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学生情况分析
从小学进入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中一、二年这个阶段,是这个年龄学生各方面分化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多极分化,怎样防止学生分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在教学教程中亟待探索的问题。笔者拟以多年教育实践及对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对这个课题加以探究分析。
心理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意识形态,它依附于赖以存在的物质环境之中,在不同的物质环境是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存在与生活的环境有差异,因而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要进行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学生心理状态的工作,必须对大量的学生进行跟踪比较分析。笔者在九六年对初三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经过筛选有四十九人,九七年对初一、初二的44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九八年至九九年对初一60名学生跟踪分析。其中包括所谓的差生有75名。并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分类分析。
一、学生心理产生与形成的条件
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包含多种因素模糊的程式,据笔者实际考察,心理现象的产生到心理特点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不可以分割的整体。心理的内容包括十分广泛。人从有意识那时起,就产生了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性格是教科学书给予的基本内容模式。中学生的心理现象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难以把握,所以应该先从家庭教育的模式开始探讨,这是人的心理现象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
一般情况下对家庭教育分类为三种形式。(这是粗略的分类),这三种教育形式为娇纵式教育,严厉或教育和民主或教育。而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给儿童的心理形成带来不同的后果。
具体分析:家庭娇纵的孩子一般多外向,放纵、纪律性差受不得约束,行为任性,然而承受不得挫折。这一类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给人一种羁傲难驯的感觉。如果学校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不加以细心的正确引导,最终要分化为所谓的差生形态之中。笔者在调查的七十五名"差生"之中,有三十九名是属于从小娇纵型家庭教养形成的,这种娇纵式家庭教育的孩子,很少是由父母直接完成全部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所谓的隔代教育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参与或部分参与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之中。这种参与由于祖父母辈对孙辈。疼爱使他们经常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形成矛盾,这就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对父母教育的逆抗心理,性格中极容易形成任性,不受约束,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第二类是对孩子进行这严厉的教育
。这种家庭教育由父母对孩子的未来进行了过早的设计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厉的约束着,都要被父母用他们早已设计好的"模具"衡量着,裁剪着。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得不到自由发展,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家庭对孩子约束与孩子的个性特征相吻合,这是最好的结果。其二家庭对孩子的约束和严厉教育及父母对孩子的设计与孩子的个性特征相差太远,既妨碍了孩子的才能自由发展,又会给孩子带来两面性的性格,这种两面性格表现在家里是温顺听话,而且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爱学习、爱劳动,而在学校则把在家里的压抑感喧泄出来,厌学、不听课、违纪等形成了在家与在校判若两人的现象。可以产生自卑失落等不良心理内心的压抑。在离开家庭之后又可能过度的喧泄自己的情绪而不适时的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这就是另一种所谓的差生产生的家庭因素,在对差生心理调查和跟踪了解的七十五名差生中的二十一名差生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
第三类是有民主气氛的家庭。这种家庭教育是以引导,说理为主要形式,帮助孩子树立理想,让孩子自由发展才能,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和玩内容,这种家庭中教育的孩子成才的比较多,而且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
二、学校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理的完整过程
学校是教育场所而不是单纯的教学场所,教师所承担的是教育工作而不是单纯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质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全部任务。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而教师的素质也是学校教育素质的重要方面,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对教育内涵的正确全面理解,对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观察理解及引导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而学校素质则教师素质及学生素质的完善程度及学校领导对整体素质教育的完整指导握等方面构成的。
学生心理的完善是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的心理塑造与完善则是同学校教育的完成是同一过程。我国教育制度要求首先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初中三年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这三年初中教育完成之后将有相当一批学生走向社会,因而初中教育中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是最生要最关键的三年。这三年能否以最大限度的去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不仅决定学生是否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
因而,应首先对进入初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加以分析:
由
于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学前的家庭教育及小学教育过程中已形成了初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极不平衡,是多种多样。首先应把进入初中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分类,并结合进入初中后而产生的变化加以分析;粗略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基本正常的心理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另一类是偏差心理占主导地们的心理。
本文侧重分析偏差心理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心理。纠正这类学生的心理偏差既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难点。这类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是任性,狂傲不羁难经约束;自卑心理;失落感;强烈的攀比感;自暴自弃等心理状态。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的高级表现,它的不同表现依附于不同的产生基础,家庭的物质条件及文化素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施教老师的素质及工作方法等,学生所接触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因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分析,应追溯并完整的了解学生心理形成的共性特点及个性特点。确切的说,每个人的心理形成都有他的不同于别人的过程。即使是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极其复杂的成因,我们不能罗列很多去一一分析,而只能在某种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共性特征。
第二类,任性,表现为多种形态,典型的表现为狂傲不羁的,也有表现为自以为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表现为固执已见,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他们的共性为任性,不愿爱约束。溯其原因,家庭教育不当或家庭教育失误为产生这种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一般的情况下,产生这类心理状态的学生家庭,都有两种共同的特点,其一娇惯、放纵,其二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则是家长不能正确全面的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加以分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好,袒护自己的孩子,甚至在老师指出学生缺点时,依然不能正确看待,当着孩子而有袒护行为,因而这种孩子的心理偏差就容易形成。学校教育的偏差,也容易促使这种心理的进一步形成,其表现,一方面少数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改正错误,而采取比较激烈的手段。例如使用对学生自尊带有损伤的词句,对学生带有偏见等手段,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加大师生之间矛盾,更严重的是极少数老师以揪住学生错误不放,给学生长期施加压力为手段,进行所谓的"严厉"教育,不仅形成师生之间矛盾,而且形成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抗心理。其二,一般的情况下,狂傲不羁的心理状态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定优势,或是自己有某些地方的突出特点(优势),或是自己家庭有某方面的突出优势,或是自己在童年时代在宠惯或赞扬声过来的
,有少数老师可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去正确的引导他们,而是过分的照顾,这必然增长深长的狂傲、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心理。针对这些学生,如果在初中阶段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第二类在初中学生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心理偏差--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心,产生这两种心理的原因比较复杂,然而这两种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各有特点,也有很多的共同原因,所以就把这两种心理放到一起来研究,⑴自卑。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基本上都在某些地方有一室的不足,有些是生理上的,比强认为自己没别人个子高,没有别壮实,或是长相不如别人等原因,经常爱到同学们甚至亲朋好友的奚落;有些人则是智力瓜比较慢,或记忆力差等,家长或老师经常用"笨"的词语来批语或指责他。同时也存一些家长或家庭的原因,比如说家长在某些地方不如别人,比如说家长离异,家庭不美满,家长受过各种处罚,家庭贫困等使他感到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心理。⑵自暴自弃。自卑者,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发展到自暴自弃,然而并不是说所有的自卑心理都自暴自弃,而自暴自弃者产生的原因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原因。例,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在家里受到赞扬,因为是好孩子,在小学也因为家庭原因,也被老师当作好孩子,各方面都额外照顾。即使有了错误,因为是好孩子也可以"原谅",然而进入中学之后,一般的老师都是平等的对待,不再"照顾"个别人。因而,受照顾的虑荣心得不到满足,又不能和其它同学放到平等的一条起跑线上,所以产生了失落感,发展为自暴自弃。
第三类,虚荣、攀比心理。这是一种常被忽视而甚至被当优点来对待的偏差心理,这种虚荣表现为学习上的虚荣和生活上的虚荣两种。学习上的虚荣主要体现在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值,在各方面超过别人,而产生弄虚作假,抄袭别人的作业,而不愿帮助别人,显现出自从心态。生活上虚荣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上不正常的影响,在吃穿用上和别人攀比,一旦在物质条件上不能满足虚荣心,可能做出甚至违纪违法,不道德的事情。
第四类,对初中学生性心理的分析。初中学生是性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体态快速发展,而心理也产生了快速变化,使男女学生从体态特征到心理特征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男生随着性发育,精力逐渐充沛,注意力也逐渐能集中,而思维逐渐成熟,逻辑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下意识的性心理,使他们逐渐产生了这样的潜意识,在女性面前显示自己才华;力理、气质、道德风貌,于是他们过去的贪玩,
不认真学习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种潜意识产生了一种动力,即上进心和道德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约初二年级开始,男生逐渐成为各班级进步快的人。而女生在这个阶段则进入了 困难期,由于性特征的逐渐成熟这一生理原因,使这个年龄的女生进入了焦躁不安、情绪多变的时期,精力难以集中,逻辑思维跟不上,而记忆力明显不如前几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开始落后,由于模糊的性意识出现使这个年龄的女生多对男生的行为开始有一种下意识的注意。据笔者对中考后的三十四名男女学生调查证明了这一点,也证明了女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比男生强的优越心理到不如男生的一种"认账"心理。这种心理也许不是自卑感,然而却可能长期影响到女生成人后甚至一生的心理。以上对性心理的分析是一种共性的分析,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由意志战胜生理变化而带来的烦恼的女生,这些女生有这样几种原因:⑴学习和生活有条理,能以坚强蝗意志,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战胜自己生理变化带来的诸多烦恼作为自己的任务看;⑵上学年龄较早和在生理上成熟较慢的女生,她们在性成熟的烦恼期来到之前,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内容的积累已在此之前完成了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由于发育较晚,在这一阶段还没受性意识的干扰,所以她们能较早渡过性成熟艰难期;⑶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她们中的一些人能保持为现定目标不变信念,有强烈的自尊与自信心,因而这些人能较少的受到这一时期的心理变化的干扰。
在初中的学生心理中,不存在心理偏差现象的几乎找不着,在一般教科书中展示的十二种心理偏差的表现,在初中学生身上几乎都能找到一种或几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应注意到的问题。情绪的稳定,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完善与意志的培养都是这个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或未来的教育中,是考验一个学校素质和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教育不仅是从智力和德育体育上进行教育,而更重要的是从情绪、情感、性格、意志、情趣、情操,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适应逆境的能力方面来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强的有上进心的宽容的而且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去从事各项工作的能力。这既是新的教育模式的萌芽,也是向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首先教师在对待有心理偏差现象的学生,应该历史地去了解并找出适当的
教育方法,方法可能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同学应有不同的方法,然而不管什么样的具体办法,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共性。
这是所说的历史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指要了解心理偏差形成的原因,并对学生未来可能产生的发展变化作几种可能的设想。选出最佳方案来进行教育。初看可能很不容易,也很麻烦,然而找到一个具有共同意义的原则之后,再按这个原则去设计具体的方案就可以省去很多力气和时间。这个原则应该是美的原则,人们崇尚美,追求美,并尽可能的使自己的一切都美起来,这是人类一种的本能,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本能。然而什么叫美,美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心理才具有真正的美的内涵,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楚的,对中学生来说是更需要引导的。
比如说,进步是一种美,是一种成功后所体验到的美的情绪,然而需要成功之余的一切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样也有美感,积极的稳定的情绪,力求上进的心理与正确的行为,热爱读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强的,而且不断的迎战的困难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为祖国的利益而献身的情操都体现了心理中的美感。然而在挫折中奋起有一种悲壮之美,在挫折中沉沦却是一种耻辱;在落后中奋起直追是一种美感,而因落后而自卑是耻辱,谦虚、宽容、平等是一种美感,任性、自傲、不受约束也是无法得到别人赞美的。美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是一种动力,正确的运用它的力量会改变并完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其次,作为教师最忌讳的是以简单粗暴及不文明语言伤害学生自尊心。至今还有少数学校的少数教师采取了对"差生"排斥的态度,当着众学生的面羞辱学生,甚至为了班级整体名次而拒绝学生参加必要的考试等,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不正常的心理不能纠正,反而会促使学生走向反面。教师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应该是教育学生,从学习上、道德上、心理上、综合能力上等方面同时促使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现在少数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只放到教书方面而忽略了综合因素,这是对教育理解的失误。而分数的指挥棒同时也显示了我们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至于怎么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过程,这也是每位教师应思考的课题。