居建筑。
• 四合院的特点:院落四周都是房子,窗子开向院 内,对外不开。大型院落有多层四合院,称作“ 进”,可供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居住。
• 四合院布局的文化意蕴:天人合一、和谐之美的
系等等习俗。
二、住居民俗的形成
• 住居民俗的形成分以下三个阶段:
• 1、住居民俗的初创阶段
• 原始时代,人们的住居主要是对自然 物的利用,如利用树木枝叶架巢,即 古代所说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 然岩洞或树洞做为掩蔽所。
• 从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当人类
在夏季开始用树枝、树叶、树
皮等植物编制成遮蔽风雨的粗
糙棚屋时,冬季用泥土、树枝
、茅草封盖地穴时,人类的居

中国居住文化

中国居住文化

中国居住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居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远古的穴居、到古代的庭院,再到现代的公寓、别墅,中国的居住文化在不断演变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一、穴居文化:远古的智慧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在山洞中居住。

这种穴居的生活方式,虽然简陋,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

他们利用天然的山洞,或挖掘土洞,创造出最初的居住环境。

这种居住方式,既能够抵御野兽的侵袭,又能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住所。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远离穴居的生活,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民俗活动中窥见穴居文化的影子,例如陕北的窑洞。

二、庭院文化:古典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穴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庭院。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庭院中,有假山、有池塘、有花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宁静。

庭院文化还体现在风水学说上,它关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庭院中,每一个物件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讲究,这正是中国居住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公寓文化:现代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庭院逐渐被现代化的公寓所取代。

公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再是私人定制的空间,而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居住区域。

在公寓中,人们共享电梯、走廊等公共设施,形成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公寓文化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对于室内装修和家居摆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促使了家居设计和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四、别墅文化:豪华与自然共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别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别墅通常位于郊区或风景名胜区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中式风格,也有现代简约风格。

别墅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

第四章 居住民俗ppt课件

第四章 居住民俗ppt课件

1.四合院(北京及华北,砖木结构) 2.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石木结构)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编辑版pppt
49
编辑版pppt
50
北 京 : 四 合 院
编辑版pppt
51
北京的四合院
编辑版pppt
52
黄土高原:窑洞
用木结构,
墙壁用圆木
重叠垒成,
再用木板盖
顶,四角竖
圆柱,中央
立一大方柱,
普米族人称
之为"擎天柱",
认为这是神
灵所在的地
编辑版pppt
105
普米族木屋 编辑版pppt
106
满族
“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媳妇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
来”——说的是满族“三大怪”。
编辑版pppt
107
朝鲜族
制作打糕
编辑版pppt
20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一)风水与民居 (二)建房与入住 (三)装饰 (四)居住类型
编辑版pppt
21
(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其核 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 理。
编辑版pppt
22
(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 选择房基时,追求物质和精神都满意的环境; 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朝向、位置、道路、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编辑版pppt
1
第四章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四、国外居住民俗
编辑版pppt
2
一、居住民俗概述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中国居住民俗PPT课件

中国居住民俗PPT课件
❖ 建筑规模
❖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 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
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
5
❖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 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 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 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 季平安”,还有“子孙万 代”、“岁寒三友友”、 “玉棠富贵”、“福禄寿 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 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后罩房的基本功能是给女性佣人居住,- 偶尔也可以是主人家的女儿居住的空8 间。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
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
❖ 1.儒教思想和宗族观念
❖ --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的 家庭是封闭式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四合院 也是封闭式的。
❖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
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
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
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
为显著。
-
17
❖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 黄土窑居取之自然且融于自然,具有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 性强等特点,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 储热能力,是天然的节能建筑。
-
16
土 坑 窑
❖ 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
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 。
-
2
居住民俗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 居住民俗

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 “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 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 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 的,莫过于建筑”。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是最典型的民居建筑,较充分地体现 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特点一:院落四面都有墙,墙壁没有窗, 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 院内,与外界少有沟通,是封闭观念的 符号。
第五章 居住民俗
第一节居住民俗概论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三、居住民俗的类型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 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 习俗惯制。
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 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 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 定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化, 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材料、 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不断丰富, 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间的 习俗。
三、居室类型的选择及原因
1、穹庐式
圆顶帐 式屋舍
建筑素材比较轻便简单,易于搬迁, 适于游牧民族的居住,根据气候和牧 场的变换而随时搬迁。
2、干栏式 由巢居演变而来 高栏、葛栏、阁栏、栅居、吊脚楼
1)与“席”有关的习语
席是古代的主要座具。“席地而坐”原指在地 上铺了席坐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
古人的生活是须臾离不开席的。唐宋以前,古 人大都席地而坐,席是主要的坐具。古代作为座 具的席的摆设有一套讲究,每个人坐在席上的位 置要合乎礼。家庭里,中席是长者坐的,其他人 不能做。关于席的礼仪是很繁复的,但一点也含 糊不得,否则就是无礼之徒。"席位”现指集会时 个人或团体在会场上所给的坐位。会议中的席位 表示当选的人数;在体育运动中,席位可以表示 名次。汉语中还有其他与席有关的习语,如:席 次、缺席、出席、入席、席卷、席不暇暖、 虚席 以待、坐席

民俗学5居住民俗1

民俗学5居住民俗1
居住建筑民俗是指各地区、各民族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 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民间建筑的修建,同时还包括 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习惯及其文化心理。它是由家庭关 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一、居住民俗产生发展
(一)原始阶段的特点:利用天然空间 (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 (2)生与死的分居 (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 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 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 楼阁。
重檐庑殿顶太和殿来自屋脊走兽天安门故宫角楼——四面歇山顶
苏州园林——卷棚歇山顶
悬山顶建筑山面 山西襄垣文庙大成殿
居住建筑民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 歌德
建筑:人类为自己及其所属建造的一种栖身、 藏身之所。
➢活着时居住的房屋、死后居住的坟墓; ➢一切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娱乐、服务、公共设施,如教堂、 祠堂、寺庙、商店、学校、纪念碑等; ➢人类为自己的财产、牲畜等修建的谷仓、马厩、猪圈、 鸡窝等; ➢制作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建筑如砖窑、磨坊等。 ➢民间建筑没有专门的设计者,人们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模 式或者式样进行修造。
辽代应县木塔
榫卯
•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 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 要结构方式,是在两 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 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 方式。
•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 榫头);
• 凹进部分叫卯(或叫
榫眼、榫槽)。
保 国 寺
硕大的屋顶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 殿,象征尊贵。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一)风水与民居
2、住宅外部布局 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在 (1)住宅与水 (东进南出,和谐搭配) (2)住宅与路
(路在宅右为最贵,不可在宅后;路不冲门)
(3)住宅与山 (北面主峰、西东次峰,又靠有延)
(一)风水与民居
3、住宅内部布局 (1)住宅地势 坐北朝南 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2)住宅格局 如:大院文化
居住惯制的主要体现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
(2)家庭生活的中心;
(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场所)
(3)火塘边座次、睡次;
(瑶族男左女右、长上晚下;普米族左男铺、右女铺)
(4)神圣的地方。
(火塘上方供家神、祖先神,任何人不许触动;不许跨过火塘;不许用利器捅火;不 许脏水泼火)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居住的惯制
(三)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 特点: (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 (2)生与死的分居 (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房作卧室及安臵火塘,也有在堂屋设火塘的。
鼓楼:一般为多层宝塔形,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大可容纳数百人。上面 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高达四五丈, 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侗乡寨子寨皆有鼓楼,大的村 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五座。
(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

居住民俗(中国)

居住民俗(中国)
居住民俗(中国)
物质民俗
01 定义
03 分类 05 推荐书目
目录
02 形成与发展 04 内涵和功能
居住民俗(中国),物质民俗之一。指中国居住方式的风俗习惯,是人类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
定义
指中国居住方式的风俗习惯,是人类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又称居住建筑民俗、民居民俗。与饮食民俗 和服饰民俗一起构成物质生活民俗的基本内容。与建筑民俗密切相关,通常包括建筑民俗。国外研究者有的称其 为空间民俗,或划归物质消费民俗、经济民俗。
形成与发展ຫໍສະໝຸດ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生活之初就有的活动,但只有当创造居住条件的工具和方法产生后,尤其是开始营建人 工住所后,居住民俗才始形成。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化,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材料、 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不断丰富,并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间的习俗,居住民俗的类型和内涵 不断扩展。
居室格局指居住空间因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分区。同一院落内家庭成员的住房分配与家庭伦理观 念密不可分。厕所、贮藏间和畜圈等生活空间的具体安排,体现出各种民俗观念。传统住宅修建过程中也形成各 种习俗,表现为一系列建房仪式。居住信仰是贯穿于住宅样式、住宅修建和室内生活中的信仰活动和观念,主要 体现为风水讲究和圣所禁忌。
分类
居住民俗分为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三部分。居室类型指以民居建筑为主体,有关建筑形制、居室 设施与装饰,以及居住格局的风俗习惯。建筑形制的民俗,即民居在建筑外观、平面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反映 出来的传统样式。居室设施与装饰涉及民居的内部和细部风格,门、窗、梁、栋、屋脊和炕、灶等部件的位置、 大小、雕刻、绘画和装饰等,都有特定的民俗含义。
推荐书目
王其钧.中国民居.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 (一)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 (一)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 (一)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是一种研究中国传统住房文化的教学资料。

通过探讨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它分析不同地区的住房文化、传统的建筑风格、室内和室外设计、家庭装饰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及其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份课件吧。

篇章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概述、探讨、总结。

概述部分主要叙述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价值。

探讨部分则按主题分别叙述住房文化、建筑风格、室内室外和家庭装饰四个部分。

总结部分则总结本课件对于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研究成果。

概述: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是一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教学资料,其最大特点是对中国传统住房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住房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都与中国大地上的诗情画意、物产丰富、地脉纵横和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探讨:住房文化中国传统住房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它涉及建筑原理、设计思路、建筑相貌、室内环境等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到中国古民居在建筑风格、建筑意义、建筑材质、建筑布局、建筑装饰和建筑意象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

探讨:建筑风格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发现,中国传统住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美学味道和传统观念,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历史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如北方住房有“四合院”、南方住房有“园林”和“水乡”等。

探讨:室内室外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指出,中国传统住房非常注重内外关系,把室内与室外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中国传统住房内部和外部的设计及布局、装饰和家具的选择都是为了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安全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传统的中国室内室外设计则与地面均好,采用简便的结构框架,重视自然采光和通风,并融入天然石材、木材等材料,创造出独特的自然气息。

探讨:家庭装饰中国居住民俗解读课件还发现,中国传统住房的家庭装饰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种装饰既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又往往表达着人们追求美好、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景。

《居住民俗》课件

《居住民俗》课件

多样性
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现代化程度下的 人们,产生出不同的居住民俗文 化。
传承与变迁
现代化对居住民俗的影响
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得以传承,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明的发展, 居住民俗也必然存在变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 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居住民俗逐渐受到了挑战。
分类
通常分为宗教民俗、家庭民俗和节日民俗。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各具特色,产生出独 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与文化
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居住民俗赋予住所以及 居住生活以特殊的文化内涵。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居住民俗是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连续体,它有广泛的多样性和时代的不同变迁。
中国居住民俗
中国的居住民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家庭结构与居住形态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注重家族的传承,居住形态则讲究协调和谐,注重风水。
2
室内装修与摆设
从家具、墙画、花鸟走兽,到家人摆设的相框、照片等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家居摆设。
3
民俗节日与居住习惯
宋代开始,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被逐渐挂上居住民俗的标签,例如贴春联、闹 元宵、放鞭炮等等。
《居住民俗》PPT课件
居住民俗是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行为。本课件将全面介绍民 俗的概念、历史、现状、变化以及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民俗概述
民俗是人类在民族、宗教、传统和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习惯、信仰、艺术和技能等等, 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
定义
居住民俗是指与人居住相关的各种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民族、国家以及 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系统和文明程度的体现。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业阶段先民的居住采取“冬窟夏庐”的 形式。 春夏两季,人们主要在田野里活动,为了生产 劳动的方便,于是便在田地边上用树枝、树叶、 树皮、茅草结成简易的棚屋。今天的农民在夏 季看守庄稼、瓜地的时候也还搭一个临时的 “窝棚”。 秋冬两季,人们把粮食收回营地,进入“猫冬” 时期,为了保暖,营地便采取地穴或半地穴的 土木建筑。



从家庭结构的次序规定扩展到社会,社会地位的高下 在房屋建造上也有标志。唐代《营令缮规》规定:三 品以上的官舍可造五间九架(梁),三品以下的官舍 只许造五间七架(梁)。 在传统的上栋下宇大屋顶房屋和木架构中,有一种斗 拱的形式,即把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供重叠装 配,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 量。这本来是一种实用的工程形式,却被加以社会化 的利用。他们以斗拱的层数多少表示建筑的等级,甚 至只许 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 斗拱。 另外,除了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用料的规定, 建筑物颜色还可反映等级。最明显的是黄色琉璃屋顶 只许皇宫、庙宇使用;绿色琉璃屋顶供王侯使用,其 他身份的人家只许用灰色瓦顶。

农业社会的居住地同时还是生产基地。 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规模的男耕 女织。男子的工作场所是在田野,妇女的工作 场所是在家中。养蚕、纺线、织布都在住居之 中。住居的院落则是家畜业的基地,居住地有 猪才为“家”,猪圈、鸡窝、牲口厩都分布于 院落内外,房前屋后还可以种菜、种树。

这种居住就是孟子所 描述的农业社会理想 国的蓝图:“五亩之宅, 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 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 母鸡,二母彘 ,无失其 时,老者足以无失肉 矣.”(《孟子•梁惠王 上》)

住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无声的语言,代 代相传的房屋及其使用不断地向新生的一代揭示上所 期望于他们的生活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住居与人事、社会和世界息息相 通,并且可以合为一体,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 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 “夫”,“室”(房间)可以代表“妻”,“家室” 之合为“夫妻”。“室人”、“内人”的称呼都来源 于住居。“高堂”(高刚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 “廷”(院子)可以代表中央政权。“宇”(屋子的 边缘)、“宙”(出入于屋宇),合起来就可以代表 整个世界。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也同样体现于居住之中。 本来,住居是自然与人类隔绝的界限。西方的 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注重实体,把 建筑本身孤立地来欣赏。金字塔、神庙、城堡、 教堂,都是个体孤立的建筑,用石块把人与自 然完全隔开。 中国的建筑强调空间,注意和周围自然环境的 联系。木构架的抬式建筑使这一特色得以充分 发挥,通过镂空的窗、门和外部自然沟通交流。 典型的木构架建筑几乎四面都是门窗。中国人 通过这种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把宇宙容于一 室之内。


泸沽湖边的摩梭人村落,一般都是四合院式的 木楞房格局 院门 主房 经堂 畜厩

摩梭 庭院 结构 示意 图
一、院门 院门是进入摩梭人家的必经之地。 对于摩梭人而言,院门是隔离内外空间、人鬼划界 的神圣关口。许多人家院门上皆有图画或象征物, 诸如钉一牦牛角或羊角,上挂一些树枝、蛋壳、干 了的小鸡之类,据说可以辟邪,阻隔殊方异物。 “风马” 风马“是一种版画作品,将神像或经咒之类刻在书 本那么大的木板上,再用墨拓印在布或纸上。 在年三十、农历初五、初十、十五或初八、十八、 二十八以及祭山等"好日子"挂。可挂在门上、梁柱上, 也可挂在山口崖顶。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而吾辈 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 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境,构此境, 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郑板桥

我国房屋的基本结构是一明两暗的一堂三间,这是一般平 民住房规模。中堂位置最显,中央供奉祖先、神佛;壁悬 中堂、对联,下设长几方桌,两旁设大座。这个房间是原 始住居的大房子(公房子)或大房间的遗留,是家庭或家 族公共事物(祭祖、议事、待客、举行各种仪式等)场所。

如果是中等家族规模,便在正房两侧和对面加盖厢房,中 间的院子为广庭,成为典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一个院落 “合”成一个家族。在南方一些地区,中庭则为“天井” 所取代。

上火铺是家中男性成员的位置,也是家里举行宗教仪 式时达巴或喇嘛的位置

大年初一,是13岁 的摩梭人举行换裙子 (裤子)礼的时间。 女孩站在猪膘肉和粮 食上,让家中的女性 长者为她换裙,象征 衣食不愁;她手持亲 人送的各种首饰,那 是美丽健壮的祝福。
位的高下在房屋建造上也有标志。唐代《营令缮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舍可造五间九架(梁

南方某些民族把干栏式楼居的下层作为家畜场 所,所以不需要院落。



华北农村房屋有许多是平顶,房下还设有梯子, 这是为了在房顶上晒粮食。 原始共有观念下的原始民族,贮藏粮食的地点 可与住居分离。但是,私有制下的农民的全部 收藏都在住居之中。因此,传统的农民住居是 一个小农民经济结构的体现。 城镇里的店堂手工作坊的前店后居形式也是家 庭个体经济的产物。

氏族共居在很多情况下是住在一所大房子内部。 云南的基诺族、独龙族的家族住居中,往往会 长达一百多米的长形大房子,有数十个房间, 每间内有一个火塘。


汉族中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在房屋上最典型的 是客家人的围龙屋,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和广东、 广西两地的北部。 这是一种巨大的群体住宅,布局为两种形式。 一种为平面方形、矩形和圆形砖楼或土楼。其 中最大的圆形土楼直径长达七十米,里外三层 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多间。外环房层高 四层,其他两环房屋高一层。



我国传统的大家族的扩展体现在房屋上,基本上 是以四合院、三合院为基础,采取纵向、横向连 接两种形式。其中以纵向连接最为常见,于是便 有了二进、三进的院落。二进三进之内称“室”, 多居女眷,故而女眷多被称为“内人”、“内 室”。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大门不 出”,“二门不近”。 这样的建筑布局可伸可缩,非常适合于我国传统 的家族社会结构。由此扩展,规模可以达到最大。 这样扩展下去会是什么?

人类住进了房屋,这个极其简单的事实却具有 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人类以自己创造的 文化手段把自身从自然界中完全独立出来。这 样一来,房屋实际上就成了自然与文化的分界。
居住的地理因素
我国传统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自然条件 的利用,向着三个方向发展: 1.由利用天然洞穴到开凿人工洞穴—窑洞建筑: 地坑窑或天井窑(河南“地阴坑”)
居住与经济活动



游耕农业生产方式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只好依靠自然条件,一块土地的 地力不肥了,便再迁往别处耕种。 迁徙给居住形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广西的盘瑶为了便于搬迁,他们住的房屋墙壁都是竹 子编成的竹墙,卷起来便可带走。家具设备也以迁徙 方便为准,如用石头垒起的三角灶,后来改用铁制的 角架作灶,移动方便。床也很简便,床板铺在长凳上 便于拆装、搬迁。 至于蒙古族等民族的毡房和鄂伦春等民族的“仙人柱” (一种用兽皮、树皮覆盖的帐篷),前者适应游牧生 活的需要,后者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都是游动型经 济生活的产物。
居住文化
思考

居住仅仅意味着房子吗? 仅限于蜗居、三房两厅还是复式别墅?
or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物质文化”这个概念来看 待居住的问题。事实上,居住从来就是一个普 遍的综合的文化现象。人们在文化创造中对自 然条件的利用──自然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他 们的经济活动,他们的社会结构形态,他们的 观念形态,外来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以及这一 切的历史变迁都能在居住形态中有所反映。 因此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地方 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现象都无言地寓于该民族、 该社会、该地区的居住之中。

但是,和自然环境的原因一样,经济活动也不 能决定居住和建筑的所有文化形式。况且还有 许多住居筑和建筑与经济活动并无多少关系, 如城镇的一些民居,殿堂、宗教园林等建筑。
居住中的社会结构

居住形式一开始便与社会住址的结构和人们的 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个特点在原始时代最 为突出,后代的传统社会也一直继承了这个特 点。
二、母屋
正面的主房叫“日咪”,也叫母屋或祖母房。 进入母屋要过两道门。此门门槛高,门缘低,进门必 须低头弯腰。是人,就应该对祖母先鞠躬后进门; 是鬼,它就进不来,因为传说鬼是不会弯腰的。低 头进入,有门无窗,而且这门门旁还有另外的不少 门,门内均光线昏暗,初来乍到的外人,就像进入 一个迷宫。
母屋 平面图
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及 东北地区,形式有两种:
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地面挖一浅穴,内部竖以立柱, 用木柱编扎成壁体和两面坡屋顶,上敷草泥或草。 完全地面上的房屋:建于地面,室内也有较大柱子支 撑屋顶,周围也是用木柱编扎成壁体。
云南一颗印

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 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一颗印”民 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 (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 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但是,必须指出,自然环境的原因并非是文化的决定 因素,它只给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但不是必然 性。 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存在不同的建筑形式。 如果说普遍存在的两面坡的屋顶是为了防雨,那么, 仅华北平原这个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就同时存在坡顶、 弧形顶和平顶三种房顶形式。甚至在一个最小限度的 具体环境中就有不同的住居形式,豫西的窑院便是内 窑洞和上栋下宇的普遍建筑,几乎在东西南北的不同 自然环境中到处存在。 今天的现代楼房也以同一面目到处出现于不同地区的 城市,甚至向不同地区的农村蔓延。 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告诉我们,居住文化不能仅从人们 利用、改造自然以适应生存需求的角度去看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